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3年3月第1版
ISBN:SH10019-3422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页数:906页

作者简介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的名作之一。在译后记中讲,这是他最反动的一部作品。

内容概要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的名作之一。在译后记中讲,这是他最反动的一部作品。


 群魔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再次阅读这本是书的原因,恰是一个看似荒唐的起因。最近闹的很凶的历史老师事件。为了不被删除我就用两句名人名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过去是好的,未来是好的,当下的最坏。动乱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为什么我要重读此书,首先在陀斯妥耶夫斯基那里,可以得到一切问题的答案,他指出了人类所有的疑惑与痛苦,没有任何一个人比他更深切的感到了作为一个人的困惑,又是那样令人胆寒的做了最彻底也是最难以忍受的最真实的表达,可是他给出一个最简单的也许是苍白无力的答案--信主吧,最好是东正教的上帝。最终,他和托尔斯泰一起都逃向了苍天,虽然以不同的方式,一个以无政府主义的不抵抗,一个以宗教狂热的专制主义。无论别嘉耶夫和其他的哲学家,文学家怎样强调他作品中的人道色彩和反社会主义的一面,都不能够掩饰他那典型的斯拉夫主义,所谓独特的俄罗斯道路的救赎。所以他的作品,我以为是很强硬的,当然也有柔弱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不如去读圣经,而不是他作品中力量最弱的白痴公爵式的讲道。而总是他的怀疑和叛逆,才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在他质问上帝的存在的时候,他才是天才的作者。加谬说过,他与尼采都识别出了那个时代的虚无主义并且预言了其可怕的后果。但是两人的反抗虚无的道路又是不同的,尼采走向了希腊的超人,而他走向了草原的圣徒,这显示了两位作者的民族性。陀氏比任何人都站在了悬崖的边上,距离虚无与信仰都一步之遥。他们都厌恶中产阶级,都是精神上的贵族。他是谦卑的,也是凶猛的,他体现了俄罗斯精神中最光辉也是最卑贱的矛盾。他是厌恶波兰人的,瞧不起这个背叛了斯拉夫民族总是企图西化又总是被出卖的国家,他看不起一切不伟大的民族。这是关键。他走向上帝也好,放弃了年轻时代的理想走回俄罗斯也好,都源自他无法忍受--俄罗斯不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之所以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就在于两条道路的选择。是向西还是向东/书中丑化了西化的民主派,把他们塑造成可笑的食客和残忍的暴徒,沙托夫是作者的喉舌,他严厉的批判了以赫而岑与别林斯基为代表的民主主义者,他说道,你们不了解人民,看不起人民,最可恶的是,你们没有信仰,不信仰上帝就是不信仰人民。他给虚无主义者们安排了自杀的结局,并且预言一个脱离了祖国的人一定是没有出路的。通常的说法是作者在经历了流放的折磨后逃遁到了宗教中去了,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在经历了人生的生死交界的时候,他真的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假如说托尔斯泰逃向上帝是出于无聊的苦闷与道德的选择,那么他就信仰上帝就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出于感性而非理性,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亲身经历了一个人所能遭遇的最残酷的人生。他认为热爱人民与信仰是一回事情,无论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上帝,信仰那个民族的上帝就是信仰人民。他所厌恶的就是那些知识分子身上的虚无作风。书中说道,法国一旦打破专制政体就会沦为二流国家。实际上,法国最辉煌的时代不是大革命的高潮时代,正是路易王和拿破仑的君主时代。凡是大陆性质的国家都有专制的传统,更热中于建立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无论是那里的人民还是统治者都喜欢帝国的风范。民主不仅仅属于岛国和商业国,更属于小的人口少的国家。我知道很多人又会把美国抬出来反驳我。美国的民主只是美国的民主,美国是新大陆,无专制传统,是移民国家,而且我以为没有比美国总统权力更大的元首了,美国正是体现了一个拿破仑的名言,统治的艺术是雇佣精英,但是要在民主的形式下。实际上,每一次社会革命都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知识分子的灌输,二是民众的不满,两者总是一前一后。俄国革命前夜对革命道路的辩论就是这样,是本土化还是西化。显然,陀氏是倾向于本土化的,很简单,俄罗斯不能做老二,还因为西洋革命源自启蒙主义,是对上帝的怀疑。法国上层的知识分子,比如伏尔太就公然的蔑视宗教。他很敏锐的感到,假如俄罗斯发生革命一定以无神为开始,假如俄国搞法国式的革命就会沦为二流国家,将要四分五裂。因为民主的本质是商人的本质,那就是平庸,而具有大陆封建国家的人民总是喜欢大帝国的光辉夺目,那是不符合多数人的意见的。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其实早有企图效法日本改良主义和美国式民主的尝试,但是都以失败和国家的分裂外强入侵告败。而大动荡之后,只会出现一个更集权的政府,。美国的民主已经是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理想,可是早有人做过这种古怪的嫁接,蒋介石本人的几个古怪头衔就是最好的证明---孔孟学会会长,青帮首领,基督徒。有一个和美国关系非凡的夫人,民国政府的很多官员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们忽视了人民---也就是农民。专制国家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隔阂要比民主国家的深,中国的知识分子更是其中之最。他们很喜欢谈论人民的阿Q精神,农民的愚昧,保守,农民运动的残暴。其实,他们比任何中国人都更具备所谓的民族劣根性,那种自大和狂妄,还有怀疑主义。假如说世界上的知识分子都因为书读得多而想的多,怀疑一切,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其中无所信仰的冠军。