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30213506
作者:井上靖
页数:192页

作者简介

莫高窟的浩繁经卷,究竟是谁为何埋下?
不留名姓的藏经人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惊世之作,与《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
---------------------------------------------------------------------------------------
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因瞌睡错过了考试。他失魂落魄,四处游荡,偶然得到从未见过的西夏文布片。
西域的气息瞬间改变了赵行德的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年未解之谜。
---------------------------------------------------------------------------------------
无数观众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铁凝
井上靖看到的古中国的模样,我无法转述给你,就像我无法说清什么是海市蜃楼。我只能指指这本书,请你去读。——鹦鹉史航
井上靖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一样,都是巨匠级的大家。——朱天心

内容概要

井上靖(1907-1991)
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 1958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1960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完成了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孔子》。


 敦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井上靖的敦煌,平實敘述,娓娓道出,不摻雜任何花哨的技巧。终于看到最後,敦煌经卷始出来,整整等了一本书的重点看完竟有種想哭的感覺,哭什麼倒也說不清,哭孫悟空五指山下苦等唐僧500年,等來的卻是個假和尚,將自己論斤称完賣給了耍猴的?細想沙洲節度曹賢順那番清凜大氣的观点,或許也道出井上靖對這些珍寶流失外國人之手的看法?土地不會停止易主,而久居於土的民族不僅留下了文化也留下了魂,當權者失政,民族百姓的魂卻永遠在,魂及代表著文明與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說來這些經典既不能純粹地看作漢文化也不能算西夏文化,敦煌經卷95%都是佛教題材,那便是以佛教文化展開來的摻雜了地域文化的遺產,而佛教从古至今早已遍及地球,它已是世界文化,不再属于某个国家。在我看来,国家这个字眼总是低于民族这个词,民族创造,国家管理,就是如此。敦煌经卷大量流失外人之手,总归也都在为敦煌学效应衍射出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所谓的被内人抨击为蛇鼠盗贼的外人,何尝不是敦煌文化的后世传人?不论哪个民族文化的繁衍发展,尤其在当代世界,早已不仅仅是靠100%所谓的本族纯种人来传承的了,古代部落间甚有通婚联姻,何况世界文化大同的现在?热爱着中华文化的外国人不胜枚举,他们来到中国,在这片土地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生活习性,以自己能以这个民族的传统活着而骄傲;同样世界各地到处都有被异族文化深深吸引而前仆后继或前往生活或穷尽一生气数研究。现任的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这个祖籍杭州,成长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的76岁“老太太”就被称作“敦煌的女儿”。抑或本书,也是日本作家讲述中国历史。这些外族人最终何尝不是这个民族的传承者?甚至贡献巨大。亦有不计其数虽然活着却未曾对文化传承做出过半分努力的本族人,书中已被强族灭族的尉迟王朝唯一传人尉迟光,无处屈尊以致要打着已不存在的王朝大旗骆驼商队的形式在沙漠中流窜生存,从来只对财宝正眼相待,以不可一世的王族之后自居。怕是除了财宝,他也不懂得更多了,虽然为自己一身的贵族血液荣耀,逢人便不放在眼里,终就殁在贪婪财宝的路上,对其尉迟部一族的文化传承可曾有半分贡献?有命定的人去完成延续文明的重大使命,有为此文明文化痴迷研究的后代传人,这就是文明不灭的神奇与伟大吧。
