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9-1
ISBN:9787112180643
作者:李虎,黄文菁
页数:24页

《应力》的笔记-第20页

记得1999年在纽约听彼得艾森曼的讲座上谈到了判断建筑的necessary和adequacy的概念,暂且翻译成必要性与充分性。这个哲学层面的问题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事情。当然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判断,个人的见解不同,也产生了今日建筑实践的丰富性。在我们看来,necessary是必须的,是那些建筑本体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建筑学经过了历史的积累所沉淀下来和不断丰富的一些技能、常识和知识,是我们需要不断汲取、磨练和修行提高的内容,如比例、尺度、构图、技术、节能、气候等。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成熟把握构成了一个建筑作品成立的必须性,或者前提条件。然而,一个建筑师对于adequacy的理解和判断,才是建筑作品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又不得不讨论一下在今天做建筑的价值所在。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里,一方面价值取向越来越被资本和权利所牵引,另一方面瞬时媒体越来越多地造成思维短路,建筑也脱离它的空间创造而成为一种影像或者更多是一种图像的制造。当建筑的体验被文字与图像所代替的时候,它越来越接近广告,而不再真实。这迅速导致了设计的关注点流于空洞肤浅的图片制作。回想起阿道夫·路斯在《装饰与罪恶》里所批判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问题,再看当下,装饰只是已经转变为另类的更为丰富的形式,重新返回并成为一种蔓延的问题。在图像经济影响下,技术、绿色、细节、 空间 都可以成为装饰的手段,来共同产生一个空洞无物的视觉绚丽。而我们需要的是远离这种炫技和投机,而转入更有挑战性的寻找建筑在当下改变的力量。

《应力》的笔记-35 - 35

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过于恋物,太把建筑当作一个物体来看,更夸张的是变成一种形象和图像,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图像的世界里,从媒体到政治,方方面面,追求把建筑物体化。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建筑跟行为的关系,建筑跟生活的关系,因为我一直相信建筑可以影响人的生活,组织人们的生活。
我很强调的观点是:简直不是简单物体、简单物质的问题,城市性说的是人性,这是一种精神的问题,一种态度的问题。建筑真的能体现这件事情,当然前提是公共建筑。

《应力》的笔记-第27页 - 对话

我跟其他的我这个年纪在中国实践的建筑师有一个不同,我在国外工作的时间长一些。比如我在美国工作的那十多年,并没有思考太多关于城市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我都得很少,那几年我在做的事情,很多是他们现在正在研究的事情,也就是本体的问题,相对来说是比较单纯的建筑问题。回国以后,我才观察到一系列全新的问题,我想,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比如我在纽约做项目,没有那么多城市的问题,我不会考虑太多公共空间的问题,也没有太多生态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材料的问题,考虑的更多的是比例、空间、光线、细节,所以我那几年都在做非常单纯的事情。
回国之后,发现完全是一些新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那些基本问题不在我关心之列,我每天花80%时间埋在那些基本问题里边。可是,我觉得这还是不够的。引用艾森曼讲过的一对词语,是1990年代曾经听过他的一次讲座里提到的,一个是“必要性”(necessary),另外一个是“充分性”(adequacy)。在谈什么是好建筑的问题,达到必要的好和足够的、充分的好是不同的,在我看来,这些建筑的基本问题、本体性问题,是艾森曼说的“必要性”层面的问题,还没有达到“充分性”的层面,也就是说,建筑能否足够的好,足够地有力量。
....
1960年代的时候,国外很多建筑师不屑于盖房子,那时候最有骨气的建筑师根本不盖房子,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他们不盖房子的一个原因,不是因为那时没有盖房子的机会,只是一般甲方不找这一类的建筑师。这当然很矛盾,的确商业的发展给建筑师盖房子的机会,可是负面效应就是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文化,当房地产和政治驱动快速建造的时候,的确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使之偏于表象化。
....
我来解释一下这里有什么会触动我这么想,而且只有回到中国才会想这事。第一,快速,的确,快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东西,设计的快速,建造的快速;第二,大量,又回到建筑实践的模式与方式问题。
传统建筑设计,无论是教皇还是皇帝请一个建筑师,一定要有权有势,请一个建筑师来做是一对一的定制;而开放性最根本的思考是一种新的方式,就是如何参考产品的模式来做建筑设计。耐克要生产数不清的鞋,但它想建立一个“批量定制”的生产体系,可以每一个人的鞋都不一样,这是在2000年左右耐克出的新概念,当时很酷,是颠覆性的概念,不是一个形式,是可以拓展开的概念。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工业化大生产和更原始、传统的建筑设计服务一对一?这两者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是我感兴趣的:两者之间,这个客运适应今天面临的快速和大量的建造问题。

《应力》的笔记-第222页

与近来中国建筑界对完成度的推崇相悖,李虎不断强调的则是勒·柯布西耶所提到的理念的精确性。意义的清晰与坚决,这足以解释OPEN作品有时在理念上近乎“简单粗暴”的特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OPEN的作品缺乏细部,对细部的执着或许是李虎在斯蒂文·霍尔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但是这仅仅是手段,理念才是主导性的,在表面装饰不断蚕食市场的今天,这样的强悍已经日渐稀少。
……他们所共享的,是认同理性的分析与谋划可以分解问题之所在,进而通过合理的解决方案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这种理性特征也存在于OPEN的实践当中,在他们的文字与建筑语汇中很难找到那些难以名状的概念与场景,一切都尽量清晰和明确,无意于神秘感的缠绵与隐晦。这或许是OPEN的优势与局限。清晰性可以转化为明白无误的建筑效果,李虎所要求的精确传达会导向一种能立刻被理解的明快与信赖。但同时,建筑师也放弃了对那些在言辞与理性限度之外的,不可言说的领域的探索。


 应力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