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人民有所思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108043580
作者:陈徒手
页数:246页

作者简介

本书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11位有代表性的、全国一流教授的生存处境:俞平伯、王瑶、傅鹰、周培源、贺麟、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冯定均任职于北京大学,蔡旭、陈垣两先生则分别任职于北京农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书籍目录

序言 1
俞平伯:1954年的抵制和转弯 16
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 30
陈垣校长入党前后波澜 58
冯友兰:哲学斗争的个人挣扎史 80
汤用彤:五十年代的思想病 110
贺麟:转型时代的落魄和转机 128
周培源:坚辞背后的酸辛诉说 140
傅鹰:中右标兵的悲情 152
文件中的王瑶 178
蔡旭:大跃进“小麦王”的苦恼 196
冯定:大批判困局中的棋子 212
后记 238

内容概要

陈徒手,本名陈国华,福建福州人。1982年2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国致公党中央机关、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现供职于《北京青年报》。主要从事知识分子专题资料的收集,著作《人有病,天知否——1949年后的中国文坛纪实》推动了国内目前的口述史研究。


 故国人民有所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8条)

  •     是书副标题: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选取的都是名重一时的学者,在京城各大高校学术机构。或许是一种代表的方式,但是对于那时候更广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来说,这显然未见得有更广的代表性。这些知名学者本身就与新政权有许多牵扯,或是主动投向或是本身就是新政权之一部分。我想知道的是一些或许不是那么知名的学者,在这些思想改造运动中又是如何应对、如何反应的呢?书中多是讨论或叙述这些知识分子在思想改造中的表现、反应和言行,以很多的档案记录为凭据,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对整个改造的前后因果交代不甚明晰,可能对于不甚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分不清时空关系。尤其对于结局的交代,让人总觉得缺了什么。比如这些知识分子到底改造成功没有?在时代变化之后,他们的思想改造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尽管这些人后来的情况都不难查到。确实,本书伤痕文学的色彩浓重,对于知识分子的偏向十分明显,而没有深入探讨形成这一切的原因,已经那些知识分子前后思想的对比变化。可以明确地知道,书中这些知识分子基本都是主动留下甚至是主动归国的,也就是说他们心中对这一切的改造是另一种期许。然而历史给他们开了个玩笑,最后留下的就是书中显露出来的伤痕。当然,即便只是这样,本书的意义依然存在。因为再不说,或许后来的人根本就不会知道这些人经历的改造和思想上的灾难。有时候记录本身就是反抗。
  •     和《人有病,天知否》一样,陈徒手此书书名,也取自毛泽东诗词。毛泽东的《七律·有所思》作于1966年6月,全诗如下:“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阑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不过,由于缺少口述史料,此书不如《人有病,天知否》血肉丰满。说起来,这方面的读物已非我目前的兴趣所在,之所以购阅,多缘于十几年前阅读《人有病,天知否》时的震动。阅毕此书,印象最深的,是马寅初、陈垣等校长之职的有名无权,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傀儡”、“牌位”、“摆设”、“虚位”、“象征”、“边缘”、“虚拟”、“统战意义”。转引《马寅初在北大的苦涩旧事》一文相关段落:“由此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党务干部对领导人物的厚薄态度,对党的领导干部的尊崇是相当自然的,认为学校工作非党的领导不可。我们可以退一步设想,假如马寅初握有校长的实际权力,他能搞好北大的全面工作吗?答案是超乎其难,时代已经根本不赋予他天时地利的条件,他无法具备驾驭超速失控、不按常规行驶的列车的能力。反过来说,马寅初不掌实权应属他个人的幸事。