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章节试读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9563551
作者:[英]安东尼·伯吉斯
页数:412页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9页 - 序幕

英国一度处于世界的边陲。如今美洲大陆被发现继而开拓为殖民地,英国成了世界的中心。英伦三岛上的居民重新感到了自己的重要,重新感到了自己的力量,激发起一种热情和活力,一种简直是亘古未有的对于生活的热爱。甚至对于自己的语言,那遥远的、一度被冷落的方言,也引以为豪,并且渴望造就一种堪与当时的意大利文学媲美,甚而接近古罗马文学的英国文学。英语本身也在熔炉里熔炼——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高雅的、由大学才子们控制的语言,而是粗犷的、丰富的、随时准备进行任何探险使之更加丰富的语言。英语就像是那艘“金鹿”号航船。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241页 - 第十二章 环球剧场 Globe

注释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1516-1558),亨利八世之女,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姐姐,在位期间努力复辟罗马天主教,处死宗教异端,被称为“血腥玛丽。”
性格剧的泰斗当推本·琼生。琼生比莎士比亚年轻八岁,他的母亲改嫁给了泥瓦匠。上过威斯敏斯特公学,但被迫入了继父的行业。
p242琼生在1597年编的一出戏叫《狗岛》,是一部有关时事的讽刺剧,诗人纳什也参与写了两三幕,此人也写政论小册子,是已故格林的朋友。它是一部奇巧的喜剧,轻慢无礼,有股聪明劲儿,但在那些人心浮动的日子里,如此辛辣地针砭时弊却是不明智的。枢密院说这是诽谤和煽动。市长进一步把所有的戏一概斥之为伤风败俗,淫乱猥亵,说剧作者佯装以现代手法鞭挞罪恶,实则意在向观众进行灌输。他要求枢密院查封一切剧院,而枢密院则比这小小的建议走得更远,下令将泰晤士河两岸的戏院全部拆毁。这项命令却是令人生畏,它意味着全部清除伊丽莎白朝的戏剧。演员们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职业竟然就此告终,他们把一腔激愤发泄到那个该死的泥瓦匠身上。
后来琼生哪了亨斯洛的钱入狱。1597年10月初,各剧场开场。10月8日,琼生与同剧团的两名演员从马歇尔希监狱获释。
p244: 詹姆士·伯比奇于1597年2月去世,他生前认为戏剧的前途或许主要不在于争取平民观众,而在于争取有教养的绅士,因为平民缺乏欣赏能力,只会嚼香肠、大蒜,任意嘘叫、吐痰,绅士们却能够欣赏名言妙语,优美的诗句和精到的掌故。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p245:确实,他对亨利王的兴趣远不及对亨利王儿子威尔士亲王哈尔那么浓厚。莎士比亚多少有点勉强地在赶时髦,他让哈尔亲王的身边围着一群性格各异的人物,像八道夫、毕斯托尔、波因斯,还有一个叫约翰·欧尔卡苏爵士的胖子。莎士比亚是从女王剧团一出旧戏《亨利五世的赫赫战绩》中发现欧尔卡苏这个人物的,历史上也确有其人,是在亨利五世统治下被活活烧死的罗拉德教派殉道者。此人有个头衔,叫科伯姆勋爵,至今依然由其后代继承着。其后代的科伯姆勋爵反对后代把他的祖先污蔑为胖子、酒鬼、懦夫和不光彩的角色。这个人物必须改名换姓,于是他便成了约翰·福斯塔夫爵士。
其历史剧上下篇的背景都是战争,是内战。其中有个桀骜不驯的人物哈里·潘西酷似埃塞克斯,并且也像他一样喜欢谈论自己家里的荣誉。不过,在剧中滔滔不绝、高谈阔论的是福斯塔夫的声音,而福斯塔夫对荣誉毫无兴趣......
福斯塔夫何以成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可爱的人物之一,这在那些以为可爱即美德的人看来永远是个谜。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这并无任何神秘之处,因为他们知道战争、官方宣传
