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10095697
作者:[美]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此书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
本书首先通过对藏传佛教的简要概述解读了佛教的本质、介绍荣格心理学中的经典术语,然后对比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进而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
佛教
藏传佛教/ 010
密宗——金刚乘 / 019
第二章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集体无意识/ 037
原型/ 039
自性/ 041
个性化/ 042
炼金术/ 045
共时性/ 050
第三章 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的方法
治疗灵魂/ 054
从痛苦中解脱/ 062
灵性朋友和分析师/ 071
第四章原型象征
西藏死亡之书 / 084
曼荼罗 / 087
第五章 关联、相同点和不同
介绍 / 091
意识和无意识 / 092
灵性转化 / 099
对立面联合 / 102
中道和中观学派 / 104
自我与无我 / 106
受苦和疗愈的方法 / 108
赎回上帝 / 114
荣格对东方传统的看法 / 118
危险 / 123
伦理议题 / 125
第六章 结论
尾 声 / 133
后 记/ 135
术 语/ 147
致 谢/ 150

内容概要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Radmila Moacanin)出生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Belgrade)。曾在日内瓦、纽约和洛杉矶学习,获得了语言学文凭、联合国国际事务硕士学位、社会服务学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也是意大利的富布莱特学者。
莫阿卡宁博士曾在联合国常驻缅甸代表团、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南加尼福尼亚医疗中心工作过。她是国家强化期刊项目(National Intensive Journal Program)的顾问,曾经担任莫斯科心理学学院的客座讲师。现在,拉德米拉•莫阿卡宁住在洛杉矶,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圣地亚哥大学综合研究的兼职教授;加州“写作冥想”休养所的管理者。她曾经周游世界,会六种语言。作者修习禅宗和藏传佛教超过三十年。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如果某个伟大的思想从外部吸引着我们,我们必须理解,它吸引我们,仅仅因为我们内在回应了它,走出去迎接了它。------C.G.荣格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想我必须要先了解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这两个定义到底是什么。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太陌生,如果我想把这本书彻底看透,那估计也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荣格,他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创立者。他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性格孤僻,想象力丰富。他的分析心理学因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类型理论而声名远扬。藏传佛教,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近现代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我没有想到心理学的书这么难懂,但是我还是试着想了解一下,因为一个爱阅读的人能成各种各样的书本中收获不同的知识和见解,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尽管我一直认为这两个领域都比较深奥难解,秘不示人,但是终归到本质上,它们应该还是属于心理学。文中通过讲述遥远国度里面的一位王子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悉达多.乔达摩一生都被父亲呵护,不曾离开宫殿半步,过着极度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只有眼前的金碧辉煌。就算内心再安宁,终有一天也会想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与决心。后来,他出去了,他相继见识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些人类无法躲避的痛苦,他还遇到了哲学家,他想找寻生命的真理,他想做一个觉醒的人,最后终于如愿。这虽然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带给后人的影响却非常大。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活着,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又或者知道哪件事情该,哪件事情不该做,那社会将是一派其乐融融、繁花似锦。那就不会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呢,可是现实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遇到困难或困惑时,才需要有导师来给予我们正解,给予我们能量。一个人如果能拥有正见和正思维,那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人如果拥有正语、正业和正命,那他就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人。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一时能够分辨,正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的接触,还有他的为人处事,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才会有感触。而且人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向善向好的,只是有时走的轨迹不一样,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内心都渴望自由,我们都想做个最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一天天成长着,一天天努力着。我们想达到佛的理解那种能力和悟性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切,来理解事物的真实;哪怕必活在逆境中,我们也可以让自己保持宽容和耐心,拥有好的心态来阳光地面对生活。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形势,我们都能时刻觉醒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过得更好,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人最大的敌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我们在一生中能时时检查自己的经验,时时发现不良的行为,时时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时时对人对己和善如初,心中时时接受着来自一切的正能量,我相信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我们要做一个觉醒的人,感谢曾经的好与不好,它都将激励着我们更好地成长!
