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谈话录

出版日期:2015-6
ISBN:9787544752488
作者:[美] 苏珊·桑塔格,利兰·波格 编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对我而言,童年只是一种服刑,等我刑满释放,等我15岁能离开家时,我开心极了。”
“我希望女人有更多男人的品质,男人有更多女人的品质。我认为这样可以减少暴力。”
“你出名了,你就会越来越难找到一开始尚未为人所关注时你自然而然拥有的那种孤独。”
《苏珊·桑塔格谈话录》,国内首部桑塔格访谈合集,收录苏珊·桑塔格在不同时期接受各国媒体采访留下的十数篇访谈记录,数篇访谈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此外,还附有原书编者利兰·波格教授倾力撰写的中文版序言和桑塔格最新年表。
对文学艺术的迷恋与热情,对女权主义的认识与反思,对文化与政治的深入剖析,对“感受力”与“严肃性”的反复强调,本书集中呈现了桑塔格在文学、美学、政治、性别等领域的主要思想观点,展示出她敏锐犀利的思想锋芒和鼓舞人心的批判激情。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导言
现代小说的风格
妇女,艺术与文化政治
一张克虏伯工厂的照片反映克虏伯工厂情况吗?
一种生活方式还不是一种生活
苏珊•桑塔格:我,及其他
意识的习惯
我是如何写作的
写作与立场
对语言表达的激情
我们必须捍卫严肃性
苏珊•桑塔格,终于火了
年表
译后记

内容概要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先后求学于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著名学府,长期为《党派评论》、《纽约客》等重要刊物撰稿,主要作品包括随笔文集《反对阐释》、《论摄影》、《疾病的隐喻》等,以及小说《恩主》、《火山情人》、《在美国》等;此外,桑塔格还积极介入各类社会事件,发挥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巨大影响力,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


 苏珊·桑塔格谈话录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基本上是可以书翻到哪一页你就从哪里开始读都行(我的意思是不用从头按顺序看)。很有力量的思考。 桑塔格最令我佩服的是对自我清醒的认识(比如自己的失意的地方和绝对值得得意的地方),以及, 自我意识的反省。 无论是谈论艺术,谈论摄影, 谈论文学,或者是谈论富有激情的语言,她都是从她自己认识的自我意识出发, 而不是空泛的对现象的描述。
  •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专题 2015年11月22日 A10版、A11版)文/俞耕耘写作随笔的桑塔格与访谈中的桑塔格,有怎样的差异?答案是显见的:一种是她退隐于幕后,一种是其言说于台前;前者追求非个人化的客观冷静,后者沉浸于个体化的主观风格。《苏珊·桑塔格谈话录》“原声”重现了这位20世纪后半叶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担当,反思了诸如政治审美、身份性别、内容形式、现代文化等核心主题。从而,她的言说使艺术与生存融汇,形成了一种苦行与享乐同在、克制与激情共存的美学风格。桑塔格的谈话如其随笔,围绕于审美与政治、艺术与道德之间,自言其是“沉醉的美学家和痴迷的道德家”。她既没有将美学与道德反应分开,也没有使二者对立,而是认为风格同时超越了审美与政治、整合了形式与内容。“风格是艺术品中一个成问题的、可孤立开来的因素——作为一个表面现象,在它背后,其他问题——最终都是道德的和政治的”。法西斯主义的危险性,在于其极端概括了一种无关道德内涵的“审美世界观”。可以说,这些观念成为桑塔格对艺术作品评价的原则起点:坚持美学与历史两大标准。“形式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并非是相互竞争的,而是互补的——两者同样地不可或缺”,它“提供了对形式与内容之间交流的一次生动试验”。