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来前书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9
ISBN:9787549544141
作者:杨牧
页数:432页

作者简介

杨牧始作《山风海雨》(1987)在八十年代中,继之以《方向归零》(1991)与《昔我往矣》(1997),遂完成一早期文学自传之结构,探索山林乡野和海洋的声籁、色彩,以及形上的神秘主义,体会人情冲突于变动的城乡社会里,感受到艺术的启迪,追寻诗、美和爱的踪迹,自我性格无限的犹疑和执著,并于回想中作荒辽幻化的前瞻,思维集中,风格刻意一一在多变屡迁的散文笔路下展开。三书自成系列,脉络延伸,止于一秘密作别的时刻,合帙为《奇来前书》。
封面绘图(杨牧胞弟作)奇莱山,台湾中央山脉中段的山峦,在杨牧故乡花莲境内,台湾十峻之一。台湾版《奇莱前书》来到大陆,杨牧易名《奇来前书》。

书籍目录

奇来前书序
山风海雨
战火在天外燃烧
接近了秀姑峦
他们的世界
水 蚊
愚騃之冬
一些假的和真的禁忌
诗的端倪
方向归零
野橄榄树
爱美与反抗
你决心怀疑
程健雄和诗与我
她说我的追寻是一种逃避
大虚构时代
昔我往矣
那一个年代

