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世纪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
ISBN:9787301223215
作者:菲力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
页数:344页

作者简介

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书籍目录

版本说明
序言
第一部
儿童的观念
第一章
生命的年龄
第二章
发现儿童
第三章
儿童的服装
第四章
小小游戏史
第五章
从不知羞耻到天真无邪
结 论 两种儿童观
第二部
学校生活
第一章
中世纪的年轻学生和老学生
第二章
新机构——学院
第三章
学校年级的起源
第四章
学生的年龄
第五章
纪律的进步
第六章
“小学校”
第七章
学龄儿童的粗野
结 论 学校和儿童的期限
第三部
家庭
第一章
家庭的图景
第二章
从中世纪家庭到现代家庭
结 论 家庭和社交性
总结

内容概要

菲利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1914—1984),法国中世纪史、社会史名家,以对儿童史、家庭史和死亡观念史的研究享誉于世。除了《儿童的世纪》外,其代表作还有《私人生活史》(5卷本,与乔治•杜比合编)等。


 儿童的世纪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今天我们的风尚、喜好、口味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们都有着被发现的开端、被推崇的过程,被遗弃的历史痕迹,如蜗牛爬过的路线,如喷气式飞机身后的烟雾,这本书很好地爬梳出那些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印迹。让我们看到,社会风尚,如对儿童的珍爱、对童年生活的美好期待,在我们文明中是一个过程,有着历史的凝结。。。。。
  •     从中世纪“缩小的成人”到现代“儿童”文/蒋竹山(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法国著名史家Philippe Ariès的经典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终于有中文翻译本了,距离1960年出版的原书,整整隔了53年。如今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译本出版,让喜爱年鉴学派经典著作的读者,得以一睹原典的风采。其實這不是亞洲最早的譯本,日本早在1980年, 就已經由みすず書房出版了日譯本《子供の誕生》。从阅读史的角度来看,直到1962年,英文译本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出版后,本书才逐渐受到学界的重视。要了解《儿童的世纪》的重要性,不能光看这本书的内容,而必须放在一个学术史的光谱来看。有人说这本书是「儿童史的圣经”。也有学者认为,本书对英国及美国的社会史研究,尤其是儿童史及家庭史,发挥了极大的影响力。台湾学界对这位史家的认识,已经距离英文本出版隔了22年,最早可能来自于梁其姿教授1984年在〈心态历史〉一文的介绍。她是如此论述这位史家的:「菲利浦˙阿利斯是对西方文明的近代发展有反启蒙式的反省的最具代表性史学家。他的成名作《法国革命前之儿童及家庭生活》,探讨近代欧洲人对儿童态度的改变。人在此时『发现』了儿童及儿童特性,小家庭生活方式逐渐代替了中古时期的社团生活方式,小家庭的发展围绕着儿童及对儿童教育的关注。”这样的理解,开启了台湾读者对这位年鉴学派心态历史学家的初步认识。我个人则是要到1988年姚蒙那本《法国当代史学主流:从年鉴学派到新史学》出版,才从“心态历史”的整体面向,接触到儿童史这个领域。尤记得那时还是大学本科生的我,在一个以政治外交史为史学导向的传统课堂之外,读到以下句子,是多么地震撼,原来历史研究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课题。姚蒙提到心态历史是:“社会文化的一系列基本层次: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与性、家庭、宗教、政权等的基本观念、态度及行为方式,口头传说、神话传奇、民俗民风、日常规范等也相继成为心态历史的研究对象。”在书中,他还明确地提到“人口、家庭结构、性,这些主题都使史学家们更加关注历史上,尤其是法国十六至十九世纪人们对家庭、儿童的观念、态度及其转变。心态史对这些主题的研究发展了前一时期社会史人口史对家庭结构的研究。阿里叶斯、佛朗德兰等人的著作使我们对16至18世纪儿童地位改变、人们家庭的转变有所了解。”随着《新史学》的创刊,透过杨豫、夏伯嘉、蒲慕州及王泛森等学者介绍年鉴学派的各种研究领域,我们才更加认识到Philippe Ariès的重要性。杨豫提到1980年代,人类学及心理学取代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影响了家庭史的发展。首先,在法国促使了新型家庭史的出现,开始着重探讨家庭成员的价值观与潜在意识。在介绍心态历史的家庭史研究时,他提到日后对文化史有深远影响的三位欧美史家:Lawrence Stone、E. Le Roy Laudrie及Philippe Ariès。他特别指出Ariès的《儿童的世纪》开拓了家庭心态史的新领域。