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章节试读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04
ISBN:9787309018547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页数:650页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同声歌》 - 《同声歌》

《同声歌》
话说笔下女子之心声相当之下贱,看客都替她下贱,此诗描写的不是爱情,而是下贱。但一想,思想的不是某女子,而是张衡在意淫,原本下贱的是他,如此想过来,也就安了。(有人说,那是张衡喻臣子之事君也,那也一样说明他下贱,而且更下贱,拿男女喻君臣的多了,也不都到这份儿上。好比跟老婆玩儿SM,也就算了,如果跟老板玩儿SM,实在就要掌握好分寸了。)
男人通常说不知女人怎么想,但他们其实很以为女人怎么想,总共一个贱字,贱的天地为之涕下。但女人的下贱性其实并不体现在有可能这样想,而是体现在他们愿意让男人以为他们确实如男人臆想的这样想,这实在也是下贱不过。
唉,读一句,打个哆嗦,满地鸡毛。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页 - 目录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第一章 《诗经》
第一节 《诗经》概貌
第二节 《诗经》的内容
第三节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第二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尚书》与《春秋》
第二节 《左传》
第三节 《国语》
第四节 《战国策》
第三章 诸子散文
第一节 孔丘与《论语》
第二节 墨翟与《墨子》
第三节 孟轲与《孟子》
第四节 庄周与《庄子》
第五节 荀况与《荀子》
第六节 韩非与《韩非子》
第四章 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 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第二节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第三节 《离骚》和《九章》
第四节 《九歌》、《招魂》及《天问》
第五节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宋玉等其他楚辞作家
第二编 秦汉文学
概说
第一章 西汉前期至中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楚歌的流行与早期的五、七言诗
第二节 辞赋的兴盛
第三节 散文的变迁
第二章 司马迁和《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生平和他对历史与社会的理解
第二节 《史记》的文学成就
第三节 《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 汉代乐府民歌
第一节 乐府的概况
第二节 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第三节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第四章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五、七言诗的进展
第二节 辞赋的新特点和新题材
第三节 《汉书》与《论衡》
第五章 东汉中期至后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批判性的政论散文
第二节 辞赋的转变
第三节 以五言诗为主的文人诗歌的初步兴盛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说
第一章 魏晋诗文
第一节 建安诗文
第二节 正始诗文
第三节 西晋诗文
第四节 陶渊明及东晋诗文
第二章 南朝诗文与民歌
第一节 刘宋诗文
第二节 齐代诗文
第三节 梁代诗文
第四节 陈代诗文
第五节 南朝民歌
第三章 北朝诗文与民歌
第一节 北朝诗文
第二节 北朝民歌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 志怪小说
第二节 志人小说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 《典论•论文》与《文赋》
第二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
第三节 钟嵘与《诗品》
第四节 萧纲、萧绎及其他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隋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第二节 初唐宫廷文学和律诗的完成
第三节 初唐四杰的崛起
第四节 陈子昂
第二章 盛唐诗歌与李白
第一节 张说 张九龄
第二节 孟浩然 王维
第三节 王昌龄 李颀
第四节 高适 岑参
第五节 李白
第三章 杜甫与中唐诗歌
第一节 杜甫
第二节 大历、贞元间诗人
第三节 孟郊、韩愈及其周围诗人
第四节 元稹、白居易与新题乐府诗
第五节 刘禹锡 柳宗元
第四章 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韩愈与古文运动
第三节 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第五章 唐代小说与讲唱文学
第一节 唐传奇的兴起
第二节 唐传奇的发展
第三节 唐传奇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节 唐代话本小说
第五节 讲经文与变文
第六节 词文与俗赋
第六章 晚唐诗文
第一节 杜牧与许浑
第二节 李商隐
第三节 晚唐前期的其他诗人
