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1/01
ISBN:9783453109193
作者:[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作者简介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描写的是发生在1951年的真人真事。出身显赫的巴亚多·圣·罗曼来到加勒比海沿岸的一个小镇,爱上了出身平庸的安赫拉·维卡略。这个在“金钱上游泳”的富翁为新娘买下了镇上最豪华的房子,举行了奢华无度的隆重的婚礼,以为用金钱和无限的权势买到了幸福。然而新婚之夜他却发现新娘不是处女,万分沮丧之下,几个小时之后就把她休回了娘家。姑娘的母亲大为恼火,当即将女儿毒打一顿,而后又叫来姑娘的两个哥哥,逼问是谁破坏了她的贞节。姑娘无奈之下将其归罪于一个叫圣地亚哥·纳赛尔的人,两个哥哥不分青红皂白,拿上杀猪刀凶残地杀害了圣地亚哥·纳赛尔这个无辜者。一桩悲剧发生了。 小说通过一个小题材,辛辣地嘲讽了权贵,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愚昧无知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封建观念、封建迷信和仇杀行为,从一个侧面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 《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被贪财的黑心祖母逼良为娼的故事。作品情节生动感人,催人泪下,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序言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

这部被加西亚·马尔克斯本人称之为自己最好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无辜的年轻人,在镇上大部分人知情而自己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残酷杀害的真实故事。作家把一系列几乎无法用数字计算的大大小小的巧合事件和众多人物有机地连在一起,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创作才华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升华为一幕触目惊心的悲剧

内容概要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 )是当代拉美著名作家,因其长篇巨著《百年孤独》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1条)

  •     我一个人在一个很大的房间里,好像是一个饭店,有很多窗户,但我找不到门。我看到成百上千的学生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手拿着木棍和铁锹。他们都面向我,脸上的表情激烈,有的极其愤怒,有的却似悲痛欲绝,也有的在兴奋地大笑。他们大多都在呼喊,我却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我感到恐惧。我的意识开始发挥作用,帮我从潜意识的幻境中挣脱出来。我醒了。 我打开台灯,看了一眼床头的那本书,我知道我的梦和这本书有关。此时它就躺在那里,小开本、暗红色的封面、方方正正,在桔色的灯光下显得那么安宁。但我知道,如果你打开它,你会看到一幕比我的梦境更可怕的场景:一个无辜的青年,光天化日之下,在自己的家门口被两个屠夫用残破的刀疯狂的砍杀。他的背后就是自家的大门,可是大门却被自己的母亲从里面锁死;他们的周围是成百上千声嘶力竭、悲痛绝望的人群,但这些人“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轻人被活活砍死… 这个恐怖的故事叫做《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其作者是哥伦比亚文学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 说起加西亚.马尔克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风靡一时的《百年孤独》,及其带来的那股魔幻现实主义风潮。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格非、残雪等人的作品中发现这股风潮的影响。然而,我们的模仿者们往往只注意学习了“魔幻”的技术手段,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现实主义”的本质。从这个角度衡量,把魔幻现实主义学习得最到家的中国作品应首推阿来的成名作《尘埃落定》,阿来的成功处不在于他学习了“魔幻手法”,而是他学会了用魔幻为现实主义服务的方法,亦即他学到了马大师的本质。 我个人接触马尔克斯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在一年内就看了两个译本的《百年孤独》,当时很喜欢。后来一直想找马大师的其它著作,却总是缘悭一窥。