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Silence)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1
ISBN:9787540766719
作者:约翰·凯奇 (John Cage)
页数:386页

作者简介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首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本书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书籍目录

五十周年纪念版序  凯尔•甘恩
序 约翰•凯奇
宣言
音乐的未来:信经
实验性音乐
实验性音乐:法要
作为过程的作曲
I.变化
II. 不确定性
III. 交流
作曲
《变化之乐》和《想象的风景第四号》的作曲过程
《钢琴音乐21-52》的作曲过程
现代音乐的先驱
美国实验性音乐的历史
埃里克•萨蒂
埃德加•瓦雷兹
关于舞蹈的四篇评论
目标:新音乐,新舞蹈
优雅和清晰
在这一天……
2 页纸,关于音乐和舞蹈的122 个单词
关于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和他的作品
关于无的演讲
关于有的演讲
一个演讲者的45 分钟
我们去向何方?我们在做什么?
不确定性
音乐爱好者的田园伴侣

内容概要

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1992),美国作曲家,哲学家,诗人,音乐理论家,版画
复制匠,业余真菌学家。作为打击乐、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开拓者,凯奇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与此同时,在与舞蹈家梅尔塞•坎宁安等人的交往中,凯奇也推动了美国现代舞的发展。1961年出版的著作《沉默》奠定了他作为音乐思想家的地位。凯奇的思想深受东方的禅宗、周易思想的影响,他最出名的作品当属《4分33秒》(1952)。


 沉默(Silence)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刊载于2015年3月27日《新民晚报》“夜光杯”说来也有趣,去年我先看是了一本关于”寻找“的书,紧接着又看了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于是暗自纳闷:是不是当下的文化界正时兴“寻找”这种有悬念、似侦探的有趣姿态呢?我所说的新书就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寻找孙佩苍》,而电影则是去年一部获奖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先说孙佩苍,他曾任东北大学教授、里昂中法大学校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但今天看来主要贡献是旅欧期间凭一己之力搜购了包括库尔贝、德拉克洛瓦、苏里科夫作品在内的大师画作。1942年,他在成都举办画展期间离奇猝死,其人其事从此消失,大量藏品也下落不明。书中所讲述的,便是六十余年后其孙子孙元寻找祖父踪迹的故事。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孙元为弄清事实,一次次坚韧地去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档案室查找资料,去相关故人家中拜访,坎坷走来,难度极大。难怪陈丹青说:“这故事实在是民国的传奇,是一份迄未明了的家族疑案,更是中国近代史屡见不鲜的糊涂账”。 转观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去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期间首映后就赢得佳评。影片揭示了一位“摄影保姆”的双面人生:薇薇安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却留下十几万多张芝加哥街景与人像底片。影片从尘封底片的分批冲印过程开始,与目不转睛的观众一起探索着这位“打酱油的”保姆到底是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什么样癖好的大隐之人。可是与照片里“板上钉钉”的卓越品味艺术相比,那些对薇薇安真实人生的判断也顶多停留在猜测中...... 这两次“寻找” 不约而同地有着丰富的佐证资料,可是数不清的”有“后面,却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仿若黑洞般的”无”。甚至你能产生类似的感觉:你知道得越多,无论是孙佩苍还是薇薇安,其形象就愈是模糊难辨,让人空叹一声黄土苍天。有趣的是,笔者发现在新近出版的文化类书籍里,恰恰有两本处于上述情形反面的例子:那就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的《沉默》与日本设计师原研哉的《白》。为何如此形容呢? 这两本书说的都是“无”的故事,与禅宗中的“空”颇为类似。可是凯奇偏偏“无中生有”, 谈沉默时带出了一大串滑稽如舞台剧的小故事,你几乎会怀疑:生活中乐观开朗的他反而是最不容易沉默的那个人!自然,人们会以为书名所暗指的是名曲《4分33秒》,但实际上凯奇在暗示“如果一首曲子在创作时不带任何目的,头脑会如何理解静默的变化。