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历史-1957-1965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801039408
作者:祝伟坡
页数:347页

作者简介

《微观历史:1957-1965》内容简介:建国初期,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岁月?获得新生后的民众在改天换地的豪情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坎坷?历次大规模的运动中,个人命运发生着怎样戏剧性的变化?党和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和迷茫?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运动、四清运动的当事人,作者依据当时的主流意识,以日记的形式,从个人视角记录了历次运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带我们走进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重温历史,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以及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社会风貌。这些日记,既是火热年代平民的心灵史,更是时代的活化石。

书籍目录

题记 :珍藏半个世纪的日记
…001…

序 :重新打量五十多年前的自己
…003…

第一卷
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日记
(1957 年 10 月—1958 年 12 月)
…017…

第二卷
整风整社日记
(1960年11 月—1961 年 2 月)
…191…

第三卷
四清运动日记
(1964 年 10月—1965 年 7 月)
…221…

附录 :我的“家庭成分”问题
…330…

跋 :历史长河中的碎片
…344…

编后记
…347…

内容概要

祝伟坡:男,1935年出生于河北省魏县,中共党员,河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历史学者。早年曾研究外国文学,后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曾出版《踏步集》,并在《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资料》《河北学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还曾在《光明日报》《天涯》《温故》《老照片》《中华读书报》《书摘》等报刊发表散文多篇。


