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信任论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
ISBN:9787504337443
作者:郑也夫
页数:261页

作者简介

《信任论》照例以定义开篇,在追溯了“信任”与“trust”的汉英词源,它们在《论语》、《圣经》、《古兰经》中的意思,在俗话中的意思,以及理论家著作中信任的含义后,作出了笔者对信任的界定。这是第一章。之所以在第二章探讨人的本性,在于以为本性从深层对信任发生影响。信任与合作有着不解之缘,因此第三讨论合作的进化。第四章从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手段选择两方面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选择思想。信任最初产生于新族中,产生于领地上,领地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策略?边界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在生物界中,几乎只有人类发生了严重的领地之争?这些是第五章讨论的问题。第六章同其前后两章关系密切。同上一章的关系是,从空间(领地)的维度转向时间。第七章讨论信任的社会功能,即为社会提供秩序。第八章是比较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民间组织形式上的差异。第九章讨论秘密社会中的信任。第十章是从信任的角度讨论货币,讨论货币与普遍主义信任的关系,货币借货,以及货币系统中的风险。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讨论第二种系统信任——专家系统。《信任论》对信任理论的建构大致如上。第十三章从理论走回现实。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信任:溯源与定义
第二章 人的本性
第三章 合作的进化
第三章 理性与习俗
第四章 领地、亲族和共同体
第五章 信任对复杂的简化
第六章 信任与社会秩序
第七章 早期城市化与民间社团
第八章 秘密社会
第九章 货币与信任
第十章 科举与学历(专家系统论一)
第十一章 同行评议与科学(专家系统论二)
第十二章 走向杀熟之路

编辑推荐

  《信任论》是一部关于理解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专著,内容涉及人的本性、合作的进化、理性与习俗、信任对复杂的简化、秘密社会、货币与信任、科举与学历、同行评议与科学等,适合社会学研究人员参考学习。

内容概要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图书封面


 信任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人性是自利的,那么人际间的"信任危机"怎么解决?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机缘的不同,中国人选择“进入你的家庭”--血缘契约!西方人选择“写入你的合同”--法律契约!这就造成了今日中西方的差异!为什么中国人老爱窝里斗?正是因为“信任”的缺失,大家互相猜疑,内耗自残。
  •     之所以借这本书,一半是因为郑也夫的名号,另一半是看到目录里的“人的本性”,“理性与习俗”,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事实证明,这本书的确很精彩。学者写的著作最让人舒服的一点就是逻辑严明,推理谨慎,从来不会像电视上某些评论者一样拿着自己的价值观想当然的评论这评论那。现在为止只读了两章,对第二章特别喜欢。作者从基因的角度说明了“自私”是人的天性,然后解释了自私的合理性,和文化出现的必要性。最近读的社会学专著很多多多少少都会牵扯到生物学。《信任论》是这样,女性主义经典著作《女人的起源》更是通篇都在讲进化。《信任论》里提到社会学教父孔德把科学自上而下分类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研究人的行为,必然先从动物开始,动物身上,我们能看到人类最原本的面貌。现代生物学有进化生物学和功能生物学两大分支,一个解释“为什么发生”,一个解释“怎样运行”。虽然对这些还只是朦胧的概念,不过想来应该都还挺有意思的。以下是第二章的笔记,总结了几个问题,也有一些小小的随感加在后面。——————————分呀嘛分割线——————————————生物界的三种利他行为1、亲族利他。基因共享的群体中的利他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让共同的基本更好的延续下去。道金斯在《基因的选择》中说:“基因永远是自私的,其目的就是繁衍自身,个体只是基因的奴仆。”动物界的多数利他行为都属于此类。而这种利他行为的另一面,往往是对基因不同群体的敌对和争斗。如蚂蚁、蜜蜂,不同部族都有自己的巢穴,陌生者一旦闯入,会惨遭谋杀~2、互惠型利他。比如猴子之间互相抓虱子,吸血蝙蝠会吐血给没有吸到血的伙伴。这种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那就是得到回报。比如吸血蝙蝠的吐血行为几乎全部发生在同穴之间,目的是防止付出的一次性和单向性。所以,此类的互惠行为有很多的限制,一般只会发生在稳定的小群体之中。