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状况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6-1
ISBN:9787535608048
作者: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
页数:236页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代文
艺思潮之一,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
起,不久波及德国、日本,在前苏联及其它国
家也有所反应。一般认为它与自19世纪后半
期以来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主义不同。有
人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反驳,有人认为是现代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进入信息社会、新技术
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危机的产物。后现
代主义问题涉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和
西方及前苏联文化、文学倾向的认识和评价,
是一个有关全球文化处境的问题,因此引起人
们的关注,我们对它也应该有所了解。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是当代法国后结构
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美
国加州大学哲学教授。主要理论著作有《利比
多经济学》(1974),《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
的报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
共生的词语》(1986) 等,《后现代状况》一
书,曾经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学界有关后
现代主义问题的深入论争,至今仍被认为是研
究这一课题的经典著作之一。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着重探讨当代
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态嬗变,试图以语
言应用学(Pragmatics)观念与方法解释当代
资本主义社会变异和文化症状。与其他几种后
现代主义理论阐释不同,利奥塔既不像丹尼
尔・贝尔那样从社会系统论角度去说明后工业
社会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也不像尤根・
哈贝马斯那样提出“晚期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
并企图重建理性的交流沟通理论,又疏离弗莱
德里克・詹姆逊将后现代文化生产叠合于资本
主义经济逻辑的整体论思维,他从语言资讯
(competance)及其运用规则的差异着眼,深
入论证作为西方文明维系网络与认知基础的元
话语(metadiscOurs)的衰竭枯萎,以及因此
产生的“叙事危机”与知识非合法化局域。这种
强调知识“不可通约”和开发不同语言岐见的后
结构主义观念,虽然同西方马克思主义、新保
守主义思潮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释多有冲突纠
纷,毕竟作为重要的歧见给这场论争供述了新
的话语内容。同时,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话语对于西方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影响颇大。
至今,由他所激发的关于“艺术表征危机”的论
争,仍在“众声喧哗”的氛围中持续进行。


 后现代状况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高科技社会中的知识状况”(利奥塔这样描述他定义为“后现代者”的研究对象)中,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他说道:“所谓现代科学,仍然与正统的叙事学说有着显而易见的一致性,以‘后设论’的方式使之合法化。例如,在叙述者与聆听者之间,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原则’才能被接受,必须要在理性心灵之间,尽可能获得一致性认同,这句话方可生效。这种法则,缘于‘启蒙叙事学说’。”这就引发了一 些疑义——“指导控制社会规范的那些典章制度是否真的有效。”可否这样理解,利奥塔指的是这些典章制度在设立之前与设立那一刻,它们并不具有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是在制度成立后后设的。这一点,在利奥塔看来,“我认为,我认为‘后现代’就是对‘后设论’的质疑”。