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金翼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8-2
ISBN:9787108028938
作者:林耀华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本书的中心人物是第一家的家长黄东林,他说不上是一位英雄,却是中国农民中最优秀的典型,勤俭节约、精明能干、吃苦耐劳。他的“金翼之家”得名于附近一座形状很像金鸡的山,山峦的一侧如翅膀一般伸向新的房合。看风水是中国占卜术的传统组成部分,认为这样做会使家族发达兴旺,而对于社会学家来说,反应就全然不同了。以偶然事件的形式所表现出的机遇:如突然死亡,与旧时学友重逢,幸运地发现一份文件从而赢了一场官司等,虽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的命运存在于各个人的心中,就像欧里庇得斯或陀斯妥耶夫斯基等一切伟大的戏剧家和小说家向我们展现的那样,一个人选择善或恶、聪明或愚蠢,确实不取决于兴之所至或偶然的机遇,而是由他本人或他人那些本来具备的爱好和习惯所决定。这些爱好与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个人的善恶智愚实际上早就选定了。林耀华教授以不同的说法表达了相同的见解:“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书籍目录

出版者弁言
新版序言
著者序
英文版前言
英文版导言
第一章 东林的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摆脱贫困
第三章 打官司
第四章 张家新居
第五章 早期教育
第六章 村里的节日
第七章 农业系统
第八章 大米交易
第九章 商店的生意
第十章 芬洲的命运

编辑推荐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其中一家度过逆境继续繁荣,另一家最初很是兴旺而后却衰落了。

内容概要

林耀华(1910-2000),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哲学博士),(1940年),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
主要著作:《严复研究》(1934)《义序的宗族研究》(1935)《凉山彝家》(1945)《金翼》(1948)主编《原始社会史》(1989)和《民族学通论》(1992)。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东林的青少年时代  有一次,那还是东林的爷爷在世的时候,黄村来了一位收税人,他很不公平地对待村里的一家人。东林的爷爷是个直性子人,他敲响了一面锣招呼同族人出来以便对付收税人及其同伙。如果不是税吏马上道歉的话,就会发生一场流血的争斗。从此,黄村便获得了一个头衔,被称之为“蛮村”。  金鸡山高耸而苍翠,蛮村就位于山麓的低坡上。村落的下方是为高山哺育的谷地。数以百计的村人居住在这里,他们主要的生计就是耕种这和缓的斜坡和山谷里的肥田沃地。那苍茫的林木一直延伸到上方陡峭的山腰。每当天空清澈无云之时,如果一位好眼力的人向金鸡山低坡上的一抹翠绿中望去,那就不难发现其中掩映着的农合屋脊,屋脊上依次叠压的片片灰瓦,宛如鱼儿身上覆盖的鳞。  林子下方刚好是一条通商大道,这条大道向西两英里便是湖口镇码头,从那里沿江船只顺流而下直抵滨海城市福州;从黄村向东25英里则可通向地方城镇古田,由于这条大道从古田镇一直向西伸延,所以人们通称西路。在这条大道拓宽通车之前,在湖口和古田之间的交通令人作难,以往人们只能步行往来,靠肩挑手提运送货物,于是他们经常在黄村的茶馆里歇息,每一趟都歇上好久,谈论着地方上发生的琐事。  黄东林的爷爷,那位赶走收税人的倔强的老者是个农人,他勤于耕作发了点小财,颇有了点名气。他有三个儿子,东林的父亲是老大,不料小东林四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早逝,时年仅28岁。