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政治与权力

出版日期:2015-11
ISBN:9787214149117
作者:[美]大卫·科泽 (David I. Kertzer )
页数:268页

作者简介

作为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本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 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又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作者带领读者遍览各种时空中的政治仪式,它们来自于阿兹特克、苏联、法国大革命、非洲殖民地、意大利共产党和其他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深入而趣味盎然的分析……这是一项针对跨学科读者的政治人类学研究,它向非人类学家显现出,民族志分析与政治理论相比亦大有其用武之地。
——《美国人类学家》

本书是比较政治文化研究中的扛鼎之作,应成为所有学习政治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必读之作。
——《选择》(美国面向图书馆的最有影响力的期刊)

这是一本引人注目的力作,阐明了仪式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政治生活的本质。该书语词洗练、文风优雅,谨推荐给普通读者、人类学家和政治学家。
——查尔斯·席博曼(《某些人:美国的犹太人及其目前的生活》和《刑事暴力、刑事司法》的作者)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仪式的权力
第二章:燃烧的十字架和身体争夺者
第三章:合法性与神秘化
第四章:模糊性的价值
第五章:政治现实的仪式建构
第六章:仪式生威:借由仪式争夺权力
第七章:冲突和危机
第八章:革命的仪式
第九章:权力的仪式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大卫•科泽(David I. Kertzer,1948—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人口学家、历史学家、意大利研究专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AAC)院士,曾任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学会(SSHA)主席,布朗大学教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仪式与象征、政治与文化、欧洲社会史、人口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系统、宗教人类学和意大利社会政治等。出版和发表了多部重要著作和多篇论文,曾获国家图书奖(非虚构类,1997)、年度100本最佳著作奖(1997,2002)、《出版周刊》年度最佳著作奖(2004)等,在社会和学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其作品由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和普利策奖得主Alfred Uhry改编为剧本上演。


