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5
ISBN:9787806573815
作者:[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877页

作者简介

《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19世纪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者及70年代初民主青年的群像。作者着重探索了恐怖分子的内心活动。《群魔》的主人公之一是自称为革命者的彼得·韦尔霍文斯基。他通过其领导的秘密组织进行恐吓、讹诈、纵火、暗杀等恐怖活动,企图动摇社会基础,以便发起暴动,夺取政权。作者以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心理描写拆穿了他的骗局;他是个阴谋家和恶棍。

内容概要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ieevsky, 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182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的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1834年他进入莫斯科契尔马克寄宿中学,毕业后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在该校工程部制图局工作。一年后,他自动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4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穷人》。小说一出版,即轰动文坛,受到读者的普遍赞扬。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称之为“社会小说的第一次尝试”。之后,他又先后写出了《双重人格》、《女房东》、《白昼》和《脆弱的心》等几个中篇小说。
1849-1859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丘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流放回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拿起笔进行创作。经过了长期身体和心灵折磨,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生活的反思更为深刻,思想也更为深邃。从1861年起,他先后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重要作品。
其中,1866年发表的《罪与罚》,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而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更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被称为人类有文明历史以来最为伟大的小说。有作家点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执著于研讨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常摆荡于天堂与地狱之间,穿梭于神性与魔性的两极,直到他年届六十,终于写下《卡拉马助夫兄弟们》,在人类精神领域中,竖立了一座高峰。”
陀思妥耶夫斯基并非开创心理叙事的鼻祖,但他绝对是发展心理和意识描写的一代宗师,其于身后影响巨大,西方的众多作家都将其奉为圭臬,以至于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发现陀氏的影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反常,恰恰又是他作品的特点。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归档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阙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后世作家产生深刻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影响,远远走出俄国以外。现实主义派的作家从他的创作中可以吸收到有益的营养,现代派作家则把他的作品奉为经典,而称他本人为他们的先驱和导师。


