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天性

出版日期:2016-6
ISBN:9787213072862
作者:[美] 马修·利伯曼(Matthew D. Lieberman)
页数:331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的内容帮助自己更为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从事社交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进而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编辑推荐]

让“影响力教父”西奥迪尼都赞叹不已的新兴学科开拓者马修·利伯曼倾力之作!首次揭露大脑天生爱社交的神经奥秘。

从如何激发他人的捐赠行为、如何防止偷窃,到广告怎么打才有效,一本让生活更美好的实用指南,从此改变你看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

全书论述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之美堪比丹·布朗的小说!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汪丁丁、浙江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晓林、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孙涤、“影响力教父”罗伯特·西奥迪尼、“邓巴数”提出者罗宾·邓巴、“棉花糖实验”设计者沃尔特·米歇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等 集体盛赞!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各方赞誉
前 言 被忽略的社交天性
第一部分 大脑天生爱社交
01 “我们”到底是谁
整个社会对个人的预期长久地忽略了我们的天性:我们本来是一枚方形(具备社交天性)的
钉子,却身不由己地被固定在一个圆形(非社交性的环境)的孔中。
怎样选出一个总统
大脑中的“社交网络”
令人望而生畏的脑科学
02 大脑的“一生最爱”
大脑把几乎所有空闲时间都用于一件事情:思考他人以及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大脑不断回到这种活动上,完全是为了帮助我们成为极其复杂的社交圈里的专家。
默认网络,大脑中最活跃的神经网络
大脑“空闲”时做什么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不好相处
社会群体越大,越需要更大的大脑
找谁写推荐信比写了什么更重要
第二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一:连接
03 心痛不是矫情,是真痛!
人对社交的需求甚至大于对食物和温暖的需求,不甚理想的社交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与真实的身体疼痛无异。
颠覆马斯洛需求理论
孩子为何依恋母亲
大脑中的警报系统
难过时服用两片阿司匹林吧
谩骂比拳头可能伤人更深
04 他人并没有你想的那么自私,合作才是人类天性
相互合作本身就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无论是否期望得到回报, 帮助他人都会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赞美本身就是意义
超级合作者
博弈中的人类天性
大脑更喜欢给予而不是索取
小赠品更能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第三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二:心智解读
05心智化,决定了你是理解还是误解他人
每一天,我们都在利用心智化系统去预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他人的需要和欲望,并采取行动让他们过得更好。
“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一般智能系统
社会智能系统
怎样打牌次次都能赢
在产品出来前挖掘客户需求
06 镜像神经元,使心智解读成为可能
镜像神经元通过“模仿”使得大脑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和意义,从而使与他人的互动成为可能。
镜像神经元,10 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
模仿
“反镜像”神经元
为什么做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07 共情,利他行为的催化剂
当观察到另一个人正在经历某种情感体验时,我们自己的脸部肌肉马上就会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模仿这个人的表情,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我感受到了你的痛苦”
你会向慈善机构捐款吗
自闭症患者失去了什么
破镜假说
激烈世界假说
第四部分 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之三:协调
08自我,让你的大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对社会影响来说,自我更像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而不是我们曾经认为的坚不可摧的“私人堡垒”。
神经二元论
黑猩猩也有自我吗
粉色的给男孩,蓝色的给女孩
人天生就易受他人影响
广告有没有效,大脑先知道
09自我控制,让“随大流”的人更易成功
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那些更容易接受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获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
