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
ISBN:9787508643137
作者:《新周刊》
页数:37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以《新周刊》400期特刊为基础,重新增补了未发表的八十年代专题访谈,以及全景式的生活文化经济资料。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节点上,全面盘点系统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国,一部属于中国 人的断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辞典,带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访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八十年代与80后真诚对话,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八十年代是否会成为中国人面对现实困局的新动力?

书籍目录

序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大盘点
八十年代断代史
口号里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新一辈
1980年的乡村高考
有一种速度叫深圳 有一种环境叫蛇口
在这里,中国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杨冠三:现在说的八十年代全说过
八十年代思想交锋史
李公明、徐友渔:八十年代思想对谈录
“ 举国体制”反思录:体育
聂卫平:本来很普通,但被宣传成什么什么了
官方有英模 民间有偶像
张海迪:我的少女时代,没有偶像只有榜样
知识分子下海
去美国留学
被计划生育改变的中国人
回到1985,让教育回到原点
刘道玉:1980-1987 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代
新启蒙
思想和理想共同畅销的十年.
卢跃刚:新闻媒体作为“公器”始于八十年代
钟叔河:出古人的书,为今人开路
八十年代知识青年最响亮的心跳
沈昌文:不是我们有能耐,而是当时的气氛太好
美学和八十年代,都叫“不靠谱”
李泽厚:我做了应当做的事而已
陈志武:今天,我们失去了什么
刘再复:我那时是潮流中人
文学和诗歌激情绽放的十年
北岛: 对我们这代人,只有今天
《诗刊》:一本诗歌杂志的甜蜜记忆
海子:他被简单化了
刘索拉:别无选择之后
柯云路:保持一种恒定的“落伍”
张贤亮:我什么时代都怀念
叶永烈:怎样从姓“科”转到姓“文”
程永新:那是文学杂志的黄金时代
刘硕良:助推中国人了解世界
李长声:复活《日本文学》还真不容易
像风一样自由
当代艺术狂飙突进的十年.
栗宪庭:大浪淘沙,我这一辈子都是在做沙子
高名潞:不能搬过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硬套在90后的脑袋上
黄专:历史本来就是记忆和想象的混合体
舒群:酷!这就是“理性绘画”
毛旭辉:我们这一代很特别,生活在自己的国家才会有所作为
徐冰:八十年代最奢侈,因为那时有时间
朱叶青:'85 美术新潮是虚构的
星星画会:那是破冰之旅,让后来者水到渠成
流行音乐风起云涌的十年
崔健:我们活在同一个时代的晚上
黑豹乐队:很多人听着我们的歌开始练习摇滚乐
唐朝乐队:摇滚不误国
那是流行音乐的理想年代
民谣故事:生活是黑白的,色彩在音乐中找
郭文景:我从不屈从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期待
叶小纲:当年想要的,现在都要到了
张明敏:我比后来几代人都幸运
大众影视全面自我表达的十年
爱情啊,你姓什么?
王学圻:第五代拍的是不一样的电影
田壮壮:不拍电影的10 年,挺快乐
林书锦:八十年代珠影形势大好
林汝为:那时候拍戏,什么劲都使上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中关村进化史
1984 :中国公司元年
冯仑:该把八十年代翻篇了
八十年代商业人物志
沿海民营经济:像野草一样肆意生长
企业家成长史:是企业家,也是殉道者
赵新先:从南方制药到三九集团
吴晓波:他们是强盗型的开拓者
王志纲:民营经济一直是野生动物
李罗力:八十年代是改革艰难闯关的阶段
徐景安:改革开放二三事
燕舞广告背后的故事
1980-1989中国商业纪事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都市里的村庄
每一个梦想都有一个存在的地方
当年我们吃什么?
