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书店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4
ISBN:9787544745277
作者:[美] 西尔维亚·毕奇
页数:308页

作者简介

【巴黎左岸朝圣地,“迷惘的一代”的精神家园,《尤利西斯》由此起航】
【莎士比亚书店创始人回忆录,亲历二十世纪文坛传奇】
中国内地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尤利西斯》的出版社:译林20年后的致敬——
翻译家、书评家 恺蒂女士熨帖译笔,万字长文导读,300条专业注释
东方早报上海书 评 知名插画师李媛手绘封面
独家附赠莎士比亚书店店标纪念藏书票
诚意收录《尤利西斯》手稿、出版合同及其他珍贵历史影像
爱德印刷公司最美精装呈现
一九一九年,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悄然开张。渐渐地,它成了人们梦想中的书店——是书店、图书馆、出版社 ;是银行、邮局、文化沙龙;是文人雅士汇聚的据点,英法文学交流中心,是“迷茫的一代”之精神殿堂。
西尔维亚以率直风趣的文笔,将繁华热闹的左岸风景徐徐展开:乔伊斯禁书《尤利西斯》的出版盛况;安塞尔《机械芭蕾》的疯狂演出;海明威解放迪皮特朗街的神勇英姿;醉酒差点跳下楼的菲兹杰拉德,拿乌龟捉弄人的纪德……守着这座书本砌成的城堡,一个单纯的爱书人西尔维亚,看遍作家百态,尝尽人世冷暖,见证一段以书结缘的文坛传奇。

内容概要

作者西尔维娅·毕奇(Sylvia Beach,1887-1962)。毕奇小姐1887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1919年,她在巴黎左岸开了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1922年,她以莎士比亚书店的名义,为乔伊斯出版了英美两国列为禁书的巨著《尤利西斯》,因而名噪一时。然而在盗版、 战争、经济萧条的威胁下,1933年开始书店多次面临困境,还好在法国艺文界的支持下,仍继续经营了下来。1941年,她因拒绝卖给德国纳粹军官珍藏的最后一本《芬尼根守灵记》而受到威胁,不得不将书店关门。随后,因美国加入对纳粹德国的作战,毕奇小姐因为是美国人而被纳粹逮捕,投送进集中营。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到1951年,在得到她的授权后,乔治·惠特曼先生在巴黎开了一家书店,取名叫“莎士比亚书店”。1956年,毕奇小姐写下自传作品《莎士比亚书店》。1962年,她逝世于巴黎。
译者恺蒂,翻译家、书评家。生于安徽省,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1991年获外国语言文学系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就读于伦敦城市大学,获电子信息科学硕士学位。1992到1998年间先后任职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伦敦维多利亚和爱尔伯特博物馆,伦敦西敏大学。2001年移居南非。业余嗜好写作,曾结集《海天冰谷说书人》(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酿一碗怀旧的酒》(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书缘·情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南非之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话说格林》(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约堡黄昏》、《南非歌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版)。