美的历程

出版社: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3
ISBN:9787805638195
作者:李泽厚
页数:350页

作者简介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此修订插图本,是作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的基础上,对全书文字作了最新订正。全书插图作了调整,增加了四十余幅重要插图,用以佐证真论述、丰富其内容。

书籍目录

一、 龙飞凤舞
一 远古图腾
二 原始歌舞
三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一 狞厉的美
二 线的艺术
三 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一 儒道互补
二 赋比兴原则
三 建筑艺术
四、楚汉浪漫主义
一 屈骚传统
二 琳琅满目的世界
三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一 人的主题
二 文的自觉
三 阮籍与陶潜
六、佛陀世容
一 悲惨世界
二 虚幻颂歌
三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一 青春、李白
二 音乐性的美
三 杜诗颜字韩文
八、韵外之致
一 中唐文艺
二 内在矛盾
三 苏轼的意义
九、宋元山水意境
一 缘起
二 “无我之境”
三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一 市民文艺
二 浪漫洪流
三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四 绘画与工艺
结语

编辑推荐

《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内容概要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己卯五说》等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章节摘录

佛陀世容—悲惨世界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狂地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它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和现实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发展,以自己的形象方式,反映了中国民族由接受佛教而改造消化它,而最终摆脱它。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所以,尽管同样是硕大无朋的佛像身躯,同样是五彩缤纷的壁画图景,它的人世内容却并不相同。如以敦煌壁画为主要例证,可以明显看出,北魏、隋、唐(初、盛、中、晚)、五代、宋这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神的世界。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各异。宗教毕竟只是现实的麻药,天上到底仍是人间的折射。 《世说新语》描述了那么那么多的声音笑貌、传闻逸事,目的都在表彰和树立这种理想的人格:智慧的内心和脱欲的风度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把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信仰与思辨的结合本是南朝佛教的特征,可思辨的信仰与可信仰的思辨成为南朝门阀贵族士大夫安息心灵、解脱苦恼的最佳选择,给了这批饱学深思的士大夫以精神的满足。这也表现到整个艺术领域和佛像雕塑(例如禅观决疑的弥勒)上。被谢赫《古画品录》列为第一的陆探微,以“秀骨清相,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为特征,顾恺之也是“刻削为容仪”,以描绘“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出名的。北方的实力和军威虽胜过南朝,却一直认南朝文化为中国正统。从习凿齿(东晋)、王肃(宋、齐)到王褒、庚信(陈),数百年南士入北,均备受敬重,记载颇多。北齐高欢便说,江东“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齐书·杜弼传》],仍是以南朝为文化正统学习榜样。所以江南的画家与塞北的塑匠,艺术风格和作品面貌,如此吻合,便不奇怪了。今天留下来的佛教艺术尽管都在北方石窟,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当时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印度佛教艺术从传入起,便不断被中国化,那种种接吻、扭腰、乳部突出、性的刺激、过大的动作姿态等等,被完全排除。连雕塑、壁画的外形式(结构、色、线、装饰、图案等)也都中国化了。其中,雕塑——作为智慧的思辨决疑的神,更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美的理想的集中表现。 魏晋风度—阮籍与陶潜 艺术与经济、政治经常不平衡。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因此,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这一点鲁迅也早提示过。 如本章开头所说,这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之一是频仍的改朝换代。从魏晋到南北朝,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的头面人物总要被卷进上层政治漩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何晏、嵇康、二陆、张华、潘岳、郭璞、刘琨、谢灵运、范晔、裴頠……这些当时第一流的著名诗人、作家、哲学家,都是被杀戮害死的。应该说,这是一张相当惊人的名单,而这些人不过代表而已,远不完备。