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书评

出版日期:2014-10
ISBN:9787300200818
作者:[英]戴维·埃德蒙兹
页数:242页

救人的道德困境

这世上最蛋疼最无聊但又最能直指人性深处的人是谁?哲学家!他们成天想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大多无解,而且哪怕解答出来了,对国民生产总值啥的,也不会有直接的影响。可我们依然需要哲学家,否则我们就不会恍然大悟:原来人类是这么矛盾复杂的生物啊!简单来说,哲学家们企图用他们独创的古怪问题及其给出的答案,为我们人类和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博取些直观或不直观的存在感。其中一个问题便是涉及到双重结果原则(DDE)的电车问题。双重结果原则指出:故意的杀戮永远非正义,如果要救人必须杀人,那么是被允许的。它明确谈到了动机,杀戮的前提必须是自保而不是取人性命。这条著名的DDE原则由托马斯提出,可真正使他受到关注并引申为实际问题的则是土豪女福特,这位热情洋溢但被人认为不怎么聪明的女士在《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里引申DDE,并用实例使看似简单的DDE原则变得更为复杂。福特在论文里构想了胖子挤在山洞口的样例,小提琴家需要输血的样例,用药物救人的样例,以及其他包含了DDE的样例,尽管电车问题只出现在她论文的23页,却因其现实性和容易广泛传播的特性而飞越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并从此在世上广泛流传。最初的电车问题与胖子无关,说的是有列电车正在行驶,它的车轨前方有几个人,你可以变道杀死路旁的一个人去救下这些人,也可以选择杀死车轨上的人。后来不知怎的,问题变为列车从一座天桥下方经过,车轨上被捆绑了5个人,你可以把身边的胖子推下天桥,从而阻止列车继续前进。问题的变化历程有些复杂,历年来的种种版本涉及到道德准则,社会焦点,工业变革,惯用常识等等各种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人提出样例中的胖子属于一种歧视,应该改成背着巨大行李包的人。无论如何,很显然,关注电车问题的人已越来越多,而由该问题引申出的道德悖论也越来越多,但核心始终没有多大变动,那就是有没有必要杀死或伤害一些人,以便去拯救另一些人,哪怕另一些人违反了社会规则,而要杀死或伤害的人也并无行为过失。作者举了二战时的例子以及德国审判绑架犯的例子,以便说明电车问题在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它至今没有万全的答案,无非是在道德和原则二者中择一,可他足以用来审视道德在答题者心目中的分量。有很多企业甚至把它作为判断一个人道德准则的必答题之一,足以见得电车问题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闲暇无事时,不妨思索下这些古怪的问题,你或许会对人性有更深入的了解,你或许会发现是否救人这种问题竟也能变得如此艰难。全文节奏较快,涉及人物及理论较多,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哲学或这方面的人阅读起来很容易记不清或记不住,比如像我这样的。但是,由于全文风格有趣轻快,样例众多毫不枯燥,完全可以再读第二遍和第三遍细细体会一下。而且全书以硬皮外包书皮的形式,内部还有条蓝色的丝带书签,书页大小和文字排布都很舒适,阅读时毫不费力,是目前的哲学类书籍中,我阅读时最舒适的一本。写完这段文字,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希望第二次能收获更多。

可读性比较差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是一本较为吸引人的读物,而是若干篇学术论文。对于电车学的研究和探讨非常学术,处处严谨,但是至少不是一般的读者想看到的内容。像我这样仅仅对答案有一点兴趣的门外汉,书里面大部分内容都极其无聊。问题本身的设定就只有两个选项:杀还是不杀。完美的解答当然不存在。整本书读完也只是告诉你不存在。为了救人去杀人有错吗?我认为功利主义的实用性完全超过了经常自相矛盾的伦理道德。所以我的答案是杀。我不认为需要做出这样的选择的时候还不想让自己的手沾上鲜血有多高尚。《东京喰种》里,壁虎把一对母子丢在金木面前让他选一个活下来。金木不忍心选,母子都被杀了。温柔有什么用?懦弱和愚蠢罢了。圣母在真正的恶面前会害死所有人。书的末尾,作者终于给出了自己的选择:不杀。全书大概仅仅这一句是他自己的看法。而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的看法,读完以后也没有什么改变。所以,普通读者的话没什么必要读这本书。学术上的研究价值我想还是要专业人士来评判吧。

