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死

出版日期:2016-3-31
ISBN:9787532159809
作者:[法] 加缪
页数:150页

作者简介

加缪小说处女作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
大师之作,出手不凡。
加缪终其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可以在这里找到发端与答案。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书籍目录

第一部  自然的死
第二部 有意识的死

内容概要

加缪(1913-1960),法国著名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反与正》、《反叛者》和剧本《卡利古拉》、《误会》等。


 快乐的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读加缪的处女作《快乐的死》,很难忽略其成名作《局外人》的影子,连通常最易不靠谱的腰封,亦揭示了其中的联系:“梅尔索的艰困的探索,预告了日后默尔索的方向。”从某种意义而言,《快乐的死》更像青春版《局外人》,虽然场景更绚烂浮夸,有一种未经打磨的棱角与锐气,然而气质一脉相承,关于生死,关于疏离。回顾加缪的生平,大抵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作为文学界的“高富帅”代表,加缪身材高大,面目俊朗,更是在44岁便将诺奖收入囊中。而这位“人生赢家”,却着实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人世的荒谬与无常,这亦是其作品中最常见的探讨主题,在加缪的文字中,可以见到他自己的人生缩影。1913年,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1960年,年仅47岁的加缪不幸于车祸身亡,与其笔下早逝的主人公拥有了共同的命运。在加缪一岁时,他的父亲便战死沙场,因而,无论在《快乐的死》还是《局外人》中,父亲的共同缺席并不足为奇。加缪倾向于将母亲图腾化,如他自己所言:“我相信正义,但在正义与母亲之间,我首先要保护我的母亲”,因而,在审判默尔索时,最大的罪状聚焦于对母亲死亡的麻木不仁,甚至超越了案件本身。亲情之外,加缪的爱情曾经亦是轰动一时的佳话,1934年,刚过二十岁的加缪便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段令其爱恨交织的感情,年轻的才子赢取了全城著名的佳人。加缪喜欢海边,亦喜欢在海边和女朋友们嬉戏,这样的场景同样散见于《快乐的死》与《局外人》之中。然而,在婚后不久,尚在婚姻爱情甜蜜中的丈夫便发现了妻子的毒瘾与不忠,他曾经企图用爱情对抗吗啡,却最终败下阵来,痛苦地选择了分开。爱情失败留下的烙印消磨了他对于婚姻的信心,在《快乐的死》中,梅尔索对日后的妻子露西妍曾这样“许诺”:“你若介意的话,我可以承诺娶你,但我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而到了《局外人》中,对于婚姻关系的无所谓更是登峰造极,在默尔索看来,娶任何女人中的一个,皆并无差别,他需要的是情人,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稳定关系。他在作品中极尽表现对于婚姻的怀疑,宣泄了内心的痛楚。与不忠贞的妻子分手后,加缪成为了浪子,不断招蜂引蝶,却在即将爱上姑娘之前全身而退,毫不留情,甚至在他车祸身亡之前,曾同时向四位女性递出了情书,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情圣,并一直在逃跑。而其滥情而爱无能的表征,正是因为曾经的爱妻对其造成的创伤,加缪曾这样写道:“我所热爱和忠实的第一个人逃离了我,因为毒品,因为背叛。许多事情都源于此,源于空虚,源于对更深刻痛苦的恐惧,然而我已经接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但是从那以后,反过来,我逃离了所有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想要所有人都逃离我。”二十四岁写就《快乐的死》时,加缪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之中,“逃离”的心态更是颇为明显,那是一种“毫无热情且爱情已无法融于其中的孤寂”。故事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如是感悟:“人生显得如此遥远,他孓然一身,对于一切和自己都漠然无感”,他所追寻的内心平静,则“萌生于他耐心持续的自我放逐。”