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 育儿百科 > 爱和自由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妇女
出版日期:2009-7-1
ISBN:9787802037472
作者:孙瑞雪
页数:286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2页

情商重要 智商也同样重要 相比之下 情商似乎更重要 但美好人生的前提是情商较高 智商也不能太低。。。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3页 - 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具体,事实,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
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观察孩子给予其感觉的正确表达词语。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63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0页

这本书比敏感期要系统些,大量的具体实例证明理论的适用性,这本书让我很有收获,我会好好研读的,精读!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4页

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你先读一读。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1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6页

应该用同一种方法来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用色板教颜色。
如果你以花为道具教孩子什么是红色的话,儿童会认为花是红色,红色是个花。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7页

第五章: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P1:受训斥、挨打的孩子,在心智发展上同正常的孩子有着极大的差别。首先一点就是概念不清,大脑相对而言比较糊涂,不容易看到一个客观的实在的东西,对外在事物的过分敏感,影响了他内在心智的发展。受打骂厉害的孩子,记忆力较弱,不易看到一个客观的现实,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受打骂不厉害但多少受过刺激的,也时常糊涂。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视了全部。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受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的确定下来。

P2-3: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他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用思维的。他们的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你在生活中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你一说话他就反应。为什么呢?除了训骂以外,那就是大人在生活中不断地给他强加某种东西,不断地强加,就形成“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了。实际上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应该通过儿童自身的大脑。儿童的大脑运行虽然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页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主人而不是仆人。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65页

儿童的生命绝对不简单,生命内在的运作是极其的智慧和神秘,没有人能教得了儿童。
……
你是帮助了他,但他真正的心理过程是由他自己完成的,而你的帮助中最重要的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候爱过他,你唤起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8页

能否持续不断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个问题。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8页

