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家:2025

出版日期:2016-9
ISBN:9787807681616
作者:[日] 原研哉,张永和,张轲,MAD,张雷,梁井宇,[日] 岛田阳,华黎,大舍建筑师事务所,Crossboundaries,王昀,NEXT Architects,[日] 青山周平,王辉,史建,周燕珉,许知远
页数:216页

作者简介

2025年,你会住在哪里?以怎样的方式与这个世界保持联系?
看见吗?这个未来并不遥远,它是可以触摸的。
这是一个以建筑设计的方式,发自未来的邀请——
来这里,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未来居住方式变化的趋势与可能,一同窥见改变。
我们关注城乡变迁、关注空气质量、关注蚁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天然联系、关注对自然的保护、关注科技与智能模式、关注原初生活形态、关注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人居状态……关注“家”的意义。
在《理想家:2025》一书中,日本中生代设计师原研哉,联合国际级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张永和、张轲、马岩松、张雷、梁井宇、岛田阳、华黎、大舍、Crossboundaries、王昀、NEXT Architects、青山周平、王辉,以及建筑学界研究者史建、周燕珉,探索未来十年场景下,建筑与居住的种种可能。
“我们与具备优秀创造力的建筑师一起合作,把潜在的未来社会发展问题、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以史无前例的创新想法通过“居住—家”的形式可视化地呈现给社会。
“我们重新审视各个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革新浪潮。同时还希望能够以普通民众便于接受的形式提供启示,以便帮助人们探索出适合自身生活的家,由此启发出更具智慧的人居关系。”
——原研哉
“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设计师, 首先不仅要掌握熟悉建筑领域、 设计领域之内的知识和状况, 还要关心建筑学、设计领域之外的东西。从领域里面突围出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参与到更大的社会问题中去。 ”
——张永和
“我经历从集体主义的20世纪到这个高度流动性、无根感的21世纪,这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旅程。既包含兴奋也让人深感困惑,你似乎在同时创造与失去自己。而这个社会变迁的经验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它也是一种更普遍的世界经验。你熟悉的旧世界加速消亡,而新世界仍在诞生之中。如何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家的归属感? ”
——许知远

书籍目录

序 言︱原研哉
第 1 章 运动的未来
能源
移动
旅行
人工智能

第 2 章 未来居住展望
中国的“理想家”︱土谷贞雄
无根者之家︱许知远
追求可促进人类进步的空间模式︱长沼博之
第 3 章 未来居住研究
自行车宅︱张永和 ×自行车
胡同MINI家︱张轲 ×汽车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对话Ⅰ
微园林︱MAD ×卫浴
树屋︱张雷 ×旅游度假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对话Ⅱ
回宅︱梁井宇 ×农林木业
家具之家︱岛田阳 ×家具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对话Ⅲ
自在之家︱华黎 ×家居
私•物•邸︱大舍 ×文创
i-Living︱Crossboundaries ×智能家居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对话Ⅳ
千手之家︱王昀 ×人工智能
呼吸宅︱NEXT Architects ×建筑更新产业化
400盒子的社区城市︱青山周平 ×共享社区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对话Ⅴ
重叠共居︱都市实践 ×青年公寓
第 4 章 未来居住对话
超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居住展望︱周燕珉×土谷贞雄
从福绥境大楼谈起︱张永和×史建
第 5 章 年度回顾
原研哉专访︱原研哉×王昉
创想倡议︱“99+1关于未来,我有话要说”
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回顾

