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10075599
作者:[美] 埃里希·弗洛姆
页数:504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广泛探讨的一个开端:从侵犯行为和破坏行为开始,因为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并且人类的破坏心理与行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热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要想使他产生变化,就必须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够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与人格的完整,让他觉得比从前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道路。否则,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本能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分析
第一章 本能主义者
第二章 环境主义者与行为主义者
第三章 本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异同
第四章 心理分析法对侵犯的了解
第二部分
对本能主义的反证
第五章 神经生理学
第六章 动物行为
第七章 古生物学
第八章 人类学
第三部分
各种侵犯性与破坏性及其条件
第九章 良性侵犯
第十章 恶性侵犯


 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阿道夫希特勒的破坏性心理侧写性善与性恶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提出,不过两千多年来,这两套应该是对立的理论,以及彼此间的辩论,也没有什么实质的进展,反倒只是衍生非善即恶的道德判断,以及扁平的艺术角色性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作者是美国的埃里希·弗洛姆,他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作家,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本书中希望在本能主义和行为主义之外,找到另一条路,因为在弗洛姆看来,那两条都是单线解释法。人的侵犯性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跟动物共有的侵犯性,当生存利益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攻击(或逃跑)冲动,这是一种防卫性“良性”侵犯,另一种是“恶性”的,即破坏与残忍,是人类所特有的。我想这可能类似于,前者是正当防卫,后者是变态连环杀人,因为一般只有固定的模式,而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为了区分这两者,作者又进行更深一层的分辨,即本能和性格的不同,作者也把性格称为人的第二本能。此书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不过这精神分析一词的意义是经过若干修正的,而不是古典理论中的意思。老外有一种较真的习惯,没准也能称为是第二本能,总是希望能争出一条结果来,而且当发现一条道路不通时,就会绞尽脑汁另辟蹊径,或是想办法把之前争执的两种观点,融合到一套理论中去。这种死较真的态度,会让一些微少却敏感的地方,成为争论的焦点,同时也可能让整个学科发生惊人又长足的进步。这种思维方式,跟中国人通常的思考模式,有着不少的差别,〈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共48万字,分为三大部分,前面两个部分各分四章,第一部分是对本能主义,环境主义,行为主义进行了介绍,并分析各自的区别,第二部分则是从神经心理学,动物行为,古生物学,还有人类学等方面,对捕食与侵犯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在人类学一章里,有提到祖尼印第安人,信在美国西南部,以农业与牧羊为生,在经济上,虽然对物质的估价并不很高,却可以说生活在一种富裕状态。尽管可灌溉的田地有限,他们的社会态度却很少有竞争的成分,尽管祭司与官员是男性,社会却是依照以母性为中心进行组织的,侵犯性,竞争性和不合作的人,被视为异常。很有点世外桃源,或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感觉。文中还引用了,弗洛伊德给爱因斯坦的一封有名的信:有人说,这个地球上有某些幸福的地方,大自然富足地供应人类所需要的一切,那里的人民过着平和安静的生活,既不知道什么叫压迫,也不知道什么叫侵犯。我几乎不能相信这样的事,对于这些幸运儿,我很愿意知道得更多一些。弗洛姆对一代宗师弗洛伊德在尊敬之余,也不无调侃,说道:如果弗洛伊德对这些幸运儿知道得更多一些,我不知道他的态度会怎样。不过,他似乎从来没有很认真的想去知道得更多一些。书的封面上写着“阿道夫希特勒是个疯子吗?”好多人一听说某人是位心理学家时,就会提出这种傻乎乎的问题。这段描述不是简单的一句宣传语,因为如果说前两个部分会认人觉得有点烧脑的话,那第三部分的内容则是极为引人入胜的,因为除了讲述良性与恶性侵犯,还有重口味的恋尸症之外,还得到了一些历史名人,既有正方的丘吉尔,也有大魔头希姆莱和希特勒。丘吉尔是一个极复杂的人,二战时,皇家参谋长艾伦布鲁克和他在北非吃午餐,这天天热,苍蝇横飞,丘吉尔打苍蝇后,把打死的苍蝇收集起来,在桌布上排成一排,这不免让敏锐的心理学家怀疑他有恋尸症的倾向。而对希姆莱,特别是希特勒,则更像是一次完美的罪犯心理侧写,感觉是在看美剧〈犯罪心理〉一样,从希特勒的父母,早年生活谈起,讲他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罗莎卢森堡的不同,他在奥地利那段放荡和落魄的生活对他性格的影响,他身边极少数能称得上是朋友的几个人,以及他的性生活分析……对希特勒的性格刻画,即使是在影视剧中,也是一块有待开发的禁区,此书中对他性格和破坏性的剖析,当然不是为了挖掘他的“人性”,而是要用临床实例来理清虐待症和恋尸症的概念,还有打破一般人谬误的扑救,帮助人们在潜在的“希特勒”还没有露出真面目之前,就将他认出来。单从可读性来讲,如果在前两个部分,也多举一些读者熟悉的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实例,配合多种心理学主义,学说的介绍,会让人更能领会书中内容的含义,以及微妙的差别。当然总体而言,〈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一书能让生活在如今这个和平与动荡共存年代的人们,深刻的了解到侵犯性是人类遗传因子中的生物学配置,就此而言,它并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人的生存利益,人的生长,人自身和他的种族生存受到威胁时所激起的防卫反应。在某种原始处境中,这种防卫相当少,之后,人类经历了极大的改变,但我们有理由推测,人类终将走完整个循环,重建一个无人再被威胁的社会。困难当然是很大,盲目乐观也是不明智的,但只要厘清人类的本性,希望还是明朗的。