无关胖,只涉子

在西方文明史上那些尚未普遍脱离以温饱为趣味的时代,胖是被称颂的。到文艺复兴之后,现代的审美观念开始确立,胖开始和丑陋挂钩,革命群众砍了路易十六的头,代表先进的招贴画便极力突出他的肥胖以激发仇恨。在1866年的法语词典中,“丰满”一词的还作“身体状态良好”解,到了1884年版就干脆说“一个胖子”。 但是功利的看,胖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堵抢眼这种事情,或者做人肉沙包,只要是让大多数人获利,那么胖比瘦要好。当然也会有人反驳说瘦子也会做胖子所不能,比如洞穴救援,瘦子下得去胖子就未必。还有人看问题就比较有高度了,他们认为讨论人有什么“用”本身就是反道德,人又不是工具材料,怎么能这样看胖瘦呢?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这本书其实无关胖子,虽然其涉及的那道恼人的“电车难题”里必须要有一个胖子。但恰如我们上面所言,只有足够胖,才能以生命阻拦那辆倒霉的、鬼打墙般的电车,并使他的献身有些意义。或者说,他的死,起码可以被哲学家们探讨一番意义。 请容许我再复述一下电车难题:一列失控电车的前进轨道上绑着五个人,如果继续前进就会把这五个人压死。而在电车和这五个人之间有一座桥,你站在桥上,身边有位胖子,他的身躯肥硕到足以阻止电车前进,那么你会把你身边的胖子推下桥,以期电车撞死胖子,并靠他尸体的阻挡停下来拯救那五个人吗? “电车难题”最早被一位叫做菲利帕.福特的哲学家提出,但情形比上述最经典的“电车难题”要简单:你面前有一台电车,电车前有个岔道,原路上绑着五个人,岔道上绑着一个人(不一定是胖子),你手边有个开关,扳动开关电车驶上岔道撞死一个人,什么都不做电车径直行驶撞死五个人,你下得去手吗? 事实证明,在后一个问题上,人们牺牲少数的抉择做出的会更容易。它们的区别在于,在岔道情境中,牺牲五个或一个是二选一的关系,五个人的生存并不以牺牲一个人为直接前提。但在胖子情境中,如果五个人要获救,必须要牺牲掉胖子。换句话说,在岔道情境里,岔道上的一个人本身就在事故之内,而胖子情形中,桥上看风景的胖子本置身事外,是你把危险带给了他。 对于少数让利给多数的问题国人并不觉新鲜,但西方人多年来却一直孜孜不倦,尝试寻找问题背后的普遍答案。对他们来说,每个抉择背后都应该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以此为前提,世界便可统一在一个可以解说的秩序之下,所谓古希腊以降的思辨和科学传统,大致在此。 所以,六十年来,西方人从中古的道德家入手,挨个儿拿他们的主张为胖子的命运求解。首先上阵的叫做托马斯.阿奎那。这位绰号“笨牛”(Dumb Ox)的神学家理论的核心是人类应该共存,同时亦要自保,一旦二者发生冲突,理性可以给出正确答案。他据此提出了“双重结果原则”(DDE),即故意的杀戮都是非正义,但如果杀戮的目的是为保命,则杀戮可以接受。 这样便有人用DDE解决胖子问题了——我不是为了杀死胖子而杀死胖子,所以胖子可以是别的任何东西——沙袋、石头,哪怕绿巨人更好,因为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车停下来,但在经历8个世纪的自相残杀之后,人类恐怕很难再对理性那么乐观了。