直到最近才终于读到了这本《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凶杀案》是马大师本人最得意的作品,在我看来,这也是最能体现大师现实主义本质的作品。 据说小说描写的是真人真事:一个外来的能“在金钱上游泳”的大富翁圣.罗曼娶了小镇上的安赫拉.维卡略为妻,新婚之夜却因为新娘不是处女而把其休回了家。安赫拉在家人的逼问下把破坏她贞操的罪名安到了 圣地亚哥.纳赛尔的头上。于是她的两个哥哥就凶残地杀害了纳赛尔。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这桩“凶杀案”也并不是靠悬念取胜。所以我们在探讨这部小说的时候也不必担心因为透露了情节而让它失去部分魅力。事实上在小说一开头,马大师就告诉了我们这桩凶杀案的被害人和凶手分别是谁。这部小说并不是破案推理,而是类似于《新闻调查》:从一开始它就告诉你发生了什么,然后重点是带你去探究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事件发生之前和之后又发生了哪些相关事件、相关当事人又都做了些什么、他们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小说的结构也完全是“新闻调查”式的。这部五万多字的小说共分五个章节,第一节是从被害人纳赛尔的角度讲述了凶杀案的过程,第二节写出了凶杀案发生的原因,第三节又从凶手的角度再现了凶杀案,第四节讲述了凶杀案之后相关当事人包括死者的情况,最后一节则用大众视角再一次重现了凶杀案。在这样的一种结构下,整个故事不仅完整而且立体。 除了结构,在行文上作者也运用了“新闻调查”式写法,在讲故事的同时,往往也会插进“后来他(某当事人)对我说”这样的文字,让当事人自己来讲述,像极了实地采访。无论是结构还是语言上的匠心独运,都是为了让小说更真实,以更好地服务小说的主题。马大师在小说里安排了无数的巧合“促成”了这桩凶杀案,在案件发生之前包括两个凶手在内没有一个人认为凶杀会在最后得以实施。维卡略兄弟一路“张扬”着他们要杀人,其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人能够阻止他们。他们的这种心态被很多人所洞察,于是这些人在试图阻止他们未果之后也并不着急,因为这些人觉得终将有人会成功地阻止这桩凶杀案。然而最后凶杀案还是未能避免地发生了,所有的人都成为了间接的凶手,命运用一系列的巧合再一次显现了他的无情:管你的初衷是什么,你都是罪人。 人生的不确定性显然是马大师意图表现的一个主题,但却不是《凶杀案》唯一要探讨的问题。事实上,小说里大多数试图阻止凶案发生的人都没有尽全力,如果有一个尽了全力,凶案就可以完全避免。他们的心态都是“即使我没有阻止也会有别的人阻止”。于是就形成了一种“龙多不下雨”的局面。当最紧急的关头,纳赛尔只听到“四面八方的人都朝他喊”,却没有人跑过来。 在这里马尔克斯表达的是一种冷漠,是一种“看客心态”。这种“看客心态”曾被鲁迅先生用一种剑拔弩张的方式揭露过,然而到马尔克斯这里则是隐藏的主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冷漠的,纳赛尔的亲人和朋友们自然想挽救他的性命,然而命运却阻止了他们。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纳赛尔的母亲的心态。正是她在极度的慌乱中从里面锁上了大门才断送了儿子最后的生路。然而多年以后当她回忆儿子被害的经过时,却对关门之事只字不提,反而不断责备自己没能破解儿子的梦。这种表现在表面看来是在推诿责任避重就轻,实际上这是人的心理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选择。如果不是这样避重就轻,纳赛尔的母亲又如何能活得下去。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此看出,马大师是多么洞悉人类心理。 小说中有句话颇具讽刺意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一个受害者,即巴亚多.圣.罗曼。”其实凶杀案的源头就是因为他休回了不是处女的安赫拉。马尔克斯笔下的南美人把妇女的贞操看得很重,而男人们却可以任意胡作非为。圣.罗曼正是利用这种“权利”导致安赫拉孤苦几十年、导致维卡略兄弟成为杀人犯、更导致了纳赛尔的死亡。然而马尔克斯并没有把矛头直接指向这个人,反而说他是“受害者”,这种反讽手法反而更为透彻地进行了现实主义揭露,让人印象极为深刻。 圣.罗曼不仅代表男人的罪恶,更代表了金钱的罪恶,这个可以在“金钱上游泳的人”用大捆的钱抢走了老鳏夫意欲安度晚年的房子,导致老人不幸的死去。 除了这个金钱的代表,马尔克斯还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安排了一个地位的代表~主教。主教的到来就像小说的一个布景,人们欢迎主教的热闹和纳赛尔被杀时的混乱恰成鲜明对比。而这个主教又是何等样人物呢?作者借用安赫拉的口说了出来:“我不愿让一个用鸡冠做汤,而把鸡身全部扔掉的人为我祝福。”这是安赫拉的厌恶,更是马尔克斯的现实主义批判。 总之,这部短短五万字的小说却有着非常大的容量,而它的容量就是来源于马尔克斯的现实主义视角:人性、男权、金钱和教权,都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呈现。所以说,马尔克斯绝对是一位现实主义的文学大师。向马大师致敬!