内容概要

原研哉︱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张永和︱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美国MIT建筑系前主任、实践教授,同济大学教授,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
张轲︱ZAO/standardarchitecture标准营造创始人、主持建筑师。2011年美国《建筑实录》杂志全球十佳“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MAD︱由建筑师马岩松于2004年建立,以东方自然体验为基础和出发点进行设计,代表作“梦露大厦”屡获建筑界殊荣。
张雷︱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兼总建筑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英国ICON杂志20位具有未来影响力的青年建筑师。
梁井宇︱场域建筑(北京)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城市研究者。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岛田阳︱Tato Architects /岛田阳建筑设计事务所。2013年获得LIXIL设计奖2012年金奖。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耶鲁大学,曾实践于纽约。
大舍建筑师事务所︱2001年成立,由建筑师柳亦春和陈屹峰主持。代表作龙美术馆西岸馆获英国AR Emerging Awards 2014年度建筑奖。
Crossboundaries︱2005年成立,拥有来自亚洲、欧洲及北美的国际设计团队。
王昀︱日本东京大学博士,2002年成立方体空间工作室(Atelier Fronti)。第十三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参展。
NEXT Architects︱1999年成立,北京事务所由荷兰建筑师John van de Water和中国建筑师蒋晓飞主持。2010年“荷兰年度最佳建筑设计机构”。
青山周平︱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其“南锣鼓巷大杂院住宅改造”项目受到广泛关注。
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获得者。
史建︱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有方空间合伙人。
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住宅及老年建筑规范标准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特邀撰稿人: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办人。


