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中下)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4
ISBN:9787309018547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页数:650页

作者简介

自清末黄摩西撰写《中国文学史》以来,已有许多同类著作出现。优秀的也为数不少。其中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余冠英先生等编写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文科的教材,影响尤为广泛。这些书各有其成就和贡献,因而深受称道。但是,由于一则新的材料在不断出现,再则人的认识在日益深化,时至今日,再写一部能反映当前研究水平的中国文学史的任务,已提上议事日程。
于是,我们不自量力,作了一番也许是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并将本书呈献于读者之前。
这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由章培恒、骆玉明任主编,讨论、决定全书的宗旨与基本观点,经全体编写者商讨后,分头执笔,写出初稿。然而,编写者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看法只是大致近似,一涉及具体问题,意见互歧在所难免;至于不同的写作者所撰各部分之间的不能紧密衔接,各章节分量的不均衡,文字风格的差别、更为意料中事。此类现象对于一部完整的著作当然很不相宜。是以又由骆玉明对全书进行编排整理,统一认识,贯串脉络,修订文字,而成为目前的这种样子。因恐经过改动的有些章节中的提法与原写作者已经或将要发表的论著中的见解发生矛盾,引起读者对原写作者的误解,故于这些章节均添署骆玉明的姓名。

书籍目录

目 录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 说
第一章 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四节 白朴的杂剧
第五节 马致远的杂剧
第六节《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及其他杂剧作品
第二章 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郑光祖的杂剧
第二节 秦简夫的杂剧
第三节 其他作家与作品
第三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第四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
第二节 元代中期诗文
第三节 元代后期诗文
第五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第六章 宋元的中短篇小说
第一节 宋、元说话及其话本的时代考辨
第二节 宋、元话本的特色
第三节 宋、元的文言小说
第七章《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第一节《三国演义》
第二节《水浒传》
第七编 明代文学
概 说
第一章 明代前期文学
第一节 高启与吴中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宋濂 刘基
第三节 台阁体
第四节 明代前期的戏剧
第五节 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章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一节 前七子
第二节 吴中四才子
第三节 唐宋派及归有光
第四节 后七子
第五节 徐渭
第三章 明中期戏剧与《西游记》等小说
第一节 明中期杂剧
第二节 明中期传奇
第三节《西游记》
第四节 明中期的历史小说
第四章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从公安派到竟陵派的诗歌
第三节 明后期其他诗人
第四节 晚明小品散文
第五章《金瓶梅词话》与明后期长篇小说
第一节《金瓶梅词话》
第二节《醒世姻缘传》
第三节《封神演义》及其他神魔小说
第六章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一节 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节 冯梦龙与“三言”
第三节 凌�初和“二拍”
第四节 其他白话短篇小说
第七章 汤显祖与明后期戏剧
第一节 汤显祖的戏剧
第二节 沈�和吴江派
第三节 吴炳等其他剧作家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第二节 明代的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概 说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词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散文
第二章 清代前期小说
第一节《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
第二节《水浒后传》等长篇小说
第三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戏剧
第一节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剧作家
第二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第三节 吴伟业 尤侗 嵇永仁
第四节 洪�与《长生殿》
第五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六节 清中期戏剧
第四章 清代中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代中期的词
第三节 清中期的骄文与散文
第四节 龚自珍
第五章《儒林外史》、《红楼梦》及其他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二节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三节《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第四节 文言及白话短篇小说
第六章 弹词、鼓词与民歌
第一节 弹词与鼓词
第二节 民间歌曲
第七章 清代后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后期的诗
第二节 清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清代后期的词
第八章 清代后期小说
第一节 侠义小说
第二节(海上花列传》与一般倡优小说
第三节 谴责小说
终 章 向新文学的推进

