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 育儿百科 > 爱和自由

出版社:中国妇女
出版日期:2009-7-1
ISBN:9787802037472
作者:孙瑞雪
页数:286页

爱是人更宽容

爱和自由,不仅让我懂得了孩子的内心,更加看清了自己,对一些事都能用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更加有耐心了,是一本好书.......

蒙氏教育百科书

我觉得还是没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具实用性,全书所展现的理念都和蒙氏教育有关,但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孩子又无法接受到真正意义上的蒙氏教育,但其中的不少育儿理念还是相当值得借鉴和参考。比如给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

一本书,也取决于读书的人如何读

有了小宝宝,刚开始接触幼教早教这方面的书籍,还未有广泛涉猎,所以,带着吸众家之长来看这本书,谦虚学习。每天早上利用上班的时候看一点,大概1个月读完,有一些感想。这本书在传递一个简单,自然,明了,却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理念:儿童有一个精神胚胎,他出生以后便存在一个内在或自我在引导他的成长。而家长却时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认为儿童教师一张白纸,他的成长是由家长控制的,所以家长用他成人的世界观去强迫孩子接受。这本书最着重强调的就是:放下这种愚蠢的自以为是,用尊重,用爱,去给孩子自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就需要明确如何去做。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人只能通过哭来表达,大众则需要清楚孩子内心有什么诉求。这便引入了“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孩子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在发展(或发育)需求,这种需求被称之为敏感期。这些敏感期几乎都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相互作用的需要。不同孩子的敏感期到来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家长需要知道各个敏感期的特点才能确认孩子牌何处敏感期,这是另一本书的角色。这本书提倡的教育理念是:不要去“教育”,遵从孩子的敏感期,给他充分的爱和自由的权利,给他发展和发育提供充分的条件,给他必要的保护。所有这些都是基于对孩子的充分尊重的前提下的,而不是基于大人的“我认为对你好的”。这个问题便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的讨论: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因为是由演讲稿整理而成的,每个演讲独立成章,所以整体结构性不强。另外,也是咽特点,具体的操作细节并不多,欲知细节,需配合另一本书。再次,作者在演讲过程中多次提到“蒙特梭利”,“蒙氏幼儿园”,“蒙氏教育”,让人有一种借机进行商业推广之嫌,对于我来说,这种行为或者暗示性的语言,是一个大大的减分。对于想要重塑教育理念的家长来讲,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同时也需要其他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教育理论来作为支撑和补充,这样你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处事哲学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每看一遍,就惭愧一次

除了圣经我有不同版本外,这本书我也有两个版本,第三和第四版。第三版是人家送我的,第四版是我买了很多本送给别人的。自己也留了一本。每看一遍,就惭愧一次。每看一遍就有新的体会。蒙氏教育只是一个名字,给孩子爱和自由是精华。的确很难。只有犯错的成人,没有犯错的孩子。