译著有:格雷厄姆·格林《我自己的世界:梦之日记》(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莎士比亚书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剧院街12号是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的门牌号,在塞纳河左岸,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够拜访,也希望那时我的文艺青年梦还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又看了一次西尔维亚·毕奇的平生简介,好意外的发现,毕奇女士比我大整整100岁。自从1919年11月19日莎士比亚书店开张,她的毕生心血几乎都投入到这一事业之中,她曾说过她的工作,说是向读者推荐书,就像鞋店老板为顾客找鞋子一样,非得合脚才行。毫无疑问,毕奇的阅读鉴赏水平绝对称职这份工作,况且她是那么热心。直到1941年,二战爆发波及法国,身为美国人的毕奇依旧未能幸免,莎士比亚书店被迫关闭。中间历经22年,正好是欧美文坛最叛逆最辉煌的22年,特别是二十年代的欧洲文坛。莎士比亚书店成为诸多文豪的邮局、银行、会友中心,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更是那个时代的标签和记忆。毫无疑问,是毕奇成就了莎士比亚书店,让它成为不朽的书店,作家的朝圣地。我觉得这本书不能说是莎士比亚书店的介绍,也不是其他人所说的西尔维亚·毕奇的自传。我觉得更像毕奇借莎士比亚书店这个载体回忆那个时期的诸多朋友,并澄清一些事情。这有可能是毕奇唯一的一部作品。她可真是十分低调且谨慎。说起毕奇的那些朋友,真的是太豪了,个个都是大文豪。海明威、纪德、庞德、菲茨杰拉德,当然还有乔伊斯。其他太多了,说实话,都不认识,但了解欧洲文学史的人应该会很兴奋吧,看到那么多厉害的作家年轻时候的模样,而我写的仅仅是我认识的而已。决定再去看一下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应该会更多描述那个时代的故事。其实,再多的文豪,对毕奇来说,都只是了不起的朋友罢了。除了阿德里安娜以外,安娜是特别的,与众不同,而且唯一的。她和毕奇是真正的伴侣,灵魂伴侣。毕奇花了很多笔墨描述她和安娜共同的生活,安娜的书店给予毕奇事业上的支持,毫无保留。安娜每周末会和毕奇逃离巴黎的喧嚣,回归生活本身。安娜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和乔伊斯产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站在毕奇的前面为她挺身而出。太多两人共同生活的美好细节,连初次见面的那一刻都描写的生动自然。我相信,二战之后,莎士比亚书店虽然未能重新开张,很可能毕奇已经在安娜的邀请下两人共同经营安娜的莫尼耶书店了。剧院街解放的时候,她们和海明威就在那里碰面的呢!只可惜,安娜于1955年早一步离开人世,而这本书写于1956年。如果说莎士比亚书店,肯定绕不开乔伊斯和《尤利西斯》,未能拜读这部著作,但是无法忽视的是,早期的莎士比亚书店与《尤利西斯》肯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毕奇显然投入了太多甚至超出她能力范围的精力与工作。毕奇似乎没有出版太多的作品,显然是太累了。乔伊斯是一位天才,但是是毕奇让他光芒毕露的。但是天才往往是上帝宠坏了的孩子。很遗憾二人的关系无法继续,单方面的付出未有感恩和回报坚持20年已属不易。所以,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毕奇更多的是想向世人澄清,关于这本巨著以及出版背后的故事。流言蜚语都随风飘散吧!毕奇写这本书时已年近70,中国有古谚,七十古来稀,也就是糟老头一个,毕奇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反而更充满智慧。而且,最难能可贵的,她实在是太从容,淡定,热情,每个人在她笔下都是可爱的人,乔伊斯也不例外。我想,她可能是倾其毕生来完成这本书的愿望。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自从二战关闭之后就未能再开,直到1951年授权给一位惠特曼的后代,无论是不是惠特曼后人,可以欣慰的是这位崇拜者不仅仅继承了这个伟大的书店,还继承了毕奇的开放、热情还有对文学的无限热爱。
