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书评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10095697
作者:[美] 拉德米拉·莫阿卡宁
页数:150页

做一个觉醒的人

如果某个伟大的思想从外部吸引着我们,我们必须理解,它吸引我们,仅仅因为我们内在回应了它,走出去迎接了它。------C.G.荣格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想我必须要先了解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这两个定义到底是什么。因为它们对于我来说太陌生,如果我想把这本书彻底看透,那估计也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荣格,他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创立者。他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性格孤僻,想象力丰富。他的分析心理学因集体无意识和心理类型理论而声名远扬。藏传佛教,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近现代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我没有想到心理学的书这么难懂,但是我还是试着想了解一下,因为一个爱阅读的人能成各种各样的书本中收获不同的知识和见解,所以我也想尝试一下。尽管我一直认为这两个领域都比较深奥难解,秘不示人,但是终归到本质上,它们应该还是属于心理学。文中通过讲述遥远国度里面的一位王子的故事,来帮助我们理解。悉达多.乔达摩一生都被父亲呵护,不曾离开宫殿半步,过着极度安逸奢侈的生活。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只有眼前的金碧辉煌。就算内心再安宁,终有一天也会想出去看看世界的想法与决心。后来,他出去了,他相继见识了人的生老病死,这些人类无法躲避的痛苦,他还遇到了哲学家,他想找寻生命的真理,他想做一个觉醒的人,最后终于如愿。这虽然只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是带给后人的影响却非常大。如果人人都能清醒地活着,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又或者知道哪件事情该,哪件事情不该做,那社会将是一派其乐融融、繁花似锦。那就不会存在不和谐的现象呢,可是现实不是这样的。正因为这样,我们在遇到困难或困惑时,才需要有导师来给予我们正解,给予我们能量。一个人如果能拥有正见和正思维,那他就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人如果拥有正语、正业和正命,那他就是具有优良品质的人。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一时能够分辨,正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的接触,还有他的为人处事,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才会有感触。而且人也不是一陈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内心其实都是向善向好的,只是有时走的轨迹不一样,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我们内心都渴望自由,我们都想做个最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一天天成长着,一天天努力着。我们想达到佛的理解那种能力和悟性这个可能性也比较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切,来理解事物的真实;哪怕必活在逆境中,我们也可以让自己保持宽容和耐心,拥有好的心态来阳光地面对生活。不管我们身处何种形势,我们都能时刻觉醒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过得更好,让身边的人过得更好。人最大的敌人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自己。如果我们在一生中能时时检查自己的经验,时时发现不良的行为,时时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时时对人对己和善如初,心中时时接受着来自一切的正能量,我相信我们的生活无限美好!我们要做一个觉醒的人,感谢曾经的好与不好,它都将激励着我们更好地成长!

内在的革命

内在的革命文/by Coco妈Candy馨读这本书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度过的克里希那穆提写的那《内在的重生》。本书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在讨论荣格心理学和藏传佛教时也同那位作者一样提到了内在的革命。藏传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支,对于这种学术性特强的名词来说我木讷了。因此我解读了一下,大乘佛教偏重自救,大乘佛教则强调众生的解脱。我们现在的佛教应该属大乘的一支吧,但是却杂糅着各种后人的主观意识及其他的教派。而荣格则区分了个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概念。他最大的贡献便是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论。虽然说这两个体系一个来自东方一个来自西方,无论从地理上、历史上和文化上都是不相同的,时间上更是跨越了两千五百年。但是他们也是有共性的,他们共同关注人类问题,并且都找到了相同的方法,这个方法便是在每个个体的心灵之内。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灵性转化,只是说法有点不同。荣格称之为自我实现、整体性;藏传佛教称之为成佛、开悟、利益众人。我的老家有些庙宇,里面供养着一些菩萨。菩萨便是利益众人的典范吧,每当群众遇到棘手的难题都要去拜拜菩萨。从本质上说里面的菩萨也不过时塑造的泥像而已,人们一进一出,改变的也就是自己的内在。庙宇里也有帮助开化的大师,他们洗礼着来者的心灵并坚定这他们的信念,一切都是让他们自己领悟去改造自身。长大后,读大专那三年班主任是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范畴,但是那时的教科书过于理论。当我出了社会,自己寻找着一些心理学的资料,发现这真是深不见底的范畴。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压力有时候确实让我疯狂,我想现代压力下的大多数都会有点轻度的小抑郁吧。在中国,心理抑郁会更多的被等同于精神病患者。刘玉翠,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说到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里面的阿紫又有几个不知道。演员这个职业虽然光鲜,但是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使我们这些荧幕前的观众无法体会的。她曾经就得了抑郁症,最后解脱的方式除了些许药物,更靠的是强大自己的内心。荣格说世界悬于人类心灵的细线上,确凿是真理。当对自身的问题找不到答案时,无论是谁、哪本书或者某个理论你都无从找到,只有深度冥想,对个体进行自我反思,需要内在的革命。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佛教是最高阶的伦理和心理体系之一