 群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对于是否要对这篇小说给出高分,一直在犹豫,不过自己看得很痛苦,没有当初看陀氏其他小说的那种震撼,那就三星吧。如果是冲着《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而来看《群魔》的话,十之八九会失望。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这本小说完全没有陀氏代表作在心理描写上的纠葛与冲突。往小里讲,这自然是作者放弃了上帝视角叙事后必然受制于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果(虽然最后他部分放弃了第一人称叙事,如在《最后的决定》中出现了“我们”,但“我”从来未曾加入五人小组,有此可知作家本人也在叙事人上陷入混乱。)不过,往大的方面讲,陀氏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写得和以往的小说一样。这本小说充满了作家本人基于宗教基础的对各种的政治派别的看法,这压根儿就是一本政治小说。 如果要从小说的角度讲,写得不好。 当然,换个角度讲,如果能够从政治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们会收获很多,有些时候,再美好的理想都是有沾满现实鲜血的一面的,陀氏只是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现实的一面,而理想在他看来可能就是虚妄的。 可惜,陀氏这样做就有点让小说陷入了困境,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也许是我期待太高吧,也许,也只是我没看仔细。
  •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臧仲伦/译 译林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     (08/07/18)     首先《圣经》里为什么说魔鬼要到猪里去呢?          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与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     P16-19:“当男爵颌首肯定,当时刚刚传开的有关这次大改革的传闻确有其事之后,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突然情不自禁地喊了一声乌拉!……男爵只是略显不悦地微微一笑……谈到由于这件大事,所有俄国人的心一定理所当然地深受感动……”     “她是否在等待一年服丧完毕之后由他向她提出求婚呢?……她很快就在心中猜透了她那朋友脸上的那种古怪的表情……四分钟前他刚离开的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又站到了他面前……‘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干的这好事儿!’……他有时端详自己朋友的脸色就不免感到奇怪了。”          乌拉一声说明斯捷潘的内心是对这个问题怎么样的?惊奇?伪装的惊奇?而男爵的不快是说明什么?是大改革让他担忧了吗?          P19的描写很让我感到费解。我不能直接看出来那晚到底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只是有了这个前面的铺垫,说斯捷潘心里想瓦尔瓦拉希望他向她求婚,而这个心理又被瓦尔瓦拉捕捉到了,他们还是想过去一样谈话……这段描写非常耐人寻味,因为很突然的……出现了“四分钟前”这个时间交待,这期间夹杂着大量若有所思地表情和心中感情复杂的神态以及这样一种气氛熏染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突然出现那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您干的这好事儿!”叙事者好像有意要把这个事儿弄成形式上无法言明的状态,甚至还把幻觉夹杂其中。而这样的叙事就是很真实,因为形式上确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人物在那种气氛下已经发生了让人难以说清的事情。这事情肯定与求婚的猜测以及发现猜测有关,但是绝对又不仅仅如此。此页的最后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他有时端详自己朋友的脸色就不免感到奇怪了。”让我感到很费解,好像有语病。但是我们不难理解这句话,就是说瓦尔瓦拉说的“干得好事”那句话一直像个悬念一样,像个纠葛一样缠绕在斯捷潘的心里,甚至令他产生了某种恐惧,像被人抓住了把柄。          P23:“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立刻又对一切坚信不疑,又开始忙得不可开交……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看到事情甚至发展到这个地步,也变得更高傲了……”     关于库科尼克的铜版画这个暗示物,象征着瓦尔瓦拉对于那种所谓“名垂青史”之类的人物所具备的某种追求。而斯捷潘恰好也是那种自视不凡的人,或者说有点类似沽名钓誉的小丑。这两者在经济上属于供给关系,甚至让人联想到望子成龙的母亲和那些因为父母的过度期望而自视傲视群雄的幼稚小儿。也许存在很多这样的人,要么自己觉得自己正在成为不凡之人,要么就觉得自己创造了不凡之人。这可能还是由于这些人从心底里就推崇这种不凡的价值观,当这种价值的追求超越了生活的意义,变得几乎等同于宗教一样疯狂坚定,那么在一般人眼里看来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才好的那种事情,对于这样一类人来说却简直是一种“了不起的大事件”是一种“即将名垂青史的大牺牲和大探险”。(我曾以ihr.8888发表的评论,后注销了这个id,所以重新发)