一边自由,一边禁忌
上海货的美好时代
清纯年代一去不返
八十年代与80 后
80后对话八十年代
附录
八十年代消失辞典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刊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歌
1980-1989经典电视剧
1980-1989经典国产电影
1980-1989经典译制片
八十年代世界大事地图
八十年代世界文化引进中国地图
八十年代中国诗歌地图
八十年代中国新观念地图

内容概要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二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5条)

  •     “在每一个从贫瘠中走出的时代里,面对晦暗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总是做出同一个选择:怀揣一把吉他,将最简单的情感、最复杂的渴望,流淌成最为真挚的自此与旋律。”在东海音乐节上第一次听崔健的现场。52岁的教父撕心裂肺地唱出那句“我曾经问个不休”,台下的热情排山倒海,跳跃、摇摆、挥舞是迸发的火,瞬间点燃了东海岸的夜。那一刻,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摇滚的力量。思路穿越,1986年5月9日的北京工人体育馆。当那年才25岁的愣头青第一次向人群呐喊出“我曾经问个不休”时,一句嘶吼,震颤了多少悸动和不甘,骚动了多少变革中迷茫而空虚的心。也是那一年,我,作为一个生命体来到这个世上,且在跳跳蛙和黑猫警长里不谙世事地度过了你们口中的那“世纪元年”。于是,“我们”与“你们”之间,有了一种超越骨血的微妙关联。于是,我想要透过你们整理的回忆,去窥探那个孕育我生命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听很多人谈80年代,那有抹不去的情结。当一扇大门轰然打开,春风召唤、外来冲击,一切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思想觉醒,“青春期”的蠢蠢欲动再也无法抑制。它仿佛已经超越了一个时代本身,那是民族与个体共同的劫后重生。崇敬那个时代,因为那有本能的释放。如同一头刚刚坠地的羊羔,双眼尚未睁开,已嗅着生存的气味寻找滋养的乳头。于是,冰箱、彩电、洗衣机成为新的“三大件”,温饱之上有了对富足的追求;于是,有一种速度叫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不是神话,“时间就是金钱”打破了“路线”与“主义”的桎梏,浩浩有志青年开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南下之路;于是,张瑞敏砸毁了76台残次冰箱将还叫做“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集团领上了改革征途,王石用倒卖玉米的第一桶金奔赴深圳迈开了万科王国的第一步,而柳传志放弃了中科院的铁饭碗在中关村埋下联想集团的种子。一切源于本能的渴望都是坚毅的,对于财富、自由的诉求转化为直接而有力的驱动,催使着你们朝着更好的生活挺进。崇敬那个时代,因为那有理想的激荡。当思想禁区被一一打破,理想开始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上席地读诗的情怀,更是文学、音乐、影视的全面复苏。于是,顾城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的希望之光透过雾霭层层,在“朦胧”中悄然开启;于是,路遥发表了《平凡的世界》,将时代冲击下各阶层平凡人的追求与挫败、渴望与局限、获得与苦难深刻地呈现;于是,李谷一的一曲《乡恋》,如雨后春风温润了被许久压抑的情感;于是,第五代导演们,用《红高粱》、《黄土地》、《盗马贼》等电影,向世界呈现了一个经历苦难却坚韧不屈的形象。回归了人性,在“集体主义”的宏大命题下,“个人主义”被重新审视和定义,纯真岁月里对理想的追寻,成为全民心中一场关于“文学、爱情、穿越世界旅行”的梦。崇敬那个时代,因为那是精神的原乡。当改革渴望支撑、信仰期待偶像,一个个有深时代刻烙印的名字运势而生。于是,中国女排开启了“五连冠”传奇,将女排精神演化成百废待兴中的特殊符号;于是,打破“大锅饭”推行“计酬制”的海盐衬衫厂厂长步鑫生,以“步鑫生神话”成为敢为人先的改革榜样;于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传递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他们为那个充满希望的岁月标注了精神至上的标签,写下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那纯真年代已知或未知的激情,传递着向上的力量,着重于经济文化与个体感官和思想启蒙,更显得纯粹而激情澎湃。从闭塞压抑曲折中走向觉醒张扬,喷薄而出的渴望,回归于人性,关于自由、梦想与解放。当然,那时的你们同样迷茫。物资仍然缺乏,变革的效应却以几何速度膨胀,舢板还未筑牢已身处翻滚的巨浪,于是,一路沉浮一路反思。《一无所有》的内在诉求,折射出价值空虚的年青一代何去何从的迷惘,而吟诵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以他的悲情一卧,宣泄了对理想主义缺失的绝望。任何时代都是在风雨中前行的,而80年代的彷徨,是个体的困惑,更是时代穿越迷雾必然经历的曲折探索。而你们探索着前进,到今天怀念着讲你们曾经的炙热讲给我们听。怀旧当道,然而任何时代都是独特的。像北岛说的,“我们这代人只有今天”,而“今天”何尝不独属于当下的“我们”。过多的追念与赞美不过显示了一代人的老去,而岁月终究一去不复返。也许到了今天,仍有更多的25岁们依然跟着52岁的崔健高喊“摇滚不死”,那就够了。任何时代都如此——信仰不灭,追求不止。而时代滚滚向前行,不做停留!
