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之塔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08653068
作者:[美] 巴巴拉·W.塔奇曼
页数:572页

作者简介

“一战”前世界众生的荣辱与挣扎,普利策奖两度获奖历史作家塔奇曼自己最钟爱的作品。
---------------------------
【内容简介】
塔奇曼在这部作品中将视线集中于“一战”爆发前25年的西方社会,以艺术家般的手法再现了彼时的思潮与理想,遽变与纷争:“八月炮火”轰响之前,英国的贵族世界开始倾塌,权力转向新的阶层,热血的无政府主义者畅想着一个和谐世界,帝国主义情绪爬上新大陆,美国海军悄然崛起,德雷福斯事件掀起一场法国人内部的激烈对峙,施特劳斯的音乐与尼采的思想影响着德国……在繁荣的表象之下,旧世界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两度获奖历史作家塔奇曼笔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美世界,不同于其他分析“一战”成因的著作,塔奇曼在这本书中仅力求将战前世界面貌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其笔下,究竟世界大战的原因如何,读者们可以在文字中细细品味和琢磨。
◎两度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推崇的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最钟爱的作品;
◎像艺术家一样遴选出关键的材料,以剔透、慧黠、诙谐的文字,将战前世界面貌栩栩如生地重现在其笔下;
◎塔奇曼作品系列包括:《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
---------------------------
【名人&媒体推荐】
塔奇曼女士以大师之笔为我们挥毫画下一幅场景:它熠熠生辉又光彩夺目,穷奢极侈又离谱至极。
——《先驱报》
这是极其罕见的对无懈可击的学术研究和精致文字的结合……读《骄傲之塔》,你不可能不感觉愉悦和钦佩。
——《纽约时报》
巴巴拉•W•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书籍目录

前 言
001
第一章
权贵
001
英国:1895—1902
第二章
理念与行动
057
无政府主义:1890—1914
第三章
美梦终结
107
美国:1890—1902
第四章
“我要战斗!”
158
法国:1894—1899
第五章
沉静的鼓手
217
海牙:1899—1907
第六章
尼禄主义在蔓延
278
德国:1890—1914
第七章
权力转移
339
英国:1902—1911
第八章
饶勒斯之死
393
社会主义:1890—1914
后 记
450
致 谢
451
参考文献 453
索 引
503

内容概要

巴巴拉·W·塔奇曼(Barbara W. Tuchman,1912—198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1963年和1972年凭《八月炮火》与《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她偏爱以文学的方式书写历史,她的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 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其作品深受大众读者和费正清等历史学家的推崇。
奥利弗·B·波拉克曾这样写道:“作为历史学家,塔奇曼不是在为其他历史学家们而写作;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骄傲之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处是人类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机器的大规模投入使用,社会进入工业化,使得人类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人口的激增、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的矛盾、人与自然的角力,对传统信仰和价值的质疑。而种种冲突的累积,预示未来全球范围战争的到来,终究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籍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在《骄傲之塔》一书中力图追寻一战的根源和元凶,但她不从大国外交、强权政治或经济竞争等常见的角度切入,而是另辟蹊径,由整个社会体系入手,探索那股推动着人们的深层的力量。其实在1914年,33岁的斯蒂芬•茨威格就一语中的,他相信战争的爆发将“与理念毫无瓜葛,甚至与边界也关系不大。