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章节试读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801733580
作者:[奥] 阿德勒
页数:286页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82页

父亲的任务可以用几句话来做一总结-
他必须证明自己对妻子、对儿女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伴侣。
他必须用良好的方式应付生活中的三个问题,职业、友谊和爱情。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53页 - 7

如果父母的婚姻和谐,我们的准备总会更加充分。孩子对婚姻的最初印象来自父母的生活。生活中大部分失败者都生长在破裂家庭或生活不幸的家庭,这便不足为奇了。如果父母自己无法合作,他们就不可能教会教子去合作。我们看一个人是否适于结婚时,往往最好是看他是否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看他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态度。
  最重要的因素是看他是从哪儿获得对爱情和婚姻的准备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小心谨慎。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并非决定于其环境,而是决定于他对环境的诠释。他的诠释非常有用。其父母可能有一个十分不愉快的家庭生活,但这只激励他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更加用心,他可能努力在婚前做好充分准备。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有过不幸的家庭生活,便以此来判断他、拒绝他。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33页

当两个娇生惯养的人碰到一起,一定会发生有趣的事,两个人都要求对方关心自己,注意自己,可是两个人都不会满意。下一步骤就是寻求解脱,和别人勾搭,获得较多注意。有些人无法和一个人谈恋爱,必须和两个人坠入爱河才感到自由,不必负责,其实就是一无所有。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52页 - 自卑感与优越感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英孚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节的表现。忧郁自卑感总是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要判断对方行为是否因为自卑导致,最核心的点在于判断他的行为是在逃避问题还是在解决问题。优越感对其来说是为了避免别人发现自己的弱点还是本身是因为自己解决了问题而感到自信和超越了别人。这是两个不同的纬度。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69页 - 人类心灵之间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现在,我们可以在我们心理学定义上,再添加一点东西。心理学研究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我们还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不能配合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都会被心灵当做是一种负担。
因此,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在心灵的发展上比其他人蒙受了更多的障碍,他们的心灵也较难影响、指使并命令他们的肉体趋向优越的地位。他们需要更多的心力,并且必须比别人更集中心意,才能获得相同的目标
所以心灵会变得负担过重,而他们也会变得自我中心而只顾自己。如果儿童老师受着器官缺陷、行动困难(或受人责备)的困扰,他们就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供留心外界之用。结果他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便较其他人为差。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思想是从生活之中孕育出来的。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如果能够先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对了解作者的特殊见地,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一九一一年有一位德国哲学家怀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书,叫做《‘虚假’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As If”),它对阿德勒的思想立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怀亨格主张:人类都是凭借一些在现实上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生活着的。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井井有条的实体,并以此种虚假的观念为基础,作出种种行为,其实宇宙是紊乱不堪的。我们造出了虚假的上帝,并且装模作样,仿佛他真有其人一般,其实那里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尽管这些东西在经验上都是虚假的,我们却不怀疑其真实性,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其影响。阿德勒把这种概念引用到心理学上,尤其是因果关系的问题。弗氏把因果关系当做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定律,他强调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人格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阿德勒却在怀亨格的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观点之物。他认为:促使人类作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只是其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意义为何,有时他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其自我的尊严。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15页

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总是对别人缺乏兴趣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6页

我们最大的问题和目标就是——在我们居住的星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和人类的命脉。我们要生存下去,我们的情感就必须和这个问题与目标互相协调。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3页

大部分儿童在班上各个学期间,大致会保持相同的名次。这显示出他们为自己定下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他们的活动范围。应该了解这种自我限制所犯的错误,老师学生也该放弃“正常儿童的进步和其天赋能力有关”的迷信。
每种异乎凡庸的能力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异乎寻常的遗传,而是长期的兴趣和训练。
一些孩子会被这种新的自由所激励,他们在自己面前清楚看到达成其雄心之路。他们心中充满了新的构想和新的计划。他们的创造性生活开始上弦、剑出销,他们对人类活动各方面的兴趣也变得鲜明而热烈。这些都是勇敢坚毅的孩子,对他们而言,独立的意义并不是困难的冒失败的危险,而是获取成就和 奉献别人的更广阔机会。
我们都努力着,想要在未来抵达一个目标,得到了它,我们将会觉得强壮、优越、完美、杜威教授把这种倾向称为对 安全的追求,也称对自我保全的追求。
罪犯对别人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时,他便开始犯罪。当一个问题难得他无法解决时,他的合作限度便崩溃了。
罪犯追求着一种自己构想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们以为自己是英雄,但是其实这又是一种错误的统觉表,也是缺少常识的表现。他们拒绝合作,因为他们想奋力竞争却又没有足够的信心。在这些被别人的光芒所遮掩而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才能的孩子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种不愉快的发展。
如果孩子整天板着面孔,事事吹毛求疵,孩子一定没有成功的机会。如果父母骄纵孩子,让他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就会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愿意做任何有创造性的努力博取同类的赞扬。因此,这种孩子会失掉奋斗的能力,他们一直希望有人来注意他们,也一直期待着某些事情的到来。如果他们找不到可以满足他们的简单方法,他们就会开始责怪环境。
每个罪犯都知道他不是在从事着有用的生活面,他也知道有用的一面是什么。然而,由于懦弱,他对它无视。他之所以懦弱,因为他缺乏成为有用的能力。生活的问题都是需要与人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可是他对合作却一窍不通。之后,罪犯们会想脱掉他们的负担,他们会找寻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的行径。例如生病、失业。
罪犯都喜欢采取激烈的极端手段。他们像小孩子一样,或者得到每一件东西,或者什么东西都不要。
对于罪犯,我们必须发现他的失败是从什么地方最先开始的,以及造成此种失败的环境。他人格的主要形状在四五岁的时候便已经决定了。他在犯罪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对自己和对世界估计的错误,也是在这个时候造成的。我们必须加以了解和纠正这些原始的错误。我们必须寻出他态度最初的发展。 以后,他会把自己经历到的每一件事情都用他的态度来加以解释。
罪犯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英俊而被宠坏。
在他毁灭掉这些残余的社会感觉之前,他必须先找出脱身之词以减轻自己的罪状。当他从这个工人之处获得支持时,凭着一股怒气,他才下定决心犯罪行。
她写到“每次我做了恶事之后,都会想‘没有人曾经为我悲哀过,我为什么要对他们的不幸感到悲哀呢?’” 但是她却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想。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罪犯如何唆使自己去犯罪,并找出自我安慰的脱身之词。当我主张要合作并培养对别人的兴趣时,总会听到这一类的说法“可是别人对我并没有兴趣呀” 我的回答是“反正一定要有人先开头的。如果别人不肯合作,那并不是你的事,我的看法是由你自己先开头,不必管别人合作不合作。
在生活的问题面前,并没有哪个人是注定要被击败的。罪犯都采用了错误的方法,我们必须向他指出他是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同时鼓励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跟别人合作。
犯罪是懦弱而非勇敢。
防范犯罪的最佳方法就是适当程度的合作。
罪犯日夜都准备着所需要的手段和情绪,他白天计划,夜晚则做梦以清除残余的社会兴趣。他一直在找寻着能减轻犯罪感的脱身之词,以及迫使他不得不犯罪的原因。要击破社会感觉的壁垒不容易,它具有相当大的抗拒力;假使他计划要犯罪,他总得想出一个办法--也许是回忆他所受过的冤屈,也许是培养愤恨情绪--来克服此种障碍。这能帮助我们了解他为什么不断在找寻对环境的解释以坚定他的态度,也能帮助我们了解和他辩论为什么总是一无所获。他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对自己的论点准备了一世之久。除非我们能发现他的态度是如何发展出来的,否则我们就无法期待能使他改变。
罪犯也追求着安全感和优越感的目标,他也希望解决困难,克服障碍,然而,他的追求却落在社会的架构之外,他的目标是想象出来的个人优越感目标,他妄图政府法律社会组织,玩自己的把戏。---一种毫无价值的优越感来隐藏他的自卑情结。
如果问孩子,他们以后想做什么,他们大多会有一个不经过详细考虑而出的回答。我们的工作就是找出其潜在动机,发现他们努力的方向,推动他们前进的力量,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以及他们要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
如果他踏踏实实地在做自己的工作,也专心致力于为别人奉献出自己,那么他便是和其它人一样有用的。他的唯一职责就是训练自己,设法支持自己,并在分工制度的构架中安置下自己的兴趣。
有些人不论选择了何种职业都不会感到满意。他们想要的不是一个职业,二是保证其优越地位的方法。他们不希望应付任何的生活问题,因为他们觉得生活根本就不应该向他们提出问题。这些人是被宠坏的孩子,只盼望获得别人的资助。
几乎在所有杰出者的身上,我们都能看到某种器官上的缺陷。他们在生命开始时便命运多艰,可是他们却挣扎着克服了种种困难。尤其能注意他们是多么早就固定下兴趣,以及他们在儿童时期是如何吃苦耐劳训练自己。他们磨练着自己的理性,使之能够接触世界上各种问题,并加以了解。这种早期的训练,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就和天才是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当我们看到只会对自己有兴趣的人时,会发现他脸上有一种卑鄙或虚无的表情。他们不用眼睛和别人发生联系,各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抑郁症是对别人长期的愤怒和责备,由于想要获得别人的照顾、同情和支持,病人只好为他自己的罪过表现得垂头丧气,痛心疾首。
“不要做你不喜欢做的任何事情”---治疗抑郁症患者。
如果每一个配偶对其伴侣的兴趣都高过对自己的兴趣,那么他们之间便会有真正的平等。
在一个孩子典型的行为里,在他的态度,思想和动作里,我们都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在训练自己,已准备应付承认的情境。他对爱情态度的主要轮廓都是在五六岁时便已经定型了。(how?)
有些人想象出一种浪漫的,理想的,而又非人力所能及的爱情。他们沉迷在他们的幻想里,而不在现实中寻求他们的伴侣。太高的爱情理想可以用来拒绝掉发生爱恋的机会,因为他们总觉得没人配得上自己。
友谊是训练出社会兴趣的方法之一。
有些人结婚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困难。例如,一个青年人在考试或未来事业上可能遭到困难重重,他因此觉得自己可能是容易失败的人,如果他真的失败了,他便希望能借此原谅自己。所以,他用婚姻来给自己添麻烦,以获取脱身之词。
接下来的真的不敢苟同:
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中,我们发现,最能够自发自动地关心人类利益的人,都是盼望要生育儿女的人,而在潜意识或意识中对同类不感兴趣的人,都会拒绝接受子女的负担。如果他们总是索求和期待不愿给予,他们便不会喜欢孩子。他们只关心自身,而把孩子看做是一种麻烦累赘负担,一种会妨碍他们自身利益之物。因此,要完美地解决爱情和婚姻的问题,生儿育女的决心是必不可少的。(可笑,大爱的人会更加舍己,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却心系着更广大的孩子们并为了这些孩子奔走奉献自己。这怎么能叫总是索取,生育是权力,但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人并不是为了生育而存在的低级动物。)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15页