  •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那是一个有梦想,有挣扎,有激情,有落寞,有嘶喊,有宽容,有叛逆,有遵从,有坚守,有开放……有着异常丰富内容以至于没有哪一个词可以完整概括的年代,那是每个人的八十年代,不论你活在哪个年代。我们不得不正视那个精神乌托邦的年代,他赫然站立,让我们既艳羡不已又微缩不前。新周刊出品的《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是一本迈向八十年代的合辑。向前一步,带领你我遥看往昔。而说起《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这本书就不得不说本书的封面。这是刘香成的一幅作品,表现的是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学习的青年。我们有所不知的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照片曝光了25秒。这意味着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照片中的他们一动不动地专注于他们手中的书本。这些内心充满光亮的年轻人,代表着那个时代最朴素和最珍贵的一个信念:知识改变命运。仅仅以此图,你就不得不慨叹这样一个无忧无虑,追逐理想的纯真年代。有人会说,八十年代的记忆是蜂窝煤,是雪人雪糕,是卡带,是译制片。然而八十年代能勾起我们太多的回忆。八十年代不仅仅是一个怀旧的代名词,也是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原乡。有人会说,八十年代是个弱话题,他被谈论的太多,人们或许已经感到疲惫,但同时他又是个强话题,其人文传统不敌物质大潮,渐渐潜伏下来,等待又一次复盘。还有人说,新世纪物质主义胜利后,彻夜狂欢迎来的不是天堂般的喜悦,而是对自我价值的鄙视。这是末日危机后失落的世纪的反思。于是我们需要审视逝去的八十年代,我们需要回到我们的精神原乡。然而,重温一个时代的记忆,重提八十年代是否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能够接续百年来历史流变的时代中,八十年代居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八十年代的清点工作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是新周刊400期特大号特刊的合辑。“魂在八十年代,头脑在九十年代,身体在新世纪,有人这么评价,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三段论。八十年代回不去了,正因为回不去,才越发地想家。灵魂,故乡,一代人的爱与怕,都纠结在一个绕不开的时空节点上,全面盘点系统整理八十年代的中国,一部属于中国人的断代史,全新的八十年代辞典,带您重回熟悉的八十年代,采访400位八十年代的启蒙者,艺术家,企业家,学者,八十年代与80后真诚对话,重新审视一个时代与它的潜在影响,八十年代是否会成为中国人面对现实困局的新动力?”复盘八十年代,我们是以史为鉴还是诗意的怀旧?或许这些都是个人赋予的意义,无关痛痒。但是新周刊的这样一本精心的合辑却给了我们一扇忙里偷闲去窥探那时风景的小窗。窗外的风景如此自由而自然,定然会让我们有所憧憬与体悟。
  •     这本书对于身为85后的我来说,有很多事件已不太有印象,但是我爸妈作为60后,对于书中的事件非常熟悉,我妈感慨地对我说这本书就像是让她看到了往昔的岁月,阅读此书过程就像是沿着时间长河回溯到起源,回味当初河水很清、天很蓝、土地荒芜贫瘠,但是人人都面带微笑充满希望的岁月。随着阅读的深入以及父母的提醒,我也逐渐回忆起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那些片段见证了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使我不得不感慨万分。似乎就在转眼间,那位曾经出现在语文书里的围棋小将聂卫平长大了变老了,铁人王进喜的故事淹没在无数劳模奋发向上和英雄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故事里,令整整一代人激动的海子在今日变得籍籍无名,甚至不如某些写脑残青春言情小说的人更有名气,崔健不再是摇滚的代名词,如今听音乐的人甚至不知道张明敏这个名字,写十万个为什么的部分篇章,积极从事科普事业的叶永烈如今向软科幻和科技杂谈类靠拢……太多人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尽管他们有的还在世,有的已不在,却得依靠这本书才能使我们唤起对于他们的记忆。这究竟算是当今信息时代数据量太多的幸运还是不幸?无论如何,世界总在发展,时间总在推移。