小男孩的母亲没有再嫁、抚养两男两女,同他们的祖父一同过活。老人尤其钟爱幼孙东林,他常说这孩子的长相注定日后会发达。东林方面大眼、目光有神,两耳长且厚,后来,变成了一副商人的脸相,精明、机敏又有些严厉。  东林14岁时,老人过世了,这是小男孩第一次感受悲伤。祖父的死对他震动很大。生前,老人时常领着他访亲会友,带他穿行田地,给他讲神话和民间故事听。两人之间感情颇深,这男孩从老人那儿学到不少处世之道,也听了很多古老的传说。老人把男孩当作一个可以服侍他的永久的伙伴,好像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东林的生活模式被全盘打乱,所以他的哀伤是不足为奇的。毕竟,我们的生活可以冷静客观地用图表来说明。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  小东林的情形便是如此。祖父的死使他哀伤一年有余。但他同母亲、兄长一起过活久而久之又使他恢复了常态。  他兄长叫黄东明,现在已是一家之长。他勤奋、认真、能干,尽心于祖上留下来的贫瘠的土地。尽管弟弟东林太懒散,得不说黄东林是自己的兄弟。老人一听便立刻请东林到他家坐坐。进退维谷的东林还是拒绝了邀请。如果他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不接受邀请便是大大的不敬;如果他同意了,哪怕是隐瞒了真实身份,他也是无礼侵入了他未来妻子的家。  东林成亲时24岁,但他已证明自己是一个成熟的男子汉。他的新娘由自己挑选,婚事通过他同龄同辈的朋友安排,这一事实本身就使他的婚姻在村里与众不同。一般来说,都是一家之长主动提亲,订亲与成婚均由长辈安排。但自从他家的正式家长,兄长东明公开奚落他娶不到妻子,东林就决定自己来操持自己的婚事。他在买卖上的成功使长辈们认为他是个前程远大的人。  成亲之后,东林回到湖口原来的店里。鱼商和福州城店铺代表的职位由芬洲的长子茂魁接替。在店里东林主要负责卖鱼买米,而芬洲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卖药、治病。他们不再卖酒和花生,而专营三宗货:鱼、米和药。当然,商业雇佣的人多了,有一个账房先生和一些伙计、学徒。  回到店里,东林常常给茂魁写信,告诉他自己在福州城几年间学到的经商之术。他喜欢抽空过街到卢国的店里去品茶。逢年过节,乡亲们四处走亲访友。东林仅仅提着两包过年礼物走出商店回家去。他又能同家人、母亲、兄长、嫂子、妻子和侄儿侄女们一起进餐,他从一个有钱人的外部世界回家来了。  第二章 摆脱贫困  虽然东林已习惯于城里的生意人生活,他对家乡生活和兄长东明在农村的工作并非不闻不问。每逢年节或一些特殊的场合,合家团聚在桌旁,黄家兄弟总要谈起买卖和农活,他们还谈起季节性雨水与灌溉,筹划犁田锄地、播种收获和交租纳税。由于并未正式分家,店里的资本和现金收入、土地和粮食仍旧是全家的财产,归两兄弟共有。因此,两个年轻人对彼此的工作十分注意,一起为全家的利益盘算。  东林偶尔拿起锄头绕着田走,为他兄弟找水,就像所有农民在灌溉季节所必须做的。离家乡几年之后,他现在开始怀着一种至爱的心情看着葱茏的田野。林鸟啾啾、涧水潺潺,这是大自然的协奏曲。在一派宁静的气氛中他漫步在田问小路,远离喧嚣繁忙的市镇生活,他感到完全摆脱了心理上的负担。  黄氏兄弟虽然对土地有某种权利,然而他们是佃户。根据当地的土地租佃法,对土地的占有有不同类型。地主占有田地的“底盘”或“土地权”,有权征收地租,他是土地的合法主人,他的名字要在政府注册,必须向政府交纳地租。但占有土地的人被乡里人称为“根的占有者”,对土地具有永久的占有权。“根”这个字显然是意味着那一部分生长庄稼的土地。这样,他们被称为“自佃农”。但有时“根的占有者”也可能把他永久租种的土地出租给另一个农人,给他暂时的耕种权,二佃农因而必须向自佃农交租。  这种土地租佃制度在当地被称做“底一根租佃制”。拥有“底盘”的地主通常收取产品的一半算做地租。“根的占有者”得到收益的四分之一。实际劳作的农民只得到另外四分之一。但这种分配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往往有种种差别。