第四章: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
他精神的发展是依靠他自己的,我们只是帮助他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儿童应该在他自己的发展点上探索、努力、成功,将经验肉体化,将概念内化。这个经验是从儿童自己的探索开始,通过他自己的每一个小开拓而进行的。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YY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孙瑞雪
印象小结:
全书读下来对完全没有养育子女经验的我特别有触动,不止因为作者写了孩子的世界,更让大人又真实的体会了一遍自己的幼儿期,其中的各许甜蜜和酸楚只有细细品读。原来大人世界的不完美很多都来自幼儿期被动的忽视和侵扰。
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但成书中难免到处反复,读书时只抓重要观点和所举经典例子即可。
作者实际教育经验丰富,有较深心理学教育学功底。
作者的语气很有传销的煽动力,但对于某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道理”的例子也一概用她的观点加以诠释,未免以偏概全。全书贯彻了作者蒙氏教育的思路,但此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简述蒙氏教育思想的书,对该教育并未有深入了解。读此书后立志开始读蒙氏的教育概论,试图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基础在蒙特梭利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上,对普遍儿童是否完全适用有待进一步了解。
以下笔记采用观点+重点例子的方法摘要
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蒙特梭利:精神胚胎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会按照其预定好的模式发展,成人不需提供内容,只需提供保护+合适的条件。
儿童的智力如何形成?
儿童的内部 感觉 智力
六岁以前儿童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皮亚杰“智力的萌芽”
“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产生了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Matching 原则:
1. 注意不要破坏儿童的感觉
2. 在儿童感觉到时及时准确的把抽象的概念教给他。
什么是创造力?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的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自身潜力,形成精神上的独立。
感觉经验能通过“教”得来吗?
不能,儿童是依据内在理性独自发展的
儿童的理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一种自发的内在程序,秩序,是儿童敏感期的中心。一旦事物和他的认知程序不符时,儿童就会很紧张。
实体化:儿童内在精神的冲动实现的过程。
儿童保留清晰明确的印象才能对事物进行区分,进而形成智力。
应该训练孩子“反应快”,还是“自己思考”?
训斥,打骂,强加的条件反射,不容易使孩子看到客观实在的存在,大脑糊涂,对外在事物过分敏感,概念不清。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是仇恨和基于需求,这是扭曲的。
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都应通过自己的大脑,虽然运行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老师或家长如何帮儿童掌握抽象的概念?
儿童反复操作——固定感觉——概念——智力
老师的任务之一: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教学要求:
1 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直觉上。(比如隔离的单独色板等)
2 提供儿童进行对比抽象的教具
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在对环境的自发探索中将行成的概念一般化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蒙特梭利说:儿童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儿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教师的义务:等待儿童自发的觉醒。
1. 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感觉的教材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地程度,这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2. 用爱的方式帮孩子建立有序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组织自己的内部,他会严格区分和归类他大脑里接受的一切东西,而且把它演化为智力。智力的表现为:归纳和演绎。
3. 孩子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什么?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感觉训练,蒙氏教育6岁前主要进行儿童的感觉训练。
蒙特梭利说:智力教育即“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个过程是自我教育,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
巨大的心理潜能——寻找配对事物——大量重复的感觉训练——概念——配对成功——自动重复练习
心智和理性的起源和归宿:感觉
心智发展的目的:使感觉更明晰丰富
感觉训练的要点:
隔离/比较相对物
什么是真正的“父母的爱”?
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
爱的定义: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需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衡量爱的关键:情绪,这是孩子唯一能迅速感知的你的表达。
孩子为什么需要爱?
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
蒙台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切记:让孩子工于心计只为得到你的爱,你的爱应该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赋予。
爱与独立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大多数母亲为什么做不到这点?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我们在拥有孩子之前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没有正常发展,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的对待人生。
蒙特梭利说:“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幸福的婚姻有很多形式:中心就是把爱送给爱人。
人类发展的唯一法则:爱。
教孩子就是奴役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
爱是巨大的宽容和理解,能赋予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由自由走向独立。
何为奴役?
将大人的主见,知识强行“教”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自己。
孩子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的东西,大人经常忽略孩子是在何时如何建立起相关的概念的。
如何理解孩子?
孩子观察到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极好的让孩子学习的机会。
儿童期间的教育
1. 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
2. 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德感相关。(儿童有一种天性,坚定的追求完美,他的审美要求远超过成人)
对孩子的爱要倾注心力,不能是敷衍和戏弄的,否则孩子会很快察觉并厌烦。
还是那句话,给儿童自由和爱,儿童就会自动发展。
自由和纪律
蒙特梭利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人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时的自我控制力称为纪律。”
前提:自由(自由——反复练习自己感兴趣的事——专注——感知规律——纪律)
第一位:人格发展
第二位:智力发展
儿童乐于遵守的规则:纪律
儿童是愿意遵守规则的:
1. 这些规则是在游戏中和其他小朋友自动约定形成的。
2. 和儿童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以及几个儿童教育的例子
儿童要背古诗词吗?
古诗词的核心是意境,儿童不需要掌握这种高深的抽象概念,除了对儿童语言略有促进没其他的特别帮助。
如何布置儿童房间?
应以最高审美为出发点,而非“童心”。
蒙氏教育授课的三个要点:简洁,明白,客观。也就是“每一句话都算数。”
1. 简洁
蒙氏教育三段式教学:
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
“哪个是三角形?”——“这个。”
“这是什么?”——“三角形”
2. 明白
不要用概念解释概念,遇到不明白的事物需查书籍给出清晰解释。
3. 客观
将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事物上
蒙氏教育中对童话故事的定位
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来自感官,而不通过语言的传授,那么讲故事的作用只有一个: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是练习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无关。
教师需要:
跟盯到位,使儿童的人格和习惯保持一致
让孩子学会等待
让孩子学会归位
让孩子安静下来:给他自由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去故意破坏一下
教师注意事项:P149-150