和孩子一起成长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幼教的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爱和自由》、《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等等。《卡尔威特的教育》原来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原型,教育方法大同小异,甚至一些教育手段是一样的。这两本书和《哈佛女孩刘亦婷》应该当做一个类别来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育手段需要家长拿出几乎100%的时间,用心思培养孩子,陪伴孩子学习,目标是“天才型”少年。卡尔维特最后成长为一个小小年龄就完成几个博士学位的少年,好妈妈教育的孩子最后以高出20多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哈佛女孩则18岁考入哈佛。后来他们的人生如何不得而知。《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书,之前看过她的很多视频,说实话看视频的时候对她有点抵触,觉得她太自以为是,而且我怀疑她所谓理论的科学性。第一,看得出她受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而佛洛依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只是一种信仰;第二,她一定看过海灵格的书,相信能量、家庭序列对人的影响,而这些东西我也看过,并且一并认为是佛洛依德派的东西,她在培训中竟然使用家庭排序,让我震惊;第三,她受萨提亚的影响,《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及的一些沟通方式被她多次使用,虽然她没有直接说明。而萨提亚的理论我也有很深的质疑。直到看过她的书之后,我被改变了。她的书有理有据,严谨、客观,能看到科学论文的风范,书中多次引用蒙台梭利的观点。而蒙氏的一系列书翻译质量太低劣,读起来非常艰涩,作为蒙氏拥趸的孙瑞雪将蒙台梭利的理念解释得淋漓尽致,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她将这些理念一一道来,意味深长。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幼教书之一,其次在这本书里面也能看到《怎么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正面管教》等等一系列书中提到的理论,而这些书在我眼里都是好书,都值得仔细阅读。我很赞赏孙瑞雪将人的评估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社会系统,这个系统评估指标是:工作、地位、收入、学历;或者学习成绩、考上哪个大学、会背多少唐诗宋词…这些体现了一个人所谓的社会价值;另一个评估系统是生命系统,评估指标是:有责任心、耐心、诚实、坚强、勇敢、豁达、坚韧不拔、理智等等体现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特质。物质世界里迷失的我们往往用社会系统去评估一个人,包括评估我们自己,以为社会地位高、物质丰富就会幸福快乐,以为这些就是生命追求的最后目标。而最后的结果是,无论我们社会地位多高、物质多么丰富我们还是不满足,还是不快乐。接着我们以为如果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物质财富才会让我们快乐,于是继续追寻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我们不知道还有另外一个系统需要成长,那个作为“人”的那一部分。世人过于功利,我们习惯了用社会系统来评估自己,也会用这个系统区评估我们的孩子。因此,从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迫不及待渴望他们“成功”,希望孩子长大聪明过人、学习好、上好大学、有好工作、最终有好收入,于是我们孜孜不倦交给年幼的他认字、背诗、学数学、学外语,就像卡尔维特、就像好妈妈、就像哈佛女孩他们走过的路。中国人普遍缺乏爱,更没有自由。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提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本能的,由于这种爱是一种本能因此和动物并没有什么分别。他认为人类毕竟走出了自然,超越了自然,判断一个母亲是否真爱孩子,那么在孩子开始独立的时候,就会显现。一个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会鼓励孩子的独立,舍得孩子的离开,并且在孩子独立或者离开之后依然爱他。因为她知道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而生命需要尊重,这是人和动物之爱的本质区别。只有爱自己胜过爱孩子的女人才会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当孩子开始叛逆时,是因为他们独立意识的崛起,这时多数的父母没有选择尊重孩子,相反这些父母和孩子斗智斗勇,并最终让孩子听命于自己,做了“听话”的孩子;到孩子长大,有些父母会千方百计以爱的名义把孩子留在身边。归根结底,人们想要的是一个“听话”、“孝顺”的孩子,一个父母的奴隶。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和自由生活18年或者20多年,那会多么可悲啊。可是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哪一个不是如此长大?!还有的爸爸、妈妈抱怨孩子不听话,这时候就只能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身边有朋友就是这样。他们两人在童年都有过被父母打的经历,而两个人都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因此他们也会在自己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打孩子。他们不会检讨自己情绪管理有问题,反而认为是孩子有问题。动物世界的妈妈不管是狮子、老虎、大象,似乎对自己的幼仔都很温柔、耐心,没有看见过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咬或者踢过孩子的。暴力对待孩子在我眼里连动物都不如,这是生为人的悲哀。我们上一代人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鲜有反思,对他们来说他们的孩子能吃饱、穿暖长大已经不错了。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长大,然后我们沿袭了父母的思维、习惯,接着养育我们的孩子,同样我们也没有什么反思。我们就这样一代接着一代,缺乏“爱”和“自由”、沿袭着父母的方式被动地养着孩子。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情绪还需要管理,看看今天那些暴脾气、急性子,他们生气的时候和他们自己年幼时候生气的状态并没有什么分别,回顾我们的教育经历,除了知识技能之外,我们并没有在其他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因此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讲,很多人还处在幼儿园阶段,还不会控制情绪、还不会尊重别人、还没有培养好足够的责任感关心别人、甚至关心人类。我们的心智停留在小时候。而这时心智尚处在幼儿园的我们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关键还需要父母的成长。我希望自己能够引领陪伴我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向成熟。这些日子我常常和老公开玩笑,尤其是在有情绪的时候就会问提醒对方,是不是我们已经成长到四岁了。老公的狐朋狗友吃饭被我笑称“幼儿园小朋友要聚会了”。人生百态,看到闹情绪的朋友、同事,我感觉很有意思。现实社会很多退休下来的人忽然变成了小孩,原因是这些人在工作单位用知识技能来工作,一旦回到家里知识技能派不上用场,结果作为“人”的那一部分就显现出来了,老两口不是吵嘴就是打架、闹别扭,因为他们的心智的确还在幼儿园,和那里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分别。早期教育的目标绝不是把孩子变成天才,变成活的百科全书、英文字典。那些知识技能重要,但不是6岁之前孩子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也会开始早教,但我绝不赞成知识灌输。学习知识非常重要,人的社会价值也非常重要,等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再说。在上小学之前,这个小小的生命需要时间慢慢成长他的心灵、她的习惯、她的责任感、她的独立意识、她的好奇心、她的兴趣爱好、并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个时间关键是孩子心智的成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心智永远停留在幼儿园。