虽然我们丢失了以往那段吃穿窘迫却丝毫不用担忧三聚氰胺与苏丹红的日子,也丢失了伴着煤油昏黄的光线阅读小人书的日子,但我们拥有了一个按键就能传递信息的便捷型工具,也拥有了能随时随地保存信息的设备,我们的世界不再像以往那样单调简洁,而是像一块被涂抹上各种颜色的画布那样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始终是从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岁月中一步步走来的人,因此我们的故乡始终是八十年代。那段贫穷困苦与无忧无虑相伴相随的日子永远铭刻在记忆里,只需一包麦丽素,一张小洋片就能轻易的将那段记忆唤起。而每当我们沉浸入往昔,便总是会有些厚古薄今地觉得如今的食物总不及当初的美味,如今的人心总不及当初的单纯,哪怕食物依旧是老字号同一家,打交道的人依然是故乡老家的伙伴。凡此种种,或许都能概括为一句:如今的世界无限好,但最美的岁月永远是旧日那段停留在记忆中的时光。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前面的还不错,后面好无聊。八十年代总体是个理想主义的年代,只是现实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     上世纪八十年代好,但只在记忆里好,写出来在纸面上就浅薄无力了。fyi.封面所用的照片真是美。
  •     一个八十年代词典。
  •     生于九十年代的我,却有着八十年代的情怀。
  •     光荣与梦想的八十年代
  •     不看这本书确实不知道80年代原来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改革和尝试
  •     想看实在的分析。当然书里也有,不过都是零星半点。更多的都是怀旧式的感叹。觉得北岛编的《七十年代》和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更好些。
  •     那是一个对知识饥渴的时代,更纯粹一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想回去八十年代
  •     八十年代,熟悉又陌生的年代。这是本八十年代的小百科。虽然是新周刊选编的内容,文章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并不影响读书时对那个时代的缅怀以及敬意。
  •     父辈的八十年代,死于今天。所有在八十年代读大学的长辈,你都可以送一本,在他们璀璨夺目的青春面前,我们这一代人像一群小丑。
  •     八十年代扫盲读物,知道了很多事件和人物的概况。如同美国的六十年代一样复杂深刻自由,却终结于一个不可说的点。图书水平就是杂志特稿的水平,中信出版社么,急功近利的代表。不过有些话还是很有启迪,单独拎出来可能会被禁吧。另外一个点是书中那些牛逼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去了美国。
  •     李泽厚事后回忆:“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实际上是以文化代替政治,大家带着很大的激情讨论‘文化问题’,关注指向的其实是改革等各方面的话题……”
  •     从不同角度回顾并审视八十年代,挺好玩的,让自己对那个时代多了很多了解。偶尔夹带着一些知识分子的矫情与伤感。文章质量不是很统一。冯仑的(5212)那篇采访很好,他视角很宽。
  •     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最值得回味的一个年代,是思想和文化集中爆发的一个时代。这本书作为一本八十年代的回忆录、访谈录、百科、简介等各种内容大合集,融合了不同作者的短文,较为杂糅,浅读即可。此外,尽管出于可理解的原因,作为一本讲八十年代的书,只字不谈八十年代意识形态碰撞顶峰的89年,也难以称得上是一本好书。(2016.2.4-2.12)
  •     太尴尬了 这本书里的八十年代是个无比贫瘠的年代
  •     上一代永远是这一代的黄金时代,那个年代有诗歌有戏剧,有高谈理想的勇气,还有渴望真理的赤诚之心,如何不憧憬。只是黄金时代结束的仓促,书也结束的仓促了。
  •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翻云覆雨,波涛汹涌,动荡不安的八十年代,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愿意把当作最有意思的十年。
  •     商业故事还算有趣,后两章没什么意思
  •     沙市,山口百惠,盛着父母青春的八十年代镌刻着浪漫而诗意的记忆。但请允许我克制地怀念八十年代。并不是那个年代更诗意,而是那个年代能够发声的人更精英,主流话语精英化;而如今我们已经是人人发声的大众文化了。娱乐至死,能不强烈地怀念起那群曾经活跃,现在早已成为沉默大多数的精英吗?
