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0-8-1
ISBN:9787532709298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742页

作者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1]

内容概要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安娜·卡列尼娜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8条)

  •     当她两手撑地卧倒在车厢底下的时候,所有的痛苦终于被碾压得粉碎,上帝也必然会宽恕她的一切。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但作者让安娜的悲剧随着长长的尾声一直扩展到了每个家庭的幸与不幸。我无法忍受用低俗和下流的字眼去形容安娜,撕去道德堕落的标签,我更多地发现了她的真诚和坦荡。“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她本可以和别人一样做得偷偷摸摸,瞒着自己的丈夫,可她受不了种种猜疑和伪饰,便索性摊牌。“请您宽宏大量,把儿子留给我吧!”在给丈夫的回信中,她没有采用这样感人肺腑的修饰措辞来使对方怜悯,她也不想写出自己的过错和悔恨,更不会用小指尖在信纸上滴下几滴水当作是虚情假意的眼泪。她收养孤儿只是因为单纯地喜欢那个孩子,她找不出高大宏伟的理由去办虚假的慈善事业,以留给上流社会一个好的名声。当然,人们再也不认为她还有什么好名声可言。但即便是如此,每一位见过安娜美貌和形容举止的人,无一不被她的端庄有礼温和从容的贵族气质所打动。还有她的勇敢和傲气,在丈夫面前她做不到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和弗龙斯基吵嘴时,她也是坚持自我敢于表达。她努力追求爱情和幸福,跨越伦理和道德的栅栏,不顾旁人的冷嘲热讽,就算把她拿在耻辱柱上示众,她也在所不惜。我为她所有的这些优秀品质感动不已。出轨的女人,别人就说她龌蹉不堪,败坏堕落,结果被大众所抛弃,比如安娜;出轨的男人,他就有理由说即使饭吃饱了但谁会抵挡得住另外一块美味飘香的面包的诱惑?比如安娜的哥哥,奥布隆斯基公爵。所以别人往往不去劝慰男人,反而故作姿态同情起受伤的女人,叫她想想孩子和家庭,叫她顾全大局,叫她就这么算了。想起张小娴的一句话:“有一夜情的男人风流,有一夜情的女人淫贱;男人恋爱的次数愈多,愈表示他曾经沧海,女人恋爱的次数太多,则是滥交。”你有再多的怨言或者深感不公又怎样,在这样的价值导向面前,你只有缴械投降。“男人骨子里坏,女人骨子里贱。”或许你会用尼采的这句话来宽慰自己,似乎找不到明显的对立,可别忘了,他对女性的态度到底是激烈的偏见要多得多。安娜处在这样的艰难境地,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最终卧轨自杀,怪她自己的冲动吗?怪卡列宁的虚伪吗?怪弗龙斯基的自私吗?怪当时社会环境的逼迫吗?当结果发生的时候我们总习惯去找原因,却不愿意多想想接下来的具体应对方法。我想,维系一段婚姻的根本不是爱情,或者说仅仅是爱情还不够,还需要双方的理解沟通、容忍迁就、欣赏赞美。安娜和卡列宁八年的感情也好,安娜和弗龙斯基相互的激情也好,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得乏味平庸。正所谓尚福尔所说“恋爱有趣如小说,婚姻无聊如历史。”找一双合脚的鞋挺容易,就算不合脚穿久了也会习惯。也许安娜企图得太多,她要求永远新鲜不变的爱情,她要求色彩斑斓久不褪色的好感。也许安娜看清得太多,思虑得太多,内心的矛盾也就更多。“最令人难以忘怀的爱情经历倘若不是初涉爱河的未婚恋,便多半是红杏出墙的婚外恋。”很赞同周国平的这句话。刚开始的新鲜感和犯禁的自由感都会使我们心潮澎湃,我们踊跃投入对方,改变固定的现状,寻求刺激满足的快感。我可以想象外国文学中为何一向偏好这类婚外恋的题材,偏向于所有的乱伦之恋和禁忌之恋,不单单是因为他们奔放的心灵,无所顾忌的肉体,上述理由大概也是其中之一。安娜婚外恋的结局是悲惨的,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也是如此,但我更同情前者。“自然坦荡,绝望地逆流而上,甘心地自投罗网,没有别的想法,只想放纵一下,就当没发现,美好背后的虚假,敷衍着灵魂,坚强地挣扎。”很想把王菲这首《堕落》的歌词和安娜这一世的经历联系起来,当安娜死前 “一切都是假话,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骗局,一切都是罪恶!”的想法迸发而出时,我觉得这样的联系似乎不无道理。她们两人都丝毫没有做作,丝毫没有矫饰。所以我喜欢像这样的女子。
  •     在我看来,这本外国名著,不过是一部婚外恋小说的题材。不知道为什么成为经典。或许,他书写了那个时代逼不得已婚姻,俗不可耐的婚姻生活,进而促成婚外恋是理所当然的事,也使社会中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的女子有勇气去寻找正真欣赏自己,爱自己得男人。在我看来,如果不爱对方,就不要结婚。就算爱,也不一定结婚。一个人得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像安娜,他的孩子会是什么影响