主题很好,水准一般。蒙氏的实践报告。

演讲集,缺点很明显,组织没逻辑,说话重复,事例也重复。没有自己的思想,总是蒙氏说蒙氏说。看得出执行蒙氏有些教条。作者还和一老师争论“你真不蒙氏!”,“你才不蒙氏”。感觉把蒙氏当毛主席语录。而且否定所有非蒙氏幼儿园的孩子。总是说这个心智不正常,那个也是。不喜欢这种自我感觉超好,总看不上别人的心态。可以说这是没有吸收力的心灵。作为书来说,水准品质并不高, 诚意不够。 但是,反过来说, 这本书会在中国如此卖座,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太压制人的天性天赋,那么倡导释放的书就会得到共鸣,我们受过的,不想让下一代再遭受。 本书胜在主题。

也评“爱和自由”

关于这本书的正面评价已经很多了,自第一版出版以来,因为新颖的立论观点,迅速吸引了大量支持者,配合她的演讲和电台电视台节目,对推动儿童教育观念转型起到一定的价值。豆瓣上几乎所有相关书评都用很大的热情给出了推荐的评价,只有PUMA在“伪善的爱和自由”一文给出不同观点(http://book.douban.com/review/1436947/)我在这里想谈谈我认为本书的不足,给阅读者多一些角度展开思考。特别要提的是,同样提出反对意见,我的多数观点与“伪善”一文是不一样的。首先,孙瑞雪从概念层面把蒙氏教育法设定为完美的教育方式。她赋予给孩子一个完美无暇的形象,全能全知;而家长的形象一直是懵懵懂懂,不断地无意识犯错。对于家长而言,凡是符合蒙氏教育的实践都是对的,凡是不符合蒙氏教育的实践即是错的。即便蒙台梭利本人也会承认她抱持乐观态度的很多做法,其有效性还有待验证。然而在这本书通篇里,我们看不到这种科学的表述语气,很多陈述甚至是可笑的,譬如在书中多处提到的儿童的品格只可以在0-6岁之间被塑造。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拿出许多事实反证来反驳这个观点,这个论断即无事实依据,又违反逻辑推理。凭借这种断言式表述,孙刻意地把自己标榜成一个绝对教育权威。其次,这本书通篇贯穿着批判态度,与我们在中国任何一所学校里感受到的老师风格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这种教学关系里,教师是她本人,学生成了孩子们的家长。虽然书名是《爱和自由》,我们完全感觉不到她对成人的爱。她从不吝于不客气的批评其他人打扰了她的孩子和学生,即便是写在书里非口语式的表达,也让人感觉是无礼的。所以阅读这本书的情绪是压抑的和愧疚的,而不是积极的和美好的。这种情绪本身并不符合教育的精神。第三,这本书内容组织凌乱,不成体系。孙本人是一个基层的实践者,同为教育实践者,她不具备蒙氏对实验性研究以及教育理论的透彻理解,她的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在书里她只能描述自己观察和套用蒙氏理论去解释,很多的解释是生硬和勉强的。这本书本身又是以讲稿为基础编辑而成,读者只能在这本书里提取到离散的教育观察和心得抒发,却无法自行构建起一个脉络清晰的教育方法论。这本书的畅销有它的道理,甚至作为一本介绍性的读物,它在特定时期发挥了独特的价值。然而我想奉劝把本书当作育儿圣经的家长,应该正确看待该书的价值。蒙氏思想进入中国已经十余年,从原著直译而来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等书远比这本书有更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作为严肃的阅读者和严肃的父母,学习最终目标不应是遵循某个权威的普遍原则,而是融通形成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教育方式。

