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疯癫

出版社:中国文联
出版日期:2002-1
ISBN:9787505938120
作者:易晓明
页数:325页

作者简介

她系出名门,貌美惊人,才华横溢,气质非凡。她在书香的浸染中成长,在挚爱她的的亲朋中生活,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中,想忽略她是不可能的。她以一部《一间自己的房间》唱响女权主义的号角,以《到灯塔去》、《波浪》等作品扯起意识流的旗帜,她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位置无人替代。  
然而上帝偏又把一种可怕的精神病抛给她,纠缠了她一生。当疾病发作时,她无法自控,当疾病休止时,她痛不欲生,最后这个聪明绝顶的女人,终于无法再忍受自己的这份不完美。投河而去。
本书作者怀着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挚爱一尊敬,以细腻而不乏激情的文笔,讲述了这位杰出女性作家的创作与生活,尽情展示了她美丽、雅致的艺术人生,她非凡的才情与高雅的气质,展现了她一生中的幸与不幸。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记忆
第二章 知识与精英
第三章 性恋、病魔与出版社
第四章 穿过传统的隧道
第五章 意识流小说试验与丰收的十年
第六章 小说探索的延伸
第七章 批评散文
尾声 从《幕间》到幕终
后记

内容概要

易晓明,女,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艺学博士学位,曾于1984年获湘潭大学中文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获上海师范大学英美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97-1998年在北京大学师师从英国文学专家刘意青教授作访问学者。1998-199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英语与比较文学系师从世界著名学者希利斯·米勒教授作访问研究,本书主要部分系访学期间所作。已出版有专著《华兹华斯》,译著《飘忽的灵魂——拜伦书信选》、接受美学理论专著《阅读行为》,并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 


 优美与疯癫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了解伍尔夫是从《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的,她娓娓道来,时代的局限和世人的偏见曾经如何的损害与压抑了女性的创造力,一语道破现代女性必须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原话是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屋子,钱是经济独立,一间自己的屋子即是一个不被别人打扰的私人空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强调女人低劣的教授不是关注女性本身,而是为了强调保护自身的优越感。但伍尔夫并非激进主义者,她并没有将男性和女性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相反认为“伟大的脑子都是雌雄同体的”“任何阶级或者任何性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责备都是荒诞的”。在朋友建议下阅读她的读书随笔,看她如何率性而为的进行阅读,如何天马行空的进行写作,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外一个想法,貌似零散的思绪却让你觉得很完整,很在理,最后不得不被她的才思所折服。带着这样的崇敬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得到的确是困惑,为何要投河自尽,到底是什么追逐着她逼她走向河底,为什么阅读过她的《达洛维夫人》的家庭主妇会想自杀最后选择出走,为什么美好背后笼罩着的竟然是悲伤和死亡。对她本人产生了兴趣,于是阅读有关的她的传记《优美与疯癫》。从童年的死亡阴影和不能面对的性侵犯记忆,到创作过程中不断来袭的精神崩溃,慢慢尝试着去理解她,而理解本身让我恐惧,直面自我的结局竟然是不堪忍受。原来她并不是我想象的自信从容坚强,我应该早就明白的,写出如此细腻感受的人定是敏感的。敏感让她写出了一流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她的才华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但也让她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她遵循着自己的天性,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更深的痛苦在于意识到自己走在疯狂和死亡的路上,却不得不走下去,甚至不得不策马加鞭,为的是像荆棘鸟那样找到最尖最长的荆棘,然后刺下去。这是不平庸的代价。恐惧平庸胜过疯狂和死亡。这位给现代女性指明出路的天才,自己却还是没有办法逃出悲剧的命运。所有的追问变得毫无意义。伍尔夫的思想被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为女权主义宣言,我认为这样的荣誉违背了伍尔夫的本意,她并不想做什么女权主义者,不想被贴上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她曾在演讲时说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要想到事物的自身,要记住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她只是想要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寻找一些答案,并在写作中舒缓自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在其他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解,因为强烈到了过分。别人的各种解读都是被允许的,因为任谁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任谁都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个体,这种每个个体的差异有时候会产生无奈,有时候却也是一种幸运。《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书随笔》《时时刻刻》《达洛维夫人》《优美与疯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发现了美好背后太多的纠结和泪水,但如果逃避这个痛苦的过程,也就等于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不记得谁说过只有在认真想过死亡的问题后,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成熟。很多作家用写作来对抗死亡,因为死亡让一切变得虚无,永生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特别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物承载自己虚妄的终将幻灭的人生,而就算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留在亲人朋友的记忆里。伍尔夫死于59岁,传记作者说“她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的艺术,照耀着人类”。59岁,实在是太长了,我所了解的伍尔夫能活到59岁简直是个莫大的奇迹,如果没有写作和伦纳德,她的生命应该早早就结束了。能抗拒死亡的也就只有创造了,爱太脆弱太短暂,越强烈的感觉消耗掉的速度也越快,所以就算伍尔夫很爱伦纳德,她也还是没法摆脱死亡或者说是绝望的追逐,没有办法压抑自己的天性,又不愿继续伤害深爱的丈夫,也就只有死亡能解脱她了。伍尔夫找到了女性的出路,却死在了自我剖析探究意义的路上。在徒劳的追问和探究中,为虚无的人生找出个意义,出生即走向死亡,寻找的时候在失去,拯救了伍尔夫的写作渡着伍尔夫漂向了死亡。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最后号召女性们为诞生一个女莎士比亚而努力,号召女性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建构这个世界。但事实上,伍尔夫自己拒绝了很多荣誉的授予,这样的姿态其实还是一如既往的避世的。留下给伦纳德和姐姐的信,将口袋装满石子,主动投入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怀抱,该说她软弱还是说她聪明呢?

