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会学

出版日期:2014-5-1
ISBN:9787562162727
作者:马克斯·韦伯
页数:257页

作者简介

《音乐社会学: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是引进的一本音乐社会学著作,为音乐社会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分为七章,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证:与旋律有关的和声检验、与其他地区比较的西方音乐音阶体制研究、对解决音乐体系中的多音性和多响性方案的评论、检验乐器作为音乐理性化载体的角色。

书籍目录

德文版序
第一章 音乐理性化中的和声与旋律因素
1.和弦体系的基本事实
2.属七和弦的非理性属性
3.和弦进行的旋律确定性
第二章 音乐理性化的基础:前自然音阶和西方音阶体系
1.C大调音阶
2.整数7或较大质数的理性化
3.数字2、3的理性化
4.五声性
5.五声音阶和半音问题
6.三度音程在原始音乐中的使用情况
7.五声音阶的基础:四度
8.旋律音程基础上的音阶形式
9.音乐改革和乐器对音阶形式的影响
第三章 调性及其在古代旋律中的对应物
1.旋律移调而产生的音阶与音程的均等化
2.赫尔姆霍尔茨的调性理论
3.调性的原始对应物
4.语言对古代旋律的影响
5.原始旋律范围内的魔法因素和宗教因素
6.扩大的世俗民乐音域
7.与原始魔法形式不同的乐音序列
8.音乐的理性化、表现化和专业化
9.现代调性的古代对应物
第四章 以五度和四度为基础的音阶理性化:近代调性的基础
1.旋律移调过程中四度和五度的作用
2.旋律形式理性化的调式起源
3.其他音乐系统的平行发展
4.西方音乐发展中唱名法的作用
5.C大调音阶的主音、属音和下属音
第五章 西方音乐的多声性演化
1.多声性的意义与形式
2.多音性
3.对位复调
4.和声一单旋律音乐
5.记谱法是和声一单旋律音乐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六章 乐音系统与律制的理性化
1.西方音乐向严格的自然音体系发展
2.对纯自然音体系的态度
3.任意等音手段所实现的理性化
4.乐音体系中的理性化:乐律
5.西方乐律的特性
第七章 近代音乐与乐器之间的技术、经济、社会关系
1.弦乐器的起源
2.游吟诗人影响下的弦乐器改革
3.伟大的乐器制作者和近代管弦乐
4.乐器的社会地位
5.键盘乐器:管风琴
6.宗教的变化与管风琴功能的转变
7.钢琴
8.钢琴的解放及其作为中产阶级乐器的兴起
附 英文版原文
附录一 人名索引
附录二 专业术语及其他用语索引
中译本后记

内容概要

马克斯·韦伯(1864-1920),现时代最杰出的社会学家,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头脑之一。他在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等若干领域的系统建树,他的方法论体系,他的大规模比较研究,至今仍是无与伦比。
德国的韦伯成为世界的韦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社会学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的广泛影响,而《社会学文集》自20世纪问世以来,对于初步但比较全面地了解韦伯思想就一直是公认的权威读本。