作为女性知识分子,身份与性别意识成为桑塔格立足边缘,进行强烈社会介入与批判的关键所在。在此书未收录的科特访谈中,她就揭示出与男性中心相对的女性边缘地位:女人天生就和病人、老人相联系(象征着生命力量的缺乏)。而《谈话录》中《妇女,艺术与文化政治》则侧面揭示出桑塔格对女权批评的保留态度。“需要重新思考的不是女权主义批评的合适性,而是它的水准”以及“女权主义话语的质量,它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也许女权主义者所做的只是粗糙描绘了社会、行为中的性别成见,简单幼稚地反抗了原有“厌女症”贬损,生造出与男性隔绝对立的女性风格。女权主义者却怪异保留着等级制度、理智与理论的描述方法。这种依附、借来的父权话语,只会使激进的女权主义反抗成为一场二手的短期性战斗。对于现代艺术,桑塔格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激进,她甚至有着谨慎的保守与严肃。她从来就是难以描述的,在书写中充溢着理智的肯定、克制的决断和难以辩驳的自信,然而她又渴望尼采、卡夫卡和梵高极端主观化的激情风格。“某种才华横溢的、愉悦的作品现在对我的吸引力比往常更强烈。在很年轻的时候,我在趣味上更像个苦行僧”。她欣赏作为作家的巴特,是“密集与激情的典范”,认为学术特征是作品的障碍。然而在小说创作中,她又极端冷静,避免第一人称单数和自传性。她对艺术的现代性极有兴趣,却对现代社会程序大加批判。现代社会只是不断复制的过程,艺术品也只是生产第一个版本,之后不断被复制、回收、再加工。桑塔格始终坚持文化批评理念,她对社会、艺术的看法总是既多元统一,又折中整合。她的评价系统既有变易,也有恒常。你能确定的只是她态度的辩证性、相关性以及与主流的对抗性。桑塔格的谈话捍卫了一种自狄德罗、伏尔泰以来知识分子与作家职能的完美统一,它“促进关于文化的批评的或对抗性的理念的发展”。而一切生活与艺术的悖论张力早已凝聚为她捉摸不透的人格魅力与生存风格。http://jb.sznews.com/html/2015-11/22/content_3394582.htmhttp://jb.sznews.com/html/2015-11/22/content_3394581.htm
  •     苏珊桑塔格谈话录收到书略有窃喜的感觉,觉得书不厚,很快便能看完。然而,打开后,却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对苏珊桑塔格一无所知,读来颇感晦涩…好在有新世相的推荐语,先翻看了最后一节:苏珊桑塔格,终于火了,大概对桑塔格其人有了点了解,再从前往后看。因为没读过她的作品,前面两节有点艰难。越往后越觉得渐入佳境。书中一些打动我的句子,摘录如下:“作为一个作家,而后作为一个电影人,我找到自由的方式是虚构。”“一件艺术品,作为艺术品,不能倡导什么”“严肃的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不仅彻底摧毁美学的独立,而且使创造(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变得根本不可能”“1973年为期六周的中国之旅让我相信,美学的独立是某种要作为不可或缺的才智的营养来保护和珍视的东西”“我认为我们有大约十个特别优秀的作家,我算是其中一个,我们没有一个是真正能够称得上伟大的”“文学面临着其他叙述方式的挑战…通过现代技术我们获得了新的娱乐方式。因此文学被宣判成为一门艺术,我认为它别无选择。要么成为与电视竞争的非常粗俗的娱乐,要么成为一门艺术并因此只拥有有限的读者”“一种生活方式不是一种真正的生活…在多元的后工业消费社会里存在着一种极度的堕落…它的确有可能摧毁某种精神可能性”“妇女运动非常了不起,是世界上发生的最伟大的事情之一,这是一个人开心地活在20世纪的理由之一。世上并没有多少让人开心的理由,不过这是其中一个。”“欧洲文化,文化的源头,美国是欧洲的一块殖民地”“生病,面对死亡,与遭受巨大痛苦的人结识交往几年,这段经历当然是个转折点,此后你就不同了。…我的病治愈了,这并不意味着我能一笔抹掉那一段经历。它改变了我的许多事情,从某些方面来说,它一直是使我变得更加强大的一段经历”“它像任何一次把人最好和最糟的东西激发出来的重大紧急事件一样…我在别人身上也看到这一点,他们所表现的非凡勇气和才智,远远超越了他们以前所能达到的水平。”