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代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中国的现代化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214002235
作者:吉尔伯特·罗兹曼 编
页数:510页

作者简介

《中国的现代化》是美国一批著名学者近年研究中国现代化事业的综合性著作。它从晚清中国与西方交手并着手现代化说起,一直写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整合和科技进步等五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化事业在晚清、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国民党政府和解放后各个时期的起步、彷徨、动摇、发展、挫折、再发展的艰难历程。作者对于中国国内问题的探讨,持论颇为客观。对于想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化的读者来说,《中国的现代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部分 历史的遗产:18世纪和19世纪  第二章 国际环境  第三章 政治结构  第四章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第五章 社会整合  第六章 知识与教育  第七章 18世纪和19世纪小结第二部分 20世纪的转变  第八章 国际环境  第九章 政治结构  第十章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  第十一章 社会整合  第十二章 知识与教育  第十三章 20世纪小结  第十四章 作为现代化社会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估价和含义  第十五章 结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引用文献综目(英文)索引译后记

内容概要

罗兹曼,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是中国、日本和俄国这类社会的相互对比与彼此理解,也兼及有关现代化与前现代的宏观社会学比较,或者东亚与西方发展路径的比较。著有《清代中国的人口与市场调解》等,编有《中国的现代化》、《东亚地区:儒家遗产及其现代调适》、《日本对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回应》等。

章节摘录

  故日本在国际关系中始终比中国幸运,它从未被完全拖进一个依附性的“殖民地”贸易模式当中去。它几乎完全避免了外国贷款和外来投资,能够雇用并随后解聘外国技师,并能够在20世纪初作为一个主要伙伴最终跻身于国际结盟体系。  中国当局对外来入侵有一套做法,日本当局也有一套做法,但所受挫折较少。两者相比,人们将会惊诧地发现,日本虽然经受危难较小,但却产生了较大的惊恐感。对此,可以作出下述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规模问题。在中国,最早的灾难发生在广州,远离京城;而在日本,西方人的活动中心离幕府所在地江户却很近,幕府官员竭力使外国人与天皇首都京都保持一定距离,而宁愿把他们控制在德国政权的中心。中国官员则试图把外国人限制在国境线上以保护行政中心。如果中国也有两个政治权力中心,也有两个在如何对付外国势力问题上相互争斗的正统所在地,中日之间的类比(和历史)将会更趋近似。第二,在日本,外交问题是公众首要关注的大事;而在中国,这个问题只占第二位,占首要地位的是长达10多年的国内叛乱所引起的更严重威胁。第三,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的经验和灵活性以及中国官僚惧怕弄不好会受到北京朝廷惩罪的心理,都会鼓励当局把早期条约体系描述为控制蛮夷的新措施。而对日本这个通过贵族轮流居住幕府首都服役以维持统一(即“参觐交代”)的国家来说,更严格的“锁国”状态是如此明显,以致不存在任何方式来掩饰向外国人割让的严重性。  满清领导人为开脱其丧权辱国的行径而做出的官样文章,可以被理解为对外来威胁蒙昧自欺,或者是对危如累卵的时局麻木不仁,竟然把被迫割让说成是尊奉传统。朝廷是这样的昏聩无能,官吏是这样的阿谀奉承,外国人又是如此寸步不让,其后果会如何,人们自然不难想象。美国国务卿丹尼尔·韦伯斯特给清朝皇族耆英写了一封娓娓动听的国书,“吾之所言为,贵我如此伟大的两个国家之政府应和平相处……故吾遣吾国贤达之士卡贝尔·顾盛前来拜见阁下。彼一入贵国之境,即恭请阁下安康云云。据福斯特·雷·杜勒斯说,韦伯斯特这种措词是美国人与印第安人酋长打交道时养就的。耆英在接收国书时,当面告诉顾盛说,国书的华丽词藻简直使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但耆英到了殿前马上就说,这封国书词句如此拙劣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万国之中,数其(美国)至为野蛮遥远……且不论彼等于布告、法令之款式一窍不通,即如圣上复谕意含稍深,彼等甚或无从省悟”。