 微观历史-1957-1965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年轻读者看这本日记,也许很奇怪:是不是太假了?怎么全是空话、套话?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会明白,这本日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很“真实”。那么,它究竟真还是不真呢?这涉及到“什么是真”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所谓真,很可能是一种杜撰,一个无法证明的概念,甚至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方式。在前现代社会,人们并不特别关注“真”,大家习惯了与虚伪共存,比如在公共场合要穿衣服,不能暴露真实的身体,人际交往时不能随意释放真实的负面情绪。在古人看来,“真”并不那么值得赞美,重要的是秩序与服从,但秩序与服从不是天生的,它们源于父权。但,革命改变了一切,在发生过革命的社会中,父亲的形象都曾被妖魔化。可旧秩序打碎了,新秩序从何而来?革命者只有一种选择:用兄弟情来替代。在兄弟情社会中,平等、无私、坦率是核心价值,可人性总有自私的一面,人会本能地通过虚伪来攫取私利。没有父亲的监督,兄弟们怎么弥合这个缝隙呢?于是,大家转而向人性开战,“真”被升格为元神,“假”被贬低为妖魔。人们大声斥责谎话、虚伪和矫饰,甚至文化与礼貌也被看成是进步的阻力。可“真”究竟是什么呢?既然谁也弄不清楚,只好用虚拟来替代,随着一个个榜样被树立起来,人们开始被自己制造的神所驾驭。这是最吊诡的局面:以求真为借口,我们却生产出空前巨大甚至笼罩了一切的假。其实,我父亲也曾经历过这些岁月,也认真地写过很多本日记,和这本一样,少有私人色彩,完全在谈工作,所有感慨、议论、观点都是格式化的。可后来他将其销毁了,只留了寥寥几页,如果插在祝伟坡先生这本中,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不知道多少这样的记录被湮灭了,好在这本留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作者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将其公开,这至少留下了一个扎实的证据:灾难往往是以天堂的名义制造出来的,当大家一本正经,以为自己正在大步走向未来时,他们就会忘掉身边的苦难。当一个民族即将落入史无前例的浩劫时,作者和我父亲一样,没有觉察,也没有恐惧,他们平静得甚至有些幸福。虚拟的真就这样让他们集体入魅和麻木,而代价是,他们人生中一段宝贵年华就这么被毁掉了。这是一本真实的病历档案,它告诉我们,即使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人心也是可以被愚弄的,甚至将悲剧的警号当成福音,这本书足以让每个阅读者深刻反思:如果魅惑已深入我们自己的心中,该怎样去对抗?当周围响起嘲笑声时,该恼怒还是该警醒?当所有人都提出质疑,是停下来听听大家的意见,还是高呼“俺的特色,没有什么普世价值”,继续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前冲……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可人性的愚昧不会结束,所以苦难仍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     一叶落知天下秋评《微观历史1957-1965》小时候听爷爷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当说起因为家庭成分挨批斗的时候,爷爷会把我放在他怀里,伸出他变形了的手给我看,恨恨地说:“看,这就是当时革委会主任某某,他带人用子弹塞在我手指中间,然后用铁线死命地绑我的手弄的。”当我慢慢长大,看到曾经的革委会主任醉醺醺地游走在村中,不时遭受村里一些人的指责时,除了愤恨以外,还对曾经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浓浓的兴趣。批斗、整风整社距离当时已经很长时间,距现在更加遥远,或许当时的人已经忘却了曾经的荒唐、迷失以及相互攻衦,或许如今的人们已经渐渐淡去阶级斗争的意识,不能忘的是那一段历史,我们的国家、社会一度陷入的整体无意识。《微观历史1957-1965》以日记的形式,以作者个人的独特视角,用作者的内心独白向我们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历史风貌。日记是一个人经历、感想的真实记录,最能反映记录人真实的故事和独特的感悟。《微观历史1957-1965》书中,就是作者从1957年第二阶段反右斗争告一段落开始,围绕大跃进公社化运动、整风整社、四清运动三个大运动期间作者的所见所闻进行编排,一方面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他在运动期间的所作所为,另一方面通过作者的叙述感受当时的社会氛围和时代特色,一叶落知天下秋,通过日记中记录的各种故事和感受,体验那个时代青年人在“政治挂帅”下的激情澎湃,全国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冲天豪情。作者把真相告诉了我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后世的人除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引以为戒。主观能动性的适当发挥,当然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但是过度发挥则成为了一种疯狂。当政治挂帅全面接管人民的生活以后,社会只剩下了一种声音,所有的活动都当成运动,所有的工作都叫革命,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可以纳入斗争,真是一个缝宽的年代。民主和自由成为了资本主义的特色被当做“毒草”对待,知识和教育都被军事化,成为了革命的号角;政治宣传以一种思想的鸡血注入每个人的脑袋中,多数人沸腾起来,以绝对的服从和忠诚推进现在我们看起来有些荒诞的社会主义建设,那些还算清醒的少数人也成为了敌人被打倒在地。与天斗,气候也可以被干预;与地斗,环境遭受到了破坏;与人斗,建国以来刚刚从战争中舒缓过来的人际关系,一下子又被破坏了。原本,很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在那个年代,却成为了权力利用的工具和阶级斗争的依据。《微观历史1957-1965》的作者在当时属于一个相对理性、特别有思想的人,虽然在运动期间他也遭受到一定的非议和压力,但在他的日记里,我们能看到的是他极高的热情和超强的韧性;除了坚持学习、努力工作之外,他一直对工作、生活进行思考,保持一颗上进的心,并将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那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一言一行,如今成为我们回忆那段历史的一个工具。2013-3-5
  •     一个人的日记能够出版,即便不是大家,也应该是名人,因为只有这些人的日记对他人才有价值,才会有人看。但祝伟坡先生却打破了此中规律,作为一个在学界算不上非常知名的历史学教授,他新近出版的个人日记《微观历史:1957——1965》,却着实火了一把。在百度上搜索“祝伟坡”三个字,显示406条结果,其中绝大多数是有关他这本书的信息。日记是非常私密的,这本日记记录最多的,自然是祝伟坡先生从1957到1965共8年间的生命轨迹和所见所闻,是他经历大跃进公社化、整风整社和四清运动的真实记录——什么时间看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学到了什么东西,遇到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参加了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同时,也记下了他的思想情感,他的个人努力,他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感受和评判,对所处这个社会偶有的疑惑和思考,对党的绝对信任和无限忠诚,以及对自我本身的疑虑和否定,还有无数次的自我反省和勉励。1957年12月6日的日记中就写道“我的意志太脆弱了,努力增强党性吧。”