在继母和孩子的争执中,最软弱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是持久性吧)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6页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与合作,这从另一点也可得到证实。
回顾一下我们现在从祖先那儿得到的遗产,我们都看到些什么呢?我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给人类生活所做的贡献。我们看到耕种过的土壤,我们看到公路和建筑物,在传统和哲学里,在科学烽艺术中,在处理人类处境的技巧里,我们看到了他们生活经历的果实,正是从这些为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那里,我们得到了这些遗产。
其他的人怎样了呢?那些从不与人合作的人,那些对生命另赋他意的人,那些只会追问“生命给了我什么”的人,他们又怎样了呢?他们的生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不仅已经死去,他们的生命也劳而无功。就连地球都似乎在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们,你们根本不配拥有生命,你们的目标和奋斗,你们的价值观,你们的灵魂和心灵,通通没有未来可言。滚开吧!你们不受欢迎!死去吧!消失吧!”对于那些对生命另赋他意的人,我们最后的断语是:“你一无是处,没有人需要你,滚一边去!”当然,当今社会存在许多不尽完美之处。我们一旦发现弊端,就必须改正它。但是这种改变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的福利为前提。
  

明白这一观点的人处处都有,他们深知: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全体人类感兴趣,并且他们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感和爱心。我们发现:所有宗教都关注于对人类的拯救这一问题。在一切伟大运动中,人们总是努力增强社会感,而宗教就是这方面所做的最大努力之一。然而,宗教常常受到歪解,除非它能更直接地致力于工作,否则我们很难从它己做的事情中看出它还能有其他作为。通过科学的办法,个体心理学也得出相同结论,并且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相信,这是一大进步。通过增强人们对于同类以及人类幸福的兴趣感,科学在该方面也许会比其他任何政治运动或宗教运动所曾做的都更有成效。我们从另一角度来对待这一问题,
然而目的始终如一——提高对他人的兴趣。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 x

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的那样,一个人在生命开始的四五年里就确立了统一的思维并形成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内,他取得了通过遗传得到的素质和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的印象,并使这些东西适应他高层次上的追求。六岁以前,他的人格就已形成。他划定的人生意义、追去的目标、处事态度以及情感秉性均已成型。这些在日后可能改变,但只有当他摒弃了幼时形成的错误思维导向后才能做到。正是因为他之前的想法和行为都与他对生活的解读相一致,所以现在如果他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那么他的新想法和新行为必然会和他对生活的新解读相一致。
个人是以他的感官来接触环境,并从中获取印象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他锻炼身体的方式,看出他准备从周围环境中获取哪种印象,以及他想利用自己的经验达到什么目的。如果我们注意他观察和聆听的方式,以及什么能够吸引他的注意力,就能对他有很多了解。这就是姿势很重要的原因。姿势可以显示出某人如何训练自己的感知,并且如何运用感知来保留印……
……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里,孩子头脑中的奋斗目标便开始统一,精神和肉体间的牢固关系也建立起来了。这时,固定的人生态度伴随相应的感情、身体上的习惯和特征都形成了。这种人生态度包含了具体的、或大或小的合作程度,仅从合作程度上看,我们就可以慢慢评估和了解这个人。例如,失败有一个共性,就是合作能力差。现在我们可以给心理学下另一个定义:它是要了解缺失合作的程度。因为精神是一个统一体,对待人生的态度同样贯穿于人生中的所有表现,一个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也一定与他的人生态度相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明显出了问题而且违反自身利益,那么你想去改变这些情感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是个人人生态度的真实体现,只有本人改变人生态度,才能根除这些情感。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69页

罪犯总是在追求私人的优越感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32页

3岁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65页

用悲哀来实现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实现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2页

在此,我们可以发现所有错误的“生命意义”的共同之点和所有正确的“生命意义”的共同之点。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患者、精神病患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同类感和社会兴趣。

他们在处理工作、友谊和性生活中的问题时,都不相信这些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得到解决。

他们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个人所有的意义。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从个人成就中获益。
--这种人成功的目标实际上仅仅是谋求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而他们的成功也只对他们自己有意义。
例如,杀人犯承认武器在手时,他们有一种权力感,但是很明显,他们只能让自己相信其重要性。对于其他人而言,拥有武器根本不能提高丝毫身价。
--属于个人的意义事实上就是毫无意义。
--我们的意图及行为亦是如此:它们的真正意义仅在于它们对于他人的意义。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人的重要性在于他对其他人所做的贡献。如果一个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必会误入歧途。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34页

但是,如果在做梦之后,除了感觉以外,什么也没有留下,它对常识会有什么影响呢?梦是常识的敌人。我们很可能发现有些不愿意被他们的感觉所欺骗的人,他们宁可依照科学的方式做事。这种人很少做梦或根本不会做梦。其他的人大多喜欢背离常识,他们不愿意用正常而有用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PS:梦因感觉而生,也以感觉而归于寂灭。还听说过做梦是因为你做的不够好的缘故。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阿德勒:促使人类做出种种行为的,是人类对未来的期望,而不只是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个人不仅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有时甚至不知其目标何在,因此, 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 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之一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
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话语充耳不闻,而只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将会发现:他有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他的姿势、态度、动作、表情、礼貌、野心、习惯、特征等等,都遵循此意义而行。他的作风表现出:他好像对某种生活的解释深信不疑,他的一举一动都蕴含有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这就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以及他赋予生活的意义。
我们在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
个体心理学 的研究发现,生活中的每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做出反应时,都明白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感受。假如有个人,爱情不顺,职业不完全付出,朋友很少,他的生活意义可能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起来,避免和别人接触’ 反过来,一个人爱情甜蜜,工作客观成就,朋友多,他的生活意义可能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假若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自然会把自己塑造成最有贡献的理想形态。他会为他的目标而调整自己,他会以他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只要他认清了目标,学习即会随之而行。
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在生命开始第五个年头,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他已经形成‘对这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会利用一张 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这个要改变,必须在专家帮助下。
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个人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影响。
预见运动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能,心灵为肉体定下了动作目标。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要达到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感的地位。这种感觉是:生活中各种困难都已经被克服,而且我们在环绕着我们的整个情境中,也已经得到最后的安全和胜利。
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一直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
我们承认,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真正对象。
感情是依照一个人获取其目标所必要的方向和程度而发展的。他的焦虑或勇气、悲哀或愉悦,都必须和他的生活方式协同一致,他们适当的强度和表现,都能恰恰合乎个人的期望。
情绪的格调也像生活方式一样的固定。
他的罪恶感是使他显得比其他人更诚实的方法,而他也朝此方向挣扎着要获取优越感。显然,他在教堂中的卧拜认罪和他感情冲动进入餐厅,同样都是用拙劣的方法来争取优越感。他生活的方式要求他做出这些行为,而他引发的感情也是完全合宜的。
个人是以他的感官来接触环境,并由其中获取印象的。我们可以从他训练自己身体的方式看出:他准备由环境中获取哪一种印象以及他将如何运用其经验。如果我们留心他观察和聆听的方式以及能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我们便会对他有充分的了解。这就是举动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一个人的举动可以显示出他身体器官所受过的训练和他如何运用它们以接受他要接受的对象。举动是永远受制于意义的。
再补充,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不能配合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都会被心灵当做是一种负担。
心灵变得负荷过重,人也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找寻出正确的方法后,再加上兴趣、训练和练习,他们即能够将劣势转变成优势。
只有决心对团体有所贡献而兴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儿童,才能成功地学会补偿其缺憾之道。只想避开困难的儿童,必将继续落于他人之后。只有在他们眼前有一个可供努力的目标,而此目标的的达成又比挡在前面的障碍对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才会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假使他们的兴趣只在于担心他们的不如别人之处,或除了想摆脱它们外便没有其他目标,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的有所进步。
事实上,心灵不仅能影响某种特殊病症的选择,它还能支配整个身体的结构。对这个假设还没有直接的证明。一个证据: 如果一个孩子是胆小的,他的胆小会表现在他的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不会用有效的方法锻炼他的肌肉,也拒绝接受通常会引人想发展肌肉的所有外来刺激。通过这些讨论我们可以总结,身体的整个形状和发展不仅受心灵的影响,也可反映出心灵的缺陷。(啥???)另一个证据:每一种情绪都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在身体上,而每个人也都会将他的情绪表现在某种可见的形式中,或许态度姿势脸部表情等。
心灵影响肉体的方法,尚未完全被探讨清楚。
生活方式和其对应的情绪倾向,会不停地对身体发展施加影响。比如,勇敢的人会把他的态度表现于他的体格中,他的肌肉较为强壮。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们的努力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直到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检视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在所有的失败者之间,最常见的共同点是企合作能力非常之低。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的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他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
个体心理学对教育和治疗的未来,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指引:我们绝不能只治疗一种病症或一种单独的表现。我们必须在整个生活的方式中,在心灵解释其经验的方式中,在它赋予生活的意义中,在它为回应由身体和环境接收到的印象而做的行动中,找出其错误所在。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经验,便能从个人的表现中,看出其与人合作的态度。人们一直在寻找这样的暗号。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63页

所有妓女从早年生活起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没有人喜欢她们。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81页

因为婚姻是伴侣式的结合,所以两个人都不应该想统治对方。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16页 - 犯罪及其预防

当父母在子女面前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时,他们也会妨碍其社会兴趣的发展。假使他们老是指责他们的亲戚或邻居,老是批评别人并显露出对别人的恶意和偏见,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无疑,孩子们长大后,对其同胞的为人会产生出歪曲的看法,如果他们因此转而反对父母,我们也不必感到讶异。这段话说的好像就是我自己。
在看这本书时,我在思考一个问题。阿德勒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所看到的成人的困境是儿童时期产生的,儿童时期的困境来源于母亲和父亲。而母亲和父亲的困境呢?来源于更早的母亲与父亲。如此话说,人不是从很早很早以前就错了么?而今的结局只是人的自然结果,无论是犯罪,还是精神病——后者也包括我。既然是自然的结果,有什么调整的必要呢?他也是预设了一个所谓的“幸福“的概念吧,就在第一章。
那个理想的与他人合作的人真的存在吗?
是我的眼睛也被蒙蔽了,因此看不到吗?
还是那个人只存在于概念之中呢?
或许他才是我们进化的目标呢?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1页

假使植物能预见未来,它们的官能也会使之一无所用。假定植物能想:“有人来了,他马上就要踩到我,我将死在他脚下了。”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植物仍然无法逃开它的劫数。
好可爱啊~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52页 - 记忆的重要性

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被“当做”为何物、对它们的解释,以及它们对现在及未来生活的影响。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3页