这本书讨论了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转变的问题,涉及过去家庭史所未碰触的家庭内部的情况。Ariès认为,在推动向现代家庭的转化并构成现代家庭主要特征的各项因素中,心理态度的变化与经济因素及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样重要。此外,夏伯嘉在介绍欧美史学发展趋势时,曾提到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谈论了许多当代法国史学的动向。在同期《新史学》中,王泛森针对此书有更完整的诠释。他认为年鉴学派至第三代,发展出三种特色:一是心态史的回归;二是以计量的方法运用在文化史上;三是改采叙事史的途径。有两方面因素促成这场变革。其中之一就是Philippe Ariès对儿童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上述脉络来看,《儿童的世纪》被称做是儿童史研究的开山祖师,颇为实至名归。他的作品开启了日后一系列儿童与家庭史的历史研究。Philippe Ariès自认为是业余的历史学家,他任职于热带水果研究机构,只在闲暇时期从事历史研究。《儿童的世纪》全书分为三部分:儿童的观念、学校生活、家庭,主旨在研究欧洲社会“发明童年”的过程。Ariès认为童年时期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在中世纪之前没有所谓儿童的概念。当时的人并不知道有小孩的存在,过了七岁的小孩才被视为“缩小的成人”,而非一个有不同需求的个体。到了16世纪,成人才开始注意到儿童,溺爱起儿童。17世纪时,人们逐渐明白小孩不同于成人,不是缩小尺寸的成人。他们是独特的一群,有自己的穿著打扮及休闲娱乐。到了18世纪,现代童年概念正式出现,儿童成为家中重要份子。儿童必须接受训练,被纠正行为;且需要保护与改造。Ariès的论证主要来自于绘画图像与日记所再现的儿童形象。他分析中古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题,很少涉及儿童。他认为:“儿童形象在艺术上的缺失不是当时人们的笨拙与无能,而是当时儿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地位的表现。”直到15世纪,才出现两种新的儿童表现形式绘画:肖像画和男孩裸像画。在宗教还愿画上的儿童呈现,也可以说明此种现象。他并且以心态史的角度来解释。虽然13至17世纪的人口没有多大改变,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但是有一种新情感开始赋予这些小生命某种特殊性。以往的视而不见,此后开始,人们才共同意识到,孩子的灵魂也是不朽的。到了17世纪,独立的儿童画像才日益增多,并且普及开来。在日记方面,他透过17世纪法国皇太子路易十三的御医艾罗阿尔的日记,说明当时儿童的生活,想象他们的游戏,以及与每种游戏相关的儿童体能与心智的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儿童的世纪》影响了之后的一些社会史家从儿童概念存在与否的角度,延伸到探讨亲子关系的演变,进而扩大探究儿童周遭的社会关系,例如教育、社会福利与医疗卫生。这方面的史家有John Demos的《小联邦》研究1630年代美国麻州一处清教徒殖民地,Edward Shorter的《近代家庭的形成》, Lawrence Stone的《英国十六至十八世纪的家庭、性与婚姻》,Viviana Zelizer《无价的儿童》描述美国的儿童在1870至1930年代间,公众及家庭对小孩态度的改变、童工、夭折率、儿童照顾、领养与遗弃等主题。这些都可以「社会建构论”的取向来涵盖其研究方向。近来有学者指出,继社会建构论之后,1980年以来已有新的研究方向。这些史家不再只探讨儿童的概念,而强调亲子关系的真实面貌,可视为是“生活经验取向”的儿童史。例如Linda Pollock的《被遗忘的小孩》,驳斥18世纪的父母除了当子女要受罚之外,对其孩子忽略且漠不关心的看法。然而,《儿童的世纪》中的论点也引发不同立场的史家对Ariès提出批评与质疑。这当中有的公允,有的则是批评过当。英国人类学家Jack Goody就认为心态史表露出来的是某种智力上懒惰,坚决拒绝将心态概念作为恰当的历史解释。他批评《儿童的世纪》中的“儿童的发明”就没有什么说服力,因为其中缺乏比较的视角。他指出为了要证明这个发明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发生在欧洲,首先,就有必要知道,在此之前儿童是怎么样子,其次,过去与现在的其他社会如何看待儿童的。有的史家则从史料批评《儿童的世纪》,指出艺术绘画真能反映多少程度的真实?童年的文化再现能视为是儿童的真实生活吗?图像能显示当时社会对小孩的真实想法?也有史家认为中古时期的艺术不仅对于儿童的形象描述的缺席,对成人亦是如此,当时的精力都放在宗教主题上。因而以此来说明儿童不受重视,似乎不妥。也有史家认为Ariès只看到画家画出大家所见到的,而忽略艺术作品的传递过程中,图像背后的意涵以及复杂的社会问题。日记的引用亦是后继史家攻击的重点。有学者认为路易十三御医的日记不是17世纪正常养育儿童的通例,反而是一种政治目的下的宫廷儿童教养。另一个史料外的争议在于,批评者认为Ariès过于强调“以今论古”。也就是说,他太倾向在中古欧洲的史料里找寻二十世纪童年概念存在的证据,一旦找不着,立即下定论,认为中古完全没有察觉到儿童这个生命阶段。然而,上述总总负面的看法却更加使得《儿童的世纪》成为日后儿童史的必读经典。他开启西方儿童史书写的重要性,也挑起了批判的战火。