“这段经历也有让人变弱的作用,因为你会非常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总有一死,…它让我感觉剩下的时间多么有限”“对我而言不可思议的似乎是,一些价值不会被认为比只有娱乐或消遣的价值更优秀。我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人说,成为一个更深刻的人、一个更有感触的人、一个更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更敏感的人不会更好。…那就是为什么受罪是一种职责。”“佛教中最美的观点之一就是,如果你其实身处人生某个没有痛苦折磨的时刻,那么,你就有义务去发现一些磨难,让自己与之接触。在某种程度上,生而为人是要尽一些义务的。”“作家必须如何逃避任何形式的政治参与”“严肃文学往往来自一些小国家,或者来自大国家的边缘人甚或是外国人…匈牙利有绝对奇特的文学活力,也许这正是因为他们政治环境的危急,局势艰难,因此他们必须严肃,他们没有托辞。”“我想看到的一种坚强的文学,是一种对语言也十分认真的文学,这就是另一个反对所谓媒体的理由,因为电视降低语言的质量,文学必须反对电视以及类似的传播形式”“每个作家都必须既是一个傻瓜,能够深入取材,一点一点地积累原始的想象,又必须是一位精明能干的编辑…重写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在此意义上,批评的才能是积极的”“我遵从的标准非常简单--这写得好不好,是否感人,是否有生气”“这些作家给了我滋养,激发了我的兴趣,给了我愉悦并教会了我一些东西。我不清楚我学到的是什么,也许那份愉悦就是学习。”“二十世纪的艺术杰作一直是难懂的,需要某种投入、虔诚和注意力的付出。”“干劲的缺乏首要原因是对电视的接受,心态和注意力都成了电视所要求的样子。我们注意力的状态,我们严肃的状态都已经渐渐地被改变了。”“对我来说,电视是让我发自内心地讨厌的东西”“电视意味着西方文明的死亡,它意味着文学的死亡,学问的死亡以及政治的死亡。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与他们过去的生活方式已经大不相同了。”“它(电视)摧毁着你集中精力和关注的能力。我真得承认我看电视评论,但我认为真正看电视不会比我通过看电影和杂志、跟很多年轻人共处、去酒吧听摇滚或蹦迪的方式更多地了解到美国。”“电视是敌人”“思考很多东西加上大量阅读…已经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就会知道很多…还有,从未有过电视机。”“电视在多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整个精神与文化环境。我认为电视是文明的消亡,政治的消亡,文化的消亡。”“二十世纪 女性享受男女平等,公正分配,第一个医学真正起作用的世纪。我是一个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不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激进分子,我的作品既比我大,也比我小”“我一点也不超然,这本书(《作为隐喻的疾病》)是在极度愤怒、恐惧、痛苦、恐怖、愤慨的状态下写成的。…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得了癌症就成了白痴。”“教育的衰退使得拥有一份共同的参考书目更为艰难。”“60年代是对那些东方集团满怀希望的时期,所有这一切在1968年以(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而告终。”诸如这样的句子,让我心有戚戚焉,仿佛一夜间认识了苏珊桑塔格,非常渴望读她的作品。也许我没有她思想的深邃,但并不妨碍我想了解她。谢谢新世相图书馆随机发出的这本书,如果不是参与这个活动,也许我永远也不会读到这本书。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喜她的文集,振振有辞,但无多少新鲜话,或许把事情弄复杂是她的本意。
  •     刻薄是不是一种第二性征。 纽约这个地区啊是最像波兰的。 小说是一种遗忘。
  •     如果观点在某些时候才有意义,那我们就不能再任何时候表达。