  •     一、迷人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被称之为俄国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那松松的卷发是迷人的,她的小脚小手的优雅的轻快的动作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这一连六个“迷人”,充分展示了安娜超凡出众的美丽风采。  “一股谨慎克制的盎然生气流露在她脸上,飘移在她闪亮的眼睛和那几乎不可察觉的、只另她嫣红的嘴唇轻轻一翘的微笑之间。 仿佛有一种什么从她身上满溢出来的东西正不由自主地时而在那目光的闪耀中,时而在那微微一笑中显现出来。 她有意想把她眼睛中的光芒熄灭掉,然而那光芒却事与愿违地又在她隐隐的笑容中闪露出来。”她不仅外表有魅力而且极具知性美丽经常埋首于字里行间, 她也会海阔天空地畅谈法国之美与文学, 令一向对事物认真的列文感叹道,“对、对、这才是女人。”   美丽的女人,不应只有容貌, 而更应用知识来装扮自己,这样才能吸引众人的目光, 震撼众人的心灵。二、勇敢追求爱情的安娜  安娜与卡列宁的虚荣生活看似华丽但却没有感觉,内心需要真正的爱情,这是安娜真正发生婚外情的最关键原因。“我知道, 我不能再欺骗自己, 我是活人, 罪不在我, . . 我要爱情, 我要生活” 。从这些发自肺腑的话语中可以看出, 在安娜心目中, 爱情是人类本性的正当要求, 要追求的是那种真爱。  但安娜的勇气真是令人吃惊。她没有选择秘密约会情人, 选择保全体面的家庭;而她追求的是完全自由的爱情, 选择将自己的背叛告诉丈夫,选择在没有离婚时离家出走。在那样的时代,我们不得不对安娜这种追求真爱的勇气表示钦佩。  同样,安娜敢于对上流社会的唾弃进行挑战。她在面对来自上流社会的可怕打击和污辱时, 没有退缩, 反而盛装在所有上流社会人物都到场的剧院露面, “向社交界挑战” 、表示“ 永远和它决裂” 。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子, 你不得不为她的胆识而拍手称赞。  有勇气追逐爱情的女人啊,世界为你而骄傲。三、极具母爱的安娜  安娜虽然选择了佛伦斯基,但她仍然眷恋着她和卡列宁的孩子。她对杜丽说, “我只爱这两个人, 但是难以两全, 我不能兼而有之, 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 邂逅佛伦斯基之前, 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的身上, 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  而安娜的母爱也正是让她坠落的直接原因之一。卡列宁的冷酷、上流社会的无情让她无法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最终和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她内心的崩溃,而选择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母爱和爱情发生了对立,该如何抉择?四、盲目、猜忌的安娜  安娜的坠落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她自己内心深处的盲目和猜忌。  盲目。安娜和佛伦斯基是真爱么?佛伦斯基迷恋安娜其实更多是由于安娜的迷人外表和优雅气质,而安娜爱上佛伦斯基也不得不说是由于佛伦斯基的个人形象、社会地位和锲而不舍的追求举动。一切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爱情要走向婚姻,要走向稳定,就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思想的汇集和三观的融合。心灵没有真正的交集,没有真正的共同语言,在冲动的爱情过后,必然会留下荒芜的空白。而这个空白则会让自己陷入到一种空虚、失落中,进而怀疑自己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爱情。  猜忌。基本没有人会不在婚姻的过程中发生冲突,而信任和包容则是渡过这个冲突阶段的金钥匙。不幸的是,盲目的爱情并不能让安娜和佛伦斯基之间产生足够的信任,而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后为了捍卫自己的胜利果实,安娜选择的是猜忌。猜忌佛伦斯基是否要背叛她、怀疑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价值,而最后的结果就是灭亡。  客观而言,安娜的悲剧根源还是来自于她的盲目和猜忌,来自于她的三观。  爱情是什么?婚姻是什么?生活是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如果要获得幸福,真正的秘诀是要让自己的心胸开阔,是让自己能够去发现更多生活中的闪光,是让自己能有更多的追求的同时而又懂得知足常乐。  安娜是幸福的,她毕竟在短暂的一生中找到了那团光明而又炙热的火焰;安娜也是悲哀的,她最终让那朵火焰燃烧了自己。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也许我们要用一辈子的人生旅途来感悟、来体验。 微信号:easyreading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安娜的“毁灭之路”和列文的“生活之路”
  •     很经典的小说!