……这些俗称大批判的‘脏活’,事无巨细,都是要反复承受人心的巨大折磨,表现教条般的死硬态度,不能有一丝温情和犹豫,才能冷漠对待昔日的同事,从容布置斗争方案。马寅初下不了手,他后半生中只有被人批判被宰割的痛苦经验。……这就是马寅初当年所面对的历史特定情景,他上不了火热的前台,只能萎缩在历史暗处安顿自己不安的心境。后来的人们只熟悉他在学术领域的那份坚忍和骨气,他在北大苦涩的旧事所蕴涵的困顿和难堪同样值得我们去记取。”挑点刺儿吧。我购阅的此书,已是2013年9月1版4印。下面的文字仅供出版社修改重印时参考:第32页第二段第一、二行,“信中只装有一颗氢气弹”让人不解,不知氢气弹如何装入信封;第34页第三段第二行,“留有职员”应为“留用职员”(参见第35页第二段倒数第二行);第70页第三段倒数第二行,“叫做”应为“叫作”(新规范);第88页第一段第一行,“郑昕听会后说”应为“郑昕会后说”;第113页倒数第一段第四行,问号应为句号;第120页第二段第四行,问号应为句号;第154页第一段第二行,“一招棋”应为“一着棋”;第171页第二段倒数第四行,“锐性”后的前半个双引号应为后半个双引号;第205页第二段第四行,问号应为句号;第229页第二段倒数第一行,“<”、“>”(大于、小于号)应为“〈”、“〉”(单书名号,参见第230页第一段第一、二行);第233页第一段倒数第二行,“张磐石同志”应为“张磐石”(未消化档案所致)。   
  •     陈徒手先生新著《故国人民有所思》甫一问世,舆论一片颂扬之声,并迅疾登上《新京报》好书榜。但我读后,却冒昧地觉得:书,确是好书,但也有可检讨之处,多少还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 这本书继承了作者多年前的旧著《人有病,天知否》,着意的依然是建国后知识分子的遭际,这也是作者一贯致力的专题。书的基调也在于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时期所受的身心摧折一掬同情,作一写照。 对于那一时期的政治运动特别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今人大抵都以为荒诞、无中生有而不可理喻,陈先生的态度想来如是。而反过来对于这些运动何以发生,却缺乏相应的探讨。实则,出于对马列理论的理解、对苏联经验的汲取,特别是对自身教训的认识,中共(毛泽东)一直都有“资产阶级必将叛变革命”的判断,因而在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基础上,决定放弃新民主主义,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与对民族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土改分配农民的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所有相同步,对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及其“资产阶级思想”加以甄别、改造和批判,在彼时自有其理路。 由此,窃以为该书有两方面不足。一是对背景交待不清。其时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令人无所适从。57年“反右”之前,即有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三反”、“五反”、批胡风等;57年后至66年“文革”爆发之间,更是风起云涌,波谲云诡。而书中对这些运动并未梳理,叙述当事人在这些运动中的反应也常常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因而读来常有漫漶一片之感。对于于彼时历史了解不多的读者,恐有“摸不着头脑”的困扰。 二是对象面目不清。书中记录了11位知名高级知识分子在彼时运动中的遭际,以及各级党委对他们的评判,给予了程度、内涵相当的同情和叹息。假使对这些人物没有相应了解,读来会以为他们对于运动也有着大体相类的因应和态度。其实,这些位人物经历不同,秉性各异,对新政权及其政策、以及对运动的主观认识也差异悬殊。比如,史学家陈垣、哲学家冯友兰与其他中的几位恐就不可相提并论。 书名《故国人民有所思》虽取自毛词,但立意现实,意味深长。主流意识对历史故实反思、批评不足,尽人皆知。因此民间凡有反思者,必能引得广泛关注与呼应。然而,假使这样的反思理路不清,只流于情感的宣泄,那么所引发的也只能是情绪与语言的喧嚣。而故国人民本就多么惯于如此的喧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反思系列
  •     不是太引人入胜,读完反倒留下刻板印象
  •     书中很多不指明根据的猜测,影响了该书的可信度
  •     挺残酷的时代。。。需要尊重知识分子
  •     这些足以称“大师”的老教授,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备受煎熬,不能正常地教书、做学问、开展工作,处处受到否定和怀疑,党的各层领导机构不信任他们,学生也在鼓动下和老师对立起来。想一想,学风日下,师道不复,不是没有根源的。可悲。