内容概要

章培恒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王宽诚基金讲座教授。
骆玉明 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是所读过文学史中,写提最好的一部,虽只读了上卷(共三卷)。仅用一天时间读完。此书是写来“读”的,而不是“用”的,也许也应该是一部教科书,但文字读来感觉极佳。由先秦文字写至魏晋南北朝,家里原是有这套书的,且已读过一些章节。此次阅读是想重点读一下屈原,司马迁,竹林七贤的章节。没想到拾书而读,竟不忍弃,通读而下。不巧,竹林七贤的书页恰巧不见,失却数十页。所幸的是,后面的陶渊明的章节没有“归隐”,以作为补充。对于竹林七贤的关心,或许是因为鲁迅的文章吧。此书没有用“程式化”的观点去分析,虽仍然是群体所作的文学史。但其力求突现人物。因此几“重点”人物着墨甚多,重现其个性的存在。当然所写人物并不多,但有几个突出的人物,便能见文学之发展流了。文字 中含有著作者盲目发展 的喜好与情感,能幼人。或许文学史便应如此。读其史,发现文学的发展与其所处社会的存在与意识形态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此其一,其二,微观地去看,是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所引起。这本文学史,同时也写了后一种情况而且处理得较好。竟使所写人物得以充实,而不仅是某种“概念”。那种饱含情感去写人的文字,应该是极具文学性的。读后会有自己的取舍,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文学史应该中多样的。读此书,至司迁之章,竟一人在宿舍里朗声而读,忘了时间。同学入而以为奇。抄钟嵘《诗品》中之一段:“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离群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娈辞宫,成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戊,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急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英尚于诗矣。”一个是文学评论,一个是文学史,但在内质上有相通之处。
  •     这本书作为文学史已经很完美了,大抵教科书的文学史,是拿着放大镜研究的文学史;而这部,却是拿着剑与扇子边舞边写的文学史。因为真性情,才让所有的文人都血肉丰满,仿佛活了过来。所以我说,读完这套书的人,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能上一个境界。但是两点瑕疵,需要说下。《红楼梦》所在的“清代小说“部分很生硬,较整个明清文学部分来讲写得较差。原因是它不是骆玉明或章培恒写的,而是李庆写的。这部分其实可以更好。还有就是对于《海上花列传》的评价过高,我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章培恒骆玉明都是浙江、上海人,对于吴语小说有特殊的感情并想擢升其地位,这是无可厚非,但是过于明显了。刚刚看到说章培恒先生于2011年6月7日凌晨去世了,感到很震惊,也很悲痛。他的《导论》写的非常棒。我想我们又失去了一位尊者。沉痛哀悼章培恒老先生。
  •     《导论》部分在论及四言诗(主要是诗经)往五言诗转变的各种原因,除表达上的优越、社会审美的转变等等之外,着重强调了群体对个人束缚、个人对群体的依赖程度上的变化。大体认为四言的整齐不如五言灵活等正是当时社会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很强,群体对个体的控制也非常紧相适应.....大体上是从人性上作的分析。但我个人是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否有些以今人之理论硬套的意思,有些解释过度呢?四言到五言的发展有没有可能仅仅是语言和表达发展的一个简单的自然规律,由哼到唱的一个过程,诗歌也许最早从劳动号子来,尽管后世儒家文人愿意把诗经说成都是文人的写作和表达,但即便是儒家的圣人们,也恰恰是最出色的劳动者,譬如擅长种地、擅长疏渠等等。总之,不废话,最早的此类吟唱的文学形式必定源于劳动生活,劳动号子正是雏形。人们在种地、夯土、荡舟、采桑......之时朗朗上口的简单口号。而四言(两拍呼吸)也许正是合于劳动时最舒畅的气息和节奏,尤其适应体力劳动时的配合和积聚力量,简单说就是:“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是一句古诗或者国风了。就是国风在成形后,也许仍旧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会哼唱其中的一些,以合于劳动的节奏。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书中提到的,当时已经有能力创作五言诗,但仍旧是选择以四言为主体,恐不主要因为“在那个时代,四言比五言更能在审美意识方面获得普遍认同。”也许仅仅是实际需要而不是审美需要。而劳动号子往吟诵歌唱抒情的逐步发展,才是四言往五言发展的自然因素。五言的原因这篇不多扯了。只说明个人有关四言占据主流的原因的一点想法。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重读,补课。