循行大岛
胡老师
来自双溪
JUVENILIA
秘 密

内容概要

杨牧,本名王靖献,早期笔名叶珊,1940年生于台湾花莲,著名诗人、作家。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划”诗创作班,获艺术硕士学位,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
杨牧自十六岁开始写作,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累积出无数难以超越的文学经典,并曾分别于北美、台湾、香港等地任教,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与学者多重身身份,作品译为英、韩、德、法、日、瑞典、荷兰等文,获吴三连文艺奖、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其中,马悦然翻译《绿骑:杨牧诗选》[Den grone riddaren]中文、瑞典文对照版,荣获2011年瑞典皇家图书馆书籍艺术大奖),影响后进无数。
代表作有《柏克莱精神》、《搜索者》、《奇来前书》、《奇来后书》等。作品曾被译为英文、德文、法文、日文、瑞典文、荷兰文。译著有《叶慈诗选》、《英诗汉译集》等。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从花莲开始”,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重新诠释、纪录六位台湾文坛重量级文学家(林海音、周梦蝶、余光中、郑愁予、王文兴以及杨牧的生命与创作历程),其中杨牧电影,即《朝向一首诗的完成》(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奇来前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這個話題當然不是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行徑,乃是想說一類文章。廣西師大出版社終於引進印行了臺灣作家楊牧先生的兩本「近似」回憶錄《奇萊前書》和《奇萊後書》,書衣設計頗見匠心,仿佛油畫質地的同一幅山景一彩色,一灰白,前者似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錦瑟華年,後者則是屏除絲竹入中年後的沉鬱了。說這書「近似」回憶錄,是因為所收文章並不像齊邦媛先生《巨流河》那般依歲月流轉一樁一樁寫來,從涓滴細水終於大河前橫,而是揀定若干個主題,自由分章寫成,鬆散而自由,篇目之間自然也少不了草蛇灰線,或暗或明,從翩翩年少,敏感多思,寫到漂流異國,求學問道。說楊牧的這兩本書具有「無所事事」的美,是因為作者鑄煉文字的手段高超,樂此不疲地把文字本身也當作目的了,人們盡可以順着其文字組成的河流悠遊而下,反倒不那麼在意作者在談些什麼了,莊子說得意而忘言,此處便是得意亦得言,換句話說,他是把散文當成詩來寫。就像作者在書裏借一位詩人之口說:「音樂在一切事務之先。他給詩下了一個新的定義:詩是音樂。……你們若是讀過魏爾侖就知道,他的詩可以說是一片和諧之音,能引人走向夢幻迷濛之境。」楊牧的這兩本書大部分篇雜都具有這樣的音樂美。在臺灣比楊牧略早一點的余光中先生便是此中高手,早年的散文大品,黃鐘大呂,撲頭蓋面而來,中文典雅駢儷的傳統加上歐風美雨的恣肆汪洋,余光中把白話中文煉就成一顆照破山河的燦燦金丹,讀他的《聽聽那冷雨》,《逍遙遊》,《鬼雨》,《南太基》諸多名篇自然而然會被他的駭浪洪濤漫濕震撼。他們的文章當然有思想,有理念,然而文字亦是不捨放棄的一葉扁舟,野渡無人而輕舟自橫。順時光河流回溯,五四以來其實已有這一脈支流汩汩未絕,讀一讀廢名、鶴西、林庚這三家的詩文隨筆,他們也尤其沉溺於這無所事事的對文字遣玩的意興之中。隨手抄一段鶴西的《房子》:「我也愛看雨中的房子,仿佛越是大的雨,它越能不慌不忙地承受,一個個雨珠只助成它談吐之好看罷了。黃昏溫靜,積水盈庭,我們看那燈火闌珊處,不正是其婆娑的倒影嗎?或有如此時,風沙俱起,則它又最是一個無可躲避的風塵中客,一任其磊落之胸懷來肩負了。」他寫了什麼嗎?好像什麼也沒寫,只是一段一段的印象,一段一段的意識流,光影明滅,音律和諧,打成一片融合的氣象。如果再往古代去尋找這一傳統,那便是庾子山的抒情小賦和李義山的《無題》七律,「樹入床頭,花來鏡裏。草綠衫同,花紅面似」,「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寥寥數語,把尋常日子薰染得活色生香。楊牧先生的兩本「奇書」,實在續得起這樣的文采風流,只是今日太忙太亂太懶太累的人們還有無足夠的耐心與敬意去賞讀玩味,也實在是個問題。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语言上文字的运用果真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觉得诘屈聱牙,卖弄玄虚。也有人认为是现在读书人的心难以静下来了。其实我在阅读过程中直观上认同第一种的,因为即使是在平静的环境氛围下,也总是因为用词的孤僻,使人难以进入作者构建的那个山山水水的花莲世界。但是我又觉得不妨慢一点读,忘了页码,好好享受诗意的文字。就这样,慢慢揣摩用词上的精雕细琢也未必不是件趣事。
  •     多半是因为杨牧曾经在我心里的位置,才翻开这本书,确实是如假包换的杨牧的文字,精致细腻悠远绵长,华章丽句婉约迂回,可这一切优点在今天的我读来却让人起腻,营养贫乏,我意识到杨牧已经不适合我了。
  •     溫情豁達的花蓮,貼近鄉土的文學總能打動我的心
  •     ...
  •     这本书看得很慢,几次拿起又放下,主要是因为现在人浮躁了,想静下来看本书有点难以控制,特别是这种需要沉浸的散文。晚上泡了壶茶,一点一点看,于是完毕。慢节奏的散文集子,一种对故地故人的深切感受,静静体会。