  •     不知有多少人像我一样,知道敦煌,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上余秋雨的《道士塔》一文。于是瑰丽的敦煌,连同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王道士,成为凝固在中华民族躯体上血淋淋的伤口,这个伤口也许会随着时间风干,结成痂,变成一个巨大的符号,关乎民族,关乎历史,关乎荣耀和耻辱。但井上靖的《敦煌》一书,却直接打开这个伤口,但他的目的并不是刺痛我们(关于王道士部分只在最后的一两页),而是让我们看到敦煌的波澜壮阔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明了敦煌何以成为敦煌。这是一个浪漫至极的故事,读来荡气回肠。大宋落榜举人赵行德,在街头偶然救下一西夏女子,却因此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他在西域沙漠流浪,经历过战争、爱情、抉择和死亡。在苍茫大漠中,爱与死似乎总是来得更激烈更悲壮,书里每一种感情都是滚烫灼人,就像艳阳下暴晒的沙漠,动辄伤身。但井上靖用平静而简约的笔触一一写出,引而不发,简短一句话就是生死,爱情的迸发也仅在一眼之间。因为在大漠浩瀚与无言之下,个人的孤独绝望,个人的爱与死,都显得内敛沉著,甚至微不足道。但回鹘郡主再见赵行德时那复杂难言的眼神,为表白心意从城墙上纵身一跃的小黑点,将久远地留在赵行德的心底。生命悠忽易逝,爱情已成空念,家族瞬间没落,百代兴废过于残酷不可解,种种一切都让赵行德开始对有意赋予人类的渺小与无谓某种意义的宗教深感兴趣。最后因缘际会之下,在沙洲城面临被西夏铁蹄夷为平地的巨大灾难面前,赵行德意识最关键的事是保护经卷,“它不属于任何人,只要不烧掉,有地方存放,谁也不会抢走,也不会属谁所有,只要放在那里不被烧掉,就有它的价值”。于是他将全部心力放在保护经卷上。由此才有了震惊后世的莫高窟经卷。人的一生短暂而脆弱,因为对永恒的追求与守护,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成就。全书力透纸背地昭示着两个大字:信仰。赵行德与三位僧侣不顾性命之忧拼死保护经卷,此外还有石窟的挖掘者、壁画的创作者等等湮没在浩瀚历史中的一个个的人。因着这无数个“赵行德”的创造和守护,才有了敦煌如今的样子。那些谜一样的人,谜一样的事以及谜一样的命运,也附在敦煌的经卷和壁画上,附在那一代又一代游客惊叹的目光里。与信仰有着共同指向的是永恒。在沙洲城破的那一夜,赵行德抄写完《般若心经》,并在经书后面写下一段话:“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这段祈愿,一为苍天百姓,一为回鹘郡主。人们为什么耗尽时间和心血来创造永恒,守护永恒,因为那凝聚着一个人心中最深切的爱和生命的寄托,不管是源自心爱的姑娘,自身和家族的荣耀,对信仰的执著,还是民族大义。唯爱与信仰成就永恒。
  •     井上靖和他的《敦煌》日本现代文学三大家之中,于我而言,井上靖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表面上看,他背离了同为三大家的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对于日本传统文化内涵的返溯路线,另辟蹊径,在立足异域风情的历史题材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但事实上,谁又能说这不也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追寻?只是这种追寻的内涵更为广博,源头更加深入,以至于他关注的是一个更大的世界,本着的是一种更为全面客观的理念。面对这样一位以写楼兰、敦煌名留青史的日本作家,在我心里燃起的不仅仅是好奇心,更有疑惑。究竟是什么使他将视野放在了这样一块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略显小众的领域?他会怎样去展现那样一个遥远又陌生的时代、世界?说实话,也许是民族自尊心在作祟,内心多多少少会有那么一点不屑,因为井上靖并没有将整本小说日本化,而是完全像一个中国作家那样去写这部小说。在感到震惊之外,内心更多的是狐疑。