  •     购于2015,2016补完。
  •     有力
  •     作者明显很收敛的在写,不过也难得了。
  •     开国洗脑史。必然的大朝中,躲也躲不过,改也改不好。
  •     虽是用档案,但不及预期的好。总感觉差点火候。
  •     亮点不多,不甚精彩。
  •     荒诞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谁也别说谁
  •     查档案,搜资料,访人物,陈徒手为真辛苦工作。青灯黄卷,读者之幸。
  •     有点诧异这本书能出版…
  •     追忆先生,仇恨固定历史的材料纪实。
  •     可做了解那段疯狂岁月以及诸位先生生平际遇之用,也算珍贵。令人唏嘘。
  •     不符作者盛名。
  •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     2014.01.26,标记见书评
  •     由于自己的知识欠缺,也没有当年的亲身经历,还是无法充分体会
  •     20150104-20150116。又名《知识分子忆当年》。
  •     建国后反右的书,只看了其中几位知识分子马寅初汤用彤冯友兰等
  •     对每个人的描写有些雷同,如果能把每个人的特点多交待一些,为他们在思想改造中的反应提供背景,会使人物更饱满一些。
  •     偷偷放低屁股 不听指挥说话 这样子是不行的 知识分子四个大字就是白帽子 还这样子只能老老实实当专政对象 如果这都没搞清楚 那就只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了
  •     不如上一本
  •     博而不精
  •     文化学术与政治。
  •     不如作者的「人有病,天知否」好看。称不上是本学术著作,只可说是史实人事的大致梳理。作为一般历史读物挺不错。了解知识分子们的各自遭遇。但严格说起来,像是事情的罗列,资料若有出处更佳~1949年以后知识分子改造侧影,且看多少风流人物陷入政治漩涡无法自拔。
  •     还是不错,只是不如上一本
  •     那个时期的材料真是太枯燥了,想必作者更是这种感受。
  •     怪我历史没学好书读得少。不过确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嫌啊。还是先看看另一本吧。
  •     史料很好,就是写得有点乱
  •     看两行字就困...是我的错
  •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     最可怕的地方是改造成功了,真心实意觉得自己错了。一开始是为了求生存,之后就是一丘之貉了。依旧是类似几千年前做成奴隶和做不稳奴隶的历史。
  •     从文章所引材料出处可以看出当时(应该还有现在)我党为了彻底攻占高教阵地,派出掺入培养了多少明枪暗线间谍卧底,可谓用心周密良苦至极矣
  •     这本书“完全贴着材料写”,写了俞平伯、冯友兰、傅鹰等11位高级知识分子在1953年以后接受“思想改造”的一些点滴。材料全部来自当时的官方记录,大量细节,记录了知识分子在那个“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荒谬时代里左右碰壁、动辄得咎的艰难处境。 有杰出人物而不知珍惜,可惜、可悲、可叹!
  •     反精英思路很明显,斗争自上而下,又自下激荡上去。
  •     精华都在序言,康生水平不低,文革后倒霉的那批还在趾高气昂,先服软也没用,不如保留几分硬骨头,当时还在治病救人,思想汇报。
  •     耶耶耶只剩一篇論文啦啦啦~
  •     凭栏静听潇潇雨
  •     远不及《人有病,天知否》啊。
  •     有感慨。许多词汇现在都能见到痕迹。校长不是我们理解的校长
  •     顾名思义,我们应当对那个堪称现代焚书坑儒的时代有所忆,有所思,有所警觉。
  •     多为史料档案,计划搭配杨奎松的那本看
  •     简直比代码机器人写的还枯燥无味。
  •     时代的洪流,碾压着人性滚滚向前。
  •     基本使用官方材料与原始档案,以再现曾经的“历史化石”,缺乏个人记忆,正因如此,我们无从看到内省这一精神向度。从伤痕文学以来,正因为缺乏个体刻骨铭心的忏悔与内疚,缺乏透彻肺腑的生命之痛,伤痕变得容易愈合了,也正因为个体苦难本身的没有意义,再深重的苦难都是可以补偿的。只剩史料的堆砌。
  •     反智的死灰仍有复燃趋势
  •     看完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其实我对这个题材(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这本书选用的人物(基本都是北大的)都是很感兴趣的。无奈这是一个档案性质的记录,作者在努力地隐身,力图就档案进行阐释,尽量不涉及个人情绪。一方面这样挺好的,另一方面,有点晦涩无聊。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