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抑或礼尚往来?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

出版社:常向群、 毛明华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12出版)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205067076
作者:常向群
页数:382页

后记

基于对中国农村的长期深入的经验研究,本书介绍和讨论了“礼尚-往来”的概化过程(conceptualisation)及其内容。希望这种在一本书中涵盖三个理论的研究的尝试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后记”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鸣谢”和“提要”基础上改写而成。在此,仅就“礼尚-往来”本身的产生、内容作一个简要介绍.强调中英文两个版本的价值,并感谢所有对本人研究过程中给予不同帮助的亲友同行和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一)概要本书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居民社会支持活动的安排的详尽研究,把“礼尚一往来”一词发展为分析中国个人化关系(personalised relationships)的一般性概念。基于英国经济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社会支持项目在中国十个村庄的研究(1991-1994)和我在1995年、1996年对其中两个村庄的追踪研究.作者最终落足于其中一个村庄:江村——作为费孝通20世纪30年代的田野工作点而被人所熟悉。自费孝通以来的前人的研究.加上最近几年我本人的田野工作和后田野工作,使一个近70年(从1936到2。04年)的纵向的村落研究成为可能。这份全新的和全方位的民族志记述了关于村民个人化关系和互惠的详尽的经验研究(见第四章至第八章)。先前的研究者,例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1947),萨林斯(Marshall sahns)的互惠类型学(1972);杨美惠的关系和关系学(1994);阎云翔的关系网和人情伦理(1996b);Andr’ewKipnj8的关系的生产和感情的嵌入(1997)以及石瑞(charIe8stafford)的养圈和来往圈(1995,2000a和c),等等,他们已经对分析中国的个人化关系做出了一些贡献。本书运用“礼尚一往来”作为一般性分析工具扩展和深化了前人的研究。“礼尚往来”一词来最初来自于我在田野工作期间一位村民的用法,但它根植于深层的中国文化之中。2009年5月,吴江市费孝通研究会研究人员朱云云在与江村村民姚富坤完成80来年的《江村变迁》初稿后发来邮件谈了他对“民间的礼尚往来”的看法。他认为,“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理顺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关系的论理思想,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的精髓。‘礼尚往来’既是‘以和为贵’在民间的具体体现,又是‘以和为贵’的社会基础。

作者简介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的作者通过长期的中西方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训练,采用了多种方法,在长期、深入和多频次的对江村的田野作业基础上,以“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为主题词,结合中国的关系、面子、人情,尤其是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和民间的“礼尚往来”的用法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礼尚-往来”它涵盖赠与性、表达性、工具性和否定性等往来的形式以及道德判断、人类感情、理性算计和信仰因素等交往原则,整合了静态模型和动态网络。作者还提出了社会创造是“礼尚-往来”的深层动力的观点。《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是把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关系”的深度的、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融入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大厦的一个尝试。同时,也为建立“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理论范式。虽然“礼尚-往来”概念产生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但《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政策、国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顾问咨询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变化及其规则。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江村概述
第一章 经济、行政及其非正式系统
第一节 经济发展
第二节 行政体制的沿革
第三节 亲属制度
第四节 宗教与精神信仰系统及其实践
第五节 村民、非正式组织与村集体的关系
第二章 地方习俗(Ⅰ)
第一节 生命周期习俗——出生成长期
第二节 生命周期习俗——婚姻缔结期
第三节 建房习俗
第三章 地方习俗(Ⅱ)
第一节 分家与养老
第二节 丧事与后事
第三节 年度周期习俗
第四节 紧急突发事件
第二部分 “礼尚-往来”的实践
第四章 馈赠性往来
第一节 横向和纵向馈赠性往来的家庭案例
第二节 年度生命周期事件中的横向馈赠性往来
第三节 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纵向馈赠性往来
第五章 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Ⅰ)
第一节 诞生期与成长期
第二节 婚姻关系缔结期
第三节 造房
第六章 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Ⅱ)
第一节 分家
第二节 养老
第三节 丧事与后事
第七章 表达性往来:年度周期和紧急事件
第一节 年度周期事件
第二节 紧急事件(1)——自然灾害与非正常灾难
第三节 紧急事件(2)——疾病伤残
第八章 工具性和否定性往来
第一节 工具性往来
第二节 否定性往来
第三部分 “礼尚-往来”模型及其应用
第九章 理论的推进与“礼尚-往来”模型的探讨
第一节 萨林斯的互惠论、波兰尼的再分配和帕森斯的个人化关系
第二节 社会支持网与“礼尚-往来”网
第三节 社会创造与“礼尚-往来”实践的动力
第十章 中国的相关概念评述
第一节 面子和脸
第二节 差序格局
第三节 缘和福
第四节 报
第五节 互惠
第六节 关系
第七节 人情和感情
第八节 养和来往
第十一章 “礼尚-往来”模型
第一节 礼尚往来和“礼尚-往来”
第二节 “礼尚”辨析
第三节 “礼尚”准则
第四节 “往来”的厘清
第五节 往来的类型
第六节 “礼尚-往来”模型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十二章 “礼尚-往来”模型的测试与应用
第一节 进入田野实地和了解访谈对象
第二节 “礼尚-往来”和社会创造性
第三节 江村以外的一个案例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是关于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的书,是作者(自我)与家庭、亲友、师长、同学、同事、同行,以及所有的在各方面帮助过作者完成此书的人们间的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的结果。