第四节 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
第七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起源与敦煌曲子词
第二节 唐代文人词的创作
第三节 西蜀词人
第四节 南唐词人与李煜
第五编 宋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诗歌的三大流派
第二节 北宋初期的词
第三节 北宋初期的散文理论和创作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文学变革与苏轼
第一节 道统文学观的盛张
第二节 梅尧臣、苏舜钦的诗
第三节 欧阳修与诗文变革的完成
第四节 王安石
第五节 北宋中期的词
第六节 苏轼
第三章 北宋后期的文学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第二节 北宋后期的词
第四章 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陈与义、曾几等人的诗歌
第二节 南宋初期的词
第三节 李清照
第五章 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第二节 陆游
第三节 辛弃疾
第四节 辛弃疾周围的词人
第五节 朱熹的文论
第六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词人
第二节 江湖诗人
第三节 严羽的《沧浪诗话》
第四节 文天祥及宋元之际的诗人
第七章 辽金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辽的文学
第二节 金诗词与元好问
第三节 《西厢记诸宫调》
第六编 元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关汉卿与元代前期杂剧
第一节 元杂剧的兴起
第二节 关汉卿和他的杂剧创作
第三节 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四节 白朴的杂剧
第五节 马致远的杂剧
第六节 《赵氏孤儿》、《李逵负荆》及其他杂剧作品
第二章 元后期杂剧
第一节 郑光祖的杂剧
第二节 秦简夫的杂剧
第三节 其他作家与作品
第三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第二节 元前期散曲
第三节 元后期散曲
第四章 元代诗文
第一节 元代前期诗文
第二节 元代中期诗文
第三节 元代后期诗文
第五章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高明的《琵琶记》
第三节 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荆刘拜杀)
第六章 宋元的中短篇小说
第一节 宋、元说话及其话本的时代考辨
第二节 宋、元话本的特色
第三节 宋、元的文言小说
第七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第一节 《三国演义》
第二节 《水浒传》
第七编 明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明代前期文学
第一节 高启与吴中诗风的转变
第二节 宋濂 刘基
第三节 台阁体
第四节 明代前期的戏曲
第五节 明代前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章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一节 前七子
第二节 吴中四才子
第三节 唐宋派及归有光
第四节 后七子
第五节 徐渭
第三章 明中期戏曲与《西游记》等小说
第一节 明中期杂剧
第二节 明中期传奇
第三节 《西游记》
第四节 明中期的历史小说
第四章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
第二节 从公安派到竟陵派的诗歌
第三节 明后期其他诗人
第四节 晚明小品散文
第五章 《金瓶梅词话》与明后期长篇小说
第一节 《金瓶梅词话》
第二节 《醒世姻缘传》
第三节 《封神演义》及其他神魔小说
第六章 明代后期短篇小说
第一节 明后期的文言短篇小说
第二节 冯梦龙与“三言”
第三节 凌濛初与“二拍”
第四节 其他白话短篇小说
第七章 汤显祖的戏剧
第八章 沈璟和吴江派
第九章 吴炳和其他剧作家
第八章 明代散曲与民歌
第一节 明代的散曲
第二节 明代的民歌
第八编 清代文学
概说
第一章 清代前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前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词
第三节 清代前期的散文
第二章 清代前期小说
第一节 《聊斋志异》等短篇小说
第二节 《水浒后传》等长篇小说
第三章 清代前期至中期的戏剧
第一节 以李玉为首的苏州剧作家
第二节 李渔的戏剧理论与创作
第三节 吴伟业 尤侗 嵇永仁
第四节 洪升与《长生殿》
第五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六节 清中期戏剧
第四章 清代中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中期的诗歌
第二节 清中期的词
第三节 清中期的骈文与散文
第四节 龚自珍
第四章 《儒林外史》、《红楼梦》及其他
第一节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第二节 曹雪芹与《红楼梦》
第三节 《镜花缘》和其他长篇小说
第四节 文言及白话短篇小说
第五节 弹词、鼓词与民歌
第六节 民间歌曲
第八章 清代后期的诗词文
第一节 清代后期的诗
第二节 清后期的散文
第三节 清代后期的词
第九章 清代后期小说
第一节 侠义小说
第二节 《海上花列传》与一般倡优小说
第三节 谴责小说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470页