精彩短评 (总计34条)

  •       说两点:
      1,就这本书而言,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文学评述,对于伍尔夫自身经历的挖掘比较苍白。
      2,最近在读于连的《大象无形》,关于中国文人绘画的分析,里面说到了印象派:作者认为长期以来欧洲古典绘画的最大局限是一点透视,而印象派画家试图描绘出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从多个透视点来观察和描绘。这和伍尔夫所为之努力的“现代小说”的写作方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当然于连的书更多地是讲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这一方面,他们更加彻底和激进,他们摆脱了“形”的束缚,努力去描绘心中的“意”。这个问题如果继续深入应该很有趣,可惜我也没太多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时间去研究。
  •     传记
  •     《优美与疯癫》线索较多。
  •     让我想起《时时刻刻》。
  •     题目就不靠谱
  •     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
  •     挺详细。
  •     我会像浪尖上的云一样消失。
  •       
      了解伍尔夫是从《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的,她娓娓道来,时代的局限和世人的偏见曾经如何的损害与压抑了女性的创造力,一语道破现代女性必须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原话是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屋子,钱是经济独立,一间自己的屋子即是一个不被别人打扰的私人空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强调女人低劣的教授不是关注女性本身,而是为了强调保护自身的优越感。但伍尔夫并非激进主义者,她并没有将男性和女性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相反认为“伟大的脑子都是雌雄同体的”“任何阶级或者任何性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责备都是荒诞的”。
      
      在朋友建议下阅读她的读书随笔,看她如何率性而为的进行阅读,如何天马行空的进行写作,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外一个想法,貌似零散的思绪却让你觉得很完整,很在理,最后不得
      不被她的才思所折服。
      
      带着这样的崇敬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得到的确是困惑,为何要投河自尽,到底是什么追逐着她逼她走向河底,为什么阅读过她的《达洛维夫人》的家庭主妇会想自杀最后选择出走,为什么美好背后笼罩着的竟然是悲伤和死亡。
      
      对她本人产生了兴趣,于是阅读有关的她的传记《优美与疯癫》。从童年的死亡阴影和不能面对的性侵犯记忆,到创作过程中不断来袭的精神崩溃,慢慢尝试着去理解她,而理解本身让我恐惧,直面自我的结局竟然是不堪忍受。原来她并不是我想象的自信从容坚强,我应该早就明白的,写出如此细腻感受的人定是敏感的。敏感让她写出了一流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她的才华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但也让她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她遵循着自己的天性,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更深的痛苦在于意识到自己走在疯狂和死亡的路上,却不得不走下去,甚至不得不策马加鞭,为的是像荆棘鸟那样找到最尖最长的荆棘,然后刺下去。这是不平庸的代价。恐惧平庸胜过疯狂和死亡。
      
      这位给现代女性指明出路的天才,自己却还是没有办法逃出悲剧的命运。所有的追问变得毫无意义。伍尔夫的思想被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为女权主义宣言,我认为这样的荣誉违背了伍尔夫的本意,她并不想做什么女权主义者,不想被贴上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她曾在演讲时说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要想到事物的自身,要记住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她只是想要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寻找一些答案,并在写作中舒缓自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在其他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解,因为强烈到了过分。别人的各种解读都是被允许的,因为任谁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任谁都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个体,这种每个个体的差异有时候会产生无奈,有时候却也是一种幸运。《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书随笔》《时时刻刻》《达洛维夫人》《优美与疯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发现了美好背后太多的纠结和泪水,但如果逃避这个痛苦的过程,也就等于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
      
