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马克思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6-06-01
ISBN:9787100047517
作者:(法)路易·阿尔都塞著
页数:267页

作者简介

该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收录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写的数篇重要论文。主要包括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论青年马克思、矛盾与多元决定、关于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等。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本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书籍目录

1996年重版前言
序言:今天
说明
一、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
二、论青年马克思(理论问题)
三、矛盾与多元决定(研究笔记)
四、皮科罗剧团,贝尔多拉西和布莱希特(关于一部唯物主义戏剧的笔记)
五、卡尔·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政治经济学与哲学)
六、关于唯物辩证法(论起源的不平衡)
七、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
关于“真正人道主义”的补记
致读者
生平传略

编辑推荐

  《保卫马克思》是其中之一,《保卫马克思》收录研究马克思思想论文章若干,供学者参考。

图书封面


 保卫马克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其实,这涉及到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和如何甄别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对与错的内容。在党的非常时期,这曾经是个异常敏感的话题,无人能触摸,也无人敢提及。事实上,党内一直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按照实事求是的观点和发展唯物史观对此进行扬弃,这是我党理论界的一大财富。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同时,它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一样,也具有历史赋予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之初就已经初露端倪,作为一代伟人,马克思自己也说过:“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国际共运几十年的运作中,它的部分基础理论和观点已经变形,尤其在与中国革命和政治结合以后,我们党在运用上并不一帆风顺。从今天的历史高度分析,我党建国后的一些观点诸如“实现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远远优于资本主义”等观点明显带有自欺性,需要陆续甄别出来,在抛弃缺陷的同时,给这一理论补充进新的内涵。我们以前的政治经济学,一直在照搬马克思的《资本论》观点,从劳动价值理论开始,探讨剩余价值的产生,剖析经济危机的后果,最后论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所有读过这种教材的人,都无一遗漏的把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看作全世界的洪水猛兽予以鞭笞,继续按照马克思恩格斯那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开展国际交往。但是,事实证明,历史的发展轨迹并非完全如此,资本主义也具有很多优点有待我们学习和借鉴,剩余价值理论并不象当年马克思推算的那样是彻头彻脑的剥削。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探讨真理究竟在哪一边,一方面需要脚踏实地的提高物质文明程度,在发展中不断检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正确性。
  •     理论中的阶级斗争,还是阶级中的理论斗争?——试论阿尔都塞对于人性论的反对今天,阿尔都塞这个名字已经和各式各样的激进理论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悲剧人生被当做当代伟大政治悲剧。对于一个言必称阶级斗争的文人来说,这本不应该是令人感到惊讶的事情。这位巴黎高师的哲学辅导老师,同时也是法国共产党的另类党员,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象征中心里牢牢地站住了一个“立场”,在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这边投下了他的“赌注”。不管他的立场是否可靠,他的赌注似乎投对了地方,因为除了像E.P.汤普森这样的依然念念不忘道德和情感的老式文人,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或左派文人都欣然接受了阿尔都塞作为一笔理论“遗产”。