可以说,在后现代语境中,合法的合法性遭到了存疑。与利奥塔同声相求的,是阿伦塔,她指出宪法体制奠基性(founding)立法本身的悖谬:“如果宪法体制的权威来自宪法,那么制定宪法的权威来自何处?制宪者如何能具有正当的制宪权?”她认为,从卢梭到西耶斯,都遭遇了类似困境。德里达在对《美国独立宣言》的解构性解读中,同样指出,“以人民的名义”作出宣言的“我们”只有在宣言生效后才存在,在这之前,我们“何为”?只有在宣言效力形成的回潮之中,才生成了作为实体的签名者(见《悬而未决的时刻》),这其实也是利奥塔所谓的“后设论”——它对一切认为理所当然的叙事与表述发起了进攻,这种现代性政治典型的“无中生有”的模式,在后现代语境中也成了悬而未决的事件。萨伯在《洞穴奇案》中,虚构了这样一个刑事案件,“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在不同的法官判决中,有法官就认为,四人制定的吃人获救的约法成立,四人无罪。但是,同样的问题出现了,是谁赋予这种吃人求生的约定以正当性?这位法官无论怎样为吃人者辩解,都会落入荒诞悖谬的圈套。回到利奥塔,对于“后设论”的质疑,他认为最终会“遁入语言元素的语用学之中,那里拥有众声喧哗的语言游戏竞赛——如此一来,典章制度就随之消解,变成各种碎片——导致局部决定论的生成。”阿伦特与施密特都解决的不甚圆满的合法性问题,利奥塔的解决之道也许只能算是聊备一格——“靠科技性的运作指标,但这种指标和真理正义毫无关系。”
  •     今天看利奥塔,偶然翻到一本笔名为“岛子”的人翻译的《后现代状况》,当我看到第30页的“后现代状况渐次摆脱掉合法化的盲目性偏执,如同异乡人逐渐适应了环境,摆脱了乡愁。”一句话简直惊为天人啊,这个比喻太牛叉了,我想利奥塔原来也是比喻的高手啊,天哪,简直又见到了一个本雅明似的。结果!我于是热情地看了看本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的英译本,结果英译本是:“Still,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is as much a stranger to disenchantment as it is to the blind positivity of delegitimation.”(英文版第24页)登时就崩溃了好不好,这个完全是两个意思好吧!于是又看了看车槿山的法文翻过来的译本,这句话车槿山的翻译是:“不过后现在与这种幻灭无关,也与非合法化的矛盾实证性无关。”这个算比较准确的翻译了。我觉得一个文本从一种语言同时翻译成两种外语A和B,外语A和外语B的两个版本还是可以比对的,至少意思应该差不多,按照本雅明的话说虽然两者是不同的“瓶子碎片”,但毕竟是同一只瓶子上的碎片好吧。但是看“岛子”这个“异乡人”的意象,该是纯粹意淫吧。而且仔细比对了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的英译本,以及车槿山译本,和岛子这个版本的这句话所在那一段的译文,车本和英译本意思基本一样,岛子本的意思基本是反的,看来岛子原文都没有读懂啊。另外还有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比如对利奥塔那句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的翻译上,我们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问题:(车槿山)利奥塔:“简化到极点,我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作是后现代。”第2页。(英译本)Lyotard:“Simplifying to the extreme, I define postmodern as incredulity toward metanarratives.”(第24页)(岛子)利奥塔:“简而言之,我认为后现代就是对‘后设论’的质疑。”(第29页)我对比了三个版本就可以看出,我不知道车本为什么翻译成“我们”,当英译本是“I”的时候,这难道是受我们在中文论文写作惯例影响?我们在写论文时确实常常习惯写“我们”作为提出论点的主体。但不管如何,其实车槿山这样翻无伤大雅。但是岛子的译本就很奇葩了,“后设论”是神马东西?难道岛子同志不知道“元叙事”这个概念?我看到这里已经很好奇“岛子”到底是何人了。所以“岛子”这个译本实在是差,不值得豆瓣的7.4的总分,竟然没有人打1星,所以我给1星。我就实在不清楚那么多打5星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7.4这个分数太高,实在是太误人子弟的了。我真的很少吐槽的,但是我碰到这样的译本,真的是第一回啊。看来以后看译著至少要拿一本英文本子在旁边翻着。如果够有兴致要直接看英文才行。《后现代状态》推荐车槿山的译本,言简意赅,翻译准确。参考书目:[1] Jean-Francois Lyotard: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M], Translation from the French by Geoff Bennington and Brian Massumi,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inneapolis, 1984.[2] [法]利奥塔著,车槿山译:《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三联书店,1997年12月。[3] [法]利奥塔著,岛子译:《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1日。