图书封面


 中国的现代化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这本书是1982年前写的,却预期按当时的发展势头,中国在2000年达到人均GDP700美元(后来实际是800美元吧)。当然中国后来发生的很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很多80年代初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转机,现在看来是令人兴奋的,但是书中提到的从1970年代看的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来看人才选拔机制问题将困扰中国未来几十年,现在看还是一语中的。
  •     历时四周终于把这本著作看完,仔细的记录下了笔记,不可不说很辛苦。全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序论讨论了关于现代化的定义和标准,一共两个部分19世纪和20世纪,在各大部分里又分为5个主体板块,即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与增长、社会一体化以及知识和教育,最后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小结并评论了20世纪80年代的政策以及未来的走向。从与现代化相关的各个方面讨论了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并不仅仅是“工业化”或者是“西方化”,而是社会从整体上的一种进步和提升。政治基础、社会组织环境、人才和教育、国际环境都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经济的发展又会促进其他方面的进步。从美国学者中看中国的现代化是怎样的呢?看之前已经做好了看到不同于“正史”内容的准备,也希望看到一些“内幕”,看一些不了解却实实在在发生了的事情。在第一部分中,印象深刻的不是经济的发展问题而是清朝后期(也可以代表传统中国时期)的社会组织状况。作者从社会遗产传统和社会组织的职能分析出了中国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由此而能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部分,印象深刻的就是新中国为现代化做出的贡献。也许我这一代人在这样一个一切都毁誉参半的时代,总是怀疑眼前出现的一切吧。突然到了一个怀疑所有历史正确性的时候。历史书上的歌功颂德,都觉得言过其实。看了这书以后,才知道原来在中共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世纪以来最大的现代化成就。虽然日后的错误也延缓了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但是谁能不犯错呢?且看我们今时今日的发展态势,也许未来我们才能评论谁是谁非。在中国的现代化中的“中国模式”,作者找到了么?我想仅仅写到80年代的这本书没有解答。我们的四个现代化也远远没有实现。现代化ing~等待目睹中国的腾飞!!
  •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评述中国近代历史的著作,难免对其中得失的点评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近七百页的厚度,覆盖了从英使觐乾隆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诸多细节,可能由于多人写作的缘故,全书结构过分统一,内容重复也较多,有些翻译明显使用社会学词汇更好,这是较为遗憾的地方。阅读期间和刚读完后有许多值得记录和思考的地方,但后来一想,中国的衰落,其全在于“一潭死水”!森林古猿从非洲最南端走向东方,其几十个分支,陆陆续续数十万年,各自都有盛衰灭亡,重新发明语言、文字,文明不是一脉相承,而是不断地在碰撞、融合。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成,与古老的部落、氏族一样,与政治形态有关,与文明本身无关。信息流动、碰撞最激烈的地方,越容易形成高度的文明,这些知识的传播,就像火种一样,照亮了那些愚昧的地区。一个国家,就与一个人一样,光是埋头钻研,不接受那些有冲击力的观点和挑战,慢慢地就成为了美洲的印第安人的继任者。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所有不同的观念,甚至观察、接受来自自身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变化,这样的社会才能算作向前发展。书中指出的一个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中国人对西方,往往将其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懂得其获得知识所用的思维方式。原书话为:“(李鸿章时代)学西学的人将物理学当作一门知识,而不是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这也算是中国人不停地在新一轮竞争中落后的原因之一吧:从思维到情感,中国人都还未及弱冠。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中国的现代化是一本经典书籍
  •     这个月拿下
  •     好书,值得收藏!活动购入,更安逸!
  •     翻翻,太长了
  •     终于读完了……
  •     堆砌的混沌
  •     现代化才是历史必由之路
  •     穿着历史的外衣,装着是思想的身体
  •     寫論文曾引用!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解读中国,从历史开始。【图书馆藏号:D6159】