任何生灵涂炭几乎都可能被冠以“并非故意”,两次世界大战死伤以亿计,就说杀人不是战争的目的,谁敢丧心病狂得说这些代价被允许? 那么既然不好解释,要不要选择认命?西方人的轴劲儿此刻又上了脑,认命也要说个一二三。这时边沁和他的功利主义登场了。功利主义本质上非常有现代意味,虽然很多人认为它政治不正确言之谨慎,但不得不说它的核心观念已经融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甚至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现代社会的形成。这个核心观念就是量化。 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就是把行为的取舍量化成可比较的介质,边沁认为这个介质就是“幸福”。这位哲学怪人甚至发明了一套像模像样的微积分方程来计算某种人类行为的必要性。在他眼里别的都是浮云,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才是正经事,摔死一个胖子能换五个人活命就不要手软。 和边沁同时代的康德则选了另外的路,在他看来“胖子”这件事也不用讨论,因为无论目的几何,“胖子”已被当做了手段,这在道德上是不被允许的,譬如对恐怖分子用刑,哪怕为了救人,也是把伤害恐怖分子作为了手段,在恐怖分子还没有变异成其他物种之前,是不能接受的。 两边摆开道理,人们开始站队。谈道德的时候追捧康德、行动起来却偏向边沁,这成了许多在历史节点下人类抉择所遵循的原则,说两面三刀也罢,也有人把这叫现实。虽然道德家们总念着世风沦丧,可上帝都无权告诉大多数现代人该怎么做了,何况这帮肉体凡胎。 再发展下来,味道更不同了。随着现代科学对人类意识和身体认知的转变,单纯从哲学上为行为找原因似乎已经过时,流于功利的人类关心的是两件事:第一,从良心上讲为什么把车引上岔路会比把胖子推下去更好过;第二,如果非把胖子推下去不可,究竟如何减轻他人的不安?所以心理学家走上台前,开始讨论起道德究竟是什么东西,同样是一个死五个活的结果,为什么过程的不同会让人们产生完全相反的道德观感。更有甚者认为,既然道德是人类的特性,那么想办法让机器模拟道德,是不是意味着仿造人类的历程前进了一大步?现代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人类更倾向于去相信科学(起码看起来是)的解释,如果这个解释存在,那么顺理成章的:我们能不能通过改变大脑让人来信康德,甚至,我们可不可以直接生成一个边沁? 话是越说越科幻了,胖子还在那里“要么胖,要么死“呢。其实当生活中类似像电车难题的情境出现时,生死一念之间,也不会给你留多少时间思索。所以在有些人看来,西方人在这件事情上把自己求真的轴和求序的执发挥得过于淋漓尽致,可也让他们在没有那么多时间轴和执的情况下更加审慎。当然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看,老子说世界纷纷扰扰莫得较真,孔子说圣人们怎么做你跟着做事半功倍,也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的解决之道。至于孰优孰劣,恐怕只有绑在铁轨上的人才知道了。    ————(本文刊于《晶报》深港书评,发表时有删改)—————

