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之塔》书评

出版日期:2016-4
ISBN:9787508653068
作者:[美] 巴巴拉·W.塔奇曼
页数:572页

大战帘幕揭开前的“黄金时代”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处是人类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段时期,机器的大规模投入使用,社会进入工业化,使得人类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人口的激增、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的矛盾、人与自然的角力,对传统信仰和价值的质疑。而种种冲突的累积,预示未来全球范围战争的到来,终究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籍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在《骄傲之塔》一书中力图追寻一战的根源和元凶,但她不从大国外交、强权政治或经济竞争等常见的角度切入,而是另辟蹊径,由整个社会体系入手,探索那股推动着人们的深层的力量。其实在1914年,33岁的斯蒂芬•茨威格就一语中的,他相信战争的爆发将“与理念毫无瓜葛,甚至与边界也关系不大。除了多余的力量之外,我无法做出其他解释。40年的和平所累积起来的内在动力如今在寻求暴力的释放,结果便是这场悲剧”。这是一部关于一战前1890年到1914年的欧洲和美国群像的经典。塔奇曼关照了那个时代的不同方面。首章便聚焦于这一时期的英国上层阶级的生活,其后展示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暗杀六个国家元首的阴暗面。书中提及德雷福斯事件以及美西战争,则是全球帝国主义和反帝主义的缩影。塔奇曼认为,虽然海牙会议的失败,导致裁军不了了之,但全球都有了共同的意识,未来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很可能是毁灭性的。而至于社会主义运动,塔奇曼则把它看做是对旧秩序的挑战。塔奇曼对一战前的世界群像描摹,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的特质,回望那些被战争罪恶、人性邪恶吞噬的生命与理想,那些原本可能成为世界中流砥柱的风流人物。她认为每一个社会每一套体制对终结性的世界性危机的形成都推波助澜,最终的硝烟与灰烬早在前几十年的世事纷争中埋下伏笔显出端倪。一战的断壁残垣成了我们与战前时代的屏障,两个时代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沟壑由此产生,而战前的美好与安宁也不过是战后人们对战争血泪的自我安慰与催眠,一次大战前世界并非更美好,只是经由回忆和怀旧的双重情绪的叠加作用下而显得更平静与舒适。其实,怀疑、恐惧、骚动、抗议、暴力和仇恨依旧存在于人世间。尽管不可否认人们对价值和标准更有信心,人心人性更为纯真纯粹。毕竟波及广远的战争灾难不可能从一个黄金时代中产生,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是歷史還是文學?

巴巴菈‧W‧塔奇曼,應該不用太過介紹,幾年前,她的名著《八月砲火》譯成中文後,應該讓許多軍迷趨之若鶩,筆者也是其中一位。不過說來慚愧,筆者就只愛她對於戰前各國的描述,整本書反覆讀了兩三回,都在開戰後的篇章就停下來了。可能是前面的篇章真的寫的太棒了吧。塔奇曼最讓人驚艷的是她那種把歷史文學化的功力,雖說這兩者也許本來就不該分家,但是要找到像她這樣敏銳史識跟轉化為文字的才氣,筆者孤陋寡聞,還真沒見過幾個堪與比擬的。作者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她可以把每個出現的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短短幾行句中就讓讀者對他印象深刻,然後再來帶入其人生就會容易進入狀況。這些都是建立在對於史料蒐集的用心跟掌握之中要點的能力之上,這不是件簡單的活。這本《驕傲之塔》的主題同樣放在一戰前的歐洲,但跟《八月砲火》不同的是,它的重心放在那個世紀之交的社會,比起純粹描述軍政人物,更多是在關心普羅大眾。筆者在看到塔奇曼的自敘說:「戰後許多人都回憶起之前那段黃金歲月有多麼美好,可是我卻疑惑於,這麼好的年代為何人們卻可以毫不遲疑的選擇用戰爭加以摧毀?」看到這段話,我就決定買了,作者問了筆者沒想過但同樣好奇的問題。書中分成了八個章節,各有其主題,互相有關連,也可以分開觀看,但重要的是作者的整體背後透露出的一種“走向戰爭”的大脈絡。第一章描述大英帝國的傳統貴族及其政治從舞台上謝幕的經過,塔奇曼筆下刻劃的那些老牌貴族讓人活靈活現。第二章講述無政府主義,這是筆者初次接觸這群人的主張,配合作者筆下描述的十九世紀末工人慘況,在對照時事,不禁心中感觸萬千,這種貧富鬥爭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旋律。第三章說明了美國人逐漸倒向於自己的“昭昭天命”--一種擴張主義--的崇拜,把建國元勳的告誡拋諸腦後。第四章是眾所熟知的德雷福斯事件,在無止盡的鬥爭中我們看到法國社會地下蘊藏的暴力、撕裂。第五章中是一場白費功夫的裁軍會議。第六章的標題是“尼祿主義在蔓延”,一開始不太懂作者用這個詞的意思,看完之後猜想,大概是指當時德國的那種富強背後隱藏的驕傲、自大、奢華跟充滿帝國主義的社會情緒吧。帝七章又回到了英國,把政權從代表貴族的保守黨轉移到了中下階級自由黨手上,也象徵著以後的政策將充滿著浮躁跟輕率的走向。最後一章是塔奇曼的一點隱喻,當時還能夠阻止大戰的或許只剩下社會主義黨人,但他們卻各執己見而分裂,而更讓馬克思死不瞑目的是,原本應該“無祖國”的工人還是各自回到自己所屬的軍隊中效力;當最後還有一絲機會團結各大社會主義政黨的饒勒斯遇刺死後,希望之火也就滅絕了。在每一章中,塔奇曼用一種近似報導文學的手法描述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但她本身並不做直接的分析與討論,而是讓讀者自行去感受其背後的深刻意涵,筆者相信每個能夠讀完如此厚重書本的,應該都能體會其用心。至於這種手法的好壞,筆者只能說,個人是頗喜歡的。但是還是要承認,有時候塔奇曼的鉅細靡遺又顯得的確又太過繁瑣,並不是很建議一口氣讀完,當然你能做到我會很佩服。回到開始提到的問題本身,塔奇曼基本上已經默默的給出了答案。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經歷了一小段“大致上和平”的時代,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盛極必衰,社會背後隱藏著一股躁動不安的能量,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樣蠢動。而軍事史家基根在他的名著《戰爭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於克勞塞維茲的“總體戰”學說的崇信,但卻沒有真正明白會造成的可怕後果,還誤以為戰爭一旦爆發,會像普法、美西甚至日俄戰爭那樣很快就收場。殊不知當戰爭變成了一國一族的生死存亡而不再是“國王的遊戲”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止歇,特別是各大列強都攪和成一塊以後。而《夢遊者》一書的作者指責當時的政客碌碌無為,未能阻止大戰的爆發,雖非全公平,但也不是無的放矢。本書是由中信出版集團加以引進的塔奇曼作品集中的第二部,目前已出的有《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及《歷史的技藝》,即將要出的有《第一聲禮炮》、《遠方之鏡》跟《愚政進行曲》,分別是講美國獨立、14世紀歐洲跟戰爭政策分析,從Goodreads那驚人的本本近乎滿分的評價,看來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骄傲之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