“广陵散于今绝矣”,“华亭鹤唳不可复闻”,留下来的总是这种痛苦悲哀的传闻故事。这些门阀贵族们就经常生活在这种既富贵安乐而又满怀忧祸的境地中,处在身不由己的政治争夺之中。“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何晏),“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是他们作品中经常流露的情绪。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从而大大加重了分量。他们的“忧生之嗟”由于这种现实政治内容而更为严肃。从而,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 阮籍便是这类的典型。“阮旨遥深”(刘勰),“虽然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是隐而不显的”(鲁迅)。阮籍八十二首咏怀诗确乎隐晦之至,但也很明白,从诗的意境情绪中反映出来的,正是这种与当时残酷政治斗争和政治迫害密切联系的人生慨叹和人生哀伤: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感伤、悲痛、恐惧、爱恋、焦急、忧虑,欲求解脱而不可能,逆来顺受又不适应。一方面很想长寿延年,“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同时又感到“人言愿延年,延年欲焉之”,延年又有什么用处?一方面,“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痛恶环境,蔑视现实,要求解脱;同时,却又是“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现实逼他仍得低下头来,应付环境,以保全性命。所以,一方面被迫为人写劝进笺,似颇无聊;同时又“口不臧否人物”,极端慎重,并且大醉六十日拒不联姻……所有这些,都说明阮籍的诗所以那么隐而不显,实际包含了欲写又不能写的巨大矛盾和苦痛。鲁迅说向秀的《思旧赋》是刚开头就煞了尾,指的也是这同一问题。对阮籍的评价、阐解向来做得不够。总之,别看传说中他作为竹林名士是那么放浪潇洒,其内心的冲突痛苦是异常深沉的,“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谁云玉石同,泪下不可禁”……便是一再出现在他笔下的诗句。把受残酷政治迫害的痛楚哀伤曲折而强烈地抒发出来,大概从来没有像阮籍写得这样深沉美丽。正是这一点,使所谓魏晋风度和人的主题具有了真正深刻的内容,也只有从这一角度去了解,才能更多地发现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和美学力量之所在。 魏晋风度原似指一较短时期,本书则将它扩至晋宋。从而陶潜便可算作它的另一人格化的理想代表。也正如鲁迅所一再点出:“在《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陶潜的超脱尘世与阮籍的沉湎酒中一样,只是一种外在现象。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和关系。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为什么这样?在他的诗文中,响着与阮籍等人颇为相似的音调,可以作为答案:“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古时功名土,慷慨争此场,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政治内容的。由于身份、地位、境况、遭遇的不同,陶潜的这种感叹不可能有阮籍那么尖锐沉重,但它仍是使陶潜逃避“诚足贵”的“荣华”,宁肯回到田园去的根本原因。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漠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著、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尽管他信天师道(参看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他提出了许多疑问:“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总结则是“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这种怀疑派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正是阮籍所具有的:“荣名非己宝,声色焉足娱。采药无旋返,神仙志不符。逼此良可惑,令我久踌躇。”这些魏晋名士们尽管高谈老庄,实际仍是知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们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们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所以前述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慨叹,从《十九首》到陶渊明,从东汉末到晋宋之后,仍然广泛流行,直到齐梁以后佛教鼎盛,大多数人去皈依佛宗,才似乎解决了这个疑问。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蔼蔼停云,蒙蒙时雨”;“顺耳无希声,举目皓以洁”;“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陶潜和阮籍在魏晋时代分别创造了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一超然事外[而非“超然世外”,这种“超世”的希冀要到苏轼才有(参看本书《韵外之致》)],平淡冲和;一忧愤无端,慷慨任气。它们以深刻的形态表现了魏晋风度。应该说,不是建安七子,不是何晏、王弼,不是刘琨、郭璞,不是二王、颜、谢,而他们两个人,才真正是魏晋风度的最优秀代表。

图书封面


 美的历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7条)

