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乡土中国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2
ISBN:9787200084405
作者:费孝通
页数:141页

作者简介

《大家小书: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书籍目录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编辑推荐

  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论文是从作者费孝通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和作者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内容概要

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副教务长。1949年后历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等职。曾获美国马林诺夫斯基纪念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青黎奖章、美国大英百科全书奖、日本福冈市亚洲文化大奖、菲律宾“麦格赛”社会领袖奖等桨项。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拼朱《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卿》、《行行重行行》等。

章节摘录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

图书封面


 乡土中国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跳出自己的视野之外去看待自己所在的社群,是困难却有意思的事情。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就能让人跳出自己习惯性的思维,而不是简单地遵循自己继承到的思路对事物进行黑白的二元判断。第一本读到的关于民族性的论述是《菊花与刀》,虽然对作者的动彻与机智的比喻印象深刻,却很难有发自内心的震撼,毕竟那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而这本《乡土中国》读起来的感受则完全不同。《乡土中国》并不是一本厚书,作为费先生基于讲义整理的这本书,篇幅不长,读起来却花了我很长的时间。读书时经常能有顿悟之感,那些精辟的分析轻易就击中了自己,对乡土社会形成的习惯的分析简直就像是要把自己扒光似的。所以,在我们感慨纯真不再,怀念过去的路不拾遗的美好时光时,可能不得不理智地承认,那些路不拾遗的美好时光是以固定在土地上的熟人社会为基础的,一旦进入到人口流动巨大的现代城市,这些美好就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对《乡土中国》中印象最深刻的描述片段是关于乡土社会中的人伦关系,费先生将其描述为“差序序列”,是以己为中心推出去的,类似投入小石子的水面的一圈圈涟漪。人情冷暖,这真是个太贴切的比喻。
  •     2013年2月22号中午,在苏州火车站等火车的时候,翻着这本书,看到了书上的这句话。“生死无常,人寿有限。从个人说这个世界不过是个逆旅,寄寓于此的这一阵子,久暂相差不远”。人生苦短,生命脆弱,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就会失去谁。这本书放在包里,只有每周五去苏州的路上会读,谁知道竟然断断续续翻了好几个月才读完。可能我还是太年轻,没法领会大师的意思吧。
  •     第一次读的社会学著作应该是《菊与刀》,是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为对战后美国对日政策提供参考而对日本人的性格做的社会学分析集结,如今印象已经模糊。第一次感受到社会学的高大上,是因为刘慈欣的《三体》,其中提到的宇宙社会学直接导致了人类能对三体世界形成威慑而不至于被“水滴”秒杀,此宇宙尺度的四两拨千斤之举实在令人乍舌!况且宇宙社会学将宇宙作为研究对象,将浩瀚的星系文明只看做一个个的点来对待,此视角一出,本来牛逼哄哄的三体世界顿时成了不过只比地球略高一筹的低级文明,更是让人惊叹。这也让我感到了视角的重要性。而实际上,不同的学科体系,不也就是在不同的视角对我们生存的世界的解读吗?数理化也罢,史地生也好,因看待世界视角的不同而建构起了各自的学科大厦,而在每一个学科内部,又有不同的分支继续对世界进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得以从多个侧面多个维度或浅或深一窥世界的面貌。而要了解社会,社会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第一次知道费孝通,这位我国社会学的大师级人物,是在大学的古代文学史课堂上,老师提到了费孝通和他的《江村经济》。后来去当当买书,本来要买《江村经济》的,但却看见了《乡土中国》,这个对于来自乡土的我更具吸引力的书名,于是才得以与之邂逅。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认识书本背后的人,跨越时间空间,聆听他高妙的言论。而在这本《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俗易懂的言词与学者的深刻智慧直让人如听仙乐耳暂明,没有艰涩晦涩的专业术语造成的阅读隔阂,只有娓娓道来的各种让人茅塞顿开的对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比分析,让我们了解我们足下的土地,传统的乡土中国。这在如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的时期,更是能提供很多认识上的、实践上的有益借鉴。下面复述印象较深的几点:1、知识和智慧的区分:以乡村人对现代社会知识的识认较城市人慢,而城市人对乡土社会中知识的识认较乡村人慢为例,说明这不是智慧的差异,而是环境造就的知识的差异。这与知识和文化的关系类同,有知识未必有文化,没知识也未必没有文化。这是差异而不是差距,因而文字下乡过程中的操作也该注意此点。2、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分:乡土社会主体上是差序格局,西方的现代社会主体上是团体格局。 论证十分充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的人情社会现状提供了新视角。对乡村赶集现象的分析也颇为有趣。3、男女有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乡土社会的异性隔阂,同性组合倾向确实对此现象圆满做出了解释。而乡土社会中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的说法,现今的农村中的家庭基本都能体现。4、礼治和法治:类似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而“礼”与“法”在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的冲突现今仍实际存在着,“法”有理但可能无情。5、对权力的分类: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长老权力),让我对权力认识的更加系统和深刻。 下面附书摘,这次是真正的书摘,没有了多看君和印象君的助力,敲了一整天的键盘有木有!一、乡土本色1、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从人和空间的排列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2、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3、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1)小农经营(2)水利,合作(3)安全,保卫(4)土地继承4、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5、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1)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礼俗社会,有机的团结)(2)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法理社会,机械的团结)6、“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7、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8、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9、陌生人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二、文字下乡 10、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11、我决不敢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12、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蚂蚱捉不过下乡的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13、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14、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15、乡土社会-----Face to face group(面对面的社群)16、“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17、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18、说话时我们如果完全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19、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20、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已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21、我们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三、再论文字下乡22、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方面:(1)个人的今昔之隔;(2)社会的世代之隔。