  •     黄夏/文两个多月前,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24小时试运营。蹲点的媒体记者感叹,午夜逗留至此的记者似乎比读者更多,而一俟新鲜度过去,就更难预料日后情况如何。实体书店于网络书店大潮冲击下的处境,由此可见一斑。但与之形成有趣对照的是,读者对实体书店却又抱持一种微妙的思慕和朝圣心态。且不说已经出了好几年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直未脱销售的热潮,就连远在英伦的原址,也不乏读者不辞辛劳地慕名前往,原因何在?去年起进入公版领域、已有多家出版社扎堆推出新老译本的《莎士比亚书店》,多少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本书作者,美国人西尔维亚•毕奇于1919年在巴黎左岸开了一家“莎士比亚书店”,至1941年因二战时局日趋紧张而关门,历二十年不倒且名声越来越大。有人将其成功归因于该书店出版了詹姆斯•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但勿论书店,就连出版社,想要靠一本书打遍天下无敌手,也属痴心妄想。因而莎士比亚书店的成功,大部分在《尤利西斯》之外,我们通过这本回忆录可以探知,一家传奇书店究竟是怎样炼成的。首先,毕奇确定了一家开在巴黎的美国书店的定位。说起来,图书并非如房产之类的“刚性”消费品,但书店可以在读者的“软性”需求上做文章:古籍、珍本、善本、孤本是一类;专业化较高的特色书籍是一类;指定的考试用书、教材教辅、职业进阶等是一类;还有一类,就是在作者原籍无法出版销售、但按当地法律法规完全合法的各种“禁书”。具体到莎士比亚书店,则是上世纪初,法国文艺界对美国现代文学兴趣与日俱增,毕奇瞅准了其中的商机,适时向法国读者引介、售卖原汁原味的美国文学作品。莎士比亚书店与“禁书”结缘,完全是因《尤利西斯》而起,后者在英美两国皆因“淫秽”事由被一票否决。毕奇接手出版后,莎士比亚书店立刻声名大振,以至有各种奇怪作者携各种奇怪书籍登门造访。毕奇出《尤利西斯》是因她崇拜作者乔伊斯,莎士比亚书店也因之只出一个乔伊斯,于是被她拒绝的作品中,就有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这样的经典之作。仔细想想,如果毕奇藉此添加人手,转型经营,或许就此诞生一个如兰登书屋这样的顶级出版社。但毕奇志在书店而不是出版,做千里马的伯乐盖不过为读者指点迷津、提供好书的乐趣。不过,莎士比亚书店至此有了一个支持“言论自由”的名声,这倒是她所没有想到的。书店若只是租售图书,或偶尔饶上一本禁书,维持是可以维持矣,但终归不是长久事。若要长久,就必须留下“传说”。所谓“传说”,就要为自己树立一座地标式的界碑,也就是多少年后,当人们面对实体书店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门可罗雀,会想起若干年前世上有家书店常常爆棚的某个下午的这样一种意思。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就是这样一台传说制造机。它兼具多种功能,时而是文艺沙龙,多少作家、翻译家、出版商和普通读者,在这里举办过朗诵会、研讨会和庆功会;时而是艺术相册,记录下如日中天的小说家菲茨杰拉德一掷千金的土豪生活,诗人保尔•瓦莱里在翻译这件事上越帮越忙的调皮本色,音乐家萨蒂每天来回步行二十公里到书店小坐的古怪劲头;时而客串经纪人,将慕名登门的作家输送给其他书商,渐渐形成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出版社;时而为人作嫁衣,发行、推广各类文学期刊,如《变迁》、《这一区》、《大西洋两岸评论》、《今日生活与文学》等,为活络文学评论、提携新人默默做着自己分外的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早已超出书店的范畴,而是将纽约格林威治村、伦敦“布卢姆茨伯里”、巴黎“左岸”架接起来的文化桥梁。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有这样的名声,还怕客人不上门吗?来巴黎旅游的文化客,若不在“左岸”买上一些东西做纪念,就好比没来过一样。这也是莎士比亚书店倒贴钞票做文化但一直没有亏损的原因所在。