爱和自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挺难的,而且不容易把握度.但是观念很新颖.理论的叙述有点多.总体感觉不如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那么亲和.但是也是值得推荐的不错的育儿书.

有觉悟,有改变,就够了

两次读这本书,中间时隔一年。第一次并没读完,因为个人心境,很难进行下去;第二次则较为顺利,在里面找到了很多能应用在工作上的东西。很喜这本书传达的蒙氏观点,也喜欢里面的例子,读的时候常会找到共鸣。从书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孙瑞雪对孩子的爱和期望——虽说我们常说不要过于期望。因为爱,也因为高的期望,孙会投入过多,投入到一些细枝末节中去,比如孩子被老师无意打扰,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在书里,接下来就可以看到孙瑞雪去做了何种提醒。第一次、第二次,都还好,第三次第四次就未免有点不适,其实没那么严重吧,孩子探索需要安静没错,但被人无意打扰也是一种经常存在的客观环境,每个人都要适应。读者若是顺着这些例子表达出来的思路,去死扣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难免搞得人心惶惶,一举一动都会变得畏畏缩缩,生怕自己稍不注意就打扰了孩子,或者违背了蒙氏理念。当然,这并非孙的本意,只是我个人读书的感觉而已。开卷有益,尽信书不如无书。抱着这样的态度去读这本书,我感觉是比较有益的。接受一种理念,让自己有觉悟,有改变,对于大多数爸爸妈妈来说,就够了。至于此书够不够蒙氏,够不够谨慎,就留给专业领域的人去评论好了。

一本抛砖引玉的书

这是我最初接触到的一本育儿的书。怀孕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期关于孙瑞雪的节目,于是买了这一本《爱和自由》以及《捕捉儿童敏感期》。读过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经验是错误的,当父母是要学习的,是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同时也觉得很意尤未尽,《爱和自由》只是一些育儿观念,不成体系;《捕捉儿童敏感期》只有案例,儿童的不同年龄段会有什么样的敏感期出现,家长应该怎样处理,都没有。于是强烈的想看看蒙台梭利的原著,想看看更多的育儿书籍。看的育儿书籍越多,我越意识到,要想有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首先你必需先成为一个心智健康的家长。我开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现在已经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不再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困惑了,孩子在我的陪伴下也渐渐长大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儿童,了解自己的大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以下的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亲子关系全面技巧》《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斯波克育儿经》《重塑心灵》《爱上双人舞》《遇见未知的自己》《不抱怨的世界》