以前,静默会流逝着,曲子终了时才出现。而当目的不存在时,静默反而成为了声音,头脑自由地聆听。“(《作为过程的作曲》)。换言之,凯奇希望声音变成随机而真实的东西,并不应刻求一种安排。而原研哉则稍有不同。毕竟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位大叔说起“白”真是简语藏锋,玄机不断,好似一位禅僧在话头上喝你开悟。所以比起凯奇的巨厚开本,薄薄小书《白》真是简约到了极致,与他所创立的无印良品(MUJI)风格全然无二。他深刻地诘问:白是一种颜色吗?它像是,却又不是。比白更白的白存在吗?书中的解释是:”绝对的白“ 其实是不存在的,真正有意义的恰是人们感觉白的方式。它是”全色“,又是”无色“,在日本词语中形容为”机前”,也就是包含着无数可能性的意思,因为它是生命脱离了混沌后最初的形式。无论是茶道、花道,还是日本的园林、建筑,都在像“白”一样维持着一个陌生化、待解决的过程,而不去追求颜色的累积与叠加。 日本人高度尊重绘画中的留白,尊重娇嫩脆弱的纸张,就像他们在生活和会议里常常用“沉默”来表态一样,这难道不是约翰.凯奇观念的东方版吗?如若将这四部文艺作品细细从头翻到尾,您应该也会像我一样莞尔它们的前后照应吧。其实,我们自己的生活如能保持一定的简单、空白,不急于追求答案,反而注意问题的初始阶段与过程,有时倒已经是最好的答案了。在”有“里谈”无“,在”无“中说”有“,多亏了艺术的启发。
  •     " 追溯我接触严肃音乐的时间,要从十年前在大学校园里偶然借了同班一张从日本带回来的巴赫唱片开始。一开始,对于巴洛克、浪漫派十分的喜爱,每当乐曲精巧缜密、悠扬绵长的声响在耳边响起,就会把我带进一个光怪陆离的美好幻境。那时的我,对于包括乐圣最后几首赋格在内的曲目都无法接受,理由很简单:它们声响怪异,结构诡谲。随着听音范围的逐渐扩大,才知道正是这样的谱曲方法,为后世作曲家开创了典范。在充分地聆听萧斯塔科维奇、斯特拉文斯基、马勒等走出古典-浪漫派日渐陈旧的形式大厦的作曲家的作品之后,我开始尝试接触勋伯格、潘德列茨基、梅西安、利盖蒂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最后一次在听音取向和认知上有较大的精进,是三年前在某乐评上看到有关大名鼎鼎的《4’33”》专题后,彻底为凯奇和这首旷世经典所震惊——原来音乐还可以是一种超越声响的静默存在!严肃音乐发展至今,从作曲、配器的技巧直至作曲家意图,当代作家们的水平完全不逊于甚至超越了过去的大师。但是,倾听现代严肃音乐,如果没有一定的乐理知识作为基础,没有对作曲家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绝对是对于精神和身体上的考验。直到如今,对于这类极端先锋、另类的音乐,我依然无法达到欣赏曲式结构、领会作品艺术内涵的程度,如果不能事先做好功课就贸然去听,不消十分钟就会如坐针毡。凯奇的作品如此讳莫如深,虽然对以他为代表的现代乐派心怀崇敬之情,但这些作品一直被收藏在硬盘里的冷宫。无论是音符还是文字,都是外部世界赋予作者的灵感,也是作者对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凯奇亦不例外。在凯奇的音乐中,在内容上,他放弃了西方古典音乐坚守的或宗教或人文的阵地,包含了更加广袤的世界观——既有后起勃发的现代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又有博大精深的东方佛家、道家思想。而在形式上,凯奇也独树一帜,运用了大量随机的、实验的素材,抛却了形式桎梏(但不能脱离必要的规则和方法)的音乐转向了“一切皆可”,音乐就不再是作者思维的目标(目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这样一来, 作曲家在“创作一首乐曲”时,已不能再对声音进行操纵。失却了主被动关系之后,作曲成为了 “什么也不能成就”的过程,因为作曲家仅仅只是还原声音的存在状态,让听者“听到的每个声音就是声音本身,而不是或多或少接近头脑预设的乐音”。所以即使是在“静默”的终极无音响状态,理论上听者也会因身外环境甚至是身上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自发声音而产生悦耳的情绪回应。这应该就是凯奇创作《4’33”》的真实意图。这样的意图,与其说是隶属于音乐创作范畴,倒不如说是关于人和世界的哲学思考。用文字来解释,尚且困难;用音乐来阐述、论证,更是难上加难。不得不说,凯奇是一个艺术通才,先不论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单是他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刻的见解就让人无比敬佩。这也证明了他和他的艺术作品绝不像一些泛泛之辈的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在探讨哲学和艺术的新契合点、思考音乐和存在的本质关系。这在西方思想史、艺术史里,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难怪此书能够蜚声国际,对后世思想家和作曲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文版虽姗姗来迟,但精辟的思想、精彩的文字并不因时间而褪色,反而越加光彩夺目。这样一部奇书翻译得如此兼具“信”、“达”、“雅”,需要的不仅仅是译者高超的中-英文字功底,还需要对哲学、文学和艺术(尤其是现代音乐领域)的精深见解。漓江出版社在本书的排版、装帧上也做到了尽善尽美,力图准确还原凯奇的创作思想和写作初衷。这样一个优秀的中文译本,实在是我等爱乐、嗜书之人的大福音!"