  •     杨牧的文字淡而有味,与梁实秋、沈从文、汪曾祺的文风类似,我喜欢。
  •     细读了三分之一,剩余部分粗粗略过。作为自传来看形式文雅,语言运用得心应手。但是个人觉得有些缥缈,遣词造句有些堆砌的感觉(现代诗人的原因?)。还有就是情感共鸣少吧,总觉得第一部分最精彩。
  •     跟唐诺一样,颠覆我对「华语文学可能性」认知的一位对岸作家。
  •     诗人的语言,细腻通透。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午后看到这本书实在是惊喜
  •     大概悠长人生里难免会有幻想,我们也都是从这样的少年时代发源。第一次真实地接触花莲的山山水水。
  •     好
  •     文字水平太高,读起来费力。
  •     词藻颇多
  •     很美。其实不必计较是不是空洞,没有人会拿滕王阁序跟出师表比较的。
  •     文字的感觉真好,感情也很细腻。
  •     细腻有层次的色彩。带有味道的空气。
  •     诗人的散文 语法打碎 情感的浓度又够 爱杨牧
  •     台湾文人有一股柔情,杨牧老师还有着诗意。
  •     用词明显是“考究”过,诗人嘛。读起来却没体味到更多,前两篇上下句居然有相同用词表达相同意思的短句,作为诗人实在不该。与同样是诗人的余光中写的散文一比,从前面几篇看,文学美学上还有距离。
  •     书店里翻了翻,并不美,就是诘屈聱牙。光是前两页序就用了好几个没必要的生僻词,什么『蒙翳』『澌浅』『往返彳亍』『曩昔』『块垒』『岑陡上升』,更别提大量辞藻堆砌和啰里啰嗦绕来绕去讲不清的意向和抽象表达,像是翻译得很差的古典日本文学。不要抱有任何『会不会作者其实很牛是我不够懂』的顾虑,并不存在巧克力味屎和屎味巧克力的纠结。这就是纯粹的印刷垃圾,浪费树木做成纸来印了。阿玛粽上面有试读,请自行尝试。
  •     可以给高中生推荐读读杨牧,他们对于语文的审美一定会有所改观。今天还有人提到得语文者得天下,那杨牧早早就打下了他的江山,进入了精神瑰丽的殿堂吧!
  •     前后皆误,生死非烟。
  •     只看到了少年时期孤僻敏感的杨牧~
  •     躺在冲积扇里的花莲,仿佛还听到了海的声音。美丽细腻的句子,初见觉得静谧,多了确少了耐心。
  •     翻读的过程如同把灵魂沉入大海,心里当真是欢喜不已,一口一口把字迹吃掉,又轰然倾出自己。我想终有一天我也要同那繁复蓊郁的少年时代告别。
  •     个人感兴趣的是作者的经历而非作者那跳跃着的文字,故而只能跳跃着读完此书。
  •     文字太繁密,想深却没深下去了。作为写景的散文倒是不错,山水的清新像是溢出来的泉水一样。【只能当自传看2333(封面倒是挺美的
  •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打动我的并不是他的文字,他的情节。他跟随我颠沛流离,陪着我的每一次远行,我仅仅是拿着他,就好像我把我这已流逝的生命封锁在里面了
  •     简直可以用不知所言来形容,就看了序和前一小部分,看不下去~
  •     杨牧的文字有种镇定的魔力,在办公室每天午睡前翻看数十页,自去年11月来到2月的最后一天,终于带着告别的心情阖上了书本。PS:用《愤怒的小鸟》里的一句台词很能说明每天放下书时的感受:“很好很好,我又心如止水了。”哈哈哈~
  •     杨牧的散文真是不错,文笔自然,形如流水,不造作
  •     气!
  •     那一代台湾人,多少被迫成了“人才”,精彩。
  •     与我而言,属于语言养料。山水的描写,情意绵绵,就是偶尔会感到类似作文的刻意。然而毕竟还是好的汉语。
  •     是有多喜欢呢,一遍遍地读自却从不厌烦反而更加心动,像是一本永恒之书。从前年偶然在书店看到就一直念念不忘,后来买到了这两本书直到现在也觉得好开心。
  •     敏感多情的詩人身世自然滿是哀愁秘聞。幾年前讀到他說,你莫要感傷,眼淚須為他人不要為自己而流。這句教誨記到如今。
  •     语言的盛宴。
  •     花蓮的人,事,花,木,山還有日本童謠,看著看著就特想去台灣花蓮走一趟。看奇來前書,不僅僅是看楊牧的成長故事,更多的是被他帶進了他的過去,陪他再次活了一回。
  •     太拮据聱牙,诗人意象纷繁,台南山水森瀚,对台湾六十年时政有隐晦的批评
  •     若夜辗转不眠,踏浪巡山。思念少年潮湿的肩胛,粼粼反射,其上。
  •     矫揉造作,不知所云,这就是典型的不说人话的文艺老青年。
  •     现代诗人写现代散文总是对不上我的胃口,大致浏览。奇来后书铁定是不会看了。
  •     放弃后了。
  •     前言写得云山雾罩,童年追忆的文字变得平实沉稳,本来抱有很大希望,可是诗人大概是有些习惯改不掉,一写到形而上的东西就跳脱成了“歌词”,于是就索然无味了。总体来说的读后感和视觉印象是一致的,就是“封面很美”。
  •     但知,每一片浪花都从花莲开始。
  •     适合多“读”几遍
  •     得言忘义,爱毛反裘
  •     本书可从任何一个部分读起 心灵鸡汤好帮手
  •     初中拖着没看完的之一
  •     第一次读杨牧的作品,得知他出生于台湾花莲,诗人。所以就说这书中描述的花莲生活,还是相当美好的,家里的小院子,夕阳映过来的光芒,母亲打磨家具的样子,太平洋吹过来的风,从文字里面都能嗅到这好闻的大洋味道。还有当时的年代,在花莲遇到的日本人(跟我们以前的印象完全不同),等等,杨牧写这些场景,是我特别喜欢的娓娓道来的感觉,特别喜欢!对我来说,文字上有些佶屈聱牙。我不知道是否因为两岸之间语文习惯的差异问题,按说以前读台湾作家的东西都是很自然流畅的,或许是杨牧的文字水平太高、写法考究,无法跟上。想表达的意思其实是:如果文字上不那么的“高难度”,这本书写得还是相当“接地气、贴近烟火”的。 在豆瓣条目下面,看到有评论说这是典型的矫情老文青不说人话、装腔作势的一本书,这么评判,有失公允。比如书中像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