  •     此书一般,主要原因是部分预见与判断已经时过境迁。应该正确面对中国的人口,这是始终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一大弊端。又及,中国的政府如果放弃思考政治上的改革,这是一大障碍。既得利益集团和地方主义的联合,对中央权威构成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国现今发展与分配的不平衡即源于此。一句话,理性要战胜感情
  •     ………………怀疑注释参考都阉了
  •     看去看来,穷人还是穷人,富人还是富人。资本主义是叼,但还没通神。
  •     当心
  •     定量的现代化理论大势已去。另,本书的翻译值得夸赞。
  •     依旧是非主体视角,依旧是就是言论,但却不失为它者观察的典范,不失为汉学研究的经典
  •     好书,看得下去,有理有据,从老外的视角看中国问题,写得既严肃又有趣味.
  •     可以算是鸿篇巨制了吧,揭示了中国现代化从晚清起步到民国挫折再到共和国时代曲折发展的艰难过程,而且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可能遇到的一些新问题也有着很敏锐的观察和较为准确的预测。
  •     老外研究中国的书,角度有点不一样,但综述的形式看起来很枯燥。
  •     搞活动,还是很划算的
  •     翻了翻感觉还不错,还没看。。。
  •     比较学。大视野整体论述。
  •     现代化视角的确有些狭隘和陈旧,但貌似符合大多数普通人的逻辑直觉。
  •     多年前读过,当时读完就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他的重心在哪里。。。。
  •     质量不错,就是年代有些早,没有老邓之后的部分。
  •     也算是TG的命好,赶上了好时代。 从来都是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
  •     做梦的中国人请闭嘴睡你的春秋去,前行的中国人加紧脚步吧
  •     近现代史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这两天在看,以海外学者的眼光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对于近现代中国发生的现代化变革有很多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念的新的想法,横向和日本俄罗斯两个现代化后起之国进行比较,但我借到的是1989年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排版不是很好,考虑买本实体书。
  •     找不到老版本
  •     王子屯黄金时代的遗产
  •     我决定放过这本书,兜兜转转,跟了我这么多年…… 等我某个特别亢奋的时候再细读。
  •     客观翔实、有待钻研
  •     书中提到的从1970年代看的中国社会流动机制来看人才选拔机制问题将困扰中国未来几十年,现在看还是一语中的。
  •     开卷有益
  •     外国人的中国观
  •     很多讨论很平情,也颇有见解;很典型和认真的现代化研究。但是我只想说读起来(当作睡前书)真的太太无聊了…
  •     不错
  •     "现代化"是一个表述词而不是一个评价词,定义为"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体现在各个方面"。本书五大方面:国际环境、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知识教育,用历史的观点、比较的方法看中国的现代化。作者很强调的一点:18世纪政治秩序的混乱源于科举制度解体后,中央地方等级的混乱,因此强调政治上中央集权,有控制力的政府;二是家庭在传统中对现代政治的阻碍,这与儒学的视野有所相悖,值得探讨。
  •     1.如果作为一般的读物,或者社会科学入门者的读物,基本可以打个五星,因为是标准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研究路径,也可以提供不同于国内学者的视野,所谓以他人为镜。2.但如果作为研究者用书,略显简单;因为本文的篇幅限制,可能会使得问题的分析显得单薄了些。
  •     C/D61/L89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14年出了精装版。虽然成书比较早(1980),总体上很成系统,主要启发和价值在前半部分,特别是对于民国以前的论述,越晚进要越浮于表面。还没到1989,很多事情学者们还没有看到。现代化真的是一件好事么?也许并非好事,但不可阻挡。
  •     中国现代化最顺利的一次是民国,可是被日本看出来了,它侵华打断了这个过程,并把大陆暗暗留给了共产党,今天的祸根很大一部分是日本种下的,中国人虽然被洗脑去反日,但是日本确实有值得憎恨的理由。
  •     很好的书。学术性的。
  •     这可能是国外关于中国现代化研究最系统的一部专著,汇集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一流学者的集体智慧,从国际环境、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考察中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前夜历时两百年的现代化进程,分析详实,立论客观。对于中共建国前三十年的贡献与错误,讲述得尤为精彩。在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后,再来读这本成书于改革开放之初的著作,仍然会觉得获益良多。
  •     读不懂。。。。
  •     有一个问题,现代化不是一个容易明确的定义。用马克思的观点来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可是这书很笼统。每个时代都有现代化。其实书的假设如下,现代化一经在世界上任何一地展开,其影响便无可避免地渗及全球各处。说实话,个人认为很大篇幅都在没有击中问题的点。所以看完印象也不深。那就随意吧= =
  •     中国的现代化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