  •     已读存档
  •     像女神靠近,成为一个更深刻、更有感触、更有同情心、更敏感的人。#2016年看完的第6本#
  •     其实读起来还是挺不知所云的。桑塔格的书要看她自己写的,这种访谈录,容易跑题太远。果断放弃,转看《疾病的隐喻》了。
  •     艺术家是这样一类人,挑战已被接受的经验和观念。这本书前半部分讨论的问题更集中一些。
  •     对像我初读桑塔格的人来说,这本书算是个又好又不好的路径。 其中《一种生活方式还不是一种生活》、《我们必须捍卫严肃性》大约能在读者印象里勾勒出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桑塔格。 我对其中讲到美国式自我批评、娱乐时代的所谓“多元化”以及知识分子严肃性使命的论述印象深刻。那些深层的焦虑和忧心不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国,对今天的中国同样适用。 但其他的部分,很难让我了解一个作为作家的桑塔格。可能是本身对她的文学作品不了解的缘故,究竟她的小说、随笔、电影和歌剧在诉说什么?恐怕只能找来一读,才能真正了解了。
  •     我不是很懂。不如直接看她的文选。回头再看这本,可能更好。
  •     翻译得有些拗口,并且译者在后记中说明仍有十余篇访谈录版权未购入,期待将来完整版。
  •     随便打开一页 就可以顺畅的读下去 很多主义和意识读不懂 但能读懂的地方 都能看到一个公众知识分子的思维与良心
  •     参加新世相图书馆活动收到的第一本书。
  •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变化很好玩,在桑塔格那时候的边缘文化人物尼采、梵高、卡夫卡……现在才是大众文艺青年热捧的吧
  •     聪明得让人感到害怕。却仍然是我喜欢的作者和思想家。
  •     对了,那个著名的十五岁桑塔格理想是给《党派评论》写稿的故事,的下半部分是,“嘿,我还真的来到纽约,为《党派评论》写稿了。可结果是,60年代阅读《党派评论》的一万人当中,有许多或许是《时代周刊》《新闻周刊》或《花花公子》的编辑,他们是想要把文章拿去,转载并进行扩充。当你看到自己40页的随笔在《新闻周刊》上变成了只有一段的‘热点提示’,你就会对你的作品得到的处理方式深感焦虑。”
  •     看看异国女公知
  •     看得我一愣一愣的,有种小学生和女博士没什么共同语言的感觉。(还没看完。
  •     自我意识大爆发,理智女权虐成渣。总觉得内容有点波德莱尔的味道。唯一的败笔是,翻译真心够……皮艾斯:你要知道,当自我不见了,世界也就不见了。总感觉
  •     前两章谈话确实较晦涩,开始以为是翻译问题,往后,谈话渐入佳境,再读完译后记,想来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己的思想无法触及其思想的深层吧,当然不了解她的作品也占了一定因素。今年读的第二本谈话类书籍,和《出发》本质有相似,但内容自然不一样。读的过程总觉着桑塔格的回答在很多地方都存有悖论,即相互矛盾,略感某些话题把简单复杂化了。不过,毕竟哲学思维不是我能轻易理解的,这和天才与神经只差一线之距一样的道理,我无法成为天才,自然,神经也不属于自身,进而只能在中间区域持续懵懂游走。对其关于电视的论述尤为感兴趣,没想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了电视的出现导致的碎片化信息现象。时代前进至二十一世界二十年代,互联网的突飞猛进更让我体会深刻—精神集中真挺困难—总被手机等分心—庆幸这儿还残存一片自留地。
  •     译笔不咋的
  •     2016年我的最佳
  •     当年很高端,现在更高端。
  •     精彩的地方很多,她太博学,所说好多文艺领域都不了解,这很好
  •     其他豆友对于内容的短评综合了我全部的想法。至于翻译,讲真,当我看到“回来受欢迎总是惬意的”和“《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也许会被视为我当时提出的关于内容作为形式起作用的种种途径的总体的观点的例外”时,就知道我和译者的翻译观不太契合了。
  •     粗略看了以下,感觉是个很有个性的作家,未来再多了解吧