即使是在这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之下,他真的这么有信心故事同语言风格之间不会本末倒置?不得不说,井上靖拥有着不凡的野心。野心向来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词,在不同结局的人身上,收获的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评价。在我看来,这样的野心却是必须的。在井上靖所截取表现敦煌的一系列事件之中,野心家的出场承担着推动故事发展的责任。正是因为井上靖和他笔下的人物拥有着同样的野心,所以即使人物还存在着模式化、单一等问题,但他对于尉迟光这一类野心家内心戏的把握却是到位的、出彩的。除开野心之外,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格局。在大题材,大时代下,格局反倒可以更加灵活。既可以像正统历史小说那样,等待双方战线拉开,浩浩荡荡开始大战。也可以四两拨千斤。初看之下,《敦煌》应该归于后者,11万字,如果真想要往大格局上凑,这样的字数似乎是远远不够的。从故事内容上来看也是这样,小说讲述了因打盹而错过科举考试的失意举人赵行德,意外救下一个西夏女人,并为她身上那股不惧死亡的精神所触动,由此更产生了对于西夏这个异国的向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西夏的他最终被卷入了历史的漩涡,并在最后得以善终,意外保留下了万卷佛籍。将赵行德这样一位小人物推向历史的中心,成就一段荡人心魄的传奇。井上靖一开始,就绝没有认为自己会局限在一个小人物该有的格局之中。而是从赵行德的眼力所及,铺陈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读《敦煌》,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像整个人都置身在那段历史的沙漏之中,你只有不顾一切地逃命,才能免去被湮没的下场。小说的节奏一直是简洁明快,不去着重强调个人的感受,反倒是有一种历史轰隆向前,每一个都在被推着走之感。相比与同时代的三岛由纪夫,这样的写作手法更浅显易懂,但在故事的深度上,却又有所欠缺。读《敦煌》,就像每一个时刻都有金戈铁马声在耳边不断的回响。随着事件的发展所交替出现的不同战争景象,对读者内心的撞击是不言而喻的。究竟井上靖是如何做到在较短的篇幅中架构出宏大的场景?让人着迷。井上靖更值得被称道的一点,就是他文字里所体现出的极简化。这种极简化并不是故事的残缺,反倒是使小说更加的浑然一体。一是因为井上靖先生本就具备的深厚文学素养,轻描淡写之间便能抓住突出这样一种战争氛围所需要的最关键的词句。二是因为在《敦煌》之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往往都很彻底,一直很遵从主人公赵行德所身处的环境,又不露痕迹的夹有前线与后方的反复。这样一来从总体上看,各种描写之间又是交替的、立体的。三是因为井上靖往往能去除所有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保留主干。如此优秀的手法更是体现在《敦煌》全书之上。故事之中有太多额外的情节可供展开,郡主之死,朱王礼与郡主的关系等等。但井上靖选择的只是用朱王礼的一句话将所有的事一笔带过。起初或许有不过瘾的感觉,但回头一想,你又会觉得这是最为合理的,井上靖一开始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赵行德这样一个小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情欲挣扎,所谓的赵行德,朱王礼,郡主,李元昊,不过都是为了推进剧情发展的一步棋子罢了。郡主的出现,即是为了她的死去,即是为了触动赵行德的某根神经,从而将他引向最为核心的事件。其实公主怎么死的,井上靖一点都不关心,只是她必须要死,只要能引起赵行德内心的愧疚,只要故事能够吸引人,她便可以有千百种死法。井上靖真正所想的,是要将一切的一切都归结到一个历史的节点,将虚构的情节同历史相重合,在迷雾之间豁然开朗,在碰撞之中展现壮丽斑斓的敦煌画卷,展现那浴着血的古东方文明。话又说回来,小说的极简化并不是无往不胜的,在很多时候你仍然会感觉到故事的单薄,甚至由此引发的模模糊糊的感受。很多应该说透的东西,井上靖并不将它点透,你只好强迫自己去接受这样的事实,勉强让自己的思绪跟着故事走。这样的缺陷尤其体现在赵行德这个人物身上,在我看来,他内心的几次变化都存在着缺陷,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受。