  •     听着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来讲些关于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事情,尽管郭尔德1955年的这个演奏版本,有些段落公认处理得过于激烈,不太符合期望中平静无波的状态,那种状态,就是这支变奏曲的旋律刚刚响起的几秒钟内带给人的平和与安宁。自从几个月前读完《群魔》(我所读的译本实际上译名为《鬼》),这段旋律就常常在脑间回响,直到现在打算写些关于这本书的东西时,也刚好有机会再次聆听这支曲子。不过谈论陀斯妥耶夫斯基总显得不太符合时代趣味。生活如此惬意,我们为什么还要让人沉重、悲痛的东西?纳博科夫显然更投大众所好、更时尚,他强烈的个人风格,对语言天才式的驾驭,以及离经叛道的主题,很容易吸引人们的好奇心。接近陀斯妥耶夫斯基岂不自找苦吃?甚至是,自虐?纳博科夫本人也对陀氏没什么好感(当然他对许多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都瞧不上眼),说他是廉价的感官刺激小说家,不过写些三流侦探小说,又笨拙又丑陋。老实说,陀氏的文笔远远称不上花团锦簇,他的意义更多在思想和心理层面。一位德国老师对我们说,十九世纪末以来德国大思想家,没有一个不受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影响。类似的话也可以在加缪那里见到,他断言:“没有陀斯妥耶夫斯基,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在他的办公室里,仅有的两副肖像就是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那位德国老师对我们讲到陀斯妥耶夫斯基时,问我们有什么感受,我用了“震撼”一个词,另一位同学则说“疼痛”。很早之前也听一位朋友转述一个看法:“心肠太过柔弱的人最好不要读陀斯妥耶夫斯基。”不过,心肠坚硬或质朴的人或许又读不进陀斯妥耶夫斯基。其实,这次读《群魔》,已经没有几年前读《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时那么投入。那时,随着情节的起伏,焦灼、仇恨、凶残、兴奋、狂热、抑郁、绝望、忏悔、喜悦、安详,种种情绪会将人卷裹进去,从此之后,一条暗流总会翻腾而上,涌出心灵的波面。《群魔》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几段思辨性的叙述。这几部分也就是尼采阅读《群魔》后所作的几段摘录。摘录作于1887-1889年尼采居留尼斯期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斯塔夫罗金自杀前给罗莎的信件的片断,其他三部分分别命名为《关于虚无主义者的心理》、《无神论的逻辑》和《作为民族属性的神》,前两部分涉及基里洛夫的理性的自杀观念,后一部分则是沙托夫的带有斯拉夫主义色彩的神学信条。每一个因《群魔》而不安的人,都会被胶着在这四个片断上。或许还需要补充一个段,即《群魔》1871年至1872年在《俄罗斯通讯》连载时被编辑卡特科夫要求删去的一章《在季洪那里》,后来这一章以《斯塔夫罗金的忏悔》为名单独出版。这部分讲述了斯塔夫罗金接受沙托夫的建议,拜见居住在城郊的季洪大主教(这个人物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马长老都以18世纪俄罗斯的圣季洪大主教为原型),向他讲出了早年在彼得堡荒淫无度的生活,他在那里强暴了十一岁的少女马特廖莎,当他看到马特廖莎将投缳自尽时,一个人坐在自己的房间,静静等候了四十分钟。从此之后,他便以一种自我惩罚、自我毁灭的方式寻求宽恕,但他又不希望得到任何人的宽恕,尤其不接受基于信仰的来自基督的宽恕。他出于一种高贵的自傲,首先就是自己决不宽恕自己。他告诉主教,要发表一篇自述,供述所有这一切。但主教对他说,更大的牺牲是放弃这一自傲的举动。斯塔夫罗金的回答很奇怪:“我若是听您的,就会有个归宿,我就会养儿育女,成为一个俱乐部的会员,假日还来到修道院。”斯塔夫罗金始终没有真诚的忏悔,在这里可以听到克莱斯特一篇短篇小说结尾的回音:“即使下地狱,也不忏悔。”在一桩更大的罪行中,他要彻底毁灭自己。德国老师后来有些奇怪,他觉得陀斯妥耶夫斯基思考的是“上帝死了”之后的问题,是欧洲人的困境,并不信仰上帝的中国人似乎没道理有这类焦虑。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准确回答,后来想想,如果按照海德格尔定义的“虚无主义即最高价值的自行贬黜”,对于中国人来说,问题同样是:我们不再有任何确定的价值,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善美,我们也不知道一种善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没有任何对于善好生活的希望,我们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群魔》刻画的就是早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就已然出现的价值虚无的背景下以斯塔夫罗金为核心的一群虚无主义者的群体肖像。陀斯妥耶夫斯基在他临终前关于普希金的演讲中,总结了虚无主义者的特征(这一总结海德格尔在其“尼采”讲授课的《欧洲虚无主义》一章开头曾加以引用):“这类人不守安分,不满于任何持存之物,不相信自己的故乡土地和这片土地所蕴含的力量,彻底否定俄罗斯,也否定自身(或者更准确地说,否定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整个知识阶层,这个业已脱离了我们民众土壤的阶层)。这类人不愿与自己的民众同胞有任何共同之处,而且确实真诚地为这一切所折磨”。不能简单地认为陀氏在对虚无主义者进行批判,虚无主义不是文化现象,而是形而上学的必然运动;不存在批判虚无主义这回事情,尼采和海德格尔都只谈到对虚无主义的克服。