“南宋后期最大的诗人群体——“江湖诗人”的最重要的组织者与联系枢纽竟是一个叫阵起的出版商,他出版了这批诗人的诗集,实际上推动了这批诗人所代表的诗歌风格成为一代风气,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它说明了一个即将出现的趋向,即市民阶层对文学包括向来被认为士大夫传统文学样式的诗歌产生全面影响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了。 ”——《中》p470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95页 - 秦汉文学


楚辞名作 西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
主题为召唤隐士出山,语言清新流丽,有出色的自然景物描写,对后来写两种不同“招隐”——招隐士出山和招士人归隐——的文学作品,有着显著影响。
原辞: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巃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
  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麇麚兮或腾或倚。
  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漎。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http://www.xiexingcun.com/shiciqupianqu/04/d126.htm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63页

马克一下,仲长统在自叙志向中对生活的构想还是不错的:使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珍膳...良朋...论道讲书...妙曲...逍遥一世之上,俾倪天地之间.......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4页 - 导论

由此,我们就可以给文学的成就确定一个与其定义相应的标准,那就是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但这一切都是以读者受到强烈感动为前提的。如果根本不能感动读者,这一切也就根本无从发生。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05页

"明代中期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这一时期,顺应着市民jieceng文艺需求的增长,出版印刷业出现空前的繁荣。《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在嘉靖时期开始广泛地刊刻流传,戏曲作家也陆续增多。"——(下)p205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1页 - 导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关于享乐的合理性等等的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并认为“应当……使每个人都有必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来显露他的重要的生命力”。那么,享乐和显露生命力应该也是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的组成部分。……而在这些段落中,包含了霍尔巴赫的如下观点:“人若没有情欲或愿望就不成其为人”。所以,马克思所说的“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也包括了情欲等等。同时,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共产足以社会里,既然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可以“随着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那么,要求自由和反对束缚也应纳入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之内。
在谈到人类本性时,马克思特别注意到了人对自我的重视。在为了说明“18世纪的唯物主义同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共产主义的联系”而引证爱尔维修等人的论述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引用了爱尔维修的“人并不邪恶,但却是服从于自己的利益的”;霍尔巴赫的“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生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人在他自己的一生中一刻也不能脱离开自己,因为他不能不顾自己。”“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要爱别人,因为别人是他自身的幸福所必需的……”“人若是完全撇开自己,那末依恋别人的一切动力就都消失了”;边沁的“……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马克思之所以把“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视为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社会形式,显然与爱尔维修等人所绘的这种人性的特点有关。哈哈,以马克思主义打中国特色的脸。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334页 - 魏晋南北朝文学

阮籍是特定时代中的悲剧人物。历史唤起了个性的觉醒,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的尊严、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的道德、自由的生活,却并不给这种追求以实现的希望。然而阮籍的追求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确实,从未有人像他那样把人生描绘得如此沉闷、孤独、阴冷,但这并不纯然是消极的东西。它比前人的文学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压迫人的本质。而且,人们从《咏怀诗》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生命的完美的期望和执着的爱恋。它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命的歌颂。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07页 - 下册 明代文学

以政治权力为物质占有的主要依据,这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一般特点。但这种占有必须是有节制和有章可循的,才能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6页 - 导论

关于“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的差别,我想,不妨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性和异化的一段话视作具体的例子: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克制,对生活和人的一切需要克制。你越少吃,少喝,少买书,少上剧院、舞会和餐馆,越少想,少爱,少谈理论,少唱,少画,少击剑等等,你就越能积攒,你的既不会被虫蛀也不会被贼盗的宝藏,即你的资本,也就会越大。你的存在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你的财产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异化本质也积累得越多。国民经济学家把从你那里夺去的那一部分生命和人性,全用货币和财富补偿给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5页)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325页

“创作现象常常是复杂的,而理论的归纳往往会被简单化,这是文学史上反复出现的情况。“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10页

