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8-1
ISBN:9787532157547
作者:张文江
页数:171页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的笔记-第12页

巫史相通是史官的来源,巫就是天,史就是人。巫预测未来,史纪录过去。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的笔记-全书 - 全书

中国传统的道家和儒家,其实很容易分辨,根源就在于此。在黄帝、尧、舜系列中,从黄帝这条路线引申出来的就是道家,从尧、舜这条路线引申出来的就是儒家。道家截取的是头上一段,儒家截取的是尾上一段,好的道家顾了头还要顾尾,好的儒家顾了尾还要顾头。
古代社会中有一些特殊的人,专门从事沟通神明,这些人就是巫觋,“精爽不携贰”,精神特别集中,思想不开小差,也是职业的要求。 此后“九黎乱德,民神杂扰”,颛顼不得不作整顿,垄断了巫的职业,稳定了社会秩序,那就是所谓的“绝地天通”。
道家从时间上看问题,没有什么人特别了不起。在空间上看上去显赫一时的人,过不了几年就没有人再记得。这一系中多少值得骄傲的就是这个人,剩下的人全部抹去成为了背景。
《庄子》的地位是经面子,经就是《南华真经》,子就是《庄子》。《史记》的地位是子而史,子就是《太史公书》,史就是《史记》。
社会上大多数人喜欢的就是多,他们不会遵从你,所以墨家的做法推广不起来。
从小到大,人接触的社会越来越复杂,内在的气也越来越耗散。其实读书明理,并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而是在专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志重新集中起来。
《易》为道,阴阳为术,阴阳家和《易》直接关联,两者还是有所不同。
为什么称为“道德”,而不单单称为道?因为认识道只有一条路,就是从认识德开始,从认识自己开始。对德体会到什么程度,道也显示到什么程度。这就是道德家的含义,也就是秦汉黄老道论和魏晋玄学的不同。认识道,从认识你自己开始,一点点往外走,包括认识自己的缺陷。所谓直心为德,就是不欺骗别人,也不欺骗自己。如果除去德只谈道,那么无关乎内圣外王,脱离了民生日用,就变成空洞的谈资。
人到底是平等的还是有尊卑的?在我看来这是扑克牌的正反两面,正面都是不平等的,反面都是平等的。两面其实就是一张牌,所以处处差别,处处无差别。不管一个人社会地位有多高,说到底他还是人,凡是生命,逃不脱生老病死的过程。
其实所有的经纶,道家也好,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都是大德高僧修正境界的自然流露。如果没有修证而读他们的话,不知道说的是什么。理解道的唯一通路,就是从德走向道,去掉德就没有道,最后是道德合一。
道家最终是有原则的,纵横家是没有原则的,完全根据利弊而行动。
不讲空洞的理论,而是从真实发生的事情中判断,才能“深切著明”。在古代中国,历史就是哲学,不需要另外的哲学。
我以为一个国家的学术,应该是这个国家、民族参与世界竞争的致用学术,而不是酒文化、茶文化之类。
“究天人之际”是对的,“通古今之变”也是对的,“成一家之言”,那就是司马迁之所以为司马迁,也就是子,没有到达经的境界。孔子整理六艺,出于救世之心,没有想过成一家之言,也没有考虑建立儒家。孔子所作所为是对当时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反应,不是为了成一家之言。(《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
国王和商人往往最迷信,因为他们做的事具有不确定性,而风险无法完全消除。讲大道理他们听不进,反而容易相信神神道道之说。
其实人性就是这样,一旦威胁到生命的时候,那时候生命最重要。而对生命的威胁一旦解除,马上又变得财产最重要了。(《<史记·越世家>中的范蠡》)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的笔记-第14页

古时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的笔记-第111页 - 五

司马迁曾经写过《悲士不遇赋》:“何穷达之不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天道微哉,吁嗟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明明他这么好的人,皇帝看不见。其实皇帝一定不会看出来谁是好人,老天爷要成全你,要你垂名于后世,两千年以后都有人来读你,在世的时候怎么肯不折磨折磨你啊。非常之老天爷做派= =


 《史记·太史公自序》讲记(外一篇)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