儿童的品格:顺从和意志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和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成人。儿童通过工作来建构他的一切。这种能力从6岁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点有争议)
“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时儿童乐此不疲的。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和成人抗争了。”
“口授过程就是一个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通过生活自立获得身体独立
通过自由的选择获得意志的独立
通过不受打扰的工作获得思想的独立”
儿童所有自发性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尊重,使用意志力就是当他要做什么时他自己选择,这个过程是不断使用意志力的过程。
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顺从
儿童从0-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家长要为他提供帮助。
儿童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儿童达到顺从的前提:儿童是依据他的能力来顺从的
幼儿期是儿童学着依照自己能力遵守规则的关键期,难度太大会带来恶果。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能够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0-3岁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与他的能力有关。除非他接受的指令与他的内心冲动一致。
第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即能力已能满足顺从的需要)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因渴望从优秀的人获得指导和帮助而产生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
儿童优秀品格如何形成?(19章比较泛泛而谈)
如果儿童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蒙特梭利说过:“不道德不是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它的意志,他控制不住自己。”
如何判断人格不健全:总在做自我斗争
健全人格的人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完善自我上,从不做自我斗争。这是心理上没有障碍的人的表现,内驱力会促使他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
怎样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0-6岁正是儿童吸收性心智的发展期,他不接受抽象的只是,只是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其创造力。
环境必须是有自由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环境必须真实。(儿童才会将事物注意特质抽象化从而成功进行联接)
环境必须美好,自由,有生命。(老师能追求自我成长,才能感知自身变化和儿童变化/儿童时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对儿童的意义: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的领域,吃能发展智力,建立自尊和意志。
吃和玩是儿童的两大主要任务。
吃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选择和意志力的形成。
原则:尽量让儿童满足,同时给儿童选择吃的自由。儿童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饮食结构。
孩子的问题汇总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歧变根源是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在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
歧变的表现:心力和活动被强制分开了。
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喜欢编故事,神游,对别人的依赖,游戏,顺从等。
歧变的原因: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密码, 他的活动是明确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任何不符合他心力的要求都是对儿童的扭曲。
蒙特梭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形和符号所吸引。”
蒙氏教育对“过家家”的理解
属于神游的一种,和模仿期无关。所有道具应该是真实的。
“自由”,让孩子做想做的事是解决神游的办法。
“神游”的本质:是一种对痛苦的逃避,是自我的一种无意识防御。
让一个人远离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
神游对成年生活的影响:逃避现实生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能力把现实事物处理好。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8页

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0页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单,生命状态就会越差这句话很有道理,做一个敏感的人要比神经大条的人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当然,以及痛苦,但那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人生经历啊!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3页 -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不要在儿童哭的时候再给他施加过度的压力,要鼓励他表达出来。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
孩子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
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他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7页 - 儿童认识世界DIYibu

智力来源于感觉而非机械记忆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1页 - 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画画是文字的前奏。
画画的敏感期未到来时,强制孩子画画,只会将她的天赋扼杀。
也不要教她,而是自由发展。
教师是儿童的环境。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 x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
1、【顺应天性教他概念。】
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我把“天”这个词语给了他。
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这个兴趣、感觉、注意力,不是成人培养的,是天生就有的。大人只是需要顺其自然、在最恰当的时候给予他概念。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孩子就会使之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
概念的生成要密切结合现实,要具体。
感觉训练发展到概念。4岁以前的感觉训练一定要到位。将刺激物隔离开,2就是2,不是写着2的纸板,也不是像2的鸭子,否则孩子的大脑会混乱;对比法,在对比中发展出的概念更为准确和全面。
2、【孩子自己会走向独立,不要灌输他们你认为“好的经验”。】
一个人哪方面不独立,哪方面就没有自由。在关键时候,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解决问题。
孩子整个的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是在思考。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新鲜的活动。但是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用思维的,他们反应很快,好像不经过大脑,好像“一吹哨子、狗就吃饭”的条件反射。
儿童的成长,不管在身体上还是思维上,都是一个趋向于独立的过程,他会沿着这条路不停走。如果你阻止了他,那么他就没了自由,也没了独立。
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这是在“奴役”。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孩子自己,他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一定要客观。我们只有小心地检查自己,尽力克制我们的偏见、弱点、较低的意识层次,尽可能以我们最好的举止和语言面对儿童,才可能谈得上客观。
3、【重视孩子的专注力培养】
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
不打扰孩子的专注。专注于某一事的喜悦一旦产生,孩子明天、以后还会继续这么做。如果在他产生喜悦的一刹那打断了他,这个经验就没法产生,就被破坏了。
4、【爱与安全感】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不管他们在哪里,在或不在身边,这种爱是稳定不变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下,更容易产生安全感,而不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
成人训斥孩子,给他们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果真也丧失了自尊。
5、【自由与纪律】
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规律后,他就愿意去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只靠外界的惩罚或奖励教育,只能使孩子暂时控制自己的行为,他惧怕你的威力,或者憋屈一时为了获得奖励。但依靠自由和尊重,纪律就是快乐的纪律。
如何对待别人的东西?儿童自己的东西必须受到尊重,包括分享。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不能强迫、或者用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因此,如果他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明确告诉他不能拿。如果不听,就强行取回并还给主人。
6、【顺从与意志力】
孩子能够在爱中决定顺从,在意志中执行顺从。
儿童顺从与否和他的能力有关,必须与儿童现有的能力联系起来判断。孩子在0-3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如果他的本能冲动恰好与你的命令一致,他就顺从你;如果不一致,绝不会顺从你。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5页