 音乐社会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刊载于8月17日《音乐周报》人类音乐世界的底层基石是什么?略过冷冰冰的振动频率表不提,学音乐的孩子稍加思索后也能答复:节奏之后不就是音程与音阶吗? 诚然如此。音程、音阶、调性,恐怕从古希腊人热衷于用数学解释一切的岁月,到调性几被消解的近代,都处于音乐家们的核心讨论区。它们大抵揭示出一个基本法则:除了自身的频率、响度与出现时机外,音还须与其他音产生联系,形成某种“纹样”后方能称为音乐。然而基于西方强势话语权的音乐大厦,是如何与这些基石发生关联的? 追问之下,还真有一些你我未曾想到的角落与关节。于是,我们有了音乐社会学这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奠基人之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发表此作前,早已涉足社会学的各领域,影响广泛毋庸多言。全书用词凝练,涵盖的信息量颇为惊人,辛苦了译者,还附上了英文原文及一些难点的标注。值得留意这是未完成的遗作,其“未完成”属性体现在了原稿中的论证系统性不强。此外我仍觉得译本标题音乐社会学”不算太贴切——相对原标题“ 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学基础”而言。毕竟,韦伯讲了音乐的社会学来源,却无详述音乐现象对社会(尤其对各式听众群)的反哺作用,即横向规律性多于纵向的深入。不过他将音乐体系纳入社会结构进行考察的方法,及主张用一些大文科工具解释乐音材料与其源头的做法(大约是受语言学和心理声学启发 )已属开创性——他本人或许是无意的,也为后来阿多诺基于美学特性-商品规则上的批判观,或西尔伯曼对聆听经历(Musikerlebnis)的强调留出了补充空间。笔者觉得,这册经典的重心无非是在“为何发达的和声与复调仅仅产生于欧洲某一特定时期”的大设问下描述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三件涉及乐器形态与社会变迁间的关系,多少欲言又止 )。第一件是:各地区的音程音阶习惯并不相同,另有复杂的社会成因,自不待言。他例举出部落里的魔法与宗教因素,或不同语系中哑剧、朗诵表演所施加的影响。 这其实又涉及到了人类文明史上关于“祛魅”与“返魅”精神的大话题了,只是韦伯未作大幅展开。第二件:当音乐建筑被“垒”到较高层面,对音程音阶这些基石的理解并非一成不变。就拿最常见的四度、五度为例,比之八度是“所有和谐音程中多义性最少的一个”(利于作为理性划分音程的起点),五度在器乐界广受推崇,而四度则在教会调式里获得提升,它俩时而合作,时而竞争。殊不知来自”器乐调弦的基础”的五度是后来者。古希腊音乐里,四度是第一个被视作和谐的音程,五、八度皆居其后;而它又是许多民族五声音阶的基础,哪怕是爪哇的佩格罗的五声音阶系统亦可被解释为“两个间隔音的四度音程的结合”......对于五度赶超现象的成因,韦伯转引了斯特兰维斯的观点:早期复调在物理上有纯声乐特征,两个声部中较高的那一个倾向于控制旋律,低声部在低四度的位置应和——此处,“低声部第三个和声乐音和高声部第三个和声乐音刚好同时发声”的翻译略显诘屈聱牙,“harmonic tone”译成“泛音“更好懂一些......而到了二声部器乐作品,低音共振更强,而高音则在五度之上配以和声,即获得了“低声部第三泛音,与高声部的第二泛音恰好重合“的和谐。随着文化交融与理性分析的上升,音程、音阶与调性理论变得愈加细化与程式化——我想这也许是褒义的。事实上,与其他区域的民族音乐相比,欧洲范围之所以蓬勃发展,莫不缘自理性程式的可复制性与易操作性。但译者也表示,韦伯曾受争议的一点就在于他假设的理想化,莫非说,西方(含音乐)的各种社会机制都只在趋于合理,而无走弯路的可能?书里也意识到了革新往往得付出代价(他坚持积极观之)。因为在理论-实践皆成严格系统,传承线路也很通畅的条件下,第一步革新即是像细胞有丝分裂般打破自身桎梏的阵痛。譬如,希腊音乐最终(可能由于拜占庭音乐或东方希伯来音乐的外力作用)放弃稳固的四度、五度调性关系后才获挣脱,这与近代音乐与传统和声理论间的纠葛不是很像吗?我们熟悉的著名例子,有对三全音、增三和弦、平行四、五度与平行减七和弦态度的转变, 也知道巴托克、布索尼与梅西安都对音阶作过踊跃改造。书里幽了一默:“近代音乐一方面瓦解了调性,另一方面却允许保留一定残余,这让人们的听觉敏锐了起来,同时习惯于转入那种独特的趣味里去。”就这样,准则松松紧紧,时张时驰,仿若一段弹性皮绳牵引着我们的音乐史颠簸前行。大概可以这么判断,音乐被“社会学理论化”的程度高低,基本反映出该时代反思动力的强弱 ,并牵系着一些事物在未来的弃留。鉴于人的听觉进化速度有限,不论”勋伯格们“将调性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在基石层面(数百年后的C大调音阶?)依然会稳固如旧。可是最紧要的事情已然发生:我们观察它们的视角比圭多教士的年代变化了太多,也明白了一个简单八度内的细微变化至今未得穷尽,也不会穷尽——“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音乐世界里的小小基石,就这么看起来更像是代谢不息的“细胞”呢。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社会学角度的音乐理性化研究,附英文原文。大部分内容都是从音乐音律角度来说的,音程和声调性什么的,如果乐理不通(比如我)是有点难读。但是马克思深不见底的音乐涉猎(也许是文献?),三句话就冒出一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古老民族民间音乐例子来引证真的很吓人。遗憾的是社会学角度的内容太。少。了。译注很细节,翻译很怪。序言第一句话我都不知道是在说什么,像是喝醉了。
  •     还是翻译的问题。另外,此书的历史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     声乐部分我是不是得恶补一下了%>_<%
  •     谷歌翻译。。。
  •     作为隐秘的语言与思想形式,知道重要但看不懂啊。继续野游
  •     韦伯把音乐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吸引了大批社会学家来研究音乐,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但遗作未完成,韦伯对音乐的理性化只停留在乐音材料的分析,对于社会因素的分析甚少,非律学专业不好理解。此书附英译本,倒是值得比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