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喂大孩子:培养懂爱会爱的孩子》书评

出版日期:2014-6-1
ISBN:9787512708386
作者:故事达妈团队
页数:209页

懂得感恩与付出,学会爱与被爱

其实,看完这书再看这个书名,实在是O__O"…只想说,为毛编辑就不能老老实实的把书名改成《给孩子讲温情故事》之类的?本来么,实质上就是个给家长们介绍适宜孩子阅读的绘本和故事的导读推荐。别看这书名里的“培养懂爱会爱的孩子”看着是挺让人不明觉厉的,充其量那也就是个广告语,跟那个减肥广告里的“永不反弹”似的,做家长的也别太较真了。这年头,认真你就输了。还有更遗憾的则是,该书或者说是该系列的书里绝大部分收录的绘本、故事,内容适合的只是低幼龄的孩子,面对的读者的年龄层太小,差不多都只有3-6岁大。而我家的孩子也已经不算是小学低年级生了。当然,以时下图书市场上销售的绘本种类繁多,做家长的为自己的孩子挑选适合的读物就成了一个烦恼。买了这本书能预先浏览到那些故事的内容情节,而不仅只于寥寥数语的梗概大纲,再按照自己的口味按图索骥,的确十分便捷。至于说书里其余的原创内容。做家长的看看就算,完全没必要当真,甚而是奉为圭旨。不过多看书,能够让孩子【想象力获得了提高,思维也得到了锻炼】。这话倒是不假的。反正,人的天性就是好奇的,而孩子的天性就是探索。对于懵懂的孩子而言,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接受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规则的过程。当然,你完全可以放纵自己的孩子任性妄为、无所顾忌,成为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小野兽;也是可以,早早的通过各种故事和过家家之类的小游戏,潜移默化的让孩子知道限制与界限,知道哪些是能够做的,哪些是不能够做的……让他成为一个值得人爱的人。事实上,书里大多数的故事,与其说是“学会爱与被爱”,倒不如说是“懂得感恩与付出”来得更恰当。而大抵来说,“会做人,会处事”就是高情商了。所以,感觉这本书里,比如,控制情绪,不迁怒身边的人的《是蜗牛开始的》;正确的对待朋友的方法,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大熊有个故事要说》;学会求同存异,即使性格不同也能成为好朋友《两个好朋友》;学会主动交朋友,有时候敌意只是源自不了解的《敌人派》等等故事,是不是分类错了?和那本《用故事喂大孩子: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几个故事调过来就对了。感觉这书里最符合书名的,大概就是那篇《一口袋的吻》了。虽然故事的主角不是那位‘妈妈’,但是她和主角间的互动,仍令我深受感动。爱,不只是缄默的付出,还要用语言来诉说——表现出你的爱,让孩子知道,也让孩子知道,怎样表现出他的爱。说真的,很赞赏作者言及亲子关系的部分,感觉分析得是很到位的。书归正传吧,说回到孩子的问题,真心让人心力憔悴≥﹏≤孩子还小,没上学要为了她以后上学操心,等孩子大了,又要为了她上学操心,孩子上学操心她的学业,孩子放假操心她的安全,关键的,现在连校园内的“安全”也令人堪忧了——没有错,直白点儿说,就是那个校园暴力事件!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不管是什么学校,从来不乏这样的情况,只是轻重的问题。在男生的群体中尤其严重,甚至时常伴有暴力,女生倒是排挤、侮辱,语言上的冷暴力比较多。以前还感觉都是外国的事儿,和我们国内的学校没什么关系吧;再后来感觉都是中学生的事儿,和我们小学生没什么关系吧;可到了现在,连幼儿园都不太‘安全’了。小孩有时候会变得相当的无情和粗暴的,不都说“小孩子是最天真,也是最残忍的”嘛,所以,他们能任性的从不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想到了就干。“欺凌”的话,如果是动手动口,还能去告老师,让老师做主,可现在的小孩越来越精灵,也更新换代到了更不易为人发现的“冷暴力”了。是的,就是“被排斥”。问题是,为什么通常会被“欺凌”的,反倒正是那些情况特殊的,更需要别人关爱的孩子?因为情况特殊,更需要旁人的关爱,反倒成为被奚落被欺凌的对象;因为被被奚落被欺凌,更需要人的帮助,所以显得情况特殊。大概就是出于人与生俱来的欺软怕硬的劣根性吧。这两者简直是“鸡生蛋”或是“蛋生鸡”那样的问题,都成了死循环了。人们习惯把大众的、常见的称为常态,而小众的、大众无法理解的就成了不正常,这不过是一种误解罢了。他们不是不正常的,不是错误的,没错,他们只是跟别人不一样而已。可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是跟别人完全一样的。只是因为不想要也成为不一样的,所以,面对“欺凌”的时候就袖手旁观,或者也加入进去成为加害者,只能是不大能理解时下小孩子的思维模式了?书归正传吧,反正,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人另眼相看,更直白点说就是被歧视。当然,很多的老师家长,在教孩子的时候都说的很好,“不能歧视别人”什么的。可是你说的再好,可也架不住许多做家长甚至是做老师的,在自己的言行中不自觉的让孩子学会歧视别人!比如,“XX的学习那么差,你和他做朋友能有个什么出息”“XX看着就不是一个好的,她的爸爸就是卷了钱跑了,你相信妈妈不会害你”……【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书里也关注了这个问题。那个《没耳朵的兔子》的绘本里,讲的就是这方面的故事。其实,想一想,那些看不起别人歧视别人的人,他们自己就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时错误的吗?大概,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那么做“是错的”,但是,这种“知道”,就像大家都知道闯红灯不对,但是下一次看到了没有车子经过的红灯,依旧会闯一样的毫无意义。光知道没有用,更关键的是要懂得,这是个不可碰触之禁忌。事实上,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将心比心”!你可以不喜欢对方,但是你没必要特意表现出来。更不应该因为感觉对方和你不同,就排斥对方,甚而是攻击对方。当然,一味的付出友爱,不管对象的情况,肯定也是不对的。付出友爱也是要看对方值不值得的,就像是绘本里那些歧视小兔子的同类,它们不想要找小兔子玩儿,小兔子也没想再去找它们玩儿了,毕竟,上赶着不是买卖,又何必去热脸贴那个冷屁股呢?书中每个介绍的故事或者绘本后面的【怎样讲好这个故事】,与其说是导读,倒不如说是语文科的教学大纲。类似那样框架的东西,对于缺乏想象力与自主能力的父母家长倒是个福音,反之则不然。话说,这个世上,哪有非黑即白的事儿呢?事情都要辩证的来看,当然故事更是了。别看这书里,总是在说做家长的不能太主观的对孩子,但书里写的那些对故事的分析什么的,也没看能有多么的客观了。比如说,就像《大熊有个故事要说》这个绘本,正看的话,是要教孩子们学会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是,从反面而言,不也是教了孩子们,原来能够拒绝朋友的要求,也是一种勇气嘛。就像是《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里邓布利多给纳威加10分的理由,——能够敢于拒绝自己的朋友,也是一种勇气!也许不理解的人会说你做的不好,但是如果是自己认为做的对的事儿,那么,就勇敢的去做吧。还有,经典的格林童话《六只天鹅》。书里讲解这个故事的重点是“善良终会战胜邪恶”,但是,我从小时候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直到现在为止,都无法理解,——明明未竞全功,自己最小的哥哥还有一只臂膀是翅膀,为什么公主先想到的是为自己开口辩驳?如果,是我的话,我是会一直保持沉默的,让哥哥们替我辩解好了,而我要做的,是去墓地里采集荆棘(这书里写的是水马齿草,但是我看过的其他版本说的都是荆棘)。直到织好了那只袖子,哥哥全都恢复了原状,我才会开口。毕竟,让王子们恢复原形的要求里可没有说过,衬衫是只能织一次的吧(#‵′)凸!PS.【】内摘自原书,非原创。