棉花糖实验
大脑的制动系统
自我控制的受益者是别人,而不是自己
防盗绝招:贴一张“有眼睛”的海报
第五部分 通过社会眼看世界
10大脑爱社交胜过金钱
生活中的“社会因素”比直接的物质满足对人们的幸福意义更重大,比如,更频繁地参加志愿服务就可以带来更大的幸福感。
更多的钱并不代表更幸福
凄凉的人生景象
改良公寓楼的设计
“社交零食”和“社交代用品”
11社会奖赏,企业激励员工更有效的手段
智力和社交能力都被认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的必要条件,但是,社交 能力的重要性几乎是智力的两倍。高效领导者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社 交能力。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手段
关心造就成功
高效领导者拥有更强的社交能力
把握领导力的核心
12有效互动,孩子高效学习的推动器
初中生成绩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在一个新的社交环 境——新学校、新老师与新学生中缺乏归属感。教育改革应 该关注学生对归属感的需求,鼓励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让学生彼此建立连接
“你真的打了我”
如何学习历史和语言
为教而学
塑造一个更高效的社会脑
结 语 不断扩大的社会脑
致 谢
译者后记

内容概要

马修·利伯曼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权威学者之一,于2007年获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科学奖”,该奖项每两年颁发给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

1999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SCN Lab)主任,《社会认知和情感神经科学》杂志(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创始编辑,《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
顾问编辑。


 社交天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社交天性》是一本研究社会人类社群的重要著作,不过与纯粹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不同,作者马修同时是一位脑神经科学家,因此其领域为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从人类大脑的神经结构出发去看待整个社会运转的机制,颇为有趣。你天生就是“一万小时”的社交天才著名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认为只要我们对一件事进行刻意的、有目标的、持续的精进练习,那么一万个小时之后我们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顶级天才。在马修的研究中发现,人类的大脑其实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所谓的“休息”并不真正存在,因为只要你活着大脑就从未停止过运转,因此进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利用休息时间的对赌,有些人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着科学研究例如著名的公务员“爱因斯坦”,也有人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小说创作,中国这样的作者也举不胜举,当然还有人利用业务时间研究股票、直播人生、直播游戏、写公众号文章、做网红........这种“对赌”其实是人类大脑选择的进化,其不断的在某一个特定领域进行大量的操练,最后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生存资源。而我们除了对赌兴趣之外,实际上人类大脑中还有一个“默认网络”,该网络为训练我们的社交行为进行着不断地模拟,根据核磁共振显示,一旦人脑进入“休息”状态,该默认网络就会开启,进行反复的强化与训练,从未间断。而我们每天的做梦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被视为是潜意识的愿望被象征性的满足,充满对他人的性渴望与本能,而在大脑神经学这里则被视为人为了融入社会中产生的大脑训练,日日夜夜反反复复的操练,是一种我们想要更好融入社会的冲动。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放下手头的事情之后,这个网络就会被立即激活,我们会不断模拟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自己的成就、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等等一切与社交有关的问题。而这些练习从你一生下来就已经开始了,并且持续不断地的伴随你一生直到死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被大脑训练成为一个能与社会很好协作的人。你的同情心与生俱来罗素晚年曾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同情心作为人类共有的东西,让我们能够共情他人的感受并为之悲伤,看来,连一位博览群书看透一切的大哲学家依然会受到同情心的困扰。同情心如果从个人自私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毛病”,因为其意味着我们会因为同情心而对其他人施以援手,并让自己遭受损失。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曾经给过一种解释,认为我们的自利行为都是出于对自我基因的延续,基因延续的重要性甚至大于我们自身,而我们的自私范围从自己、子女、父母、亲人、朋友、陌生人逐层递减。