23、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今昔之隔。24、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的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25、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积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以说是阻隔了。26、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不但累积 了自己的经验,而且还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27、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28、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29、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30、语言造成了人,《圣经》上也有上帝说了什么,什么就有了,“说”是“有”的开始,这在物质宇宙中尽管可以不对,但在文化上却是对的。注:人是符号动物,而语言是人与动物之重要区别之一31、一切文化中不能没有“词”,可是不一定有“文字”。32、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33、“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34、极端的乡土社会是老子所理想的社会,“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极端的乡土社会固然不常实现,但我们的确有历世不移的企图。35、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36、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入而息”的工作节奏。记忆都是多余的。乡土社会中不怕忘,而且忘的舒服,只有在秩出于生活常轨的事,当我怕忘记时,方在指头上打二个结。37、从语言变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38、在乡下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39、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40、在都市社会里有名人,乡土社会里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不为人先,不为人后,做人就得循规蹈矩。41、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如果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四、差序格局42、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 于是像格兰亨姆的公律,坏钱驱逐好钱一般,公德心就在这里被自私心驱走。注:是啊,劣币驱逐良币,人不也是如此?如果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一样的价值对待,那么优秀的人如何久在?43、社会结构:西洋社会-----团体格局我们的格局(差序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亲属关系、地缘关系即如此)44、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如红楼梦中的贾府)45、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性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46、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47、伦,水文相次有伦理也。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48、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9、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50、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5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52、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53、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也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五、维系着私人的道德54、团体格局(相互依赖);差序格局(自食其力)55、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1)团体格局: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还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在这基础上才发生美国《独立宣言》中开宗明义的话:“全人类生来都平等,他们都有天赋不可夺的权利。”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注:想起了近日失独的父母上京要求国家补偿的事件,人民响应了计划生育政策,那么当这些可怜的人们面临断子绝孙的代价时,国家难道不该做点什么吗?(2)差序格局: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 “克己复礼”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注:因而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越到小地方攀关系讲人情越严重也就容易理解了。越到基层,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越明显。那么,中国要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格局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了吧。。。六、家族56、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的,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也是同样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的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57、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58、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59、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氏族性了。60、家庭:临时性的 家: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61、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62、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 在两性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七、男女有别63、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纪律排斥私情。64、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65、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66、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6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谁都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68、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69、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70、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为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71、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向同性方面去发展。