斯塔夫罗金在陀氏晚期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演变为伊凡这一角色,他以讲出震惊了整个后来思想界的《宗教大法官的传说》而闻名。为人们所知的是,陀氏为整部书的章节划分花费了三个月时间,而创作这篇渎神(颂神?)之作只用了三个星期。深谙俄罗斯精神特质的东正教神学家叶夫多基莫夫说过这样的话:“俄罗斯人或者与上帝同在,或者反对上帝,但是永远不能没有上帝。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名虚无主义者正是从他的无神论中造出他的神性绝对物的。”从二十岁起就被《群魔》纠缠的加缪在相隔一定的历史距离后,做出了更普遍、更感性的描述:“这些灵魂不能够爱,又为不能爱而痛苦,虽有愿望又不可能产生信仰,这也正是今天充斥我们社会和我们思想界的灵魂。”并且坦承:“他们同我们相像,都有同样的心灵。”加缪将《群魔》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基里洛夫的自杀逻辑“谁如果仅仅为了战胜恐惧而自杀,谁就证实了人的完全的、绝对的自由,谁就立刻成为上帝”成了《西绪福斯的神话》的核心。在小说结尾,陀斯妥耶夫斯基仍旧遵从基督教的救赎观念,描述了一种复活的期待。(《罪与罚》和未完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也以类似的情景结束。)通过教育了群魔们的教师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临终忏悔,陀氏讲述了路加福音中的一个故事:附身于病人的鬼被驱逐出去,附在一群猪身上,猪群狂奔,落水而亡,病人坐在耶酥身旁,已经康复。通过这段经文,陀氏表达了《群魔》的主题:当虚无主义彻底败坏了人的肌体而自我毁灭之后,人将获得新生。虚无主义的群魔使自身成为对新生的献祭。这一逻辑在尼采思想中的对应物是对超人的呼唤,在海德格尔那里被具体规定为“无救之为无救,正指示了得救之路”以及“另一个开端”的思想。回头说说这本小说的译名。小说的德译名是Die Dämonen,或者也被解释性地称为Geister。Dämonen是一个源于希腊语的词,是人神中介的精灵,在基督教传统中则用来指称撒旦及其附庸诸魔,德国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运动时期却又成了天才的代名词。Geister的词根为精神(Geist),一般译为精灵,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副标题就用了此词,即“一本献给自由精灵之书”。娄自良先生译作“鬼”似不如“群魔”更妥。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群魔》,臧仲伦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5月,36.5 元。[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鬼》,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11月,34.00元。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我的最爱最爱,可惜现在已经买不到当年的版本了
  •     群魔。群魔。群魔!
  •     陀翁脑残粉当然五星,革命已远,虚无倒是越来越深了
  •     “他出于一时热情,厕身于进步事业和“我们的青年”之中。他是那无数形形色色的庸人、半死不活的低能儿、半瓶醋的刚愎自用者中的一个,那些人都迫不及待地抓住当前最时髦的思想。然后立刻把它庸俗化,并且把他们真诚信奉的一切眨眼之间漫画化。 ”
  •     每个人都有魔鬼和天使的一面,看到最后终于明白尼古拉在瑞士嚯嚯的小姑娘是沙托夫的妻子,尼古拉无法直面自己的恶行,在完全忏悔前走进了最后一次犯罪~自杀。斯捷潘二十二年来一直唯唯诺诺,行将木就才终于活出了自己,沙托夫就像一个即将告别江湖金盆洗手却还是没有逃过屠戮的悲情小喽喽,基里洛夫在美国躺了太久,他想活出神性,终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神性,彼得的理想是革命,却终究逃不出人的本性,自我膨胀,宛如1984里另一个老大哥,喜欢支配着一切。陀翁一直在拷问人性,从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马西长老谈话一节联系到基督到群魔中尼古拉最后与吉洪的谈话,群魔中他认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还有基里洛夫经历过的奇妙状态,对腐朽官僚制度的描写,鲜衣怒马好脸面,对下层人民颐指气使。
  •     青少年时期看的,当时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在説什么,陀氏最无解的一部作品。
  •     找两篇辅助资料看看。和尼采以及加缪的关联真是千丝万缕。而基里洛夫在我看来就是西西弗斯的减弱版。但我觉得它反对的不仅仅是SHZY而是手段的本身。以及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他都混在一起了啊
  •     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
  •     陀氏把唯意志论和唯理论的题旨都脱光了逐一鞭笞了好几遍。这个世界上绝顶聪明的人吊死了,哲学家在洞外领悟的并非善和真理而是多重的怀疑,便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可怜余下的众鹜又该趋于何方?
