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55379564X
作者:肯•赫尔曼
页数:256页

作者简介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是一本帮助我们思考生死意义的深度叙事医学作品。国际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肯•赫尔曼教授直面内心深处,用饱满而真挚的笔调记录了重症监护室内一系列温暖的故事,追问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告诉我们不为人知的神秘ICU里的医学真相,倡导无创抢救与临终关怀。同时,《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深入剖析医生的责任与抉择困境,更站在医生与病人的双重角度,理性探讨医患关系,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了真诚的反思和建议。

书籍目录

编者序 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生思考 / 001
推荐序 生如夏花般绚烂 死如秋叶般静美(莲子清如许) / 004
自 序 纪念遇见的生命 思考生死的真相 / 009
第一章 你所不了解的重症监护室——帮助生命回归的神秘病房
1. 与死神搏斗的 48 小时 / 002
2. 攻克“有趣”的“蓝脚症” / 011
3. 大脑损伤后的奇迹康复 / 018
4. 拯救完全瘫痪的身体 / 026
第二章 谁能给出正确答案——医务人员不得不直面的艰难抉择
1. 生命是否该被无限延长? / 038
2. 拉长别离是增加还是减少痛苦? / 050
3. 靠呼吸机拯救肺,延续的是呼吸还是折磨? / 060
4. 谁拥有对治疗喊停的决定权? / 071
5. 遭遇疑难杂症是患者的错? / 084
6. 维护医生的尊严还是揭穿皇帝的新衣? / 094
7. 该不该让病人参与所有的治疗决策? / 101
第三章 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救护背后的医疗系统
1. 揭秘医生进阶之路 / 110
2. 心肺复苏的前世今生(上) / 121
3. 心肺复苏的前世今生(下) / 132
4. 如果戴安娜车祸时有创伤治疗中心 / 138
5. 金钱在肠道的较量 / 152
6. 震惊医界的布里斯托尔案 / 162
7. 当医生老了 / 171
8. 在重症监护室受尽折磨的不只是身体 / 179
第四章 会有天使带她离开——生命救治的终极意义
1. 天使的拥抱 / 186
2. 请让我送你回家 / 193
3. 永远得不到的最佳父亲奖 / 204
4. 留给生命的最后一张照片 / 211
5. 为临终道别有所准备 / 217
6. 聆听献给生命的挽词 / 226