“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结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72、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界,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73、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八、礼治秩序74、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75、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76、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77、礼也可以杀人,也可以很“野蛮”。(如陪葬、割礼等)78、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有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79、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80、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81、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82、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83、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注:中医84、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85、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是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九、无讼86、在都市社会中一个人不明白法律,要去请教别人,并不是件可耻之事,法律成了专门知识。但是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就像足球比赛中队员其实都知道规则)87、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可己。88、在乡村里所谓调解(评理),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89、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90、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注:这就是国情,好的法治在不结合国情的时候反而可能有副作用,然而中国要走向现代社会,法治却是不可能不推行的。。。十、无为政治91、横暴权力(政府、国家)同意权力(社会契约,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92、人们喜欢的是从权力得到的利益,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 ,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93、权力之所以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94、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注:看来要成为奴隶还得有剩余价值能榨取才行,一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连剥削的价值都没有95、在农业民族的争斗中,最主要的方式是把土著赶走而占据他们的土地自己来耕种。(因而历史中常有“坑杀几万人”的记录)96、农业性的乡土社会恰是皇权(横暴权力)的发祥地,那是因为乡土社会并不是一个富于抵抗能力的组织。97、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越发达,这种权力才能跟着扩大。98、乡土社会里 的权力结构,虽则名义上可以说是“专制”,“独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续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十一、长老统治99、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100、不怕困,不惮烦,又非天性;于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强制,强制发生了权力。101、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必须尊重各个人的自由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102、孩子碰着的不是一个为他方便而设下的世界,而是一个为成人们方便所布置下的园地,他闯入进来,并没有带着创立新秩序的力量,可是又没有个服从旧秩序的心愿。103、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104、“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105、文化像是一张生活谱,我们可以按着问题去查照。106、三人行,必有可以教给我怎样去应付问题的人。107、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态度是根据长幼之序。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108、讲机会,年幼的比年长的反而多,他们不怕变,好奇,肯试验,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障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指在变迁中的社会中)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形中,一个孩子用小名来称呼他的父亲,不但不会引起父亲的呵责,反而是一种亲热的表示,同时也给父亲一种没有被挤的安慰。108、在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确当。十二、血缘和地缘109、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110、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111、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财富的血缘继替。112、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113、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114、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是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用原来地名称这个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如:纽约、台湾,还有州府、省会的道路命名)115、籍贯——血缘的 空间投影116、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已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117、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118、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119、街集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120、寄籍在血缘性社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121、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十三、名实的分离122、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123、权力: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教化权力)。124、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一小部分。125、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126、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文化英雄”----时势权力(所谓时势造英雄,一种新的权力形式在此诞生)在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赶紧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权力表现得也最清楚。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127、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很慢。