、怪诞的清教主义、辛苦的工作、迂腐、利甲人(一种苦行主义。根据《圣经·旧约·耶利米书》记载,利甲人为古以色列人之一族,遵祖先之嘱,执意不盖房,不播种,不喝酒,一生住帐篷。)的信条均无德行可言;他们反而珍爱着堕落的人性,喜欢它耍无赖,有机智。福斯塔夫精神是文明的伟大支柱。国家太强盛,人们过分为自己的灵魂操心的时候,这种精神也就消失了。我们说到莎士比亚精神,有时主要是指福斯塔夫精神。在乔治奥威尔的小说《一九八四》中,温斯顿·史密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呼唤莎士比亚的名字。他在无意识中并不是在召唤一个雄辩的爱国者莎士比亚,或召唤一个极力主张在他那个超级国家中遵守秩序、服从命令的人;他是在把民间的精神,把巧妙、鄙夷地嘲讽政治口号的人,把那咂嘴吐舌的老西勒诺斯(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山林之神,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同伴,又老又胖又秃:一说能知未来,一说终日酩酊,是非不分。)化为莎士比亚-福斯塔夫。我认为,从这个粗俗、好酒又怯懦的胖神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不但作为富于想象的剧作家,而且作为人的某些东西。福斯塔夫不只是从那个瘦削的本分人躯壳中挣脱出来的肥胖的叛逆者。他是一个小宫廷中聪明的弄人-宛如南安普顿府上的莎士比亚。人们容忍他,但是从骨子里鄙视他。最后,他的朋友成了国王便将他抛弃,敕令他跪下祈祷上苍。他还欠了别人一千磅钱。
大约就在威尔创作《亨利四世》的这个时候,他与南安普顿的友谊想必是终于结束了。被这位伯爵勾引的女王的侍女弗农小姐,此时已有七个月的身孕。伯爵像个男子汉,悄悄把她带到巴黎结婚;但是回来时,女王狠狠地惩罚了他们,将这对伯爵夫妇双双投入了监狱。从此以后,南安普顿的事业将全部服从于埃塞克斯的事业,他自然再也无暇听取一个市井诗人的忠告,或在伶人中培育放荡不羁的友谊。不过尽管为时已晚,他还是接受了一个忠告,并且盲目地步其良师益友的后尘——现有孩子再完婚。
p248:据说,因为女王还想看到这位爵士,莎士比亚便接着写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让福斯塔夫堕入情网。本·琼生指摘莎士比亚缺乏艺术与古典文学的素养,但他显然是会赞成福斯塔夫的。在他看来,福斯塔夫诗歌设计尚属精心但被安插在一出未精心设计的戏里的人物。他认为莎士比亚的戏剧缺乏严谨的形式——它们到处乱爬,不遵守古人的遗训;古人要求限制时空,巧妙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如果有可能,则尽量把故事情节限制在一天和一个场景之中。无论如何不要学莎士比亚,任凭故事情节延续多年,由一个城市发展到另一个城市,甚至由一国移至另一国。那样做使观众都糊涂了,应接不暇了。这可能就是琼生给新喜剧家的忠告。二者曾发生过争论。琼生后抛弃了海军大臣剧团,改入了宫内大臣剧团,阿莱恩对此感到十分愤慨。与琼生一同锒铛入狱而至今忠于海军大臣剧团的加布里埃尔·斯宾塞找他吵了一架,并在离帷幕剧场不远的霍克斯顿空地与他利剑相交。琼生的身材又矮又胖,他的剑也比斯宾塞的短十英寸。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剑穿透了对手的右肋,娶了他性命。
被捕入狱后又因clerk一词语模棱两可的词义进行诡辩。clerk可以指牧师和文书。琼生会写会读,就是文书,也可以是牧师。牧师是不可以被绞死的,但可以在琼生的大拇指上烙上一个T字,即Tyburn(泰伯恩刑场)的意思,意味着倘若再次触犯刑律就要严惩不贷。还可以没收他的财产。
注解部分:天主教会策划在1605年11月5日詹姆斯一世主持国会开幕时炸毁国会大厦,因事前走饮风声而败露。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82页 - 婚姻

在这一页的注释中解释了“俄南之罪”:即体外排精。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第三十八章,故事大意是犹大命其子俄南与寡嫂同房生子立后,俄南知道生子不归自己,同时便遗于地上。此举被耶和华视为罪恶,遂令俄南死去。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306页 - 王室丧乱