  •     访谈人物集,像大杂烩一样
  •     中间略水
  •     前面很好,情怀很大,很多东西却憋着不敢说出来,主流媒体的苦闷吧。
  •     我很怀念那个年代,每天午休或者睡前,翻看几页,总会把我拉回到那个时代的回忆里。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和难再追讨的时光。
  •     大时代,小时代
  •     粗略的了解了一些80年代的事情。
  •     这种书居然能出 还让我花了40元 真是太不值了 永远站在某特定阶层说话 真是无耻
  •     回避了许多政治事件,使得八十年代的叙事不够完整。但是仅从文化、启蒙的角度而言是可读的。购于北京国图书店,读于火车。
  •     很反感采访时刻意引导批判先入为主的问题,还好很多当事人没有进坑:柯云路、叶小纲、冯伦好些人piapia打主编脸。可以放心了,80年代的贵族只是一小撮人,匮乏的年代,什么都是好的,但没必要回去,只有为创造未来的当下是最好的。“就像长江经过山川,也经过平原,这都是我避不开的。(叶小纲)”
  •     如此饥饿急躁,也如此热情真诚
  •     编年史。 吹牛吹得有点大,显得这书暮气沉沉的。
  •     初步了解了八十年代很多事,不过都说的浅尝辄止。很多人都访谈都雷同,看不出特色。
  •     属于一个年代的记忆
  •     记忆让记录从虚无中生出意义。记忆里恍惚的新闻、大字报里的那些东西变得像布莱希特用的间隔效果一样。
  •     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八十年代,一代新思想的前辈们用实际行动为理想奋斗。可惜那时我才少年,不曾切身参与,只是道听途说
  •     可看可不看
  •     2.5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八十年代并不完整。
  •     大杂烩。还不如来两期 跟宇宙结婚
  •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无数次想起《午夜巴黎》,同样是对纯真年代的无限怀念,但回忆都会被美化,每一个今天都曾是被无限期待的明天。可惜的是本书对于80年代的介绍比较简单,人物采访、事件统计都比较简略,越看越有重复感。
  •     八十年代依然在被标签化,怀念它的人永远怀念,不理解的人永远不解。它是诗人们的,也是个体户们的。我们怀念的时候,却只会选择性记住前者。
  •     一头一尾最好看,中间的访谈千篇一律,名人固然引领潮流,普通人才是真正的时代。八十年代好在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贫富差距不至于令人绝望,所有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看得见的未来。九十年代也依然处处可见这样美好念想的遗物,一跨入新世纪,新变化就快得让人看不清了。
  •     一切充满希望,前途仍然是光明的。
  •     内容有态度,缺细节
  •     冯仑那个采访很棒,至于其它的文章没什么深度,像是一本流水账
  •     时代是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是精彩的,但是书挺抱歉的,弃了,更像是一本词典或者工具书
  •     经历了中学时期的读者时代读物,《新周刊》是后读者时代最喜欢的杂志,但遗憾的是并不容易买到。但是每年感觉西西弗都会有新周刊出品的新书,其中一四年的这本“我的故乡在八十年代”就是很喜欢的一本,书中对很多八十年代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学电影音乐都有涉及,也不乏各领域的大人物。
  •     这本书真的很让人失望,渣渣。
  •     大概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吧
  •     16书58。八十年代,属于父辈。那时他们,风华正茂。然而时间,毕竟东去。流到今天,只是回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