社会学一直被很多人诟病,既不能证明也不能伪证,但这本书的作者作为神经科学家给了我们一个另一个实证的结果,在我们的大脑中其实存在着奖励回路,通过核磁共振等实验发现,当我们看到他人有难后这个回路就会促使我们行动,而当我们做了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后就会受到这个回路的奖赏,让我们感觉良好,因此我们天生就拥有关心他人的本能,这些神经回路系统编码早已写进了你的大脑。你天生自带有同情心奖赏回路。社交痛苦症的天然携带者这本书还谈了一个重要的发现,那就是语言暴力所导致的痛苦其实与物理原因所导致的痛苦共用一个神经元,所以无形的痛苦所产生的威力并不会亚于物理上的痛苦。我们会因为遭受集体的拒绝而遭受痛苦,并且这种痛苦在物理上共享同一个神经回路,这种回路会反过来让我们更加想要融入集体之中,爱与恨在精神分析中其实都是一种连接,对于想要保持某种关系的一体两面。在实验研究中他们还发现,那些或多或少遭遇到集体排斥的儿童在考试成绩上也会变得糟糕,而他们也长时间陷于痛苦中,根本无法顾及学业,因此对于教育来说,与其改变学习方法来提高成绩,更重要的其实是应该研究学生的人际关系健康程度。其次这对于成人社会来说也有很多启示意义,对于很多所谓贫困扶持,其实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增进人际关系之间的互相鼓励更为重要,在一项调查中发现,美国的扶贫补助并没有改善穷人任何窘境,反而推高了夫妻的离婚率,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在这本书看来,痛苦,除了物理上所造成的原因之外,其他一切原因皆出自于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你想要拥有获得某些成就、美,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其实在于能够获得与集体更多的关系连接。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脑科学发现,其意义不亚于DNA对于基因探索的意义。镜像神经元是一个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行为的神经模块,该模块又有很多模块组成,包括视觉、听觉等等。科学家通过对灵长类动物发现,当我们在灵长类动物面前捡起花生时,其镜像神经元会发生放电现象,而当我们在其面前做相同的动作但是不捡起花生,其镜像神经元并不会放电。这也就说明了,正是因为镜像神经元的机制作用在帮助我们去理解他人的行为,而这一点是我们此前一直都没有发现的。《自控力》这本书中也曾经提到过镜像神经元,其告诉我们你变胖其实并不能完全怪你,是因为你周围的朋友也很胖所以导致了你变胖,这点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上这一理论有着实际的镜像神经元结论作为支撑,人类彼此之间有着相互模仿的特性,我们通常会不自觉地模仿自己周围亲近的人,因此你周围肥胖的朋友很多,你也会不自觉地放松警惕,与他们一同大吃大喝,并因此不知不觉变得胖起来。当然,如果你在一个好的环境,自然就会获得好的环境影响,这也是家长们拼命也要在海淀区买学区房的原因。那么再说镜像神经元在社交网络中的应用,很明显那些能够激起我们情绪的文章、图片、视频内容无疑就是因为调动了我们的镜像神经元,让我们理解了意图并感同身受。镜像神经元是帮助我们理解他人意图的关键,而目前我们对于镜像神经元的认知其实并不比基因来的更多,这点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我存在的困境乔布斯有句名言流传的很广:“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这种所谓的“坚持自我声音”也常常被利用于营销,实现对用户的操控,比如新世相的“4小时逃离北上广”活动,该活动多少是一场从头到尾的营销设局,但是却还是吸引了一大堆“要为自己而活,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这里还是先讲道金斯的“模因”,我们可以抽象的将每一种想法观念都视为一种寄生虫,而这些寄生虫会根据你大脑的温度、生态繁荣度进行选择,而当这些寄生虫到达你大脑后就会继续进行着变异生长,听起来有点恶心,但其说出了“自我”的本质。事实上,这在大脑神经学上也找到了证实,我们每一个人所谓的自我映像并不是凭空而来,其实都是通过他人对于你的评价来获得,人很容易被暗示、被说服、科学家已经从很多多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核磁共振的验证。因此真相是,实际上你的自我印象均来自他人的评价,尽管表面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被直接催眠,但是铺天盖地的广告、微博、微信的各种信息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对你造成影响,加强你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你自己在选择性的吸纳。什么才叫坚持自我?这其实是一个存在的困境,你的选择其实并非出于你自己而是他人的影响,因此我建议你可以多接触拥有更高视野的人,让他们的观点影响你,远离那些让你能条件反射式立即感觉到舒服赞同的信息,尤其是吐槽类的文章内容,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他人就是地狱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其《他人就是地狱》中其表示,如果你把与他人的关系变糟糕,那么地狱就出现了。此后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遥相呼应,“生者的地狱是不会出现的;如果真有,那就是这里已经有的,是我们天天生活在其中的,是我们在一起集结而形成的。”。他人究竟是谁?为什么对我们造成了这么多影响,这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哲学家们的问题,而《社交天性》则给了我们一个初步的答案,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连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我们自出生到老死都一直需要连接来维持,一旦我们面临着被排斥的困境就会会万分痛苦,而如果我们拥有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则也会变得更加健康。整本书其实在告诉我们,每个人表面上在追求钱、成就、权力、美貌,有着各种压力,但事实上在这一切表象背后我们在追求的仅仅只是想要创造某种更好人的际关系,当金钱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幸福感也会边际递减,唯有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当你一旦停止或者减少社交程度,从生物学意义上讲,地狱很可能就此出现,而反之亦然。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发言者”