你因何决定杀还是不杀胖子?

初初接触“电车问题”,是在幼年时阅读一篇来自于《读者》的散文,文中作者提到,上帝不会做选择,他会闭上眼睛。那时,我不大懂什么叫道德的选择,只是单纯觉得这个问题并不简单。而让我真正对道德的选择生出迷惑与兴趣是在迈克尔•桑德尔的《公正》课上,他向学生们提出了这一问题,并紧接着引出了那个著名的“胖子”。可以说,我的道德探究之路起始于一片笑声之中,这真是个美好的回忆。《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是一本详细记叙了“电车学”前世今生、来龙去脉的书,通过阅读它,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了解电车问题的提出、发展、拓深的过程,以及历年来各方对其作出的贡献或批评。与那些单纯枯燥地记述理论的书不同,这本书在述理的过程中还糅合了人物描写(主要是描写对电车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们的生平)与事例分析(与电车情境相类似的真实案例),使得理论不再是枯燥的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对生活有触类旁通作用的学问。在阅读它的整个过程中,我的脑中渐渐形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道德选择究竟是由哪些因素支配而做出的?”首要因素是趋善避恶的道德诉求。作为在社会环境中被培养长大的社会人,我们都具备基本的、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善恶观。不可伤人杀人,要与人为善,诚实守信,遵守规则……这些道理我们全都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按这些准则来做。当我们看到违反这些原则的事情时,我们会本能地觉得“不对劲”,就像我们在考虑是否要主动杀死胖子而去救五个人时所感觉到的那样。在我的理解里,本能与感性是有区别的。本能是一块净土,其中所记录的准则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改变。而且,根据我看过的一些资料,科学家们甚至猜测其中的某些原则(比如夺人性命是不好的)已镌刻在基因之中。但感性反应并不像本能反应这样牢不可破。长久地重复某些行为有可能使原本为理性产生的,稍嫌滞后的反应内化为更为自动且迅速的感性反应。人是复杂的动物,我们不仅有感性,也有理性。如果说,首要因素是出自于本能、或感性的话,那么,次要因素“对于行为后果的功利计算”便是出自于理性。人的社会化越明显,理性的声音便越强烈,这种功利计算的内容也就越丰富复杂。虽说我将趋善避恶的道德诉求排在首要因素,但原因仅仅是因为它是人所共有的感知。在这里必须要说明一点,理性与感性所做出的最终选择有可能是相同的,但理由有可能相去甚远。在这里,道德的差异体现在康德所谓的“动机”:一件事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是在于它的动机。而且,康德还认为,对于某些绝对道德准则的遵守并不能因结果不好而改弦更张。而圣托马斯提出了双重结果原则(DDE),即一些行为存在两个共存的结果,一个是希望发生的结果(建设),另一个是能够预见到但不希望发生的结果(破坏)。只有当破坏是建设必然的副作用,且这副作用相比建设并不很严重时,这样的破坏才能被允许。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原则各有其道理,但在衡量某一事物的道德正确性时可能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在实际的道德情境中,道德评判往往非常复杂与纠结。那么,感性和理性是如何对选择产生影响的呢? 当一辆电车失控开来,前方有五个人,左边那条岔路上有一个人。司机看不出来他们分别是些什么人,感性本能地告诉他要减少伤亡,不能让更多的人痛苦,而理性也分析到“伤亡越小,责任越少”。虽然让一个无辜的人卷入此事令他很不好受,但他还是纠结着想转向左边。这时,他看清了原来那一个人是他的仇人,霎时间快意涌上心头,转向的选择变得坚定:“这正是杀死他的好机会!”但紧接着下一秒,感性跳出来说:“你这样是故意杀人,你不能这么做!”他心中一慌,理性又发话了:“如果我真的撞死了他,那么大家会认为我避免伤亡的可能性更高,还是认为我借刀杀人的可能性更高?”随着距离的愈发逼近,他脑中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对此人的恨意与对后果的猜测使得他越来越焦虑。他的手心和额头都冒出汗,他的喉咙干渴,头开始发晕。当焦虑达到顶点时——这时,决定他是否转动手中方向盘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是他的理性计算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内化成了感性反应,二是此时他的神经系统工作情况,如:神经元兴奋度如何?血清素水平高不高?神经递质的传导效率如何?等等。科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发现当血清素水平增加时,人们更不倾向于功利主义,更不愿意为了救五个人而蓄意将胖子推下天桥。因此,如果此时司机的血清素水平较低,而责任感又比较强,我想他应该会在快到岔路的那一瞬间,下意识地转动方向盘转向左侧,拯救五个人并将那个仇人撞飞,“皆大欢喜”。神经系统运行情况对人们道德选择的影响确实令人惊异。也许有人乍看之下会猜想,这是否意味着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描述的,用药物控制人类行为与情感的恐怖生活会有成真的一天?但在我看来,血清素浓度的高低只能在一定程度内影响某些选择出现的可能性,但它不能绝对化个人的选择——我们不可能通过调节血清素的浓度,让一百个神经系统健康完整的人面对同一情境齐刷刷地做出相同的选择。但就算如此,化学物质对于我们判断的影响也已足够让人悚然而惊。如同抗抑郁剂的广泛应用,也许某一天,提高道德水平的药剂也会出现在精神科医生的处方上。这样的展望令我在评断人类心灵的自由程度时,更深地叹了一口气。在我尚未走上这条道德的探究之路时,道德二字在我内心的印象是空泛而模糊的,它似乎代表着正确和善,但具体内容是些什么却无法系统阐述。而在探索的初期,我曾一度认为道德是铁律,神圣不可侵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理性思考明白事情的可为或不可为。到了今天,对我来说,除了一些最高准则,道德更多时候披着相对性的外衣,人们的喜恶,文化的接受度都不是能够绝对度量道德与否的标准。我将可错主义引入道德范畴的同时,也连带着提升了对于他人错误的容忍程度。过去能令我火冒三丈,切齿痛恨的行为放在现在,也因为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变得不那么不可理喻。毕竟,人是如此复杂而又敏感的存在,太容易被各种因素影响以至于从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对于道德,多一些思量,少一些界定,我想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文/曹怀宁 2015.03.04