  •     高考前最焦虑的时候,走了很远的路,去一家叫繁花的独立书店,用卡拉瓦乔传和老板换了这本书,现在就记着她对文学摄影的激情,对自我认识近乎刻薄的清醒了
  •     文学最初也是一种娱乐,现在变成了艺术。对我这样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读不懂很多文学著作是不是正常的。 谈话录从政治开始,说了女权和疾病,提及两部喜欢的作品,科幻小说和随笔,艺术,文学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认识作家的各种观点,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些很多是小说看不到的,或者说低阶读者读不出来的。 这本书开头序言的翻译差点让我放弃了,还好我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正文就好了,大家不如直接看正文。
  •     第129页:“十三岁读纪德,十四岁借助辞典自学法语,十八岁第一次去巴黎,三十五岁,大部分时间都在巴黎生活。”正确培养眼界的方式,从小时候抓起啊,摔
  •     真不愧是土象星座的人。不过比起访谈中的她我觉得日记中的她更可爱
  •     如推荐语所说,我们需要被非虚构阅读限制的大脑,去接受抽象思维的训练,苏珊桑塔格是很好的教练,她讨厌电视,喜欢匈牙利文学,她对严肃写作的忠诚;对个体在不同阶段变化的内省;对女权主义、社会传播形态、美学建构的见解,都值得思考。
  •     越往后越有趣,最后那篇《我们必须捍卫严肃性》最好看,有许多有趣的观察和严肃的思考。
  •     参加活动读的书,时间有限加上某些政治、文艺评论方面对我来说太艰深,于是挑着读了,很多观点很犀利、有意思,也有共鸣,是个思想不简单的女性
  •     我的学术女神之一,另外一个是我的pc 这是某人送我的第一本书,
  •     150528—29,开始重读桑塔格,越来越爱。这本书结尾一篇有这样一句:“其博学仍然令采访者胆战心惊,唯恐问出愚蠢的问题(比如,一个人五十九岁了还依然能把所有的灰白头发局限在一道引人注目的作战头带范围内,那是怎么做到的?)。”大笑。
  •     认真的看清 审慎的解答 桑塔格态度。
  •     zhi50
  •     这本的翻译。。。
  •     好喜欢她。太喜欢了
  •     整个最打动我的是 《我必须捍卫严肃性》,当然前面的一些文章也挺能给人以启发。
  •     这是一本桑塔格接受采访的谈话录,最后一篇是别人写桑塔格在火山情人出版时的文章。说实话,很多段落看不懂,那不是我脑子里正常的词语用法。我怎么总能看到老姨的影子呢。
  •     提問者水平的層次不齊,或者說是如何讓談話能夠在不同的維度裡呈現同樣的意識覺醒。作為作家和知識分子的宗教天職,近乎狂熱的使命而非職業性的道德教條,像水晶裡的火焰。
  •     没什么好说的,目前为止最喜欢的女性知识分子
  •     很纽约
  •     苏珊·桑塔格的代表性访谈合集。尽管每篇访谈的按语部分多有重复,但访谈的具体内容可谓各有侧重和亮点,苏珊对文学与艺术的独到见解、对女权主义的认识与反思、对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深入剖析,在这本访谈录里都能读到。而本书最精彩之处,还在于苏珊与访谈者之间的智力交锋,她对于平庸问题的嘲讽与反问,以及访谈者费尽心思开拓的新问题与新角度,都值得名人访谈的作者和爱好者仔细琢磨。
  •     无疑值得一读。我想,国内之所以缺少这样高质量的谈话录,是因为我们缺少在公共空间里对话的传统,于是,答的人固然未必谈出深度,更关键的是,问的人常常也不懂怎么问
  •     后面有年表,可以。 不用像以前,自己做里尔克年表(做到现在还没做完) 过段时间二刷。
  •     帅气的女人
  •     实现了密集,即使在采访录中也透露消息。
  •     想得很多很多,有挺高的思想高度,但过分悲观,孤独的背棺者,悲悯地注视着世间乱象!
  •     讲真,作为一个90后读这本60年代文学确实很难理解。但很喜欢里面写到的关于生活与自然,现实风格,后现代风格,超现实主义。艺术与生活的观点。看完这本书的影响就是想看桑塔格的书,特别是关于疾病那一本。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