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稿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4
ISBN:9787542620361
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页数:341页

作者简介

《文学讲稿》用于了解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不同于他的文学创作,在这部《文学讲稿》中,纳博科夫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所讨论作品的看法。可以说,观点鲜明、独到是这部《文学讲稿》的一个特点。《文学讲稿》的另一个特点,是从本文出发,从分析作品的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入手,抓住要点,具体分析,充分突出了作品的艺术性,点明了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饶有意味的是,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珍珠,骤然发出绚丽的光彩。

书籍目录

PDF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55026.html


 文学讲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5条)

  •     在《文学讲稿》中,纳博科夫还是一如既往他絮絮叨叨的风格,长篇累牍地分解小说,这时便可以清晰地瞧见他在《洛丽塔》中叙述冗长故事神经质般的模样。但不管怎样,他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透彻见解还是让我钦佩。在讲解《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章节,他解释了书信体式的写作如何帮助支撑小说的结构。在这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写作形式的绝妙之处。他还把奥斯丁式讽刺称为“特殊笑靥”。他说:“我们可以把这类句子叫做带笑靥的句子,它是作者白皙纯净的面颊上一个具有微妙的讽刺意味的笑靥。”确实,在读到奥斯丁那看似平常但内含讥讽的句子时,你不会马上反应过来;但当你意识到她在开玩笑的时候,你的嘴角也会浮现出一抹微笑,感受到她独特的魅力。纳博科夫的创作离不开薇拉。我时常想象薇拉在为他提建议时,是否像是一位母亲在为年幼的婴儿擦拭嘴角的汤汁。他改不掉一些婴儿的习性,但毫无疑问,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智者。
  •     “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请记住,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不想干别的,偏偏要当开文学课的教授。”“拿《包法利夫人》来说吧:如果翻开小说只想到这是一部‘谴责资产阶级’的作品,那就太扫兴,也太对不起作者了。我们应当时刻记住: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艺术天地……”纳博科夫对于小说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细剖析,总让我想到那些在电视上侃侃而谈的红学家们。而两者不同的是,纳博科夫从没有试图在文学作品中找出与现实对应的拼图小块,而是把那些伟大的作品,仅仅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对待。
  •     去年我曾经找遍整个网上网下,包括二手书店,都没能买到这本书;得知今年三联书店再版,一到货马上抢购了一本(决不外借)。这本书的封套上有一句广告词:大师讲授大师,天才解读天才。 纳博科夫这位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我不清楚。但这本书对我们这些一直在中国语文教学方法下理解文学的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解读文学的方式。让你幡然领悟到,原来文学是可以(或许应该是)这样阅读的。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表现手法或者说是细节,才是小说才称之为小说的精彩之处。局限在思想及主题上,都会忽略一部小说的艺术成就
  •     天才。
  •     大爱纳博科夫!精辟,独特!
  •     营养丰盛,不读后悔
  •     忙里偷闲,想到学生物的包先生早就读过这书,多少还是感到手心有汗
  •     不仅治失眠,抱着它上厕所拉屎都快了。
  •     纳博科夫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强调对文体、文词(隐喻、明喻、超越常识色香味俱全的想象力)、结构、风格、句式以及作家天赋灵感的格外关注(解构与创造重建),亦可看出他对那些一味追求宏大时代主题号称关注社会政治人性等问题以企图唤起道德感正义感之写作的嘲弄不屑。阅读文学作品即是品尝人类思想所能提供的最珍奇最成熟的艺术之果,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喜悦与巨大满足感。也许只有对照原著才能更加充分理解他所指出作品中的那些以往为我们所忽略的妙处来。