那么,这笔遗产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方面值得后人认真记取呢?本文仅就与人性论有关的问题,对于阿尔都塞的理论遗产进行初步分析。一、阿尔都塞为何及如何反对人性论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恶,还是人之初其性无善无恶?这个古老的问题纠缠至今也无定论。然而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假问题,或者说,是个“意识形态”的问题,而不是“科学”的问题。在阿尔都塞看来,他的这个立场叫做: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而且这个立场直接继承于马克思在1845年发生“认识论的断裂”之后的科学理论。阿尔都塞承认“人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虽然这只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但无论如何,人是离不开意识形态而生活的,并且,人道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比在更早时期的历史中曾占据主导地位的宗教意识形态、唯灵论意识形态更进步一些。他反对的,只是“理论”上的人道主义。由于“理论的反人道主义”这个提法显然容易遭人误解,而且是个多少带有故意挑衅的提法,在本文中,我将一律将其称为对于人性论的反对。对于人性论的坚决反对,在阿尔都塞看来,首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论“干预”。六十年代的局势是:一方面,西方左翼知识分子通过挖掘马克思早期文字中的人性论和异化论,来揭露以苏联为代表的欺世盗名的社会主义制度违背了其所宣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同时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通过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主义”,试图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阿尔都塞在1965年将其自1960年以后的论文和研讨班讲稿结集成册,出版了《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在阿尔都塞看来,所有从“人性”出发来提出的理论观点都无可避免地导向了一个结果:忽视了生产关系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从而取消了阶级斗争、工人运动的必要性。对于一个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不可忍受的退缩,因此,不得不用激烈的言辞加以纠正。按照阿尔都塞的自我解释,这种针对特定时期“力量对比”的理论“干预”要想起到作用,就不得不学习列宁曾采用的“矫枉过正”策略。有理由认为,这一自我解释虽然不完全是事后辩解,但肯定有一部分事后辩解的因素在内,因为,如果阿尔都塞真是以“理论界的政治家”的自我想象而发表言论的,那么他就没有任何必要做出这种自我澄清,除非他认为他过去所宣扬的立场已经完全不可信了,从而需要另一种自我批评、自我揭露式的“矫枉过正”。但事实上,阿尔都塞从未放弃“科学=正确,意识形态=谬误”的信念。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自从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清算”旧时的哲学信仰之时起,就开始通过经济和历史研究,逐渐摆脱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现得最明显。对于这部被自青年卢卡奇以来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圣经的手稿,阿尔都塞不无夸张地指出,这恰恰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标志。阿尔都塞认为,在1857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之后的《资本论》里,马克思已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取代了诸如“人的类本质”、“异化”等人本学的概念,换言之,科学已经取代了意识形态成为了马克思考察社会的工具,而这门科学也正是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学之后得出的一门新科学:历史科学。或者如阿尔都塞的术语,在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认识论的断裂”之后,马克思的“总问题”改变了,从而产生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的马克思,而不是作为资产阶级激进派知识分子的马克思。二、替代人性论的多元决定论:真的与任何人性论都不相容吗?虽然以种种人性论为基础的理论都靠不住,都不是科学,但是,在阿尔都塞看来,自诩为科学的第二国际“经济主义”理论也同样不是科学。在1965年的那两本蓄意引起争议的文集中,阿尔都塞不仅反对了人性论,也指出了替代人性论的理论方案:多元决定论,也就是1975年时阿尔都塞特意强调的“归根到底”。