戏接近尾声。夜幕降临,使最后的几场可以在华灯之下表演,哈姆莱特的尸体可以由手执火把的扈从护送,抬下舞台。此时,横陈于舞台的尸体死而复生,起身向观众鞠躬。波洛涅斯和他的爱女走出坟墓,接受观众的喝彩;同时,鬼魂也腼腆地登台谢幕。观众知道这就是剧作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他的伟大;有的观众可能更喜欢原来的《哈姆莱特》。伯比奇当之无愧地博得了最多的喝彩。接着是为女王祈祷,然后散场。正戏之后再演一段猥亵的快步舞——好比吃完肥肉之后来一点小吃——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是与威尔·肯普一齐退出舞台的。演员们一天的演出就此结束,但是他们还必须准备明天上演的戏——一出旧戏,也许是喜剧。这出悲剧已经把明天的戏从他们心中挤走了。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16页 - 戏剧

在表演中,当代表生殖力的神,或象征物死而复生的时候,一种更复杂的原始戏剧-法术便产生了。在英国乡间,人们至今依然不时上演一种圣诞戏,让圣徒乔治把恶龙、土耳其武士和巨人特宾(Dick Turpin, 1705-1739,英国马贼,见于《绿林传奇》。)杀死。一个医生上场,用一小瓶起死回生药救活死者,让他继续打下去。这种戏显然渊源于某种古老的祈年仪式。有时一头祭牲出场,因而“悲剧”一词——传统上指某个伟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毁灭和死亡——可以追朔到希腊文中的tragos,即山羊的意思。山羊一向是兼有双重身份的动物:它是肉欲与生殖力的象征,又是人们必须将自己的罪孽加在它的背上然后宰杀祭神的牲畜,或如希伯来人的替罪羊一样赶入沙漠饿死的动物。”喜剧“一词就是我们目前涉及的戏剧范畴而言,源于希腊文komos,即乡间为纪念狄俄尼索斯的狂欢活动。狄俄尼索斯是酒神和植物神,他受尽磨难,死而复生。
由法术发展到宗教只是一小步。但从历史上看,从原始的祈年祭神仪式,到基督教会为宗教仪式或传经布道服务的模拟剧(或许来自人的表演天性),中间却经历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世俗戏剧时期。古希腊的悲剧既在道德方面产生作用,又如亚里士多德教导的那样在心理方面产生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从而使他们清泄了怜悯和恐惧,内心得到净化。)。伟大人物的毁灭,表明诸神并不信任伟大。......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323页 - 六世与一世 VI and I

假面具是古老的道德剧或插戏与时新的歌剧的杂糅(蒙特威尔第的歌剧《俄耳甫斯》, Claudio Monteverdi, 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剧乐派创始人;作品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世俗音乐发展的最高阶段,为近代管弦乐法的先导。)
假面具短却豪华,着眼于感官刺激多于理性启迪。它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需要诗人、作曲家、编舞和舞美设计师密切合作,这些人有时还必须抑制自己的高雅口味,因为需要请马戏班的人来制作特殊的舞台效果。当詹姆斯一世还是詹姆斯六世的时候,苏格兰王宫斯特林城堡中曾经演过一出假面剧,剧中还有一群狮子上场,把太太小姐们吓坏了假面具的主题抽象,善与恶的风格按道德剧的风格拟人化,只是服饰极为华丽。
琼生写过假面剧。
p326.《黑色的假面具》是本·琼生和英尼戈·琼斯(舞台设计)合作的一部讲述非洲黑人文化的剧。他还设计了转台装置(machina versatilis)。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90页 - 婚姻

在英格兰的乡间,人们觉得mn这两个辅音连在一起很难读,喜欢把chimney读成chimley,而且常在鼻音与舌侧音之间增加一个字母b作为过渡。至今我们仍能听到有人把chimney读成chimbley。约翰逊博士曾说,在莎士比亚看来,模棱两可的双关语就是那个使世界为之湮没的致命的克莉奥佩特拉。
约翰逊博士就是编纂字典的那位。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385页 - 第十九章 天鹅终曲 Swansong

1613年夏季,《暴风雨》中普洛斯彼罗的预言得到了应验:“地球自身”也烟消云散了。木结构迅速燃烧,一座宏伟的建筑瞬间化为灰烬。后来,人们又造了一家环球剧场,但是它将与依然在世的莎士比亚毫不相干了。1613年的大火标志着他的戏剧生涯的结束。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62页 - 第八章 恩主 Patron