若不是这位先驱者史家Philippe Ariès的《儿童的世纪》,我们现在可能还不知何谓“发现儿童”的概念,更看不到这么多不同主题的儿童史研究。此后四十年,大量不同时代与地区的儿童史作品陆续问世,后继研究者都受到此书的影响,亦都不满地想挑战书中的论点。Ariès在儿童史研究中的神圣地位,即在这一褒一贬之间,日益的成形。读者们若对上述儿童史的论战有兴趣,在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译本之余,不妨也搭配台湾麦田出版社2004年翻译的修正版儿童史:英国史家Colin Heywood的《孩子的历史: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儿童与童年》。读后,你将会发现,从童年“消失”的中古时代进行到20世纪末,历史巨轮已经转过了一圈,也许到了完结篇的时候。原来在Ariès之后,不断有史家冒险吹嘘他们“发现”了童年,以此来夸大他们研究的重要性,这些说法令人眼花缭乱。Heywood所提出的“童年文化史”的取向,或许是在这个“文化转向”的时代,另一个探询儿童历史的不错路径。总地来看,《儿童的世纪》的中译本出版,虽然离上述论战有段距离,但还是有其时代意义。唯有透过这本儿童史经典的阅读,我们才能更加理解后继史家对Philippe Ariès的那些赞美与批评。
  •     从硕士在读期间就受到西方新文化史的影响,开始关注儿童史的学科起源、主要论著和流派,但是起今为之,仍为窥得登堂入室的门径。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学术风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良师难觅。所以只能自己看书,寻找答案,做那些大师们的私淑弟子了。首先,是中世纪儿童概念的缺失,和近代早期儿童意识的浮现,作者充分利用了图像史料,以证成己说。可以说,《儿童的世纪》有多半篇章的分析和结论是靠图像来完成的。从版画中抽象的儿童形象到各种时间书、年历书的插图所表现的写实场景,作者安排得恰到好处。法国史学家埃马纽埃尔·勒鲁瓦拉杜里,将年鉴学派的心态史研究引入历史人类学研究,完成了《蒙塔尤》等不朽的微观史学名著。他在一篇文章中,充分表明法国史家对儿童史的关照:“享利四世对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管教很严,很粗暴,经常训斥;可是,御医艾罗阿尔对王子的教育却是亲切的、简单的、这是一种属于蒙田式的近代教育。”但这位宽仁的医生有些记载也稍显离谱。比如娱乐方面,笔者很难相信一个一两岁大的孩子,就能在小提琴的伴奏下跳各种舞蹈;三岁五个月就认识了所有字母。。。。。。该书作者,阿利埃斯在研究路易十三的童年生活时,几乎毫无保留地利用了那位御医的日记。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路易十三的孩童形象由此得以跃然纸上。从游戏到性玩笑,从服装到早期教育,细大不捐。本书很重视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诚如该书的副标题“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的题中之义。本书最大的缺陷——不是全本,而是删节本。学校生活部分只保留了结论。所以,很多资料的引用,不懂法语的读者就都见不到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paradigm
  •     儿童的发现
  •     第二部第三部
  •     第一次见此书还是在去年云中君的课上。儿童节读完,也算是特别的纪念吧。
  •     儿童的历史,有趣的历史
  •     大量运用了图像证史的方法,但书中的配图却很少。在叙述儿童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变化时也说得较为表象。
  •     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非常有趣。
  •     实物证史
  •     儿童的概念是被建构出来的,读起来不过瘾,bbc拍过《中世纪的儿童》,观点貌似有出入
  •     终于出汉译本了
  •     先不说此书论证如何,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它引发了人们,至少是我对“儿童”这一概念的思考。很平常的一个词语,不假思索,你会以为它一直就存在,可实际上呢?不妨来总结一下此书。最初,儿童和成人混合在一起没有区分,无论是服装游戏居住交往,随着学校的建立,儿童开始接触有纪律性的学校教育,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交往,按年龄划分也是慢慢形成的,最初小孩成人一起上课的情况也很普遍。不可思议的是那会的小孩很小就离开家去别人家生活当学徒,现在真没法想象,花这么多年去养别人家小孩,自然亲情纽带不牢。随着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重视,对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家庭也越发得私密,与此同时社交性相应减弱。儿童不在是玩具,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更加稳固。抽空把《童年的消逝》看一看。
  •     此书救我半条命