  •     看了包法利夫人而已
  •      称职的领路人。
  •     老纳时不时就会毒舌一两句,尽管有时与所评书目无关...
  •     然而,真的让我修这门还不如去死_(:зゝ∠)_
  •     哈哈,对我影响深远的书~
  •     ⭐⭐⭐⭐⭐⭐⭐⭐⭐⭐⭐⭐⭐
  •     纳博科夫是个细节控。熟读很多遍之后,小说的时间性消失了,如画一般展现在眼前。好的文学经得起凝视与推敲,就像从黑沉沉的时间之河中跳出来,看到两岸错落地开满了花。
  •     许早以前看的一本书,扫描版的文字很不清晰,但是纳博科夫的文章好极了。吊诡的是此书中納氏言辞满是博采众长旁征博引,谦逊而且厚重,很不像他个人创作的极度风格化,很好读。
  •     不太像学术性分析,纳博科夫分析的很有趣。
  •     对最后一篇有细读,不断变格的内容确实是不赖;分析文章(其实算不上是批评文章)确实是文本细读,但稍微狭隘了;分析《追忆似水年华》那篇多少还是令人赞赏的,但又绝不是激赏。纳博科夫只是有天才的一面,而并非全部的天才,而他的语词的傲慢也好锐度也好,恰好如实反应了他的天才。
  •     纳博科夫像一个奇迹。
  •     当然。
  •     那啥,第一个故事全是复述,上课时间用不完吧:(
  •     对于文本的分析很精致,要是我也能如此精心的阅读就好了。
  •     纳博可夫文艺观
  •     完全失忆
  •     慢慢读……一个优秀的读者,一个成熟时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不得不说他的某些观点是有局限性的,他的观点只适用于某些他读过的作者。他也提到,不能以先入为主的观念来看待一本书,这是可取的!
  •     抛弃主题,用独特的视角回归文学的本身,科学手术刀似的鉴赏与解剖。
  •     上海译文2017年要再版啦
  •     先记一个 P20 电子版不能自动保存页数只能靠豆瓣了。 先打四颗星吧超出预期的话再添星
  •     断断续续读,反反复复看,越来越觉得好。当然分析乔伊斯的那章没看。因为还没看尤利西斯。
  •     受新批评影响的细节控和嘴炮大师看作品的角度都很新奇,对这种晓畅平易但言之有理的书评我是服气的
  •     细致入微,狂妄且有资本
  •     文学的愉悦感是无上的
  •     一言不合就复述原文。
  •     博纳科夫在前言里写道: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     看纳博科夫讲东西,就觉得自己之前都白看了。
  •     最爱的还是那篇序言!
  •     没有卖的.....某宝搞复印版来看,复印机油墨有点多稍稍晕开字迹,搞的像是某个年代的禁书似的........若是俄罗斯文学讲稿这个样子读应该更加应景。纳博科夫的这一系列讲稿让我隐隐约约了解了他所认为的文学应该是个什么东西,好的艺术品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有时候我们读到一些地方那种脊椎发麻的感觉因何而来,纳老师非常推崇那种前后呼应各种小伏笔各种借景抒情,想来和我们看电影找彩蛋的心情差不多。而且会觉得在他心中写作并不是天才的灵感爆发,下笔一泻千里;而是步步为营,暗度陈仓,是一种需要投入劳动的“剩余价值”,我下意识的就觉得纳老师的作品匠气应该很重,灵气会少一些。本来想看看纳老师的星座,但是有12天的争论,偏偏这12天决定了他是白羊还是金牛......(无所谓了,都不是我以为的那个)
  •     值得反复品读,特别要结合作品,学习细读法
  •     完全读懂这本书不太可能
  •     就这破书,不看也罢
  •     這是本通往這個俄裔美國人藝術觀的書。
  •     估摸着老纳不屑于把自己独一无二的欣赏品鉴嚼碎了给人吃,但既然是老师讲还是要讲的,于是就出了这么个玩意儿——多原文,不是方便懒人;分析透彻,不是为了炫技。好像在说:我的解剖过程你爱看不看,但一定是最好的。
  •     形如“五光十色的棱镜”之诸艺术手段在文学与现实之间造成完美隔感,同时唯风格和结构是举的纳氏致力于令其显影,而他眼中的“优秀作者”是否乐得与这类读者当风相拥。
  •     文本细读确实重要,但如果不谈意义,那文学还能称之文学吗?
  •     好得不能再好,作品同样选择属于自己的读者。【以及大赞这本书的翻译,把纳博科夫的讥诮幽默智慧都翻出来了
  •     心中的神级人物,用最简单的话说最晦涩的文本,用最有趣的例子讲最枯燥的理论。他说一个孩子大叫狼来了后面果然紧跟一只狼,这不是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没有狼,这才是文学,他说读书要用脊椎骨,他说了很多让人回味无穷的话,他让我想起我的老师。
  •     外国版文学回忆录
  •     细节大于天。 对纳博科夫的星盘很感兴趣。应该是个处女特质比较重的人吧。感觉双鱼——处女轴线很凸显。
  •     只需看他的方式,不必实行
  •     作为评论家的纳博科夫比作为小说家的纳博科夫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     看了最后附上的试卷,这门课考起来应该挺头疼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