更可贵的是,莎士比亚书店,还予人一种浓浓的人情味,这恐怕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以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毕奇在前期的制版、排印、用纸、配色上无不精益求精,而乔伊斯喜欢在排定的样张上反复修改,以至印刷成本不断上涨,毕奇也只管自掏腰包;预定阶段,毕奇果断千本起印而不是乔伊斯提议的“十几本”,并且发动作家朋友四处推介、宣传;《尤利西斯》受阻美国海关,海明威当仁不让,请好哥们以走私烈酒的方式将书走私给美国订户;《尤利西斯》遭到盗印,毕奇征集167位作家的签名向盗版书商发出檄文;即使毕奇后来被迫放弃《尤利西斯》版权,她也坚持拒绝从乔伊斯的收入中扣除一分一角作为给她的报酬……今天,我们从译者恺蒂添加的三百多个注释中,可以毫不费劲地发现此书出版时有过不同程度的删节。在这些删节的内容中,毕奇对乔伊斯是不无微词的,她与乔伊斯的纠葛,可能还是很厉害的,这也解释了,毕奇与乔伊斯日后何以渐行渐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莎士比亚书店的“传说”,实在是这本经过删节的回忆录所造的幻象。不过我始终难忘毕奇放弃《尤利西斯》时说的那句话:“(它)毕竟是乔伊斯的作品,就像一个孩子当然应该属于他的母亲,而不是接生婆,对不对?”失落、眷恋、遗憾、无奈中,尽显对乔伊斯作品的爱。也正是这种难以言传的人情味,诱惑我们一遍遍地去阅读、去神游这些传说中的书店。
  •     巴黎圣母院的斜对面便是负有盛名的莎士比亚图书公司,在那儿你终于可以听到一句句标准的英语。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多次提到这家书店,当时书店的主人西尔维娅比奇曾同意让海明威暂时不付钱,并让他任意借书。这家书店也是诞生乔伊斯著作《尤利西斯》的地方。很多人会因为海明威的缘故,慕名而来,进店后问店主一句:“你们这有卖《流动的盛宴》吗?”莎士比亚书店并不大,有两层楼,主要售书的地方在一楼,而楼上则安置了更多的借书以及供读者安静阅读的地方。由于书店面积并不大,所以游客一旦进入过多则会显得略微拥挤。我进入之时游客数量还未太多,等我离开再在周围逛了几圈。回头又路过书店时,则发现进口处已经开始了排队等待。这是一年前去巴黎旅游时写的一段内容,知道莎士比亚书店这个地方,是因为《流动的盛宴》,而事实上,令巴黎这家莎士比亚书店真正出名的,则是因为它的主人西尔维亚·比奇帮助乔伊斯出版了当时的禁书《尤利西斯》。在《流动的盛宴》中,海明威留下一段关于西尔维亚·比奇的描写:“西尔维亚有一张生动的,如同雕塑般轮廓清晰的脸,她褐色的眼睛如同小动物般充满活力,又如同小女孩般充满快乐。她的波浪般的褐色头发往后梳,露出她漂亮的前额,在耳朵下剪短,与她褐色的天鹅绒外套的衣领相平。她的两条腿很漂亮,她善良,愉快,非常有趣。她很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八卦,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中,没有人比她对我更好。”毕奇小姐1887年出生于美国巴尔的摩,在她十四岁那年,她的父亲带着她的母亲、两个妹妹霍莉和茜普莉安,以及毕奇本人搬去巴黎生活。当时,她和她的姐妹们主要是去欧洲学习,几个月后就返回了美国。不过出于对法国文学的兴趣,她在1917年再次前往巴黎,开始了一段文学探索之旅。位于巴黎第四区奥德翁路七号,有家名为“A.莫尼耶”的书店,毕奇在那儿认识了一位叫做阿德里安娜·默尼耶的女子,她是一家法文书店的主人。默尼耶喜欢文学,也非常喜欢美国人,她和毕奇谈起话来很投机,不久后就成了好朋友。毕奇作为阿德里安娜书店的常客,在那儿认识了不少法国好友。毕奇一直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她曾梦想在纽约开一家阿德里安娜书店的分店,可当时她并没有足够的积蓄。她以为阿德里安娜会对计划落空感到失望,可恰恰相反的是,阿德里安娜很高兴。阿德里安娜听到毕奇诉说的苦衷后,她告诉毕奇,“为什么不在巴黎开家美国书店呢?”于是刹那间,在美国开家法文书店的念想立即转化成了在巴黎的这家美国书店。这家书店的地理坐标,毕奇和阿德里安娜的决定是塞纳河畔左岸。1919年,莎士比亚书店正式成立,由于当时资金有限,而英美现代作家的作品,从英镑或美元兑换成法郎,对当时很多人来说简直是奢侈品。所以毕奇非常提倡能够尽情借书,她自己也尽可能多找一些她喜欢的作品与书友们分享。