很多地方有给幼儿园做广告的成份。孙老师还是应该重点说她对蒙氏教育的理解以及实验结果,而不是一昧地吹嘘自己的幼儿园和孩子。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2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9页

对孩子最重要的帮助是,没有从根本上打扰过他,在关键时刻爱过他,是你唤醒了他,使他找到了内在的感觉,帮助他自己建立了清晰准确的概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6页 - 不同品质的心里和智力

逗孩子,对成人是一种玩笑,对孩子w而言是混账和残酷的玩笑,太残忍了。
生命就是这样,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咧,你跟她说了问题就不存在了。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1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1页 - 儿童认识世界第一步

儿童通过感觉认知事务,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连接。六岁前都在重复,儿童期的生命状态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组成。
发展期遗憾:天生感觉被破坏,没感觉的却强制;感觉时,词语感觉不配对。
天才=强烈兴趣加疯狂入迷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YY的读书笔记——《爱和自由》 孙瑞雪
印象小结:
全书读下来对完全没有养育子女经验的我特别有触动,不止因为作者写了孩子的世界,更让大人又真实的体会了一遍自己的幼儿期,其中的各许甜蜜和酸楚只有细细品读。原来大人世界的不完美很多都来自幼儿期被动的忽视和侵扰。
作者的观点清晰明了,但成书中难免到处反复,读书时只抓重要观点和所举经典例子即可。
作者实际教育经验丰富,有较深心理学教育学功底。
作者的语气很有传销的煽动力,但对于某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道理”的例子也一概用她的观点加以诠释,未免以偏概全。全书贯彻了作者蒙氏教育的思路,但此书是我接触的第一本简述蒙氏教育思想的书,对该教育并未有深入了解。读此书后立志开始读蒙氏的教育概论,试图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的基础在蒙特梭利对特殊儿童的研究上,对普遍儿童是否完全适用有待进一步了解。
以下笔记采用观点+重点例子的方法摘要
儿童的发展规律:儿童是自我发展的。
蒙特梭利:精神胚胎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会按照其预定好的模式发展,成人不需提供内容,只需提供保护+合适的条件。
儿童的智力如何形成?
儿童的内部 感觉 智力
六岁以前儿童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皮亚杰“智力的萌芽”
“这种不断的动作产生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反复进行就产生了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产生了智力。”
Matching 原则:
1. 注意不要破坏儿童的感觉
2. 在儿童感觉到时及时准确的把抽象的概念教给他。
什么是创造力?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的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教育的目的:发展人的自身潜力,形成精神上的独立。
感觉经验能通过“教”得来吗?
不能,儿童是依据内在理性独自发展的
儿童的理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一种自发的内在程序,秩序,是儿童敏感期的中心。一旦事物和他的认知程序不符时,儿童就会很紧张。
实体化:儿童内在精神的冲动实现的过程。
儿童保留清晰明确的印象才能对事物进行区分,进而形成智力。
应该训练孩子“反应快”,还是“自己思考”?
训斥,打骂,强加的条件反射,不容易使孩子看到客观实在的存在,大脑糊涂,对外在事物过分敏感,概念不清。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孩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是仇恨和基于需求,这是扭曲的。
儿童接受的任何东西都应通过自己的大脑,虽然运行较慢,但只要让他思维,给他机会就会逐渐变快。
老师或家长如何帮儿童掌握抽象的概念?
儿童反复操作——固定感觉——概念——智力
老师的任务之一: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
教学要求:
1 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直觉上。(比如隔离的单独色板等)
2 提供儿童进行对比抽象的教具
儿童掌握概念的目的:在对环境的自发探索中将行成的概念一般化
儿童心智发展的内在过程?
蒙特梭利说:儿童自发的心理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儿童所要接受的所有的一切是连续不断的,并直接与儿童本身的心理潜力有关,不直接与老师的工作相关。
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教师的义务:等待儿童自发的觉醒。
