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王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汉字王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108024541
作者:[瑞典] 林西莉
页数:357页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书籍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编辑推荐

  《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的他们的汉字的故事》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内容概要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家和摄影家。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此后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1971年起瑞典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2006年出版《古琴》,是她的又一本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图书封面


 汉字王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说起来,买到《汉字王国》这本书还颇有些曲折。最初看见这本书是在单位附近的书店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和我有共同的感受:流连在书籍中,心情会无缘由的好起来,原本心中的怨怼和不满会悄悄溜走了。总觉得:哎,还有这么多书可以读,哪里有时间花在生他人的气上。简直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罢了罢了,买本好书来读吧。这本《汉字王国》正是此时闯入我的眼帘,翻开后,一个个鲜活的汉字跳了出来,有甲骨文、金文,还有用来佐证的图片资料:龟片的拓本,出土的青铜器,贵族佩戴的玉片,安塞的剪纸,蒙古昔日国都哈尔和林被遗弃的石龟……以上种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是一本既有深度,又很好读的书。当时,我便把《汉字王国》这本书加入我的购书计划。时间一晃,又是两个月,之间忙忙叨叨,不容赘述。等到我去中关村图书大厦买书时,却发现找不到这本书了。明明查询系统表明有这本书,可是教科书柜台没有,让我再查,我就这样被指使来指使去,最后被告知这本书在中小学教辅类柜台。啊?!~于是,我跟随一名工作人员,七拐八拐,从无数给孩子买模拟试题的父母身边,从坐在地上悠闲地翻看中文和拼音双语标注的故事书的小朋友身边走过。最终,在一排排放着整整齐齐字典的书架前停下。拿到了这本《汉字王国》,书是硬壳本包装,因为存放的时间太长,白色的封面已经变成了淡淡的灰色,书角有破损。再查库存,已经没有了,而且也许久没上过这本书了。我紧紧地拿着这本《汉字王国》,从找到它的那一刻起。没有库存,意味着我不能再调一本全新的书。可是这有什么关系,看书,不是看它的包装,而是看它的内容。即使有点残缺,却让我想起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提到的一种茶花品种:抓破美人脸,有种特别的美。我愿意收留它,并好好对待它,让它停止无尽的等待,以及曲高和寡的孤独,拥有一个读它懂它的主人。作者林西莉,是个瑞典人,她曾在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留学,可就是这一年的时间,却促使她有了最初写下这本书的念头。之后,她曾数十次到中国访问。编者说,林西莉一次一次地来到中国,更多地了解令她越来越感到神秘有趣的一切。也许,每个人和自己的书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至少,《汉字王国》这本书有了开头的故事之后,又有了后继。在我写下这篇博文的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领导来部门探望曾经的同事。这位老领导退得太早,而我来得太晚,因此我并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得知老领导是学瑞典语的,我尝试着说了一句,“我现在正在读一本瑞典人写的书。”没想到,老领导立马走了过来,追问了一句,“什么书?你说说看。”“《汉字王国》,林西莉的。”“哈哈,这本书的译者你知道是谁吗?”“知道啊,李之义。”这时候,年长的同事也乐了。“他(指老领导)就是李之义啊。”天啊!我一直相信冥冥中有许多神奇的力量,也会发生一些用自然科学很难解释的东西。但这一幕比小说更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我身上时,我还是被强大的未知的力量弄得有点眩晕。