觉得关于对管仲的评价并不最适合用来说明司马迁写史记所用伦理评价标准与统治阶级原则和一般道德意识的不同。司马迁对管仲的评价其实基本和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相一致的,都并未因为管仲不死公子纠而影响对他的肯定,是对自孔子以来观点和标准的延续,倒不似有《吕太后本纪》而无‘孝惠本纪’,实在是专属太史公的英明。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77页

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这也是汉代文学值得注意的特典。像司马迁那种在全国范围内的漫游,颇有一种相称以为。他所面对的,不是彼此对立的许多诸侯国,而是一个广阔而完整的世界。……《史记》在今天看来,是一部从“五帝”到汉武帝时代的中国通史,但在当时人的意识中,实际是一部人类史、世界史。当我们跟随司马迁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全四海皆的上下几千年历史上漫游,观察从低往至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喜怒哀乐,我们也不能不被那广阔的历史场景和深邃的历史意识所震撼。固然,中国后来的历史大部分是统一的,某些朝代的版图比汉代还大,但后人已经缺乏汉代人那种第一次征服世界的新鲜感和恢弘气度。……其中所包含的巨大时空意识,却又是时代的产物。
忒大气了~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32页 - 乐府

关于生命短促的主题,除去催人奋发向上的《长歌行》外,也有提倡及时行乐的。
例如以下两首:
【怨诗行】

天道悠且长,人命一何促。
百年未及时,奄若风吹烛。
嘉宾难再遇,人命不可续。
齐度游四方,各系太山录。
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
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
————————
【西门行】
出西门
步念之
今日不作乐
当待何时
夫为乐
为乐当及时
何能坐愁怫郁
当复待来兹
饮醇酒
炙肥牛
请呼心所欢
可用解忧愁
人生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短而夜长
何不秉烛游
自非仙人王子乔
计会寿命难与期
人寿非金石
年命安可期
贪财爱惜费
但为後世嗤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17页 - 明代前期文学(下册)

高启明确意识到诗的本质不在于重现”造化万物“,而在于自我对”造化万物“的统摄、再造,即令”无象“,亦可使之”有声“……
和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理论惊人契合!(希望不要是文学史写作者本身受现代西方文论影响的自主塞选而形成的”假象“)
附俄国形式主义相关表述: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28606299/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05页 - 元代后期诗文

“杨维桢的《续奩集二十咏》及其编辑的《西湖竹枝词》,都是由‘市肆’刊行而广为传播的。”——《下》p105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东汉中后期 - 东汉中后期

1、散文
继续骈偶化,整齐工丽,内容上出现关于人性、个体意识等思考,且具有较强的批判性色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有意识使之流传的夫妻赠答诗。
————————————————
记录两例
王符 「潜夫论 」交际篇节选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下有货财之益。与贫贱交者,大有赈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今使官人虽兼桀、跖之恶,苟结驷而过士,士犹以为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乎?使处子虽苞颜、闵之贤,苟被褐而造门,人犹以为辱而恐其复来,况其实有损者乎?"
仲长统自序志向的文章表现出浓厚的个体意识。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艰,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珍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蹰躇畦苑,游戏平林。濯清水,追凉风。钓游鲤,弋高鸿。讽于舞雩之下,咏归高堂之上。安神闺房,思老氏之玄虚;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与达者数子,论道讲书,俯仰二仪,错综人物。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消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则可以陵宵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大致应该算是半隐居生活吧,既无衣食宿行之忧又有志同道合之君子与之相交,却未免太过理想而不可求;但愿望的设想总是很美的。】
————————————
2、辞赋
小赋兴起(以抒情为主,带有尖锐的批判)虽还不足以取代大赋,但为魏晋词赋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以五言为主的诗歌初兴
汉末统治思想崩溃,社会动荡不宁,出现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表现生命短暂,人生无常;后至魏晋诗歌成为诗歌的中心主题。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9页

