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洛梅娜

出版日期:2014-11-1
ISBN:9787550122113
作者:马丁·西克史密斯
页数:392页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震惊教皇的欧洲年度小说!英国政府首度披露字字见骨的惊天黑幕,同名电影甫获威尼斯9项大奖,奥斯卡影后007 M夫人朱迪丹奇爵士作序。沉痛的历史,无法动摇坚定的信仰;再长的追寻,切不断最深的母子情谊。
一个找回尊严的秘密,一个使他失去名利的传闻,
真相,能带来勇气,还是让人痛彻心扉的答案?
一对母子,一个令人心碎的秘密,一场长达五十年的追寻旅程。
她渴望真相大白,却得保有秘密,
他功成名就,仍期待找到一生的归属,
他们毕生受尽煎熬,只希望真相能早一刻来到....
如果你无法面对这本小说即將在你內心唤起的波涛汹涌,
如果你受不了记起渴求某个人胜过人生任何事物所带来的痛苦、得到或失去某样近乎完全了然的东西而来的猛烈折磨,那么请不要读这本书
如果你喜欢经过审查的文学作品,也请不要翻开这本书
否则,请你翻开扉页,感受今年最强烈的一次人性之殇
少女菲洛梅娜年纪轻轻就怀了孕,被视为背德的堕落女子,送到修道院生活。她在那里产下一子,儿子三岁时,修女将他卖到美国让人收养,当时多达数千名婴孩 有着类似的命运。菲洛梅娜被迫签署绝不过问教会处置的协议,于是,往后五十年,她再也没见过儿子,却一刻从未停止询问儿子的去向。
菲洛梅娜不知道的是,儿子也一直正在找自己。
在大西洋的另一端,菲洛梅娜的儿子麦克长大后,成为顶尖的律师,后来更在执政党位居要职。从出身偏僻修道院的私生子,一路爬到全世界第一强国位高权重的 地位,麦克却始终因为不知生母是谁而痛苦:他担心再度遭人抛弃,成长过程中努力达成养父母的期许,竭力赢得社会与家庭的关爱,同时,也过着双面的谎言人 生……不知自己为谁所爱的他,也不确定自己能够爱谁……
直到得知罹患了不可告人的疾病,麦克更急于知道母亲的下落──面对来日无多的 生命、急于偿还这一生背负的罪愆、来不及把握的爱人,他希望能完整地向人生告别。他找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恳求修女透露出生的资料,好在生命走到尽头前再 见母亲一面。教会拒绝了。麦可孤注一掷的追寻,将为所有牵涉其中的人带来一波波始料未及的震荡……
▓媒体评论:
★感动1000万读者,畅销21个国家,39家权威媒体盛赞的首席小说
★英美法分类全年畅销榜冠军!制霸亚马逊榜单的销量奇迹。
★同名电影荣膺威尼斯电影节9项大奖,横扫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学院奖
★中文版全球首次授权!未做任何增删!
★奥斯卡影后【007 M夫人】朱迪丹奇爵士倾情作序
★涉及宗教,政治,经济,伦理,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明察秋毫,字字见骨
★一部大家都看得懂,都会为之感动的故事。
★虐童疑云+平常的心+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五十度灰=菲洛梅娜
★触痛罗马天主教会 、华盛顿政治圈 、爱尔兰政府、 好莱坞影剧界的惊天黑幕
★征服全球读者、作家、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的鸿篇巨制
★前英国政府发言人首次揭露,同名电影令教皇如坐针毡。
★ 最勇敢、 尖锐、 赤裸、 温暖、 美丽,一个痛彻肺腑的真实故事。
★ 内附大量珍贵历史照片和电影剧照。
★你可能会忘记今年的很多事情,但是你绝对不会忘记《菲洛梅娜》。
扣人心弦的年度小说。——《图书馆杂志》
虽然有着无比深刻的主题但是绝对不会让你感到沉闷,我已经忍不住看了两遍,每次都感到兴奋和感动,我可能会忘记2013年发生的很多事情,但是我绝对不会忘记菲洛梅娜。——《纽约观察家》
感人肺腑,一个值得争相传颂的故事。——《独立报》
一开卷就无法放下,作者以冷峻的笔锋诉说了一对母子的传奇。——《出版者周刊》
鼓舞人心的电影背后隐藏着无比悲伤的故事。——《雅虎新闻》
限制级的真相。——《好莱坞报道》
年度亮点。——《纽约客杂志》
人民选择奖大奖得主来了。——《周刊》
朱迪丹奇扣人心悬的表演驾驭了这个寻找自己遗失孩子的动人故事。——《卫报》