莎士比亚撤去了波士委(位于英格兰中部莱斯特郡,1485年理查三世在此战场毙命)的营盘,偃旗息鼓。换一句话说,他收起了那部霍林斯赫德(Raphael Holinshed)的《编年史》;这是他编写英国历史剧所依据的原始资料集,不久以后还要用到。有朝一日,他要写《查理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这样才能完成王室篡位和贵族纷争这段历史。
p171
John Florio, 1553-1625,语言学家,词典编纂家,詹姆斯一世的宫廷语言教师,首位将蒙田翻译成英语的人。原为牛津大学语言学教授,眼下在编纂一部意英词典。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402页 - 第二十章 遗嘱

我们大可不必抱怨没有一幅令人满意的肖像。要想知道莎士比亚的相貌,我们只需照一下镜子。他就是我们自己,是忍受煎熬的凡人俗士,为不大不小的抱负激励,关心钱财,受欲念之害,太凡庸了。他的背像个驼峰,驮着一种神奇而又未知何故显得不相干的天才。这天才比人世间任何天才都更加能够使我们安于做人,做那既不足以为神又不足以为兽的不甚理想的杂交儿。我们都是威尔。莎士比亚是我们众多救赎者中的一个救赎者的名字。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398页 - 第二十章 遗嘱 Will

1616年4月,威尔的最后时刻终于来到了。约翰·沃德牧师的记事簿中提到莎士比亚与迈克尔·德雷顿和本·琼生的一次“欢聚”。莎士比亚吃了许多腌鲱鱼,喝了许多莱茵白葡萄酒。他出了汗,受了寒,终于弃世而去。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34页 - 第七章 震撼舞台(Shakescene)

</原文结束>伦敦的一员们并不信任戏院,把戏院视为传播瘟疫、麇集不轨之徒、嘲弄宗教(筵席就是说谎,这本身仿佛已经构成犯罪),以及伤风败俗的地方。再者,戏院也像巴黎(或天堂)一样,还提供其他各种娱乐活动,比如纵狗追咬牛、熊、猿等,这些游戏带来刺激和喧闹,往往也会损及一块商业宝地的体面形象。因此,伦敦的三家戏院就应该坐落在城郊那块给人们恰如其分地称之为“特许区”的地方——“剧场”和“帷幕”这两家在城北的河岸沟,“玫瑰”在泰晤士以南、伦敦桥附近的萨色克区。
......
戏剧的未来在于发展高水平的语言艺术,不是即兴发挥、插科打诨和挤眉弄眼。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52页 - 学校

莎士比亚所受的教育从未超出一所免费的文法学校,不可能把自己早就成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豪。他从未接受过更高等的教育,这似乎是确凿无疑的。没有关于他上过大学的史料。他十几岁就结婚了,况且哪里有钱缴纳学费呢?但是,认为高深的艺术必须有高深的学识,这是无稽之谈。任何一个农民都可以自学写作,并且可以写得很出色。任何一个农民作家之遥阅读适当的书籍,随时细心体察周围的事物,就可以给人以博学多才的假象。莎士比亚的戏剧经过艺术家的手段,给人的假象是:剧本的创作者是一个曾作广泛旅行,从事各种学识渊博的职业,并且在本国和外国的宫廷中弯过他那灵活的膝盖的人。才气横溢的表面不一定真正反映多闻博识的职业,因为尽管艺术家的任务可能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朝臣、旅行家或者学者,但他本人并不一定非是这些人物不可。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265页 - 第十三章 诗人之争 Poets' War

《皆大欢喜》第二幕第七场
杰奎斯 Jaques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19页 - 戏剧