  •     不知道为什么,并不是很喜欢安娜
  •     感谢我妈,家里留下的是这书而不是她的琼瑶们
  •     我确实一点也不喜欢安娜,也不喜欢吉蒂。
  •     讨厌一个人真的是从讨厌他的脸或者某个器官,动作,声音开始。老爷子终究是过来人。
  •     当你年看的时候,我不喜欢安娜。
  •     爱情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
  •     喜欢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和叙事手法,几处高潮:尼古拉的死,列文与吉娣的分与和、列文在孩子出生前的踌躇,以及安娜死前的种种思绪,如电影镜头般的写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列文太絮叨了,普通的庄园主去干哲学家考虑的事情,可贵而无奈。有点想太多而读书少的感觉。另外,感觉安娜和弗伦斯基之间关系的恶化似乎有点快,虽然是预料之中,但是求死的决定有点快,算是有些些遗憾的感觉。。。PS:安娜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你会想到谁?
  •     嫌弃过喋喋不休的叙述和铺排,但是就在我看到安娜自杀前彷徨的那几天的种种心理变化和临死的意识流的时候,觉得这个男人的才华简直无人能敌。(其实无疑是一部很矛盾的作品,因为作者就是个很矛盾的人 虽然把安娜和吉娣写得那么美但是文字里流出的是男权厌女又禁欲
  •     为何我和托尔斯泰永远不对路?
  •     安娜为何过的不幸福?因为她只要爱情。
  •     实在不喜欢安娜,身边的人对她已经极度宽容和疼爱了,她留给别人的只有痛苦和不堪。
  •     最后几十页看得一直想哭,托尔斯泰对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描述得太到位了,看的时候好像我自己就是安娜,体会着她的痛苦,经历着她在生和死之间的犹豫踯躅。由于自己几年前的经历,我对安娜的心情特别能理解。 爱情对于不同的人重要程度不同,对于一些人,它是生活的调剂品,可有可无;对于一些人,它是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它生活就失去了很多乐趣;对于一些人,它是生活本身,是高于一切甚至高于生命的无价之宝,没有它生活毫无意义。 愿天下所有有情人都找到自己向往的爱情。
  •     需要像列文那样感性与理性并重而非如安娜般完全被感性所绑架
  •     在最后,如果她愿意再请求离婚,和伏伦斯基还是可以有很好的未来的。只是成就她迷人的敏感也导致了她的不安和虚荣的不满足,她犹豫不决而有点像精神分裂。这充分说明了保持正常对未来的期望,保持充足的睡眠,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 伏伦斯基对待像安娜那样敏感的人采用的破罐子破摔的方法显然不可取。|| 吉娣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过错,接纳自己。|| 列文的事例则说明人要诚实地生活。|| 最后,我竟然从安娜身上看见了母亲的影子。母亲也是这样热情敏感迷人,却也可以因为难过而自作自受。那个时代对人心的玩弄,也的确是到达了顶峰,现在是在走下坡路了的~有时激情与理智不可得兼,我们需要更好的指导行为的理论~!