 仪式、政治与权力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贴出未含脚注的中文版序言,帮助对题目感兴趣的读者粗略了解该书,】我很荣幸拙作《仪式、政治与权力》被译成中文以飨广大读者。书中所使用的一些有关中国的案例可能对于那些在中国文化上造诣深厚的读者而言有些浅陋,敬请谅解。本书最初由耶鲁大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距今已逾四分之一个世纪。1989年出版了意大利文版,随即在1990年出版了日文版,罗马尼亚文版出版于2002年,波兰文版出版于2010年。本书在美国已经重印了12次,在学术界仍然具有可观的引用率。这些年来,我也多次考虑过是否对本书进行修订。正如读者所见,书中部分关于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应用的案例似乎有些过时了。当我写作本书时,苏联及其卫星国尚未解体,宗教和种族的暴力冲突也未像近年来这般一发不可收拾。仅从1980年代以来中国在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便可看出,我们的世界在近三十年间发生了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经过反复思量,我意识到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如何更新其中的案例,而是应该为理解仪式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何种作用提供一定的教益。我使用的诸多案例适用于任何历史情境,我也未曾意图对当代世界的国家政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如果要对本书进行修订,那么唯一的理由是,自本书出版以来,相关研究理论的发展对我关于政治仪式的理论分析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些年来由于教学的原因,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们反复研读本书,在我看来,本书中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有效的。本书立足于社会人类学和政治科学的交叉路口,在过去这些年中,政治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政治仪式予以了同样的关注。当然,仪式研究历来是人类学家的兴趣所在,世界上很多最重要的人类学家都曾致力于这一领域。相反,仪式不是政治科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仪式与该学科之间的关联也未得到普遍的承认。不过,虽然人类学家对仪式青睐有加,但他们对仪式在国家层面上的政治作用不甚关心。对于人类学家来说,本书旨在阐明如何用人类学的理论工具解释国家层面的政治过程。历史学家向来关注仪式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但他们的主要着眼点是精英们如何利用仪式来巩固权威。本书则指出,仪式对于那些寻求推翻政治统治或者促成政治变革的群体而言也同样有用。政治学家们通常不认为仪式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美国政治学界,对物质利益发挥何种作用的研究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事实上,所有的政治行为体都是象征的产物,从政党到政府本身皆是如此,但这一点被忽视了:或是不予以承认,或是被认为无足轻重。我很高兴从政治学者王海洲先生那得知,他的很多中国同行都认识到理解政治生活不可忽视象征维度的重要性。本书出版后,层出不穷的仪式研究对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的快速变迁提供了各种解释。我虽只涉猎了一些相关的英文文献,但知道有很多作品已经有了中文版。一些对毛泽东崇拜的研究文献 颇具吸引力,它们可谓对苏联时期领袖崇拜研究 的补充。与此相似的是,伴随着对俄罗斯革命中仪式如何增进政治合法性的研究 ,也有作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似的政治过程 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仪式的作用 进行了分析。还有作品关注到仪式在中国的政治抗议活动 和北京奥运会 中所发挥的作用。另有学者研究更早时期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仪式,如哈里森和扎罗关注的是1911-1929年代 ,何伟亚关注的是清代 。此外,有一些学者对1000-1750年之间仪式在中国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 。我衷心希望那些不相信仪式在政治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人,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对仪式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新的认知。我也盼望书中的相关理论有助于中国的学者和政治观察家们在政治生活的理解上提出新的洞见。最后,我由衷地感谢王海洲先生对本书感兴趣,并付诸大量努力将之翻译成中文。大卫•科泽,布朗大学,普罗维登斯,罗德岛州(美国)2014年2月27日
  •     (刊于《中华读书报》2016年1月13日10版,发表时标题内容有改动)文/俞耕耘仪式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我们似乎惯于认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仪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仅仅沦为一种残存形式。仿佛它的意义只存于人类学研究的“遥远目光”。然而,在《仪式、政治与权力》的作者、美国学者大卫·科泽眼里,事实并非如此。他不仅试图揭示仪式在政治生活中的普遍性,也驳斥了将其视为政治可有可无装饰的肤浅观念。作者在第一章就描述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人类认识繁杂混乱的经验世界,唯有依靠象征体系才能选择、简化、分类并理解。可以说,象征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成为实现事实与观念世界联系的唯一转换机制。大卫·科泽无疑成功选择了全书的论述基点,通过揭示象征功能在人类认识活动、生存本质中的首要性和必需性,说明了政治现实正是象征理解的产物。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国家视为“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国家并无实形,只能通过象征被构想出来”。正是由于仪式集中承载着象征的意义系统,成为把握世界经验框架的分析类型。政治生活作为现实经验重要一环,无疑被囊括进去。作者的逻辑线索清晰自然,不动声色:仪式“形塑”政治正是象征“认识”世界的必然演绎,象征之网赋予仪式以内容,它们本就是同构过程。“我将仪式定义为一种体现社会规范的、重复性的象征行为”。