李之义先生告诉我,《汉字王国》在中国简直是个奇迹。最初的版本是山东画报社,共重印了九版。如今,当初编辑这本书的人调到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这本书的版权带到了三联。仅三联就发表了三种版本。“林西莉在中国待了一年就敢写这样一本书,而我们很多大使在某个国家,一呆就是一辈子,回国的时候却什么都没有带回来……”“林西莉回到瑞段,从事汉字教学工作。我接触到这本书的时候,它已经被翻译英文、法文、德文等十多种文字,而我想把它翻译成中文。”李之义先生说。看《汉字王国》,有一种“清风翻哪页,我读哪页”的感受。你可以随意选择读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没有侦探小说的紧张刺激,也没有看大部头书的苦苦坚持。可以在地铁上随时翻开,也可以在等朋友的时候打发时光,那些古老的汉字,散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之美,这是我从前没发现的。可能和我的专业有关,我是学文的。对汉字有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虽然,关于汉字的资料不少,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文字学概论》,但相形之下,这本书是最直观,最有趣,让人看起来最轻松的一本。   不过,一个外国人讲述连许多中国顶尖学者都尚无定论的汉字,让人很揪心。但通篇看下来,作者比较明智,有时候对于疑难之处避重就轻。因此,我感受到的仅仅是趣味,对汉字追本溯源的快乐。林西莉写《汉字王国》的最初,大概是在从事汉字教学时,发现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并从这些字降到中国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家畜和植物,会让学生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中国字,特别是当它变成繁体字,或再往前推——甲骨文,金文——你将在其中窥见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在《汉字王国》里,瑞典人林西莉揉入了旅居中国期间的观察和经历,去亲近这片创造汉字的土地;在今日的中国生活里,古老的文明依然处处有迹可循,从饮食、窗花、院落、年画、竹林……从书中,你时时感应到一种远古的神秘力量,在中国的土地上不老不死、鲜活永久。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些怎样的来历?它们和过去人们的生活又有些什么关系?在瑞典人林西莉这个外国人眼中,凸现出更新鲜更有意味的东西。例如书里面说“‘口’字第一眼看上去,就像一张大笑的嘴。兴奋的嘴角现在已经消失,看起来可以是任何四方形的东西。所以这个字可以和其他的字组成合词‘门口’或‘出口’。”豆瓣上有人谈起这本书,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着了迷似的练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慢慢端详,每个字都仿佛会说话。有时,一连串的“哭”字写下来,真的能看到一张张悲伤流泪的脸呢。也多少明白了,为什么不识字的姥姥会对每一张写字的纸都心存敬畏。至于,更多的人讨论是不是恢复汉字的繁体,讨论繁体和简体哪种更好,这并不是我关注的焦点。惟一让我觉得有什么想说的,大概就是“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出一本这样简而不繁的汉字书”?难道真要重复敦煌学的老路,敦煌在中国,而敦煌学在国外?
  •     听无聊的报告是最无聊的时候,读有趣的图书是最有趣的时光。在无聊的报告会上读到有趣的书,便觉得人生时光有如赚回来一样。这本书就是今天开会台子看到的林西里的《汉字王国》。每个人略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读书经历。我们的文化,在他国的学者研究中,一则鞭辟入里,一则趣味横生。这样经历,一回是在图书仓库里看到一本推广《论语》的日本学者的书,当我们还在翻读于丹的书本,事实上其中的无论深度与趣味都是略逊一筹。还有一回便是今天看到这本《汉字王国》,心有戚戚也。也许师从高本汗,会让我们觉得心里舒坦些。也许这样的担忧,便是如入狭隘之流。但是每个但凡有些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会感受到,时至今日,荼毒中国文化最严重的,不是他人,乃是中国人自己。一则在于学问的深度,一则在于推广的趣味。两者所需的,乃是对于文化的态度。且说说这本书《汉字王国》,一个下午只能算得粗略地浏览。但一本好书的发现,也许只需几分钟。书的章目分类合理,文字畅然,主推甲骨文金文之形象解说,兼以推广文字涉及的中国文化故事。简而不陋,应该是这类推广类图书的宗旨。