  •     借列文的感悟,托尔斯泰提出理性不是解决人生意义追问的终极答案,人生的意义和向善的信仰无法通过理性解释,而是根植于出生开始的教育中,成为本能。对安娜的心态与情绪描写太细腻,难以相信一个俄罗斯大哥能这么懂女人的心理,然而安娜的悲剧究竟来自哪里呢?来自于太纯粹百分百的对爱的追求吗?最后安娜选择自杀前的描述好动人,失去了爱,无法感觉被爱,看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丑恶鄙俗,就算头脑清醒依然无法感受到人生的意义。虽然安娜的悲剧太极端,但深深感受到大部分女性确实只有在爱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为了不让对爱的追求使自己与爱人窒息,就要努力探寻爱之外的人生意义来平衡吧。说到底,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虽然连意义这个词的定义都难以准确描述
  •     俄国著名文学家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典型悲剧形象。
  •     我其实更喜欢列文。真心的。
  •     俄国的就看了两本,都是硬啃啃完的
  •     看了快一个九月的书。poor
  •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不一样。
  •     每个人都应这样真实,有优点有缺点。
  •     我家里也是这个版本 我爸大学时候买的... 好像才6.8元
  •     当时没读懂
  •     你和母亲一起去莫斯科,却同儿子一起回来。 对于那个交替时期实在是没有什么感觉,写的乱糟糟的。安娜也是自己作的。 三部曲里面,战争与和平最赞,复活也不错。这本可以略过了。
  •     我以为懂了时其实还懵懂,第二次阅读,其实还远远不够,经典值得反复回味
  •     再重读。学习描写和叙事。
  •     着实不怎么好看的一本书,不过作品实在伟大。大师的作品中永远看不出作者的影子,一切语言对白,布景,情节推进,思想流露都仿佛浑然天成,每一个角色都自己演绎着人生,作者和我们都是旁观者。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崇尚真善美的智者吧,真善美才是世界唯一需要的信仰,才是与邪恶人性抗衡的终极力量。/安娜与吉蒂命运的反差让人唏嘘,幸福与不幸有时真的只有一线之隔。人什么时候都别和自己过不去,最可怕的敌人和最灿烂的梦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现实不能更好也不能更坏。/我喜欢列文对信仰探索这条线,小说结尾段真是太精彩了:我的智慧依旧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祷告,但我依旧会祷告,——不过, 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象 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
  •     我最惊讶的是托尔斯泰怎么能够揣摩好这么多人的心思 特别是他怎么这么了解女人的视角的 真厉害 对 我也最喜欢列文 嗷 还有他的“劳动疗法”跟我想的多一样啊
  •     这一版就是封面太可怕了
  •     当时年纪小,不怎么懂。
  •     年前开始读,春节在家继续看,最后在回工作地的火车上看完的。 整体没有毛姆的人性的枷锁震撼:安娜的卧轨是她在心烦意乱中试图对伏伦兹基进行的最后一次完全占有的尝试,是猜疑、男女对爱情对方的占有欲杀死了安娜。列文那条线尝试探讨人生的目的、信仰、上帝,第一遍没太看明白
  •     不知为何,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猜疑不断: 首先, 我猜疑故事的背景是不是在法国? 其次, 书中的社交方式,意识形态的信仰让我迷惑不解。 接下来安娜的故事, 她真的是在追求完美的爱情吗?通篇作者没有责怪安娜一句。 然后, 列文内心的矛盾, 是用 "为了上帝赋予的灵魂而活" 得以化解的。 我决定要多读一些俄国的著作来化解这些疑惑。
  •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     读的时候太年轻,没懂,有点可惜。
  •     这算是又把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这套书补了一本吧……看战争与和平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只能大略记得情节了,现在再看托老的书感觉还比较复杂吧,我更倾向于把本书当做一个悲恋故事来看,而不是什么反映了社会阶级与黑暗现实的名著
  •     第一本外国名著。津津有味地看完了。现在只记得,出席宴会时,很美的吉娣和更完美的安娜。
  •     俄国文学中,难得有看的下去的大部头作品。
  •     九百页,两个月,断断续续总算读完了。才知道完全体的现实主义小说原本是长这样……
  •     大师的经典之作
  •     文学泰斗 不靠情节抓人
  •     爱情悲剧
  •     完美无瑕,叹为观止,现实主义最高峰!
  •     大师的小说,硬桥硬马,不像后来的人净想着投机取巧了
  •     也许读的时候太小,不是很喜欢。
  •     这本书很厚,开始是逼着自己读了20%,之后才进入状态,真正看到大师笔下的世界。以前为了敷衍考试看很多理论书,看着他们把卡列宁形容成多么虚伪的官僚机器,把福伦斯基看做绝情的负心汉。可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绝非如此单调,具体怎样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在书里看到了自己,我是列文,也是安娜。
  •     从八月到现在跟安娜在一起半年多了,终于在今天慢慢合上了书的封页。我轻轻的抚摸着它,回想起她的风华,她眉眼的风骚。果然,一切疯狂追求爱情的女人最后都落得这样的下场。安娜,你是个婊子,所有人都爱你。
  •     草婴,从这本书开始才意识到译者的重要性...真棒
  •     人总是会被外表迷住,被内心的欲望驱使,以至于忘记自己的责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