莎士比亚书店开张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美国,朝圣者们来到巴黎后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拜访这家书店。很多人成了书店的顾客,并把这里当成了聚会中心。1920年夏天,莎士比亚书店开业一年后,毕奇第一次遇到了她崇拜的乔伊斯。她告诉了乔伊斯她开设的莎士比亚书店,乔伊斯称有时间一定会来拜访。事实上,后来岂只是拜访?简直成了乔伊斯的办公地。在毕奇的回忆录《莎士比亚书店》中,她还描写到了乔伊斯“另类”的妻子诺拉:诺拉是个不愿和书发生任何关系的女人,这也让他的丈夫觉得很有趣。她指着《尤利西斯》向我宣布说,“那本书”,她连一页都没阅读过,她连翻都懒得翻开。我能理解诺拉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尤利西斯》,难道她不正是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么?她曾告诉我她后悔没有嫁给一个农夫或银行家,甚至是一个捡破烂的,她嫁给了一个作家。提到“作家”这种可鄙的人物时,她的嘴唇噘起来。但是,对于乔伊斯来说,被她选中,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如果没有诺拉,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如果没有诺拉,他的作品又会怎么样?他和诺拉的婚姻是他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一件事。在我所知道的作家的婚姻中,他们的婚姻可以说是最幸福的。当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还在创作之中,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在杂志中开设连载。1919年《自我主义者》连续五期刊载了《尤利西斯》,但是,只连载到“游动山崖”那一章,韦弗小姐就在印刷上遇到了麻烦,而且,她的一些老订户也写信来抱怨,说这本杂志原本是放在家中的起居室里,一家老小都可以阅读的,而《尤利西斯》这样的东西显然非常不适。有些订户甚至取消了他们的订阅。就参照《尤利西斯》中的一句话吧,差不多整部小说就有这样风格的缩影:我解开他的纽扣,把他那个拉到外面,把那层皮推开,里面有一个眼儿似的东西当然不只是一本杂志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时根本没有出版社愿意承担出版《尤利西斯》带来的负担。而乔伊斯恰恰又急需出版这本书,因为他前往巴黎生活基本上花掉了他所有的积蓄,他不得不找份家教活儿填补生活上的开销,他还必须每天挤出时间写作。毕奇想帮助乔伊斯,于是她询问乔伊斯莎士比亚书店能否有幸出版《尤利西斯》。令她没想到的是,乔伊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毕奇找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商讨此事,而阿德里安娜·莫尼耶则求助于她的印刷商莫里森·达戎提耶。起初,莫里森·达戎提耶认为先印刷十几本的话,可能会有卖不掉。但毕奇称必须印一千本,事实证明,她的坚定是非常正确的。一千本《尤利西斯》,一本不剩。当时出版《尤利西斯》堪比一件国际大事,用毕奇的说法,几乎可以和一场体育赛事相比。后来,英国的一家花边报纸《体育时报》还真刊登过一篇关于《尤利西斯》的文章。《尤利西斯》出版后,在欧洲非常热销,无数作家来到莎士比亚书店,其中还有不少真的认为这家书店是以出版色情读物为生的。除了欧洲以外,也有来自美国的订户。可当时此书在美国是禁书,通过正儿八经的渠道是肯定不能将此书通向美国的。那怎么办呢?海明威帮助毕奇解决了这个烦恼。海明威让他的一位朋友伯纳德,从芝加哥搬去加拿大,让他从加拿大将此书偷渡到美国。伯纳德每天乘渡船过境,将一本《尤利西斯》塞在他的裤裆里。那时候美国正是禁酒时期,有许多人走私酒类,所以他周围身材奇形怪状的人还真不少,这当然会增加被搜身的危险。后来为了加快运输速度,伯纳德找来另一个朋友帮忙,每人每次带两本,一本塞在前面,一本塞在后面,他们像大腹便便的大老爷们。《尤利西斯》成为热销书后,很多人以为这帮助毕奇的书店进账不少。其实非也非也。