诺曼人把宗教戏剧传入英国。起初它在教堂上演,与宗教仪式紧密结合,后来逐渐脱离教堂,先是移向教堂的墓地,然后又移至街头。此后是世俗化的过程,俗人在上演福音故事的片段中扮演大部分的角色;不久民众中产生了一种趋势,即希望这早期的戏剧除训喻外还要从中得到娱乐。1264年,罗马教皇乌尔班四世创立了基督圣体节。但实际上只是得到了1311年教廷颁布的敕令,规定必须以一切必要的仪式庆祝圣体节,人们才开始纪念这个节日。在英国,这一天将由各行会演出宗教剧。宗教剧常被称为“神迹剧”(mystery plays),而mystery的意思与其说是指基督教的神奇事迹,不如说是指各行各业本身的手艺更为贴切。手艺在英文中如今已不用mystery这个词,但是意大利文依然用mestiere,法文是métier。
......
行会剧几乎延续上演了整整三个世纪,只是由于遭到英国宗教改革精神的敌视才销声匿迹。但是通过它,大众戏剧的传统牢固地在英国的城镇扎下了根,而且伦敦戏剧舞台的某些复杂剧本,与神迹剧令人喜闻乐见的世俗题材也并非相去甚远。
......
p124:世俗题材通过一种新的宗教剧或半宗教剧-道德剧,登上了英国的戏剧舞台。道德剧不同于行会剧,它不以圣经故事为题材,而是试图通过讽喻,通过把抽象的道德概念作为真人真事搬上舞台,进行道德训诫......譬如我们了解到《坚忍之堡》是由一班江湖艺人演出的,他们为了挣钱,每到一地便搭起布景,像如今马戏团搭帐篷、架兽那样。于是,最初为了挣钱的职业戏剧终于产生。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还会注意到一种粗俗的幽默将以邪恶为形式酵母似的开始发酵,这邪恶——《第十二夜》中的费斯特以及《亨利四世》中的哈尔亲王都记得它,它最终在天才的笔下变成福斯塔夫其人。
......
所谓插戏(interlude)就是插在筵席或其他活动之间演出的短戏,是一种余兴。
p126: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在1613年付之一炬时,一个观众的裤子着了火,他是用一瓶麦酒把火扑灭的。
p128:伊丽莎白朝的悲剧作家在编写所谓塞内加式的剧本时,实际上运用三种方法。他们可以直接看塞内加的拉丁文原著,然后用英文表现原著的精神。这是业余剧作家为四法学院写作的方法。第二种方法是阅读法国戏剧家加尼耶的作品,接受他在塞内加的语言基础上降低调门的处理,认为这样就可以不像那个罗马人的激烈言辞那样刺耳。这种方法似乎不可能在私人客厅也不可能在大众剧院中获得成功。......第三种是大多数通俗戏剧家采取的方法:模仿意大利传统。意大利传统自称属于塞内加派,却又使舞台上尸体横陈,无头无舌,断手断足,样样都有。这就是莎士比亚在《泰特斯·安德罗尼克斯》中把它发展到顶点的传统,其中有强奸、谋杀、肢解,甚至啖以人肉的情节。
P130: 这个部分的注释里说,1593年,马洛被控宣扬异端邪说以及猥亵的道德观念,在等待传讯时被一名醉汉刺死,据称这是因为他曾充当政府的密探。
写剧院的部分,符合上次参加的百老汇移动剧-《消失的新郎》,简单到只是搭起一个临时的棚子。与在伦敦西区的部分剧院相同,都设有饮酒区。哪怕是新兴起的Immersive Theatre也毫不例外。西区仍有新剧院建立,印象中为了《Once》(由爱尔兰的独立电影改编而来的戏剧)所在的剧院就是之后兴建的,其年代感、历史性、厚重感与Her Majetsy Theatre无法相比,那所后建的剧院也遭到来自美国的评论家的诸多诟病,埋怨场子小,前后排之间的空隙给观剧过程增添了几份不舒适,当然于鄙人而言,这些牢骚都无法遮掩一个好剧本带来的赏心悦目之感和娱乐性。百老汇的移动剧院,更接近于伯吉斯谈论的以赚钱为目的的职业性戏剧表演,也就是詹姆斯一世统治下的戏剧全盛时期。而今,凭借媒介各种视频、电影普及,甚至连剧院也有了诸如National Theatre Live这样的依托,让人质疑起踏入剧院观赏戏剧的目的。曾一个人在英国南部小镇的小剧院内观赏老师的作品,在休息的间隙,听闻邻座的观众们讨论起Interactive在一场戏剧中是如何有难度。鄙人在接触了Immersive Theatre的概念后,就觉得当下的戏剧行业里,这是一个突破,无论从互动性、悬疑感、娱乐性还是拉动社会就业考虑都是。《消失的新郎》里也不乏插戏般短暂的剧目,就是在整场戏剧结束后,主办方安排了小魔术和其余歌舞表演。
倘若论及旅店大院式(the court of an inn)的感受,这个自然是Her Majesty更为强烈。层层叠起的座位将整个舞台包围,坐在具有一定海拔高度的位置上,让观者疑心自己是否置身于一层堆叠的蛋糕上,而剧场椅子的后背配有小望远镜。这个是Immersive Theatre不具有的设备,当观众在选择Immersive Theatre的时候,似乎也放弃了上帝视角的完备知情权,甘愿做一个视角有限的侦探或是推理家,在剧情中兜兜转转拼凑起自己的剧本和世界观,这样一来似乎也加强了互动感,观众不再成为与剧本毫无相关的旁观者。也可以与演员共舞或是搭一段即兴的台词,体验一下做演员的感觉和被人窥伺的感受。在Immersive Theatre中,反复观看的乐趣也无法被穷尽,这些也是受益于它带给观众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对上帝视角的打破。这种新型的剧院设置,也类似于在芬兰的姆明公园里,将游客拉入姆明剧情的设定。游客可以自行参与动画片中角色的对话。演员们会等到游客步入自己的区域时,展开一段对话,有的时候这些对话的展开也会根据游客的特点和反应来现场“随机应变”。新的戏剧和表演形式赋予了观众参与感和存在感,但是就现在参与过的几出而言,这些剧本都不如一些历史剧一样扎根于历史,它们更重诙谐、娱乐、搞笑而非一种严肃的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新的戏剧形式缺乏张力与冲突。因为观众本身并非戏剧的主角,也无法主导全剧的走向。
而Immersive Theatre与恐怖屋的界限也值得被探讨。比如在伦敦地牢里,有设置好的机关,也有根据影视情节改变的部分,甚至于让游客作为主角去体验(《理发师陶德》的部分),坐在椅子上,由演员扮演理发师,上演和电影中类似的剧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游客无疑具有了主角般的主导性,彻底抛弃了旁观者的角色了。这与Immersive Theatre的互动性相似,参与度更高。而在公园里的Maze与其十分相似,僵尸们追逐着游客,抓着游客,但不会进行肢体上的袭击。不过这些片段式的情节并不是特别长,可是就其参与感来说,能够使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对于传统的舞台戏剧表演,参与度较高的情节会减少道德上的说教感。根据伯吉斯的观点,这样的一种以恐吓和惊吓的方式来吸引游客的创作也许可以被认为是受到了意大利塞内加派的影响。故而,显得更为通俗化和大众化。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54页 - 学校