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朱迪丹奇的表演征服了这个适合所有年龄段看的故事。——烂番茄网站

书籍目录

▓目录
推.荐.序
正文
插图

内容概要

▓作者简介:
马丁·西克史密斯 Martin Sixsmith
生于英格兰,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和巴黎大学。先后担任BBC驻莫斯科,华盛顿,布鲁塞尔和华沙的特派记者。后又成为英国政府的专职发言人。其作品以犀利的笔锋记录了诸多关于教会,政府和社会的重大黑幕。
▓译者简介:
陈逸轩
接生过很多流离失所的文字,专长是成为陌生人,其代表译作包括《变色龙》《月亮与六便士》《小说家的诞生》《二次性的建筑》等。
庞元媛
台湾著名翻译家,代表译者包括《时间漩涡》《狮子与我》《揭秘风暴》《查理桑莫德走骗人生》等。


 菲洛梅娜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如果是经常看The Economist的选手,也会经常看到分析demographic figures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老外为啥这么看重人口普查?      汗颜的是,读了这么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以后,才知道人口普查对于政治的重要性。美国的总统选举实行的是选举人团制度,美国各州拥有的选举人票数同该州在国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人数总数相等,因此如果某个州在众议院的席位数增加了,这个州的选举人票数也增加。而众议院席位的确定就是由该州人口总数确定的了。(我也不太清楚我这个描述是否准确,如有不当,敬请指教。)      说到这儿,我要吐槽这本书的两个缺点:一是中译名直接音译不科学,就像把灰姑娘改成辛德瑞拉一样,没意境啊!台版译成《迟到的守护者》不是很好吗?二是所有的名字都没有英文标注,我中文英文搜了一晚上戴维斯对班德莫案,到现在仍是无果,你可曾了解我这颗焦虑的心?跪求牛人指导,这案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的?如果是虚构的话,那应该是哪个案子?
  •     我不懂政治,连历史也忘得差不多,所以我没法有板有眼地去评价这本书中一切关于政治与历史的描述,但我读出了大背景下作者的客观以及带有政党个人色彩的主观,但那又有什么关系,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千个人读就有一千个模样,能让人有料可读的都不会是差的书。《菲洛梅娜》全书中这个女人“菲洛梅娜”并没有大篇幅的描写,但确是全书的根,是男主麦克·赫斯的根。提笔写下只言片语,脑海中回旋着《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童谣,“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是的,麦克并不是没有妈妈,幼时的麦克,他有着另一个名字安东尼·李,随着他妈妈姓。幼时在尚恩罗斯修道院,他有着妈妈有限时间的宠爱,每天一个小时,却滋养了他年幼的心,那个时候他简单而快乐,他那么容易微笑那么容易亲近人,他关心玛莉,他心疼妈妈,他亲吻陌生人的脸颊,被大家所喜爱。无疑的,他是菲洛梅娜的心头肉,也是育儿室里的宝,连同着其他的无辜的孩子一样,那么天真可爱。然而孩子的天真无邪却让他走上了一条看似光明实际孤独的道路。他和玛莉本就不是孤儿,却以孤儿的身份被领养,当玛莉顺其自然后,麦克依然无法在心上将这个标签抹去。那种打从心里徘徊在“自己是被亲生母亲抛弃的”“还是什么外在原因造成自己来到异国”的疑问中的不得自拔,让他就像寻根的野草一般,在秋风萧瑟中枯萎又在春天到来时生机勃勃。排演音乐剧《彭赞斯的海盗》时,麦克沉醉于与“姑姑梅姆”的爱恋之中,然而一句“麦克爱上了夏绿蒂饰演的梅姆,他不知道爱不爱脱离梅姆身份的夏绿蒂”,却已然昭示着他和年轻美貌的夏绿蒂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爱情的。