简要来说,在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中,在社会中存在着三个互相影响的因素: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如果我们用更通俗的表达方式,“意识形态”在这里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文化”。这三个因素决定了社会的形态,以及对于社会特定形态的维持或改变。也就是说,社会形态及其变化趋势和政治(即国家机器)有关,和意识形态有关,当然,也和经济(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这三者的组合有一定的偶然性,并构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只是在“归根到底”的条件上才是决定性的,也就是说,政治和文化都要最终适应于经济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阿尔都塞曾经受到齐美尔的异化理论的影响,但多元决定论在某些方面确实类似于齐美尔:人类为了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发明的技术和制度反过来统治了人类本身。虽然阿尔都塞并未就“理论实践”之外的社会实践说什么话,但从他的社会理论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关于社会实践的结论:工人运动要改变不平等的雇佣关系,就必须掌握政权,并且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不能幻想单独改变生产关系,更不能指望经济的发展能自动带来革命的趋势。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一个有着明确中心、明确本质的总体,而是一个结构复杂、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互相纠结的整体。“归根到底”,多元决定论依然是一种决定论,很容易落到第二国际“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撤退中,因此也就注定了它在社会实践中、在除了理论斗争之外的阶级斗争的战场上缺少号召力。这对于念念不忘“哲学是理论战场上的阶级斗争”的阿尔都塞而言,显然是个难以回答的矛盾。指望人们拿起“科学”的武器去对抗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强大力量,更像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尤其是在这样一种除了自命为“正确”之外缺少任何实质性特征的“科学”概念的指导之下。此外,阿尔都塞对于矛盾的“多元”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强调,也多少有些自相矛盾。晚年他在寂寞中回溯到伊壁鸠鲁并阐发“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似乎成了又一次“矫枉过正”的纠偏。就本文的主题而言,多元决定论的社会理论,其实并没有取代人性论,而只是回避了人性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掩盖了特定的人性论。在这个宣扬“没有固定不变的人性”的理论中,一直在变化的与其说是人性,不如说是人性的具体表现,后者才是被社会所决定的。而隐藏在反对人性论的背后的,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论:食色,性也。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表现在阿尔都塞理论中的对于理性主义或情感主义人性论的反对而言,隐藏在背后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恰恰构成了其理论基础,从逻辑上来说,认为人的本性无非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的观点,必然导致否认人的本性在于求真或求善的观点,因此也就否认了“异化”现象的重要性,因为异化不过是人的一种常态,按照阿尔都塞的名言就是:“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上述的观点基于一种隐匿的然而确凿的证据:当阿尔都塞一再强调“经济”作为“归根到底”的决定性因素时,这一层隐含的意思就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也正是根据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我们应该读出的在表面文字背后的没有明确言说的内容:只要在他每次提出经济的决定作用时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为了吃饭穿衣、繁衍后代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竟然成了塑造社会和人性的最终决定因素?”答案只有一个:人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这些经济活动。这就是隐藏在唯物主义的多元决定论背后的人性论。其实,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或强调经济因素的理论家来说,这种人性论都是不言而喻的前提,或者用阿尔都塞自己的术语“科学家的自发哲学”。