1. 提供给孩子适合促进他感觉的教材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地程度,这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2. 用爱的方式帮孩子建立有序的环境,让儿童自己组织自己的内部,他会严格区分和归类他大脑里接受的一切东西,而且把它演化为智力。智力的表现为:归纳和演绎。
3. 孩子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什么?
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感觉训练,蒙氏教育6岁前主要进行儿童的感觉训练。
蒙特梭利说:智力教育即“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
这个过程是自我教育,必须在不停的,自发性的活动中进行。
巨大的心理潜能——寻找配对事物——大量重复的感觉训练——概念——配对成功——自动重复练习
心智和理性的起源和归宿:感觉
心智发展的目的:使感觉更明晰丰富
感觉训练的要点:
隔离/比较相对物
什么是真正的“父母的爱”?
阿德勒说:“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依恋父母。
爱的定义: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需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衡量爱的关键:情绪,这是孩子唯一能迅速感知的你的表达。
孩子为什么需要爱?
儿童一旦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
蒙台梭利说:“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尊严。”
切记:让孩子工于心计只为得到你的爱,你的爱应该是无时无刻随时随地的赋予。
爱与独立
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
大多数母亲为什么做不到这点?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我们在拥有孩子之前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没有正常发展,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的对待人生。
蒙特梭利说:“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幸福的婚姻有很多形式:中心就是把爱送给爱人。
人类发展的唯一法则:爱。
教孩子就是奴役孩子
孩子的成长,就是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
爱是巨大的宽容和理解,能赋予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由自由走向独立。
何为奴役?
将大人的主见,知识强行“教”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自己。
孩子每天都在吸收大量的东西,大人经常忽略孩子是在何时如何建立起相关的概念的。
如何理解孩子?
孩子观察到什么就学什么,这是极好的让孩子学习的机会。
儿童期间的教育
1. 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
2. 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德感相关。(儿童有一种天性,坚定的追求完美,他的审美要求远超过成人)
对孩子的爱要倾注心力,不能是敷衍和戏弄的,否则孩子会很快察觉并厌烦。
还是那句话,给儿童自由和爱,儿童就会自动发展。
自由和纪律
蒙特梭利说:“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当人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时的自我控制力称为纪律。”
前提:自由(自由——反复练习自己感兴趣的事——专注——感知规律——纪律)
第一位:人格发展
第二位:智力发展
儿童乐于遵守的规则:纪律
儿童是愿意遵守规则的:
1. 这些规则是在游戏中和其他小朋友自动约定形成的。
2. 和儿童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
爱和自由的教育实践,以及几个儿童教育的例子
儿童要背古诗词吗?
古诗词的核心是意境,儿童不需要掌握这种高深的抽象概念,除了对儿童语言略有促进没其他的特别帮助。
如何布置儿童房间?
应以最高审美为出发点,而非“童心”。
蒙氏教育授课的三个要点:简洁,明白,客观。也就是“每一句话都算数。”
1. 简洁
蒙氏教育三段式教学:
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
“哪个是三角形?”——“这个。”
“这是什么?”——“三角形”
2. 明白
不要用概念解释概念,遇到不明白的事物需查书籍给出清晰解释。
3. 客观
将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要学习的事物上
蒙氏教育中对童话故事的定位
儿童对世界的所有认识都来自感官,而不通过语言的传授,那么讲故事的作用只有一个:增加孩子的词汇量
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是练习语言的过程,与创造力无关。
教师需要:
跟盯到位,使儿童的人格和习惯保持一致
让孩子学会等待
让孩子学会归位
让孩子安静下来:给他自由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去故意破坏一下
教师注意事项:P149-150