故事,讲好才有用

为孩子讲故事的重要性人所共知,也得到了年轻一代家长空前的重视。但是,很多家长要么是照本宣科,照书念,孩子不爱听;要么是把故事讲得干巴巴,道理讲不出来,孩子听不进去。作为一个两岁多男孩儿的父亲,也为些头疼。可以说,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得让孩子听得进去,喜欢听,并在此基础上能够从中领悟到道理,成为现在家长面临的一个不小的挑战。就象用对方式做对事一样,故事,只有讲好了才会有用。那么,怎么才能把故事讲好、讲得有用呢?《用故事喂大孩子》是故事达妈团队——由一群爱孩子、每天认真给孩子讲故事并享受亲子阅读的家长组成——编写的一套五册本丛书,旨在帮助家长们学会如何来讲好故事。每一册围绕一个大的教养主题,在这个大的主题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关键词,再根据这个关键词来选取故事,并对为什么选取这个故事、故事为什么好、如何讲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是他们亲身实践的结晶。手头这本《用故事喂大孩子:培养懂爱会爱的孩子》是这套丛书的第三册,以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为主题,选取了36个故事为样本。它的第一故事是《红狐狸和小鸭子》,在看过故事梗概还没有看作者们的讲解之前,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如何来给儿子讲这个故事?我可能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绘声绘色地形容狐狸、鸭子上,但确实想不出来应该如何让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体味到爱的力量。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作者认为,首先要浓缩这个故事的篇幅,因为原故事太长了,不适合太小的孩子;讲的时候要用一种生动的、口语化的语言为孩子讲述,把孩子吸引到故事设定的情境中来;讲完之后要和孩子讨论狐狸为什么能够克制自己吃掉鸭子的冲动,而把小鸭子养大,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孩子感受爱,体会爱,理解爱,从而激发孩子内心爱的潜能。事实上,按照编辑最初的目的,这套书应该算是家长们的故事辅导书,在于教会家长们讲哪些故事、如何讲好故事,从而发挥故事在教育孩子中的最大效用。在我看来,这本书同样也是写给孩子的,每一册中的故事都是从市面上经典、最受欢迎的故事书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在避免了家长们搜寻好故事的烦恼,也让孩子们通过一本书就能听到是当下最优秀、最精彩的故事。书,选对了才好读;故事,讲好了才有用!希望家长们能够通过这本书掌握讲故事的要领,希望孩子们通过书中的故事可以真正懂得爱、学会爱,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生命注入温暖的色彩和强大的力量”,终身受益!


 用故事喂大孩子:培养懂爱会爱的孩子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