三、阶级斗争的疑云:阶级中的理论斗争?在1975年的博士资格答辩《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中,阿尔都塞回顾了自己自六十年代以来的三条理论线索:经济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理论在知识生产中的中介作用,对于人性论的反对。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哲学辅导老师,阿尔都塞给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哲学的定位是:在知识中对科学和意识形态划清界限,从而为科学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扫清障碍、开辟道路。作为理论工作的一种,这是一种特定的知识生产:它不生产具体的科学知识,却能引导科学研究走上正确的方向。在某些方面,这类似于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的雄心壮志:通过一些纯形式的推理规则来保证道德领域的善与恶有一个不可置疑的稳固基础。抛开“科学=正确,意识形态=谬误”这个独断的教条本身,仅仅在阿尔都塞的这些术语中(“划清界限”、“扫清障碍”),我们似乎很容易闻到一种似曾相识的味道:斯大林主义似乎从后门中又溜了回来,理论的纯洁性成了判断敌我关系的准则。通过坚持自己理论的唯一正确性,以及对于革命事业先驱(马克思)的唯一正确解读,阿尔都塞正如他自己所称,在哲学史这个永无止境的战场上投下了自己的赌注、牢牢地占据了一个立场。这个立场由于其坚定不移地自称斗争而引人注目,但由于其“理论的贫乏”,也由于其过度的政治敏感,最终是一个缺乏根基的立场。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在这个立场上,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和激进理论得以茁壮成长,而阶级斗争则逐渐成为狂欢式的游戏,或者,干脆就被宣布不再存在了:唯一把这些后现代主义者和激进理论家联系起来的,就是他们都自以为在作最英勇最清醒的“斗争”。最终目标和战略战术都越来越模糊,而斗争的姿态似乎就是一切。在阿尔都塞式的“理论中的阶级斗争”背后,依稀可见历史上一再发生的那种自我毁灭的现象:“阶级中的理论斗争”。阶级斗争的口号一次又一次地在阿尔都塞的笔下生产出来,然而这却只是针对他的知识分子同行、或更确切地说,是针对他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同行而进行的一场自我封闭且永无休止的战争。阿尔都塞的一位学生皮埃尔·维克多(Pierre Victor)曾经记述了一次与阿尔都塞的对话:“我对他说,如果人们成为共产主义者,那是为了追求幸福。他的回答是,从本质上说,你不能那样说,那是为了给生产方式带来改变……”在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话是“从本质上说,你不能这样说”,这几个字深刻地透露出阿尔都塞由于在理论上的反对人性论而导致在实践中的自缚手脚。理论斗争则是在这种困境中保持斗争性的唯一出路,虽然这不得不令人叹息:一种想要为科学实践、工人运动指明方向的理论自身却走错了方向。主要参考资料:《人道主义、反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大卫·奥尔德森,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第1期《论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E.P.汤普森,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年第1期《阿尔都塞与尤里姆街》,艾蒂安·巴里巴尔,载《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2期《阿尔都塞的遗著<自传>和<传记>》,李青宜,载《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5期《哲学和科学家的自发哲学》,路易·阿尔都塞,载《哲学和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路易·阿尔都塞,载《哲学和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保卫马克思》,路易·阿尔都塞,商务印书馆2006年《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恩格斯到阿尔都塞》,保罗·托马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968年5月,无奈的遗产》,让-皮埃尔·勒·戈夫,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