理论上地主是唯一的纳税人,但有时租种土地的农人也被迫交税。租地衣人交的税叫“小税”,以别于地主交纳的“大税”。  黄氏兄弟那时是“自佃农”,即同大部分乡亲一样,是自己耕种的租地农人。他们的地主住在古田城里和湖口镇上。收获季节,地主派管家到村里来征收实物地租。自从东林回湖口之后,每当地主管家来收租,东林便从店里赶回家,彬彬有礼并且很认真地款待他们。都市的熏陶使他的举止很为得体,他的谈吐与待人接物给管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税人以前是那般刻薄,如今他们变得收敛多了。  在东林婚后的最初几年,命运为他安排的是安安稳稳的生活。他往返于商店和老家之间。商店的发迹激励着他,以至绝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做生意。他整日地讨价还价、精打细算、发号施令和不断地同别人谈话。然而,在繁忙的店铺里,他还是常常被添丁进口和活跃的家庭生活所吸引。生辰葬仪、年节假日、进香拜佛都成了他回家的借口。和家人在_起为他的生意注入了新的力量。家庭与商店、乡村与城镇、田园生活与商业事务,简而言之,宁静与争斗的交替是东林所享受到的最好的平衡。  但是这种平稳的生活为时不久。黄家两兄弟不久就分家了。他们各起炉灶,只有母亲是连接这两家的纽带。这种新的安排为两家添加了负担。东林的妻子黄太太现在从早到晚终日操劳,操持家务,照管女儿和刚出世的儿子。  分家不到一年,东明突然患了重病。弟弟东林不得不抛开买卖回家,赶忙请来当大夫的姐夫张芬洲。他试了几付药毫不见效。但在他病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的一天,东明一下子把吃下的药全都吐了,说他感到复元了。他坐起来对围在床前的人讲述了他看到的幻景。  “我离开家来到地府,”他说,“才走到古田的城门,我遇到了拄着一根竹杖的祖父。他刚走到我身边,就举起竹杖迎头敲打我,让我立刻回家去。所以我现在还在人世,我是不会死的。”  三天之后东明的幻觉就成了事实。第四天他又躺倒了,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撇下了他的妻伯母林氏及两男两女四个孩子。长子时年仅11岁。  东明的葬礼很快安排了,他葬在死去的父亲身边。然而对死者的哀伤并未随葬礼而结束。盛年守寡的伯母林氏日夜啼哭,抱怨自己命苦,她的孩子随其左右,嚎啕大哭,虽然两个幼子甚至不明白为什么哭。东林的老母也泪流满面,但她是个很实际的人,长子死后,她对东林说的第一句话是要求他把新近分开的家重新合起来。东林明白也只有如此了,这不仅仅是责任问题,怜悯也要求他这样做。他无论如何也不忍心看自己的侄儿侄女、他父亲的直系后裔忍饥挨饿!  兄长建死当然也使东林本人深受震动,他的生活格局再次是道地的城里人,他在湖口开了一间卖海味、布匹和洋蜡等货物的店铺。他的铺子同东林、芬洲的店铺隔街相望。  船行三天,他们抵达离湖口80英里的福州。福州城坐落在一个方圆300英里的平原或盆地的中心。周围是如屏障般陡峭的群山。由西向东穿过盆地的闽江被南台岛分为两条支流。北边那条支流穿过洪三桥、长寿桥,在罗星塔再与南边那条支流汇合。长达1400米的长寿桥很是有名,它兴建于11世纪,全部由石头砌成,1931年又用水泥重新修建。它把城市的主要部分和南台岛连在一起,岛上有很多外国人开的商店、银行、教会学校、领事馆,还有邮局和海关。  在福州,一阳与卢国把东林引见给中亭街上的一些鱼店老板。中亭街的南端延伸到通往南台岛的长寿桥。这条街上满是专营咸鱼的店铺,因为它靠近码头。从那儿能将咸鱼由海岸经罗星塔逆流而上运进来。东林在中亭街的店里买到了各种各样的鱼,他把鱼暂时存放在一家货栈,等船来运到湖口。他住在货栈里,每天外出逛遍全城,察看城里的买卖,注意鱼价的变动,拜访朋友和买卖上的熟人。每天晚上他写信向合伙人芬洲汇报市场的行情,鱼价的涨落。而芬洲则写信告诉他湖口需要何种鱼,以及售价如何。  在福州住了大约一年,东林已习惯于那里的买卖人生活,做生意的技巧也更加熟悉了。由于他在收到湖口镇店里的款项方面常常遇到困难,有一天便对一阳谈起要同当地的钱庄建立联系。王一阳过去同两三家钱庄有往来,因此他陪东林去找一家叫做天济钱庄的办交涉。