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乌孜别克族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7
ISBN:9787810687850
作者:阿丽亚吉力力
页数:363页

作者简介

《乌孜别克族:新疆木垒县阿克喀巴克村调查》主要内容:由于阿克喀巴克村是一个新的农牧民定居村,它的村民大部分是从大南沟迁徒而来的,因此,两个村之间就自然存在一种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天然联系。在调查报告的有的章节中,就包含了两个村的调查材料。另外,在教育、科技、卫生、社团组织、党校舍教育等章节里,还包含了全乡的有关材料。如果把全乡的材料和阿克喀巴克的材料分别描述,就很难全面反映这方面的情况。法制建设是农村基层建设的重点,一个村的法制建设不可能全面反映这方面的情况,所以,第7章的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全乡的法制建设情况。我们想通过这些材料力图反映乌孜别克族的历史、经济、文化情况。但我们的视点始终放在阿克喀巴克村。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况与历史
第一节 乌孜别克族的族系源流
一、族名与族源
二、中国乌孜别克族的形成
三、木垒地区乌孜别克族的族系源流
第二节 村寨概况
一、村寨历史沿革
二、阿克喀巴村的建立
第二章 生态环境和资源管理
第一节 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一、地理环境

前言

  1956年~1958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全国组织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工作,搜集到上千万字的资料,撰写出少数民族简史、简志和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的书稿,整理调查资料300余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编写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这次调查为党和政府制定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和工作方针,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主改革和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开创了我国进行大规模少数民族调查的先河,为民族研究搜集与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时至今日,其成果仍然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民族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和反复引述的基础材料。

章节摘录

  16世纪至17世纪时,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东来的中亚商人结伙组成的商队常常赶着驼马以中国新疆的叶尔羌为中转地,经营丝绸、茶叶、瓷器、皮张、大黄和各种土特产品。有的还途经阿克苏、吐鲁番至肃州(今甘肃酒泉),将货物转销到中国内地。在这段时期,来自中亚的一些商人开始留居中国新疆的一些城市。  历史上,中亚的乌孜别克人一直和我国新疆地区的各族居民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经济交往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一部分乌孜别克人从中亚陆续迁入新疆。18世纪初,锡尔河上游的以乌孜别克人为主体的浩罕汗国成立,此外还有两个以乌孜别克人为主的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与其毗邻。随着从中亚陆续迁入新疆定居的乌孜别克人日益增多,其居住地也由南疆扩展到了北疆。特别是18世纪50年代,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新疆后,与以乌孜别克人为主的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一直友好往来了六七十年。在这段时期内,以商人为主的中亚乌孜别克人来我国进行长期持久的商业活动日益增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从客观上为乌孜别克商人与中国新疆地区的贸易往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经商过程中,部分乌孜别克商人逐渐在新疆定居,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人足迹所到之处,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居留地。他们长年累月往返于同一路线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落脚点,有些商人还由于偶然原因不能够返回遥远的故乡,便滞留该地,置产安家,娶妻生子,成为当地的居民。当时,乌孜别克人较集中地居住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以及北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塔城、奇台、木垒、英吉沙等地。

图书封面


 乌孜别克族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