  •     硬装的册子,很精致,可以当作口袋书。里面是两个故事,除了《凶杀案》外,还有《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很多人说好,不过自己感觉一般。主要是叙事风格上,看起来似乎是事件发生后,通过作者的视角,通过一种看似叙事实为讲述的方式,把事实说出来。实际一点讲,题目起的很棒,但叙事方式上,却不似题目那样有悬念。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个很棒的作家,他自己本人认为这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大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与其说这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报告文学,有点记实性质。也许是因为本身外国人名比较长,比较难记,就不容易让中国读者对人物特别容易产生印象,尤其是在这种人物频出的作品里。对于作者来说,大概这些人物都是他熟知的,所以信手拈来,便可以很轻巧地完成叙事,但对于读者来讲,新面孔不停的出现,确实很让人慌乱。呵,接下来看《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这一部作品我倒蛮喜欢,因为那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却沾染着这个世界的气息。所以你不得不被另一个世界的奇妙所吸引,却也无法摆脱这个世界的残酷与现实。这是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内容是露骨而残忍的,而作者的写作手法却是那么地轻,就像在写童话,生怕触痛任何一个其中的角色,以至于,到最后,再可恶的祖母,也都对她产生不了恨意,只能对这个故事加以感慨和叹息。
  •     冲着马尔克斯去的,个人觉得一般,不会留下很深刻的记忆。貌似能很快看完的书都不会是经典,这本薄薄100多页的书也是,两个晚上看完,看完觉得作者应该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果不其然。杀人前的经过写得很有张力,把每个人的内心斗争都赤裸裸曝露,让人像在看慢动作回放一般。本可以避免的凶杀案却因镇上人的漠不关己而注定无法躲开,很讽刺。虽写凶杀,却不觉得恐惧,神父那段尸检写得太绝妙了,看得我差点没笑死。作者没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查了下是1951年的,原来当时的拉丁美洲是这样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记不住人名仍然是我阅读外国文学的最大障碍。
  •     最近开始刷马尔克斯,发现别人写故事,都是从偶遇一直写到事后沉沉入睡,乃至第二天醒来互道早安,于是读完放下书心满意足叹口气继续生活;马尔克斯的故事,就是冲击不断地堆叠积累,直到火光迸裂的高潮到来时戛然而止大幕落下;你没办法跟人讨论,没办法捡起另一本书,无处可去,只能目瞪口呆地坐在最后一页之前,等待血慢慢冷下来。
  •     非常喜欢这篇,有点像看了一场黑色幽默电影。
  •     读的马尔克斯的第一部作品,不是很适应这种风格……
  •     比南海出版社版本多一篇《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
  •     似乎所有的人都是凶手
  •     老实说我好像更喜欢后一篇…
  •     内容和描述方式虽然不同于百年孤独,但写作风格还是能看出马尔克斯的轮廓。《凶杀案》故事因为真实更让人震惊和愤慨;《埃伦蒂拉》特别棒,情节紧凑,夸张有合理。
  •     哦 看的是这本的电子书。
  •     酣畅淋漓的描写,每一个场景都有画面感,马尔克斯的巧思和掌控力令人折服。
  •     埃伦蒂拉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逃离一切
  •     开篇写完结局,错乱的时间叙事中,骤然跳跃到故事的开局,写宿命注定的凶杀案,所有人徒劳地阻止谋杀的发生,而终究一无所获。叙事的写作手法非常迷人,两个空洞,圣地亚哥.纳萨尔如何被杀,安赫拉.维卡里奥失身始终是牵引着故事的悬念,而最终赤裸裸的呈现出来,极为震撼。
  •     好久以前看的 要重读!
  •     2013-01-07 一切现实与非现实因素交织旋转成疯狂而又有条不紊的叙事漩涡。读罢直欲脱力。
  •     这一版本其实有两个故事《一场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难以置信的悲惨故事——纯真的埃伦蒂拉和残忍的祖母》
  •     超好看,宿命感
  •     开年读好书。
  •     牛逼的小说,翻译也很好。
  •     序言太过分了,剧透成狗。还没看就知道所有故事了。马尔克斯的书名字难记也是事实,南美嘛。叙事描写是很不错的,故事情节的话也很能反映社会问题,反映南美人民当时的风俗生活,但是也没有很大的震撼感。祖母逼孙女为娼,两个生性温和的哥哥为了妹妹的所谓贞洁滥杀无辜,其实这些主题是挺不错的,主要还是序言的问题吧,已经构成剧透了。
  •     刻画细致入微,可能没有那么多的阅历,确实有被震到但是好像没有太多感悟