      不记得谁说过只有在认真想过死亡的问题后,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成熟。很多作家用写作来对抗死亡,因为死亡让一切变得虚无,永生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特别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物承载自己虚妄的终将幻灭的人生,而就算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留在亲人朋友的记忆里。
      
      伍尔夫死于59岁,传记作者说“她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的艺术,照耀着人类”。59岁,实在是太长了,我所了解的伍尔夫能活到59岁简直是个莫大的奇迹,如果没有写作和伦纳德,她的生命应该早早就结束了。能抗拒死亡的也就只有创造了,爱太脆弱太短暂,越强烈的感觉消耗掉的速度也越快,所以就算伍尔夫很爱伦纳德,她也还是没法摆脱死亡或者说是绝望的追逐,没有办法压抑自己的天性,又不愿继续伤害深爱的丈夫,也就只有死亡能解脱她了。
      
      伍尔夫找到了女性的出路,却死在了自我剖析探究意义的路上。在徒劳的追问和探究中,为虚无的人生找出个意义,出生即走向死亡,寻找的时候在失去,拯救了伍尔夫的写作渡着伍尔夫漂向了死亡。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最后号召女性们为诞生一个女莎士比亚而努力,号召女性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建构这个世界。但事实上,伍尔夫自己拒绝了很多荣誉的授予,这样的姿态其实还是一如既往的避世的。留下给伦纳德和姐姐的信,将口袋装满石子,主动投入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怀抱,该说她软弱还是说她聪明呢?
      
      
      
  •     越到后面越多出现重复,但总体不错!
  •     唯一一本中文的伍尔夫传,还比较清晰易读
  •     她家3姐妹都很漂亮
  •     完美与不完美
  •     好吧,看完这本传记,我又鼓起勇气翻出了《到灯塔去》和《追忆似水流年》( ̄_ ̄|||)
  •     生活是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局的,只是绵延不绝的过程。艺术同样不用去设定人生的开始与结果。它只需截取生活的一段,并且就像《达洛卫夫人》一样,拦腰截取。《达洛卫夫人》开头第一段只有一句话:达洛卫夫人说她自己去买花。《达洛卫夫人》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它更像散文。因为它在深远的诗意想象方面是非常丰富的。诗意往往在叙述的急速流动中自然地出现,它们像焰火一样,在它们落下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不同的彩星。这种诗意来自伍尔芙感情的丰沛,在她的一生中,她对留下过深深的人生印迹的地方充满着感情。
  •     她是女人之中的女人,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和探索情爱、婚姻、感性、女权与琐事。她亦是时代的终结者和创立者。漂泊的意识之流淌过生存、死亡、人性与社会的荒野。如波德莱尔所言,从瞬间之印象中窥探永恒之美。||传记本身中规中矩,半数以上内容专注于对伍尔夫作品的评价。结构安排稍有不匀称之嫌。目前发现过几处微小的错误。总体尚且值得一读。
  •     在图书馆里借进借出好几次……从旧馆借到新馆……
  •     如果可以,真希望伍尔夫的一生是安康喜乐的。当然,这只是奢望式的幻想罢了。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伍尔夫恐怕成不了伍尔夫了。
  •     思考,一段欲从挣扎中破茧而出的过程,往往是无始无终又延绵不绝的苦旅。
  •     实在是不怎样的一本传记。
  •     去图书馆寻觅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想要的那个版本的伍尔夫传,拿这本凑合着看的,就不妄作评论了
  •     比较粗糙。
  •     伍尔夫传记,在伍尔夫的世界里,家庭是核心,也是一切悲剧命运的缘由。我们如此受制于家庭环境,这真让人始料未及。
  •     VW!!!!!!
  •     写出“有意味的形式”的人是伍尔夫的姐夫
  •     暂时手头上也只能找到这本伍尔夫传记了。
  •     自杀是一种有尊严的死法
  •     那么美丽那么才华却总也被病症折磨着,我想从心理学来分析她童年才华被父母传统教育的压抑所致
  •     起讀好, 後勁不繼
  •     很满意 书的 内容也很好
  •     没白看,对两段家庭生活感触颇多 时时刻刻还原得比想象中更真实
  •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讲你的书。我被你深深吸引。你说,如果你还在世。你会不会对别人说,我被一个20岁的小女孩爱上了,像螃蟹一样。
  •     写的不错的传记
  •     有个大体的轮廓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