在作者看来,仪式以象征为第一要义,由此切入分析政治权力,至少有几大策略意义。首先,它能更好阐释政治活动中内在观念与外部现实的转化。其次,它沟通了个人情绪与社会环境的关联,兼顾了个人主体经验与社会力量的交互影响。仪式利用重复操演高度标准化的程序、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布置,维护巩固了一切既有秩序,形成了“仪式之魅”。它时刻暗示着世界经验的同一性、持续性、稳固性与永恒性,排除掩饰了一切断裂、异质、偶然、混乱与盲目,成为安抚人们焦虑绝望,培养驯顺政治身体的法宝。然而,作者并未简单将仪式视为保守政治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专利”,相反,他与尼采-福柯的权力论述极为相似。正如尼采-福柯并未将权力视为一种单向的压迫关系,大卫·科泽也没有将仪式局限于单向的守旧样态。他敏锐地看到象征意义随时在变异,仪式总在不断替换、消亡与出现。仪式在持久重复的同时蕴含潜在的创新,在守旧的同时兼具变革的力量。“人们并不仅仅是仪式或象征的奴隶,他们也是仪式的支配者和创造者。正因为仪式是政治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所以人们会创造和改变它们”。在其中,你甚至可以窥见历史唯物论的影子,他反驳了一种“决定论”的倾向,凸显了作为主体的选择与创造。大卫·科泽对仪式的研究带有明显的功能主义色彩,始终将仪式作为构建政治组织、巩固合法性、形成一致性以及争夺权力的手段。这也意味着,仪式从来就不特定归属于统治阶层,而是不带标签的“公器”。成功的仪式可缓解冲突,使用不当亦可加剧危机。虽然,统治者掌控着大量既有仪式,然而大批反对者、革命者也通过争夺、替代原有仪式进行反抗颠覆。不同的政治力量都认识到仪式对构建政权合法性的魔力。作者敏锐地看到,确立合法性与政治神秘化过程高度统一。仪式将政治投射在一种宇宙论的终极意义上,统治者被视为超时空化的不灭存在,从而表述、强化了一种共享的政治世界观。仪式之所以具有魅惑,能够将政权神秘化,在于它提供了强大的权力情境,生发出狂热的情感刺激,创造出具体的生动形象,表演出戏剧化的行动规范。它巧妙地在政治规范价值与个体原始情感两极之间交换特质,这是任何其他手段都难以达到的。更重要的是,仪式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意义聚合体,整合收摄了不同意义,带有极大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正是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仪式存在的一致性、持续性与稳定性。它看似极端矛盾,却体现了深刻洞见。仪式意义的模糊多义,正是吸引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借用、移植、沿袭原有仪式,获得政权合法性、连续性的捷径。因为,他们逐渐认识到,完全创造新仪式既不可能、也不划算,而从原有仪式的象征素材库中借用,巧妙替换,赋予全新目的则更有利可图。仪式意义的模糊,更因其是一种“行动方式”,并不具有语言文字的确定性,它依赖的是人们共同参与的情感,而非特定的解释。作者运思相当细致,他意欲说明,在没有共同一致信仰的情况下,仪式用行动而非思想界定了我们,用共同情感而非意义解释团结了社会。这种仪式维系远比信仰更具持久性,兼容性。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对仪式建构政治现实提供了认知心理学的阐释。他强调了图式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框架作用和基质意义。仪式正是顺应强化了心理的图式系统:它选择性地接受符合图式的经验,排斥与图式相左的经验。政治争夺在本质上正是对构建图式的仪式争夺。其次,他看重仪式在感官上的生动性、想象性、刺激性和煽动性,通过营造情感氛围,环境设置,使政治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一致行为。作者注重宏观论述策略的同时,更在微观细节上挖掘仪式的心理-生理的效应结构。他从具体各殊的仪式实例中,探索了群体大众在政治活动中的反应接受。全书海量的仪式例证也有效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相反,它看重政治活动的生动细节,为读者反思历史,关切现实提供了新思路。在法国大革命中,罗伯斯庇尔利用设立国家节日,推动革命势力到达权力顶峰。雅各宾党人通过游行集会、搭建看台、建造纪念碑等仪式宣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极权力量。然而,罗伯斯庇尔对仪式的效能可能只是一知半解,才会玩火自焚。他太看重公开处决(断头台斩首敌人)对大众的警示教化,却不知仪式在创造团结时也在灌输恐怖。在恐怖统治中导致的群体团结,最终只会成为颠覆反抗的力量。相较于雅各宾派,德国纳粹主义无疑深谙仪式魔力。可以说,极致的仪式是纳粹蒙蔽欺瞒,迅速席卷扩张的“发动机”。希特勒、纳粹党徽、纳粹致敬礼三位一体,成为仪式的象征符号。希特勒对于群体心理有着敏锐认识:大型集会建立的共同体形象,既能不断吸引追随者、归附者,又能通过压倒性的情绪氛围同化、改造每一个异见者。正是在集会中,狂热的民族复仇情绪被无限放大。血红亢奋的旗帜、“元首”夸张的煽动演说、人海声浪的层层叠加、民族国家空前强大的形象无疑对一战后德国民众的消沉起到如“毒品”的致幻作用。任何个体的理性在空前强烈的感官刺激(生理)和集体失控的情绪氛围(心理)下都会轻易沦陷。更重要的是,集会仪式早已成为权力配置与划分的功能机器。纳粹集会最终转变为对帝国日常化的效忠表现,致敬礼成为划分服从者与反对者的外在标示。集会中,大批反对者迫于恐怖的违心服从,极大地造成行为和心理的分裂失调,产生了被迫与纳粹合谋的羞耻烙印。从而,“仪式的形式能够帮助政权辨识反对者或者摧毁这些反对者的自尊心”。大卫·科泽始终坚持仪式具有维护现有统治秩序和争夺颠覆权力的双向意义。政治权力斗争通过争夺仪式,进而改变政治系统。书中列举了诸如争夺公众支持的仪式、仪式的地理位置、继嗣仪式的主导地位、“通过仪式”上教会与世俗政权的仪式暗斗、对群众集会的操控等形式。这无疑是作者对仪式在政治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反驳,他时刻在提供仪式是政治建构中心的力证。在效用上,它似乎更耐人寻味,仪式很少解决问题,却总能掩藏、转化矛盾,控制冲突。它总能以新的平衡去除政治危机后的混乱、恐惧、迷茫与痛苦。狂欢节正是仪式系统性转换的有趣尝试。贵族精英与无权者在狂欢节的特定时间地点反转角色,成为无权者集会宣泄不满的“安全阀”。它也内置了一种阴谋论:表面上允许象征性反对现存社会关系,然而客观上又使这些关系得到强化,以致不被推翻。《仪式、政治与权力》一书无疑具有历史的、全球的视域,无论是对法国、美国、苏联、伊朗等国革命的仪式,还是对德国、意大利纳粹主义极权的仪式都有精到的解读。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底赋予此作宏阔开放的跨学科特质。它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学论著,在方法论上,更兼具了人类学视野、民族志分析与文化研究色彩。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6-01/13/nw.D110000zhdsb_20160113_1-10.htm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

