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中的“国家”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10
ISBN:9787213019487
作者:李书磊
页数:196页

作者简介

邓小平的伟大改革,把中国带入了有史以来最为刻也最为广泛的变革时期。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社会的一切领域,无一例外,都在经历着空前的巨变!经过20年的无畏探索和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经济领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蓝图已经十分明确,剩下的仅仅是如何尽快地使这一蓝图成为现实的问题,或者说是时间问题;在政治领域,尽管改革依旧任重道远,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改革方向也已经确定;只有在社会领域之中,改革的方向和蓝图都还十分模糊。然而人类的实践一再表明,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领域的支持,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无法有效进行。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如果没有社会领域的深刻变革,那么市场化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进程都将受到影响。也就是说,社会领域的变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改革事业的关键因素。
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政府组织、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所谓“第三部门”就是非营利组织的集合。由于社会领域的状态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所以说有效的市场体制和民主政治离不开发达的第三部门的支持,而研究第三部门的发展并通过这种研究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面对的最紧迫的“时代任务”之一。
我们组织这项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增加几部有关第三部门研究的出版物,更为重要的是,要为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积聚队伍、积累成果、涵养资源,为中国第三部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长期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对于中国的学术界来说,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第三部门”还是一个极为陌生的领域。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吸引了一批国内第一流的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其中一些学者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中国青基会来说,资助和组织高水平的、超前性的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组织职能,也是一个长期的组织目标。今后,本着对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期利益负责的原则,中国青基会还将继续支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研究活动,继续资助建设性的国际交流活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村落中的“国家”
第二章 教师们
第三章 课堂上的文化传承(上)
第四章 课堂上的文化传承(下)
第五章 教育循环
第六章 一种比较
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李书磊,1964年出生,河南原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现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著有《1942:走向民间》、《文学的文化含义》、《杂览主义》、《都市的迁徙》等8部著作。