推荐是因为观念的革新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行,推荐它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个观点:有时候家长所谓的“爱”更爱的是自己而不是孩子。这点深有感触。有时候家长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爱孩子,为孩子穿衣,喂孩子吃饭是因为自己来穿,会更省事儿,自己来喂可以不弄脏孩子衣服,……家长更需要注意到的是自己的精力有限,而教育孩子是一件需要耗费很多精力的事情,在认识到之前就体会到了,带来的问题就是:家长自己已经沉浸在烦躁的琐事之中,被情绪控制,也就没有耐心没有精力去包容孩子可能犯的错,爸爸去哪儿里面有一集,石头因为把水洒在了床上,弄湿了被子,被他爸郭涛数落了半天,仔细分析一下郭涛的语言和行为,首先郭涛是爱儿子的,但是这里郭涛是因为爱他才数落他的么?不是,是因为被子湿了对两个人造成了麻烦,加上石头犯的前几件事情,情绪上烦躁(潜台词是:你怎么老犯事儿?搞得这么不顺利,我烦死了)还要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小时候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跟我妈吵了起来,后来我就坐在床上哭,一开始我妈也没来安慰我,后来我爸来问,我妈就过来算是跟我爸解释的来安慰了我几句,你猜当时我小小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我在想我妈不爱我,只是因为不想被我爸或者被自己认为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不知道,还好后来我了解到大人也有他们的情绪,不然后果挺严重的,只能说,孩子是很敏感的,也许只有一瞬间,他们也能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爱。所以家长首先要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这个“伟大母亲(父亲)”情结走出来,(PS:”伟大母亲“情结本身就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赞扬自己而产生的),认识到自己有情绪是正常的,而带着情绪时往往不能听到孩子的真正诉求,所以追本溯源家长需要把自己的情绪问题解决才能更好地同孩子相处。当然本书对家长自己的问题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仍需探寻。

爱和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13年看的最后一本书,很多人推荐这本书,赶在年尾看完。作者作为蒙氏的教育家,把蒙氏教育带到中国。爱和自由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做起来很不容易。作者还介绍了很多蒙氏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例举了蒙氏幼儿园和一般的幼儿园的不同。我想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孩子才能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成长。

我小时候有很多自由,没有爱。长大后我给了孩子很多爱,没给他自由。

看这本书我感触很深,是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就是那种人格有缺陷的孩子,小时候父母几乎不太管我,自由生长,而我的这种自由当然不是因为父母领略了《爱和自由》的意义才给我的,我的敏感期就是在乡下的泥土沙石边浑浑噩噩的渡过了,没有感受到爱,所以从来都没有完成自我独立。因为我经常阅读,对于我自己的人格缺陷我是自知的,并且无能为力,一开始我拒绝养育孩子,怕自己误了孩子。在遇到了我老公的十年里,我在他身上感受到了爱,也感受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我几乎没有感觉到被束缚过,总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从前很爆劣,很敏感,很偏激的性子也在岁月里慢慢平静了下来。在养育孩子的这些年里,我生怕我爱的不够,总是起床说,晚安说,任何时候都说:宝贝,我爱你。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都会拥抱他,亲吻他。可是有时候我问他:你觉得妈妈爱你么?他回答说,有时候爱,有时候不爱。我知道我剥夺了他很多的自由,不能随心看电视,不能吃垃圾食品,不能在晚上十点以后才睡觉,不能想要的玩具都买。有时候爆燥也会凶他骂他,没能用耐心去说解。其实重要的不是不允许他做什么,而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不允许。有人说过自由并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可以不做什么。要做第二点,其实等于让我们心甘情愿的放弃第一点。举个例子说如果不想要在毕业舞会上跳得很烂被笑话,就不能在练舞的时候逃出去玩游戏。因为不想要这样,所以孩子心甘情愿的放弃游戏。我觉得书里面提到的给孩子的这种自由太大太泛,大人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幼儿园老师也不可能做得到,我们从书中应该提取到的是我们可以运用到育儿当中去经验,而不是不可能做到的理想状态。比如我儿子胃口超级好,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追在后面喂吃的,我们家是只要吃的在家里全部可以消灭,有时候吃到肠胃炎呕吐,你不可能说给他自由不予制止,只是我们需要用些小的技巧,让他们停止,而且前提还得是心甘情愿的停止。看完书我其实很矛盾,孩子当然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你告诉他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而且结果是必然的。如果他仍然不能停止,势必要用些除了说教以外的别的技巧。比如制订规则一周只买一次零食,只有周六周日能看动画之类的,有了规则,其实也等同于没了自由。我儿子总是不爱睡觉,想要玩到很晚,一提起睡觉就拖延说要再玩会玩具,再讲个故事。以前我总是强迫的语气说“太晚了,赶紧睡,明天起不来了”。有天晚上看完这本书我试着和他解释时间的宝贵,睡眠的重要性,以及早睡可以早点起来,在入园之前还有时间在家里玩会玩具。他一下理解了,并告诉我:别说话了,我要快点睡着。并且在第二天我叫他第一遍的时候就赶紧起床了,不像以前一样在床上磨蹭。如果他真心接受了我的概念,不觉得受到强迫,我就会觉得这些方法用起来很顺利。给孩子爱和自由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怎么给,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合适,显得更为重要。