拉丁文是不会死的,因为他它已经死了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333页 - 第十七章 病态世界 Sick World

这句,主动地想单独摘抄出来马铃薯虽然已经传入英国,但是其价格之昂贵使人不敢问津。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15页 - 戏剧

对于戏剧的一段有意思的论述。
“职业”(professional)这个词有两层意思。它意味着为了挣钱而做的某些事情,也意味着技艺、荣誉、献身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两层意思都适用于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统治下全盛时期的戏剧。在此之前,人们纯粹是抱着挣钱的目的参加编剧和演出的。而在这种偏狭的、见钱眼开的做法之前,数个世纪以来,戏剧活动都是业余的。
戏剧最初是作为一种法术问世的。为了求雨、迎春、祈祷而进行的仪式,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主宰季节更迭与大地生殖的自然力量一旦被人格化为神,人们就有可能进行某种法术般的戏剧表演。在一年最黑暗的季节中,当太阳渐渐变得暗淡无光的时候,没有科学知识的人们就会使用感应法术,为天上的火神治病。代表黑暗的演员与扮演太阳神的演员进行搏斗,太阳神获胜,黑暗倒地毙命。按感应法术的规律,这种象征性表演一定会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当然,冬季过去,太阳恢复了它的光辉,于是感应法术似乎确实灵验。时至今日,即便是在文明开化的国度,最低级形式的感应法术依然有其信徒。不遂心的职员会用钢针刺入专横上司的模拟蜡像,想用这种方法把他杀死。现实与现实的影像之间存在着某种感应的联系。我们要是看到亲人的像从柜上掉下,大多数人是会感到不愉快的。