儿童的品格:顺从和意志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和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成人。儿童通过工作来建构他的一切。这种能力从6岁就消失了。(这个年龄点有争议)
“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时儿童乐此不疲的。儿童跟成人的命令斗争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儿童一旦有心理问题时,他就没办法和成人抗争了。”
“口授过程就是一个剥夺儿童意志力的过程。”
“儿童通过生活自立获得身体独立
通过自由的选择获得意志的独立
通过不受打扰的工作获得思想的独立”
儿童所有自发性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尊重,使用意志力就是当他要做什么时他自己选择,这个过程是不断使用意志力的过程。
意志发展的最后阶段:顺从
儿童从0-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构建自己的精神,家长要为他提供帮助。
儿童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儿童达到顺从的前提:儿童是依据他的能力来顺从的
幼儿期是儿童学着依照自己能力遵守规则的关键期,难度太大会带来恶果。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能够顺从,但并非时时如此,顺从与不顺从是相互交织的。这可能给你留下“任性”的印象。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在0-3岁前是不可能顺从的,这与他的能力有关。除非他接受的指令与他的内心冲动一致。
第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即能力已能满足顺从的需要)
第三阶段:儿童会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他因渴望从优秀的人获得指导和帮助而产生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
儿童优秀品格如何形成?(19章比较泛泛而谈)
如果儿童在0-6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蒙特梭利说过:“不道德不是来自于道德本身,而是来自于它的意志,他控制不住自己。”
如何判断人格不健全:总在做自我斗争
健全人格的人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完善自我上,从不做自我斗争。这是心理上没有障碍的人的表现,内驱力会促使他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
怎样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0-6岁正是儿童吸收性心智的发展期,他不接受抽象的只是,只是选择一些事物不断发展其创造力。
环境必须是有自由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就是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而自由是最好的条件)
环境必须真实。(儿童才会将事物注意特质抽象化从而成功进行联接)
环境必须美好,自由,有生命。(老师能追求自我成长,才能感知自身变化和儿童变化/儿童时期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关于“吃”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吃对儿童的意义:吃是儿童早期建立心智的一个重大的领域,吃能发展智力,建立自尊和意志。
吃和玩是儿童的两大主要任务。
吃通过口对事物进行认识,意味着自尊,选择和意志力的形成。
原则:尽量让儿童满足,同时给儿童选择吃的自由。儿童可以通过自身来调节饮食结构。
孩子的问题汇总
蒙特梭利说:“儿童的歧变根源是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在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
歧变的表现:心力和活动被强制分开了。
具体表现为:创造性想象,喜欢编故事,神游,对别人的依赖,游戏,顺从等。
歧变的原因: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密码, 他的活动是明确的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任何不符合他心力的要求都是对儿童的扭曲。
蒙特梭利说:“当漂泊的心灵找不到它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被图形和符号所吸引。”
蒙氏教育对“过家家”的理解
属于神游的一种,和模仿期无关。所有道具应该是真实的。
“自由”,让孩子做想做的事是解决神游的办法。
“神游”的本质:是一种对痛苦的逃避,是自我的一种无意识防御。
让一个人远离他的发展目标和路线。
神游对成年生活的影响:逃避现实生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能力把现实事物处理好。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5页

智力也表现在对事物的区分能力上。很多家中觉得自己的宝宝两岁就会数数了,做个实验,数字四,在数四个手指,或者让他数四个苹果~结果很明显。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5页 - 创造力来自哪里

m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页

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8页 - 儿童必须自己感觉

儿童始于一无所有,并独自向前发展,这就是儿童的理性,即在精神胚胎指引下,一种自发的程序秩序。敏感期就是围绕着他转,儿童整个生命依据他自己进行。
我们成人太喜欢说话啦
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的印象是必要的,对清晰的印象进行区分之后,形成智力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6页 - 感觉训练儿童智力发展得唯一途径

儿童早期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得唯一途径。六岁前不能用口授形式教学。感觉训练: 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
感觉训练重复次数达到某种量时,儿童就产生概念
正确配对概念,自行重复练习。
六岁前通过重复训练建立全部生存概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5页 - 创造力来自哪里