“(元朝)由于社会内部经济、文化诸条件的变动,促使文学同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戏曲、小说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走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前沿。”——(下)p9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305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浆糊诗人聚集于书商陈起周围的现象……江湖诗派……诗歌与商品如此密切地结缘,伤人入刺有力地左右了诗人,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中国文学史.中》p305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04页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漫游回来以后,仕为郎中,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他的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
前两天,我不得不填表格,标示我这些年都干了些啥,其中若干年,我琢磨来去,不知如何敲打键盘,我也漫游来着,彻底漫游,所到之处,时代不同,因此完全不是司马迁同志可以想见的,虽然我没写史记,但这许多次漫游也不能说就非常没意义。然而司马迁同志的漫游可以堂皇的列入他的履历表或是时间表中,我的却似乎是有些上不了表格的不甚严肃不甚好解释......于是,当时我颇有些懊恼不能洋洋洒洒的叙说我那些年所到之处与其意义所在,于是,这会儿,我看到上面这段文字的时候,表示很忿忿......呵呵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99页 -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诗经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许是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的几篇,完全是反应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后来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是以日常性、现实性为基本特征;日常生活、日常事件、日常人物,总是文学的中心素材。
第三,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1页

“在元代……小说也借着出版商的力量扩大其传播范围,获得更大的接受者。虞集曾提到元代的福建地区‘刻书摹印成市成邑,散步中外,及乎四海’”(《郑氏毛诗续》)(下)p11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09页

喜欢这节写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字,教科书也挺好看。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8页 - 导论

所以,人类为了获得“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的人类本性”的社会,也即为了人类本性不受压抑,却不得不在无数个世界里“自我克制”,压制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去人类本性,在这样的条件下悲壮地、一步一个血印地向前行进。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168页 - 秦汉文学

以后到魏晋时代,豪门士族得到最大的收获,形成皇权和门阀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责任的儒学,渐渐为士人所轻视,从东汉到魏晋,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学术活跃发展的局面。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关于四言发展为五言的不同想法 - 关于四言发展为五言的不同想法

《导论》部分在论及四言诗(主要是诗经)往五言诗转变的各种原因,除表达上的优越、社会审美的转变等等之外,着重强调了群体对个人束缚、个人对群体的依赖程度上的变化。大体认为四言的整齐不如五言灵活等正是当时社会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很强,群体对个体的控制也非常紧相适应.....大体上是从人性上作的分析。
但我个人是认为,这样的分析是否有些以今人之理论硬套的意思,有些解释过度呢?
四言到五言的发展有没有可能仅仅是语言和表达发展的一个简单的自然规律,由哼到唱的一个过程,诗歌也许最早从劳动号子来,尽管后世儒家文人愿意把诗经说成都是文人的写作和表达,但即便是儒家的圣人们,也恰恰是最出色的劳动者,譬如擅长种地、擅长疏渠等等。总之,不废话,最早的此类吟唱的文学形式必定源于劳动生活,劳动号子正是雏形。人们在种地、夯土、荡舟、采桑......之时朗朗上口的简单口号。
而四言(两拍呼吸)也许正是合于劳动时最舒畅的气息和节奏,尤其适应体力劳动时的配合和积聚力量,简单说就是:“嘿哟嘿哟!嘿哟嘿哟!”就是一句古诗或者国风了。就是国风在成形后,也许仍旧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会哼唱其中的一些,以合于劳动的节奏。这也正是为什么如书中提到的,当时已经有能力创作五言诗,但仍旧是选择以四言为主体,恐不主要因为“在那个时代,四言比五言更能在审美意识方面获得普遍认同。”也许仅仅是实际需要而不是审美需要。
而劳动号子往吟诵歌唱抒情的逐步发展,才是四言往五言发展的自然因素。五言的原因这篇不多扯了。只说明个人有关四言占据主流的原因的一点想法。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的笔记-第278页

“明代中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历史小说,大都属于‘演义’的性质,是书商为了适应民间了解历史知识的需要而草率地编写出来的。”——(下)p278


 中国文学史(上中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