在无限的虚无之中,终极的逃离则是逃离生,悟道于死亡。这正是加缪在《快乐的死》中所探讨的大主题之一,亦是其之后作品精神实质的发端,在荒谬与无常的人生中要觅得快乐和意义,唯有死亡可以实现。主人公正是以消极至极的状态,积极得“不计代价追求快乐,抵抗这个以愚蠢和暴力将我们包围的世界。”梅尔索本是一位无情的杀手,在书的上半部,他受雇于萨格勒,以伪装的“自杀”,结束雇主的生命,让其快乐的死。一切十分完美,在故事的下半部,梅尔索拥有了财富与时间,却依然无法觅得快乐,他始终为疏离与孤独所困。“梅尔索的生活每天在咖啡和柏油味之间来回摆荡,与他自身很疏离,他漠不关心,也远离了他陌生的心和真相”。他迷恋于女性之美,美触动人心,却让人倍感孤独,与世界肤浅的联系让梅尔索得以逃避内心的恐惧,在他的意识中,结婚、轻生、订阅《画报》并列而为,“没有所谓的痛彻心扉,没有千古悔恨,没有深刻的回忆,凡事都会被遗忘”,一切似乎皆了无意义。虽然没有了《局外人》中的法庭审判,年轻梅尔索同样遭遇了自然的干预,在疾病中走向死亡。而在生命的最后,他方才领悟:快乐的奥秘在于死亡,“他成了众石子间的一颗石子,在内心的喜悦中,回归静止世界的真相”。在加缪另一本著作《西西弗的神话》的开头,他这样写道:“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真正严肃的,那就是自杀。”对于疾病的不抵抗,与对于审判的不争取救赎,都成为了主动拥抱死亡的“自杀”变体,加缪对于自杀与死亡的迷恋,将生之荒谬无常发挥至极致,就像推石头的西西弗斯,在虚无主义上建立了孤独的城堡。
  •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有时候直到死亡仍不能明白,有人一生碌碌无为追求的不过是平淡是真,有人轰轰烈烈到头来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此时读一读加缪的小说,总会对生存的意义有着不一样的收获,有时候荒诞的人生也是一种选择,不需要解释。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快乐的死》是加缪小说创作的处女座,写于他二十四岁却直到他死后才出版,很多人说这本书为后来的《局外人》创作奠定了基础,可见《快乐的死》与《局外人》有着不得不说的联系。同时与《局外人》相比,这部小说确实存在的一定的不完美,但单纯可读性上来看,这部小说也是同样吸引人的,只不过可能探讨的一些哲理性的东西还不够深刻和完整,但从中已经能看出加缪的写作特点和许多观点了。《快乐的死》故事其实很简单,、主人公梅尔索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从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利用这笔财富他开始追求自己曾经向往的快乐生活,然后事实令人很无奈,有了钱的梅尔索依然找不到不快乐,越富有越孤独,越自由越迷茫,完全找不到方向。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谋杀案前梅尔索的生活。他贫穷、孤独,生活按部就班却了无生趣,常常坐在家中看路人看上一整天。第二部分就是谋杀案之后的梅尔索。获得了巨额财富的他开始四处游历,但孤独寂寞相伴,却还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最终他选择了一种离群索居的生活,慢慢的适应无所事事的生活,努力找寻一种平衡,将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却又相对独立,只有此刻他才能感到一丝平静。直至最后,他因疾病而迎来了死亡,却在对抗死亡的过程里找到了身为人的意义,在快乐的注视下平静的迎来了生命的结局。在阿尔贝•加缪的全部文学作品和哲学随笔当中,“荒诞”是他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加缪说:“这个世界是不合理的,这是人们可以明确说出的表述。但是,荒诞是这一不合理性与人的心灵深处所呼唤的对理性的强烈要求的对立。”而从这本他最初创作的小说中已然能看到“荒诞”的影子,梅尔索的一生其实就是极其荒诞的存在。梅尔索认为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他一直在思考生存的意义和快乐的来源,开始他认为没有金钱,为生活所迫的日子里无法追求这些,所以他冷漠的杀死了可以称之为朋友的残疾人,只为了获得金钱,开始平静的追求新的生活。但在之后的生活里,梅尔索仍然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似乎只有规律的生活才能带给他短暂的平静,但这种人生依然毫无意义。这份冷漠和梅尔索对于生活方式的追寻都充满了荒诞的意味。这部小说是年轻的加缪对人生的最初探索,里面许多梅尔索的独白和自我剖析都有着很浓厚的哲学味道,也许他之后的作品能更完整的表达他的思想,但这本《快乐的死》却也能更直白的表达出加缪对当时人生的思考:荒诞的人生里选择只有一种,那就是快乐的死亡。