岂是对错这么简单?

曾经,国内的若干脑残剧中都有这个经典桥段,护士推开妇产科大门,焦急地对男人说,“大人和孩子,只能保一个,保哪个?”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选择,竟然成了问题。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亲被救援的人问,“先救姐姐还是弟弟?”类似的现实在哲学上,就是所谓的“电车难题”。由菲利帕•福特引发的延续至今的电车难题的讨论,其最初的问题如下:你站在铁道边,突然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你呼啸而来。显然,刹车失灵了,而前面有五个人被捆绑在铁轨上。如果你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将被电车压死。幸运的是,你身边有一个开关,只要扳动开关,就能让失控的电车转向另一条铁轨,而那一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人,改变电车的方向肯定会让这个人送命。那么,你怎么办呢?这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由哲学家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与许多学科发生了交汇——包括心理学、法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系统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甚至哲学最时尚的分支——实验哲学,也参与其中。这本有意思的绕来绕去的书就是从这个最初的电车难题开始,牵引出电车难题的前世今生,呈现出各种升级版以及现实版,把哲学家与政治家乃至普通人都狠狠地折磨了个遍。阿奎那给电车困境提出了一个伦理解释:故意的杀戮永远都是非正义的,但如果一个人受到威胁,而唯一能够救民的方法是杀死攻击者,那么这种杀戮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只要杀戮的前提是为了自保,而不是取人性命。这个双重结果原则(DDE)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譬如在医疗领域中,一些情况下允许给垂死的病人开药以减轻其痛苦。然而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哲学家们不断制造出更复杂的让人抓狂的电车难题。胖子出现了。假设你站在铁轨上方的天桥上,看到电车沿着轨道呼啸而来,前面有五个人被绑在铁轨上,同时天桥上有一个大胖子正在倚着栏杆看着电车。如果你把他退下天桥,他会跌在下面的铁轨上。他过于肥胖以至于他的块头足以让电车颠簸着停下来,然而,这一做法会要了胖子的命,不过那五个人却会得救。那么,你会把胖子推下去吗?接着,还有转盘情景,环轨情景,拖拉机情景……哲学家想得到一个答案:我们是否该把他推下去?怎么做才是对的?边沁与康德显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然而,抛开这些不管,还有更有意思的事情。有许多研究表明我们的伦理行为似乎同无数的不理智因素相关。这些有趣的研究让人大跌眼镜,简单的说,我们的行为比我们之前所认为的更加“情境主义”,譬如我们正在面包店外,闻到了烤面包的香味,我们就会对其他人更加慷慨。让人们经历小小的好事比花大力气改善他们的性格更有助于此。从现实上来看的确如此,心理学可以解释这种影响的作用。微电影《转折点》很好的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正向影响力。本来已经很拮据的付不起修车钱的女人,在修车行老板减免她的汽车修理费之后,她出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又把手头的一点点给了别人。而那个修车行老板之所以如此慷慨,是因为他正好知道了他的父亲当年是如何帮助了一名守灯塔的人。事情就变得更为复杂了,在做民意调查的时候,那些经历了疾病,感受遭到了破坏的人,更倾向于杀死胖子,而女性比男性显然更为宽容。理性与感性在做出选择时分别发生了不同的作用。电车问题显然不仅仅是一个需要给出答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我们如何看待生活和他人。它也不仅仅是存在于象牙塔中的辩论话题,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本书作者说,“我是不会杀死胖子的。”你呢?