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此之前,我没见过任何的中国作者有就文字一类做过此般的学问,以这样的方式叙写传播。但愿,是我的孤陋寡闻。可是,这类的图书理应是给如我这等孤陋寡闻的读的,我却没有看到。也许学问的深度与其普及度,和所有文化形式一样,都是成反比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学问的本身有具有趣味性的。从这本书中,看见的是整个一类中国文化普及类图书的缺乏,既缺乏这样的小书,更缺乏这类的大家。大家写小书,我认为才是这类图书的成功条件。而我们只能在图书市场看到是,大家写大书,小家写小书。造成了大书少人读,小书毒多人(其小本身是一种陋)的局面。这类图书,在中国当今普遍缺乏文化修养的氛围下更为重要。这类书籍的条件是,大家写小书,而写作宗旨则是回归到学问的本身。因为我们的学问研究,已离学与问之古典解释,渐行渐远了。
  •     其实很惭愧,我对于甲骨文一无所知,反而需要从一个瑞典作家那里去了解自己祖国的古老文化。这本书不仅仅只是一本关于古汉字的书籍,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的生活社会各方面,还有作者六七十年代时候在中国所见所闻,也许正是因为作者是外国人,一些事物一些现象让她写起来别有一番味道。你知道甲骨文或金文的“人” 字怎么写吗?当我在书上看到这个字的时候,我第一个反应是太形象了,简直是简笔勾勒画,而且是侧面的,一个人直立,上身弯曲,书中说就像从稍远的地方看大街上或者田野上的一个人一样。我觉得像汉朝时着宽衣大袖的人行礼时的样子。看见的"看”字呢?一个“人”字上面顶着一只硕大的眼睛,感觉就像幼儿园小朋友在自说自话的写 ,结果就创造出一个字了也许,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时候,就该去了解甲骨文,我想没有理由在长大后会不爱中文。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让我又一次的分清了甲骨文和金文的先后,并基础字型的来源有了了解,而后又重温了形意字的来源。原来身为中国人却对每天使用的文字是如此的陌生
  •     非常生动的通俗读物,有些地方稍嫌不够科学。而且本书几乎就是《安阳》一书的导读。
  •     我觉得这本书不怎么样,毕竟是一个外国人写的介绍性文字,不能抱太大期望。
  •     林西莉对中国文化、中国汉字、中国古琴都有研究。之所以指的我们读是因为她不是给专业人士写的,所以写得很生动,用15年时间去考古现场,历史、文化各角度,有助于对中国教育文化内涵的理解。
  •     难得看见一个瑞典人这么热爱中国汉字和文化,深受感动,也自惭形愧。从普及知识的角度讲的很生动!
  •     自己读了好多遍也推荐给周围人读的一本书~~
  •     一本信息量很大的小书。
  •     非常受启发。
  •     误导的东西实在有点多。。。
  •     三联的书都是人文气息超级浓厚0 0甲骨文的演变之可爱真是无可比拟,这真是中国最美的符号TVT 而且作者真的非常客观中立,这一点尤其了不起!
  •     有趣,能自圆其说。没考过。不过这些大多有公论,个别有争议的也都会写出来。
  •     有趣
  •     对中国人来说有点浅显。挺有趣的
  •     做科普还是不错的
  •     之前在美术馆三联翻过新版,还是第二版兼图的更好。瑞典汉学家真的做了好多功课,从高本汉到林西莉都让人折服。应该教我家娃认字拿这个当教材!
  •     读了二十年书再扭头看初识字时候的自己,才发觉原来最有趣的部分被蒙蔽导致一再错失,现在每写一个字都会尝试去研读和找寻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是对本书最大的收获。论故事的可读性,它俨然抵不过唐诺的那本文字的故事;谈语言学深度,大概说文解字是任谁也难以逾越的高台。好在著书人是位“老外”,兼具这种身份的主客观微调和能恰到好处的难度把握,入门级别的小书读起来绝不晦涩头痛更不会索然寡淡。开启天马行空的想象,配合字典融会贯通,简直可以作为小学阶段家长的辅导首选。这一触碰就不忍放手的文字魅力,似乎也在帮助读者在不断的拆字、合字中悄然贴近造字的祖先,生活的领悟,抽象的思索,及在这种源远流长里改变和不变了什么东西。
  •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什么时候才能够了解中国,了解自己所生存的家国,了解自己所用的每个汉字的意义。
  •     如果就专业方面来看,其实是很浅显的一本书。但是作者的许多话很有趣
  •     不需多说的汉书
  •     能带给人乐趣的书!虽然有一些感觉是错误,但是值得一读
  •     大致翻了翻,很可爱的书
  •     非常生动。不过有些解读确实挺牵强倒是。。。
  •     唔,还是浅显了点
  •     有一些小错误,另外有一些地方总有一种出口转内销的感觉还蛮有意思的。