曾经看过一个讲中国人无信仰的节目,那个主讲人笑着说自己是不信任何宗教的,好象很自豪。我很难相信一个说自己什么都不信的人说的话。尽管他说的有道理,但是其中的本质不是探索真理而是炫耀自己。我认为,殖民地化是他们所谓民主化的必然选择,抛弃了信仰和人民的精英们只能做这件事。没有中间道路。陀氏已经预感到了自己国家和民族将要出现的大的动荡,但是他和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无能为力,只好要人们彼此宽恕信仰宗教。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最后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他不能制止革命了。不过这也是一个真正的善良的人最好的选择,是他的弱点也是圣洁。他是伟大的,正因为他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选择的依然是回归自己的民族本性,不能想象他会同意支解伟大的俄罗斯,让波兰独立。鲁迅严厉的批判的民族的弱点,但是他也说自己也只能顶住黑暗的闸门,其实他心里也知道一个人是无法彻底割断传统的。您不爱俄国,不曾爱过人民,不曾为他们受苦也不曾为他们牺牲过任何东西,你不知道的东西你是爱不起来的,你一点也不了解俄国人民,你们都是从指甲缝里看俄国人民的,你忽视人民把他们看的一钱不值,你们心中的人民就只有一个法国人民还仅仅是巴黎人,还为俄国人与法国人不同感到羞愧,谁要是没有人民他就没有上帝,凡是和自己人民失去了联系的人都失去了对父辈的信任,如今不是卑鄙的无神论者就是冷漠腐化的败类。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靠着理性和科学组织起来的,在一切民族中科学和理性总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其民族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只有一个任务就是寻找本民族的上帝,必须是他自己的,唯一的信仰。---引自本书对一个没有宗教感的民族来说,可以把其中的上帝等同了民族的传统文化,或者是一个人。人最终追求的,依然是信仰。这个是理解一切问题的答案。
  •     以前没办法理解,为什么说小说是作者是反对的作品?这桩谋杀案与《卡拉佐佐夫兄弟》的案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而书中流露出来的意义又与《罪与罚》《白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如今看来似乎有些感觉了。  作者可能确实对所谓的革命进步人士感到灰心丧气,所以本书中他用批判夸张式的笔记表现出所谓社会进步人士以及革命人士的种种样貌,显然这些人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  因此陀斯妥耶夫斯基用一桩真实的谋杀案演绎出了这些社会“群魔”们的“写实”面目,说实话看得确实让人气愤。显然这些人的所做所为按作者的想法都是受到西欧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得传统的俄罗斯精神受到污染,可是反过来作者并没真正表现出解放方案,可以这样说,书中的斯拉派们也没有什么好榜样,甚至可以说他们只不过是另一伙“群魔”罢了。  但是反过来想,也许作者又是对的,毕竟陀斯妥耶夫斯基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与布尔什维克也与种种革命派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换句话说,陀斯妥耶夫斯基选择是揭露问题但没办法解决,只能寄望于虚无的“俄罗斯古老的精神”,而列宁们则选择勇敢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区别。
  •     因为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信时陀氏提到他为了完善斯塔夫罗金的性格而增加的斯塔夫罗金的自白,里面提到的浴室,强奸的一个小女孩,女孩子的自杀。当时他应编辑的一再要求而修改得很隐晦,但仿佛没有完全删掉,现在我在这个译本里只读到这么一点,大意是,斯塔夫罗金面色煞白,说了一句他从来没有欺侮过孩子。不知是苏联出版时删了还是中国的译者删了?不知怎么搞的,这本书读得很痛苦,而且没有阅读快感,我总觉得不完整。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擅长讽刺,讽刺挖苦总有些恶毒的东西在。在写《群魔》的这段时期他大概恨屠格涅夫恨得很深,挖苦起来毫不留情。斯塔夫罗金让人同情,仅此而已,我很喜欢达丽娅,可惜对她的描写过少。今天找了找,译文出版社的和这个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都缺少一章。而译林出版社臧仲伦先生的译本则是全的,他在最后补上了“在吉洪那里”这一章。读完这章,不愉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斯塔夫罗金的性格倒的确圆满起来。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救世的盛宴必将到来,斯塔夫罗金将应邀赴宴,在那里,他将消除那极度的饥饿并满足自己无限的渴望。"
  •     太戏剧化了,不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但喜欢这一句话:“人毫无作用,却发明了上帝,为的是活下去,不自杀;这就是迄今为止的全部世界史”。
  •     初版本
  •     超前
  •     忍受了冗长的前戏和喋喋不休的铺垫终于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没有信仰的人克制着毁灭自我的冲动,在煎熬中走向堕落。革命者的一些政治手段的确近似恶魔。总有小人跃跃欲试,想用思想和制度来控制民众,煽风点火,公报私仇。斯塔夫罗金道德没有沦丧,作为贵族,不屑于使用那些卑鄙恶毒的伎俩。他需要女人抚慰他精神上的失落,富于幻想的女人们也乐于舍身用爱的力量拯救这位浪子。
  •     搏击俱乐部
  •     一个人因为信仰或信念而真诚,真诚到可以让人把他的自杀作为一次行动成功与否的筹码。想想觉得挺欣慰的,但也让人后怕。欣慰的是,人居然可以做到这样,待人接物不屑于玩伎俩;后怕的是这种真诚几乎不可能,所以当它夹杂利禄之心时,它们之间战斗的结果会不会给人带来伤害甚至死亡。
  •     20160331 残念的一本书,标记在这里,日后重读吧。
  •     原來皮是這樣的啊一中的圖書館的都沒皮的...陀思坨坨夫斯基..頹唐是如此的吧..