很好的伦理学(电车问题)入门书

翻译得很流畅,花了3个小时看完,觉得很有收获,没有一般哲学书的那种故作高深和晦涩,条条道来,对电车问题的提出、发展、可能走向都介绍得很清楚,附带还介绍了很多相关领域的各种观点,简洁又深刻,丝毫都不冗杂!是一本很好看得书,而且看完也比较有收获。印象最搞笑的一句话就是“我宣判你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并要苦读十年哲学”笑尿了~~·

一场思想实验之旅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最吸引人的部分,在于书中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实验。我总是在读这些思想实验时想起《盗梦空间》,“思想实验旨在检验我们的道德直觉,帮助我们形成道德准则,并使之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思想实验”是其他实验一样,首先,它的情景是超于生活的。胖子的情境,我们很难在生活中遇到一模一样的情况;但同时,它又是有可行性的,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很多两难的选择,都和胖子情境有关。所以,思想实验既要摒弃可能在真实情境中干扰我们判断的无关想法,又不得不与真实情境在结构上保持类似。这样的“思想实验”刺激着我内心的选择、挣扎,让我感到兴奋、痛苦。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本书将会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和一滩血迹。幸运的是,几乎所有的伤亡都是虚构的。但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做出的却是切切实实的决定,伤害的是活生生的人。书中提到的几个真实发生的故事,邱吉尔的困境,杜鲁门的选择,总让我想到在战争、政治中失去生命的那些人。他们就像“无辜的胖子”一样,被活生生的伤害。总之,这本书最吸引的地方,正是在于“思想实验”带给人的思考。

For the GREATER good?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定义for the greater good,显然这是从数量上进行衡量,少数人的福祉可以为多数人让行,这像是一道丑陋的计算题,机械而残忍,难以得出一个合乎道义和法理的答案。二战时期丘吉尔授权英国情报机构伪造飞弹爆炸地点的情报,减少了更多的人员伤亡,但也造成了南部地区人民的伤亡惨重。即使在如今已知结果的情况下,这个决定仍然遭到诟病。这类的决策通常是由位居高位的少数精英来做的,而广大的百姓就应该被瞒骗和灌输。最高层面的就是国家机构,但以数量定义的道德就是正义了吗?在《疑犯追踪》中,美国主持的“北极光”项目即是监控每个国民的一举一动,为了探查恐怖分子的异动。目的是好的,但手段是让人无法接受的,这无疑是在人权和安全中选择了后者,孰优孰劣很难辨别,更何况所谓的以大局为重,也常可能被滥用,诸如酷刑的施用。然而,矛盾的是,这类道德窘境绝不可能在多数人之间得到共识,它只能由小部分人暗中决定。著名的电车学也在研究这个哲学难题,在岔道情景中,大多数人认为应该改道,用一个人的生命换取五个人的性命。然而,在胖子情景中,大多数人不愿意将胖子推下铁轨,以拯救另外五个人的生命。这似乎验证了双重结果原则(DDE),即前提是自保,而不是取人性命的杀戮在道德上是被允许的。但改道其实也造就了另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胖子情景中需要我们直接杀死另一个人,这在感情上难以让人接受。“故意”和“预见到”确实有区别,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功利主义者来说却缺乏道德区别,能促成好的结果才是最重要的。人们看上去没有绝对道德准则,所采取的手段会因条件、对象,甚至所叙述的语境和方式而截然不同。诺布效应让我大吃一惊,我们的道德直觉在功利主义面前不堪一击。但以多胜少的功利主义是否就是应然之道?人的思维方式毕竟不如机器人,很可能会对之前“为了大局”所作的决定感到后悔,最终我们的关注点不再是“什么”带来了好的结果,而是“我”对造成的伤害负责。关于作者最后的问题,我也是相同的回答,我不会杀死那个胖子,但电车学仍是个无解的难题。我很喜欢这本哲学读物,囊括了电车难题的历史、理论发展、科学依据,以及反对意见,非常详尽而有趣,引人深思。————————————————————————书中注释都放在了最后,但第十四章中的注释又标在了正文下方。