有这么一则故事,是关于一位小宗教团体的领袖的。一天,她将所有教友召集起来,告诉
他们下周三就是世界末日。教友们惊恐万分,马上变卖一切财产,抛弃所有尘世杂念,惴惴
不安地等待这个所说的灾难到来。星期三过去了,然而什么事都没发生,于是星期四他们要
她解释:“瞧瞧你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我们抛弃了所有财产,告诉遇到的每个人星期三是世
界末日。受到嘲笑时,我们还毫不气馁地重申我们消息的来源绝对可靠。但是现在星期三都
过了,而整个世界还是丝毫未变呀!”这位女先知回答道:“我的星期三与你们的星期三不相
同嘛!”这样,她用私人的意义来逃避谴责,因为私人的意义是无法考验的。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 x

【个性塑造】由于一个人为达到其优越地位的奋斗是决定其整体性格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在他精神发育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奋斗。承认这一事实,我们就可以去理解他的人生态度了。这时,有两个要点须牢记:第一,我们从哪里着手都行,她的每一种表现都会把我们引入同一方向——一是奋斗的动机,一是奋斗的主旨,他的性格就是以这两点核心形成的;第二,我们手里掌握着大量素材。一句话、一个想法、一种感觉或者是一个姿势,都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我们在仓促评价他的性格的一个方面或一种表现时会出现不少错误,但这些错误可以通过对照他另外上千次表现后查出并加以纠正。我们只有看到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整体中的表现,才能确定它的意义;而每一部分都反应出同一情况,从而引导我们得出答案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9页

怀亨特提出了“虚构主义”的概念,他任务人都是依靠一些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的目标而生活的。比如:人生而平等、善有善报、宇宙乃有秩序的实体等观念并非真实的存在,相反,现实的世界恰好与这些观念相矛盾。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4页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
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必然也会为他人所效仿,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用成功的办法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即使天才,也只能用具有卓著有效性来定义:只有当别人认为某个人的生命对于自己极为重要时,我们才称其为天才。
这样的生命体现的意义必然是:生命的意义是给团体做出贡献。
在此我们指的不是所宣称的动机,因为我们不管此类宣称,而只关注真正的成就。
成功地解决生活中种种问题的人,他的行为举止似乎已经使他完全自发地认识到这一点:生命的基本意义在于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似乎为其同类的利益所指导,而他克服困难所用的方法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页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的所处的地位使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就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他一定会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驾驶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努力能够改进她的情绪,他仍然无法忍受她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
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日渐增大压力逼迫着他。
他虽然像其它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带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去。他不是把自己锻炼的更强壮,更有适应力,而是训练自己,是自己在自己眼中显得更强壮。如果他觉得无法应付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已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用这种方式麻痹自己,但自卑感仍然存在。
自卑情结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愤怒、眼泪和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避而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
每一个精神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他的活动范围。他会用各种方法怒吼、呵斥、哭泣或是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
眼泪和抱怨—水性的力量—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扭捏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样,我们可以在其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自己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则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
由于害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成犹豫不决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害怕行为不当呢?”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定得太高了。
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没有哪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
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会做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环境。
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生命的最高目标(why 最高目标指的是??)
当目标被具体化之后,个人即会节省并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前进,不论什么情况,他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来自我们的缺乏肯定性。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导向这个目标。
对于精神病患,只要他们的目标不变,放弃了这种病症,他会再选另一种。我们必须探求的是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以及此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目标一改变,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她已经学会要和男人保持距离,而她在性方面的发展,也都遵循着避免发生爱情纠葛而行。她觉得爱情是一种软弱的象征。----有许多人在卷入爱的漩涡时,都觉得自己很软弱。但其实,我们恋爱时,我们会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烦恼。只有优越感目标为“我绝不能软弱,我绝不能让大家知道我的底细”的人,才会躲开爱情相互依赖关系。当他们觉得有坠入情网的危险时,便会把这种情况弄糟。他们会讥笑、嘲讽并揶揄他们觉得可能使自己坠入情网的人。他们用这种方式逃避软弱的感觉。
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
她想证明自己比母亲强,但是她之所以有这个目标,则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比母亲软弱。她感到母亲不喜欢自己,所以饱受自卑情结之苦。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同情这些人的挣扎。他们犯的唯一错误就是所有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
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
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所有判断,最后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处。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
在各种特殊的目标里,我们都能看到和真正的补偿作用在一起的,还有对某些可能性的排拒和对某种自我限制的训练。
了解个人生活方式:任选一种行为表现开始研究(不论选的什么,结果都将殊途同归--显示出可作为人格核心的动机);可供研究的材料会很丰富,每个字、思想、感觉或姿势都能有助于加深我们的了解。每一种表现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种表现也都诉说着同样的事情,都迫使我们趋向一致的答案。
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找出其人格的整体,同时心存怀疑,直到关键要点确证。我们必须从微小细节中思考---一个人进入房间的方式,握手的方式,微笑的样子,走路姿态等。心理治疗本身就是一种合作的练习和合作的试验。我们最好向病人表示出一个人对其同类应有的兴趣。
儿童时期记下的许多事情,必定和个人的主要兴趣相关,由此能知道此人的目标和生活方式。早期的记忆在职业性的心理治疗辅导中,有非常大的价值。
她又告诉我们她所看到的事---视觉型。
当一个孩子被拿来炫耀时,他所感兴趣的可能变成“受人欣赏”,而不是奉献自己所能。
每个自杀案件都是一种谴责。
把睡眠和清醒,做梦时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当做是对立事物的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它们不对立,而是同一物的变异。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是想要找出问题解决方法的企图,它们显露出个人勇气的丧失。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梦的目的是支持生活的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式的感觉。萌的目的就是支持生活方式抵制常识。--如果一个人面临了一个他不希望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所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可以从一个人想要引发的感觉的类别来分辨他是哪种人。乐观或悲观。
常做梦的人:合作素养欠佳,他们不喜欢常识,他们怕自己的生活方式受到抨击,希望避开现实的挑战。
梦是想在个人生活方式和当前问题之间建立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方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生活方式是梦的主宰,它必定会引起个人所需要的感觉。梦对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支持和维护。在梦里,人欺骗着自己,每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它的目的在于引起一种处理问题的心境。
梦主要是由隐喻和符号构造而成。
用梦欺骗自己,重新定位自己。
梦虽然有许多种不同的变化,每个梦都表现出,依照个人面临的特殊情境,他觉得自己生活方式的那一方面需要再加强。--梦的解释都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一般的公式,是从个人对他所处的特殊情景的解释中得来的。
当梦见自己不能动弹或赶不上火车:能不费丝毫力量,问题便能安然度过。我必须绕道,我必须迟到,可以逃避这个问题,我要等火车开走。
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技术始终是指向增加个人应付生活问题的勇气。
经验:一个人如果无法与人交友,很可能是因为他希望驾驭别人,事实上,他只对自己感兴趣,他的目标在于表现个人的优越感。
个例:“尽管我是女孩子,我还是要当男人” 她野心勃勃,但是她要的只是表面上的优越,而不是要使自己获得适当的处境,而她也始终生活在恐惧失败的威胁之下。--解决之法:找出方法让她好好扮演女性角色,消除对异性的恐惧和高估其价值,并以平等而友善的态度对待友伴。
人类的整个社会都维系于女性对母道德态度。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最常注意到的一种现象是害怕。在个体心理学中,不再关心要找出害怕的原因,而是分辨出它的目的。
懒惰是野心和勇气丧失所得的结果。野心高得让人看不出有实现的希望时,自然会令人心灰意懒。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全力设法增加儿童的勇气和信心,并帮他消除由于其对自己生活的解释,而为自己能力订下的各种限制。
心理功能发展中的最大因素是兴趣。能够妨碍兴趣的,不是遗传,而是灰心和对失败的恐惧。
要看出一个孩子的合作程度,可以观察姿势和他观看聆听的方式,他和其它孩子所保持的距离,是否容易与人交友,以及他专心注意的能力。
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轻易和人一较长短。懒,为自己找到安全地带。当失败时他会借此解嘲,并保持住自尊“我只是懒,不是无能”。
懒孩子,是被宠坏的孩子,当他做了一点点工作时,别人就会夸奖他。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5页

对许多人而言,这可能是一种新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对他人感兴趣,相互合作。
他们也许怀疑我们这样的说法是否正确。他们也许会发问:“那个体怎么办?要是一个人老想着别人,老为别人的利益奉献自己,那岂不是损害个性?为了得到适当的发展,至少某些人应当首先考虑一下自己吧!难道有些人不应当首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加强自己的个性吗?”
  
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它所提出的问题也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人根据他所赋予生命的意义,想于人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所有情感都指向其目标,他自然必会以能使他做出最大贡献的方式发展。
他会调整自己,适应目标,他将培养一种社会感,并通过练习娴熟于这种感觉。一旦确立目标,学习便接踵而至。
此时,他会开始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发展自己的能力。
且以爱情与婚姻为例,如果我们深爱自己的伴侣,竭力使其生活得惬意而充足,而同时我们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潜力与才华发挥得淋离尽至。
然而如果不想于他人有所裨益地凭空发展个性,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郁不乐。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09页 - 犯罪及其预防

鉴于我读过罪与罚,我记得拉斯科尔尼科夫遇到的困境。
究竟是他不和社会合作,还是社会不与他合作呢?
阿德勒假设的是一个给人活路的社会,而不是一个把人逼到绝境的社会,而前者很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
“我是拿破仑,还是一只虱子?”
难道不包含着改变命运的伟大理想吗?
我们的幸福真的可以通过与社会合作这条路来实现吗?
会不会这只是一种对命运的妥协呢?
革命难道不也是一种犯罪?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4页 -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这是一个兴趣和注意指向何处的问题。如果他们朝一个身外的目标努力,他们自然而然会训练、武装自己以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只会将困难视为成功路上要清扫掉的障碍而已。反之,如果他们的兴趣只在强调自己的障碍,他们与这些障碍相抗争也只是想摆脱它们,这样他们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
“朝一个身外的目标努力”,显然“想做什么事”比“想成为什么人”更具社会性,或许也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更能真实体现人的自由意志,即从“为了满足(自己所想象的)他人对自己的期待或评价而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到“放弃对作为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象征的自己的表象的过度装饰,转而向自己所真正想做到的事努力“,而这件“事”,或者说这个目标,来源于内心但却指向身外。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 全书