除了多余的力量之外,我无法做出其他解释。40年的和平所累积起来的内在动力如今在寻求暴力的释放,结果便是这场悲剧”。这是一部关于一战前1890年到1914年的欧洲和美国群像的经典。塔奇曼关照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方面。首章便聚焦于这一时期的英国上层阶级的生活,其后展示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暗杀六个国家元首的阴暗面。书中提及德雷福斯事件以及美西战争,则是全球帝国主义和反帝主义的缩影。塔奇曼认为,虽然海牙会议的失败,导致裁军不了了之,但全球都有了共同的意识,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很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至于社会主义运动,塔奇曼则把它看做是对旧秩序的挑战。塔奇曼对一战前的世界群像描摹,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的特质,回望那些被战争罪恶、人性邪恶吞噬的生命与理想,那些原本可能成为世界中流砥柱的风流人物。她认为每一个社会每一套体制对终结性的世界性危机的形成都推波助澜,最终的硝烟与灰烬早在前几十年的世事纷争中埋下伏笔显出端倪。一战的断壁残垣成了我们与战前时代的屏障,两个时代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沟壑由此产生,而战前的美好与安宁也不过是战后人们对战争血泪的自我安慰与催眠,一次大战前世界并非更美好,只是经由回忆和怀旧的双重情绪的叠加作用下而显得更平静与舒适。其实,怀疑、恐惧、骚动、抗议、暴力和仇恨依旧存在于人世间。尽管不可否认人们对价值和标准更有信心,人心人性更为纯真纯粹。毕竟波及广远的战争灾难不可能从一个黄金时代中产生,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     巴巴菈‧W‧塔奇曼,應該不用太過介紹,幾年前,她的名著《八月砲火》譯成中文後,應該讓許多軍迷趨之若鶩,筆者也是其中一位。不過說來慚愧,筆者就只愛她對於戰前各國的描述,整本書反覆讀了兩三回,都在開戰後的篇章就停下來了。可能是前面的篇章真的寫的太棒了吧。塔奇曼最讓人驚艷的是她那種把歷史文學化的功力,雖說這兩者也許本來就不該分家,但是要找到像她這樣敏銳史識跟轉化為文字的才氣,筆者孤陋寡聞,還真沒見過幾個堪與比擬的。作者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她可以把每個出現的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短短幾行句中就讓讀者對他印象深刻,然後再來帶入其人生就會容易進入狀況。這些都是建立在對於史料蒐集的用心跟掌握之中要點的能力之上,這不是件簡單的活。這本《驕傲之塔》的主題同樣放在一戰前的歐洲,但跟《八月砲火》不同的是,它的重心放在那個世紀之交的社會,比起純粹描述軍政人物,更多是在關心普羅大眾。筆者在看到塔奇曼的自敘說:「戰後許多人都回憶起之前那段黃金歲月有多麼美好,可是我卻疑惑於,這麼好的年代為何人們卻可以毫不遲疑的選擇用戰爭加以摧毀?」看到這段話,我就決定買了,作者問了筆者沒想過但同樣好奇的問題。書中分成了八個章節,各有其主題,互相有關連,也可以分開觀看,但重要的是作者的整體背後透露出的一種“走向戰爭”的大脈絡。第一章描述大英帝國的傳統貴族及其政治從舞台上謝幕的經過,塔奇曼筆下刻劃的那些老牌貴族讓人活靈活現。第二章講述無政府主義,這是筆者初次接觸這群人的主張,配合作者筆下描述的十九世紀末工人慘況,在對照時事,不禁心中感觸萬千,這種貧富鬥爭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旋律。第三章說明了美國人逐漸倒向於自己的“昭昭天命”--一種擴張主義--的崇拜,把建國元勳的告誡拋諸腦後。第四章是眾所熟知的德雷福斯事件,在無止盡的鬥爭中我們看到法國社會地下蘊藏的暴力、撕裂。第五章中是一場白費功夫的裁軍會議。第六章的標題是“尼祿主義在蔓延”,一開始不太懂作者用這個詞的意思,看完之後猜想,大概是指當時德國的那種富強背後隱藏的驕傲、自大、奢華跟充滿帝國主義的社會情緒吧。帝七章又回到了英國,把政權從代表貴族的保守黨轉移到了中下階級自由黨手上,也象徵著以後的政策將充滿著浮躁跟輕率的走向。最後一章是塔奇曼的一點隱喻,當時還能夠阻止大戰的或許只剩下社會主義黨人,但他們卻各執己見而分裂,而更讓馬克思死不瞑目的是,原本應該“無祖國”的工人還是各自回到自己所屬的軍隊中效力;當最後還有一絲機會團結各大社會主義政黨的饒勒斯遇刺死後,希望之火也就滅絕了。在每一章中,塔奇曼用一種近似報導文學的手法描述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但她本身並不做直接的分析與討論,而是讓讀者自行去感受其背後的深刻意涵,筆者相信每個能夠讀完如此厚重書本的,應該都能體會其用心。至於這種手法的好壞,筆者只能說,個人是頗喜歡的。但是還是要承認,有時候塔奇曼的鉅細靡遺又顯得的確又太過繁瑣,並不是很建議一口氣讀完,當然你能做到我會很佩服。