“电车的困境”:取人性命怎能没有罪恶?

你站在铁轨上方的天桥上,看到电车沿着轨道呼啸而来,前面有五个人被绑在铁轨上。这五个人能获救吗?当然,道德哲学家在救人方面又做了狡猾的安排。有一个大胖子正在倚着栏杆看着电车。如果你把他推下天桥,他会跌在下面的铁轨上。他过于肥胖以至于他的块头足可以让电车颠簸着停下来。悲哀的是,这一做法会要了胖子的命,但却会救了那五个人。你会把胖子推下去吗?一般情况下,理性的效用论者会告诉我们“两害相权取其轻”,但是伦理道德却让我们无法权衡这样的局面——究竟两害孰“轻”孰“重”,“重”者为什么“重”,你又凭什么来判断它“重”。古往今来,人类面临的许多道德难题,实际都可以最终抽象成为这辆电车所面临的局面。为了隐藏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丘吉尔是否该牺牲考文垂?为了让日本尽快投降,杜鲁门是否应该用原子弹炸广岛和长崎?在1884年的“英国女王诉达德利和斯蒂芬斯案”中,三位船员在发生海难后于救生艇上等待救援,在饥饿难忍的情况下,究竟是否有理由杀害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并以他的尸体为食让自己活到获救?(顺便说一句,这位被吃掉的年仅17岁的少年,叫做理查德•帕克。在事情发生130年之后,一位叫李安的导演用这个名字命名了一只电影里的老虎。这部电影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切都让人们纠结,让人们迷惘,让人们举棋不定和争论不休,无论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向何处,只要现实的残酷和人类的道德哲学有冲突,这样的争论就将永无止境。《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作为利益权衡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本书不判断对错,却提供了远比对错更重要的答案。

公平与正义的问题

这本名为《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的哲学书,书名很是诙谐,毕竟社会对“胖子”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是深入地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却陷入了其中,由历史经典的电车问题出发,作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公平与正义的问题,而这个之前在耶鲁大学的课程上便有所接触了,始终觉得是个难以解开的难题。失灵的电车,究竟是选择哪条岔道呢,五个人的还是一个人的?难道没有第三种选择吗?为了保护白金汉宫的安全,难道就可以选择向平民区投掷吗?五个重病患者需要移植器官才能成功,这时候有一个健康的人符合这五位的需要,难道我们要牺牲一个人拯救五个人的生命吗?作者给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我们选择杀死那个胖子吗?面对着以上的问题,假如我们退一步不去想到选择生与死,而是平常的一些小事的时候,我就发现其实每个人的选择都是有偏差的,或者是出于私心,像不久之前我遇到的一个事情就是和我的朋友一同坐电梯,我朋友比较胖,我们从8楼下来,到了6楼的时候,人已经挺满了,然后进来两个人瞬间就超载的,这时候进来的两个女的里面一个突然发言的,“让那个胖子出去吧,让我们两个进来!”然后我朋友居然也就乖乖地出去了,一个胖子换两个人,大家觉得很公平,而且我朋友出去后,电梯里的人还大笑了,瞬间我就生气了,教训了她们一番。这件事情让我反思了很久,其实撇开这些生死道德、伦理人性等,我们的选择是非常明确的,我们都是围着自己做出决定。这时候,我们需要哲学,哲学就是要我们去确定如何公平正义地选择,这时候,我们也需要伦理道德,毕竟这是建立社会的需求。作者也同我们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作为我们利益衡量的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的真理是正确的吗?其实作者给予我们答案了,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去,我也非常同意作者这个看法,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不在于数量,也不在于利益,人的选择最后还是回到人的本身,关键就是人。社会正是在反思中进步的。By江焕明