  •     “我杀死了我的妻子”1980年的11月16日,是一个让法国学术界震惊的日子。那天一大早,身着睡衣的路易•阿尔都塞冲出房间,直奔楼下的庭院,一遍遍声嘶力竭地叫喊:“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妻子死了!”医生迅速赶来并进入路易的卧室,发现埃莱娜•希特曼确实已经死去。这时阿尔都塞又疯狂地呼叫起来,“我杀死了我的妻子,我把她扼死了,我杀了她!”陷入可怕的激动、惶恐与混乱状态的当事者的尖叫,引来了包括高师学生在内的很多人的围观,然而站在边上的他们惶然无措,不知道可以或应该怎么做。  医生埃蒂安比别人更清楚路易的精神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于是赶紧通知高师校长,并建议报警。经咨询几位权威人士后,校方决定立即把他送往圣安娜精神病院——所以当巴黎警方赶到高师时,当事者已经不在现场,救护车大约十分钟前就把他接走了。警察一开始并未怀疑埃莱娜死于他杀,甚至也未察知房间里有过暴力迹象,他们将阿尔都塞的失常归因于无法接受妻子的突然死亡,以至在绝望中陷入误认与幻觉。不料第二天进行尸检时,发现埃莱娜的气管因外力而破裂——她确实是被扼死的。为此,一名地方预审法官当晚去医院通知路易被指控“故意杀人”,但他得知嫌疑人精神已彻底崩溃,根本失去了理解司法程序的能力;在未获授权之前,此人不能服刑或接受法庭的审判。没有更多选择,法官唯有指定一个由三名专家组成的特别小组,对路易的精神状态进行裁定。两个月后,收阅了小组报告的法官正式宣布,鉴于嫌疑人目前的精神状况,中止进一步的诉讼程序——用法律术语表达即“撤回诉讼[non-suit]”或“无足够理由起诉[no grounds]”。又过了五年,阿尔都塞在自传《未来永续》里详尽追忆了杀死妻子的一幕:那天是星期日,上午9点左右,身穿睡衣的他从昏睡中醒来。11月的阳光透过床头的窗户,破旧的红窗帘似乎在熊熊燃烧。背向他的埃莱娜沉睡未醒,臀部靠在床边,双腿往下垂挂到地面。接下来的记忆是他跪在地毯上,斜靠着妻子身体按摩她的头颈——这并非第一次,按摩技术是他早年在战俘营里学会的。“我正在按摩她头颈的前面部分,双手拇指紧压在胸骨顶端的空陷处,两个拇指再慢慢朝左右耳朵方向移动……埃莱娜面部安宁平静,她张开的双眼瞪视着天花板——突然我被恐怖击倒:她瞪视的眼睛一动不动,而舌尖正以古怪缓慢的方式在齿唇间显露出来……我明白,她已经被扼死了。但怎么会这样?我站起来大声叫喊:‘我已经扼死了埃莱娜!’”慌乱的阿尔都塞冲出房间,往楼下飞奔,打算去找他熟悉的医生埃蒂安。周末的宿舍院静悄悄一片,不少人还在熟睡。当他敲开医生家的门,说自己扼死了埃莱娜时,对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他只好抓住埃蒂安的上衣,将其拉到楼上的房间。经过一番检查,埃蒂安说:“没办法了,太迟了。” 等待在一旁的路易浑身颤抖,不禁想起16年前死去的老朋友马丁,他当时也是这样四肢展开,躺在十六区一间狭小卧室的床上,胸脯上搁着一枝鲜红的长茎玫瑰花。想到此,路易情不自禁地从窗帘上撕下一绺,将它对角(从右肩到左胸)覆盖在埃莱娜的身体上。没过多久,给校方打电话的医生回来了。阿尔都塞此时已陷入迷乱,他恍惚觉得被做了注射,而后随医生走过自己办公室,有人正在搬他从高师图书馆借来的书籍。“埃梯纳谈起了医院。我没入了黑暗之中。在圣安娜医院我‘醒’了,但我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从上面的陈述里,我们很难判断路易有无杀死妻子的故意——他长时期来一直为埃莱娜按摩,为何在这次扼死了她?那一刻他的精神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种猜测是阿尔都塞怀疑妻子打算离开他,于是被愤怒、害怕和忌妒裹挟萌生杀机;另一种说法是服用药物产生的破坏性效果,当埃莱娜的朋友察觉有危险时,她并未及时向他们求助。自传“导论”的写作者约翰逊提到,阿尔都塞其实是一个梦游症患者,他晚上起来走动,进入别人的卧室并察看电话记录,第二天却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记忆——现实中也确曾发生过有人在梦游中扼死仇敌,醒来却发现死去的竟是自己妻子的事件。在约翰逊看来,尽管人们已经清楚阿尔都塞怎样杀死他的妻子,但却永远也无法确定,他为何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因为无人知晓在悲剧发生之际,杀人者的大脑是正常还是反常的 。从战俘营到巴黎高师路易•阿尔都塞,1918年10月16日生于阿尔及尔的比曼德利,1936年在里昂高级中学就读,后考入巴黎高师,走上哲学家之路。作为法国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阿尔都塞精研过黑格尔、马克思和斯宾诺沙,赞同列宁的革命手段,激赏“文革”及毛泽东的《矛盾论》;尊崇者称其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贡献堪与恩格斯、卢森堡、列宁等媲美,有不少当代欧洲思想家在巴黎高师得到过他的帮助和影响。阿尔都塞母亲的原男友路易在一战中阵亡,后不得已跟弟弟查尔斯结婚,可柳西安拉对未婚夫始终难以忘却,所以才给儿子取了跟伯父相同的名字以资纪念——“我的父亲选择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在凡尔登空战中牺牲的兄长路易,而我的母亲选择这个名字则是为了记住她早就爱上的,而且在整个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他的热爱的路易。”他从小就接受母亲的百般呵护,但后来却发现她倾心所爱的其实是“另一个路易”,这样的爱里饱含着痛苦 。从儿童到成人,他尽力按母亲期望的那样去学习和工作:留存在柳西安拉记忆中的路易单纯而完美,她对儿子的教育正是以此为标准的:阿尔都塞腼腆乖巧,专心学业,几乎不交结任何朋友,性格中有超强的依赖/封闭性。直到1945年离开德国的战俘营,他才逐渐走出母亲的阴影,但接下来女友似乎又成为了母亲的替代——年长八岁的埃莱娜能够成为他的伴侣,或许正印证了上述依赖性的严重。如同他自己所言:“家庭是最有力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这是一个无法抗拒的事实。”