回到開始提到的問題本身,塔奇曼基本上已經默默的給出了答案。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經歷了一小段“大致上和平”的時代,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盛極必衰,社會背後隱藏著一股躁動不安的能量,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樣蠢動。而軍事史家基根在他的名著《戰爭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於克勞塞維茲的“總體戰”學說的崇信,但卻沒有真正明白會造成的可怕後果,還誤以為戰爭一旦爆發,會像普法、美西甚至日俄戰爭那樣很快就收場。殊不知當戰爭變成了一國一族的生死存亡而不再是“國王的遊戲”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止歇,特別是各大列強都攪和成一塊以後。而《夢遊者》一書的作者指責當時的政客碌碌無為,未能阻止大戰的爆發,雖非全公平,但也不是無的放矢。本書是由中信出版集團加以引進的塔奇曼作品集中的第二部,目前已出的有《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及《歷史的技藝》,即將要出的有《第一聲禮炮》、《遠方之鏡》跟《愚政進行曲》,分別是講美國獨立、14世紀歐洲跟戰爭政策分析,從Goodreads那驚人的本本近乎滿分的評價,看來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书不错,翻译有些小问题 K143/4146-1
  •     三星是给出版社的。太不负责任了,翻译烂,错误百出。中信你出出鸡汤和屌丝心中的高大上成功学就好,请远离我的塔奇曼
  •     写施特劳斯的第八章好看 其他章不造为什么看不太进去 不太是我的菜
  •     不错!2016-5-24
  •     还可以 文笔视角都很好 略长
  •     既没有分析也没有描述,既没有主线也没有边角料,历史吸引人的核心还是人啊人。
  •     战争的书,写得挺细的
  •     一百年前的世界,于今隔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有些角落,竟如此相似。日后人们回忆起我们这个年代,是否也是骄傲之塔?
  •     原著五星不用说了,翻译和校对扣两星,尽管非常精彩,也实在没法打分。就这样对待普利策奖作者,贵社让人无语。
  •     八月炮火非常好看,这本一般
  •     20161122凌晨00:22读完。
  •     怎么吹捧都不为过
  •     很详尽很细致,更重要的是翻译的很流畅
  •     看了几章好感兴趣!
  •     特别喜欢,收藏了全套。事件描述结合观点,很不错。
  •     对各国的描写都十分生动
  •     可以作为肯·福莱特的小说《巨人的陨落》的历史背景资料来阅读,对于理解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那个时代很有帮助。
  •     总算用零零散散的时间啃完了这本书,这也是我第一次阅读塔奇曼的作品。老实说,一战战前史我了解得并不多,对于像美西战争、德雷福斯事件等等也只是了解这些历史的存在而不通晓其前因后果——而这恰恰是塔奇曼通过对丰富史料的收集和叙述来让读者自行梳理的——我在阅读时也联想到不少当下时事,一战前种种思潮的余响至今不绝,颇可寻味。塔奇曼的文笔极佳,这本书也与我以前读的历史著作颇为不同,倒有点像阿婆的小说。
  •     文学作品。有趣而犀利!不过只能作为消遣来看了。中信这本还颇为讨喜,译者和责任编辑能再用心细致点就好了。
  •     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看完。先看了德雷福斯事件,我对法国比较陌生,有了初步了解。英美是我熟悉的,但塔奇曼的文字仍让我眼前一亮。
  •     看豆瓣推荐买的,结果看不懂!!评分这么高实在令我怀疑~
  •     封面图很有感觉
  •     另人世界观大开的一本书,一战以前欧洲的社会民主情况对当下中国仍有借鉴意义。
  •     首先本书是通俗向,所以写作手法比较不学术,注释不规范。不过瑕不掩瑜。作者对材料的掌握和选取,堪称完美,对政治和社会层面都有较多关注。脉脉含情又不时含讥带嘲的文风,把那个战前“黄金”时代一切秩序、文明表层底下的欲望、不安、纷争都摆在了台前。第四章和第六章尤嘉。
  •     冗长的读物一本
  •     群体描绘十分生动,作为正史以外的一道很好的辅菜
  •     这是本很棒的书,个人觉得比作者那本获了普利策奖的八月炮火更好看,刚看的时候觉得很惊艳,然而拖拖拉拉看了这么久之后,有了一种很不舒服的割裂感。
  •     社会转型下的欧美众生相,宏大又不失条理,迎接降临的隆隆炮火
  •     读了小半。是我喜欢的历史书。
  •     2016.12.12-2017.01.11 断断续续看完,挺喜欢这种叙事的,有点像光荣与梦想的感觉。所以说战争不是一蹴而就的,战争的种子早已埋下。
  •     我总算读完了!以左拉的名义,前进,前进,前进!