一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虽然世事纷扰,但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有三个主要的现实条件:
1我们生活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之中;这种竞争带来安全感的寻求。
2我们必须与他人存有联系;这种合作带来归属感需求。
3我们生活在存有两性角色的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话题。
二早期记忆和梦:
要破解一个人所赋予自己人格和生命的意义,最大的帮助莫过于他的记忆库。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代表的东西,在于它们对生命的解释及与现在和未来的关联。
梦是试图在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之间架一座桥梁。做梦是对宁静睡眠方式的一种干扰,只有当现实即使在熟睡中也压迫着我们,并向我们展现我们所面对并要求找到答案的问题时,我们才会做梦。而生活方式既是梦的创作者又是它的制片人和导演。它总是激发一个人所需要的感觉,其全部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心境,使我们为面对某种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人的目标操纵他的记忆,同样,在构造一个梦时,我们选出的事只会加强我们的生活方式。
三早期经历与人格发展
1天赋来源于早期激励而并非遗传?
任何智商都不应该视为对孩子未来发展设定一个由命运或遗传决定的限制。他们不知道智商测验的意图,也许会认为这代表着一个最终判决,引起教育中最大问题的,不是小孩的任何限制,而是他自己认为有什么限制。我们不应认为这一事实能表现一个人的天赋如何,它只是说明一个人为自己设置的限制,他们的乐观程度以及活动范围。因而,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将能力用于增强小孩的信心和兴趣,并消除他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而对自己能力所设的种种限制。在小孩身上我们要寻找的是妨碍他健康成长的观点和判断,而不是动辄斥责这个孩子。
2家庭结构位置与人格发展(长子、次子、幼子、独生子)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35页

只有决心要对团体有所贡献而兴趣又不集中于自己身上的儿童,才能成功地学会补偿其缺憾之道。只想避开困难的儿童,必将继续落于他人之后。只有他们眼前有一个可供努力的目标,而此目标又比挡在前面的障碍对他们更为重要,他们才会继续鼓勇前进。这是他们的兴趣很容注意力指向何处的问题。如果他们努力地争取某种身外之物,他们自然会训练自己,是自己具有获得它们的能力。苦难只是通向成功必经之路的关卡。反过来说,假使他们的兴趣只在于担心他们的不如别人之外,或除了想摆脱它们便无其他目标地和此种落后状态征战,那么他们就不会真正有所进步。
对于挫败的恐惧高于对目标的向往,有时候甚至会不去全力以赴,好为自己的失败找个退路。以前有个人给我圈定了一个“我们”的团体,可惜我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恐惧里。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绪的生成
他们为什么这么自卑?为什么不敢放开自己?我们的答案是,他们把自己的成功目标定得太高,他们总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然而却无法实现。
不可思议的优越感
我们需要改进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具体目标。如果目标改变了,心灵的惯性就会随之改变,那么,他们的病情就会逐渐缓解,从而选择适合于他们正常生活的新目标。
他们总是避开生活中真正的问题,每天在虚无中战斗,就是为了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不过如果他的优越感中包含了社会责任,那么他的错误就不会太大。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我们总是能发现个人利用记忆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忧郁症患者,如果他总是对自己暗示,我的整个生命就是一个悲剧。那么,很显然,他就会选择那些让他觉得自己确实是个悲剧的记忆来回忆。
所以,生活样式才是一个人的基本调子,他就会记住曾经未曾记住过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会对曾经的记忆加以曲解。
第一个记忆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基本世界观,这是他整个人生态度的雏形。
童年时的竞争记忆
一般来讲,孩子的兴趣都是先针对母亲,然后才是父亲,因为在他们人生的最初一两年间,与母亲的合作比较紧密,孩子需要母亲,依附于母亲,最亲近的人是母亲,如果把这种兴趣转向父亲,某种意义上,母亲就是失败者,之所以转向父亲肯定是孩子对自己的处境不满。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还肩负着使孩子融入到社会中的责任,所以,对于一个母亲来讲,她身上的担子很重,她除了要在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给予其足够的母性和爱之外,同时要在适当的时期把它们扩散出去,让孩子逐渐走进这个世界,与这个社会上的人和事情相协作。
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让他们知道家庭其实就是社会的一个单位,家庭之外还有很多人值得他们去信赖,值得去打开心扉和他们交朋友。
对于男人来讲,他首先必须对自己的配偶深感兴趣。男人要学会取悦自己的女人。
在孩子面前,夫妻过分亲昵会引起孩子的负面心理,他会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兴趣不高,不够关注自己,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认为自己的地位已经降低了,所以要与他们一争高下。
不要让孩子在不能了解的年龄段知道太多性方面的知识,不该在他们无法掌握某种东西的时候,告诉他们太多。那样只会让他们产生兴趣,这种不当的好奇,有可能把性不当一回事,用一种随便的态度对待。这个时代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大人们总要提前告诉孩子们还无法掌握的东西更好,这样至少比隐瞒他们或者不跟他们交流跟性有关的东西更差。
有些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从别的孩子那里听到跟性有关的东西,其实这个没必要担心,只要我们用合适的方式跟他交流了,具有了合作态度和精神,他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了,主动学会自己判断,这样的孩子是不会那么轻易地被道听途说的思想毒害的。
对于家庭格局的分析
往往具有野心的人都是懒惰的人,懒惰的结果是野心和勇气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一个人野心高到自己认为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就会失去希望和信心。
第九章 犯罪与预防
重申合作的重要性
罪犯没有社会兴趣,总是在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感。其实罪犯和神经病患者一样,要让他们真正走出来,只有让他们学会协作之道。
孩子一旦对别人发生了兴趣,就会具备相应的合作能力。母亲应该是以身作则,让孩子对全人类和社会有兴趣。
父母不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总是埋怨生活有多艰难,世道有多险恶,这样会妨碍他们对社会的兴趣。如果父母总是指责亲戚和邻居,总是批评他人,总是表露对他人的恶意和偏见,孩子自然会受到不良影响,他们对同胞会有不好的看法。
第十章 职业与工作
母亲的行为模式对后代的成长模式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果一个母亲对子女的生命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想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人,致力于扩展子女的兴趣,教授子女合作之道,那么我们就说,这个母亲对人类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孩子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最初的四五年间接受的训练,对他的成年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如果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真的感兴趣,他就会成为对方真诚的合作伙伴,他有责任心,他就会忠诚可靠。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12页

所有被宠坏的孩子都会害怕某样东西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8页 - 生活的意义

我这个人就是那种不太愿意贬低别人的中庸人士,从我的评价上就能看出,基本上自己觉得索然无味或者略显学术的书,我一般都会给个四星,毕竟我可以说,人家学术上或许有些道理,我不应该诽谤别人。
这个和性格相关,无可厚非,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叙事性的文章,而不是议论性偏重的,比如关于森田疗法的小故事串,就比较容易将我带入。而阿德勒论述当中,太多“论点-论据-论证”的影子,让我感到了从前对于议论文的厌恶,但是想想自己从前,却总是不厌其烦地写议论文,大概议论文的这种模式比较好套吧……
话归正题,花了大概十几分钟看完了书的第一章节【生活的意义】,看的过程哈欠连天,脑子里就留下几个词汇:童年、奉献、生活、合作。对于“奉献”的意义,我是十分认同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自卑心理表现的比较严重的同学,完全可以通过“奉献”的手段来改善自己。我个人感觉,在心理学当中,这一手段应该称之为“转移重心”,把关注于自身的问题转嫁到他人身上,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释放。再者就是关于童年养成的问题处理习惯,阿德勒的意思大概就是,小孩子脑子里有张哈希表,将遇到的事情都存储起来,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会自动映射,个人觉得有一定道理,毕竟我们的人生就是在数据存储、修改和删除,而小孩子更偏重于存储功能,毕竟是从一张空数据库而起。从数据存储衍生开来的,就是关于怎样记录正确或者说更合适的数据,“生活中的合作”给了最好的答案。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最简洁的描述和解释。
……
就目前感觉而言,这本书挺适合做科普读物的,其一是宣扬了积极的观点,其二就是可以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下议论文的恶心的催眠术…………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0页