1936年,路易全家随父亲迁往里昂,并在该市公立高级中学就读。刚从巴黎高师毕业的让•吉通是一位让人尊敬的教师,也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影响下阿尔都塞开始记日记,并学会了学术论文写作——“吉通教会了我两种真正的学院的美德……第一种美德是,当你写作的时候,应当努力追求最大可能的明晰性;第二种美德是,构造和阐述关于任何论文主题(包括先天的和好像依靠纯粹推演的主题)的论证的艺术应该是连贯的和可信的。”1939年夏,他通过了巴黎高师的严苛考试,不料由于二战爆发,本应在9月入学的他直到6年后才跨进高师的大门。路易必须服兵役,他入伍并接受训练,1940年5月空军征召飞行员,怕得要死的他靠装病躲过一劫。没多久德军攻占法国,他在布列塔尼被俘,三月后押送至德国北部的什勒斯维希-荷尔斯泰因战俘集中营,直到1945年才被英国人解救出来。阿尔都塞先是干从货车上卸煤一类的体力活儿,后来因懂点德语改任集中营医院的护士。日渐适应囚禁生活的他认为,与外面的残酷的环境相比,“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战俘,我开始感到完全像在家里一样。”而且“正是在集中营中,我第一次从一个路过这里的巴黎律师那里听到了马克思主义。我也熟悉了一个孤单的共产主义者。”这个“孤单的共产主义者”叫科莱吉,他的到来改变了整个集中营的气氛,并且给路易“上了共产主义的第一堂实践课。”路易成长于严格的天主教传统中,虽说他后来公开指责过自己的信仰,但仍保有社会主义天主教运动支持者的身份。二战后蹒跚走出战俘营的他回到巴黎高师,1948年夏通过研究资格答辩并留校任教。此后十余年,路易一边给校长伊波利特充当助手,一边辅导高班学生论文,几乎没有重要文本发表。他“内在地解读黑格尔,但又不知不觉地导入早期马克思的解释”,发现两者间存在“认识论断裂”,进而通过对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的研究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埃莱娜,“除了母亲和妹妹”路易“生活中最重要的女人”。1946年12月他们相识时,这位立陶宛犹太女性已38岁,可她连个谋生的职业也没有。“我们两个都是极端孤独的人,我们都处在绝望的深渊中。在完全偶然的情况下,我们会见了,认识到我们相似的精神状态,我们同样的痛苦、苦难、孤独和极度渴望的期待。”因为埃莱娜的主动进攻,他们很快有了第一次性经历,孰料年近三十从未真正恋爱过的路易突然陷入极度的痛苦和焦虑,不得不进入圣安娜精神病院。阿尔都塞在野蛮的电击治疗下几近崩溃,是埃莱娜多方活动让他离开医院,然后有了长达30余年的伴侣关系。婚姻并未使他摆脱精神病的折磨,包括学术声誉达到顶点的1965年,他都一直在服药并定期接受心理医生的精神分析。作为高师人,路易有时会将自己的疾病用于恶作剧(这或属高师的传统之一)——比如在走廊里拦住学生询问他是谁,原由是他记不起自己的名字。对不知内情的人而言,阿尔都塞似乎是在玩游戏;而他其实是想知道,他们到底会作何反应。但某种让人害怕的记忆衰退是存在的:在编辑翻译出版了许多费尔巴哈的作品后,他声称自己彻底忘了这回事。保卫马克思在世界著名大学行列里,若以规模论,巴黎高师恐怕算得上是最袖珍的一位了。这所创立于1795年的世界名校,尽管在寸土寸金的巴黎拥有3处校区,但每年仅招收200来名学生,而报名应考者高达数万——生源来自经严格选拔的预科学校高中生,其入学考试难度居全国大学之首,竞争异常激烈。名符其实的精英教育,自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发展——自19世纪以来,该校成为法国乃至世界“思想者”的摇篮:从柏格森、涂尔干、罗曼•罗兰到萨特、阿隆、西蒙娜•韦伊、阿尔都塞、德里达、布尔迪厄……一代代学界名人巨擘辈出,灿若星河。小小高师迄今共产出10位诺贝尔奖+8位菲尔兹奖得主,更有大批包括总统蓬皮杜在内的国家政要、社会精英。置身以上“名人堂”的路易,撇开其学术思想创见不论,迥异于其他“大师”之处在于他“是巴黎高师几代知识激进分子的精神之父,他的名字意味着‘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最为警觉和最为现代的再阐释’,他的命运和荣辱成为当代伟大政治悲剧的象征。”(陈越)这窝孕育于战后高师的小猫头鹰,包括路易和他辅导的学生福柯、德里达、布迪厄等人,“他们栉风沐雨,相继起飞,触发一连串波及欧美的学术革命”(赵一凡)。“人民阵线”,西班牙战争,二战,五年战俘营生活的创伤,战后左翼阵营教条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盛行……以上这些,是上世纪60年代阿尔都塞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更切近的一个因素是,在有着法共身份的妻子埃莱娜影响下,路易亦于1948年11月加入了法国共产党(PCF)。1949年,埃莱娜因犹太血统被开除出党,路易也遭调查,并被迫在高师党支部会议上检讨。1956年苏共二十大开始非斯大林化,七年后中共发表著名的“九评”,正式与苏联分道扬镳——中苏分歧及论战或为阿尔都塞研究马克思主义,参与现实论战的真正政治背景。60年代中期,《保卫马克思》与《阅读〈资本论〉》两著横空出世,轰动欧美学界,路易一举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保卫马克思》由在法共刊物《思想》上发表的8篇文章汇编而成,阿尔都塞在自序中抱怨当时理论贫困、教条盛行,并确信赫鲁晓夫将造就一场马列主义的危机,其分裂方式乃是机械唯物论与人道马克思主义。《论青年马克思》一文称:既然“历史把革命推进了死胡同,我们只能返回马克思主义源头”。