  •     作者从生物学的角度对大脑进行了解析,佐证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和自己周边的链接的问题。大脑接收言语感受到的伤害和物理神经共用,这也是为什么语言暴力给人的感觉和别人切实打了你一拳一样难受。人类具备的镜像神经元,心智解读能力,及共情等观点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大脑本身比我们自己想的要有趣的多,甚至有自己潜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和系统。也从社交天性的角度对当今教育,企业发展等进行一系列实用解析,很有趣值得一读。如果说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实验部分,非心理学专业的人读起来会有点不知所以然。但是不影响这部书本身想传达的观点。想扩展知识面的可以尽情享用。
  •     总体而言,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马修-利伯曼号称是社会认知科学的鼻祖,就职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书中的一些内容跟平时的直觉完全相反,例如失去朋友导致的社交疼痛是确确实实的物理疼痛,与你被石头砸了一下的疼痛是一样。这一点上,可以给我们已有的思维带来一些冲击和碰撞。翻译上也相对流畅,书籍的纸质也不错。在评价具体的内容之前,先说一下几点不足的地方:1)没有参考文献和引用。例如作者提到Robert Kraut在1998年发表了一本重要著作,却连书名都不给,我愣是没找到。另外作为基于科学研究的书籍,没有任何的论文、文献或其他引用,这是非常不及格的。很多重要的观点也都是直接来文字描述,不给出原作者及出处,作为世界名校的教授,这一点显然非常不称职,至于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2)几乎所有的重要结论都基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作者在文中设了一个"社交天性实验室",介绍一些结论的试验基础,但是大部分的试验都是基于fMRI。而fMRI成像的结果,取决于你当时的脑部活动,而脑部活动时很难直接被控制的,被试可能在试验过程中突然想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导致某个脑区异常活跃。虽然可以通过增大试验样本来控制这种随机误差,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成像结果,由这些成像反推行为,进一步推理得出结论,中间过程是否足够牢靠合理,也是另一个值得怀疑的地方。OK,进入正文。作为社会认知神经学家,作者的关注点当然是在社会活动的神经基础上。而这本书中,作者着重关注的是人类社交天性的神经基础。梳理整本书的内容,作者首先提到了里根总体辩论的事件,民众的投票结果受到现场观众笑声的重大影响(待考证),进而提出了人天生爱社交这个结论。人天生是社会性动物,大脑在空闲的时候,会打开所谓的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而这种状态下,大脑思考的所有事情都跟社会有关,进而得到默认网络是为了随时社交做好准备的。以上说明的是what的问题,即人的社交天性。那为什么大脑会进化成天生爱社交呢?作者认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把物质和生理需求作为最底层的需求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人最根本最底层的需求应该是社交需求。人类出生时候的成熟程度,在所有哺乳动物中,算是非常长的(为什么?)。婴儿出生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依靠他人来提供各种帮助,尤其是母亲的帮助,这是婴儿能存活下去并长大成人的基本需求,因此人类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他人建立社交联系,并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食物、照顾等。在纪录片《人类星球》中的第一集海洋部分,介绍了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食物主要靠海上的各种海产品,尤其以鲸鱼为主。这个村庄一年只需要6条鲸鱼就可以满足全村人的食物要求,但是每次捕鲸鱼,都需要全村人的通力配合,靠多条渔船合作,使用鱼叉,最后把鲸鱼活活累死,因为它需要拖着好几只渔船。因此即使长大成人后,如果没有建立良好的社交联系,你和家人在这个村庄里很可能会被饿死。另一个例子是村里人通过深海包抄的方式来捕鱼,简陋的渔船和氧气设施,通过一天简单的软管将氧气送到深海中撒网的人肺里。当一部分人下海的时候,穿上的人要小心翼翼维护好这些软管,一旦不小心将这些错综复杂的软管弄坏,底下的人必死无疑。这个过程,也是需要依靠良好的社交关系来共同完成。书中对为什么人类爱社交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回答。既然人类天生爱社交,那么在大脑的神经基础上,有哪些进化留下的特征,来支持"社交活动"呢,即社交天性底层的神经基础。书中比较详细描述了三大方面的内容:1)社会痛苦与物理疼痛出现很多神经重叠。即由于社交关系损坏或缺失给当事人带来的痛苦,是一种确确实实的痛苦,在神经机制上,与物理(身体)痛苦非常相似。