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128、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129、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130、乡土社会环境固定,社会变迁也不致引起人事的冲突。131、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反对”在这种关系里是不发生的。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际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反对,也就是异议,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132、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实际,全趋向分离了。十四、从欲望到需要133、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134、观察人类行为,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135、人类行为有动机:(1)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2)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136、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137、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们生存的条件。欲望是什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注 :其实我觉得这是不是用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进化的结果138、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139、我常觉得把“生存”作为人类最终的价值是不太确切的,人类如果和其他动植物有些不同的地方,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就在人在生存之外找到了若干价值标准,所谓真善美之类。140、淘汰作用的力量并不限于文化之内,也有文化之外的,是自然的力量。不合则去,合则留。注:明明就是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啊141、譬如驱鬼,实际上却是驱除了心理上的恐惧,鬼有没有是不紧要的,恐惧却得驱除。142、需要VS欲望 前者是自觉的生存条件,后者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143、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十五、后记144、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一门。145、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146、政治学、经济学既已独立,留在“社会学”领域里的只剩了些不太受人问津的、虽则并非不重要的社会制度。147、社会学着名词在这潮流里表面上是热闹了,但是实际上却连“剩余社会科学”的绰号都不够资格了,所剩的几等于零了。148、社区分析:(1)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2)比较研究149、现代社会学还没有达到一个为所有被称为社会学者共同接受的明白领域。十六、附录(个人 群体 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150、社会在自然的演化中是继生物世界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但同样是实在的世界。151、人还是动物,但已不是一般的动物,人的群体已不是一般的群体,上升成为社会。人有两个属性:生物人和社会人。152、巫术:在支持实际农作活动的节奏和权威的作用153、社会行为是发生在社会所规定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不是无序的而是有序的。154、这种缺乏消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发展确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影响之深不仅是当时孤陋寡闻,而且造成了自力更生、独树一帜,一切靠自己来的心理,一直发展成为我后来不善于接受新的社会学流派的习惯。155、1940年,我们在呈贡的农村里赁屋而居,楼底下就是猪圈,生活十分艰苦。注:这。。。156、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少见的“实验”,一次震度极强烈的社会变动。我确是切身领会到超生物的社会实体的巨大能量,同时也更赤裸裸地看到个人生物本性的顽强表现。157、霍桑实验(不是客观条件,而是实验本身起了作用:工人参与了这个实验,自己觉得在进行一项有意义的科学工作,从而发现了自己不仅是一个普通拿工资干活的机器,而是一个能创造科学价值的实验者了,这个转变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注:做事的目的和动机是多么的重要!158、人既是动物而又已经不是动物,人想当神仙,而又当不成神仙,是个两是两不是的统一体。159、在我们中国世世代代这么多的人群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这样长 的历史,在人和人中和位育的故意训的指导下应当有丰富的经验。对这个变动越来越大,全世界已没有人再能划地自守的时代里,这些也许正是当今人类迫切需要的知识。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极厚重之作品,感动于作者的付出
  •     很有启发性,读过之后弄懂了很多中国社会特有现象的来源和原因,感觉费老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     文字下乡,男女有别,醍醐灌顶
  •     费孝通经典之作,对于乡土的理解很有帮助
  •     书很好,费孝通先生的经典之作。
  •     好 就是重了啊
  •     大师小书。从一点乡土出发,引出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逻辑极度清晰,思路条理分明,一步接一步地推得对整个文化结构的解释,很有理工科特色。
  •     论文可以是记叙性的,写的很好,反映了当时学者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     最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那几章节
  •     怎么讲,如果我有机会能听到费孝通先生在讲台上讲本书的内容,那我会理解得更透彻的。这本书我只看懂了一部分,其他的因为我才疏学浅,所以对我来说晦涩难懂。可能以后我还会再读一次的。
  •     并没有以为的那么好。
  •     内容深刻富有思想,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有挖掘
  •     因为老师让写读后感,所以买来看了。故事性不强,因为本身就不是讲故事的书,这本书是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一个剖析,深入浅出,很值得一读。
  •     这一系列的书都很好,没话说了
  •     乡土中国,其所呈现的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与人之间并非完全陌生。 在人情社会里,法律却变得无力,渐渐变成工具受人情的利用。 这种社会面貌与西方现代社会区别是明显的。
    显然书很薄,但是短小精干啊。
  •     差序层次:公/私;捆柴:个人主义/波纹:自我主义;差序格局上的道德观念;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礼治;现代—知识权力/乡村—经验
  •     它的经典意义就不用再去强调了吧,从乡土精神中看中国,很好,很精彩。一直想买全这个系列的,但是可惜,有些不再版了,唉。
  •     这本书里,最让我为之震撼的观点莫过于“差序格局”,实在是说的太巧了!其实,读这类社会学的书,对现实生活而言,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了解,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社会;而《乡土中国》立足于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尽管我和此书有数十年的时空差距,但它还是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个社会,解读社会上的人和事,从而为自己走进社会打下基础。而在学术上,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社会学人类学的学术类书籍,它激发了我对社会学,人类学的兴趣,以前不了解这个学科,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一点点了!书的质量也不粗哦
  •     讲明白了两个概念,先是“中国‘,其次是”乡土“。道理说得明白,文字也不晦涩,对于了解传统的中国社会多有帮助,比如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都是读者通过乡土实地考察后的思考,毕竟是一本小书,很多感兴趣的点没有深入,若是有机会可以读读《江村经济》或《生育制度》。
  •     书虽小,但是并没有失去精华,好书!