作者承认卢卡奇复活马克思主义功不可没,但却“只是一次人道主义复活”,个中蕴含的反科学倾向造成了不良影响。人道主义作为“哲学神话”并无科学可言,“全欧洲的意识形态官僚和神学家”之所以盛赞青年马克思,意在指认他“一直都是伪装的青年马克思。而他成熟后的罪过,在于突出经济学、牺牲哲学。”另一篇《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则确认共产主义本为马列之科学概念,如今却与人道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构成一种可笑杂交”,殊不知“谁想达到科学,就必须符合一个条件,即抛弃意识形态问题域,进而改弦易辙,在一个科学问题域中确立新的理论活动”。在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化、黑格尔化的思潮的批判中,阿尔都塞站在“反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威胁正统捍卫者”的立场,认为马克思从黑格尔处吸取的并非辩证法和异化概念,而是“无主体过程”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人道主义”的决裂,因而是“理论反人道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科学发现的“新大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却以“实践状态”散布在《资本论》等文本中,尚待作系统发掘阐述;他还运用“多元决定”、“结构因果性”等结构主义原则,对社会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出新的解释,认为社会是由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按一定结构方式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历史并非是按“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人道主义方式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无主体过程”——正是这一系列新异见解,使他在当代西马研究中自成一家之言。“实际上,我的哲学文本知识是相当有限的。我对笛卡尔和马勒伯朗士很熟悉;对斯宾诺莎有一点了解;对亚里士多德、智者派和斯多葛派完全不了解;对柏拉图和帕斯卡尔知道得很多;对康德完全不了解;对黑格尔有点了解;最后对我正在研究的马克思著作的一些段落有点了解。”这段话不全是谦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尔都塞哲学知识结构贫乏的事实。不过他在学术研究上的确别有天赋,即具有撇开枝节,迅速洞见问题症结所在的“某种直觉的能力”以及“确定各种联系或建立理论上反对意见的能力”,正是上述能力弥补了知识的缺陷,使他一度成为法国学界的领军人物。第二次死亡如前所述,阿尔都塞的精神问题早在40年代就已显现。到70年代末,病情更趋严重:“我陷入了半意识的状态,有时甚至陷入了完全无意识的、极度混乱的状态中。我不再能够控制我的身体的运动,不断地跌跤并呕吐……我也不再能追随知觉或把不同的知觉连贯起来……我一直处在可怕的梦魇中。”埃莱娜情况同样不妙:她孤独而疲惫,还不能不回应许多电话的询问,却从未获得过关心了解,由是开始有自杀的念想。这种可怕的精神状态导致他们与外界断绝联系:“我们两个一起关在我们自己的私人的地狱里。我们不再接电话,也不再对门铃做出反应。”本来悲剧似乎可以避免,医生曾建议路易11月13或14日入院治疗,但埃莱娜请求延缓三天,于是有了前述11月16日的那个早晨。路易在圣安娜精神病院一直呆到1983年,之后独自在巴黎北面一个远离高师的居处生活,只有少数朋友(譬如早先的学生,时任密特朗总统顾问的雷吉斯•德布雷)定期探望并给予一些帮助。他有时会给出版社写信,抗议作品遭误解或擅自付印;因不满别人的谈论而写出自传《事实》与《未来永续》。据说深陷绝望的他有时会一身褴褛地出现在街上,大喊“我是伟大的阿尔都塞”,使路人惊诧莫名。这位医院的常客,于1990年10月22日在伊夫利纳部去世,享年72岁——埃莱娜事件发生后,他政治和理论上的论敌曾对法院施压,强调他必须被逮捕并对杀妻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不少人期盼未来会有一场审判,一些媒体则翘首以待法庭上的一幕,而当这一切落空时,失望引发了更多的愤慨和猜度。有人将他杀妻后仍能“逍遥法外”归因于高师左翼知识名人身份及其与权力的隐秘联系,也有人更愿施同情于不幸的受害者……诸如此类的情绪,在路易去世后再次浮出水面,并从法国波及至英国。阿尔都塞愤怒地指出:“人们认为,我已经从那个关于我不适宜为自己进行辩护的宣判中得到了好处,但我并没有做出保持沉默的选择……我并没有从这个宣判中获益,我宁愿当时出现在法庭上并回答各种指控。”事实是,认为他不适宜出庭辩护的决定是由圣安娜医院的专家做出的,在宣布决定前,警方并未征询过本人意见。“事实上,我被剥夺了所有的选择,我是一个官方程序的受害者,我无法逃避它,因此不得不服从它……当任何个人被宣布为不适宜为自己辩护时,他就注定被弃置在寂静的墓石下。”通常情况下,一个犯罪的人会被处以刑罚,不论时间长短,只要服刑开始,他就能确认自己正在“偿债”;一旦“债务”偿清,他就可以重获自由开始新生活。然而一个人若被诊断为精神病,则可能沦为无期囚徒,“他慢慢成了活死人或既不是死人、也不是活人的人中间的一个。”他的生命和生活失去了标记,听不到他的任何声音,总之,对正常的社会而言,他已经失踪或者说死亡了。