提到敦煌,当然不能不说佛教。我一直在想井上靖会怎样将佛教引入整个故事,但结果多多少少让人有些失望,总感觉井上靖选择了一种最不明智,最让人觉得无奈的说法。再来谈谈人物。不能回避的是,《敦煌》是一部完全由男人主导的历史。书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只有三位,这其中更算上了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侍女,三人加起来,篇幅也不过四五页。在查有关《敦煌》的资料时,无意中知道了有题为《敦煌中女性的美》这样一篇文章的存在,觉得很有趣。的确,《敦煌》中女性的美并不会被短暂而掩盖,她们的美是深刻的,是苍莽大漠中的一眼秀丽。既有西夏女人的那种剽悍、原始的野性,也有郡主这样在遇到不可抗拒命运时所表现出的怯懦、柔情以及贞烈。这样的美同朱王礼那为心爱之人不顾一切的壮烈放在一起,更加展现出一种绝无仅有的悲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极简化的理念,让井上靖刻意模糊掉了原本炽烈的情感,让我觉得这样多少会有一些草率。赵行德对于郡主究竟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就像井上靖亲手创造赵行德这样一个人物,却又任其自生自灭一样。他的身上一直存在着一股在当时背景上所不应该有的随性所在,所以朱王礼和尉迟光会说他是最不怕死的一个,这也正是赵行德这个人物特殊所在。他是封建士大夫观念下的产物,但他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叛者,可以毅然决然地舍去用了无数年拼命追求的东西,并且丝毫不留下遗憾,走出一条完全与众不同的道路。这让我联想到了《牧羊少年奇遇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在《牧羊少年奇遇记》中,保罗柯艾略将这种探寻归结于内心的指引,强调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这正是生而为人的财富所在。其实这大概也是宿命所在吧,赵行德对于宿命是不抗拒的,更应该说是安于、顺从,但赵行德又看不清自己的宿命,所以只能在其中随波逐流。我们却能很明显的看到,井上靖对于这样的人物却是持保留意见的,所以他作为最重要的主角走向了善终。而相对英明勇敢如李元昊这样的人物,却是终有在文中交代死期的日子。井上靖为了不干扰故事的主线,一直在用一种克制的笔法写已经积蓄已久的各色的情感,所以你会收获不同的感受。但不管怎样,只要它能让你想去认识敦煌,待到身处大漠的那一天,能依稀记起赵行德的身影,便足够了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短短一瞬间,眼前浮现出甘州高高的城墙上,化作一个黑点直坠地面的回鹘郡主的倩影,她的脸庞比生前白皙许多,秀发泛出淡褐色的光泽,娇躯也较前瘦小。岁月改变了行德心中回鹘女子的模样。 当读到,赵行德在睡梦中,迎着落日站在沙丘中的断崖上,与对面的朱王礼身上插着好几只剑,纵身一跃,笔直地向崖底栽落。二人对话,对回鹘郡主的执念读来不禁落泪万分「情到深处人孤独,爱至穷时尽沧桑」
  •     第9章那段题记,另找了三个译本,都是“甘州小娘子”,之后找了日文原版,这段题记是用中文写的,就是“甘州小娘子”,可以说,小娘子三字是神来之笔,是赵行德此时心情的映射,却被刘慕沙改为“郡主”,很是搞笑。以为赵行德此人历史上真实存在,就去查了下此人与此题记,结果都是虚构的,时间上的BUG也很多……但故事真的不错。看到结尾真的感到可惜,不过,流落国外至少能得到妥善保管,那时候几万卷书如果流落国内,我们今日怕是见不到几卷了。前几年有人说我整天宅家里,难道不想出去走走?我说,我想去看沙漠——这就是敦煌对我的影响。如果能有一处地方,让我整日整理书籍,以期留给后世,该有多好?
  •     能在如此之短的篇幅里展现出战争场面的波澜壮阔,历史的沧桑厚重,人性的果敢豪情,井上靖的功力令人咋舌!
  •     关于敦煌的历史题材小说,好像比较少,也算是一个选择。翻译不算出彩,但是最要命的是故事情节的强转折。1)在开封救了回鹘女子,然后就因为这样要去寻找文字的解读;2)回鹘王女的死;3)朱王礼的反叛,这个BUG也太TM大了。造反杀人也先找到目标再开打吧?!除掉各种强转折,其实整体的故事还是有局部精彩并且也算带出了莫高窟这个佛洞藏经的故事。
  •     既不积极赴死。也不是非要活下来不可。#一本磅礴销魂的沙洲千佛洞旅游指南。#
  •     针对藏经洞之谜,井上靖以小说的形式给出了一个自己的说法。好书!