生命的高贵就在于你的生命跟任何其他生命都不一样,对世界万物的感知也不一样。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页

P1: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P2:人们从不会为一个孩子长不大而担忧,但却从不认为精神的种子曾在儿童内心存在过,从不认为儿童内在也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在儿童的精神上,我们一直在充当一个角色——“造物主”。
P3:我想如果人只有一个大脑而没有感官,让大脑为这个世界服务,使它成为一个工具,我们的痛苦可能会少很多,但我们还有感觉、心理、精神和心灵,我们必须寻找到我们自己,才不会痛苦。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并由感觉伴随着。
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成长的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总结:宝宝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我们只需给予、创造并守护自由的环境,让他听从内心的声音成长。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这是家长不能给予的。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7页

打骂孩子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和恐惧。这种压力会过分强化儿童对某一事物的感觉,刺激了孩子对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而忽略了全部。被打骂的儿童在建立某一概念时,他的眼睛看到的不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是刺激后的事物,世界就不是原本的世界,而是经过他加工的世界,压力使得孩子在把握事物时产生偏差,不能高度理解本质问题。苦难降临到了孩子头上。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地确定下来。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28
值得收藏。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5页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这是蒙特梭利方法的重要原则。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1页 -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

那些得到爱和宽容的孩子在组织自我的过程中,因为区分能力没有受到伤害,他对事物的把握清晰、准确,并能很好的确定下来。
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的思维表情很明显, 小孩子的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给孩子自主思考的时间,不要去打断他,不要强迫式扭曲他的思维。
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避免“混账”地恶作剧式逗孩子和吓唬孩子,及时体会孩子的心理状态,说出来。
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的概念。所以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最好家长先读一读,因为很多书的逻辑有错。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者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的多。
教育儿童要从现实出发,从具体出发,从事实出发,从生活出发,尽量避免想象。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6页

第二章: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这个瓶子里灌东西(我们一般认为灌在瓶子里的东西就是他的智力。)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把儿童从感觉训练引向概念。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感觉。比如大家听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儿童依据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孩子们通过这些感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
我觉得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就在这儿。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总结:所以当宝宝要去探索去发现的时候,在大人陪同的安全情况下,给予最大的自由度,让他尽情的去玩、去发现,然后及时的告诉他相应的词语进行配对。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中,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它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43页

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嗯,真像昨天的我。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4页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鬼故事让我爸爸给我讲N遍,然后很爽的被吓到N次。。。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53页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 儿童带着什么来到世界

儿童内在蕴含着很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即精神胚胎,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提供发展环境和条件,儿童在精神上充当自己的造物主。
人的成长其实是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智力,智力是依附心理成长。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4页

第三章:创造力来自哪里?
个性跟创造力是画等号的。因此人的培养过程应该是一个个性的培养过程。但是我们往往把这个个性给理解错了,认为调皮、捣蛋、胡思乱想的人才富有个性。其实不是的,有个性的人是指在思维上、在整个生存状态上跟别人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们造就了这么多相同的人呢?我们没有我们的思想,我们随大众,随大流,大概这样会使我们有安全感,这就是精神上的不独立。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63页

不要在孩子数学敏感期没有到来之前强行教孩子数学;在孩子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32页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与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种相处都有相似之处,需要敏锐的触觉,推己及人的理解力,开诚布公的交流。大部分成功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心理学家。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1页 - 全书笔记

