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

出版社:杨涛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3-04出版)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02461973
作者:杨涛
页数:192页

书籍目录

1概述 1.1地质遗迹资源概念 1.1.1地质遗迹资源概念的内涵 1.1.2地质遗迹资源概念的外延 1.2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 1.2.1资源价值 1.2.2科学研究价值 1.2.3审美价值 1.2.4生态价值 1.3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义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际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研究进展 2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 2.1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方式——建立地质公园 2.1.1地质公园的功能 2.1.2地质公园的分类 2.1.3 建立地质公园的意义 2.2国内外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2.2.1世界地质公园网络 2.2.2欧洲地质公园网络 2.2.3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2.3 国外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3.1 美国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2.3.2欧洲地质公园的管理 2.3.3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管理  2.3.4加拿大国家公园管理 2.3.5 尼泊尔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2.3.6 国外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的启示 2.4国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成功案例 2.4.1 张家界市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 2.4.2 四川九寨沟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 2.4.3 河南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引发“焦作现象” 2。4.4 国内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开发的启示 3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法论 3.1 基于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思路 3.1.1 系统科学与系统方法论 3.1.2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学解析 3.1.3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思路 3.1.4 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3.2树立资源的系统观 3.2.1 资源内涵的演进与外延的拓展 3.2.2资源系统的基本特性 3.2.3资源的系统观 3.2.4 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 3.3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 3.3.1 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3.3.2 系统的内涵、组成要素及特点 3.3.3 系统的开放性分析 3.3.4 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3.3.5 系统的目标分析 3.4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论探讨 3.4.1 系统分析 3.4.2综合集成方法论 3.4.3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论 3.4.4可持续利用系统环境分析方法 4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4.1从系统论看可持续发展理论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4.1.2可持续发展观的着眼点 4.1.3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 4.1.4层次性和综合性的统一 4.I.5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 4.2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分析 4.2.1地质遗迹资源与资源、自然资源的关系 4.2.2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与利用特征 4.2.3 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4.3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 4.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4.3.2可持续利用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4.3.3 可持续利用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4.3.4可持续利用发展的协同效应 4.3.5 可持续利用发展的自组织 4.4协同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4.4.1管理与资源利用的耦合 4.4.2协同管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4.4.3 协同是当代自然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4.4.4协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战略 5贵州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5.1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 5.1.1社会经济 5.1.2人口 5.1.3资源与环境 5.2地质遗迹资源特征与保护开发利用状况 5.2.1地质变迁与遗迹资源特征 5.2.2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状况 5.2.3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5.3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研究 5.3.1地质遗迹资源需求分析 5.3.2 SWOT矩阵分析 5.3.3战略使命与战略目标 5.3.4可持续发展利用战略模型 5.4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实施策略 5.4.1 切实发挥实施主体的作用 5.4.2加强可持续发展要素保障建设 5.4.3科学决策与管理 5.4.4协同贵州旅游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附录黔南州十大有影响的地质遗迹 后记

编辑推荐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适合于从事地质公园建设与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研究、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旅游开发、公共资源管理的人员阅读参考。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开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吸收负熵流,排除正熵流。负熵流包括相对稀缺资源互通有无、合适技术的交流与交易、适应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业转移、经验和方法的借鉴、区域要素市场的开放与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与管理等等。负熵流的大量吸收,将促使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 4.3.3.2非平衡与有序之源 耗散结构只有在系统保持“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耗散结构与平衡结构的本质区别在于:平衡结构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结构,是“死”结构,这种结构形成后,最好是将系统孤立起来,设法使其与外界隔绝,才能保持不变。因此,静态的稳定结构在现实中其实是不稳定的。耗散结构是一种动态的稳定结构,是“活”的结构,是一种远离“死”的平衡态的稳定态。这种结构只有在开放和非平衡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或者说,要想使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必须设法以开放来驱动系统越出平衡态,进入到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态。 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要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耗散结构,必须经常处于一种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推动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摆脱僵化的平衡态模式,进入非平衡态,最终达到动态平衡的途径如下: (1)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和科学的区域发展观,不断改革创新,不断破除旧的平衡态,积极创造促进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的新非平衡环境和制度框架,努力实现动态平衡状态。 (2)推进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开放,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要打破地方保护、部门保护主义,自我封闭,表面上看是微观上的稳定和平衡,实质上却是束缚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开拓视野,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非平衡态演化。 4.3.3.3非线性机制与自我完善 耗散结构理论揭示,在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和必要条件。非线性作用在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耗散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主要产生两种效应,即:相干效应和临界效应。相干效应使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元素之间相互制约、耦合而产生整体效应,增强了地质遗迹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以及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有机联系,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独立性消失,线性叠加失效,产生了自组织结构及自我完善。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