  •     美的感受   源于艺术的表现   而艺术   源于生活的基奠   在人类的历史上   每一个时期   都有书写各种生活的表达形式   这种形式   恰恰与不同时期人类的生活状态相吻合   是文化发源与发展   最直观、最深刻的表现      从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   简单修饰的饰物   到新时期时代磁山、新郑、密县   尚无纹样的工具   再到仰韶   用线条表现生活的特征   人类逐渐的   由对事物粗浅的描述   到运用想象加以修饰   记录着   人类文化发展的演变过程      图腾   便是人类精神寄托的开始   由人类最初写实看到的记忆深刻的事物   到运用想象和与其他事物结合的产物   无论是似蛇的龙   还是似鸟的凤   都是许多类似动物形象的结合   既有相似   又不相同   既能找到影子   又不完全不同   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成就了人类文化的雏形      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   这种演变也逐渐变的复杂起来   不再运用事物本来的样子描述   而是转化成抽象的几何图案   直线、曲线、圆、螺旋……   一系列的变化   也可以用当时稳定的氏族关系来确定   然而种族之间的战争   各类社会的争斗   在艺术的形态上   已经发生着变化   从前的生意盎然、流畅自如   就将被权利的威严所替代   艺术的表现上也在发生着变化
  •     现在看来,美和知识、文学以及人类的思考经验,都是殊途同归的。了解越多,就越发现踩在前人博大精深的脚印里面,竟然没有一条完全由自己踏出的道路,我不能佩服这些一生做学问的、献身于艺术的前人。
  •     适合做为大学生美学方面基础课教材书的一本好书。另外,推荐一本《西方美学名著提要》,这个也不错。

精彩短评 (总计74条)