当我们碰到钉子的时候,正常人都会立马收回手,避免被扎伤导致疼痛,这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同样的,人类会尽可能避免由于社交关系带来的痛苦,因为那同样会带来痛苦,会带来撕心裂肺。在人类的大多数语言中,描述心理痛苦和身体痛苦的词汇基本上是同一套,某种程度上跟这一神经基础有关。其中,作者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人类倾向于跟他人合作,人类都是超级合作者。诸多社会活动都需要通过与他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前面提到两个捕鱼的例子是一个证明。这种合作,除了避免产生痛苦以外,更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社会奖赏也遵循一样类似的机制,社交上的奖赏跟金钱等物理意义上的奖赏都能够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所以赞美他人也能够某种程度上让我们得到幸福感,利他行为本身就能够让我们得到社会奖赏。2)人类有一个强大的读心系统进化赋予人类一种特有的心智解读(mindreading)功能,并在大脑的神经基础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例如相关脑区的容积占比非常大。这种心智解读能力在维护良好的社交关系中非常重要,我们要理解他人的意图跟思想,要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处境,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交互动。镜像神经元提供了人类模仿能力的神经基础。这种模仿能力在早期人类社会的知识传播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模仿学会他人的技能。父母在传递给孩子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也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一岁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非常高超的模仿能力,大人们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有样学样。甚至是你无意中做过一次的某些行为,孩子都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并在平时时不时地重现一下。有孩子的父母对这一点应该非常熟悉。更高级的心智化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理解同伴的行为、意图、思想,从而进行有效的合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判断对方的高级意图,而不仅仅停留在动作上。例如我们能够很好地猜测别人是在找某样东西,需要某样东西。这些技能有着非常扎实的神经学基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共情则让人类能够感同身受,能够理解深处困境中的他人痛苦,并激发利他的行为。常言道情绪会传染,就是共情的一种体现。通过理解他人的情绪,进而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能够让我们维护好重要的社交关系。试想你有一个总是幸灾乐祸的朋友,你会愿意持续跟他打交道吗?不会的。3)最后一个进化的适应性表现,是人类为了在群体中维护和谐(Harmony),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提供了基础机制能维护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即人类其实是没有自我的,自我只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自己的一个综合描述。自我是别人和社会价值观影响我们的高速公路。这是一个进化轨迹,大部分人都认为自我是非常独特、私有、不受外界控制的一种特质,但是事实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自我只不过是进化为了帮助人们维护和谐的社会连接,而设计的一个特洛伊木马。自控力是另一个维护Harmony的武器,我们通过自我控制,避免破坏社会连接,自我控制受益的其实是社会中的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这里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自控力,例如坚持戒烟坚持运动,而是在社交关系中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力层面上的控制则成为为自我约束(self-constrain)。这一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公共场合出于社会压力,我们可能会控制烟瘾,我们不会随地大小便,我们会在社交网站上炫耀自己,试图维护自己的一个美好形象,这也是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书中最后一部分,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如何运用这种社交天性,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是社交天性的应用部分。第一个例子是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作者依然秉持金钱不一定会带来幸福的观点,认为幸福是很容易衡量的,通过一些问卷很容易量化人的幸福感。而金钱的增长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带来幸福,人们在有些情况下甚至愿意牺牲大量金钱来换取幸福感。当然,作者试验中的交换动机,事实上很复杂,而不仅仅是金钱与幸福感的交换。试验中,一些员工为了挤进"总裁俱乐部",愿意提前做销售确认,而提前确认会导致抽成减少。