 理想家:2025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主创签名(部分): 原研哉、许知远、青山周平、张永和幸福感不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而是一种从个人意志和充足感中产生的类似内心精神一样的东西。在预定的现实之中构建怎样一个动态的未来,是问题的核心要义所在。——原研哉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设计师,首先不仅要掌握熟悉建筑领域、设计领域之内的知识和状况,还要关心建筑学、设计领域之外的东西。从领域里面突围出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参与到更大的社会问题中去。——张永和我经历从集体主义的20世纪到这个高度流动性、无根感的21世纪,这是一个高度压缩的旅程。既包含兴奋也让人深感困惑,你似乎在同时创造与失去自己。而这个社会变迁的经验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它也是一种更普遍的世界经验。你熟悉的旧世界加速消亡,而新世界仍在诞生之中。如何为我们创造出一种新的家的归属感?——许知远我们开始和中国的建筑师、研究人员以及企业一起,探索中国的社会课题以及人们今后的生活、居住理想。——土谷贞雄只有在“真正意义”上让人类获得进化的家才是智能家居,也才是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未来建筑”。——长沼博之主创人员签名本,2016年9月期间,还可以在京东网上商城购买到。
  •     看完了,没有很大的惊喜,借了原研哉的名义,可惜他只是这个理想家活动的组织者而已,并没有看见他提出自己的设想。而所收录的一些设计师的 点,也只有两、三位的设想具有吸引力,参考性也很小,此书的定价过高,不建议买,特别是那些冲原研哉的名气想买的,快收回去这个想法吧!而且书里收录了与设计畅想无关的商业访谈,真的很不舒服
  •     历史上,无论是农耕文明、游牧文明,还是渔猎文明,尽管他们在人类千百年的生存中对家的形态理解各不相同,但却对家的公共价值有着相似的社会认同。家是温暖的地方,也是人们精神的寄托,家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设计师的理想家与设计师的责任是分不开的。“人类的居住条件直接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受控制的城市扩张会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后果。”这是1976年联合国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第一次住房大会(人居I)时提出的。在每20年举办一次的世界人居大会上,1996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居II)的《人居议程》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全球住房和居住条件的恶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达到了可能发生危机的程度”,“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充实地生活,享有尊严、健康、幸福和希望的地方”。4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即将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人居III)大会,将以“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更是把居住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人类、环境、经济和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创意未来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作为理想家、设计师的责任和挑战,任重道远。家,不单纯是住宅产业化的商品,还是每个人身处的居所,更是承载情感与梦想之地。它既是各个产业的交叉点,又是文化生活的基础。我们将迎来怎样的未来,人们的生活、关于幸福的形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对“家”的思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与每个人切身相关的问题。“中国当下面临的全新局面,很有可能会对世界住宅史产生影响。”能源、移动、旅行、人工智能,四大议题被确定为中国未来居住社区研究平台的重点方向。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联合位居世界前沿的建筑师群体,历时三年,即将于2017年在中国推出建筑概念展——CHINA HOUSE VISION理想家。本书将如实记录和承载这一群怀有梦想的重量级建筑师/建筑事务所的深入思索和亲耕过程,于有限可能中,为读者呈现中国未来场景下人居环境的真实解决方案。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对未来高密度住宅的各种想象,但这种集成集体性的住宅真是让我不适我讨厌人多
  •     哪有那么好,过誉了
  •     xdfsdxfg
  •     关于未来家的理想存在形式的探讨。重点着眼于未来的共享型社区,能源可持续,智能新科技,传统与潮流的和谐共存,个体个性的体现,但实话讲,每一个实验都不是很感兴趣,只有一些细节的新科技让人着迷。
  •     A lovely book for all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s. It cares for not only living but new ways and how to make it realized. We all need to care about needs for most people. Even for commercial benefits~
  •     冲着青山周平买的
  •     做书的形式挺值得学习,大设计师定主题聚人,品牌有资金,建筑师实践,然后将实践成果集结成书,还能服务与明年的展览。当然这只是理想家这个庞大体系的一部分,所以好的策划的作用不可低估。
  •     i-Living很有意思,畅想了未来家的理念,并没有局限于家具、模块化设计方面。模块化设计最好的是青山周平,可行性高。最扯淡的是马岩松,不仅破坏胡同风貌,而且按照他的设计,只有城市地下铺满下水管道并且保持畅通才能实现
  •     以学环艺的眼光来看,这个书上的十三个案例的作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理想家)来提出了不同角度的方案,与我脑中模糊的想法是类似的。虽说有些提案不符合实际或者有些俗气了,但设计过程都是值得学习的。打算再读几遍,当作毕设的参考资料了
  •     不同设计者提出了对未来理想之中家的不同概念,有的回归自然,有的利用科技,虽然观念不同,但都在思考家的作用。非常认同里面的一个观点,设计师应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     只是为了青山周平