  •     “唯有当快乐和它相反的事物呈激烈的对立冲突时,我才能够尝到快乐的滋味”这种状态类似于加缪日后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提到的荒诞本质,同时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梅尔索所陷入的巨大荒诞。梅尔索的悲剧在于陷入逼仄的窘境却依然不放弃对希望追求。而默尔索则是明知杀人的后果将悲剧的发生推向肯定。加缪在《快乐的死》中所展现的理想主义式的热情。与《局外人》中所表现的默尔索的边缘以及冷漠迥然相别。但无论是梅尔索或是默尔索,在彻底滑向悲剧时都表现出对死亡的接受。默尔索在死刑前夜的思辩充斥了绝望般的幻灭与惆怅,梅尔索则意识到生与死的同质。相较于默尔索的冷漠,梅尔索那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求索在生命的尽头探求到快乐的本质。他清醒地死,严肃且有尊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彼时加缪已经是一个年轻的思考者。从叙事情感等等方面看,《局外人》昭示着他的进步
  •     整本书的感觉像是一层乌云笼罩着,让人窒息、悲伤……
  •     快乐,怎么才能快乐?梅尔索在发问,加缪给了答案,但是梅尔索快乐了吗?
  •     死亡的两种形式:恩赐谋杀和自我泯灭。借由美丽异性的外延而感知世界,虚荣,偶遇断腿富豪,交易,迷失布拉格,回到故乡那三个女大学生的阳台,和只存在于当下的爱人结婚,远去,与独臂渔夫撑船,从印度来的医生是自己的反面……存在主义的《罪与罚》,还没到《局外人》般抽离,但细节已皆为诗意
  •     男主角还是典型的加缪式“局外人”
  •     前半
  •     读得很快很粗 为了逃避去的书店 心里乱糟糟 外面在下雨很冷又饿 可惜还是没有体会到主动的追求快乐的意志 我不要快乐 但钱很重要
  •     渴望快乐,却看不清快乐是什么。为了追寻自以为的快乐,梅尔索从一段困境逃离到另一段困境。当他终于寻得所求,目睹了完整且纯粹的快乐的诞生,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从未曾参与到自己人生的恐惧,想明白这一点后梅尔索最终才能在喜悦中凝视死亡。 由于年轻,对于世界和人生有太多的迷惘,急于寻求答案而陷入痛苦的思考。快乐地活着和死去,有趣。感谢让24岁的我遇到了24岁的加缪。
  •     还是局外人更成熟震撼
  •     22
  •     他想要尽量减少自己在世上的面积,并沉睡到一切耗尽为止
  •     不太喜欢加缪的小说,读完之后很难有再拿起的欲望。这本小说处女座,我觉得是比《局外人》要好的。总觉得加缪是一个冷静理性到骨子里的男人,可是在这本小说中读出了年轻时不一样的加缪。那些自我探索,挣扎,孤独。这本小说的语言真是直接继承了他处女作的优点。语言优美,足够冷静,已经十足加缪了
  •     翻译毁书。。
  •     感谢人生容许他继续燃烧
  •     依旧看不懂。不过除情节以外的描写依然如散文般优美。比《局外人》有更多抒情,依稀有其随笔集的影子。
  •     毕竟帅哥也是会有拙作的嘛,何况才24岁,还是可以了。
  •     略晦涩,同时也悠长细腻
  •     要不冲着我喜欢加缪,就这翻译,我给你一星
  •     正儿八经的调情文字,略显幼稚却心水荡漾
  •     24岁加缪的处女座,真的吓到我了。看完觉得脑子好乱,甚至不敢深想“快乐”,会陷入追逐的荒芜。
  •     就算记住了所有日出的轨迹 河水的流向 栏杆的锈迹 石头的温度,即使享受眺望世界的自在,也留恋身旁人的体温,仍然要不停的离开,只做一个局外人。
  •     加缪的这部小说,既然作为他的处女作,与后边的作品有着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那些景物,仿佛外在于人世,故事中的人与物像是隔离开的,一边是人的生存与他的问题,另外一边是冷漠与毫不关己。或许当文明发展到后期,高度成熟的体系就会把人挡在物的外边, 哪怕在森林里,也已经有修好的道路等待着你。
  •     短时间内打通我所有脉络。
  •     难得遇到如此中意的书,从外至内,浅橘色的封面隽细的英文字体,厚薄适宜,适合随身携带,出门喝咖啡,旅途中,独处的时候看都很适宜!简直外出旅行,居家必备。太喜欢了,满满一本做满了标记,还想要抄下来,把它牢牢地印在我的心里。
  •     加缪处女作,由此可见加缪很早就已经戳穿生活华丽的表象,追求自身最终回归到自身。这本书里他说快乐是一种漫长的耐心,人的一生都应该要有追求快乐的意志,放弃这种意志便是放弃作为人的本能。加缪最大限度地把人还原到可能的两种情境里,一种是萨格勒斯的死,他一生的悔憾在于不曾参与自己的人生,梅尔索杀死他并与他亲近,获得了另外一种可能的生活,他远走他乡,结果发现这是徒劳的,因为无论他乡或是故乡都是一种表象,他不想被这种表象的孤独所陷害,回到熟悉的人群里,有意识地死去。