连同着之后的苏珊,看得出麦克对母爱或者说是对女性的爱的一种贪恋,他内心始终有着深深地对母爱的憧憬,与那些身上散发着母性光芒的女性在一起,他变得温柔,但却无法爱上他们,或许是命运造作,但是他成为同志与他小时候的经历莫不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孤儿心理”+“对母爱的留恋”让他在同志的路上走得太艰辛。没有了那种有人会在后面推自己一把的力量以及累了可以有个人倾诉的港湾,麦克的心理可以说得上是被扭曲了的。作者细腻的细节、心理以及言语动作的刻画,令一个由伶俐乖巧逐渐成长为一个机智,因成功而自卑,因自卑而自私,因自私而愤慨胡来,因无理取闹而后悔内疚却依旧不忘寻找自己的母亲的麦克以各种面目模样出现在读者心中,但不管他好他“坏”,他迷失他因成功而喜悦,还是他健康或最后感染了艾滋,你闭上双眼回想的那一刻,幼时安东尼的那双澄澈的蓝眼睛都会浮现在你的脑海里。安东尼与菲洛梅娜有一个在爱尔兰的家,那个家的根始终是菲洛梅娜。所以不管是麦克受了委屈或是他因成功却依然自卑,那都是因为他找不到自己,他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而那个所谓的抛弃他的人到底是不是出自真心,还有就是这个新的家庭是不是已经完全接纳了自己,于是他将自己隔绝在世界之外,用乖巧顺从包裹着自己,当他终于爆发,却被自己的养父母认为他发疯了。事业受挫,于是他用自己的冷暴力逼退一个又一个爱侣,他知道那是不对的,但是却不知道什么原因使他变成那般模样,抛开他的特殊身份,生活中的人们有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麦克是多少个你我的投射,哪怕我们未曾经历过那样的悲痛,我们也在现实的笼罩下对我们最亲近的人使用不该有的情绪和行为。书中关于同志的大篇幅讲述,坦白说我被吸引了,我不敢相信同性恋在70、80年代的美国已有那么多,而且他们之间可以牵动那么多人甚至是一个国家。好在书中对于那段往事给与了客观地描述,任凭读者去收获自己的想法。到如今,也依旧有很多人很多国家无法接受同性恋,没人能去评判对与错,但是让这个现象健康地发展是客观也能帮上忙的,如果那个时候社会能够多一些关怀,少一些冷眼旁观,诸如麦克一样的人,是否又是另一种结果了呢?感谢那些孤独的日子,麦克有恋人们的陪伴。麦克与彼特的爱情,恩,他们是让人艳羡的一对,不管是外表还是内在。彼特做得很好,麦克那么破坏性地对待两个人的关系,他依旧无私地给与其关怀,真诚地守护那一份得来不易的爱情。得知麦克进了加重病房时,他的反应让人动容,如果换做一个女性伴侣,或许还没有他做得好。同性之间的爱情,在麦克和彼特之间显得异常温暖。那一段时光里,彼特或多或少抚慰了麦克的孤寂与落寞。并且最终实现了对麦克心照不宣的承诺,将他的骨灰带回了爱尔兰。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圆,有因有果,兜兜转转,麦克终是回到了爱尔兰,只是那长眠于修道院地下的魂灵,再也得不到菲洛梅娜的抚慰。如果有天堂,麦克会在那里微笑着注视着他的生母的吧,50余年,他终是归根。
  •     多少年的修炼才会使两个人在这一世有缘成为母子?然而,这一生却只能相依相伴最初的3年,之后便相隔天涯,即使心中一直在记挂寻找着彼此,却至死再也没有见上一面。而这,并非天灾,实为人祸。对于菲洛梅娜,我是最早在2014年初的颁奖季上知道了这部电影和大致内容,当时心生感慨,忘了是金球奖还是奥斯卡,菲洛梅娜本人上台颁奖,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不久,我看了菲洛梅娜的电影,朱迪丹奇真是老戏骨,人物的塑造有力感人。因此有了读书的兴趣。却原来书和电影完全不同,不像一般意义上的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是基于同样的剧本提纲,菲洛梅娜的电影是以寻子为线索,以菲洛梅娜为主要人物,通过记者(即本书作者)的角度描述整个故事,一点一点、一层一层揭示出菲洛梅娜的儿子其人其事,着墨的重点还是在菲洛梅娜身上。而这本书,虽然书名叫菲洛梅娜Philomena,其实我觉得更合适的名字应该是 to Philomena,致菲洛梅娜,因为这不是写菲洛梅娜的一本书,菲洛梅娜只是在开始和结束部分出现了一下,这是一本送给菲洛梅娜的书,是作者作为一名出色的纪实新闻记者,接受了菲洛梅娜的嘱托而帮助她完成的一项事业,这是一本写给菲洛梅娜的书,即使没有出版发行,菲洛梅娜也会用其余生终日诵读的书,因为这是她丢失的儿子的一生,这是一本在负责任的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记录安东尼李,或者叫麦克赫斯传奇一生的书。