【假使我们没有奉献的目标,而只是凭空发展人格,那只是装腔作势,突然是自己更不愉快】
所以多要有目标吗?那么我要在光棍节前减到101斤,然后去表白,这样算有志向吗?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超越自卑》笔记 我在深夜里走了很远,有多远就有多爱你;我努力接触我需要的学科,有多么善变就有多么复杂的优越。
案例之一:选择生活的意义
(1)这样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是什么,他们建立了一种没有把这些友善力量考虑在内的生活解释。
我们不难了解,当他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
……他更不知道他能够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得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
(2)事实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到它覆盖儿童环境中的全部为止。
如果她的第一个工作——即获得儿童的感情、兴趣和合作——失败了,那么这个儿童就不容易发展出社会兴趣,也很难对其同伴有友好之感。
(3)每个人都有对别人发生兴趣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必须被启发,被磨炼,否则其发展就会受到挫折。
……我们只管那些受到照顾较平常为少者,或只在某方面受到忽视,其他方面却一如常人者。
总之,我们说:被忽视的儿童必然没有发现值得他十分信赖的人。
(4)这三种情境——器官缺陷、被娇纵、被忽视——最容易使人将错误的意义赋予生活。从这些情绪中出来的儿童几乎都需要帮助以修正他们对待问题的方法。他们必须被帮助选择较好的生活意义。
应用:
四五岁之前母亲是值得信赖的人物,四五岁之后信赖形象缺失,即母亲的缺失,是否导致儿童对生活意义的定位后期变模糊,或者说生活意义定位潜意识化,进而在独立面对解决社会生活问题时,花费更多精力在于清晰自己的“生活意义”。信赖感缺失、合作能力缺乏,是否导致生活上过于随意而安,优越感目标较常人不够明确,或者优越感目标因为不够明晰不容易被人理解,从而缺乏扶助。
案例之二:
那种正确对待生活中不愉快经验的人,他的经验除了能告诉他作某些防范于未然的事外,那种不愉快就不会影响他们。他觉得:“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以保证我们的孩子能被安置的更好。”另一种会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占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世界?”有些父母就这样告诉他们的孩子:“我小时候也遭受过许多苦难,我都熬下去了。为什么他们就不该吃些苦头?”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
这三种人的解释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行为里。除非他们改变他们的解释,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所改变。在这里,个体心理学扬弃了决定论。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其中取得决定我们目标的东西。
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案例之三:
用悲哀来实现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为其目标的实现而感到快活或满足。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
情绪的格调也象生活方式一样的固定。
缺少这些感情和功能——例如:阳萎、早泄、性欲倒错和性冷漠——都是拒绝放弃不适应的工作和兴趣所造成的。
不正确的优越感目标和错误的生活方式都是导致这种异常的因素。在这类病例中,我们常发现他有:只期望别人体贴他,自己却不体帖别人;缺乏社会兴趣;在勇敢进取的活动中失败等倾向。
案例之四:犯罪感
……这孩子7岁时,有一次他在学校里告诉老师:他的作业是他自己做的。事实上,那是他的哥哥代他做的。以后,这孩子就隐瞒他的犯罪感达3年之久。
最后,他跑去找他的老师,供认了他可怕的谎言,但老师只是一笑置之而已。
接着,他又哭着去见他的父亲,作第二次的认错。……不但夸奖他,还安慰他。但尽管父亲原谅了他,这孩子仍然非常沮丧。
……这孩子以这样琐碎的小事,如此强烈地责备自己,是为了要证明他的诚实和严肃。……在学校功课和社会地位吸引力方面,他自觉不如他哥哥,因此,他便要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更因其他各种的自责而感到痛苦。
他犯了手淫,而且在功课中也没有完全戒掉欺骗行为。当他面临考试时,他的犯罪感总是逐渐的增加。
由于他过分敏感的良心,他的负担远较他的哥哥为重,因此,当他想和哥哥并驾齐驱而又无法做到时,他便以此为脱身的借口。
离开大学后,他计划要找份技术性的工作,但是他强迫性的犯罪感却变得尖刻异常,迫使他整天都要祈求上帝原谅,结果他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工作的时间。
他对考试和工作的逃避,给了他一种懦弱的标志和高涨的无所适从之感。他的各种病症都是有意地避开每一种能使他觉得被击败的活动。
解释:
到第五年结束,他的人格已经成形。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经固定。
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它们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正如他以前所有的表现都和他对生活的解释互相配合一样,现在他的新表现也会和他的新解释配合无间。
不能配合环境,而且也无法满足环境要求的肉体,通常都被心灵当做是一种负担。
所以,心灵会变得负担过重,而他们也会变得自我中心而只顾自己。如果儿童老是受着器官缺陷和行动困难的困扰,他们就没有多余的注意力可供留心外界之用。他根本找不到对他人发生兴趣的闲情逸致,结果他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便较其他人为差。
方式:
如果心灵主动地运用其能力以设法克服困难,则个人可能会和原先负担比较轻的人一样的成功。
案例之五:心灵塑造肉体
身体的整个形状和发展不仅受心灵的影响,而且可以反映出心灵的错误和缺陷点。
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有许多肉体的表现只是心灵无法找出补偿其困难的正确方法所造成的结果而已。
例如,我们已经确知,在生命开始的最初四五年之间,内分泌腺本身也会受到心灵的影响。有缺陷的腺体对行为并不会有强迫性的影响,相反,整个外在环境、儿童想接受印象的方向和心灵在他感兴趣情境中的创造性活动等等,却能不断的影响腺体。
有些儿童在接受考试时,会觉得性器官受到刺激,而罪犯在犯罪以后,经常会跑到妓女家里,或去找他们的女友,也是众所周知的事。
观察心灵如何利用情绪来激起某种身体状态,情绪和它在身体上的表现告诉我们:心灵在一个被它解释为有利或有害的情境之中,如何作出动作和反应。
解释:
有些人在生气时,同时会发生胃部和毛或脸孔涨的通红,他们的血液循环改变的程度甚至会使他发生头痛。在偏头痛或习惯性头痛后面,我们常会发现有异乎寻常的愤怒或羞辱。对某些人,愤怒还能造成三叉神经或癫痫性的痉挛。
应用:
考试会觉得性器官受刺激,受侮辱,改变血液循环的程度甚至产生偏头痛或习惯性头痛。
案例之六;情绪影响生理机能
心情的紧张对自主神经系统和非自主神经系统二者能发生影响。只要一紧张,自主神经系统一定会有所动作。
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包含在情绪的表现之中,而这些身体的表现又都是心灵和肉体活动的结果。我们必须审视心灵对肉体、肉体对心灵之间的相互活动,因为它们二者都是所关心的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从这些证据中,得到一个结论:生活的风格和其对应的情绪倾向,会不停地对身体发展施以影响。
案例之七:心灵影响智力
案例之八:
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如果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如果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步。
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虽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不变,问题也依旧存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
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象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这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
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
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对无力,他可能会变成专制的暴群,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
他可能用这种试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
分析:
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没有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耳盗铃起来或放弃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案例之九:
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
当这种态度被坚决执行时,个人就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
这时,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面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而表现出他的信念。他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
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每一个自杀案件中,我们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的死亡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仿佛自杀者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自己的活动范围,和他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的生活中必须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在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
用这种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小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喝斥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种。
案例之十:
在学校中总是屈居人后的儿童、在30多岁仍然找不到职业或一直把婚姻问题往后搁延的男人或女人、必须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者、对白天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显现出他们有自卑情结,它使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无法获得进展。
手淫、早泄、阳萎和性欲倒错,都表现出:在接近异性时,由于害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犹疑不决的生活风格。
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怕行为不当呢?”我们就能看出他们的好高鹜远的目标。对这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订得太高了!”
分析:
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即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则是相对地增大。
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情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责献的能力。他不某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也不需要、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按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这建立在他的生活风格中,并象他自己独创的奇异曲调一样布满于其间。
但是,在他的生活风格里,他并没有把他的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楚地看出来。他表现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们也只能凭他的举止动作来猜测。
案例之十一:
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
我们能够看到,他训练自己去帮助他的同类到何种程度,以及他限制住他的帮忙到何种程度。他把他的这种目标作为补偿其特殊自卑感的方法,而我们也必须能够从他在职业中或在其他处的表现,猜测出他所想补偿的自卑感。
他们的目标对他们的外在表现也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目标被具体化后,个人即会节减并限制其潜能,以适应他的目标。
他整个目标的原型会在这些限制之下扶摇前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会找出方法来表现他赋予生活的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最终理想。
因此,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须看他表面下的东西。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他的职业——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
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尽净,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
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阻挠时,他愈能中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分析: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对个人来说,在他的生活的风格中,就不存在什么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可非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
例如: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引起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他便是个笨蛋。
例如,“有一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象你那么粗鲁!”如果我们认为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因为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蠢,他是装傻。
应用:
一直等待什么也不做,是因为一旦我要做的事情会使环境不稳定导致我的情绪不好或者遇到困难都会象你发泄,与其将困难提前,也就是在你不如意不稳定时发泄,不如等你稍微或者表现的平定的时候,我再继续我自己的事情。我没有分的念头,中间用的激烈手法甚至让你感觉不被重视不被关心也是想能促使你尽早平定下来,哪怕是放弃我为代价。我相信这是true love。我想你过的好,但不原谅你的不理解,也不原谅你的放弃。
案例之十二:神经病——对付现实的工具
例如,如果他患有偏头痛(migraine)的病。这种头痛对他非常有用,当他需要它们时,它们便会适逢其时地发作。由于他的头痛,他可以免于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每当他必须会见陌生人或作出新决定时,他的头痛就会发作。
我们怎么能够期望他会放弃这么有效用的工具呢?从他现在的观点看来,他给予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一种机智的发明,它能带来各种他所希望的好处。
但是,只要他的目标保留不变,即使是放弃了一种病症,他也会再选用另一种。“治疗”了他的头痛,他会再害上失眠症或其他新病症。只要他的目标不变,他就必须继续找出新的毛病。
有一咱神经病患者能够以惊人的速度甩掉他的病症,并毫不迟疑的再选用新的一种。他们变成了神经病症的收藏家,不断地扩展他们的收藏目录。阅读心理治疗的书籍,只是向他们提供许多他们还没有机会一试的神经病困扰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探的是他们选用某种病症的目的,和这种目的与一般优越感目标之间的关系。
每个神经病患者都是这这个样子:他们选用的方法都正确无误——它们都无可厚非。他们需要改进的,是他们的具体目标。目标一改变,心灵和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而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合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的地位。
应用:
我的目标是什么,更大程度的自由!我需要改变目标么?
案例之十三:利用你的记忆
在每天的行为中,都很容易看到人们如何利用记忆,来平衡情绪。
如果他忧郁成性,他的所有记忆都会带有忧郁的色彩。如果他是愉悦而富有勇气的,他会选择完全不同的记忆——他会回想的意外都是愉快的,它们能使他的乐观主义更为坚定。同样地,如果他觉得自己面临了问题,他会唤起各种记忆,来帮助他想出准备应付问题的心境。
他反复的用这个故事来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经试验过的行为风格来应付未来。
记忆绝不会和生活的风格背道而驰。如果一个人的优越感目标要求他感到:“别人总是在侮辱我。”他就会选择能被他解释为侮辱的意外事件,来供他记忆之用。只要他的生活风格改变,他的记忆局限性会随之改变。他会记住不同的事情,否则他便会对他记得的事件给予不同的解释。
案例之十四:你的记忆来源于谁,是否易受人影响
早期的回忆是特别重要的,从那里我们可以判断,他愿意和什么人合作,他曾经而临过什么问题,以及他如何应付它们。
从儿童时代起便记下的许多事情,必定和个人的主要兴趣非常相近。如果我们知道了他的主要兴趣,我们也能知道他的目标和生活风格。这个事实使早期的记忆在职业性的辅导中,有非常重大的价值。
此外,我们在其中还能看出儿童和父、母,以及家庭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至于记忆的正确与否,倒是没有多大关系的。他们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代表了个人的判断:“即使是在儿童时代,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了。”或:“在儿童时代,我就已经发现世界是这个样子了。”
各种记忆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他开始述说其故事的方式,他能够回忆起的最早事件。
第一件记忆能表现出个人的基本人生观,他的态度雏型。它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一见之下就能看出:他是以什么东西作为其发展的起始点。