见到老板,王向他介绍了东林,并建议为东林代表的湖口店立个户头。老板打量着东林,年纪轻轻的,但看上去很有魄力。王同老板有多年交往,彼此非常信任。钱庄老板便痛快地答应了。同城市钱庄初次建立联系对于店铺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地方钱庄稍加解释也许是必要的。这些钱庄未必有雄厚的资金。现代银行制度建立之前这类钱庄很多。他们发行自己的银票,面值一元、二元、五元,有时十元不等。在银票正面印着发行钱庄的名称,但票面金额空着留待发行钱庄的官员填写,以避免伪造。钱庄也为不同的商贾立户头,虽明明知道这些客户会透支存款。但这些贷款或借款在一定期限要归还,通常不超过两个星期。  由于同天济钱庄建立了联系,黄东林发现生意好做多了。从此他不再需要用现金向中亭街的鱼店订购鱼。他可以短期赊购,叫伙计把鱼运到货栈,无需再多费力气。鱼店在每个月同钱庄结两次账。  在这期间东林也必须对从货栈把鱼运到湖口做出安排。共有约20条帆船定期往返于湖口镇和福州城。每条帆船属于一户人家,他们世代以此为生计。帆船每每运送稻米沿闽江而下。  船主与湖口的店家是买卖上的合伙人。他们做生意要互为依赖。帆船每次航行要为商店运载货物,店主要做好下一次的安排,以便船主与他在福州城里的商店代表联系。  黄东林同另一阶层的人也开始了接触。这些人是搬运夫,他开始了解他们。在码头上,常有成百上千的搬运夫等候着,或者在福州的大街上不时走来走去,找寻临时工作。正是这些头戴竹笠、衣衫褴褛的苦力们把咸鱼从中亭街运到货栈,也是他们又把鱼从货栈运到预期沿江而上抵达湖口的帆船上。但这里是两伙苦力,他们各尽其责,绝不互相竞争或干扰。每个团伙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从鱼店将鱼运到货栈的苦力不能将鱼从货栈运到帆船上。一个团伙的成员对另一团伙的势力范围的任何侵犯都会引起殴斗。但这些苦力同诸如黄东林这样的商人之间的关系却与个人无涉,仅限于工作,这种关系在每天苦力的工钱付清之后便结束了。因此东林只知道他们是普通的劳工,从无更深入的了解。  多变的都市生活为东林的生活带来了进一步的变化。他几乎完全割断了同家庭、家乡的联系,虽然他还是姐夫张芬洲店里的合伙人和代理人,他变得越来越习惯于福州鱼商的生活,这种新的生活使他日益频繁出入于中亭街的鱼店、像天济字号这类钱庄;更多地同王一阳的熟人、船主、船老大,与吵吵嚷嚷的搬运夫打交道。怀乡病偶尔也转移一下他的思绪,使他想起翠绿的金鸡山下的农田和村庄,想起他童年时在祖父身旁走过的小路。但他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做生意和都市生活。贩鱼生意中的买进卖出、搬进运出、讨价还价和彼此协商对于他已是一种有条不紊的日常生活,他对此感到兴致勃勃,心满意足。每月两次当所有的鱼店同他结账时,东林便到天济钱庄去提款。他走到货栈把钱付给鱼店派来的伙计,了结账目。他坐在那里为自己还清了借款,为自己的生意日益兴盛而沾沾自喜。他感到,在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源源不绝的咸鱼与稻米组成的溪流中,在他为偿清欠款,安排新的贷款,在买进卖出中获利以使商业正常运转并付出无穷的努力时,他获得了一种当一个人与他必须居住的世界相适应时所感受到的宽慰。  ……

图书封面


 金翼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2条)

  •     《金翼》,这本小册子被三联书店纳入中国经验丛书系列。乍读之下,尚不以为然;然仔细研读,惊叹其中深意,确实不失为一本好书。本书诞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不仅以小说的形式揭秘古老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农村社会生活的运作逻辑,更以文学的笔调刻画出社会进程的一般规则。从一个问号开始,林先生展开了他的布局。抽离文本细节,我们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整个叙述逻辑;研读字里行间,则展现出众多古老中国不可违背的习俗和礼仪。