《莎士比亚》的笔记-第140页 - 第七章 震撼舞台 Shakescene

本书注解中写道撒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1740-1814),法国作家,以描写虐待狂著称。虐待狂尤其是性虐待狂sadism一词源于他的名字。
在作者的眼中,马洛在这个部分是一位口无遮拦敢于挑衅宗教和神明又沉溺于烟酒剧作家,在马洛的剧本《帖木儿大帝》中,帖木儿的残暴也被用来证明马洛生性残酷。而这一剧本剧作中的主角人物也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帝王,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继承者,1405年,在东征中国的途中病死。与莎士比亚不同,这位莎士比亚的同龄人,来自剑桥大学。在缺乏详细举证的情况下,马洛被作者推断为在从事着间谍工作,这个在电影和剧本《Shakespeare In Love》中都未曾提及。在我的印象中,马洛是帮助莎士比亚把妹的助攻,也是赋予他写作灵感和提供给他写作思路的剧作家。在影视和舞台剧创作中,完全没有任何的痞气,而是被新的改编作者注入了现代人调皮和欢脱的炽热灵魂。也许是出自与莎士比亚相似的家庭背景(马洛生于鞋匠家庭),舞台上和银屏上的形象没有残暴和放荡不羁,尽管这些作品中并没有对二者的家境娓娓道来。玫瑰剧场里,马洛的《马耳他的犹太人》已使他名声大噪,莎士比亚初来乍到的时候无法完成剧本,马洛在此时给予援助。这一幕场景把第一次观看影片的我感动到了。
同为学院派出生的另一位文人似乎时运不济了些。
罗伯特·格林的遭遇是凄惨的,他比莎士比亚大约年长六岁,端正、英俊,蓄着没有修剪过的红胡须。他获得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硕士学位,但是始终不得志。到他生命最后一年的1592年,他已经沦为格拉布街(原为伦敦穷人的聚居地,亦称“新寒士街”,现为弥尔顿街。)最潦倒的打杂文人,不时炮制一些关于伦敦泼皮、赌棍、鸨儿的小册子;他对于这部分伦敦甚为了解,太了解了。他有一个仆人,是个扒手,人称“割兜儿鲍尔”;主人遇到债主逼债,他也动刀子。一次,有人送来一份索债的文书,格林当时在酒馆里,硬逼着来人当场凑着漂亮的盘子把文书连成封蜡一齐吃掉。他有妻室,但与鲍尔的姐姐,一个朽败的妓女姘居。这女人替他生下一个小崽子,取名“幸儿"(Fortunatus),格林纵饮无度,像《诈骗术之重要发现》和《骗局》上下骗等小册子,就是他为换取一夸脱麦酒或一瓶莱茵白酒的应急之作.....格林后期所写的小册子都是关于伦敦的犯罪活动,我们不得不认为他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而是真心实意地想披露内情,提醒容易受骗的人。
一场骚乱迫使枢密院关闭了剧场,格林与情妇和崽子留在污秽的住所中。此时,在伦敦爆发了瘟疫。全身浮肿的他只能依靠着笔来养活自己尚存的躯体。被遣散的演员找上门来,格林便给ta们剧本。贪得无厌的演员又上门来向他索要剧本,格林愤怒地攻击了一名演员:p151是的,切莫相信那戏班子,因为他们中间有一只暴发户似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点自己,“用演员的皮,包藏起虎狼的心”。他以为装腔作势地写几句无韵诗,就可以与你们之中的佼佼者媲美,他是个十足的“打杂的”,却自命为是举国唯一“震撼舞台”(Shakescene,本章的章节名称,也是格林造词,前半部分与莎士比亚名字的前半部分相同)。啊!我恳求你们将自己的非凡才智用在更为有益的地方:随那些猿猴去模仿你们以往的妙笔,但是再不要让他们知道你们令人羡慕的创造!
p152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描写福斯塔夫之死时,很可能是想到了格林。格林的房东伊森太太曾经说到他如何为一便士一壶的甜葡萄酒苦苦哀求,如何全身爬满虱子,留下的紧身衣裤和佩剑又如何只卖得三先令,而他的裹尸布和安葬费却要十先令四便士


 莎士比亚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