虽然如此,但是很难得出员工是为了所谓的幸福感而牺牲抽成。可能他们目光更长远一点,认为获取到这个荣誉称号之后,能够带来更多后续的好处。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愿意牺牲理财收益而把钱借给朋友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得出结论是为了得到幸福感。很可能是共情作用让当事人体会到困境和痛苦,进而产生帮助的动机。第二个例子是关于组织如何利用社交脑来提高组织的效率。非物质的激励机制是其中一种方式,一样能够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依恋感。作者鼓励企业创建良好的社交环境,员工之间的相互关心某种程度上能够提高战斗力,也就是凝聚力能够有效帮助团队提高效率,这也是社交脑在起作用。另外拥有更强社交能力的领导,更受员工欢迎,社交能力是领导力矩阵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后是教育的一个应用,尤其是初中教育。作者认为,课堂是对人类社交欲望的压制,应该更多地引入社交关系。一些证据表明,通过引入社会元素,能够触发大脑的记忆机制,使得学习效果更好。试验中,如果被试学习某个东西的动机与社会连接相关(例如为了进一步传递信息/建议给领导),相比为了完成测试(考试)而学习,效果更佳。其中可以参考的一种机制是learning for teaching,我们常说如果你能够把某个知识跟别人讲清楚,那么你自己一定掌握得更牢靠,这是被认可的事实,即使可能我们是为了不让自己丢脸而更佳拼命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很难建立直接单纯的因果关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不知是翻译差,还是原文差,我实在看不下去。我看的时候不停的要问so what, 一直找不到答案。
  •     全程跟着湛庐的精读班阅读,这次精读体验真的让我获益良多。通过全书的阅读,使我进入了社会认知心理学这个全新的领域,使我了解了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三大社交驱动力,对生活中很多人际现象进行了合理化的解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其实并非我们没有情商,而是因为我们懒得运用我们的心智解读能力,而启发式的方式往往使我们产生各种偏见;在共情上,我们不仅需要有同情心(情感共鸣),还应该有理智的思考和冷静的行动,否则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在自我与自我控制,都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产物,这些都是人类为了使群体利益最大化而逐渐进化出的一套“相对完美”的机制。徐卓老师的导读也我让收益匪浅,尤其赞赏老师说的,读书不能太贪婪,与其说我们是在“学习”,不如说我们是在“吸收”并“完善”我们已经固有的三观……如此看来,本书就非常值得一读
  •     这本书不是讲社交网络的,是严肃的科学著作,主要是从进化的角度,用实验的方法,分析人的社交天性:1、连接的需要,2、心智解读,3、社会协调。最后还讲了社会脑的运用,企业如何激励员工,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除了内容略显拖沓,整体上还是能涨姿势的值得推荐的好书。
  •     读完后对人类大脑的理解得到了明显提升,为自己原有的分析架构补上了一块社会脑的短板,由衷感谢利伯曼教授的思考与分享。
  •     人类大脑布线决定了人类天性就要拥抱社会:从嗷嗷待哺的婴儿与照看者分开就哇哇大哭,到校园霸凌事件孤立孩子进而影响整个学校成绩;从看到社会弱势群体的共情行为,到社会价值观的大脑植入。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联系:与家人、与朋友…《社交天性》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一切的缘由,值得推荐
  •     not bad
  •     实验部分较多,读起来比较难。对于想要从里面学习社交技巧的人来说,会失望的。
  •     本书涉猎的内容不多,精细度非常不错,文字表达不够精准,也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但瑕不掩瑜。这本书不好消化,没一定的知识储备,需要缓慢的精读才可能慢慢吸收。
  •     7分。心理的痛苦、社会认知的痛苦也是真的痛苦,全都是大脑的两块区域决定的。对我而言太这本书太像科学研究报告。20% 之后随便翻了翻,不看了。
  •     刚开始读,只看第一页那张能拉开的彩页就觉得很有意思。广告是如何发挥影响力的?好销售的共通之处是什么?被人拒绝或排斥会引发真实的痛感…这些问题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好的心理学科普读物就应该做到这点。
  •     从脑科学解释社交心理学。喜欢这么“科学”的角度。让我理解了社交强需求的本质。
  •     很赞。
  •     道德情操论?
  •     看题目和目录就够了
  •     用了太多生理学进行佐证。
  •     精读
  •     具有颠覆性,以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社会性,让社会心理学的那些心理效应都有了依托,比如从众,膜拜权威,期望效应,等等。人是社会动物,这本书让人意识到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即我们在心理上渴望与人建立社会连接。
  •     就像是一个搞生理学的研究人员,认为自己可以解决临床问题一样。书中的研究成果只是基础研究结果,离实际应用层面还差一个转化医学。而那些已经形成的结论,又无甚新意。
  •     用神经科学给人类行为除魅。你作为人类的存在本身就已经决定你没有太多选择的空间。(感觉要把相关论文找来压压惊)
  •     行文拖沓,而且我质疑本书的观点原创性。不过有一句话说到心坎里了:大脑天生热爱社会连接,糟糕的社会连接对一个人身体的伤害可能相当于每天抽两包烟。