3、群体利他。相互合作的群体往往会获得比单纯利己的群体更大的利益,从而取得更好的生存。但是这种合作在动物界难以实现。因为利他群体中突然出现的利己者会非常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使自己的基因获得更好的保留,长此以往,群体必然转向利己。这一现象可以用梅纳德—史密斯提出的“进化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以某个进化策略会很容易被变异体侵入,那这个策略就不是稳定的进化策略,也就是说,不可行。显然,利他相对于利己,在进化上是不可行的。文化为什么会存在?群体利他在动物界不存在,但是却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利他也正是人类社会的利他方式。既然群体利他违背了进化的稳定性,那么必然需要一支生物学意义之外的力量来保证这种行为的延续,这种力量就是文化。人类的智力给了文化发展的可能。文化,尤其是早期文化中的禁忌和律令,其目的就在于打击极端利己,“使一个非血缘群体不沿着生物学的轨道回归自私。”(如果对欲望的遏制就是理性的表现,那么小松鼠储存粮食和人类违背本性勤劳耕作一样,都是包含理性的。但是动物由于智力的限制,其理性往往只能照顾到有限的时间范围,简单的情境。人类的智力让人有更深入的思考,发展出文化。)人性原本自私从书中论述来看,郑也夫是赞成人本自私。他引用迈尔的言论:“归根到底自私的行为倾向在我们的行为心态的遗传组成中占绝对优势,在人类以前的时代自私行为是被自然选择极力选中的。”可以说,自私存在于人性之中,而文化是为了遏制自私而生。如此便产生了文化与人性的长久对峙。人性是先天的,文化是后天的,随着小宝宝的不断出生,文化改造人性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挑战”。书中的一段论述很精彩:“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故事:狡猾的科林斯王被罚在地狱把巨石推到山上,每当将要推到山顶时巨石便又滚下来,只得重新再来,如此永无止境。文化改在本性的战斗酷像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抗争。人类的文化正像可怜的科林斯王,而不断降临在我们社会中夹带着自私基因的每一新生儿,正像巨石,等待着他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五千年文化沐浴之下没有重大改变的人性,反正了自私基因与生俱来的事实。所以哲学家说,文明史一张薄纸,野蛮随时可能闯入。但是人类的文化行为还有和西西弗斯悲剧不同的一面,那就是任凭新的石头无休止地出现,其多数都被文化推到了相当的高度,并且再未落归谷底,即经文明所教化的绝大多数人再为返回野蛮。”(一点一点越滚越高,会不会有天就达到共产主义的高度捏?读了这些会不会感悟到文明的断层,该有多么可怕。)文化需尊重人性“文化与本性是对立的。但文化之所以能有伟大的建树,根本原因是,它并非与人性彻头彻尾的对立。与人类的本性彻底对立的文化,无论是何物,几乎均为有超过一代人的寿命。这正是乌托邦步入实践的无可更改的命运。而那些久经考验的文化,在压抑某些个体的某学欲望的同时,保护着他们的长远利益,或群体中的多数人的利益,或兼而有之。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如拉姆斯登和威尔逊所说:‘在赐予纯粹文化传递的特定意义上讲,基因并没有给文化以自由。它们在适中程度上掌握着思想与文化对它们的依赖。’”(“适中”,可究竟什么样的程度算是适中呢?没有正确答案。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答案,同样的时代也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会期盼不同的答案。)动物会有道德吗?“道德是为了扩大人类有限的理性和有限的同情心,进一步说是要严格限制人类自然气质中固有的破坏倾向。”动物的利他行为是不包含道德的,亲族利他是本能,互惠利他的理性狭隘而又有限,动机也是利己的。“只有文化和规范所造就的利他属于道德的范畴。他不能为本能所驱使,而是个人的选择;不是出于个人当下的利益,而是基于基本道义——群体利益的理性结晶——和同情心的抉择。”“道德的使命在于一种广泛的利他。”(道德这个词就是为人类社会所造的。动物界中存在的只是类似道德的行为。)
  •     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信任也不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信任他人总是存在风险的。但人不能因为冒风险就不能不相信,个人必须通过相信他人来在社会中生存。信任是一种态度,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的采取一种行为来推动结果的发生。一个人对你而言有三种情况,即他或她是你的亲人、熟人、陌生人。人们不愿相信陌生人,愿意相信熟人和亲人。针对陌生人,人们会选择相信专家、权威或声誉好的人,比如医生、律师、学者。信任关系具有下述三种性质:一、时间差与不对称性。行动总是在诺言、预期之后出现;二、不确定性:对方的话不一定兑现;三、因为没有足够的客观根据,信任属于主观的倾向和愿望。