  •     在我们这个年纪,没有相爱这回事,只有互相顺眼而已。要到后来,又老又无力了,才可能相爱。我们这个年纪,我们只是自以为相爱,仅此而已吧。
  •     要不计代价追求快乐,抵抗这个以愚蠢和暴力将我们包围的世界。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实在惊人。
  •     【2016.12.9一天】(8万字,149页)加缪的散文化小说笔法在24岁的处女作中便已定型,虽现身说法处较多略显枯燥,却不掩其文笔优雅绵长。加缪描写人对世界的感知时极擅调动五官,声色味形此起彼伏,建构物质世界立体可感,简笔描摹,要言不烦。荒凉、绝望、黯淡、孤独这些关键词反复出现来诉说主旨,感情的渗入未使作品达到《局外人》无动于衷的零度叙述境界。加缪终生念兹在兹的阿尔及尔初次展现,大海与阳光遮蔽死亡的阴暗。孤独无着的梅尔索颇似默尔索的雏形,漠然对待世界(或许二人名字相同只是译法不同?)。枪杀萨格勒斯充满了形而上的死亡哲学味道,而梅尔索独处时则充溢着叙述者的哲学追问。“要不计代价的追求爱了,抵抗这个以愚蠢和暴力将我们包围的世界。”小说结束于梅尔索的死亡,每个人都将在死亡中获得巨大的平静与安宁。
  •     前两天翻记事本翻到我在二十三岁时写的一个愿望 得以窥伺当时对于生活的理想 整理完顺便写了几条当下二十四岁的状态 巧的是前几天随机买的这本书也是加缪二十四岁时写的,一直觉着心中有个模糊的问句,说不出个具体却又迫切渴望一个回答:“他好想栽进这泥泞,想从这一片泥水中钻进地里,再矗立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身上覆满泥土,在海绵和黑炭般的天空前敞开双臂,仿佛面对的是绝望而华丽的人生象征,在最令人反感的东西里宣示自己对世界的支持,声明自己与人生并肩同盟,即使人生是无情和污秽的。”
  •     我能说些什么呢 ...看完后看到一个朋友发来她登记结婚证 我说没有那么开心但是你开心就好 这天还是她生日 生日快乐
  •     表象,你好。
  •     并不打算买,还是显得有些稚嫩了。
  •     局外人的想法可以看到,但是由于是早期作品,可能读起来太晦涩,感觉每个故事都可以展开,篇幅太短,读起来困难。读三遍不一定可以读懂。
  •     文字描写很细腻,上半部分更佳。
  •     想起以前问:为什么我总是不开心。他告诉我说:“因为阈值太高了,导致一般的愉悦体验对我来说都太低了”
  •     从处女作就能看出,加缪离文学比哲学更近。3.5星。
  •     很可爱
  •     友人赠予的《加缪手记》里反复提到此书,便买来一读。我是不敢说我这个黄毛丫头居然同二十岁出头的加缪有着相仿思索的。但他的作品,的确馈赠我一处可以回去的地方。
  •     看完加缪的几部代表作在回头读这本书,是青涩的。这个时候的加缪已经开始逐渐形成他的哲学观点,开启旅程。
  •     “理想主义者的相反,往往是没有爱的人。”
  •     如果把梅尔索的一生放在我身上,我认为那样是悲剧的。快乐在寻找的时候就一击失去了,有些东西不需要寻找。美的东西是应该去发现的,当你在寻找的时候,说明它离你有距离。
  •     原来从第一本书起,加缪写风景、环境、天气的方式,就是这样的细致入微,又带着完完全全的漠不关心。
  •     处女作,可能也是加缪最好的作品,之后的作品都是对快乐的死的补充
  •     “双手回到他膝盖上,安分下来,手心呈杯状,它们让梅尔索看到自己人生的脸孔,这人生回归漠然,任何想取走的人皆可取之。” 对人生的意义探讨太高深,还要再看几遍。但是像这样的句子,冷静贴切地描写出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的空虚,不得不产生共鸣。
  •     年轻的“局外人”
  •     相较于默尔索的冷漠,梅尔索那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求索在生命的尽头探求到快乐的本质。他清醒地死,严肃且有尊严。
  •     很睿智,24岁,好睿智。读得有点急,很想再看一遍。
  •     加缪笔下有最细致迷人的风景,读着文字就感受到周遭的气息。这样热情而冷静、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理想主义者。后来,我们都成了众石子间的一颗石子。
  •     「唯一重要的,只是追求快樂地意志,一種永遠放在心上的強烈意識。其餘的,女人、藝術作品,或者世俗的功名,都只是藉口。那是等著我們去織繡的空白繡布。」
  •     中二上班族的最大梦想,杀土豪,得巨产,周游列国,泡小妞,海边别墅里呆到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