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的去世才被人称为“第二次死亡”。《未来永续》的写作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医/法结盟、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其对象的意识形态暴力,让自己恢复正常的人类生活。“所有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举起这块墓石,而正是那个宣判把我埋葬在这块墓石之下,而它已经窒息了我的生活。我要把这样的事实告诉每一个人,即我能支配自己的生活。”当朋友们规劝刚出院的路易保持沉默,不要让案件再引起争论时,他却做出“一个批判的忏悔”,如卢梭那样坦诚地说出所做所想。“的确,我们首先被演出这样一种制度连结在一起,但更深刻的,是被那些未经我们同意却支配着我们的同样的神话和同样的主题,以及同样的被自发体验的意识形态连结在一起……我们正面临着同样的战争,它近在咫尺,甚至就在我们内心,我们有同样可怕的盲目,同样的灰烬在我们的眼里,同样的泥土含在我们的口中。我们拥有同样的黎明和黑夜,脚边是同样的深渊:我们的无意识。总之我们分享着同样的历史——这是全部问题的出发点。”1990年10月25日,雅克•德里达在家族墓地举行的阿尔都塞葬礼上的致辞里如是说。引文均出自阿尔都塞自传《未来永续》(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其对毛主席矛盾论的评价是有建设性的
  •     保卫阿尔都塞
  •     在方法论方面受益匪浅。
  •     嗯,文章附录作者生平小传倒是看进去了
  •     用历史唯物主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
  •     原谅我,曾经一再对你的误解!!!
  •     所谓读过,不过是翻过而已
  •     记一次老高的读书会。16.4.3
  •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很难读呃。。。看章节来着。
  •     確是理論大家。論述之縝密,稍長一些的篇目讀著還是頗費勁。
  •      在该书中,阿尔都塞使用症候阅读的方法,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仅有的一次“问题式”转换,即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认识论断裂:所谓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与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界划,马克思主义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以此为主题,阿尔都塞别开生面地颠覆“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观点,提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结构与关系相互作用的多元决定论(在此,他把毛泽东的《矛盾论》纳入了其中),结构主义的色彩不可谓不重。 看完这本书,才发现有些论者关于《回到马克思》具有阿尔都塞情结的论调并非全无道理。
  •     阿尔都塞好!
  •     其实我看得有点云里雾里,大体有点懂,在大脑营养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是这样的。
  •     跨越意识形态直至科学
  •     原来保卫马克思真不是吹出来的。
  •     说老实话没看懂。
  •     他不是在保卫马克思 他是在重塑马克思
  •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存在一个“断裂”,这个断裂,并不是通过“扬弃”黑格尔或费尔巴哈的思想来实现的,而是另辟一个“新大陆”来实现的,这个“新大陆”,就是阿尔都塞所说的一个全新的总问题。
  •     : B0-0/7224
  •     吃里扒外,左顾右盼。真是受够了,真的。
  •     读了没用。读了没用……
  •     青年马克思的范式是不正确的,成熟马克思才是对的。青年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是对的,晚年阿尔都塞的倾向论是错的。
  •     杰作!
  •     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必讀。
  •     和阅读资本论的文风差距很大啊
  •     其實寫得挺清楚的。布迪厄果然是他學徒,對老師這套戲法很了解......
  •     哲学 意识形态; 这才开始进入真正的哲学讨论中的马克思
  •     我很怀疑是否有必要把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意识形态”和“科学”两个不同的时期,马克思后来的学说极少谈人道主义,那只是因为他把人道主义内化为理论体系中的一个自明性原则罢了
  •     的确有豁然开朗之感。
  •     这还要从韩老师说起。。。
  •     偶然的相遇
  •     妈的从来都看不来这种书 看的我头大
  •     貌似其中提到马克思“抄袭”~~~“彬go”们快去告发啊
  •     把马克思理论概念运用于马克思本身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