  •     值得读的书,满意。
  •     对于我算是极具启迪性的书籍了,冥冥之中似乎在一点一点扣开表皮露出我最“乡土”的那颗心。毫不疑问,这是我以后看待此类问题的一把标尺。
  •     书塑封很好,质量也很好,内容还在看,还不错
  •     费老学贯中西,通晓古今,不得不服。且不论其中的诸多论点是否正确,但从内容自身来说,说理清晰,逻辑自洽,自成体系而又完整,读起来毫不费力,着实是本好书。最难得的是费老在谈到人类行为和记忆的时候,对相关概念的理解非常的科学、到位,让人感叹这才是一位合格的社会科学家,有着对很多不同事物深刻的认识。
  •     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的乡土还存在吗
    严格意义上的熟人社会业已被工业化的轰鸣毁灭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中还是保持着乡土的气质
    这些气质,其貌不扬但却影响深刻
  •     大师风范,很深刻,很浅显,很有启发。书挺薄,方便携带阅读。
  •     典范。
  •     写了现在社会流失的一种文化,值得一看!
  •     帮朋友买的,对乡土中国很感兴趣,可以借来看看的,书刚到手还没来得及看,看了后在补书评好了!
  •     虽然书只有薄薄的一本,但是绝对称得上经典,这是本被世界公认的好书,也许对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而言有些难懂。但是,他写的就是那样真实~~
  •     虽然已经不完全适用当下的状况,但是这种深入精道的论述还是值得一读再读。
  •     hou sai lei…
  •     【E】久闻大名的一本书,费孝通以西方社会学方法论,以中西差异性为论据,剖析了传统中国(乡土中国),解开了很之前多没想明白的问题。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     几十年前将中国的乡土社会研究的如此透彻,简单易懂,一目了然。甚至到现在还依然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费孝通先生,真大师也!
  •     从未想过乡村的生活模式自有其规矩和逻辑在其中,这本书可以让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
  •     尝试解剖社会
  •     若能再多一些读书的时光...
  •     不是大家小书,书很大的很,思想深远
  •     还没看。应该不错吧。名家作品。
  •     费孝通不愧是大家
  •     《乡土中国》的作者在前言里面说,这本书出的时候,他对于中国社会的一些见解和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率性地提出,未加雕琢。所以基于作者的学术态度我也不打满分了。 乡土社会算是中国特色存在,从乡土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社会至今的发展,作者喜欢拿西方的基督教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然后拿儒家文化来阐述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起来。可以体会到过去一家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当然还说到墨家法家道家,但是最后成为王道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还是儒家。除了文化的分析,还有人性、环境的分析,多种角度出发的思考让讨论更加的丰富起来。作者还非常体贴地在每一章的开头一段总结了一下上一章到底说了什么,而这一章会基于上一章的内容,往哪个方面讨论。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兴趣的,推荐这本。
  •     怎么能是“浅显”“好读”呢,比预想多用了十倍的时间。如今“稳定”的乡土社会不复存在,很多理论只能应用在别处了。
  •     又是王小波推荐的作家。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看的最有收获的闲书。语言浅显易懂,结构推进有序,通篇的讲道理也看得进去。从中学到了很多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及其形成原因,受益匪浅。成书至今七十年过去了,中国变化翻天覆地,受西方思想冲击和“帝国主义的腐蚀”,最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改变,现在看来这本书也丝毫没有过时。从中明白了延续至今中国为什么尊老,为什么年龄不是隐私,为什么中国人感情含蓄。我们学习外语,看外国人写的小说,看美剧,接受女权和平等教育,学习西方的制度,受西方文化形象太深,是不是反而缺少对自己文化的思考呢?