  •     中世纪到近代对儿童的看法的变化。
  •     记得要再看一遍。
  •     可以连着尼尔·波兹曼看
  •     开山之作让我烧支香
  •     各种反复拖沓 第二章政治正确地将学校教育部分删减 强化家庭概念 就是拿一本70年代国外著作断章取义为反个人主义背书 妄至我的30块钱……
  •     说是儿童史,不如说是成人看待儿童的态度变化的历史。从缩小版的成人,到有自己情感心智不同于成人的现代儿童,在书中我们看到历史凝聚在儿童身上。玩具,一些特殊服饰特征竟然是历史上成人世界的残留,它们当下已经过时,却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了儿童世界中。
  •     运用了大量社会学和图像资料,但这正是本书的缺陷,只有三星。译者很不错,给一星。
  •     儿童出现的背后是家庭由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转型
  •     家庭从一千年前就占据着教育的主导地位~现在家长都乐意当甩手掌柜,真是&……%¥#;家庭与社会化是不能共进退的
  •     有些内容刚好和前几天看的公共人的衰落相呼应。另外为什么是删节版啊。
  •     在宗教道德改革和社会阶级分野的背景下讨论儿童的概念,应当十分地谨慎。
  •     居然是删节版?想看全本…………
  •     很多有趣的历史
  •     这本书读起来很慢,但是我真了不起,竟然读完了。不过还得再读几遍,现在记得当时候读完对我影响很大,但是现在却不记得有什么影响了。
  •     图像证史 插图不多 其他多数图像都没见过
  •     儿童是道德哲学的产物
  •     更多的是方法论上的启发
  •     重点是观念史。从默默无闻,到图像层面的显现,到劳伦斯·斯通所说的“家内情感主义”的兴起。此外对于游戏的分析很有意思,儿童似乎也是人类的童年。
  •     小星星老师倾情推荐!观念史super cool!但,学校那一章分明很精彩为毛要删减!
  •     西方儿童史,一周目
  •     罗里吧嗦,搞历史研究的毛病,不过作者的敏感还是很值得推崇,是不是有一些锐见,可惜没有展开。删节很多,减一星。
  •     17世纪儿童受到普遍的关注。没全看完,草草了解儿童观念变迁的部分,写得很有趣味,采用的史料是日记、图画、墓碑……
  •     从中世纪的绘画、日常记录等历史文献来考察儿童观念的产生、重视及相关学校、家庭的演变
  •     看到“恶童”新闻,要想“儿童是天真无邪”的观念是如何出来的”……
  •     暑假读完的书,补记一笔。使我感兴趣的是旧世界里人们计算时间的方式,是纯自然化的,用作物的变化或者自然风貌的变化来感知。配图还算精美。
  •     儿童从家庭被分离出来,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从被发现到被重视
  •     观点好像挺有趣,但是不知真假和普遍性
  •     经如此删节,本书已更近于“家庭的世纪”,关于儿童的观点,更类似私人生活史的副产品。作者试图通过家庭和教育两方面推论儿童身份的变迁,但缺少了经济学和心理学支持,人类学研究显露出较大的局限性。
  •     依靠图画文献、道德著作以及私人文件完成的研究 关于被删节的学校部分 每章还是保留了基本观点和完整的结论 没有影响阅读的连贯性
  •     现代的童年观念在近代建构而成,萌发于16世纪,至17、18世纪普及盛行。尽管是建构的观念,但童年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始终受到人们特殊的关注和照料。然而,这并不能证明中世纪的人们拥有我们今天的童年观念,如儿童与男仆等词同义、细密画中儿童表现成小一号成人(艺术表现的时代差异?观念不同?)。高死婴率、学徒制的盛行、与成年人的混合生活、私密空间的缺失等,是制约现代童年观念发展的重要因素。至16世纪,情况有了逐步改变。超前的道德主义者的倡议、建立学校等对现代童年观念发展起重要作用。尤其是文字社会的形成,催生了现代学校,实现了儿童与成人的隔离。不容忽视的还有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现代同年观念正是由此产生并向贵族、平民两端传播。关于学校、资产阶级对现代童年观念的作用,参考《童年的消逝》、《文明的进程》。
  •     原作给5星。中译本居然只是个删节本,相当遗憾。研究生时代,读过此书日译,明白了为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说,儿童是现代社会才被发现的一类人,中世纪的儿童被当做成人的缩小版,并未被特殊对待过。
  •     随着文艺复新和资产阶级的兴起,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重新发现了儿童,开始明确要保护、教育儿童,并且开启了学校教育的形式。
  •     儿童也不是天生,而是变成的。
  •     依旧读不好一本人类学的书
  •     三星半
  •     删减版有遗憾,更加倾向家庭的分析;本书的方法立足点《图像证史》也已有评判;但研究的世界为我们打开一扇大门,令人向往。
  •     关于儿童在这个社会上的进化,主要是地位和角色的转变,读了之后对着整个人类的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有很多细节
  •     常读常新。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