  •     自驾敦煌的时候看的。摒除七情六欲之后对某种近乎纯粹完美事物的赞叹。
  •     一段史,一本书,一座城。
  •     叙事节奏太快,动不动就一个月后一年后;故事发展又太慢,那么多时间过去了主角行事动机少有变化,变动时的原因写得也比较突兀,主角一会儿这个州一会儿那个州,太跳脱了,大概是由于我对战争场面描写无感的缘故吧。本来要打两星的,但最后藏经一段内容确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广博的情怀,但前面铺垫的内容太冗长了,感觉不到什么深刻的情感。
  •     2016.5.8 非常普通的小说 读这种小说不如读史
  •     西域总是让人向往,去过一次,还想再去
  •     翻譯爛到沒朋友。
  •     刚才给春姨说,喜欢他书里那种,人和生活,既慨然用力,又疏离超越的关系
  •     这么牛逼的题材写成流水账,我也是很佩服作者。通篇像黄粱梦一样,不知重点。不过作者对场景的描写很有功力。
  •     一会儿走进漫天火光,一会儿又进入黑暗,就这样以不变的步伐行行复行行……他越过尸横遍野的战场,爬过山丘,又穿越湿地。
  •     敦煌秘史,意犹未尽。
  •     看完莫名悲哀
  •     还不错,关于敦煌藏经洞经书来源的故事小说,文笔和叙事结构本身也并无出彩之处,不过对于一个没有去过敦煌的日本人来讲,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已经非常难得
  •     从亚洲史的角度来看西域历史啊
  •     看完对敦煌和周边城镇的历史和各民族杂居、通商的生活有了了解
  •     是先读的敦煌啊
  •     “ 再大的浩劫终会过去,文化借着宗教的力量传承下来了。”这是去完北京东岳庙后我在微博上写到的一句话。对这小说也可以如此感慨。
  •     就当看着玩玩换下脑子吧。。。这种题材写成这样有点失望,情节真是没亮点还牵强。。。比较奇怪的是感觉语言比较粗糙,但是打仗之类场景描写很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译者。。。
  •     某人看完之后问我井上靖还有哪些作品,我想我应该是推荐了一本好看的书吧
  •     以敦煌为引的爱情故事,既不够爱,又不够恨。
  •     2017.04.06.动车上看完了这本历史小说,看完之后,果然我也去搜索了赵行德的那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补卷,以及王道士挖出经藏的故事,发现真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自有一种看金庸先生等的武侠,黄易的秦、唐新派演义,历史与虚幻交织,更有新垣平的《剑桥倚天屠龙史》中各种以假乱真的注释引注,让我等历史小白直叹其材料驾驭能力之强。而这本书,更难得的是快,发展快,文字简,就如同看快速剪辑的电影一般,这一页还在想着记忆中的回鹘郡主,下一页已化为一粒黑点,对,就这么快没了。观看体验舒畅。只可惜看完后留下来的东西也就不多。没能有一个升华的点,个人觉得在赵行德向佛、或是其命运受社会环境的推动,自身的抗争或不抗争,都可以有能让人更深刻的触动的可能。
  •     大宋潭州府举人赵行德
  •     挺喜欢作者简化的文笔,跟着他体会故事也很流畅。结合去年瓜州徒步路过的阿育王寺,走过的沙地,还有去过的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还真有点感觉。人类好渺小,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个体真的没啥意义。
  •     荒芜中也能开出宝石之花,冥冥中的命运安排,被牵引着前行……沙漠的荒芜—经卷的绚烂价值、沙漠的残酷战事—佛教的无我无执无相…在对比中鲜明,让人慨叹
  •     脑子似乎能构出那片日暮下真实的人影,凄美惨烈的战争,那些不起眼的历史里的小人物,都与时代相连着。而那辛苦保存的敦煌最后被人洗劫一空,无奈而痛心
  •     故事流畅背景清晰 但虎头蛇尾 文笔略虚浮 结构安排不够周全 角色不够深刻 同样的故事可以用多一半的篇幅展开 并适当取舍 宏大历史背景的演义需要天地人的雕琢与融合 一旦玉成即为经典 这个尝试虽然有缺憾 还是应当向这位日本友人致敬