  •     内容挺好的,有助于了解中国社会的种种本质
  •     排版装帧都很好,经典的书永远经典,正在读呢很长见识,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     学的行政管理,这本书是推荐书目,内容通俗富有情感
  •     老师推荐的书,当当上都是正品,很喜欢,这书值得读
  •     “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乡土社会在其变迁过程中,有基于本质的内核始终不会消失,在新的社会组织形式渗透时,就不可能完全吸收和适应。这不是乡土社会的顽劣性,而是本身的不适应。
  •     有摇椅派之感,虽然费先生是走在田野里的人
  •     前半本书句句说到现实,后版本开始学术化。总之,人情最大,是我天朝。写评论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有好几家出版社的不同版本,我看的才100多页,还有400多页的
  •     从常见的乡土来理解不一样的东西
  •     费孝通的经典农村社会学著作。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
    其中的很多观点,差序格局、长老统治、同意权力等都引人深思。
    本身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生活的背景,让我对此书的诸多观点深有同感。
    又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不晦涩,不厚重,值得拥有。
  •     2016-7-7 欲望是文化事实
  •     很实际的一部社会学著作,研究中国问题必须看看本书
  •     短篇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概念 ,中间很多观点一遍读完表示并没有理解。书虽著的早,但在现在的社会仍能找到影子..归类一下这是典型的社会学著作 与杂文注意区分的是
  •     书的质量不错,费大师的观点今天看来仍然很有启发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     其实买书不一定要买砖头厚度的,觉得这本书更让人有读的欲望
  •     我是学社会学的,而费老是中国社会学的鼻祖,读本科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乡土中国,当时懒得去读,几年过去了,现在都是研究生二年级了,老师又一次给我们推荐,这才拿起来品读起来,竟然一下子爱不释手,深深地感受到大师的手笔,这才叫经典,尽管并不是一本大书,但是每一篇都写得很美,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最深的道理。
  •     喜欢这套书 生动不枯燥 但又有思想性
  •     在理。
  •     就是两个字,通透。
  •     经典,不可多得。书很薄,理很厚
  •     是缩印版?东西很小巧,但是并不影响阅读!而且可以随时带在身上!费孝通的书,一向都比较热。建议有时间大家去读一下还有插图!
  •     大家+小书——亲近大家的平民之选,放在书包里小小轻轻的一本,随时随地汲取养分
  •     这一套书就是好,不管是排版,印刷,纸张,还是内容都很好。
    大家写给小家的书 好好好
  •     费老的经典之作,在现在依然值得借鉴
  •     
  •     《乡土中国》,一本很薄却不缺乏社会学研究价值与历史厚重感的书。熟人社会,差序等级,崇尚礼治,无为而治,这些乡土社会的乡土中国的典型特征,绵亘千年,影响并孕育了今天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遇到的诸多种种社会问题、法治难题,制度瓶颈,莫不可以从中找到症结所在,尽管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在缩小,城乡的差别在缩小,但横在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群体意识中的二元意识鸿沟却依然清晰可辨,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不解决,制度构建的再完美,实施的社会效果可能收效甚微,甚至背道而驰。
  •     很值得“大家小书”这个名字,低调的华贵
  •     对中国的乡间有了新的认识!
  •     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     乡土中国以村落为基层单位,村落之间的关系是隔离和孤立的,村落之内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是熟悉的,交流方式也是以传统为主,在这里文字甚至语言都是多余的,因为彼此之间太熟悉不过了,一个眼神一个声音都是可以传达含义的,村落之内的人可以通过有限的交流完成生活必需,而不必与外界交流,所以每个人的圈子都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实际范围,一旦和外界发生交流,就意味着差序格局的形成,所谓差序格局,就是亲疏远近不同的一个个圈子,内圈为私,私德的形成也是以圈子为标准,而不是以公序为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圈子里堂而皇子的批评圈子外的事情,而回到圈子里,每个人又成为所批评的“圈子外的人”。
  •     2017新年第一本!算是补课吧,毕竟这本书在大学期间就应该读完了。下周书评!