毕奇从一开始就知道,和乔伊斯一起工作,为乔伊斯工作,所有乐趣都是她的——确实也是其乐无穷——而所有利润都是他的。可这点钱也并非让乔伊斯变得阔绰,他赚得是不少,可他的开销也大。在理财这块,他并不精明,卖《尤利西斯》的这些钱,还不足以使他变成富人。书出名了,自然会引来盗版的猖獗。起初,毕奇和乔伊斯之间就《尤利西斯》没有一份纸面上正式意义的合约。1930年,他突然要一份《尤利西斯》的合同,可能是因为当时他正在与盗版商罗斯打官司,诉讼费越来越大,而他在一份宣誓证词中声称《尤利西斯》是毕奇的财产。而那份《尤利西斯》的合同,其实完全是毕奇根据乔伊斯的要求拟出来,然后双方在上头签字的。不过这件事告一段落后不久,一位乔伊斯的老朋友整天来到莎士比亚书店,他前来告诉毕奇有关《尤利西斯》新的出版社的建议,并催促毕奇放弃版权。他称:“你的合约,是根本不存在的,完全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他甚至还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你是在损害乔伊斯的利益。”毕奇自然知道他是被乔伊斯算计了,她的好友阿德里安娜·莫尼耶也非常愤怒。可毕奇无意与乔伊斯就版权这一事闹掰,毕竟他也希望看到这部巨作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而并非执着于追求是谁出版的。所以她就此放弃了尤利西斯的版权。不久后,兰登书屋出版了一部精美的《尤利西斯》,同时这本伟大的作品得到了“无罪宣判”。乔伊斯收到了出版商支付的四万五千美金。他当时急需这笔钱,因为他的女儿病情所需的医疗费越来越多,而他自己的眼疾也越来越严重。(乔伊斯在写《尤利西斯》时就得了青光眼)毕奇并未在《莎士比亚书店》的正式版中留下太多关于乔伊斯的负面内容,那些内容都被做删节处理,例如:“这以后,我看到了乔伊斯的另一面,他不仅仅是位非常伟大的作家,他也是相当精明的生意人,手腕非常强硬。”“虽然他讨人喜欢,但也相当残忍。”写给姐姐的信中,她写道:“他就像拿破仑一样,觉得其他人都是为他服务而存在的,他可以把他们的骨头磨成面粉,做成他的面包。”1939年9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侵略巴黎,多数人都逃跑了,但毕奇不想逃走,她只想留在巴黎。看着那些冰冷的士兵,践踏着这座文艺之都。在美国宣战以后,因为她的国籍,还有她和犹太人的关系,在纳粹的眼里,莎士比亚书店就被判了死刑。有一天,一位德国高级官员来到莎士比亚书店。他对毕奇说:“我想要橱窗里那本《芬尼根守灵夜》。”“但这本书是非卖品。”“为什么?”“这是我最后一本,我要保留着它。”“为谁保留?”“我自己。”德军士兵非常生气,大跨步走出书店。在士兵离开后,毕奇赶紧把书从橱窗取下来,放到安全的地方。她和朋友们仅仅用了几个小时,将店中的所有东西搬到了楼上的一间公寓,并将店名粉刷得无影无踪。就这样,毕奇的莎士比亚书店消失了。两周后,那位士兵又来了。他发现橱窗上那本《芬尼根守灵夜》不见了,于是就立马抛出一句:“今天我们要来没收你书店里所有的东西。”“请便吧”,毕奇淡淡得答道。后来,她还是被纳粹逮捕了,投送进集中营,关押了六个月。出狱后她已无心再开书店。而现在位于巴黎圣母院左侧,塞纳河对岸的这家莎士比亚书店,并不是最初毕奇开的那家,而是美国人乔治·惠特曼在巴黎开的一家英文书店,之后他得到毕奇的授权,才将书店名更改为“莎士比亚书店”。现在真正会去读那个年代文学书籍的人其实并不多,看过《尤利西斯》的更是渺渺无几。可这家店为什么现在还能够这么出名?答案莫过于,它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为英国文学与法国文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西尔维亚·比奇这小小一家书店,充当起了文化外交大使的角色。随着电子书的普及、网上书店的兴起,实体书店越来越难有出路了。为了让它们能够继续存活下去,靠的是什么?并不是堆积起书的种类,或是增加书籍的品质,而需要的是一种体验。现在的实体书店,其实卖书真的成为其次了,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就像莎士比亚书店那样,卖书不是最重要的是,重要是能将志同道合的人汇聚到一起。谈论各自在阅读时的心得,交到知心朋友。