案例之十五:你的记忆和你现在的情绪
这是对她母亲的描述,这个描述显示她的行为并不是非常理智的。这是这个女孩子对她母亲的看法。“怕我们不会回来”——很明显地,这母亲是很慈爱的,她的女儿们也都知道她的慈爱。
但是,她同时也是紧张和焦虑的。
案例之十六:
经验使我们相信,一个人如果无法与人交往,很可能是因为他希望驾驭别人,事实上他只对自己有兴趣,他的目标在于表现他个人的优越感。
她的外号叫“汤姆”,因为她一直想当男孩。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怀疑,她是否以驾驭别人作为她的优越感目标?她可能以为,只要男性化,就能够驾驭别人,或控制别人,而且自己不受别人控制。
她象大部分小儿子一样的野心勃勃,但是她要的是表面上的优越,而不是要使自己获得适当的处境。而且她也始终生活在恐惧失败的威胁之下。
如果我们要帮助她,我们应该找出方法来使她安分守已地扮演女性角色,消除她对异性的恐惧的高估其价值,并以平等而友善的态度对待其同伴。
案例之十七:
很不幸地,在我们的文化中,女性母道部分的价值却被视为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人们重男轻女,如果男性的角色占有较优越的地位,自然而然地女孩子会不喜欢她们未来的工作。没有人会居于臣属的地位而感到满足的。这样的女孩子结了婚,面临即将拥有自己子女的时候,她们会以各式各样的方式表现出她们的抗拒。
她们不愿意,也不准备抚养孩子,她们不希望孩子的到来,也不觉得养育孩子是件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社会问题,可是却极少有人正视它。
认为对孩子的兴趣是一种低下工作的女人,绝对无法学会要给予孩子一个好的开始所需要的技巧、关心、了解和同情。
对自己女性角色不满意的女人,她生活的目标会阻止她和自己的孩子作亲密的联系,她的目标和孩子们的目标并不一致,她经常念念不忘要证明她个人的优越,为要达成这个目标,孩子们便成了碍手绊脚的累赘。
如果我们研究在生活中失败的许多个案,我们几乎都会发现——它是由于母亲没有适当地尽到责任。她没有给孩子好的开始。如果母亲们都失败了,如果她们都不满意她们的工作,对孩子也毫无兴趣,那么人类全体都将陷入危险之地。
在这里,我们应该回顾个体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特征的发展并没有什么理由,可是儿童为了自己的目的,却会利用他们的经验,来作为理由。例如,我们无法断定,营养不良的儿童一定会变成罪犯,我们必须看他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观。
我们很容易了解,如果一个女人对发也身为女性的角色感到不满,她会招致许多困难和紧张。我们都知道母道的奋斗力量。
我们可以明白:当一个母亲没有设法扩展她孩子和别人的联系,并教导他和环境中的其他人平等地合作时,她是犯了多么严重的错误!
以后,她还要使孩子的兴趣转向环绕着他的社会生活,转向家里其他的孩子,转向朋友、亲戚和社会上平常的人们。因此,母亲的工作是双重的,她自己必须给予孩子一个可信赖人物的最初经验,然后她必须准备将这种信任和友谊扩展开,直到它包括整个人类社会为止。
案例之十八:
如果他想再和母亲在一起,能够吓坏自己的思想是非常有用的。即使他们长大了,被宠坏的孩子仍然会保存他们那充满焦虑的梦。
案例之十九:
也许父母双方都会为他们私人的利益,而把孩子当做争执的焦点。他们都希望孩子依附在自己身上,爱自己,更甚于爱对方。
如果孩子发现了双亲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很技巧地让双亲来争夺他们。结果在父、母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竞争,看谁最善于管理孩子,或谁较宠爱他们。他最先感受到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就是父亲和母亲的合作不良,他们也不能希望教会他如何合作。
案例之二十:
而且,儿童对婚姻和异性伴侣最初的概念,都是从他们父母的婚姻中得来的。在不美满的婚姻下长在的儿童,除非他们最初的印象被纠正过来,否则他们对婚姻都会有悲观的看法。即使是在成年之后,他们也会觉得婚姻是注定要成为不幸的。他们设法避开异性,要不然就认定他们对异性的追求不会获得成功。
分析:两种表现都有。偶然敢向前多踏一步,也比较容易困在这一步的关系中,走向第二步需要同第一步一样的强烈的吸引和刺激,才能产生勇气。
案例之二十一:
如果父亲脾气非常暴躁,而且想驾驶家庭的其他分子,则男孩们对男性应有的作风会培养出错误的观点。女孩子更会深受其害。在以后的生活中,她们会把男人想象成暴君,婚姻则会被看做是一种奴役或臣属关系。
没有人喜欢挨批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逃避批评作为生活的中心点,那他跟社会的各种关系都会受到干扰。他看每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遵循他的感觉表来加以推断:“我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这些人把和别人的关系当做是决定胜负的场所,他们自然不可能知道友情是什么。
案例之?:

在罪犯中,有相当惊人的比例是出其不意自以压抑犯罪为职业者。
在医生的子女的神经病患者的数目,和教师子女中不良少年的数目,都相当惊人。
有时,这种习惯是一种敌意的表示,它是反抗别人的方法之一。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36页

梦的内容是表现与常识对立的个人风格。在梦中,我们依靠隐喻绕开了常识的检验,使自己的个人风格可以坚持下来。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90页

常识是合作的一面,合作素养欠佳的人不会喜欢常识,这种人会频频做梦!不认同。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96页

罪犯发展了一种毫无价值的优越感来隐藏他的自卑情结。 满眼合作之道,阿德勒太局限了。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标志在于: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是他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他人能够接受的意义。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必然也会为他人所效仿,因为从中我们能看出用成功的办法来解决共同的问题。
身体有缺陷的儿童比那些生来具备一切优势的儿童往往成绩更大。例如,有个孩子视力不佳。要想看清楚的话,他得比目光敏锐的同龄人更专注。他对这个可见的世界更加注重,对区分各种颜色及形状更加感兴趣。最后,比起那些从未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的儿童来,他们会能更欣赏这个世界。因此,有缺陷的器官最终也能产生巨大的优势,但心灵必须找到克服缺陷的途径。
在画家和诗人当中,很多都视力不好。这些缺陷因高度发展的心灵而得到克服,最后他们更能比正常人使眼睛服务于更好的目的。
如果小孩习惯于被母亲陪同、帮助,受到她的支持,他可能会发现表现得焦虑不安——不管原因何在——是控制她的有效途径。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对愤怒的生理描述。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用以控制人或情况的工具。
如果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主浍发现: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参与感情的表达,而且身体表达都是心灵与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审视心理对肉体以及肉体对心灵的相互关系极为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所关注的整体的两个部分。
从这些证据中,完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情感特征,会对身体的发展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如果儿童的性格及生活方式很早就定型,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经验,就应当能够预见他以后生活中的各种身体表现。勇敢者会显示自己的心理态度影响于自己的体各中,他的身体构造会异于常人,肌肉会更加结实,仪态会更加规矩。姿势很可能对身体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是肌肉更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敢者的面部表现与众不同,而且最终他的全部特征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头盖骨的形状都可能改变。
生活方式是心理学最适合的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采取其他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的是生理学或生物学,对于那些调查刺激反应的人,那些企图找到“创伤”——即震惊经历——所产生影响的人,那些研究遗传能力、观察他们如何发展的人,这一说法都是正确的。然而,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自己的意义,他们的目标、奋斗方向,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迄今为止,我们了解个体的最佳办法,就是研究他与人合作的能力大小。
我们不必去问他们,我们只需观察其举止,因为只有举止才会揭示他们用什么方法安慰自己。说自己很重要。比如,如果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到他在想:“别的人可能会忽视我,我要让他们看看,我可是个人物。”如果看到一个人说话时手势很有力,我们猜到他在想:“如果我不强调的话,我的话就会没有力量了。”
生命的乐趣主要源于缺乏肯定。我们如果对每件事都已确定,如果知晓了每件亟待了解的事情,那再也无需进行探讨或发现了。科学也将走到尽头,身边的茫茫宇宙也只不过是一个说过两次的故事罢了。艺术和宗教本来给我们提供一个瞄准的理想,如今也失去所有意义。生活中的挑战无穷无尽,这是我们的幸运。人之奋斗永无止境,我们总能发现或造出新问题,为合作和奉献创造新机会。
现在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了:如果一个问题出现,某个人对此无法适应或无法应付,并强调确信自己无法解决,这是他表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压力,所以往往会产生朝向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但这些举动不是针对解决问题的。因此,朝向优越感的举动只会朝向生命中无用的一面,而真正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或推到一边。这个人就会想尽办法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绞尽脑汁地去避免挫败,而不将心思用来奋力追求成功。他给别人的印象只会是犹犹豫豫、僵滞不前,甚至在困难面前畏缩退却。
在恐惧症状的病例中,很清楚地就能看到这种态度。这种病症表现了这样的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呆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充满各种危险,我得防着点。”如果总是抱有这种态度,这个人就会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或者呆在床上不下来。
我必须说:许多人恋爱时都会觉得软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对的。恋爱时,我们必须很温柔,我们对另外一个人的兴趣会使我们容易受伤。只有当一个人的优越目标是决不软弱,而且这种目标不会暴露时,他才会逃避爱情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人总是远离爱情,也不会恋爱。经常会发现:如果感觉有掉进爱河的危险,他们便会嘲笑这种情况。他们讥笑、嘲弄、并且排除那些他们觉得威胁到自己的人,他们通过这些方式来摆脱这种软弱感。
一个人的勇敢程度和合作能力大小可见于他对异性的接近方式。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方式,独特态度和求爱时表现的气质。这些与他的生活方式总是一致的。
放纵一个惯于受宠的病人可能容易得到他的好感。但他潜伏的控制欲会更显而易见。如果轻视他、忽略他,可能很容易招致他的敌意。他可能会中止治疗,或者在继续治疗中,希望为自己找到借口,让我们难过。不管是放纵还是轻视都帮不了他。我们必须展现给他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兴趣、关心。这是最真实、最主观的兴趣。我们必须与他合作来找到其错误。这是为了他的利益,也是为了别人的福利。带着这个目标,我们决不能冒险去产生“转移”,以权威自居,或使他处于依赖他人、不负责任的位置。
“我不知道这件事是否与我讨厌苹果酒和其他含酒精饮料有关。”一件小事又成为整个生活态度的成困。如果客观地看待,这件事的轻重似乎不足以导致这个深远的结论。然而,这个女孩却私下认为这足以解释自己为什么讨厌酒精饮料。我们可能会发现:她是一个懂得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人。也许她很独立,勇于改错。这个性格可能显示出她一生的特征。他似乎在说:“我是犯了错,但我一发现错了便会纠正。”假若果真如此,她也会具有极好的性格:主动、勇于奋斗,迫切地想要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处境,过一种美好而有益的生活。
被宠坏的孩子不可能独立起来。他缺乏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最小的孩子通常都雄心勃勃,但大部分有雄心的孩子都很懒。懒惰是雄心与沮丧相混的一个信号:一个人的野心太大,以至于他看不到任何实现的希望。有时候,最小的孩子不承认有一个什么雄心,但这是因为他想一切方面都优秀,他希望不受限制,自己是唯一。最小的孩子有很深的自卑感,这一点也很明显。周围的人都比他大,比他强壮,比他更有经验。
有的人无法只与一个人恋爱:他们必须同时与两个人相爱。这样他们才觉得自由:可以从一个人那儿逃到另一个人那儿,永远不要负爱情的全部责任。事实上,脚踩两只船就是一无所有。
有时候嘴巴说谎,脑筋也不明白,但是身体的机能只会吐露实情。如果有机能缺陷,便一定是两者之间没有达到真正的协调,他们彼此失去了兴趣。至少有一方不再想面对爱情与婚姻这一任务,而想寻找逃脱之路了。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3页

14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280页

三星半,能简约精准说出道理该多好。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52页 - 心灵与肉体

“用悲哀来实现其优越感目标的人,并不会因其目标的实现而感到快活。他只有在不幸的时候,才会快乐。”读到这句话,在床上快活地一轱辘翻了个身,哈哈。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 X