  •     以小见大
  •     费老对中国社会的分析还是很精到的,经典
  •     这是费先生在云南大学授课的讲义,也成为他乡村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如今恰巧在云大读这本书,不得不说是机缘。
  •     读着读着,这何止乡土,这是多少年来一直能用的呀!我觉得百年前能有的一些社会的东西,放到现在仍然有用。中国继续往前走依靠的不是机器而是人,这些乡土生活中出来的有很多情节的对传统中国无法割舍的人,这本书读来感觉相见恨晚!
  •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深入浅出 语言凝练 可读性极强 收获丰富
  •     书虽然很简单~但内容很好
  •     就这么一本小书读了一个多月 然而读完发现并不是我要看的生育制度…且观点有些不太相扣 是我自己不专心的原因吧
  •     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社会的分析很清楚,在说明方法上,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用得很熟练,在对儒家等级文化对乡村社会的影响上,道出了家族、男女、长老等传统礼仪文化的利与弊。 作为农村长大的一员,在阅读过程中,会时常回忆起乡土气息味儿,并结合作者的见解进行反思。 看到了旧时“倚老卖老”、“虐待儿童”的坏风俗,也看到了“新农村”下,旧体系崩塌而新体系未建立起的冲突与矛盾,这实乃缺乏英明神武者的领导,尤其是缺乏那些中西思维结合的人才把控,整个乡村社会结构就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快速移动,使得变革不如英国那么融洽。
  •     这么小小的一本书,真的应该放在床头手边,时不时看一遍,绝对常读常新。尤其是在春节前后或是某一社会事件引起争议的时候(如宁波动物园老虎一案),这乡土的中国与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这两种“势不两立”的价值观的激烈碰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     读的不仔细,但能看出老学者的实力
  •     也许,能理解过往时代的人的局限性,而不是单纯的抨击或追捧,那似乎是值得了作为当代人的价值的。只是局限同样改变了区域或者范围地如影随形于思维。
  •     当初报考这个社会工作,同事不解问为何不读计算机,朋友轻轻说社会工作转身闪烁迷茫的大眼睛说那是啥,费老会告诉你们的:)这本书淋漓尽致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的蓝图,虽然费老早已仙逝,可是阅完此书,直至今日中国依然保留乡土社会的传统,只是费老不知您如今看到单身美丽的女士如此之多,同性恋也不是您笔下这般隐晦,而中国孝道也不是这么敬畏,渐渐远离曾经的传统,这是人类社会部分人种的消失还是一种注定的变革?我不禁哑然失笑。因为费老不会再回答我。
  •     费老先生的代表作,看起来不难,普及版,推荐~~
  •     非常好的一本社会学读物,社会学专业同学值得一读
  •     人民根性的深度挖掘
  •     时隔多年,很多观点仍不显老旧,熠熠生辉,对于如何面对外来文化以及如今急剧的社会转型里如何认识自己的位置等问题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跪舔系列~~
  •     很不错的一本书,通俗、精辟,分析精妙、见解独到。边看边做了很多笔记。说是乡土中国,实际上是以此为基点,讨论分析了传统中国的特征。
  •     不管你学不学社会学,是否研究农村,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     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以前觉得中国人这样不守规矩那样不讲信用,其实并非如此,只是自己没有深入,或者说没有正视这种差异。总是用课本所学的西方那一套来看问题,实在是空中楼阁。强烈的推荐!
  •     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自然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     浅显易懂的社会学入门书籍,尤其是在读了极简人类史之后,这本书更成为其中一个历史时段的脚注。关于人治、法治、礼治以及四种权力的阐述很有趣,但某些观点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下会显得太中庸。
  •     看小说的同时 也要多看看一些大家的作品
  •     书很薄,对乡土社会的解构却很深刻,第一次读过还是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消化的~
  •     很棒的社会学读物。有的概念不太明白,值得多读几遍。
  •     书还不错,貌似是压缩版的,不过应付作业,还可以
  •     果真是大家 其实也是一本大书
  •     好好利用,照着一天一篇文章来吧!
  •     除了乡土还能读出很多其他的东西,这绝对不是我想太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