我看翻译小说一般比较淡定,读此书时的大部分时间亦然。全书很厚,看到将近最后,371页,突然毫无来由地哽咽了,读到麦克生前的朋友纷纷和作者联系,将自己和麦克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讲述出来,表达对麦克的赞赏、肯定、惋惜和怀念。回想麦克短暂而波折的一生,心生无限感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清晰表明,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对人的一生有重大影响,小时候感受到的亲密关系、信任感对成年后的人生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麦克赫斯是一个真正存在过的人,不是一个活在小说中的虚拟人物,而这个已逝的人的一生充分证明了心理研究的正确性,正是从小被领养的身份和经历使麦克一直处在对自己的否定和对外界的不信任中,他敏感而缺乏安全感,被抛弃的经历使他小时候小心翼翼避免犯错,后来负面情绪又积攒爆发,变得叛逆乖戾,与养父的关系从始至终都不是很好。因为心理的影响,他的感情生活亦不顺遂,他害怕付出,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幸福,所以每次一旦进入稳定关系他就会下意识地去破坏,当身边的人发生悲惨的遭遇时他又会把这都归咎于自己是个带来厄运的人,平静的幸福仿佛是他永远不可能拥有的奢侈品。其实客观地看,麦克真的算是个幸运的人,在那么多的领养儿童中,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弃婴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像他这样衣食无忧地长大,父子关系不睦也是常见的问题,如果他不是领养的孩子一样可能面对两代人关系不和观念不合,但他就不会有其他心理问题。他有从小相依相伴的妹妹玛莉可以倾诉心事,他的养母一直对他疼爱,他读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并且成为法律界的翘楚,最后他攀上权力的顶峰,成为共和党首席法律顾问。在感情上,虽然他自己各种焦虑,其实他遇到的历任爱人都很爱他,无论是一开始的偶然初吻,还是第一次风月的认清自己,去世的大卫,真挚的马克,还是最后和他相伴到人生尽头的彼特,每一次都是他先离去,在感情中他一直是享受的一方,虽然他也付出深情也痛苦,但是其实爱上他的分才更痛苦,无论怎么剖白自己的深情都很难让麦克打开心结,真正享受纯粹的爱情。说到底是两个人的痛苦,爱情总是一道无解的题。至于麦克的同性恋取向和机车、绑缚、虐恋等癖好,这只是个人的事情,和他被领养或放弃的身份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放在麦克的人生经历里,在他共和党的身份里,显得尤为讽刺和痛苦。我们作为局外人旁观,只看到了麦克和菲洛梅娜这一个个案,因此唏嘘。而这件事和这本书及这部电影能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当然还和当时爱尔兰天主教的严厉传统和教会当年涉嫌贩卖婴儿的历史有重要关系。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有这样的事了,但当时的伤害却已经造成,再也无法改变。就想麦克和菲洛梅娜的一生,都再也无法改写。麦克到死都不知道他的母亲是不是选择了放弃他,妈妈是否爱他,为什么不要他是他一生的疑问;菲洛梅娜在去世前能够找到自己的儿子也许是将遗憾减少了一些,可是至死都再见不到儿子,知道儿子心中的情结后她怎能安心,这种骨肉分离的痛苦是谁造成的?谁又为什么有这样的权利?如果不是菲洛梅娜,我们不会在意异国他乡发生的这些惨无人道的行径。菲洛梅娜和麦克总算是某种形式相认了,可是更多终生无法相认的母亲和孩子呢?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还在世,还有多少活生生的未偿遗憾的麦克和菲洛梅娜?过去的是过去了,可是该受的谴责总会来。