人类不仅需要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需要被他人承认;只有人类才会追求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毫无用途的东西。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人们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人类行为的十三种动因:感官的刺激、追求财富、美好的记忆、和睦的关系、良好的声誉、权力的渴望、虔敬的心情、行善的乐趣、作恶的快感、想象的快乐、期待的心情、交往的快乐、减除痛苦。人的本性中导致战争的三个原因:竞争关系、不信任感、荣誉感。关于第三个原因,为了琐事,一个字、一个微笑、一个意见不同及其他任何蔑视的因素,人都可能使用暴力。人的行为可能是理性的,或者是遵从习俗的、追求感官享受的、听从他人要求的、或是追求浪漫的、爱幻想的。习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起源于人类为满足需求所作行为的努力。人开始于行为而不是思想,这些行为与理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开始于无计划。马克思•韦伯说:习俗意指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这种行动被不断重复的原因仅仅在于,人们由于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了它。信任不是理性。信任处在无知和无知之间。信任处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信任是简化复杂的进化策略。货币是一种信任,他简化了人的物物交换。声誉是一种简化,他使人相信陌生人。声誉能够提供信任的线索,声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浓缩的历史。好的名声是人们对某人昔日荣光的记忆,恶名则是儿女们让其过去的劣迹一直追逐他。好的名声帮助一个经纪人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足。建立声誉的方式:第一,口碑;第二,广告;第三,档案。一切权力都要具有合法性,否则将会遭到反抗。社会秩序形成的力量:强制、互惠、习俗。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在陌生与匿名当中。古代社会的信任:通过乡绅举荐、商会交流、同乡会沟通。杀熟与杀生。杀熟的生物学依据:鱼类对同类远比对异类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所有的社会动物都是“社会地位的追求者”,两个动物在阶级次序中越接近,紧张度就越高,所以杀熟。举报也揭发也是杀熟行为。杀生:即欺骗陌生人,所以陌生人只能通过寻求权威、声誉好的人来寻求欺骗。攻击行为:攻击具有积极功能的前提:即攻击是适度的,非致命的。攻击大多数是仪式性的,强者的目的是威胁吓跑对手,弱者能认知到自己的处境,及时撤退。欺骗转移:当一个人受骗之后可能学会欺骗他人。人们会通过欺骗他人以找回自己在先前受骗中产生的损失。(声明:本文不是书摘,添加了少许个人的认知,忽略掉了很多书中不感兴趣的内容)

精彩短评 (总计79条)

  •     从对于在国内股市正常投资能够挣到钱的怀疑,进而想到关于信任的问题。于是找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专业的著作。从信任的定义出发,研究人的本性、社会的习俗、历史、空间、时间等与信任的关系,然后是货币体系与专家系统。在货币里,只是简单的描述了纸币与信贷工具的关系,对于资本与投资的问题。资本是可以生息的,但是如果在一个体系中的所有人都想着是通过体系的信息不对称而获利的时候,目的就完全变了。上市就是为了圈钱,炒股就是为了挣钱,全民炒股以及股市波动与经济趋势的完全不合拍。专家系统中讲到科学的问题,从专家到砖家,从教授到叫兽,同样也是信任的问题。====对于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来说,无法正常投资的股市只是一面镜子,更多的还有食品、科研、消费等等,信任的失去是方方面面的-----这也只是镜子而不是根源
  •     这是一本围绕信任发散开来的书籍,不仅如传统学术书籍一样介绍了”信任”的定义、关于信任的理论,还引申到现代社会中与信任相关的有趣的现象,如杀熟、学术界的同行评议、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秘密结社等等。此外郑先生的独特视角在于从生物社会学(?)的视角看待“信任”。一本深入浅出、老少咸宜的书籍。
  •     敢言
  •     内容太对胃口了,茅塞顿开
  •     分析有理,论述值得借鉴。喜欢郑老师的论述风格,简约而博学
  •     太深奥了
  •     我們將在一個社會中間組織空缺、文化廢墟、信任真空中重建社會生活。
  •     城市社会学老师推荐的书单之一,犹记得前年在民大听过一场也夫教授的讲座,听郑老对一些社会问题深刻而犀利的评论,这本书的基调也是如此,兼具社会学前辈的思想理论,同时也有中西方社会现象的对比,从信任的产生到建立过程以及逐步发展,以信任的功能和作用为纽带,串联出了一系列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
  •     真心精彩。美中不足,是篇幅所限,一些问题没能深挖,但确实解决了很多令我困惑已久的问题。So enlightening~~~