如果当初毕奇开设莎士比亚书店,只是为了做生意,成为一名精明的商人,那这家书店可能早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销声匿迹了。可它依然能够存活着,即使是她自己不想干了,还有其他人继续沿袭她的理想。那是因为,她最初的初衷,就是为了——分享。--------------------------------------------------------------------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XC写字的地方莎士比亚书店与《尤利西斯》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愧是爱书人的圣经!几乎包括了20-30年代的所有文人和书籍了吧。极小部分看过,小部分仅仅知道,绝大多数根本没有听说过TAT。感觉要去补一补了。第一次见尤利西斯,在大学的图书馆。第一次知道莎士比亚书店,在冲上云霄第二部。
  •     2014-爱文学的国家,书店多牛呀!那个年代的文豪彼此都认识啊
  •     给所有人贴金。
  •     真的是一本很吸引人的书,披露了不少有关尤利西斯的故事
  •     上外国文学史时候,班主任提到的书店,巴黎的文学地标,我渴望能进去买书的地方。整本书应该说是作者毕奇的回忆录,讲述莎士比亚书店与各个作家之间发生的故事。有些作家名气很大,有些作家我并没有听过,这就构成了莎士比亚书店会员的全貌,这才是真正的莎士比亚书店。当然其中最出名的,是它是《尤利西斯》的出版商,而毕奇也充当了乔伊斯的助理、秘书、银行、邮局,尽管后来两人关系恶化,但在回忆录中的乔伊斯始终是彬彬有礼的,或许这就是毕奇的性格。另外,有关海明威的回忆也是值得一读的。在这本回忆录里,毕奇给予自己感情的回忆是不够的,自己的私人生活也很少涉及,她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莎士比亚书店。2016/11/18
  •     有些遗憾西尔维亚的莎士比亚书店不在了,但是也有些庆幸。
  •     一个精致小女人和一个书店的故事。看完更喜欢读书了
  •     读下来多少可以窥见书店在那个时期的风貌。在乔伊斯身上花的笔墨最多,即使这样也写得不多,对其他作家就更是只一带而过了。
  •     三星半 作者的人生是幸福满足的 去巴黎玩的时候想去莎士比亚书店感受文学界的气息
  •     整本书告诉世人乔伊斯的真面目而已。
  •     习惯封面,加分了。书中的内容有种说不出的冲动,让人渴望到实体书店走一遭。
  •     喜欢,羡慕,佩服
  •     我一直希望能去这里看看
  •     85%,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还是对外国文学史了解太少,全凭对那个时代的兴趣在读
  •     有书店如斯,夫复何求?良好的文学品味对书店经营者来说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没有这样的慧眼独具,或许就没有今日乔伊斯之盛名,也没有《尤利西斯》这样的巨著流传于世,单是想想就觉得遗憾啊。
  •     经历过那么一个时代,居然只写出来这么一本流水账。
  •     风趣诙谐的传记,觉得不好看的人大概是对这些提到的文学大咖也没什么感情,不奇怪,就像不喜欢taylor swift的音乐自然也无所谓她现在在和谁恋爱一样
  •     one day I'm gonna visit it myself and one day I'm gonna read most of the authors that once come here and talked and read and drank and even took it as a shelter.
  •     渐渐理解午夜巴黎里对20年代的痴迷了。艺术家们真的是这世界上最天真可爱的一群成年人。
  •     海明威亲吻西尔维亚的那个场景如果被拍下来,应该也会成为经典吧
  •     适合随便翻翻,打发时间咯,高铁读物,从北京南到南京南,睡睡看看,刚好读完…今年三月去巴黎,特意去复刻的莎士比亚书店一看,为了情zhuang怀bi!
  •     说毕奇爱的是乔伊斯我也是醉了,毕奇有同性伴侣是阿德里安娜·莫尼耶Adrienne Monnier
  •     唯有读书高
  •     太不容易了这妹子,是值得感谢的人!