  •     作者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文字也非常引人入胜,《社交天性》揭示了人类的大脑是如何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纽带的,让我们不断反思社会连接的重要性。
  •     许多大家推荐,值得期待。读后觉得有些反常识,作者把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更加提升了一个层次,人真的是有趣的社会化动物。 人脑默认的网络(空闲进程?)就是关于社交的; 人的大脑进化成功的标志不是智力而是社交能力; 语言上的伤害等同于物理痛苦,赞扬也是如此; 镜像神经元----对心理学来说犹如生物学中的dna,一切有个大统一的框架了; 共情,社会心理的巅峰,而自闭症则是底谷。人的大脑天生对人感兴趣,好八卦;“自我”犹如特洛伊木马,把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植入到了我们内心。感觉有些内容和哈里斯的某些理论有相同。
  •     进化出来的大脑硬件决定了人类的社交天性
  •     相当精彩
  •     五星。不是说书写得有多好,而且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值得每个人去读的一本书。
  •     信息量略大,整本书的思想需要慢慢消化。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不过感觉全书有些过于学术,如果更通俗一些或者能够更加贴进生活会更好
  •     主观地承认不是我喜欢的那类书。力图从生理上解释人是社会动物。不过,其中有一小节,大意是“利他”更幸福,而要“达成自我”会因为自我终究难以达成于是痛苦并且利己不是大脑的选择。觉得很不能接受。大概是刚刚看完《文学回忆录》的关系:一个人要孤独地追求艺术,而不是淹没于群体。
  •     深入浅出
  •     这本书写得挺好的。有理有据 非常注重实验和论辩过程。
  •     好书
  •     喜欢书中的一些观点:拥有一个随时可见的朋友能大大提升幸福感,对员工的社会奖赏的益处远大于金钱奖赏,社交的重要性比我们想象的大的多,书里的观点也改变了我看待亲人和朋友的态度。
  •     生物学和神经学内容太多了吧。。。
  •     #K006# 很学术的 但是不难读
  •     作者是神经科学大咖丹•格尔伯特的弟子,创造性地将认知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结合到一起,创立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新流派,本书是该流派奠基之作,也是解读“社会脑”目前为止最好的一本书,推荐阅读。
  •     神书级别
  •     读过的第一本关于neural social psychology的书
  •     关于人的社会性的研究说明。人自然本性中是喜欢社交的,获得社会认可与吃一块巧克力等实际物质刺激一样给与大脑相同的感觉。要像注重人的身体痛苦一样重视人的心理痛苦。
  •     本书讲了那么多,对我来说,只有一点,不要宅了,多出去和人交流,多沟通,切断社会联系是有害的。
  •     不错的书。也算是解了我对社交的排斥。
  •     从生物学的角度解读大脑,回答人类为什么喜欢社交。很有趣的角度,也给我们实际的思考。再次说明一切学科知识都是相关联的,圆形监狱、斯坦福监狱实验、前额叶的自控系统~内容很有趣,就是结构上感觉有点奇怪,国外作者的特点,针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以至于我在角度的错乱中失去了原来的论点。思维导图有待整理~
  •     比较烧脑的一本书。但是还是值得看一下。里面讲述了很多测试,然后得出一些可能还具有争议的结论。并且有一些是可以用于解释我们现在的生活的一些现象的。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
  •     看看
  •     文笔不错,但我还是无法寻找到答案的线索。
  •     普通的畅销科普调调,但还算能读下去的那种。
  •     脑科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大杂烩,结合心理学实验解读大脑皮层各个部位作用,内容前沿。进化神奇般创造出社交脑,让人类拥有解读别人心智能力,从而能够达成群体协作,使智慧扩散,创造出璀璨文化。社交是人的天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友善的人际关系给人以温暖。我们都应该提升自己的“社交商”。
  •     《社交天性》作者马修·利伯曼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先驱,在本书中用大量实验以及简洁的语言,从脑神经层面介绍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链接(依恋)心智解读(共情)、协调(自我控制),深入浅出的向我们介绍了大脑天生爱社交这一概念。 我们不仅可以从书中看到一位科学家如何通过实证的方式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还可以了解到社交天性如何影响企业,学校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是谁”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幸福”这两大终极命题。
  •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     这是一本,明明简单的道理,再加点配料提味的书。1、我们对恭维特别喜欢,哪怕一看就是假的的恭维,都会冲动。so,社交要甜言蜜语。2、人类只要一松懈就想联系别人,闲人都渴望聊天,渴望社交。3、人类对社交的渴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社会的联系,但想要有所突破还得靠那些不爱说话的天才们,天才发明,其他人传播。
  •     仿佛在读一本狂妄的未来之书,哈。这本书读了很久,给到了我切切实实的帮助。就对我个人的helpfulness来言,给五星。
  •     很通俗的心理学读物,认知神经视角对人脑的解读及人的认知的解读蛮有意思。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