这样的语句在日记中比比皆是。当然,也记下了他所关注的重大事件,象1958年9月21日的日记就记下了陈毅外长发表声明驳斥杜勒斯的声明,1964年10月17日的日记中则记下了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的消息。这本日记所记录的日常生活,是当时社会政治思想在作者身上的体现和反映,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看了祝伟坡先生的日记,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的生活轨迹很是奇怪——1957年的时候他应该是一名正在天津河北师院中文系就读的大二学生,却极少去参加学习;1960下半年他已经成为石家庄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却基本上没有从事教学。他整天都干些什么呢?书的封面上表达得很明白,他在参加运动。那是一个运动的年代,先是搞大跃进公社化,后来是除“四害”,再到整风整社,然后又是“四清”,各种各样的运动不断头。他每天都围绕着运动生活,不停的从一个运动出来就接着投入到下一个运动中去,而且热情高涨,乐此不疲,喜怒哀乐全系于此。这应该也是那个时代的最大特征吧。由个人的生活而反映一个时代,正是这本日记最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所在。实际上,祝伟坡先生的日记能够火起来,并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大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他有多高的学术成就,而是因为他的日记鲜活的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是一个并不遥远却让我们充满神秘感和隔膜感的年代,当时热火激情如今却无法感觉和想象的年代,人们期望通过他的日记来了解1957—1965间的社会图景,但我们的历史教课书中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定性的话语,使人难以看到对那个时代、对那些运动场景、对运动中个人思想过程的详细描述,人们对那个时代历史的感知是模糊的。这本日记补起了这样的空白——既呈现给我们一个个人的生活、思想全记录,也呈现给我们一个个人眼中的时代全景图,全面还原了一个时代,形象可感,而且真实可信。历史,在他的这样一本日记中得到了奇妙的还原和再现。其实,这本日记不单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和他所处的时代,更为引人感叹和深思的,是社会政治思想对个人命运强大的影响力,反映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那时候的祝伟坡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放到了一种不容置疑的、绝对正确的地位,带着极为强烈历史使命感和宗教般的狂热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运动,并且坚信这就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可以看出,他有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和反省,有对无法与社会步调一致的恐惧,却没有对他所执行的政策、对所处的社会有所思考,他把这样的权力让渡给了领袖,用盲从代替了自我选择,而且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了时代的洪流中,绑在了社会的战车上,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被裹挟着前行。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不作自我思考的人是被蒙蔽的、可悲的,其所处的时代是荒唐的、可笑的,以致有人认为当时的整个社会已经沦为了上层政治斗争的工具,个人命运也被社会洪流所摆布,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悲剧的命运。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代人都有历史所赋予的使命,他们只不过是正好生在了那个时代而已,谈不上可悲。无论如何来看,个人永远都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命运在社会大潮中都是渺小的、无力的,和被决定的,即使今天也仍然如此。而且,如果我们拉宽历史的视界,拉长历史的视角,将那短短的八年,或者说建国后的整整30年都放到中国近代史的大环境中看,放到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迁中来观察,这只是中国在走向现代化,中国社会在寻求获得现代性过程的一个小小的环节。同时,那些运动是共产党维护统治的一种方式,是获得政权之后的历史必然,也是其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以推动社会走向现代的一种失败的尝试。由此,我也就可以理解人们对共产党、对领袖的盲目崇拜和无限服从,这正是其在获取政权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巨大的政治信用、社会信用的一种体现,也是我们这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家的国民性的最好呈现,是他们最为朴实、最为简便的选择。可以说,这种尝试不但为共产党自身提供了镜鉴,也足以引发我们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思考——建设公民社会,任重而道远。正象作者所说,这本日记是他人生旅途上的重要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高校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一定的认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祝伟坡教授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没读完,感觉什么旧时代日记都能出版一样……
  •     建国初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心路历程。
  •     如果可以在旁边加上同时期中央发表的各种文件,就更好了。
  •     我想高华先生肯定能分析出很多东西吧,可惜他没机会见到这本书。
  •     这本《微观历史:1957-1965》离我们并不远,所谓远的只是一些语汇的形式和概念,但一代代人为理想释放出的热情,因青春遭遇到的迷茫,面对当下内心涌现的一些荒诞、质疑,甚至受时代和环境局限产生的狭隘,其实都是可以寻到共通之处的。
  •     翻着看的。文人党员的意识流日记。看点少,较乏味,整篇的自我激励自我反思自我意识,几乎看不到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只能说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     日记资料
  •     很难想象57-65乃至文革时期的历史。 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处都是政治为纲,出身论。 只有了解当初的黑暗,才会珍惜现在的生活。 但愿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      花了几个小时把这本书阅读完,心里希望发现恶劣的历史错误罪证,企图挖掘作者内心郁结难解的心理状态变化,本以为会描写的故事会是残酷无情的,记录的心路是沉郁反思的,结果证明我错了. 作者整理的十年日记全市是工作与生活记录,平淡如同风卷残云,不留一丝耐人寻味的痕迹.标题如此契合主题,因为重读那段历史好似在显微镜下观看到了平时不曾见过的病菌,发现它正在继续吞噬未被免疫的细胞,也正在被健康细胞攻击,作为观看者却因能力问题无法消灭它,只能警醒自己避开它,认真的生活在延续影响今天的昨天的当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