 村落中的“国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老段在课上推荐了这本书,下课之后就去图书馆借来,这是本人类学民族志的书,是我喜欢的类型。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我自己有很强的代入感。读完第一章,就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开始反思自己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的时间所接受的教育,对比丰宁县的教育,其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我的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最害怕的就是语文,特别是语文作文,一直是我最害怕的东西,因为每次我写的东西都不能很好地符合老师的要求,抓不住所谓的”点“。那个点,就是意识形态的象征,就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操控和灌输,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度整个制度的信仰和崇拜。站这个时间点,回头看看自己之前的教育模式,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感觉。的确,纵观全国,不止一个地方是这样,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接受的理由。真的是毛骨悚然,原来自己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监狱之中,一种没有缝隙的监控和压迫之下。当作者将一个小学老师上课的内容完完全全记录下来呈现在书面上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明显地发现这其中的操控和引导,试图对孩子们的价值观进行塑造。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作者的民族志调查,我觉得是我目前读过的人类学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从一个极其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乡村的教育、教师和人际关系进行了描写和记录,还原了真实。就像老师说的,真正的民族志研究持续的时间至少要一年,少于一年的仅仅算是田野调查。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小小的村落中找到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各种形式话语和表征,甚至是学校的布置。比如第一章提到的”相比之下,丰宁小学倒比乡政府更想一个政府。校牌仿县级机关制式以满汉文并写,颇成系统。进校门是宽广的操场。学校的楼前红砖铺地,有少先队员擎举着星星火炬的雕塑。楼前还整整齐齐地砌着花坛,栽种着盛开的十样锦,这是普及“花园式学校”结果。当然也有菜地与厕所,但却设在楼背后的后院里。厕所分割成四部分:男生、女生、男教工、女教工,有别且有序。我看男生与男教工厕所里打扫得很干净一丝不苟,没有蛆。操场上的队列,按时响起的铃声,都使人有一种军事化的组织干。围墙内几乎贴的不留缝隙的各种标语,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闯入你的世界,而血统们震耳齐声的朗读,更使这种话语生出声色。“这一段特别生动,描述的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学校的”标配“,这是工厂的特点,而我们就是工厂的产品。看完这本书,很心痛。也许为了更好的下一代,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摆脱这种教育模式,或者去国外。我感受到了这样做的迫切性。
  •     作者用了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对乡村中的学校进行了一番审视,提出了一系列不合理之处。最后提出的问题就是:乡村学校该怎么样改革,最有利于农村的现代化?我觉得,光凭教育的努力,似乎不能实现的现代化。还是经济的力量对于乡村的现代化的影响更大。有实际生活为证。教育对于一个地区的人的作用,应该体现在教育使人的需求扩大,使人的组织性提高。比如,一群豆瓣上的书友,来到了一片荒野中,他们做的与一群纯正农民会做的有何不同呢?他们一定都会想方法种地钓鱼地谋生,当谋生相对容易的时候,豆友们会想到跳舞唱歌,或者从事商业,或者搞创造发明,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在组织上会出现种种阴谋诡计。而农民们可能依然是传统社会这样的。干活,有空时玩,乐趣在于婚丧嫁娶。可能学习一些先进的东西,可能不学。发展会迟缓一些。生活的现代化,不一定意味着生活的幸福。如今的城市生与乡村生活都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所以这里要问的一个问题是:现代化有什么好处呢?如果现代化是为了与别国进行竞争,那么移植现代化也没什么不好,只要经济能产生人们的闲暇时间,就可以移植现代化。如果现代化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存质量,那么移植现化化就太生硬了,只有从内部演变过来的才好。我想作者的意思是第二种吧,即现代化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存质量。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它位于乡村,为乡村而设,却又不属于乡村。
  •     给我很大震动的一本书。
  •     长于分析与抽象。
  •     深刻。
  •     细腻至极的观察。
  •     基础教育中意识形态的渗透、教育与实践的脱节、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的分析有点。。过(还不能说 犹不及),有些分析有点太学究气了,与客观感受不符,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潜在教化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和教师本身的主观能动。作为一部15年前的书。。还算是蛮有道理的。。
  •     很好的一本本土社会学人类学的书
  •     对乡村语文教育的分析很深刻,作者的人情细节观察也很到位,但对“国家”的升华不够,讨论不深,不过,毕竟作者是文学博士,而不是政治学博士。
  •     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行文可读性较强,其视角、叙述方式,研究方法等对于乡村教育方面研究来说,不失为一种颇为有益的启发。
  •     做的不太好,但是在中国用这个的用个案方式的好像还不是很多。其实可以这种题目可以做的很牛逼。
  •     小村落中的希望小学 展现大中国矛盾冲突颇多的教育制度 看似平淡的语言 引发多重思考
  •     读的时候觉得自己的脊背被戳了好多次。学前班至高中的记忆快速复苏了。关于诺贝尔和董存瑞,关于国歌,关于语文课的教学法,太过熟悉又觉得可怕。虽然上大学之后一直觉得前二十年的教育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但多少还是被桎梏了。也许顺着做一个历时性的研究也会有意思。
  •     好!
  •     读进去发现很在理
  •     伪社会学 纸糊研究 冠冕堂皇 表面文章
  •     回想自己当年中午吃过饭回到学校,扯着嗓子在村小教室里念ABECEFG,被老师严厉制止了,说影响其他老师休息。。。可惜学校现在已经gone with the wind
  •     丰宁,怀柔北边的城镇,小村落的大教育。
  •     据说这就是今上的高参,怪不得会有=带鱼这么呵呵的事情
  •     读来真实亲切,从小也就是这样上学的。其中城镇和乡村的对比考虑很耐人寻味。
  •     一本非常薄的小书,引用率很高。这本书可以用来反思前几年大力推行的农村撤点并校政策。。。不过尤其记得之前教育社会学的课上,任课老师说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其实是书名。。。
  •     写的不错。但是当我想到如果把书拍成一部纪录片,也不过就是2-3集的事,顿时有种幻灭感。
  •     往事不堪回首 smile
  •     最后把丰宁希望小学和曲阜小学做的比较非常有意思,现在可以调研当初那批返乡移植现代化的小中专的成果了,可惜当初的学校不知道并校撤掉没。
  •     10年过去了,书中涉及的乡村教育问题仍在,此书的意义犹存。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