  •     也许这十几年边境的辗转就是为了这一夜 郡主 朱王礼 尉迟 人生中都是过客 几经易手的土地与城池 兴起又毁灭的都市 有价值的都会被利用最后被摧毁 反而是那些边缘的物事逃脱了人的贪欲和时光的磨损得以幸免
  •     看一个日本作家写中国的历史小说……总觉不得劲
  •     敦煌的经卷的故事,西北的大漠黄沙,驼队的壮观和古代的战争,总觉得似乎身临其境却又隔得很远很远,故事的力量就在于此吧。
  •     可能是翻译的原因,线条比较粗。
  •     黄沙掩城郭,何人话悲凉。
  •     还是小学生时,中央台放《敦煌》这部电影,当古装历史战争看,觉得和以前看过的不太一样,看不太懂却很被吸引,百看不厌。哦,原来是鬼子拍的,演员也是小鬼子,干嘛拍中国的地方,中国的故事?幼稚的心灵那时总是理解不能。其实很多岛国人和当下许多怀有一个美国梦的中国人一样,深深迷恋他们西边这块大陆的悠远沉醉。对了,现在央视好像很久没放过这部片子了。
  •     写的不错,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段西域的历史。只是看到一个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历史有点说不出的感觉。如果当小说来看,文字的描写确实给人刻画了一副沙洲即敦煌的古时风貌,风土人情写的很身临其境和真实,喜欢井上靖的文字,简练而生动,不错的一部书。
  •     财宝、生命、权利、城池都吞没于莽莽黄沙之中,唯有典籍保存了下来。在最后城破之时,当时选择将典籍而非财宝藏于敦煌石窟的人,是怀抱着怎样的信念呢?虽然这批典籍在沉睡了近千年后被重新发现,但是无论发现的过程还是处理的结果都让无数的中国人沉痛和惋惜。现今,这批典籍研究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已是当初藏经人所无法想象。我们唯有怀着崇敬之心对藏经人做出畅想和对历史的哀叹。
  •     我可以说这本书对我来说挺乏味挺单调挺平淡的吗,或者是我自身的问题,走马观花,不懂欣赏吧。我看书从小一目十行,速度极快,所以180多页的书15分钟就看完了。只记住了这么个故事:落榜书生赵行德救了回鹘公主并与之一夜情缘,他将远行,公主给他信物并与他约定一年之约,赵行德因为情浅没有按时回去,回去后偶遇公主,公主已被西夏军队统领强抢去做侧室,公主惭愧,于高城墙上跳下,以示对赵行德的忠贞。有点唏嘘,但是不足以让我震撼和想收藏此书,所以这本书大概很快会作为二手书出现在我的闲鱼上出售。等看完该作者的《楼兰》,再决定要不要两本一起挂上去转卖。
  •     重温系列
  •     从开封到沙洲,千里迢迢,像是注定了的,行德成为这些经卷得以保留下来的关键人物。就像有些人就是为某件大事而生的那样。
  •     于敦煌,我们都是异域。 不再纠结王圆箓当初的廉价售卖,无论经卷在哪,那段故事属于敦煌,而经卷的价值始终属于全人类,能够改变的是世界文化史的每个领域。
  •     其实知道这个故事好多年,才发现出处。
  •     是我看不懂吗?为什么总觉得这部书没有传说中的名头那般相符。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描绘,没宏大的场景、没深刻刻画的人物,就连里面对女人、对战友、对国家、对宗教的情感也一点都不深入,事事蜻蜓点水般快速而过,大漠风情就更不要提了。
  •     很薄,故事也很完整,一鼓作气!
  •     赵行德的故事告诉我们:考前一定要休息好
  •     赵行德的转变让我觉得有些突兀:一个读书三十年的儒生,突然间(在我看来)成为一个战斗英雄,之后回鹘郡主插入的爱情线有些生硬,但又多了一点西域的一见钟情。赵行德的藏经算是给了敦煌第17窟的珍贵文献一个解释。结尾的现代历史,莫名觉得突兀!
  •     十一假期去了敦煌 看了莫高窟 走了阳关 跑了马拉松 吃了生平第一次驴肉 鸣沙山 我还会再来的
  •     井上靖的小说真挺无聊的,看不下去,但是写历史又写得挺好,立意和文笔都好。不懂为什么一定要用小说写历史。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