张躲躲的评论题目是绝不原谅,电影里的菲洛梅娜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并无意追究当年教会的作为,她只是非常单纯地想找到自己的儿子;书中重点在麦克的生平,我们不知道真正的菲洛梅娜对此到底还有多深的怨恨,是否能够原谅。唯希望避免今后在人类社会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这本书不是那些大牛的出版社引进的,但书的质量很高,没有浮华的外皮,翻译扎实,美编舒服,比我之前的预想好许多。祝愿菲洛梅娜和麦克们幸福平安。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书涉及到大量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早期美国政治,虽然这块看得有些云里雾里,但至少搞清了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几任总统的顺序,还有他们的党派
  •     这错过的一生啊………
  •     一度在怀疑:我看的《菲洛梅娜》与他们看的是同一本么?!跟看电影时一样,某个点完全不忍细思,活生生的从多少人身上割了多少肉?那真的是一世都放不下好不了的。看到后边很多时候出戏到《平常心》也是不大好。看书第一次记忆深刻是麦克的自白跟忏悔:我并不是天真无邪,我的罪就是我爱男人。
  •     好感人,不像韩国电影哭的死去活来的,菲洛梅娜就是那种温柔的感人
  •     信仰这个东东是把双刃刀。个人认为人世间除了基本的道德规范,没有绝对的真理,面对世事要宽容的去理解,接受
  •     关于他们的心里解剖,我感同身受
  •     “人类犯了罪,所以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人类被逐之后的命运,就是受苦受难还会想念伊甸园的美好。” 然而,究竟谁才是被逐出伊甸园的人呢?麦克一步一步走向自我毁灭的同时,善良的修女们是不是一点一点更接近了上帝的国度呢?
  •     电影和小说完全是走的两条线路,也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电影讨论更多的是母爱、信仰和原罪,而小说则是侧重写了the lost child的一生。难得两条线都那么出色,小说则是更加阴暗,给读者的冲击也越大。
  •     书比电影好
  •     两年多前看的电影,以Judi Dench饰演的菲洛梅娜为线头牵扯出历史真相。现在读完原著,作者从资料和采访中剥茧抽丝还原了安东尼·李/麦克·赫斯的短暂一生,突然才感到2015.6.26那一天的分量。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之路,承载了多少LGBT人群说不出的心碎。
  •     看完电影已经哭成狗,再看书简直不能忍,哭到摧枯拉朽了……看这类书真的好伤身……
  •     这就是一辈子,短暂到全是遗憾,孤儿梗和真实事件的梗对我杀伤力太大了,读着读着就容易眼睛发酸。看过电影之后不明白爱尔兰老太太为什么会选择宽恕,读完了书算是找到了答案,但我和作者一样,感觉这也并不太乐观,就是愚昧,拿到我朝就叫封建思想,被宗教荼毒洗脑了一辈子,她可以原谅一切,莫非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可以活的更加轻松?还是那个想法,世间本没有罪,有了宗教,便有了无数的罪。
  •     与电影相比,从文字到照片,小说所传达出的信息让人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了整个事件,而对于影片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扩展与丰富。无论是纸张还是胶片,那份人世间的无奈与酸楚,那份坚强与宽容,在观者心中所激起的波澜和感动,是永远不变而深刻的。
  •     真相的另外部分,叙述细腻。让人无可奈何。
  •     “这份文件说你会得到我所有身外之物...而我心里则说我的爱永远都是你的”,看完书被麦克虐了一遍。电影承载了菲洛梅娜的大爱,而书记录了麦克并不光鲜的一生,他几乎像是个Christopher Isherwood笔下的人物。他的弃儿情结,同志恋情,政治生涯和自我毁灭,时代背景与他的一生交织,比电影更厚重 PS:某修女出场时,我心里“bitch,bitch,bitch,cunt,cunt,cunt,cunt”咒骂个不停...