1,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还真正可以接受到爱的礼物。
2,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媾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3,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自感觉。
4,6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5,词语捕捉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
6,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病。
7,很多父母都说,我要教这个孩子,要把这个孩子教出来...好像儿童的整个智力发展依据成人。如果这个成人不在了,他就会成为白痴,大多数成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自己扮演成上帝,尤其当儿童在做些不对的事情时,成人会急切地想给他改正,急切地想告诉他这不对,应该怎么样。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和具有创造性的。
8,形成概念,联结概念,区别概念,发展思维。
9,受打骂厉害的孩子,记忆力较弱,不易看到一个客观的现实,他们看待世界的出发点总是基于需求和仇恨。
10,老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有时当我说”给孩子自由“,很多人就说:”那照你这么说,农村的孩子应该发展得很好,因为没有人管马,一天到晚在荒滩野地里玩!“这里的问题在于词语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幼儿院来了一个孩子,他在农村长到4岁。他见了牛说”肉肉“,见了鸡说”咕咕咕“。其他很多概念也是一塌糊涂。他知道牛,但他不知道这个东西叫牛,驰叫牛‘肉肉”。我当时感到很惊讶,就跟老师说:“他在农村,他本来应该知道这些概念的。”实际不是这样,因为他在农村接触过这些东西,也有感觉,但没有人给他概念正确表达的语词,他的精神从未得到过提升和发展。那么这个人的心智就不会发展的很好。
11,儿童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12,幼儿教师应当是最优秀的人。
13,蒙特梭利说:“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的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她吧这个过程称为智力教育。
14,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拓、自信,记忆力好 ,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
15,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16,中国有句俗话:"宁可给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我告诫所有的父母:“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的好。
17,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维护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 ,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18,成人不独立便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三十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19,而给予,就是独立的内涵。
20,蒙特梭利说:“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
21,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晚上9点钟,她总是让女儿睡觉,女儿正看着动画片,不愿睡觉。妈妈不断地在一旁催促。女儿正看着动画片,不愿睡觉。妈妈不断地在一旁催促。女儿急了,说:“你总是不给我自由!”妈妈说:“我给你自由了!”女儿说:“不是,一到9点钟,你就把自由锁在了时钟里。”
22,顺从的人,按照马斯洛的说法,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实现了自己,就会关注和帮助他人实现自己。
23,伟大的人都在“墙的这一面”,如果你选择这一面的话,你必要要忍受“孤独与寂寞”,墙的那一面充满了喧闹与嘈杂,你在这一面就可以听到那热闹声。当然这种“孤寂”是一种美,他能和伟大的心灵对话,也能引导大众。
24,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
25,如果你发现一个事物对你有帮助,你就应立刻抓住这个事物,因为它可能改变你。不断地抓住,不断的抓住,10年以后,你全部变了,你会发现你把身边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样你就会更优秀,如果称是优秀的,你会有成功的那一天,你坚信这一点。这个社会要用最优秀的人。
26,有的人睡得很早,一躺在床上就开始胡思乱想。原因来自于什么呢?就是在他童年的时候心理能量和运动分离了,这种分离在很长时间以后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他长大以后,就变成我们现在说的那种只会想不会做的人。就像蒙特梭利说的,他会是一个很伤感、很浪漫、但毫无意志的人。
27,当一个人坚定地向自己目标迈进的时候,他不可能出现焦虑。
28,前不久我看到一项美国人的研究报告,一个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她心目中的第一个男人是她爸爸,他心目中的第一个女人是他妈妈。如果这个女孩得不到她父亲欣赏的话,她长大后会有一个特点,当她找到一位男士,她就会深深地依恋这个人,这个人绝对不能跟她拉倒,一“拉倒”她就痛苦不堪,她一定要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肯定。你看很多人,如果对方告诉他她不爱他,本来他可以完全放开去寻找新的爱情和幸福,但他不,你不爱我,我就要杀了你,你必须爱我。实际上他爱不爱她呢?他不爱她,他只是深深的依恋她。他在找什么呢?他在找他妈妈对他的肯定,在找他爸爸对他的肯定。人类的悲哀就是这样的,他(她)在童年已经形成了这些。
29,爱不是我们头脑中产生的一个想法。比如说,所有的父母都会这么认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我是爱我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看到的结果是,这个孩子身上没有爱。
30,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自己 ,否则的话他就要跟“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页

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提供给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9页

很多成年人也有不擅长倾听的毛病,不等对方把话说完,就焦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本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习惯也是幼儿时期形成的吧。所以,那些看似反应很快,脑筋很机灵的人,却往往并不是思考最有深度的人。

《爱和自由》的笔记-第21页

儿童怎样才能实体化呢?只有通过一个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通过不断地活动来把精神胚胎实体化。
本章的中心其实是运用在孩子学习概念时,在她感受到一种“概念”时,再趁机告诉她这个概念是什么,而不是强制的告诉她,或者是在她感觉时打断她。


 爱和自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