爱和自由

不知从几时开始不时就觉得自己好象就缺失了点什么, 很模糊, 说不清楚., 可能就仅仅是一种感觉罢了...通过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 原来拥有同样感觉的并不单单是我一个人, 我们所缺少的可能就是精神胚胎. 谢谢你, G小姐, 是你介绍给我这本那么好的书--<爱和自由>.我花了两天的时间把书看完, 是它令我或许可以慢慢地尝试找回童年缺失的部分, 是它令我明白让我害怕步入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的背后的真正原因, 是它令我有可能让下一代找回自我...如果你有跟我一样的感觉的话, 我还是力荐你买本来看看. 不过书讲得有点抽象, 希望大家能够慢慢体味书里蕴涵的深层意思.

笔记

12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配对的重要性就在于此。15人们有很多必须共有的东西,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用共同的时间教,即使能用,那也是小学及以后的事,那时儿童的精神胚胎有个变化,能把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年龄越大就越强。30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比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34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因为很多书逻辑有错。36应该用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43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68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168儿童在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除非他接受的命令与他的冲动一致。

能遇到这本书是幸运的事

能遇到这本书真的是非常幸运的事,令我对家庭教育的理念一下子上升了一个台阶如何爱孩子,如何对待孩子,这是我们毕生要研究的课题。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我们而来,是因我们而来,是为了他们自己而来。我们所能做的,是陪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从而完成一个生命从诞生到绽放的过程。孩子,从来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

很好的一本书

和夏山学校异曲同工。都是建立在尊重平等上的,与孩子交流。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心灵比我们美好,孩子能使我们更美好。我们真得就有一次奇异的体验。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完善自己的心灵,一起成长。孩子不需要完全意义的指导,他们只是需要在恰当时机的引导就足够了。孩子,真得能体现生命的神奇。

说几句"爱和自由"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真的惊讶于当当的好评。出发点是对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爱和自由。但是不得不说书中的大量论点论据都有问题。看到最后,发觉此书俨然成了作者为其幼儿园做推广的手册。蒙式教育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是决定有着严重的缺陷。这本书真的不值得推荐。