  •     闲来品味下读读很好,也引发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     我快成郑老师的粉丝了
  •     虽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著作,不过还是比较好懂的,值得看看。
  •     “信”的部首竟然是“言”,古人在造字时就暗示了人言行不一致的可能性。书不太好读,正如“信任”不好处理一样,两者都是艰难的事。信任往往由信息不对称导致,假使我的一切你知道,你的一切我知道,自然不存在信任问题了。而信息对称又意味着隐私的丧失,信任和隐私会在某个点达到平衡。
  •     读的有点困难,但还是很不错的
  •     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信任也不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信任他人总是存在风险的。但人不能因为冒风险就不能不相信,个人必须通过相信他人来在社会中生存。
    信任是一种态度,即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期待这件事的出现,并且相应的采取一种行为来推动结果的发生。
    一个人对你而言有三种情况,即他或她是你的亲人、熟人、陌生人。人们不愿相信陌生人,愿意相信熟人和亲人。针对陌生人,人们会选择相信专家、权威或声誉好的人,比如医生、律师、学者。
    信任关系具有下述三种性质:一、时间差与不对称性。行动总是在诺言、预期之后出现;二、不确定性:对方的话不一定兑现;三、因为没有足够的客观根据,信任属于主观的倾向和愿望。
    人类不仅需要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更需要被他人承认;只有人类才会追求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毫无用途的东西。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人们会牺牲自己的时间,牺牲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
    人类行为的十三种动因:感官的刺激、追求财富、美好的记忆、和睦的关系、良好的声誉、权力的渴望、虔敬的心情、行善的乐趣、作恶的快感、想象的快乐、期待的心情、交往的快乐、减除痛苦。
    人的本性中导致战争的三个原因:竞争关系、不信任感、荣誉感。关于第三个原因,为了琐事,一个字、一个微笑、一个意见不同及其他任何蔑视的因素,人都可能使用暴力。人的行为可能是理性的,或者是遵从习俗的、追求感官享受的、听从他人要求的、或是追求浪漫的、爱幻想的。
    习俗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起源于人类为满足需求所作行为的努力。人开始于行为而不是思想,这些行为与理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开始于无计划。马克思•韦伯说:习俗意指一种独特的一致性行动,这种行动被不断重复的原因仅仅在于,人们由于不假思索的模仿而习惯了它。
    信任不是理性。信任处在无知和无知之间。信任处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
    信任是简化复杂的进化策略。货币是一种信任,他简化了人的物物交换。声誉是一种简化,他使人相信陌生人。声誉能够提供信任的线索,声誉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浓缩的历史。好的名声是人们对某人昔日荣光的记忆,恶名则是儿女们让其过去的劣迹一直追逐他。好的名声帮助一个经纪人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信息不足。建立声誉的方式:第一,口碑;第二,广告;第三,档案。
    一切权力都要具有合法性,否则将会遭到反抗。社会秩序形成的力量:强制、互惠、习俗。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生活在陌生与匿名当中。古代社会的信任:通过乡绅举荐、商会交流、同乡会沟通。
  •     文献综述而已。但最后一章还是不错的
  •     快补货啊
  •     总体感觉还可以,略有点虚
  •     关于信任的书籍
  •     同类间的竞争要比异类间的竞争为烈。原因:异类间可以相安无事,天敌的数量是有限的,天敌的食物需求是间歇性的。而同类间争夺的是同种资源,乃至蕴藏这种资源的空间与领地的争夺。(按:市场竞争中,在迈克的五力模型中,替代物类似于异类,其对自己的威胁远低于同类。这还可以解释家族内的斗争为何比家族间的斗争频繁的原因)。品牌难以大量出现,系统信任远不完善是关键原因之一
  •     好难得能买到这本 受益匪浅
  •     说不上有多深奥,而且大量观点还是来自于他人。但能够从这个视角去审视人类历史和社会就是一种了不起。
  •     很久就知道郑先生有关于信任方面的著作,只是没有亲身见识过,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     里面观点很好,整个核心思想都是卢曼那里来的,但就是添了点中国味.可看性强.郑教授演讲的水平高于他理论功底.