内容概要

肯•赫尔曼
全球重症监护领域首席专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
澳洲首位正式获得重症监护专家资格的医生,
辛普森健康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临床加护医学》等著作。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文/R郭郭我相信有很多人不愿意踏足医院,讳疾忌医,他们害怕踏入医院就意味着有可能被宣告死亡的可能性。死亡是一个深刻的话题,生老病死,人之常情。生命的终点终究会是那一柸黄土,怎么和生命告别,这应该是一个沉重的课题。我们很容易学会接受新生,同样的,我们也应该学会接受告别。澳大利亚的重症监护医生肯·赫尔曼所著的这本《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从医生的角度,来为我们解析了他在临床过程中,见证到的那些面临死亡的过程和感想,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他在重症监护中遇到的疾病,也更深层次地解说了医学制度的变化以及他所面对医患关系的理解和讨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之一,带着对病患的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肯·赫尔曼医生把最庄重的东西留给了生命最后的时刻。作为一个医生,特别是重症监护的医生,病患家属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对于家属来说,医生都是和死神作战的一群人,能否让自己的亲人从死亡线上回来,医生就是他们的最后一道救命稻草,但肯·赫尔曼医生对于拼死延长病人生命的方法,却不是那么的赞同,因为病人在重症监护室的过程中,不仅得在身体上面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还要担负巨大的心理重担,或许这其中更多地只是为了满足病人家属的需求,而并非病人自身的意愿。这不平等的关系让肯·赫尔曼医生思考颇多,肯·赫尔曼医生是个极其感性的人,这本《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作者虽然作为一名医生,但他更多地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描述他在临床中对于生命最后的尊重。如果真的是必要的话,如果必须放弃治疗,这诸多的思考不仅是对于医疗系统的经费负责,更是对病患本人负责任。与其忍受痛苦的过程而还没有治愈好的希望,还不如平静地离开,最后的人生应该平静才对,没有挣扎,没有苦痛,而面带祥和地离开,这才是医疗工作者乐于见到的画面,这也算肯·赫尔曼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生死既然都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生下来之后,我们可以选择我们要走的路,那么临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怎样结束他。接受生命、拥抱生命、并且尊重生命,我想这是肯·赫尔曼医生想让我们知道的。生命的尊严可能不在乎我们如何尽力地挽留住最后一分一秒的长度,而是在最后的时间里,追悼生活中的每一分美好,可以平静而又庄重的离开。给予生命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才是我们可以留给生命最后的尊严。
  •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是有生命周期的个体,当死亡不得不去面对,多一些了解总是好的
  •     可以说,这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一位资深重症监护室医生从业以来见证的那些重病患者在弥留之际发生的故事,并由此揭示出了一些不易被普通人留意的却十分尖刻的矛盾。有些时候,最令医生困扰的也许不是学术上的难关,而是这些人性中的抉择:生命是否该被无限延长?究竟谁有权力替失去意识的病人做出决定?当医疗屡屡不见成效,到底应当采取多少医护措施挽救病人的生命?当医疗资源供不应求时又该如何进行医疗资源的分配?拯救那些术后必将伴随极度痛苦的病人,延续的是生活还是折磨?……生命是有分量的,可很少有人去衡量生命到底有多重,而书中提出的这些问题恰恰是对生命的衡量,这本书也因此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这本书不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普通人介绍了一些医学领域的重要知识,更关键地,是它让读者对重症病人、病人亲属以及医生有更多的了解,让人们对近几年被推向风口浪尖的医患关系产生更深的思考,同时也会对生命的旅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这也是一部非常令人揪心的作品。说它令人揪心,是因为书中描绘了大量绝症患者与家人生死离别的悲惨场景。病人即将离开世界,身为他们的家属,有的人惊慌失措痛苦万分、有的人心怀抱怨愤愤不平、有的人故作坚强暗自啜泣……对此,医生们会尽力给予他们慰藉,但是对死亡的看法因人而异,谁也不能判断家属们到底需要何种关怀,况且事到如今无论医术多么高明、技术多么先进,也已无力扭转病人即将离世的现实,因此医生们在大多数时候也只能是爱莫能助。每到这个时候,重症监护室里就会被病人的痛苦、家属的无助以及医生的无奈深深笼罩…见此情景,相信无人不感到绝望、无人不觉得悲哀…但是,类似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悄然上演着……我们替故事中的人物难过,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面对死亡时人类的脆弱、渺小和无助。面对死亡,我们知之甚少,这个世界上迄今为止也从未有哪本书指点人们在遭遇亲友的离世时应该怎么发泄心中的悲痛又该如何安抚内心的创伤。但我们人类是乐观的动物,我们常常陶醉影视剧中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起死回生的皆大欢喜,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本书却把这种幻想撕得粉碎,它还原了真实的死亡场面,让我们直面那些不愿接受的残酷现实,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生命的重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是一部必将对当代医疗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的伟大作品。这本书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当今医疗系统存在的弊病,这其中有个别医护人员互相之间的包庇、有对某些医疗数据的隐瞒、也有领导阶层眼中利益的冲突……让我们这些平常人看到这些让无数患者托付生命的医疗机构背后竟然如此漏洞百出,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推倒了一块多米诺骨牌,它将带来一系列接连不断的影响,进而引发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直到最终推动世界医疗体系朝着兼具科学与人性的方向发展。

精彩短评 (总计24条)