  •     关于施|虐与受|虐——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曾经关于暴力,洛伦兹的新本能主义告诉人们,暴力是动物的本性,守着不可控制的侵犯本能所驱使,这是生物演化的必然结果。然而关于人类的“破坏性”并没有这么简单的答案,面对与日俱增的破坏性,只有深度剖析找出真正的答案,才能思考正确的解决之道。本书作者弗洛姆是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本书中他分了三个部分来论述关于“人类的破坏性”。早期的弗洛伊德认为控制人类的两种基本力量就是力比多(性|本|能)和自我生存本能,在他的精神分析之中,一般都会与力比多扯上联系,后期他又创立的二分法: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死亡本能是一种自我毁灭驱力,当死亡本能与性|欲混合就成了施|虐症或受|虐症。正统的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性|欲的、生理的、心理的施|虐症的共同点还是性|欲。然而弗洛姆却认为一切施|虐症的共同核心是绝对的、无极限的控制另外一个生命的一种激情。就像现在的B|DS|M中D/S:Dominate/Submissive,意思是统治(dominance)和顺从(submission)。文中提到了很多个案例来对这一观点进行作证,其中斯大林就是精神和生理双重虐|待的著名案例。在斯大林的种种行为来看——如将某人囚禁施予酷刑,然后将他放出置于高位,他希望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绝对权力和控制力,作者对其进行推断斯大林享受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可以控制一切而不被任何原则所束缚的感觉。受|虐与施|虐症在行为表面虽然相反但他们的根基共同的都是致命的、“极其严重”的无能感,他们都需要另一个生命来使自己“圆满”。在国内这样的话题似乎比较敏感,然而我在书中却看到了不一样的解析,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学术上的解释。
  •     我是刚踏进心理学著作的门外汉,第一次读心理学作品,就有幸读到了美国学者埃里希弗洛姆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虽然对心理学发展历程了解甚少,但在弗洛姆先生的笔下,仍然可以轻松的读懂关于“人类的破坏性侵犯”的研究历程。弗洛姆先生的著书宗旨在于“分析破坏性侵犯,看看它的本性是什么,它发生条件又是什么。”不过,弗洛姆先生并非开篇就讨论自己的观点,而是先讨论分析早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洛伦兹二人的研究结论,用比较通俗的文笔讨论二人在此问题上的不同,以及这些结论对当前心理学派的影响,并找出一些线索质疑二人的某些结论,对现在的心理学分析有不恰当之处。语言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这极大的帮助了我这样的心理学门外汉对本就陌生的精神分析的探讨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对同类和异类的杀戮或其它形式的侵犯,一方面是为了自身生存,另一方面是满足凶残的欲望(除此之外毫无意义)。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做?相比其它哺乳类动物是极少有此类行为的。求证严谨是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弗洛姆先生对比了早期心理学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出发点、研究根源、方法、结论。不断提出自己的质疑,同时与其它各方面的专家保持讨论,不会直接把其它学者的结论拿来就用,也不迷信主流心理学派的思想,而是拿出更清晰的角度讨论破坏性侵犯的本质。崇敬荣格理论是本书的第三大特点。全书前两部分都在时刻提醒人们“本能主义与行为主义这种二分天下的局面,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有害无益。”第三部分中,弗洛姆先生提供了详实的论据------希特勒的恋尸症。证明了荣格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指引下的破坏性分析,还有另外一条路可走。如果没有看到弗洛姆先生对人类破坏性剖析的完整分析,我一定总会相信人类喜好残忍与杀戮是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但现在,我不会再傻乎乎的提出类似的问题了。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陪伴了我好几个月 以后也可以时常来翻翻
  •     纠缠于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话 可以看看 但是所谓的恶 和破坏性又不完全相同 不同流派对破坏性的认识还又都不一样 虽然没法得到最完美的结论 但是看看各家的言论总是好的 弗洛姆真的不错
  •     看过最后恋尸的 两个章节,
  •     “爱有时会变成恨,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但是在这里我们务必把这层意思弄清楚:变得不是爱,而是受伤的自恋心理。也就是说,造成恨的原因并不是当事人的爱,而是他“非爱”的部分。认为唯有爱才会产生恨,这是把真理变成胡说。”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未完成的生物。 唯有对生命的爱才能打败对死亡的迷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