  •     清代段玉裁曾说:’做学问,嗜好琐碎固然会被人讥笑,可是治学疏略也就不能成就高大。况且各种学问自有门径,不是同行就以为你不过是零零碎碎,一丘一壑。但是一旦进入其中,就发现都是泰山沧海,涉历艰苦,没有穷尽的。” 时代不断发展,文字作为一种工具,更需要将它的实用性摆在头位。只是博大精深的汉字除却作为语言工具的附庸,实在是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     我为什么小时候没用这个学汉字呢 里面很多考古知识非常受用 作为90年代人很多中国化的生活常识都欠缺 一个瑞典人比自己还了解中国
  •     对于“日用而不自知”的汉字,我们似乎失去了陌生化的体验。于是,这种敏感与新见往往需要借助于异域眼光的审视。“不管一些字在不同的合成字中起何种作用,它仍然保持自己的特征和鲜明的形象。一旦人们记住了它们理解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是了解现实的钥匙,从它们最初成形时的现实,到现在的状况,都能迎刃而解。”在林西莉看来,汉字承载了文化的基因,而破解的钥匙正是最初的意义记忆。但是,当这种关联被腰斩时,古今意义的链接便会断裂:“1958年推行简化字,对麦字的简化结果是少了四笔。然而这种简化还是可以商榷的——人们因此失去了与在中国生活和写字达三千五百年的各代人的一种联系。为此少写四个笔画值得吗?”形象化理解汉字,并注重文字与现实事物及图画的对照,不失为一条去蔽的捷径
  •     睡前读几页超好玩,举个栗子:【奔】一个长得跟安全出口一样的小人在草地上奔跑。【得】长的像个囧猫。【禾】沉甸甸的麦穗。酿酒/取水工具之争看图秒懂。工口=吉。【萬】借用了蝎子形象。最后还有图文并茂的复习以及简明笔顺书法指导(づ ̄3 ̄)づ╭❤~
  •     了解汉字第一推荐。2016-3-1
  •     老外的书比较适合入门
  •     中国人的生活
  •     学校图书馆
  •     在真心热爱的人眼里,某一个物件,某一项领域,都会在被诠释被理解的过程中焕发出无限光彩。其实我觉得这更像是一个进阶版的LP,带着对文字演变的理解去认识中国的古迹和文物,进而又能更为透彻地回头去理解文字背后的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含义。简直太棒!惟妙惟肖,俺阅读的途中萌生了各种乐趣和对陌生地区数不尽的向往。
  •     “世界在我头脑中的样子怎么会那样片面,直到我走进那家书店那天我是多么依赖把欧洲视为世界中心的看法。如果我们把中心放到其他地方,比如放到中国,各大洲在地图上的样子马上就变了……” 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     带有疑难的释义都未必对,对考古材料的介绍有点意思。现在读来是浓浓的怀旧风。
  •     长见识了
  •     一个外国人对汉字如此热爱,说到简化字割裂与传统联系时的那惋惜。。。有的字比如析的甲骨文,力道确实强烈
  •     了解不少汉字文化!从一位瑞典女性的眼光看待汉字以及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很有意思很不一样
  •     年紀大了,趕腳文筆略浮誇。。。
  •     外国人写中国字,没有固有的思维定势,写起来洒脱,作者对每个字都较真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汉字的故事和关于简化字和繁体字的思考
  •     这本书不但分论别类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更深刻地阐释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一本汉字的畅销书籍,竟然出自一个瑞典籍汉学家之手,再次说明了学问之人,必要的就是有一颗赤子之心,贵在从零开始对一个命题的渴望和探寻。林西莉多次在文中提到高本汉对她学术和研究方式的影响,并且不难看出,这本书也是现代版的《说文解字》。作为中华文明史开端的汉字演绎,书中的小字部分娓娓道来了历史中,这些人们生活起居的种种物象,是怎样被这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古老国家,萃取无尽的智慧和生活的常识。
  •     科普性的小品文,适合低年级的小朋友看。
  •     文字记录生活
  •     这种非学院式的娓娓道来的语气最适合初学者。
  •     不仅了解汉字的起源,还介绍了许多中国的传统,站在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有时候是挺有帮助的。 居然不是有中国人写得,也许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反倒很难看清本质吧。
  •     蛮有意思的一本书,比如说“人”并不是像我们所想的一撇一捺站在大地上,而是一个伸出手的人的侧影,就像单人旁亻一样。还有从单个字牵扯出去的故事,蛮好玩
  •     不可多得的汉字学习通识本 找到了小学一、二年级那会识字的感觉
  •     借机重描了遍甲骨文和金文,从学术条理上跟咱江学旺老师没得比。但就趣味性和中国文化方面较值得一读,非常适合中小学老师用于课堂讲解。
  •     非常有趣
  •     精美装帧,异国视角,叙述颇有味道,不枯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