  •     如果电影里面出现了一把枪,这把枪就一定要开。所有人都知道他要被杀,只有他蒙在鼓里,所有人都等着看热闹,杀他的人是两个不想杀他的人,他们事先张扬,希望有人阻止他们去杀人,但是所有人都在看热闹。
  •     太可怕了。“他们把我杀了。”他说。
  •     此书中的两部作品,立意就在“讲故事”。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掌控,控制故事的讲述节奏和片段安排,在客观冷静的现行剖析中,实现了叙事的自由。正如马尔克斯自己所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之所以是我的最好的作品,是因为我所希望写的东西百分之百地、准确无误地达到了。在我的其他作品中,我是被书中的人物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牵着鼻子走的。”
  •     能够兼顾结构和细节,马尔克斯不愧是顶尖高手。看起来,女孩只是随便栽赃给一个无关的有钱人,孪生兄弟只是迫于世俗而扬言要杀人。如果被阻止了就没事了,可是偏偏每个人都巧妙地有了不阻止的理由,导致这个人一步步走向死亡。有时候会觉得是中国人重视贞操或者自扫门前雪,可是拉丁美洲也这样,看来人性颇有相同之处。
  •     所以百年孤独拖了很久未授权,这本倒是早早给了版权?和恶时辰相似的小镇背景,但是更加典型的马尔克斯的风格,布恩迪亚上校的影子再次一闪而过。书名像侦探小说,情节也真像力图创新的侦探小说,开局便剧透凶手动机手法,但却能让你继续如饥似渴地读下去。视角与时间顺序中大概蕴含着丰富的写作技巧,可惜暂时无法参透。“等我醒来时,请提醒我,我要和她结婚。”这样的名句,在别人笔下则荒谬,在马尔克斯笔下就力度与宿命感十足。中后段的叙述中,伴随纳赛尔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是无数纷乱的人名,不过倒不如《百年孤独》般那么影响阅读。安赫拉与巴亚多的故事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合拍,甚至可以看作一个迷你微缩版,自不必说。书里还收了《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天真与狡黠混杂在年轻的拉丁美人身上,《巨翅老人》的影子,同样一闪而过。
  •     这个构思真的一般人做不到。而且人性的刻画,恰到好处。真实的血淋淋的不夸张。
  •     记拉美人民的名字实在太痛苦了
  •     更喜欢后一个故事。
  •     书名就是一部剧。风格太强烈不得不爱。 记得是十六七岁抱着书在音乐学院旁边一家咖啡店啃掉的。那时刚刚上完吉他课,暗搓搓地溜进那间暗黑无光又香气馥郁的老房子,空气中缓缓地淌着音乐,熟客们跟老板玩笑打岔。我静静地听着看着,一切仿佛跟我有关也无关,只是无比眷恋这氛围。不知不觉,一本书也就慢慢地翻完了。
  •     第一次看马尔克斯的小说,人名真复杂!严重影响了阅读乐趣
  •     是谁在低诉命运之苦
  •     有没有觉得外国人的名字又长又难记(๑o̴̶̥᷅﹏o̴̶̥᷅๑)
  •     适合改编
  •     技法确实厉害,然而我败给了永远记不清楚的人名.....
  •     之前只读了半本,过了很久这才把余下的部分翻完,与凶杀案相比,更喜欢后面的纯真的埃伦蒂拉
  •     两个故事···佩服····
  •     什么叫剥茧抽丝?看这一篇就好了
  •     牧师解剖一段意外有喜感
  •     真是好,马尔克斯的作品仿佛有一种魔力。据说这是他对自己最满意的一部作品。
  •     朋友推荐而读。相比凶杀案,更喜欢后面附带的小短篇。『你看上去像金子一样,可却又花的味儿。』『应当是橘子味儿。』这对话真是让我狂喜不已。当然仅限这个译本,特地去买了另外一个版本,但译得毫无感觉。
  •     看到时候内心充满了焦躁与不安。很有意思的设计 -- 所有人都知道这桩谋杀案,所有人都在去寻找、警告男主角的路上,但他还是被杀死了。 更魔幻的是,这个故事是基于真实事件的 -- 还有什么比生活更具戏剧性的呢?
  •     牛逼哄哄的节奏感!
  •     这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里,有一种小镇全民参与此次事件的感觉,看似是各种不可思议的巧合造成的,其实是宿命的必然吧。荒野里的小姑娘,最后还是变成了自己所忠实同时又憎恨至极的祖母的模样。
  •     所有人的不作为产生的悲剧。
  •     看了很多思考
  •     《凶杀案》在我以为还有一半的故事时就戛然而止了,所以最终都不知道圣地亚哥·纳赛尔和安赫拉·维卡略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也许正如作者所言,“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澄清秘密”,更重要的许是“命运把我们安排在何处和给了我们怎样的使命”。
  •     如果可以拍成一部话剧 应该很有看点
  •     以为要揭露真相却戛然而止,有说法是真正夺走处女的是女主的父亲。
  •     读马尔克斯就是一种享受。
  •     杀人时,“他们发现恐惧的另一端是一片耀眼的静水,他们像是在水中浮游。”多么美的句子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