  •     第一次一口气读完非小说类书籍
  •     真美
  •     三星,零零碎碎,入门读物不错的。
  •     明现磨擦的痕迹,有点伤心,发货时注一下嘛,读者都想拿到完好无损的新书,內容还是不错的
  •     注册卓越,买过的书,也不少了!这次买了三本,分别是《美的历程》《心的经典》《淡定的力量》居然三本都是盗版很差劲的那种!!
  •     读的为数不多的一本美学书籍,基本是按照中国的大致历史来推进的,可读!
  •     看了一点,专著类的,需要静下心来看
  •     很棒。脉络清晰。对古代中国各个阶段,不同艺术种类的美有了粗略认识。不过我怀疑自己会很快就忘了……
  •     美学启蒙。但最重要的美学实践还是在于每个人都试图去发展自己对于美的判断吧。命名美之前,先要认识何为美。
  •     如果没有专业基础,一些地方还是很难理解,书是没问题的,我是大学生,汉语专业,老师推荐的书
  •     这部美学作品耗费时间相对长很多,补充阅读了相关材料。
  •     书内容写得相当好 。不仅介绍了很多新的东西,扩充自己的观念,而且按时间顺序,非常条理。如果你有意识地识记一部分重点内容,当你参观旅游景点,尤其是文物古迹的时候,给朋友们讲讲,小秀给朋友们,大家会觉得你好有才啊。所以我觉得他特别实用。另外,实际拿到书后,觉得做工不是很好,长的和盗版一样。不过我每次在卓越买书都这样,估计是人品吧,哈哈。
  •     以有意味的形式贯穿全文的叙述,以时间为主线概括了每个朝代的主要美学特征。
  •     有点浪费
  •     美的历程有好几个版本,天津社科院这版无论是在封面,配图,排版的哪一方面来说,都很好。不过卓越上卖的已经是天津社科院的第二版了,印刷纸张用的是目前比较流行的那种微微泛黄的轻质的纸,没有了第一版时那种白色硬纸印刷的书拿在手里的厚重感,而且由于本书是配黑白图不是彩图,那种拓片的图还好,书画部分原来就是泛黄的底黄,再印在泛黄的纸张上,图就不如第一版时那么清晰,稍显遗憾。
  •     李泽厚的第一本书,其贡献在一下几个方面。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种自产自销的赶脚。积淀理论贯穿始终,当然实践理性是对中国文化的高度总结。第二在书写方面,开创了一种新的美学史的写法,不是范畴史,不是艺术史,文学史,也不是美学思想史,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流变史。如今流行的审美文化云云皆出于此。第三,他的思想启蒙意义,这可能要放在学术史中看,虽然如今许多人指出错误,但是毕竟不是艺术史出身,仅仅是总体把握,但是这种功夫谁有呢?在荒芜的八零年代,这本书无疑是机械教条的叙述中的一汪清流,在文化批判的尾声中的文化建构与启蒙,它是中国民族的心灵史,也启发着那个年代的主体性思考。第四,则是语言,有种修辞的自觉意识,有种骈文的工整和自觉。第五,宏大叙事往往讨人嫌,但是那种个案研究也没见得有多大成就
  •     书还行,不过还没有看啊!
  •     对源头的想象的民族主义叙事,重新寻求“中华民族”在现代处境中的历史动力
  •     一股子厚重的马哲文艺美学观,难免让人觉得有马后炮之嫌。
  •     很好啊,喜欢的果断去买啊啊啊 !
  •     这本事系统介绍了中国几千年来艺术建筑瓷器等的演变过程 很有文化底蕴价值
  •     虽然我看着也想睡觉,不过书是好书,值得一看
  •     就那样吧!买了没用到,看了有点烦!讲的有点浅,
  •     迷之美学……我还是应该看点低俗的。有了个新纹身灵感,摩尔斯电码+甲骨文+石器时代图腾会不会很酷。
  •     从过去的诵读中找到流传的本质,并给了一条路。我从来不把书当做道路,而是明灯。
  •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以美学为主线,简略梳理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变迁,没有冗长的废话,没有故作的高深,只有对每一时期的思想精准的把握,精彩的叙述,引经据典更是信手拈来,让人读时清晰明了,读后又意味无穷又感叹于李泽厚先生深厚的功底和精准的判断力。
  •     扫盲书,不只是美的历程,更像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代的一些仪式感,到从物质向精神的升华,到人的主题文的自觉,到无我和有我之境,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 非常干货,只是……读起来真的是满满的论文味儿……
  •     读过这版,还翻过三联李泽厚集版的。
  •     艰涩但是很好
  •     这种思辨分析与间时流露的涵味、遐想本身便提供着、构建着一种审美。之前读的傅雷朱光潜宗白华蒋勋诸位名家的类似作品也有同样的感受:除了知识和思辨带来的畅快愉悦,文字叙述(甚至有时候书的装帧版式)本身便令人爱不释手。这样读者自身便已不自觉地参与了对美的体悟、履践、生产和传播。
  •     建议亚马逊能随书设计一张带有亚马逊标识的书签,方便读者,也能让读者收到书的时候心里暖暖的。
  •     有趣:中国之美在历史上是如何变迁的? 粗读后答: ❶远古艺术的龙凤图腾(精神寄托) →❷青铜之拧厉美 →❸“儒道互补”理性精神 →❹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 →❺魏晋人文风度 →❻六朝、唐、宋佛像雕塑(统治需要) → ❼唐诗宋词元曲 →❽宋元山水绘画 →❾明清小说戏曲现实之变迁
  •     人之异于禽兽者有理性、有智慧,是知行并重的动物。知识研究的系统化,成科学。综合科学知识和人生智慧建立人生观、宇宙观,是哲学。哲学求真,道德或宗教求善,介乎二者之间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并实现人格的和谐即是“美”。文学艺术即是实现“美”。通读全书,我有一个最大的感受,中国古典文艺追求的是一种“绚烂到极致归于平淡”的美。用书里的话形容就是“不道破一句”。所有艰难的努力,在最后都要以一种轻松的姿态呈现出来;所有人生跌宕起伏,都要在审美中展现不可思议的生机。正所谓赤子之心。
  •     谈整个的中华文明,所以难免显得太浅,只是还是有很多的收获,对美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简单的说,就是明白为什么去博物馆。
  •     果真晦涩难懂,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心境,才能体会到它的美
  •     上古至明清,美的历史娓娓道来。
  •     魏晋风骨 佛陀世容
  •     考研必杀技