  •     life is a beautiful struggle
  •     爱的伟大,从这部小说足见。
  •     超级期待,终于来了的年度小说!!快上市
  •     想起很多年前读过的《蒙马特遗书》,爱和被爱于邱妙津是“不要再靠近、毁灭不会停止”,于麦克也是一样,他们认为自己是无权得到幸福的人,一旦窥见幸福的端倪就忍不住想摧毁。如果麦克早点找到生母还会那么早去世吗?生母能抚慰他始终身份认同的缺失感吗?爱以死亡为终结,天堂也许能重续前缘。大爱叶芝的诗:酒从口中过,爱由眼里生,唯有此为真,老死方可休,我举杯欲饮,望君而兴叹。
  •     母子离散彼此寻找的故事,因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更加戏剧化了一些。这本书反而增加了我对爱尔兰的好奇和好感。
  •     看过电影再看本书完全不是重复,会发觉Frears基于原著的反视角解读令人玩味。书的本名其实是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菲洛梅娜之子才是故事的真正主角,lost的阴影贯穿了他矛盾的一生。电影与书各取母与子的一面视角,构成了这个故事完整的拼图。书中的照片时时在提醒,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的真实发生。
  •     钳制弱者的吃人制度...那些送需洗衣物的人,大概没有几个能想象修道院的洗衣工作竟是如此不人道。修道院跟负责洗衣的女孩们说,洗衣的搓洗、拧干跟熨烫,就象征洗涤她们灵魂的道德污点。不过洗衣服也能替修道院赚取收入。教会的本业或许是拯救灵魂,却也不反对赚些银子。
  •     读的英文版。果然是记者出身的作家,文笔简洁有力,充满了报道性的叙事方式。但故事本身已经足够悲伤了,而且以真人改编的小说总觉得是在利用读者对真人真事的无法抵抗来编自己的故事。小说和电影完全从两个相反的角度写,一个写儿子,一个写母亲。
  •     相比电影,书的容量更大。
  •     不是所有的修女都是特蕾莎。
  •     一个夹杂了宗教、政党、孤儿、同性恋、恐同运动、艾滋、寻母等多种元素的故事。对了,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这点加一星。
  •     英文原著是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其实本书大部分写的是麦克的人生,电影则以菲洛梅娜寻子为主线。天主教会的残忍地逼迫未婚妈妈将孩子交给教会,教会联合政府将孩子户口转至美国,获取金钱,让孩子一辈子找不到自我认同,生母受教会荼毒对所谓罪孽闭口不提,真是黑暗至极。
  •     为数不多的让自己与故事产生共鸣的一本书
  •     故事真实,令人动容。书中对麦克大篇幅的描写还原了他并不光鲜的一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弃儿真实的心境和经历。然故事已经发生,唯愿人间再无此般悲情。
  •     20160401
  •     没有想象中那么震撼,本来以为是一部寻子之旅,书中大部分的笔墨却用在了安东尼的成长经历上
  •     看过电影之后,特别买了一本原著。
  •     太令人遗憾和心碎了,甚至读到结尾哭到我肚子疼,尤其是看到书里安东尼真人的照片那么可爱那么帅气就更让人难过了。可惜这本书语言毫无文学性,如白开水一般。相比较电影来说,这本书更像是这个孤儿事件的另一面,让读者更全面的了解了整个事件过程。另外从安东尼的一生遭遇来看,童年不幸的人,长大后可能会有自毁倾向和特殊性癖好。
  •     充满宗教、政党、同性恋、恐同、家庭、寻母等元素,最重要的是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     a sad story...
  •     感人至深。和电影着重老年母亲寻子不同,书里更大的篇幅献给了被收养的儿子----那种被家庭遗弃带来的孤僻感,和他后来的同志情感包括艾滋感染的事实,实在是密不可分,严重推荐。
  •     这本书加上昨天看的《招魂2》对修女有了极其严重阴影 内心扭曲得让人恶心 但是我想麦克虽然在美国有了更好的环境 但内心一直到死都是不安空洞无根的 要是能找到母亲会多么优秀啊 好难过 结局太让人心碎了 难过
  •     文学性真的不强。。。
  •     相比电影,小说记录的是儿子的成长线,呈现了一个复杂得让人心碎的人,其中历史政治社会心理可探讨内容也更多。无法从脑海中抹去的两句话:Michael心头一生萦绕的“我不配拥有幸福”和站在孩子墓前的Philomena那一句“一切本来可以不一样的呀”。时代的缩影,时代的悲剧。
  •     母亲看过时的儿子从小到大录像那里……这个泪梗可以用一万次。
  •     三星半
  •     读了一部分后反应过来和电影不一样 叙述了安东尼整整的一生 短暂 遗憾 爱 缺陷 在修道院与儿子相处不易的菲洛梅娜 对人生缺陷耿耿于怀而伤害到别人的麦克 以赎罪的名义做尽坏事的修道院 原谅了所有事物的结局 然而对于修道院 我宁愿像记者一样发泄出不满
  •     开篇还行 越写越平淡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