  •     --------约翰凯奇到底在说什么一 无常"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声音总会产生,并在这两种方式分离时把注意力转向无意产生的声音上。在此人们会慢慢地或是突然地意识到到人类和自然并未分离,而是共存于这个世界上。"约翰学禅宗多年,佛教的世界观一直以来是约翰的创作来源。<<心经>>开篇写到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修行达观自在水平的菩萨,看世界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男主角里奥一样,看世间万物都由代码组成,论宇宙万象都是电脑模拟,人生就此身处游戏之中。禅宗观念里,世界由" 色 受 想 行 识 "五蕴组成。万事万物都是微小的基本单元组成的。每分每秒每个刹那里面,数以万计的小单元格都在不断的死亡与新生。可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学习禅宗之前,人就是人,山就是山。在学习禅宗之后,人还是人,山也还是山。" 来自《关于有的演讲》二 无情"我们试图忽视噪音时,它会令人烦躁了不过当我们侧耳倾听时,却会发现它如此迷人。" 来自<<音乐的未来:信经>>当万物本为同根生," 一切有为法,如幻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的物质都由根本的粒子组成,我们就像身处在二进制运行的游戏中一样,音乐与声音就不再和情绪表达扯上关系。音乐本无情,人将自我作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个体,借音乐抒己情。音乐与人,与万物都是世界根本运行机制的产物。如同二进制构建了我们显示器上的每一个场景一样。" 音乐作为事物毫无意义。" 来自<<现代音乐的先驱>>三 必然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因果关系"显得越来越不靠谱,大家转而寻求"相关关系"的解释。" 在东方的思维中,因果关系并未得到重视,人们更倾向于鉴定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如果有人说,世上没有因果联系,他的意思是世上有多的数不清的无穷无尽的因果联系。事实上,在所有的时空中任何一个事物都与时空中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在当代音乐中,你能做的只有突然聆听,就像你感冒后,就只能一直打喷嚏。"来自<<作为过程的作曲>>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一切有命有运,因果无处不在,万物环环相扣。一切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都成为必然,甚至对约翰而言拥有和失去的定义都在发生变化:"放弃一切之后,也就不再会失去什么了。事实上,你获得了一切。"四 捕风约翰的创作方式在当时很显特别,谱号调号拍号音符和弦全部用抛硬币,取<<易经>>卦象来决定。让我想起他同时代的作家菲利普迪克,迪克在<<高城堡中的人>>一书中虚构的一位畅销作家,那位的写作方式与约翰的类似,也是抛硬币取<<易经>>卦象来创作的。都是通过对随机性的利用,捕捉世界运行机制和规律。反之,也是利用世界运行机制提供的"随机性"来创作。"实际上写作的时候,人们对于事物的思考越少,就越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上。""演奏者在为音乐赋予形式时,一定不能有意识地架构形式。他或者任意地跟着感觉走,听从自我的安排; 或者就像自动写作一样听从潜意识的安排,多少有些不自觉的参照思想的结构图内向心深处探寻,直至梦境中的一点;或者遵循整个物种的倾向,并做些对人类多少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事情,直至荣格精神分析中的集体无意识;亦或直至印度精神实践中的"深度睡眠",在此认同一切的可能性。"来自<<作为过程的作曲>>风吹过无痕,只有放弃一切的落叶才能捕捉风的痕迹。约翰的音乐似乎就是一种捕风的艺术,他谈论极简主义大师萨蒂时说道: " 放弃秩序的幻象,放弃情感的表达,放弃我们传承而来的其他一切美学空话。" 在这之后,音乐便成为自然运行机制的显像。约翰凯奇跟随勋伯格学习之初,勋大师曾问约翰,"你是否愿意把一生的精力献给音乐。"约翰回答说:"当然"。两年之后,勋伯格说: "要想写音乐,你必须对和声有感觉。"约翰解释到: "我对和声毫无感觉。"勋伯格说: " 你会一直遇到阻碍,就好像你前面会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高墙。"约翰回答: " 我会倾尽余生用头去撞那道墙。"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绝对是知音!