前言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广义的人际关系,作者注)研究一直是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的主要特点。费孝通曾对东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做过这样的比喻:西方的个体是从属于不同群体的单个人(像被捆在一把柴里的一根柴即团体格局,译者注),而中国的每一个个体则是一个扩散的、互惠性的、有等级关系的、多级圈里的中心点(像一个石头扔入池塘里推出的波纹即差序格局,译者注)。此后,大量的学者,有中国人和外国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有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等,都在不断地考证研究并精心阐述以道德哲学和中国社会关系及其特点为核心的主题词。与此同时,关于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家,尤其是塔尔科特·帕森斯和马塞尔·莫斯等人的观点受到质疑和修正。如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的演变是从特殊性关系走向普遍性关系的理论.莫斯的社会变迁是从总体礼俗性社会让位于非人格化的、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换性社会的理论。他们这种关于变迁的两分法如今已经变成了同时并存的二元论,比如,特殊性将与普遍性并存,社会性赠送则与非人格化交换相随。本书基于前所未有的丰富内涵和极为详尽的民族志将上述二者并存的现象呈现给读者。我想以民族志为基础结合先前的研究及相关理论逐项介绍作者的主要贡献。“礼尚往来”是一个综合了实践和原则的短语。它以前被其他人作为儒学范畴来讨论,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常向群用“礼尚一往来”概念把以往是单项讨论的几个主题词糅合在一起,比如关于“报”的社会哲学(非对称互惠)、“面子”和“脸面”的核心重要性、“人情”的道德经济(作为人类亲情关系),以及构建“关系网”的艺术(社会网络),等等。她展示出这些看似松散的主题是怎样结合在一起并如何运作的。作者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互惠关系的理论对中国和日本的研究创造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理性、感情、道德和宗教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工具性、表达性、否定性和馈赠性四种关系类型。这初看起来像是类型学,但它绝非仅此而已。

内容概要

常向群
祖籍沈阳,生长于南昌,现为英籍并定居于伦敦。政治学学士、社会学硕士、社会人类学博士。1991年出国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之后分别在英国城市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研习与工作。现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员、中国比较网负责人、《中国比较研究》责任主编。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中文著述,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体现“中国模式”的一个“虚拟标识”,也是近百年来第一部华人学者基于当代中国深度的经验研究,全面系统地挑战了西方社会人类学的社会交换和互惠等重要理论的研究力作。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邓正来教授本书为中国社会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是理解和解读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 李强教授该书基于长期的实地研究和对田野方法与理论的不断追问,展现了作者的研究风范,它对于国内学者会有重要启发,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也有着重要价值。  ——北京大学 王铭铭教授本书基于前所末有的丰富内涵,把极为详尽的民族志——社会性赠送与非人格化交换相随以及特殊性将与普遍性并存的现象,呈现给读者。在吸收马歇尔·萨林斯关于互惠和非人格关系经典分析框架基础上,作者拓展出了这一框架并展示其运作的动态性并赋予了其活力。  ——【英】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王斯福教授(Steptlan Feuchtwang)作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关于中国农村的核心社会关系问题的深度分析和一幅信息量丰富的、具有创意的普通农民生活的巨幅画卷。这份优秀的民族志,正是人类学所应该做的。  ——【美】美国内华达大学 William.Jarlkowiak教授基于广泛详尽的经验研究,本书展示了极为宅贵的关于中国农村的社会关系的伞貌,并提出了思考这些问题的宏大的理论框架。无论是学者还是学生都将会大受其益。  ——【英】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石瑞教授(Charles Stafford)本书是对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最具动态性研究文献中的一项重要贡献,是对试图理解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和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所有社会学者的重要必读书。  ——[英】英国阿伯丁大学 Norman Stockmml博士