  •     最为混乱艰难一部
  •     pdf转mobi看的眼睛都快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乔治奥威尔应该可以成为好朋友。
  •     非常迷人,这本书的美不在文字的绚丽和思维的天马行空,而在于蕴意其中的每一个微末的细节所构造出的众生态,值得反复读的一本书。
  •     你曾幸福过吗
  •     最伟大的东正教作家写的精神病心理分析小说,精彩,但是应该每隔五年看一次,否则容易被关入徐州东方精神病院。
  •     (在台灣尋遍各個圖書館才找到這本書,而且還絕版...想不到中國這麼多0_0 ) 極度精彩,雖然充滿俄羅斯式的激情(那時候看完這本就是接著看米蘭昆德拉哈哈),但是仍然可以新科學的某部分觀點出發。一個時代一個時地區的一群人的社會性,關乎于他們對神的定義。但神始自于想像。 但其實能說出來的都不是重點...
  •     可能我没读懂,阅读体验不是很好,勉强读完,下次再读一遍。。。
  •     真是我看过最累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     嘣嘣嘣嘣。
  •     相比于书中描写的斯塔夫罗金,韦尔霍文斯基等人,我感觉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才是时代的魔鬼,无所谓善与恶,心中没有道德标尺,没有任何信仰,完全奉行的是彻头彻尾的虚无主义,也不知什么时候我们之中就会冒出一个虚伪的革命者。而革命不过就是一场流血牺牲的闹剧,真正的获利者永远躲在幕后,操纵别人!
  •     臧译本还是不错的,考研时匆匆读的,一定要重读!
  •     总能在陀氏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让我有种被窥测空的恐惧,比我自己更了解自己。开头魔鬼、猪的描述,到书的最后我才理解。2014.5.3
  •     说实话对这本无爱,感觉作者的清醒并不比敌人的盲目更有说服力。
  •     在军训期间囫囵吞枣,和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不同的感受,但同样令人触目惊心,自杀的哲学真是很震撼……想去读圣经和了解宗教了
  •     终于读完
  •     对“你别宽恕我,我自己也不能宽恕自己;我希望上帝宽恕我,但我又最不希望他宽恕我;我宁愿自己毁灭自己也不想求得宽恕;我觉得毁灭对我来说是很爽又不是很爽的事”的自虐式人物由衷迷恋。老陀也是这类人的钟爱粉吧,这群魔更甚!不过这本书挺虐的…太虐了!基里洛夫毕竟追求“癫痫五秒钟”式自杀,但斯塔洛夫金是一种毁灭而试探性地作死……好虐啊,不过好喜欢啊,都快超过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喜欢了,我妈收音机里听到过,魔鬼总是装扮成天使的模样降临人间,而且我是魔鬼也是单纯
  •     老陀的政治小说,这真是特别凶残的一本,临近结尾处尤其精彩。翻译超好,注脚细致入微。看的中毒掉入深坑。
  •     只有五颗星不够表达我细腻的小心灵啊
  •     嗯 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 相比较的话 三星
  •     读于大二上半学期。
  •     比之前看的版本要更好读,而且这次竟然觉得最虐的是瓦尔瓦拉和斯捷潘这对老cp……
  •     注释很有用,删的一章也补译了,比人民文学版的好
  •     剩了一点没读。没卡拉玛佐夫兄弟动人。
  •     第一部费好大劲要搞清人的名字,然而后面还是要翻名字列表,看完后又将第一部重看了一遍。
  •     就想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跟屠格涅夫是多大仇,逮住人家从头黑到尾。不是很懂你们俄罗斯大文豪的爱恨情仇。
  •     【2017.4.4~4.12】(64.4万字,881页)《群魔》无疑是长篇小说的灾难。写得又长又冗并不难,难的是还能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扁平,主题如此涣散,结构,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结构。去看小说人物原型恰捏耶夫的史料,远比读这本改编的小说更有价值。除了斯潘捷·特罗菲莫维奇这个老派人物的形象尚可一看之外,整本书的人物几乎都惨不忍睹。即使如此,这个老派先生也一度让我错以为在读狄更斯的小说。对屠格涅夫满篇的影射和嘲讽也让人倦怠不已。莫言《十三步》的叙事者“我”似乎借鉴了《群魔》。至于陀翁文字的粗糙,在这本作品里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和斯特林堡有的一拼,再加上译笔一般的臧仲伦来翻译,让这长达9天的阅读如同经历了9年的虐恋一般,读完最后一页就像终于甩掉了怨气冲天的情人。
  •     真爱!