  •     内在的革命文/by Coco妈Candy馨读这本书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度过的克里希那穆提写的那《内在的重生》。本书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在讨论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时也同那位作者一样提到了内在的革命。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支,对于这种学术性特强的名词来说我木讷了。因此我解读了一下,大乘佛教偏重自救,大乘佛教则强调众生的解脱。我们现在的佛教应该属大乘的一支吧,但是却杂糅着各种后人的主观意识及其他的教派。而荣格则区分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概念。他最大的贡献便是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论。虽然说这两个体系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无论从地理上、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是不相同的,时间上更是跨越了两千五百年。但是他们也是有共性的,他们共同关注人类问题,并且都找到了相同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在每个个体的心灵之内。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灵性转化,只是说法有点不同。荣格称之为自我实现、整体性;藏传佛教称之为成佛、开悟、利益众人。我的老家有些庙宇,里面供养着一些菩萨。菩萨便是利益众人的典范吧,每当群众遇到棘手的难题都要去拜拜菩萨。从本质上说里面的菩萨也不过时塑造的泥像而已,人们一进一出,改变的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庙宇里也有帮助开化的大师,他们洗礼着来者的心灵并坚定这他们的信念,一切都是让他们自己领悟去改造自身。长大后,读大专那三年班主任是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范畴,但是那时的教科书过于理论。当我出了社会,自己寻找着一些心理学的资料,发现这真是深不见底的范畴。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压力有时候确实让我疯狂,我想现代压力下的大多数都会有点轻度的小抑郁吧。在中国,心理抑郁会更多的被等同于精神病患者。刘玉翠,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到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里面的阿紫又有几个不知道。演员这个职业虽然光鲜,但是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使我们这些荧幕前的观众无法体会的。她曾经就得了抑郁症,最后解脱的方式除了些许药物,更靠的是强大自己的内心。荣格说世界悬于人类心灵的细线上,确凿是真理。当对自身的问题找不到答案时,无论是谁、哪本书或者某个理论你都无从找到,只有深度冥想,对个体进行自我反思,需要内在的革命。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     本书主要论述藏传佛教与荣格心理学的联系。全书框架结构清晰:先分别指出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体系构成,继而单独一章论述“原型象征”,再将二者进行全面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清晰、简洁的框架虽然过于简单但却是最有力、最讨读者欢喜的,读者可以从这样的框架体系中提前建构一个阅读框架,为接下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服务。初翻此书的目录,加之知道这书是世图心理“冰山系”的其中一本,就十分想把此书系的其他三本书读了。我以为,像这种先以论文形式发表再以纸质图书出版的选题,对刚接触一个学科又想深入研究这一学科的读者极其有用,因为它能让你迅速有效的获得这一学科的亮点,激发研究热情。读过一些心理学书,也读过一些佛学书,阅读的过程,有无数个瞬间觉得二者存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如今,偶遇此书,所有的疑惑,被作者的一句“佛教是最高阶的伦理和心理体系之一”点明。这是目前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佛教,或许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心理体系的某一组成部分;又或者可以说,与心理体系的某一组成部分——荣格心理学有互通之处。我更偏向后者,因为佛教除了与心理体系有重合点,还与伦理体系有重合点。但是伦理体系和心理体系又有重合的版块。那么,用数学集合理论表示,即为:“A”代表心理学,“B”代表伦理学,二者的并集即为佛教。这仅是个见,或许佛教还有第三种元素存在。这也是知识和阅读的可爱之处,每次你在阅读中与新知识相遇,会擦出推翻你先前已拍胸口下的结论,得到另一高度的新知识和新定义。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荣格是个天才,这么说应该不会被打吧。
  •     读过一些心理学书,也读过一些佛学书,阅读的过程,有无数个瞬间觉得二者存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如今,偶遇此书,所有的疑惑,被作者的一句“佛教是最高阶的伦理和心理体系之一”点明。这是目前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     此书巧妙之处是把都很深奥的藏传佛教与荣格心理学结合介绍,即可以帮助理解,又可以互相论证,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通过此书,可以学习佛学的理念、要义,也可以了解荣格心理学的精髓、思想,更可以知晓两门学科间的共性与区别,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感悟去体会佛学与心理学,认识“智慧”与“自性”。
  •     心理学与佛教思想的结合体,不过有点不太认同。
  •     差强人意
  •     值得阅读
  •     异曲同工之妙
  •     两种理论的部分简单概括及对比
  •     大乘强调佛陀的人性,小乘强调人类的佛性。
  •     信仰和科学总归是不同,信仰是在心灵建筑一道墙,科学是打破大脑中的墙,信仰让心灵安稳,科学让大脑清醒。
  •     集体潜意识的发现,即阿赖耶识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原型(本尊、空行)的显现,成为殊胜的方便。进而建立如来藏,烦恼即大乐,依靠三昧耶与上师相应。
  •     那么多的大型概念,自性、佛、道、德、集体无意识,都是象征性的描述词,是人尝试理解自身的框架,此种框架并非固定的,它是能动的延异的,它所能带来的结果通常是精神方面的,然在理性控制的社会,“灵修”就成为了逃避人工世界的出口。
  •     精神分析让人着迷。
  •     好书,简单易读,但是观点很有深度
  •     非常棒的一本书
  •     又疏又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