  •     我于八三年购得,当时还在扉页上题了和辻哲郎的一句话:“要顶天立地--这样大地愿望绝非从孱弱地根基产生出来。”作为对作者的评价。《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对中国古典艺术之美的一次巡礼。当时正值拨乱反正时期,十年动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摧残,使人们对浩如烟海的古典艺术普遍茫然无知,出现了可怕的文化断层。作者以文化“启蒙”为己任,挖掘整理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奉献于世人,筚路蓝缕之功,值得纪念。本书内容分:“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界、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艺思潮”十个章节。归纳简约、议论精当,文字流丽,是了解中国古典艺术概况的入门读物。(2005.8.13)
  •     满满的马克思味;匆匆完成一遍中国古典文艺的巡礼,收获很多。
  •     要不是冲着内容,印刷这么烂的书理都不理!!!追求印刷好的可参考三联书店出版的。
  •     由于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连,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年代,某些艺术部类如建筑、工艺等等,就要昌盛发达一些,正如科学在这种时候一般也更有发展一样。相反,当社会动乱、生活艰难的时期,某些艺术部类如文学、绘画(中国画)却可以相对繁荣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正如这个时候,哲学思辨也可以更发达一些,因为时代赋予它以前景探索的巨大课题,而不同于在太平盛世沉浸在物质岁月中而毋须去追求精神的思辨、解脱和慰安一样……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     卓越是不是把市面上卖不出去的次品都拿来卖给我们了……封面翻开来,居然和里面是脱胶的,封面摩擦痕迹很明显,里面居然还有印刷模糊的墨迹一大片的地方。
  •     非常好的科普读物!
  •     高屋建瓴,第一次被美学所吸引,不敢说入门,但确实看到了一批有意思的参考文献,希望这缕美学曙光能带我一直走下去。
  •     很好 书的质量也是不错的
  •     非常满意 ,速度好 质量好
  •     非常的震撼,关于美,关于历史,
  •     该书2006年版有两页印反了,新版已不存在该问题.刚看这本书时,几乎看不懂,专业术语过多.加上原始图腾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只要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与美,看完第一章后将对美有一个不同的认识--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接下来的文章更有别有洞天之感.
  •     美学入门书
  •     中国古典文艺巡礼。 看到传统末世时莫名心塞。
  •     【补签】力荐。
  •     太无聊了,口水。
  •     这本书不错,很好,插图很美!
  •     可以说是一本写史的书,用美学做线索,谈古论今,非常畅快。
  •     读完了 啥也没记住 哭
  •     大家的着力点果真是四两拨千斤。
  •     从远古艺术讲到秦汉再到隋唐和元清,以时间划分章节,在以艺术特点划分小节。逻辑清晰,文字流畅。配上图片基本上算容易理解,不像有些美学书的晦涩无趣。有时间我要静下心来重读一遍,画一张大大的美学历程图解!
  •     从远古图腾一直谈到了明清时的文艺,与当时的历史相结合,旁征博引,读过之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正如书中所写,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形式。感觉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过程,更像是线的艺术的进程,从最初的陶器几何纹饰过渡到了书法、汉字和绘画。 从先秦的理性精神,到楚汉的浪漫文化,再到魏晋时人的觉醒,包括后来宋元时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以及明清时转向的世俗人情,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美的历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历程。
  •     非常棒的中国美学 读完你会感恩生在这个伟大国家
  •     终是还是汉魏趣味独特
  •     第一次很享受有些艰难的阅读经历 却十分沉迷 古老的文明
  •     中国美学史,概括了由远古至明清中华之美 一、龙飞凤舞 新石器时代的艺术,与其说审美,不如更多的说是图腾。 早期传达的更多是活泼、生动、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仰韶半坡彩陶的特点,是动物形象和动物纹样多,其中尤以鱼纹最普遍。晚期则转向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艺术更多表现权威的统治力量。陶器的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是基本纹饰。 二、青铜饕餮 1.青铜器,他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他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的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
  •     书的内容有点高深,有点没耐心看
  •     很美...值得读的好书。
  •     中国艺术形式的美学梳理,应列为高中生必读书目。
  •     中国美学的必读之作。读来让人悠悠神往。。。
  •     这本书成名已久,美学经典,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受,学艺术的人不可以错过。
  •     有插图很好,不过应该是只剩下最后一本的原因,封面磨损严重,而且不太干净,不过重在内容,还没有看完呢~
  •     深入浅出,文如其名。学生时代的记忆了。
  •     九年前大学老师推荐的一本书,美学入门~不错,反反复复看了几次~还有像南怀瑾老先生的书也不错
  •     我导师当年推荐我的第一本书
  •     上次读应该是本科时候了。重读确实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形容词过多,缺乏论证,但想到79年写就还是非常厉害,可读性也很好。一旦把握不住就成蒋勋了。
  •     匆匆巡礼,时代与时代终究不同呐,眼前的人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