  •     如果有展览我想去看诶
  •     想法很多,但感觉谈的很空泛
  •     用设计阐释个人与周遭环境的复杂关系;化解内部局限空间带来的压迫,释放外部交流空间的价值;模糊了空间的界限,形式和功能更加复合多变;小到一个门、一扇窗,大到一个家、一栋住宅。万变不离其宗,永远是私密与公共、个人与群体、小家和大家之间的博弈和交融。
  •     形式大于内容,胡同的厕所、树屋、回宅和人工手臂这些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所以到底谁愿意跑几十米去上厕所、把房子变成窄长条或者生活中被造粪和用粪种地这种琐事所填满?
  •     以负责任的方式设计和生活。
  •     书很轻,值得表扬。但字太小了,读起来有些吃力。排版略诡异。文章水平参差不齐,有启发的不多。
  •     有个叫“借书人”的微信公众号可以下单借书,全国送上门
  •     一本读着快的书。有的有趣有的不好玩
  •     名过于实
  •     人与人之间新的联系和融合方式,共享服务和超越物理空间的人际网络构建等生活方式层出不穷。
  •     还怀着理想的建筑师们对未来的想象,基于实际,有些又无关现实。我的毕业论文有救了TvT||好了,干货啃完,就想知道这么贵的书纸张为什么这么差?!
  •     给人很多启发,很多思考。思考啥?我也不知道。。。
  •     言过其实,里面还有软广告
  •     志同道合 合乎心境
  •     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要素介入建筑本身的工程思考和对人本身的功能需求的思考,它包括了更加富有远见的创意和更加具有价值的智能技术。它将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并通过体验创意和智能创新,来构建更加节约能耗和资源、具备自适应性的智能生活方式。
  •     书中很多对未来居住的好的想法,主要还是针对高房价下的小居住空间,智能化的家居和设计,从书中看到的是对未来居住的展望。自己感觉缺少一些实用性,比如这些智能循环产品的维护、安全方面的考虑,以及普及度。但是毕竟这个是针对20年后的一些居住设想,20年后的事情也是无法预测的。让我们继续期待吧~
  •     88元的定价,现在也只有三联和中信有这个信心了。原本为看青山周平,好几位设计师关于建筑、家居和未来的关系的思考还是值得推敲的。
  •      ● 这其实是一本由MUJI艺术总监原研哉策展的CHINA HOUSE VISION的一个参展作品的总体梳理和呈现。探讨了中国的社会居住问题,讨论了诸如 1. 社会老龄化加剧, 2. "个人身份“与”社会归属感“矛盾的平衡; 3. 暂时性移动居住空间 4. 青年共享社区模式带来的多种住宅组合模式的思考 5. 现代科技——机器人 对未来居住的影响 6. 居住单元模块化产业化 ● 新的居住模式总和1、机器人2、家具设计3、能源处理 紧密相连。多学科交叉。i ● 里面的一些图很漂亮。
  •     未来生活的100种可能。
  •     一本正经的胡扯,有些想法真的很stupid。不过我还蛮喜欢这种能边看边批注找别人的愚蠢槽点的书,边看边画。用一种很专业的方式来胡扯和暴露智硬槽点,设计师就喜欢这么干。品味,情怀,这些都是幌子,核心的问题,是够不够smart。当然,建筑师在广义的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中算是平均智商最高的一群,但名利心私心之类的一掺合,相当于遭受了智商的降维打击。另外,总想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去改造一个自己都没看懂的社会,去宣导自己都无法严格践行的理念,除了stupid之外,是不是还有点虚伪?以上论述的对象不包括我,我是景观设计师。
  •     表演性建筑。
  •     书里会聚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基于对社会各群体、技术发展、人与环境、社交、传统等各方面的考虑,分别大胆设计,打造一个让人更舒服的家。不过可惜的是,我这个建筑门外汉,不太看得懂设计师们的概念图。我很希望这些设计师们的成果可以落地,在未来让更多的人有个舒服的家。
  •     到底什么是住宅?未来的居住空间到底是什么样的
  •     你看的时候会去思考。什么是房子 什么是家 什么是维系 什么是幸福。轻微烧脑洞的设计师“论文”集,讨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回归自然的可能性,科技前瞻的可能性。非常耐读。
  •     我爱,原研哉和青山桑。
  •     要对你的设计负责任啊
  •     感觉在中国到2025年这些比较优秀的设计师对于“家”的设计只能到这一步的话还是挺让人失望的,除了两三个案例特别亮眼之外许多案例反而丧失了“家”和“人情味/人文”的存在。另外“模块”真的已经不是多新奇的概念了,为什么大家还要在2016年的时候就这种设计思路设计2025年的居住情况。
  •     年龄一长,就自然而然放弃了许多野心(妄想),回归对衣食住行的探索与追求,生活自然有了安顿下来之感。住什么样的房子,庭院结构、屋宇设计以及室内陈装饰都是让人天马行空地想象,同时又遵从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     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家,或大或小,或温馨或冷淡,但是都是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归宿
  •     一本营销做得很好的书。形式大于内容,并没有从中获得什么。
  •     等待2017的交流会。
  •     共享的概念很早就出来了 但到目前为止落到实地的共享小区还只是凤毛麟角 一人一个几平米的私人小方盒 共用厨房卫生间 反正我是不愿意的 白天是工作室 左边墙壁一拉变成社交空间 晚上右边墙壁一拉变成睡眠空间 至少我看来看似方便的操作实际上只适合物件很少的租客
  •     很期待House Vision今年在中国的首个展出,还有1:1的模型体验!看好华黎的【自在之家】、都市实践的【重叠共居】、青山周平的【400盒子的社区城市】,梁井宇老师的【回宅】到时能再发展一下就更好了。书的排版、印刷和纸张倒都很一般,不过内容的光芒完全掩盖过去了。
  •     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营造每个家庭独一无二的居住空间。里面的一些观点还是蛮有趣的。其实我小时候有个爱好就是画户型图(太奇怪了……),无论场景构建还是异型空间设计当时都幻想过,现在还是喜欢简单方正的空间,通透。通过家具的移动组合来产生不同效果的观点深得我心,另外智能家居也很期待,我这样的懒人非常迫切需要根据我的爱好做菜的机器人啊……
  •     良莠不齐 有几个关于模块化 共享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设想很有意思 但有几个简直是异想天开来搞笑的吗 没错 说的就是你 胡同厕所
  •     关于“理想家”的N种可能性。
  •     好几个case都在探讨如何利用小空间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提升住户的生活质量,然而怎么看还是觉得憋得慌……#家是自己住的,得好好折腾。
  •     良莠不齐
  •     mad新到藏书,考后思想接班人//不是一本认真做出来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