精彩短评 (总计28条)

  •     Ernst Cassirer成了卡西雷尔(p12)、卡塞尔(p32),第三次终于对了,卡西尔。统稿很重要。
  •     对仪式的理解比较全面…总体相当不错,但也存在不足,比如仪式修改为什么会出现失败,具体情景中仪式发挥何种作用受何因素影响,仪式如何延续等问题只是简单略过…
  •     仪式是权力的象征,而权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正如新文化史学者所指出的,权力不仅体现在上对下,也体现在下对上,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对仪式的争夺与象征的构建,也就成为争夺权力的一部分。
  •     极其想读
  •     大卫科泽的文笔真好,翻译的也不错~
  •     拉斯韦尔语:任何精英都以共同命运的象征作为旗号来为自己辩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本书里作者也和这一思路接近,他认同涂尔干对于仪式对社会巩固作用的观点,同时又提出仪式的规范性所导致的保守和固化,会成为其可被反对派利用的弱点,仪式不仅带来团结,还能被反对派所用造成对旧体制的革新与超越。
  •     对于政治仪式的初步学习值得阅读,但是一些更深入的问题(比如仪式对于“用心”者的作用如何真正发挥不被识破等问题)没有怎么讨论,需要第二遍阅读再理一理逻辑
  •     这个社会那些看起来自然而然的行为和不证自明的表现世界的方式,其实只是精心策划下的仪式。他们的本质隐藏的很深,这就是仪式,象征和权利的源泉~
  •     还是没有回答清楚我的困惑,最多算是学习一种理论感觉吧
  •     海洲老师的博士论文也要出版的了 !
  •     人类学案例+政治学大词,系统性不强,有些绵软无力,尤其对人类学背景的读者……
  •     政治人类学其实是三礼学,核心思想就一个:克己复礼
  •     主要Get到两点。
  •     非常流畅,案例颇丰,有启发。作是人类的天性啊!正名乎!只是这些仪式的案例在整体观的角度下,又会是什么样呢?
  •     88年的作品,时间轴debuff,适用于入门。
  •     过瘾
  •     功能主义色彩过重。作者过於重视仪式作为工具的形式,但仪式本身是社会/文化结构的一部份,其形式及背后的意义不可能被"工具"所完全概括。
  •     作者特别强调了仪式的象征性与隐喻,和个人情感与认知世界的两种创造性力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意在延续格尔兹对文化研究的“心理学分析过弱而社会学分析太强”这一批评,并且引入“文化图示”的概念做认识论的探讨。
  •     耳目一新
  •     可以随便翻一翻的综述性质作品,翻译流畅。编辑不够细致,如《高山部落》(Tribe On Hill)应该翻成《山上部落》或者《山巅部落》,还有一干人名上的问题。
  •     政治人类学领域的扛鼎之作,运用各种时空下不同政治仪式的案例素材,详细分析仪式之于政治身份建构、族群认同塑造和政治权力运作的重要意义。文笔清晰优美而生动有趣,在保有学术性的同时兼具非常高的可读性,实属政治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     故事挺多挺有意思(个别论据不严谨、站不住脚)。重点关注了第九章《革命的仪式》,内容还是单薄了,不解渴。大革命自诩有改造民族的重任,仪式革命触及社会方方面面,马拉等殉道者、小红帽、三色旗、三色徽等革命象征物替代了宗教崇拜,伴随着革命纪念活动立刻具备了道德感。针对推行共和历,作者给出了追求时间永恒的新观点;但针对山岳派们把国王和对手送上断头台,依旧解释为替换和恐惧,没有新意。不得不佩服罗伯斯庇尔-希特勒-斯大林-毛利用仪式的能力,只是离开了两个世纪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以及它带来的理性膨胀和民众崛起,我们还能在仪式中挖掘点什么呢?作者没有回答。
  •     大型文献综述适合入门,多学科经验研究汇编丰富例证。源于涂尔干范式并有所完善,兼顾仪式功能与过程、建构与解构。译文流畅,译误很少。关联文本传统的发明、革命节日、法国大革命中政治文化和阶级、意志的胜利。媒介作用分析薄弱。若成书于苏东剧变后及网络时代,未知如何。
  •     我是译者,谢谢“湮没人群”指出的问题,是统稿不足够细心,向读者致歉。如果将来再版的话,会予以修正。还希望读友在发现问题时能够联系我,以帮助其再版时更为完善。谢谢大家!
  •     无奇不有的万花筒,翻译晓畅明快,读来目不暇接
  •     弱四星。第四章:仪式是靠情感而非理智来打动人。仪式无须通过信仰的共享便能构建团结。团结来自于人们行动一致,并不需要人们思想合一。
  •     很多案例分析,初学者也可以看懂,比同类学术书读起来要轻松很多,推荐
  •     科泽最经典的著作之一,是政治仪式、政治象征与权力关系研究的必读书目。 科泽的新书《教皇和墨索里尼》(The Pope and Mussolini)还获得了2015年的普利策奖(传记类),另外斯皮尔伯格准备2018年推出的电影《绑架莫塔拉》(The Kidnapping of Edgardo Mortara)也是出自科泽之手。值得关注的大学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