别蒙特梭利说了好么 读后感

通篇文章都是蒙特梭利说,好像大部分的观点都是蒙特梭利的想法,作者只是在此想法上给予例子和扩展。还好我不排斥蒙特梭利的观点。不然我肯定看不下去一本通篇在解释另一个人的观点,我不如直接看蒙特梭利咋说的呢。时间,对于生命头6年的儿童来说如黄金般贵重。父母的教导、幼儿老师的教导都非常重要。一个小孩从无意识到观察到感觉到概念的形成过程需要极大的专注品行。蒙又说过,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很多父母整天把“我这样是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怎么不了解”“你怎么这么不像我”一类的话挂在嘴边,或者是让孩子实现自己想要达到却未达到的高度。有些成人对小孩会不耐烦,会打骂,会干预儿童的思考。其实这不是爱,像前言所说的,你以为你爱你的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大人觉得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的想给他改正,急切的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特发展,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大人都喜欢小孩听话简单,若是小孩如大人所想的那样简单、听话,孩子的自由和创造型思维会被扼杀在儿童时期。伪装的爱能使得孩子生气,儿童不是什么都不懂,他可能对某些事没有概念化,但他有感觉。儿童时期我们都是崇拜老师甚于自己的父母,对于儿童的突入而来的想法和行动予以支持,不要动不动说不要这样那样的做,这的确会让孩子很听话,但是从此自由来临大人不说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运用自己的时间。成人喜欢控制和占有,喜欢让别人实现自己所想的事,往往自己确不能轻易做到,便喜欢限制别人自由。父母还喜欢强制管小孩,让小孩报不同的学习班,恨不得一岁说话能说溜儿,两岁能说多国语言。可是婴儿的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靠着自己的感觉来去认识和接触实体化世界的语言和概念。强行灌输的知识只会让婴儿失去自主的想法和思维,就像对一个孩子说大海是什么样的,沙子是什么样的只会激出他的想象和胡思乱想,跟真正接触到海和沙是不一样的感受和感觉的。人可以没有语言,人却不能没有观察。人类在儿童捕捉到的感觉中加上语言,稳固感觉、清晰感觉、加深感觉、使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对象。大人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我们需要让儿童的感官来自自由的外界体验。中国的大人很喜欢逗小孩,比如一个大人会对小孩说,叫爸爸给你糖吃。本来婴儿在对爸爸这个人时形成的概念这是爸爸,如果有个外人引导他说他也是爸爸,他就会概念不清晰会混乱自己的思维。小孩的儿童时期非常关键,就像父母离婚、父母殴打小孩、或者父母重男轻女这些事,虽然小孩子并不懂得观念是怎么样,或者怎么用语言去表达出来,但是他会有感觉,而且是好的坏的感觉都能感受的到。父母心情不好时候,孩子可能更多的表达哭这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小孩,小孩会面临中国大人的逗,比如你妈妈的(跟爸爸的)或者你爸爸的(跟妈妈的),这样会造成幼儿从小对父亲或者母亲这一词语有着特殊的敏感心理。当别人都有而自己没有时,这种词出现在耳边简直就是罪恶。再比如一个受到家人打骂的孩子,给他的感觉可能是痛想哭,其他的想法还没有再脑海里形成,他们会间接的恐惧,会潜意识抵触大人的这种行为,转移了对生活的新奇的观察和思考,减弱了记忆力,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的事实,很多时候都神经绷紧在未知的殴打上。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很多的时候,小孩变成了大人口中的反应器,你一说他就知道要做什么了,像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很多的东西并没有基于对世界的观察。逗孩子这种行为是很可恶的,结果就是恶作剧。青少年容易恶作剧就是学了大人的原因。中国人还喜欢对有了小弟弟的姑娘说,你妈生了弟弟不要你了这样让小孩缺乏安全感的话。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式的玩笑,这种逗引太残忍。儿童需要爱与自由。自由也不是散养,在给予儿童最大限制不伤害别人的自由空间里,大人和老师还是需要去引导。很多外国的婴幼儿院的老师是知识水平很高身心素养良好的人,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从出生时起的童年时期,这时候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像我家这种散养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情商低,不会玩话语,不会有正常的表达能力,词语运用不好,精神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和发展。心智发展的也不会很好。长大后的成人情绪往往不好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里容易建立安全感。我很多的时候缺乏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缺爱造成的。乃至长大会对依恋的人进行控制和占有。即便别人爱我我仍旧会怀疑。本身人遇到困难应该知难而上,去体验克服战胜困难的荣誉和自信,可中国人往往知难而下,没有力量去承受生活的重压。没有力量则是因为儿时没得到足够的力量。成人往往到了40岁,甚至不到40岁就放弃了理想和希望,这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的发展。连家长都一成不变小孩又怎么能提高自己层次呢。童年时心理能量和运动分离,这种分离在很长时间的以后会形成一种喜欢,长大以后就会变成我们现在说的那种只会想不会做的人。其实这本书很大程度上阐述了我现在各种状态的原因始末。只不过我的童年在也回不来了,即使重新开始我觉得也应该没有多大的改变。谁叫我生在那时之家。我记得书中幼儿院送来了一个小姑娘圆圆,她爸妈因为生了小弟弟便没时间照顾她,成了全托。圆圆会不断的要求辛辛爸抱她,在大人不在的时候她会跟辛辛说,我就不让你的爸爸当你的爸爸,就当我的爸爸,我就不让你爸爸抱你。我感到一阵恐怖,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小时候姑也经常抱我,而我也对我姐说过,你妈妈更喜欢我些这样让她哭的话。关于抱儿童这一行为我是有体会的,儿童是需要大人抱和予以关怀的,反而大人经常会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要人抱?不抱。这就让孩子缺乏更多的安全感和爱。我小时候要求我的父亲抱我, 他总是没一会就说我累了,你这么大了还要人抱的话,让我很伤心,虽然那时候不知道这种感觉叫伤心,我还是希望有人抱我的温暖。我也经常喜欢发火。儿童发火、发脾气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就记得我小时候因为希望自己的话能够让大人听进去,不断的说不断的吼,越是这样我爸爸越是像没听到我说话一样不睬我,我就很火很生气很暴躁。往往这样我更加得不到关爱、缺乏独立。我也喜欢神游。现在脑子里的声音从我醒来就一直没停过。神游则是想象幻想,行动与思想的不一致。有的人入睡很早,一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原因来自于什么呢?就是在他童年的时候心理能量和运动分离了,这种分离很长时间以后会形成一种习惯,他长大以后,就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那种只会想不会做的人。就像蒙特梭利说的,他会是一个伤感、很浪漫、但毫无意志的人。这他妈的不是在说我吗?我高中3年的想法不能付出行动,往往在于大人的阻碍和不支持,我没有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走,现在我自己经常会幻想却不实际去做,也感受不到自身想法的能量。专注是很重要的。大人喜欢不停的说不停的说,没有听过小孩子心理的话,以自己的力量压制弱小的儿童,很多的时候我们由大人的怕麻烦或者重复性的话语所束缚,导致我们不能成为自己,一旦人不能成为自己的时候,就会出现矛盾和挣扎,痛苦就产生了。而我也缺乏独立。小时候的东西基本我自己没有选过,现在有严重的犹豫。而自主选择是儿童独立的标志。关于吃这块我想到我在超市看到过一个小姑娘在收银台拿了一盒糖,在刷码的时候她妈妈发现价格在十元以上,就直接说这个不要了,重新刷玛,结果小姑娘哭闹,她妈妈还吼她不懂事。有些大人都不懂事,小孩子能懂什么事。第一,当一个人没有经济丰誉,是不适合有小孩的,这样会剥夺小孩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剥夺了她喜欢的东西。第二,大人都会认为小孩选得东西不好,自己替她选的东西最好的误区。我真为我的童年感到悲哀。我缺乏安全感,缺乏独立,思想天马行空的乱想,记忆力脆弱,不自信,不懂得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而且抗不住压力,缺乏坚持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成人蒙特梭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对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