智力的遗传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论据尚不明显。智力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兴趣,而且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限制了兴趣,不是遗传,而是丧失信心和惧怕失败。毫无疑问,大脑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遗传所致,但大脑是思维的工具,不是思维产生的源泉,而且以我们现有的知识看,如果大脑的缺陷并非严重到无法克服的程度,它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加以弥补的。能力超群的背后,我们发现的并不是超群的遗传因素,而是持久的兴趣与不懈的努力。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页

自卑与超越
作者:阿德勒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
人生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
人生所面临的所有困难或问题,都源自于生活中受到的三大制约。
第一种制约:我们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除此外别无选择。
第二种制约: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任何人都是人类体系中的唯一成员。第三种制约: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此引出三个问题:既然我们星球上资源有限,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人类永存;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人类两种性别”和“人类延续依赖于两性关系”这一生存要求。
所有问题都可以归于三类“职业、交际、两性问题。
社会情感
自杀者、堕胎者等之所以容易失败,是因为他们处理职业、交际、两性问题时,从不寻求他人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生活没有兴趣并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个人理想其它人根本无法从中共享。他们如果取得了所谓的成功或者实现了某种理想,实际上只是一种虚无的优越感,这种自我满足和陶醉,也只有对他们才有意义。
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人生理想与此同理,起唯一的意义就是在于对他人是否存在意义。
人生的真谛就在于奉献和合作。
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每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人生的成与败,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对决定论的反对之处。一个人的经历并不能决定其一生的命运,但会对人的命运造成影响。
身体缺陷
那些先天具有缺陷的儿童大多是失败者的原因,因为他们往往关注自己的缺失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溺爱
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也是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意义进行曲解的一大因素。在那些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的愿望就是法律,自己无须争取便可达到一切。他们还认为自己天生就具有某种权力、无人能及。
过于受宠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很可能会变成危险人群。
冷落
受冷落的儿童是第三种“问题儿童”。他们的人生同样容易偏离正轨。
梦对早期记忆的影响
人在睡梦中和在清醒时的性格是一样的,只是在梦中人的压力较小,人的性格会毫不隐瞒地被表现出来。
儿童早期的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早期记忆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是他们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这是他们第一次将他自己的外貌、他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对他的态度综合起来进行审视。第二,这是他们第一次有了自己主观的观点,也是他们人生记录的开始。
常常有人说性格是无法改变的,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而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养他们的勇气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合作的重要性
防止神经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
第二章 心灵和肉体
心灵和肉体的联系与冲突
在个体心理学看来,我们关注的是肉体和精神的相互作用。
精神因素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
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找出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探寻其最终目的,然后将这一目的和其它人的目的进行比较。
我们的任何动作都是有目标的,而精神则将这种目标变得更加明确。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身体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形成的态度。
只要克服了精神上的障碍,身体的缺陷就不再是障碍,反而会成为一种有利的条件。
如果一个孩子想要克服某种困难,肯定会为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关注社会、关注他人,与他人合作。
精神会影响身体的形态和发育,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到精神上的不足。
情感的作用
我们称人随生活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精神促使肉体去产生行为的结果。
精神就是这样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它要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伤痛、意外事故、衰竭的侵袭。
感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对身体有支配作用,但是对身体并没有依赖作用,它主要由个体的目标和人生态度所决定。
我们的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通过身体表达出来的。人的感情往往通过自身的动作表达出来,比如某种姿势、态度、表情和四肢的摆动。
人在表达任何一种情感的时候,都会调动身体的每一部分,并且这是精神和肉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会对身体的发育造成持续性的影响。
身心的不同特征
如今我们可以给心理学再下一个定义:它为了了解一个人合作的缺失程度。精神是一个整体,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会贯穿他的一生,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会和人生态度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情感出现了问题并且违反了自身的利益,你也总是很难去改变,因为这是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只有改变了而人生态度,才会使情感得到改变。
我们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自卑心理
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
当一个人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神经官能症患者的身上有一大特征表现:行为受限。
自卑感并非只有坏处,它也可以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
对优越感的追求
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具有唯一性。
人的性格不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都是固定不变的。
一个人身体越健康,精神就越正常,在某方面遇到困难时,就越能找到最佳方法。
我们都不会对争取优越感中所发生的特殊情况急于评价,但是我们却发现,这些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人上人。
一个人只有确定了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它的人生态度就会为此服务,所有的行动也会与这个目标相一致。
只有目标改变了,他们的思维和态度才会真正改变。
只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永远是强者、永远不坦白自己的感情时,才会避免对爱情的依赖。这样的人没有做好恋爱的准备,也不会去接受爱情。这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有坠入情网的危险,就会将这段爱情毁掉。
童年时期孩子的偷盗行为或者那些少年犯大多都是出于报复心理。
当我们面对说谎的案例时,一定要看其背后是否有严厉的父母。
在对自身缺陷进行补偿的同时,也许还会使一些不能实现的目标实现了,也会到达那些难以达到的目标。
第四章 早期的记忆
个性塑造
因为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决定他整体性格的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在他精神发育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可以看到这种追求。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会知道从两个重要的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生态度进行了解。首先,我们从任何一种行为入手进行研究,他的每一种表现都会把我们引入一个方向——奋斗的动机上。
我们只有将一种表现放在整体中去了解,才能确定它的意义。
在人的所有精神世界里,只有记忆可以透露出人的真性情。记忆就像他的影子,时时提醒着自己的限制和环境的意义。记忆都不是偶然存在的——每个人都会从他的记忆中找到那些他认为有用的东西进行保存,不管其清晰与否。所以,这些记忆就成为他的“人生故事”。于是他开始用这些记忆告诫或者提醒自己,使自己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目标中,并利用过去的经验,让自己以一种成熟的态度迎接未来。
早期记忆的作用
人的记忆和生活方式绝不会背道而驰。如果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同时,想到的总是“别人总是侮辱我”,那他的记忆中就总是那些被侮辱的事。随着他的人生态度的改变,他的记忆范围也会有所改变。他会记下不同的事情,或者对记忆中的事情做不同的解释。
早期的记忆是极为重要的。首先,他们显示出形成人生态度的原因以及其最简单的表达方式。
记忆的准确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个人判断。
早期的记忆能够说明一个人的人生观,这是其人生态度的雏形。
第五章梦
梦的解析
梦在一定程度上真的会喂我们找到要走的路。
我们常常把梦看做克服困难的一种方法,那么也就是说,人为了寻找未来的方向才做的梦。
在佛洛依德的心理学派看来,梦是有科学性的。但是佛洛依德在解释这些观点的时候却将梦脱离了科学的范畴。比如,他在研究梦的时候将人脑白天和晚上的活动差异作为前提,把“有意识”和“无意识”看成相对的两面,梦所遵循的规律则与白天的思维规律截然不同。这些观点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佛洛依德的另一个观点认为,应该将梦放在性的背景下去研究。这一观点同样把人的正常活动与梦境相分离。我们可以假设这种观点正确,那么梦自然就不是整个性格的表达了,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佛洛依德学派的人也认为这种观点欠妥当,但是佛洛依德自己则认为在梦中还会有一种寻死的愿望。也许这种观点有其正确性。然而之前我们提到,梦的目的之一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表明了对个人能力的不自信。据此来说,佛洛依德的观点过于隐晦,他无法让我们探寻人的整体性格是如何通过梦境反映出来的,并且梦好像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不过,他的观点中也有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梦的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背后潜藏的思想。这一点对我们很有用处。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也有类似的观点。佛洛依德忽视了科学心理学的前提——认识性格的关联性以及个体的思想、言行的一致性。
从科学角度来看,人在做梦的时候和在清醒的时候是同一个人,并且做梦的目的也是和此人的性格相一致的。只有一类人,我们无法将他在梦中想实现的愿望和她现实的性格相互联系,那就是被宠坏的小孩。
个体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梦是人生态度的体现,并与之息息相关。
强化人生态度
在梦中的某种情感被我们保留了下来。梦中的内容已经忘却,但是却有着对梦的情感和对梦的不懈。梦只是引发这种情感的方法,而留下这种感觉则是梦的目的。
一个人的情感和他的人生态度必定一致。梦中的思想和清醒时的思想没有绝对的差异,它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把他们之间的差别做一下概括,即梦中的思想与现实的距离较远,但是它们并不是脱离现实的。
在我们没有将事情处理妥当之前,在我们还存在重大压力之时,在现实还存在种种问题时,我们才会做梦。
做梦的目的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受常理的攻击。如果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不想用常理解决,那么梦就会激发出他的某种情感去坚定他的态度。
梦想在人生态度和现实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在面对人生态度时就可以不做调整了。人生的态度是梦的制造者,它可以激起人的某种情感。我们发现,一个人的性格和日常行为同样会出现在梦中。不管是否做梦,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总是不变的,但是梦却为我们的人生态度提供了支持和维护。
象征和隐喻
为什么梦不是简单的话语表达,非要用隐喻和诗一般的语言呢?其实很简单,如果不这样,我们就无法摆脱常理。
当遇到问题时,先把它精简压缩,直到剩下整个问题的一部分,然后再以隐喻的形式将其余的部分表达出来,并当做原来的问题来处理。
梦是一座桥梁,它联系着现实生活和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人生态度本就应该直接与现实衔接,并不需要我们去强化。梦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每种梦境都可以揭示出我们在面对某种情景时需要强化人生态度的哪一方面。
梦境分析
很多人会做飞翔的梦,其实这和其它的梦一样,同样是为了激起人的某种感情。跌倒,这说明在人的头脑中,对自我保护的恐惧远远大于克服困难的忧虑。
考试,暗示我们,你还没有准备好应对眼前的问题。
孩子如果看到母亲对父亲倍加关注,就会产生怨恨。他想让母亲将爱全部归于他身上,并且不想让母亲对其他任何人表现出关心。
心理治疗的目的之一,是让患者明白,不要再执着于自己的人生态度。
治疗的另一方面是,让他鼓足勇气与人合作,以另一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找到人生的意义。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母亲的作用
自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所有行为就都是为了和母亲建立联系而做的。
其实做好母亲并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任何技巧都是对兴趣进行训练的结果。
如果想让一个母亲以后成为合格的母亲,那么从小就要培养她的为母之道。让她主动接受母亲这一角色,并让她感受到母亲的乐趣和意义,让她以后不能因为无法承担起母亲的责任而失落。
性格并不是由固定原因造成的,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去实现某一目标,而正是这些经历让他们形成了特定的人生观。我们不能说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定会犯罪,我们还要看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什么。
如果一位女性对于做好一个母亲的角色并不感兴趣,那么她和孩子都将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
如果将性与饥饿的驱动力与母性的本能相比,那么母性将胜过一切。
有的母亲将孩子看得过重,认为孩子可以完成她未完成的使命。她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依赖她,受她的约束。这样孩子就真正成为了她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分开。
如果母亲只注重和孩子的关系,就会对孩子过于宠爱,以至于宠坏,这样也会让孩子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
母亲的责任是双重的:首先她要让孩子有一个信赖他人的初次经历,然后要将这种信任延伸到整个社会。
恋母情结是培养方式的错误,这是人为造成的,不能归结于与遗传相关的乱伦,更没有任何性欲的愿望。
父亲的作用
母亲如果不把与孩子的关系延伸至父亲是很危险的,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孩子首先体验到的合作精神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如果父母之间不合作,孩子的合作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了。并且,从父母那里,孩子也会产生对婚姻的初次印象。
对于父亲的责任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父亲、社会的好公民。他们必须将人生的三大问题——事业、友情、爱情处理得当,还要在家庭问题上与妻子很好地合作。
所有父亲都要明白,男性的强势地位是当今文化过度强调的结果。
只要平等合作关系还是家庭生活的基础,关于挣钱和花钱的问题就无须再追究。惩罚孩子、特别是体罚,往往会极大地伤害孩子。
丈夫对妻子的爱不可在孩子跟前过分体现。
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个体心理学关注的不是恐惧的来源,而是恐惧的目的。几乎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有恐惧症,他们正是利用自己的恐惧赢得了别人的关注,并成为自己人生态度的一部分。
如果父亲的成就很高或者很成功,反而会让孩子认为,父亲的成就自己永远无法赶上,由此心生失望,丧失生活的兴趣。
家庭的排行
长子
地位被抢占的经历也会对他的人生态度产生影响。
我们总能在老大身上看到对过去的眷恋。他们喜欢回忆,但是对未来没有信心。一个曾经有着统治权和掌控权的孩子,总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权力的重要性。长大以后,他们同样会玩弄权术,并且过分夸张规则和制度的作用。他们认为任何事都该按规则执行,并且这种规则是一成不变的。权力应该掌握在那些权力给予者的手里。这时,我们就看出了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他之后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这种人拥有了地位,定会时时怀疑别人有不轨之心,想夺去他的职位。
问题儿童中老大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最小的孩子。这的确很有趣,他们是家庭构成的两个极端。
次子
老大的行为举止未必如此,环境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而不是排行。
老幺
老幺排在问题儿童的第二位,主要原因是家庭的溺爱。
独身子女
独生子女也存在特有的问题。他的竞争对手不是兄弟姐妹,而是父亲。
独生子女有时会表现出和老大相似的情形:他希望战胜父亲,而且喜欢与年长者共事。
生小孩之间,我个人认为,间隔三年左右最好。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教育的变革
学校是对家庭教育的弥补。
教师的角色
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有的父母这样说:自己的孩子原本在家里好好的,可是一进学校就会变得很调皮难缠,于是各种问题纷然而至——这个孩子在家中地位一定很高,而且家里没有什么约束和考核,所以他的问题基本不会显现出来;步入学校后,不再有他人的宠爱,所以他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失败者。
师生关系
老师需要怎样去帮助他们呢?首先是把自己当成母亲,与孩子亲密相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先天因素与后天培养
身体的残疾可能会成为激发他潜能的巨大动力,也可能会成为阻碍他发展的最大障碍。
兴趣是影响智力发展的最大因素,然而影响兴趣的因素并非遗传,而是缺乏自信和害怕失败。
个性发展
很多被家人过于宠爱的孩子只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才会好好学习;如果老师忽略了他,问题就会立刻出现。
对教学工作的观察
几年内孩子都跟随同一个老师,对孩子是极为有利的。
一般来说,跳级不是个好现象。这样会将多超出现实的愿望压在孩子身上。
学习成绩很差、难管教的孩子,要想帮助他们,唯一的办法是,借假期时间,老师帮助这些孩子找到他们形成错误人生观的原因,并帮助他们改正。
学前教育欠缺的孩子被分到慢班显然并不合适。
第八章 青春期的引导
青春期的特点
青春期的确有一些危险存在,但是如果说这种危险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则根据不足。
心理方面的特征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而言,最主要的是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如果我们真正能够使他相信这是水到渠成的事,就可以减轻很多压力。如果非要迫切证明自己的成熟,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意图强烈地表现出来。
父母想让孩子知道他们还小,可孩子却一再表明自己已经长大,这样就就会形成孩子的叛逆心理。
身体方面的特征
自我挑战
青春期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在人生的三大问题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训。
青春期问题
被溺爱的孩子
沉溺于童年
轻微犯罪
神经官能症
与期待相悖
渴望赞赏与认同
有些女孩在家中不受父母的宠爱,往往很早就有了性行为,这样不仅表明自己已经长大,更表现了她们的爱慕虚荣,她认为这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许。
青少年性心理健康
第九章 犯罪及预防
了解犯罪心理
为追求优越感而奋斗
总有一条线贯穿着人类发展的过程——人们一直努力地由卑微走向高贵,由失败走向胜利,由底层走向上层。这条线从一出生就开始显现,一直到人的生命终止。
环境、遗传与转变
不论是环境还是遗传的影响,都没有强迫性的影响。因为同一个家庭或者同一个环境中的孩子长大后常常是不大相同。
童年影响与生活态度
如果我们真正想帮助这些罪犯改正,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了解他的童年生活,看是否有什么事情阻碍了他与别人合作。
罪犯性格的构成
容易犯罪的儿童有三类:身体残疾的人,受宠的人,被忽视冷落的人。
犯罪的类型
一种是他们知道社会中需要与人合作,相互关心,可是自己却从来不去这样做,所以这样的人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敌人,认为自己会被社会孤立,得不到任何人的赏识;另一种是被惯坏了的孩子。
合作的重要性
想真正了解一个罪犯,就要看其在合作中的失败程度和性质。
性格、生活方式和三大课题
人生态度对其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性格的错误,才会试图改变。
罪犯不会关心人。
合作的早期影响
家庭环境
环境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们对自己地位的误解,并且没有人给他做正确的引导。
贫穷
身体缺陷
自卑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是教育的不健全。如果我们加以正确的引导,身体残缺的孩子照样可以像普通人那样关心人。
社会不利因素
如何解决犯罪问题
体罚的无效性
除非有人证明了一个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的人仍然走向犯罪道路,然而至今,我都没有见过或者听过这样的事例。
第十章 职业问题
第十一章 个体与社会群体
对待精神病最好的办法是,当他们有不吃饭或者撕扯衣服的行为举止时,不要呵斥,应该任其而为。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我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所以必须与人相处。
人由两种性别组成,人类的延续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两性关系的良好发展。
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并且对于很多人来讲,这一工作是全新的。
不应该轻视舞蹈的价值。
我并不主张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了解性方面的知识,或是让他们知道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知识。
不要欺骗孩子,也不要刻意回避他们的问题,这才是帮助他们的秘诀。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女孩和自己的父亲关系不融洽,或者男孩和母亲的关系不融洽,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找到一个与自己父母性格完全相反的人作为配偶。
婚姻幸福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下一代。婚姻同样是一项工作,其中也有规则可循。
那些在家中被骄纵惯了的孩子在婚后常常感觉到被忽略了,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
要想使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繁衍后代。我们应该明白,和谐的婚姻可以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而养育子女也是婚姻中必须做好的事情。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47页