假如功利主义者统治世界

哈佛一门公开课《公正》,上来就讲述了关于电车难题的故事。关于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边沁和康德也在书中被提到。可以说,电车学涉及到的不仅仅是伦理学的范畴,在各个学科领域都有值得探讨的意义。探讨电车学的问题,不仅仅是做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而是要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定,比如政治生活。在广岛投下原子弹是不是正义的行为?女子堕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电车问题的演变。搞清楚电车问题的答案,才能解答生活中的难题。在我们挣扎于理性与情感之间时,唯有功利主义者可以毫无疑问的作出判断,那就是:杀死一个人来换取更多生命的存活。最近在看的一部美剧,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的故事,剧中一个稍有人情味的人工智能与一个完全的功利主义的人工智能发生冲突。有趣的一点的是,在剧中人类所扮演的角色是受制于机器,却同时也在思考和探讨人工智能应当以何种形式存在或者是否根本不应该存在。人工智能就好比是一个功利主义者,应该它是被设定好的,根据以往数据来判断当下发生的事,从而作出决定。边沁的看法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重要关键是看它产生了多少快乐和避免了多少痛苦。在电车问题上,死一个人和死五个人很明显可以看出哪个能避免更多的痛苦,因此功利主义者的世界似乎相对纯粹,他们如同设定好的人工智能一般,仅凭数据分析就可以在一秒钟做出决定。然而反过来思考,你愿意你的生命在一秒内被一台处理数据的机器所决定吗?幸而我们是挣扎于情感与理智中的人类,也因此有了争议不断的电车学。究竟应该是如休谟所言,理性只是情感的奴隶,还是如康德的看法,道德必须由理性驾驭?这见仁见智的看法,反应出我们对生活不同的态度,也因此很多事件变得饱受争议。关于电车问题,我认为是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了。但建立不同的派系来支持各个观点,却是可以接受的。世界需要不同的声音,也需要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求同而存异。书中各观点涉及面较广,案例丰富有趣,体系稍差,但无论如何读完总有所收获。

会或者不会,并不重要

电车问题自打它出生以来就是道德哲学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关于引导电车转向和应该杀死胖子这两者是否真的有区别,个人认为重点还是应该在于面对这个问题的人偏向哪一哲学派别的观点。关注功利主义的人会直截了当的对你说:“当然推下去。”毕竟两者的最终结果都一样---杀一救五;而关注道德层面的人则会认为这两件事呈现出的是道德的衡量,即杀死胖子的意图显然是不正确的,它不能和电车转向问题相提并论---毕竟电车转向问题不涉及强制的道德约束。不过过了那么久,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不是一道有着绝对答案的数学题,更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文题。个人认为,这道题目的出现不在于得到一个正确的、令世人满意的答案,重点在于,它教会了人们开始从道德,亦或者说人道主义的层面开始思考我们生存的社会。这一现象是令人赞许的。哲学的本质在于教会人类更好的生活,而电车问题已然做得非常好。相信这一辩题会延绵发展并贯穿一整部人类史,并且它始终不会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是这一问题引申的各种思考,却能够不断的给予人类新的认知,这些认知,对我们建造更好的人类家园起到的作用意义必定是非凡的。因此,你到底会不会杀死这个胖子呢?答案是,会或者不会,并不是那么重要呀。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