  •     这样,至少我们骄傲的心不会感到过多的痛苦。
  •     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偏见——那无比深刻的偏见。很久以来,我们习惯了一边倒,比如进步、反抗和革命等等之类的,都是好词,当抽象掉入具体的泥土,它们也可能长出罪恶的花与果——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从一开始就“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历史的发展真的令人错愕,这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一贯的偏见,显示出先知般惊人的预见能力。大概不管是思想、理念还是哲学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人性真的没有大变。
  •     陀氏从来不会满足于叙述一个主干清晰,分支稀疏的故事,他是最擅长加戏的,以至于初读觉得他不懂节制。他将一个又一个面目清明人格迥绝的人物拉出幕布,塞进狭窄的舞台与周围的人进行神经质般的闲言絮语,但即便是舞台角落里的细节也体现着陀氏敏锐的观察和思想火花,无处不人性。
  •     读不下去
  •     一群失却信仰,抱着幻想的群魔
  •     又一部天才之作,取材于发生在1869年莫斯科的“涅恰耶夫案”。读这部小说颇费劲,源于对当时无政府主义倾向和上帝基督方面知识的匮乏,此外,小说思想之艰深、内涵之丰厚、人性之多样、角色之丰满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印象最深为基里洛夫自杀一段,关于上帝存在与引起逻辑自杀,也是无神论者终极悖论,以自杀成功实现意志的最高点,证明自己是为所欲为的神。
  •     二号首长
  •     这才叫真正的神作!
  •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罪与罚》只是群魔的一个注脚。群魔要更宏大,更高蹈,想说更多的东西。政论的成分似乎有些削弱小说的力度。斯捷潘是塑造的最好的角色,基本上读书人看到他,想想自己,都会脸红和悲悯吧。斯塔夫罗金的状态大概年轻人多多少少都会经历一下的,不过没有那么绝而已。人如果无所凭恃,单单看自己的意志了,固然是独出特立的人物和英雄,但恐怕离毁灭也不远了。
  •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暗黑的一部小说,探索信仰、社会运动与人性的极致。尼古拉最后的自杀,令人诧异,但如果补上被删除的第九章,就会显得合情合理。
  •     “我一生中曾经多次处在非常耻辱、异常丢脸、卑鄙和主要是异常可笑的境地,任何这类状况除了激起我的极大愤怒外,它还常常在我心中唤起一种令人难于置信的快感,因为我意识到我这人竟会卑鄙下流到这种地步。我喜欢的不是卑鄙下流,但是我喜欢因痛苦地意识到我卑鄙而出现的狂喜。”
  •     我人生99%的疑问都可以在老陀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还有1%的自白我交给《荒唐人的梦》。
  •     斯塔洛夫金在我看来也不该像传统那样归类为“十恶不赦不要脸没道德的大坏蛋”,他的全部悲剧就在于他的虚无和绝望,他强大却不凌辱别人,孤独而完美。
  •     这个译本除了补全季洪一章以外,也很生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