  •     思想的念头像河流的源头
  •     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用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郑也夫先生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从生物学的根源入手逐步揭露,以及各种改革运动是如何泯灭人性的,实在太深刻了。而他最吸引人的还是丝丝入扣如马克思般缜密的逻辑。做了很多笔记,生下来到现在看过的最好的一本书。
  •     没有第十二章就完美了。
  •     谣言止于智者
  •     学究气虽然重,但视角准且毒。
  •     几个有意思的点: 稳定的进化策略 策略就是结成大小不等的群 一报还一报 黑社会来自流动人口追求组织保护 信任需要简化:货币,学历及专家评议就是简化的方法。还有,历史及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简化的背景。 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的差异在于信任的根源不同,前者是血缘,后者是系统架构。 杀熟起源于单位制摧毁了社会中间组织的支撑作用
  •     难得的好书,读到某处会发现“原来是这样”
  •     偶读书千万册,水平还不够,没看出其中的玄机,只能说书太不好乐,不好意思,给你3分算人道了。
  •     和卢曼的那本书一样,是我很受用的一本书。
  •     先生治学严谨,此书的出版过程也是一件趣事
  •     信耶?疑耶?真让人困惑。
  •     书中有些内容对外行人来说有点深了
  •     看得出作者写这本书是用心思去写的
  •     还没看完,功力不够,有点看不太懂。。。
  •     牛逼,大开眼界
  •     逻辑上 以一贯之 论证严谨 但有不失破绽 科学的东西就应该不能够一言以蔽之
  •     老师说,郑也夫老师是社会学的怪才。信任论逻辑清楚,视角耳目一新,深浅有度,再次感叹说人话是一种本事。结合塞托和福山有关相信的理论在看郑老师,他是将信任的讨论放在了鲜活的生命个体之上。有一点我有异议:信任是一种契约,从来没有不管不顾的相信。
  •     看看书挺厚的,读起来感觉不是特别精华,虽然知识量不小,但是有东拉西扯的感觉,没有直接切入中心谈重点。书那么厚,看来有凑字数的嫌疑。
  •     几乎没有一种关系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信任也不是建立在对他人完全了解的基础之上。信任他人总是存在风险的。但人不能因为冒风险就不去相信,个人必须通过相信他人来在社会中生存。不过有趣的是,刚读完这本书,我就被一个骗子坑了几百块钱。钱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我来说,产生的信任感危机是以前所没有的。。信耶?疑耶?真让我困惑。
  •     把嵌套的一些无聊东西去掉就只值四颗星了,但还是挺赞的
  •     有质量,印刷不错
  •     他说啊,其实任何生物包括人类,在进化的一个漫长而残酷的战场当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须有一个本能,就是把这个世界简化掉。
  •     关于郑也夫先生,我之前并不了解,所以对于此书的阅读完全脱离了个人感情的喜好。但对于其内容,真是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相见恨晚,看不释手。信任,看上去很平常的两个字,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以我目前的能力,说实话没有办法概述其主要的内容。如果想了解的话,不妨买一本读一读。
  •     郑也夫先生的书都很深刻。
  •     创新源自技术,成功源自信任
  •     真是一本好书,看了受益匪浅。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不错,没有生硬之感,相当流畅~强力推荐
  •     就俺的水平不是很看得懂,以后再说吧
  •     作者企图写点什么,但以我老人家40岁的年纪,居然看不下去,这本书用的句子和词太古怪了,建议作者写东西平实一点,其实你也没什么东西。
  •     三千读后感可不是瞎闹的。
  •     很严谨的信任理论
  •     对我有用,我有需要的知识在里面。
  •     社会学如何看待信任: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是交易成本的替代,是社会关系的纽带。
  •     由于太学术化,没太看懂,只能等过一阵打点儿基础了再看一遍
  •     虽然有些神神叨叨,但读来有趣||接着读最新的论文还是看作者给开的长长的书单呢#= =#
  •     07年买的书
  •     两年前一个朋友推荐给我,因为书名听起来太过专业与枯燥,所以没有买来看。前一阵又一个朋友向我推荐,所以我有了拜读此书的愿望。现在我也想向大家推荐,应该是向好读书之人推荐,书的内容一定超乎你的想象,读来兴趣盎然!