  •     读了一半,是我喜欢历史书
  •     以如椽巨笔描写一战前群像。饶勒斯、左拉形象尤熠熠生辉,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概。虽属通俗史学读物,但书中洞见不少,语言之诙谐处,也足令人捧腹。不同章节,线索相互交织。
  •     开篇英国人的部分写的非常不错。
  •     书如其名,是战前世界的肖像。本书没有明确讨论一战发生的原因,但是从无政府主义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出现等细节,可以看出一战的苗头。翻译优雅,像优美的散文。
  •     看得脑力枯竭,大部分时候都在记名字。展现一个世纪之交波澜壮阔的欧美世界。
  •     文笔极佳、语言活泼又不失深度,通过对欧洲列强不同面目的描摹,显现出大战前欧罗巴诸神的群像。此书其实可以与《巨人的陨落》同读,才会体会到“巨人”与“巴比伦塔”是如何脆弱。
  •     对各国、不同群体及人物的群像描绘十分生动,但略欠缺历史社会学层面的分析——当然,或许作者作为历史学家的兴趣就在于“呈现”,而非“分析”
  •     写的像散文的历史书,充满了4K画质般的细节描写。
  •     上个世纪的开端是1914年八月连绵的炮火,一声声枪响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事后,许多跨越这两个时代的人忆起战前世界时,用上了“黄金时代”或“美好年代”这样的字眼,这些字眼意味着安定、富庶、自信、和平。但是,一场大战可能生发于一个“美好年代”吗?这是塔奇曼之所以写作《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的原因,她想描绘战前世界真正的景象,那些有着暗示意味的对立、狂热、暗流;并以此探索这场大战的由来。
  •     文字流畅,故事精彩,作者精心地在一个主题下编织事实,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让人对十九世纪末和一战前的欧洲和美国有了一定的认识,颇有《东周列国志》之风,不足也在这里,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只见史实而不见史识。遗憾,只能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来读。
  •     危机四伏的欧洲文明最辉煌年代的若干剪影,看的时候特别容易产生错觉“这不是在说我们现在么”。而最能反应我心情的读后感,莫过于书中托洛茨基在贝尔格莱德看到士兵奔赴一战战场时的那句感慨:“我被一种历史的悲剧感占据,面对命运我无能为力,只能同情蝗虫一般的人类。”吐槽一下中信特别低级的校对和印刷错误。
  •     塔奇曼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也是我最钟爱的塔奇曼的作品。
  •     名字太多了 实在没有能力记音译的外国名字 读不进去……
  •     读塔奇曼的第二本书,仍然不喜欢。牵扯、碎片、跳跃、小说笔法、系统不好、深度不够……总之不合口味。不打算买新著了,省钱了嘿嘿。
  •     对一战更有兴趣了。
  •     塔奇曼的这本书应该被界定为历史散文,而非史学论著。她以一种极度流畅、诗意的文学笔法,将一战爆发前西方世界社会、政治、文化的主要面貌,清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法,类似于威尔逊的《到芬兰车站》一书。不只如此,塔奇曼还通过他的叙述,把一战爆发内在的社会和政治变迁动力,交待得非常清楚。尽管欠缺专业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但无论是从可读性,还是从向大众普及历史面貌的科普性角度来说,本书都堪称是上佳读物。或许作者对于自身的定位,本来就是历史作家,而非历史学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