  •     什么叫高级黑?这尼玛才叫高级黑啊 应该把那帮只知道 雕词琢藻 弄风吟月的货都拉过来读读 丫们还好意思下笔不。
  •     可以从许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陀翁的政治立场,人物原型,此外更重要也更深刻的应该是人的信仰的问题,无神论者(基里洛夫)是空洞冷漠的,不温不火(不作信仰选择之人,尼古拉)者也是不能存活的,都摆脱不了自杀的命运。这是作者的设计,完全不是没有道理。至于陀翁的立场:反对农奴制,反对革命运动,批判贵族放荡萎靡的生活。名著值得常读,必定会有重新的体会。
  •     ……
  •     一直忘了添加
  •     群魔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而他也是一个很高产的俄国作家。但这本小说看完之后的感受,总觉得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述欲在里面,他拼命地表达着什么,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吠叫,有点刺耳。陀氏在这本小说里有过多的介入,影响了小说里人物的塑造。虽然小说里仍然有陀氏典型的有着冲突性性格的人物,一
  •     斯塔夫罗金是非常深刻的人,基里洛夫让人更有共鸣。
  •     反动?我看是最清醒最尖锐的著作。乌鸦看别的东西都是黑的。
  •     基里洛夫自杀之前说:「要是上帝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他的意志;要是上帝不存在,那么一切意志都是我的意志,那么我就是上帝。」
  •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没有疯的话,也已经远远超越我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了。有几段很难懂,但因为读起来完全停不下来,体力透支不行了。
  •     理性从来也不能确定善与恶,甚至都分辨不出善与恶,即便大致上分辨一下也做不到,正好相反,理性总是可耻而又可怜地混淆善恶;而科学则借助拳头来解决问题。
  •     下册很是迷人
  •     “完全彻底的无神论者与达到完全彻底的信仰仅一步之差”,思路早就有了,就是解不出来。呵呵,斯塔夫罗金阴魂不散。
  •     个人认为群魔这个书名译的比鬼要贴切
  •     16.8.12这才是小说。光荣的19世纪。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没有让我失望过。187×年。
  •     充满了所谓革命者的卑鄙卑鄙还是卑鄙的嘴脸
  •     作为小说来说有点太狠了吧,几乎团灭啊……一点希望也没留,作为政治预言,倒是准得可怕,本书中读到的最傻逼的是译后记,直接可以撕了。
  •     我的脑回路真的变了吗,看得一点感觉也没有。。很群~魔~,很超~现实。斯塔夫罗金实在太神秘了。叙述者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记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似乎只出现过一次叙述者自称“我”,并且完全是旁观者(当然也同样复述各种内心独白和对话);而这部小说中“我”也算一个参与者,但他与斯捷潘的友谊,他对事件的态度都让我觉得莫名其妙><急切地想看下一部小说《少年》
  •     不知是译本问题还是原书就是这样,这本书都是大长句,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看起来费力了不少。
  •     最早度过的版本,也是最早收藏的,降价书店买的,惊心动魄
  •     离校后从图书馆盗走下部 终于功德圆满 奇耻流芳
  •     小说在下部的下半部分终于进入高潮,书有种放不下但又不想那么快看完的感受。启示录里那段,上帝希望我们要不冷要不热,而不是中间状态。书里最后自杀的那位,最后是如何结束此种状态的?其救赎之路即是如此吗?陀氏的心理刻画实在是太厉害,值得一看再看。最sb的是这个版本的译后记,还有中间的注释,剧透什么叫剧透知道吗?剧透的下场知道吗?哼哼
  •     终于有时间看书啦
  •     要重读。
  •     我印象,这是我初中,高中阶段读的最有一部小说,因为当时的水平,葬送了以后读小说的能力。看这说10多年后,仍然拣不起读小说的这个爱好了。或者是写马克思的盗火。应该是同时的事情。看小说的本事就这样丧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