  •     就信任论社会
  •     没想到这本社会学著作读得我心潮澎湃。对于信任的生物学起源“利他”因素揭示、由同乡会到亲族共同体、从漕运到秘密社会、科举制度和信任模式的专家评议系统,都可以算作非常精彩的历史溯源的论证。最后的传销案例作者强调“防人之心不可无”,倒真是使人惊愕。不足之处就是错别字太多,编辑是一边炒菜一边校对文稿的么?
  •     很有逻辑,严谨,富有哲思。
  •     郑老师的书不多说了~
  •     以最原本的基础来思考信任
  •     后面有些跑偏的赶脚,但是很精彩。关于信任为社会提供秩序,中西早期城市化过程中的差异,秘密社会,货币。对了,关于专家系统这两章是本书亮点。
  •     和JM不太搭边,还是看完了。论文模板值得借鉴
  •     使信任成为信任是政治的使命,这里的政治不是统治,也许在大陆从未出现。 与其说这本书是在阐述信任的社会学脉络不如说是在描述信任是如何被极权主义肢解的。
  •     郑也夫教授的一本好书
  •     还不错。
  •     信任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化,人本能的更倾向于信任,因为"不信任"更费神。
  •     生物界的三种利他行为 :1、亲族利他。 2、互惠型利他。 3、群体利他。相互合作的群体往往会获得比单纯利己的群体更大的利益,从而取得更好的生存。但是这种合作在动物界难以实现。因为利他群体中突然出现的利己者会非常容易获取更多的资源,使自己的基因获得更好的保留,长此以往,群体必然转向利己。这一现象可以用梅纳德—史密斯提出的“进化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以某个进化策略会很容易被变异体侵入,那这个策略就不是稳定的进化策略,也就是说,不可行。显然,利他相对于利己,在进化上是不可行的。文化为什么会存在?群体利他在动物界不存在,但是却存在于人类社会。群体利他也正是人类社会的利他方式。既然群体利他违背了进化的稳性,那么必
  •     当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任危机,关于信任问题的研究郑也夫算是国内学者中较早的,他的涉猎面很广;本书的理论分析到位,值得推荐
  •     是老师推荐购买的社会学专业课书,买来翻了两页,真的不错。
  •     个人认为老郑写得最深刻的一本书。四十多岁的老郑,对问题的分析真是酣畅淋漓,清晰大气。研究信任问题绕不开这本书。希望以后可以再版,这本充满干货的书值得有更好的出版社,更漂亮的包装。
  •     社会学有很多问题最终要回归到生物学体系。这本书涵盖了生物 社会 经济 政治多个侧面。被作者从古代一直引领到近代。现代的陌生人社会依靠“货币与专家”,传承自那个从血缘地缘发现起来的传统熟人社会,后者也是前者的基石而非对立面。当信任真空,必然会出现某些事物填补它的空白
  •     成功的每一次突围,都多少倚仗着新信任系统的建立,不破不立在创新这件事上,打破的只是传统认知,而不是销毁历史痕迹来加速日程
  •     还蛮有思想,尤其结合中国历史和显示的部分 虽然有些地方有些偏题,但读起来过瘾
  •     从人的生物本能出发讨论人类社会的信任问题:1. 中西“信”文化探源:前者强调世俗价值下的个人道德自觉,后者具有宗教的超道德起源。这一区别或许是造成中西契约实践差异的重要原因。2. 理性选择理论的最大障碍是社会习俗。3.信任实质是一种简化机制。4. 极权主义的合法性建立在社会不信任的基础上。5.对系统信任(货币、专家)的分析。6.除社会学的本行,作者还熟悉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对中外历史信手拈来。所以啊,想在学术界真正功成名就恐怕不能光守着本学科那一亩三分地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