本书主要论述藏传佛教与荣格心理学的联系。全书框架结构清晰:先分别指出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体系构成,继而单独一章论述“原型象征”,再将二者进行全面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清晰、简洁的框架虽然过于简单但却是最有力、最讨读者欢喜的,读者可以从这样的框架体系中提前建构一个阅读框架,为接下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服务。初翻此书的目录,加之知道这书是世图心理“冰山系”的其中一本,就十分想把此书系的其他三本书读了。我以为,像这种先以论文形式发表再以纸质图书出版的选题,对刚接触一个学科又想深入研究这一学科的读者极其有用,因为它能让你迅速有效的获得这一学科的亮点,激发研究热情。读过一些心理学书,也读过一些佛学书,阅读的过程,有无数个瞬间觉得二者存在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如今,偶遇此书,所有的疑惑,被作者的一句“佛教是最高阶的伦理和心理体系之一”点明。这是目前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佛教,或许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心理体系的某一组成部分;又或者可以说,与心理体系的某一组成部分——荣格心理学有互通之处。我更偏向后者,因为佛教除了与心理体系有重合点,还与伦理体系有重合点。但是伦理体系和心理体系又有重合的版块。那么,用数学集合理论表示,即为:“A”代表心理学,“B”代表伦理学,二者的并集即为佛教。这仅是个见,或许佛教还有第三种元素存在。这也是知识和阅读的可爱之处,每次你在阅读中与新知识相遇,会擦出推翻你先前已拍胸口下的结论,得到另一高度的新知识和新定义。

结伴而行,通往心灵之路

本书的作者拉德米拉·莫阿卡宁在书中写道,当藏传佛教的上师图登耶喜喇嘛,第一次让她谈谈荣格与藏传佛教的关系时,她的反应是“我真的相信我们的沟通失败了。”然而,在彼时他们并不知晓的接下来,她却写出了这本书。一本关于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学的交集之书。本书从概述藏传佛教,介绍荣格的心理学术语,再从不同方面交叉讲解两者之间的相同相异点。由于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荣格心理学,都是非常庞大的体系。在这种巨大与复杂面前,作者进行了一些选择,化繁为简,截取了两套体系中主要的共同点与不同处进行说明。藏传佛教主要选取了大乘佛教——金刚乘。而荣格与东方体系最密切的则属于他所执着的炼金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著名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自性等,都可以从藏传佛教中找到类似的切入点。虽然佛教用语不同,其所指向却是一致的。在所有的不同点,作者强调最多的则是关于痛苦。佛教认为痛苦是可以在轮回里得到解除的,而荣格则认为对于痛苦“唯一的办法是忍受它”。两者看似观点不同,却又蕴含着相同。都是要从自我出发,从痛苦中解脱,解救灵魂。通过与荣格的心理学体系进行对比,也可以对深奥难解的藏传佛教有一些理论性的认识。这一宗教形式并非只有不为人知的神秘感。将这两种体系放在一起,可以利于互相学习,又可以互为补充理解。对于东方理解西方,或是西方了解东方,都可以互为注脚。本书旨在架构东西方这两个体系之间的桥梁,而作者本身又是一位来自西方,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藏传佛教修习者。在她自身,这两套体系就已经和谐共处。荣格对藏伟佛教的透彻了解,西藏喇嘛对西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是因为他们都拥有清晰、无偏见的直觉智慧,因此可以超越历史和文化的藩篱,做出正确的判断”。也正是这样一种直觉智慧,让两套体系的学习者发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发展出来的两种体系也有着一些相同点,无疑为人类心灵修行的道路上又指引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任何知识系统里,真理都不是一个观点或概念”。通往心灵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它们却是相似的。每条道路它们也不是独一存在的,它们之间同样有着交集,在为你指引方向的时候和谐共处。


 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