  •     西方搞音乐的一旦接触了一些东方思想,就容易变成人生哲学家。这位的思想根源:铃木大拙、罗摩克里希那、埃克哈特、易经。没听过这家伙的音乐,有机会再读一遍吧~~写得挺好玩的,关于有的演说、关于无的演说这几篇,横着读、竖着读都可以读的通~~
  •     翻译得有点读不下去
  •     读了这本,不再称John Cage是音乐界的杜尚了,明明是音乐界的肯·威尔伯,且是飞大了的肯·威尔伯……
  •     作为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来说,书里很多专有名词我都看不懂只能靠猜,很多作曲的体会也很难揣摩和体会。。。不过大部分章节都易懂而且甚至可以说有趣,推~~
  •     逼格太高,看不懂
  •     没读懂
  •     妙不可言的一本奇书。“先疯的先锋”,充满了智慧及自由意志的文字,另外,凯奇还是个段子高手哈。
  •     错翻挺多的,其实大部分翻得还算挺好,可惜。2.5星不推荐。
  •     其实凯奇所注重不是4’33”的沉默或者4’33”的,而是4’33”的过程,即声音产生的过程……
  •     有人刷分吗?我觉得很无聊且看不懂啊!
  •     禅
  •     4'33~终其一生所述,都是鼓励每一个人独立思考
  •     “西来的和尚贩东传的经”
  •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首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     其实我并不懂音乐,只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书的介绍,我喜欢它所描述的意境,于是便买了书。似一个人坐在河边只是静看流水,脑袋里一片空濛,就这样我“读”完了它。或许这比较接近作者建议的阅读方式,我也并没有试着得到什么,只知道作者对蘑菇情有独钟。或许许多事物如时间一般,它们悄无声息地流过,然后在不知不觉的地方打下烙印。
  •     音乐中的结构是划分成从乐句到小节的连续的部分。形式就是内容,也即连续性。方法是采取由音符到音符控制连续性的手段。音乐的素材是声音和静默。将这些结合在一起,就是作曲。
  •     静默和持续的声音形成辩证关系,在背景噪音中,静默是切割工具;将这种静默延长,静默自身获得连续性。“不存在绝对的静默”意味着如此嵌套的游戏可以永远持续。二元论的弊端。另外我猜作者80%没有深入过他举的事例,因为空洞所以展示空洞(长得那么豁达写的书这么坑爹)
  •     其中不乏自我任性的部分 但也许音乐本身就不需要任何条条框框
  •     读原版吧
  •     从无中寻找有的意义,我无话可说,而我正在说它。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在整个音乐史上都可称之为一个极为大胆的异类,试听了几段凯奇的乐曲,实在是无法喜欢他的音乐,但从《沉默》这本书里还是有有一定的收获,正如本书末尾的不确定性的故事那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无中生有”的一种轻盈。各种艺术形式看似分离却又以一种寄生的,或是像吸血鬼式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还有一本叫做《凯奇评传》,我是一起读的,就18块钱还包邮,读书真是实惠。
  •     大师关于声音、节奏的看法,读了后似乎不能完全领会。
  •     题材和内容都不错,只是漓江出版社貌似不像广西师大或者世纪文景那么土豪,书整体的设计水平捉襟见肘了点。这么拉风的书,换一家大出版社,保证给你弄出一本牛叉闪闪、百元以上的大精装来。对这本书来说,也算可惜。
  •     不明觉厉
  •     悖论
  •     虽然传统如我对有些所谓“现代”的样子很反感吧,但确实只停留在考试时老师说“出填空题就填4分33秒就行了”的阶段实在有些可惜。
  •     对我来说,社会上庞大浮夸的一切都不再真实,不再正确,而沉默之声就像孤独、爱情或友谊。我认为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至少独立于生活、时间和可口可乐之外。吸引我的不是演员们做了些什么,而是他们这样做时表现出的热情。对音乐家来说,这就是对音乐的割舍……放弃了一切之后,也就不会再发生什么了。事实上,你获得了一切。我们为什么要说,让声音仅仅作为声音非常重要呢?一种理由就是,这是为了让每个声音都成佛。日本僧人悟道后,“既然我已领悟,我和从前一样痛苦。”
  •     没有没有形式的地方。这是最高真理。
  •     奇怪没什么人读。影响了很多艺术家。John Cage交游太广,还没有怎么提到杜尚呢。实验性,有趣,尤其蘑菇的故事们。
  •     推荐一下()
  •     我还真买了,读读看吧。
  •     学习理解音乐,理解艺术
  •     受益匪浅
  •     在约翰•凯奇这里,音乐、诗,以及哲学,这三种古老的且彼此抗争的关系,重新得到了完整的呈现。艺术,不再是从心灵之树脱落的现成果实,而翻转成为一种去往内心的、积极的行为。他的写作,演讲,乃至音乐实验,都是出自某种与此行为相关的必要性:他意识到,在此刻,他只能如此。
  •     听哲学家凯奇跑火车。
  •     seeing sound, Fluxus
  •     很棒
  •     其中可称为文章的文章很少,但就像他可称为音乐的音乐很少一样。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