  •     这可是我学得最认真的一科,而且古代文学老师都很有才
  •     重啃一遍历史 竟能看的津津有味儿
  •     复旦版觉得比红色那版好!例子充足
  •     读惯了北大那三套,再读复旦这套有一种清新的感觉。
  •     梳理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适合基础入门(比如说我
  •     教材啊。回去再看一遍,居然评分这么高。
  •     对文学史都没什么感觉,说不出好歹。
  •     相较于袁版,更喜欢这个版本。
  •     其实很有萌点呢
  •     性情中人啊。
  •     我的这三本书到底还在不在都不清楚,文学史虽然用这套书但是没有通读过,因为老师当时主要是用自己编的教材讲的。我一直把章培恒错记成章培垣,不知道怎么回事
  •     断断续续看了了一个多月才看完。通俗易懂
  •     唐宋部分很出色,还是超喜欢葛兆光先生的文字。另外要说的是,章培恒一直在说人性来评价文学,然而最后一章又在表彰鲁迅,岂不知道鲁迅跟梁实秋打笔战就是鲁迅坚持阶级论,梁实秋主张人性论。
  •     大概除了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一套文学史最具文采风流,诱惑我最终走上考研大道,同时以他们精妙无比的文笔再次向读者证明:再好的文学史也比不上原汁原味的文本细读。
  •     以前当小故事读的....
  •     这套好像是文学专业的教材
  •     屁话真多。文学史真是一个寄生虫行业,属于韩非子说的典型的“五蠹”
  •     可以回家把这套书给收藏了。可读性强。挑了中间写宋的那部分来看,一整天就能看完一本,非常流畅。
  •     哈哈发现各种教科书,都来标一标
  •     刚到西安时,哥监督我读的,那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
  •     可以当一册地图。。
  •     我的中国文学史启蒙读物。
  •     我看过的中国文学史中最好的一种。相对于其他文学史来说,较有逻辑一些,看问题更深入全面一些。行文中教科书常用的各打五十大板的词语较少,较有特色。
  •     这套书选入的诗句真的很好。w
  •     。
  •     当初考研时拿来补文学常识的。
  •     考研用书
  •     除了那套唯物史观要不得,还不错
  •     十颗星!非常有态度,不少地方深刻得令人惊讶。袁行霈版文学史优点在文笔优美,而就思想性而言,我认为是这一版胜。
  •     学术含量低,又不方便考研复习,我读你作甚?!求推荐学术含量高/唯物史观/方便考研的文学史书。。。
  •     作为文学史来说感觉特别好,因为可以感受到笔者的真性情。
  •     与高教版相比别是一种风格
  •     这个版本真的比新著要好读很多啊。。。
  •     为了考试三年后又重读。
  •     极富见解,对于整体脉络的把握全面,有些介绍发人深省,但存在部分篇章含糊带过的感觉
  •     终于读完下卷。继续填坑
  •     文理兼备,可谓「情灵摇荡」,颇具神韵。章的总序极好。
  •     “边跪边看”系列之二。比我校那套亲民多了,我校那套教材的思考题好像很多都是照这本书出的……求全一方面使得内容很丰富覆盖面挺广的,但也失之繁琐以及重点不突出。
  •     最熟悉的封面
  •     看了前两本,元曲部分比较有趣
  •     耶over
  •     比我们学校的好太多了!
  •     还有十几天就考研了才看完一遍专业书政治英语还没复习,真的能过吗
  •     读完这套书,文学鉴定能力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     以性灵写史,读的非常顺畅。不似袁行霈文学史学理性强。
  •     体例好,刷起来真的挺方便的……
  •     前言写得相当漂亮,正文就怎么觉得和我上课用的那一套的教材观点差不多……
  •     很人性化的一部文学史
  •     虽然也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但它是人觉醒意识的演化而非唯物史观的演化,还是有新颖之处,但绪论中的许多观点在具体章节中没有很好实践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