  •     翻译的可以。 作者自序:「这些故事不说,你永远不懂」。 我想说:经历了也更深刻。 想到幼年时爷爷的去世,接着是成人时外公的去世。因为束手无措,所以注射吗啡安然死去,而没有经过多次手术的折腾。虽然也有痛苦,但也相对舒服些吧。哀默。
  •     鸡肋
  •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
  •     长远看来,我们需要看清楚
  •     要延长生命的长度还是生命的宽度?我想要有尊严的走完剩下的路
  •     有时候用冰冷的仪器呼吸机等维持着有生命的迹象,不如放下痛苦美丽的睡去。
  •     医患关系历来谈论不休,这本《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从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深入剖析医生的责任与抉择困境,更站在医生与病人的双重角度,理性探讨医患关系,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了真诚的反思和建议。这是一本帮助我们思考生死意义的深度叙事医学作品,推荐给大家。
  •     若不能生如夏花之绚烂,但愿死如秋叶之静美
  •     医生与病人,医患关系,反思和建议
  •     多么希望能早点看到这本书,这样我的亲人在生命的最后也能得到更好的关怀、照料。认清我们必将死去的事实,珍视身边活着的每一位亲朋,其实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感谢作者的分享,他让我们在生命中多一份坦然、更多一份关怀。建议大家买来读一读
  •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在中国,面对绝症我们几乎从不考虑患者本身的想法,而国外的书或许能突破这一点。果然不负我所望,在这本书里,不仅看到了ICU重症患者们的痛苦绝望,还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参与治疗计划的希望。看完这本书,再次让我觉得对于死亡我们该换一种态度来迎接。
  •     没有读原文,但大段与章节标题无关不知所云的文字应该不是翻译的问题吧?难道是排版错误?
  •     想读
  •     那个,翻译大人偷懒了吧……
  •     内容很精彩,喜欢这本书。
  •     作者虽然作为一名医生,但他更多地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来描述他在临床中对于生命最后的尊重。
  •     芸芸众生,生死一线,好好活着,因为要死很久。
  •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45465/ 书评链接。 ICU的反思 - 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真的值得我们去紧抓么? 学会对现代医学合理的期待、怀着对生命的敬意生活、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这些都是我们欠缺思考的,而正是作者通过这本书最想教给我们的。
  •     确实值得深思的一本书。
  •     重症监护室里多为纯粹延长生命的老人,他们痛苦家属煎熬;而真正的抢救需要当机立断和高度协作方为有效。大脑皮层可屏住呼吸但脑干会干预所以憋死自己做不到;输血无数最后救命,蓝脚的原因是罕见的局部肿瘤;颈部以下大有进展但脑太复杂,人被困在僵硬的身体里医生无措;延长痛苦和延长植物人状态不可取但正是如此运作;重症室沦为大象墓园是一种异化;呼吸机是重症室的标志压力大会有害;脑死亡六反应均否才行;抑制治疗只在约定界限内;痛苦而无望的治疗应停止。过去富人买单穷人免费比现在市场驱动要好;英式巡房仪式感十足;心肺复苏技术专业性强;MET重组医疗结构;肠吸收营养远高于输液。重症室实例若干:夫带二儿告别妻、肌肉萎缩晚期和亲属照顾之难、头痛和动脉脆弱、噘嘴呼气是肺衰竭吸烟大害,不能沉浸在悲情中那样于事无补。一本很好的书
  •     面对死亡,愿我们都能坦然处之。
  •     确实还是个搞icu的医生写的~~~~~
  •     好书值得推荐
  •     2016年10月7日读毕,此书是重症医疗的反思之作,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其一,该书交代了医生上门服务是怎么演变为在医院内借助高科技手段延续生命的过程。其二,作者反思了医生作为利益集团互相庇护,而失去了治病救人的本来目的。其三,医疗救助的成本效益分析缺失,造成医疗费用疯涨,而这种技术应用的前景不乐观。其四,人在医院中,面临死亡时的恐怖远甚于想象。其五,敢于叫板医疗体制的医生有,但是代价很惨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要进行医疗改革的原因所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