  •     重新认识了海明威!看完这本觉得海明威有点萌=.=。
  •     大洋彼岸来的出版人,英语文学和法语文学的联络者,莎士比亚书店创立者和管理人,海明威的挚友,詹姆斯·乔伊斯的资助者、保姆,坚守巴黎的反法西斯战士西尔维亚·毕奇。
  •     后半部分较无聊。Sylvia太成功了,迷妹做到这份上,有几人?嫉妒她,竟然还和Satie谈笑风生。大哭。佩服一下James Joyce大大的语言能力~第一次这么想去巴黎,竟然是因为…书店?
  •     三十年代的文人法国
  •     无论在文坛上占据多么显眼的地位,任何一位文豪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具有这样那样的龟毛之处。不过,这才是看传记和回忆录的目的所在—了解一个有各种瑕疵却又真实的人。
  •     整本就是Sylvia小迷妹的日常嘛!只是后半段有些无聊...
  •     文学迷妹最理想的生涯: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巴黎开一家高朋满座的书店,亲自为偶像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虽然结果一言难尽,但其实……委屈伤心也是粉丝生涯的一部分吧。各种文坛八卦细节,只恨不是每个喜欢的圈子都有一位俏皮犀利的西尔维娅毕奇女士写这么本书出来。本书注释也非常好看。
  •     毕奇还挺真性情的。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啊。
  •     看完自己也想开书店了
  •     看到倒数第二节“海明威解放剧院街”我居然在一堆人的候车室哭了出来,我知道我的表情没有变化,但是眼泪流过的皮肤却感到疼痛。让我了解到书店的另一种定义。为什么海明威参加了二战,这个我要查查!尤利西斯好像很难啃啊!!!!
  •     很喜欢,版本最优。
  •     “为什么要说‘很漂亮’?‘漂亮’就够了。”
  •     海明威好帅啊233
  •     译笔果然熨贴!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繁华往事。Beach真是乔伊斯的大粉丝,然而为他做了那么多事最终却是难免不欢而散……整体文笔一般
  •     能跟书打一辈子交道真是太幸运了,真心羡慕作者,弥补了《流动的盛宴》的不足,不过大部分都在写乔伊斯觉得挺不爽的。
  •     我书读的少,看见一个个都是陌生的人名。可想而知多么难受。不过那个时代的文人之间的关系。
  •     海明威解放剧院街
  •     月子里读的第三本书。在惨痛难熬的这些日子里,YY着迷人的19世纪上半叶文坛之真文艺气氛。羡慕女主人遇到的一堆真性情朋友队友损友,同热爱有图书馆感的书店,不用多,一家就好(对于我来说目前这家店就是单向街啦)。另外,在看过《流动的盛宴》以及这本书以后,直接刷新我对海明威同学的莫名固有印象(大概是一个小老头之类的),讲话写字绝不啰嗦、热爱拳击、仗义干练、文武双全……要是我也有这么一个哥们就好了啊啊啊!
  •     感觉是本乔伊斯八卦录,对比海明威简直是圣人
  •     海明威真的颠覆了
  •     一本失败的回忆录,太过琐屑,各路人物一晃而过,没有一个结构。先读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再读这个有点食之无味的感觉。不过,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细节。作家八卦,相互之间的褒贬和罅隙。比奇是乔伊斯粉,书中乔伊斯无处不在。
  •     看到剩最后几十页有点看不下去了,总觉得像一部书的超级长的序言,一直在等着翻到正文的感觉。 虽然文人轶事吸人,但看下去还是要有点耐心的,我争取看完吧。
  •     每个爱文学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莎士比亚书店,感受着,那个繁杂的时代,那些纷繁的故事,那个纯粹的女子
  •     回忆录这种东西究竟有多少可信之处呢……出于各种考虑,人总是会矫饰,会隐藏,会言不由衷。不过事实是什么也许并不重要,读者会在书中找到自己愿意读到的东西吧。
  •     通过一本书去认识其他书,进而认识世界。 是我读这本书时产生的,或对我影响最久的感受。 回忆录是个好东西,虽然作者会有特殊阶层下,与大多数人相比不同的内心,不同的浮躁程度。 而且此前因自己鄙陋,读至小半方知毕奇与其爱人,以及背后另外搜集到的故事. 很是佩服。 译者女士也很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