真是一本好书

朋友推荐另一位朋友读《爱的自由》和《捕捉儿童敏感期》,我出于好奇,先买回来读了,这一读不得了,大洗脑啊~~很遗憾,孩子都十多岁了,没法从头来过了,庆幸孩子还算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孩子目前身心还算健康。如果,十多年前就读过这两本书,我的爱一定会来得更充分、更汹涌,孩子的发展会更好。于是又开始买了送给想得起的朋友们。卓越网、当当网、中国图书网等几家网店都买过了,卓越网没显示缺货,但到货是下单后近两周才到,估计是从博库调货去了。中图网曾经卖缺货了,现在似乎又有了。当当网一直还算正常。相比三家,卓越和当当价格一样,比中图网便宜,具体信息如下: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4版)(“爱和自由”科学教育丛书) 作者:孙瑞雪 市场价:¥26.80 卓越价:¥18.50为您节省:8.30元 (69折) VIP 价:¥17.95 SVIP价:¥17.57 捕捉儿童敏感期 作者:孙瑞雪 市场价:¥28.00 卓越价:¥13.90为您节省:14.10元 (50折) VIP 价:¥13.48 SVIP价:¥13.21 这两本书建议同时捆绑购买,先看《爱和自由》,再看《捕捉儿童敏感期》,前者可说是洗脑,建立正确的观念;后者则是实践,捕捉儿童敏感期的教案。


 爱和自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