章节摘录

插图:一、耕地与人口  讨论经济发展的问题不能不从耕地和人口入手。要想把现在村里的耕地和人口状况与20世纪30年代做一个准确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江村的村庄规模一直在变(详见本章第二节)。1935年,该村耕地总面积是3065亩,总人口是1455(男性771,女性684)人,共有4保360户家庭(1939,第17-22页、第106-114页)。1995年,该村的耕地总面积下降到2540亩,总人口上升为2416人,共有19组613户家庭。到2003年,该村耕地总面积上升为3049亩,总人口为2942人,共有25组。787户家庭。按照2005年村委会的统计,耕地总面积有3090亩,全村有25个村民小组,790户,总人口为3002人。显然,2000年西草田村的并入直接影响到该村耕地和人口的增加,此后的几年,土地和人口的数字没什么大的变化。考虑到有两个邻近的村庄相继并入,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问题:在过去的70年里,为什么总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却减少了一半?于是我得到了另一组数据,1956年当地有1784亩土地,在2001年西草田村合并之前是2356亩。这些都是家庭承包国家的责任田地。除此以外,1962年,村里每人可以从国家分到1.3分自留地作为永久使用。包括并入的两个邻村在内,如今自留地面积共有380亩。而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村里的工厂、商店、学校、卫生室、道路和住宅等兴建使用了大量的耕地。土地问题非常复杂,在此我不展开细说(详细内容请参见沈,1993,第17页;1996,第321-391页)。二、收入及其来源  收入和支出则是另一对测量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若将现在的收入和支出数据与20世纪30年代起做一个准确的比较则更为困难。我接受葛迪斯在1956年访问江村时的有关估算。葛迪斯认为1936年和1956年的一元大致等值《江村经济》附录,1986,第306页。此后,当提及1936年货币单位的时候。,我也将统一使用元。我没有找到1936年江村的收入资料。费孝通(1939)提供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年度开支数据,平均在263元至350元之间(第132-137页)。我们从费孝通的书中了解到,江村位于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当1957年费孝通重访江村时,他发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是90元,而当时全中国的人均收入是50元(费孝通,1986,第237页)。他说,村民的收入在增长,但却抱怨生活水平在下降,因为新政策限制了副业(例如养蚕、养羊、捕鱼和做生意等)的发展(刘豪兴,1996,第416-494页)。

图书封面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礼尚往来》研究的时间跨度为70余年(1936-2009年),长达55万汉字,是英籍华人学者常向群十几年(1996-2009年)磨一剑的结晶。这部著作,立足于解读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民间的社会支持系统,以人类学的笔触,把中国的“社会性赠送”与“非人格交换之间”的关系作以微型透视。其写作特点为:秉承以小见大传统,开拓江村学研究新领域;立足田野,找寻新的研究路径;构建新的范式,解读中国文化精髓。
  •     《礼尚往来》的底蕴深厚,读起来象是一部历史学巨著。笔者从一名经济历史学者的视角,看出此书对跨学科研究的几个方法论意义:其一,模型的建立,目前,只有在西方的经济史大家的作品中有用模型的,但大部分则没有模型,国内历史学作品也还没有用模型的;其二,资料的获取,历史学靠文献,《礼尚往来》主要通过田野作业/后田野作业的方法以及文献的方法取得资料,同时也参照文献;其三,对概念的辨析,在我读过的文献中,比较少见。对“礼尚往来”这样历史悠久又广为使用的概念加以辨析,实属必要;其四,比较的视野,此书不仅有纵深的历史的比较,还拥有广阔的横向的比较视野,以江村为比较的参照系,对中国其他地区加以比较,并将这种比较延伸到全球。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唉
  •     野心很大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