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应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超越自卑》的笔记-第18页 - 生活的意义

“真实”指的是对人类的真实,对人类目标很计划的真实。
生命中的三种联系:1 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的星球的表面上,无处可逃。2 我们并不是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我们活着,必然要和他们发生关联。3 人类有两种性别,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存续都必须依赖于这个事实。
这三种联系构成了三种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意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中获取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事实上,这三种问题就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问题。
生活的意义
所有失败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处理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是,都不相信这些问题可以用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他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是一种属于跟人的意义。
他们争取的目标是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他们的成功也只有对他们自身才有意义。
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是,才有存在的可能。每个人都努力地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他们对别人生活所做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所有真正“生活意义”的标准是,他们都是共同的意义——他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
生活意指——对团体贡献力量。
当然,在我们现代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完美之处,当我们发现弊病,我们就该致力于改变它,不过这种改变仍然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福扯为前提。
童年生活情境
曾经因为在婴儿时期患病或先天因素而导致身体器官缺陷的儿童。这种儿童心灵的负担很重,他们很难体会到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除非有和他们很亲近的人能把他们的注意力有他们自身引到别人身上,通常他们都只会关心自己的感觉。
第二种经常在赋予生活的意义中造成错误的情境,是把儿童骄纵宠坏的情境。被娇宠的儿童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成命令看待,他不必努力变成为天之骄子,通常,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利。
他一直被训练为只取不予,而从未学会用别的方式来与他们相处。当他面临困难时,他只有一种应对的方法——乞求别人的帮助。
他们会装出“媚世”的容貌,以博取擅权的机会,可是却暗中打击平常人在日常事务上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当他们不再看到已经习惯的谄媚和顺从时,即会觉得自己被出卖了;他们认为社会对他们充满敌意,因为想对所有同类施以报复。他们除了加强“别人都反对我”的信念外,就一无所有用了。
他们觉得“生活的意义是——独占鳌头,被认为是最重要人物,并获取心中想要的每件东西。”只要他们继续将这种意义赋予生活,他们所采取的每种方法都是错误的。
第三种很容易造成错误的情境,是被忽视的儿童所处的情境。这样的儿童从不知爱与合作为何物:他们建构了一种没有把这些友善力量考虑在内的生活解释。我们不难了解,当他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是,他总会高估期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和旁人的帮助及善意。
他不知道他能利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赢取感情和尊敬,因此,他不但怀疑别人,也不能信任自己。事实上,感情的地位是任何经验都无法取代的,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她的孩子感受到她是值得信赖的人,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直至涵盖儿童环境的全部为止。
我们会发现他很孤单,不能和别人交往,无视于合作的存在,也全然不顾能帮助她和别人共同生活的任何事物。
梦和联想已被证实为很有用处,做梦时和清醒时的人格都是相同的,但是在梦中社会要求的压力较轻,人格能不经过方位和隐瞒而表现出来。不过,要了解个人赋予自己和生活的意义,最大的帮助来自其记忆。
当他回忆时,他之所以能够被想起,既是因为在他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它告诉他:“这是你应该期待之物”或“这是你应该躲避之物”或“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再强调,经验本身并不如留与记忆中而被凝结成生活意义的经验来得重要,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想和别人在一起的愿望并不一定是对别人真正有兴趣的证明。
曾经有人说“人类的特征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上,之后又对那些未曾把握住解开此种困境之钥的人,这种说法才为正确。然而,我们说过假使无法找到最初的错误,那么讨论或治疗也都没有效果,而改进的唯一方法,在于训练他们更合作及更有勇气面对生活”
合作也是我们拥有的防止精神病倾向发展的唯一保障。
每种生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作的能力,而每种工作也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下,以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式来予以执行,只有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以勇气及较大的成功机会来客服困难。


 超越自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