  •     在这本书出版30年后来阅读这本书,后现代主义的术语浪潮已经散去,但时间仿佛仍然在游戏。p5 第一:政治、攻击性的行动主义者,这当然属于18世纪的法国和法国革命的传统,认为哲学就是政治的传统,利奥塔本人必然在此影响的范围之内。第二:当然是日耳曼式的黑格尔传统,一种注重统一整体价值胜过建功立业价值的沉思系统,一个与利奥塔哲学观相反的传统。而不管哈贝马斯与德国传统有多么悖逆,他仍然隶属于这一注重整体统一性的传统。这本书的篇幅并不长,内容也甚至比詹姆逊的前言更加浅易,不过利奥塔试图通过一批明晰的基本论点构建一个体系,这或许是这本书被重视和引用的原因。p74 从用法文来分析“知识”就可以看出,利奥塔实际上在进行构建的工作。p90 例如哥白尼所发布新的学说,需要被承认,则必须要有人想通过实证的方法去验证或反驳他才行,这也是个体与氛围交替影响的表现--一种游戏规则。p101 亚里士多德相比柏拉图和笛卡尔,其论著所具备的更明显的现代性。p109 柏林大学成立时费希特的整合主张。p117 马克思主义向斯大林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两个方向。p128 利奥塔认为,维特根斯坦开辟出了后现代世界的全部。p153 利奥塔在多年前对资料库取代传统教育的预测--Google.p166 系统的广大--》只能通过近乎游戏的态度去把握。p195 对哈贝马斯的集中的批判--最直接的对手。波德莱尔对于这种疲惫无聊心态的刻画。p209 普鲁斯特与乔伊斯。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系统的讲述了后现代语境下,知识生产的状况,从语言结构出发,透析文学的互文性本质。
  •     难读 让人激动
  •     没有法文版。标记一下还是。
  •     正二八经一知半解。。
  •     读完才知道南大的那个新译本。结尾“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太振奋感人
  •     脑残
  •     什么破翻译。。。
  •     翻译极差
  •     幸好读了评价!!其实译者写得挺顺的!!但是你确定你写出来的还是 后现代状况 吗!!!!
  •     看了不多
  •     真的,我没懂他再说什么。但是作为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我不得不看……
  •     抽屜已售
  •     写的不错,翻译不行。很快的扫了一遍,不求甚解了。毕竟是当做作业来完成的,以后准备再看一遍英文版
  •     学术腔好累。。。
  •     相当技术性的分析啊尼玛根本看不懂啊!!!最后几章很赞!不敢相信是79年的书!
  •     利奥塔此书最早的中译本。从英文版转译的。译文基本看不懂。
  •     后现代是个时髦的标签,任何人都可以说他有后现代的特点,因为他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中,因此,也就不需要论证,这样循环证明就已经足够了。该著作从本体层面分析了后现代的产生和特点。可以结合看《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     补~
  •     后设论与合法的合法性
  •     一头雾水
  •     读了一半放弃了,越往后读越看不懂,翻译几乎不说人话,读车槿山的译本去了。
  •     哲学成为工作者的事物,和性成为性工作者一样,且并不高明
  •     不是很好,看到“后现代状况渐次摆脱掉合法化的盲目性偏执,如同异乡人逐渐适应了环境,摆脱了乡愁。”一句话简直惊为天人啊,结果看了英文译本发现完全对不上,还是车槿山的译本比较好
  •     最后一章“答读者问”和前面那些絮絮叨叨比起来简直是惊为天人。
  •     这破翻译.....译者也就敢用用笔名
  •     这本书让岛子同学前前后后翻译了五年也够难为他了。“利奥塔试图用语用学的观念和方法解释当代社会的变异和文化征兆”Pragmatics 不正是这学期学的东西么。利奥塔借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说法,将知识的合法化建立在叙事行为的基础上。后现代的状况是诸多的宏大叙事和元叙述的失效让合法化成为了危机。借助政治以及哲学的不同方法来建立合法化的过程已经使得知识变异,转化为批量的咨询和信息,极具商品的特质。某些被统治者用来制定决策,另一些在社会规范下用以债务交换。而最为有意思的是利奥塔借用了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中的古镇说来描述当今学科发展的状况,“新楼旧舍错综杂陈,不同时期新建补建又扩散于四周。一次又一次的被新的规划围拢,划期”而新生的布局(游戏规则)使得没有人完全懂得这些支离破碎的现象,没有交往理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