因此,这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社会学读物,更是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万花筒。一、 社会学之问当林先生于1937年再度回乡,惊讶的发现张黄两家境况的极端反差,引发他对这种形式变迁的反思:一度不相上下的两个家族为何能在仅20余年间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所左右?何至于此?当地人一般的解释即为一种“宿命论”的观点,家族的兴衰由“风水”的好坏决定。因此,两家的变迁完全命运使然。然而,林先生从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关系性视角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二、 人类生活的常态作者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即为:谈及帝国、家庭或个人的命运时,其实际指涉的是人际关系。那么,何为人际关系?笔者认为,人际关系的本质即体系与体系之间的关系,不同体系之间相互联系且按照一定的原则发生。家庭是一个体系,社会是一个体系,民族也是一个体系,如此种种。作者在开篇即以一个比喻阐释之: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类似于一个由竹竿和橡皮带组成的框架结构,任何时候一个有弹性的皮带和竹竿的变化都可以使整个框架瓦解。人类行为亦由类似于此的人际关系的网络构成。每一个点都代表着一个单一的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变动都在这个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到其他个体变动的影响。因此,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事件都会引发整个相联体系的失衡和变迁。人类生活的常态亦即处于平衡与纷扰之间,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作者在书中的着墨无不体现着这种关系主义的哲学:经其自己总结,张家与黄家家族发展的始末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年时代的东林和芬洲的发家之迹。刚开始,他们都是属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由于一个契机,合计开个店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东林的生活逐渐由祖父死后倍受家庭束缚的失衡走向一种平衡感的获得,即一种当一个人与他必须居住的世界相适应时所感受到的宽慰。生意上的成功表现在盖起了新房、送孩子读书、给儿子娶亲、举行各种庆宴等,与此同时,其他活动也相继展开,最重要的是开始与社会其他圈子产生交集。这一点至关重要,一个人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与不同圈子中的人们发生多种联系。由于生意上的往来,东林获得了这样一个接触平台。第二阶段,黄家和张家开始遇到各种麻烦和不幸。张家:由于对家庭以及后来对店铺的不适应,芬洲终日郁郁寡欢,最后因此丢失生命;他的儿子茂恒原本可以有机会开一个新店并重建家园,但由于其失误和无能,作出了一个决定直接影响新店的命运和自己家庭提醒的不平衡,也导致母系亲族体系的失衡。黄家:接连收到内部困难和外在打击,但东林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会了如何去适应命运的潮流,如何与朋友携手共进,最后获得成功。第三阶段,张家已从生活的画面中消失,而黄家继续发展壮大,继而与地方政治发生关系。然而,社会和政治发展之快使黄家不可能跟上潮流,最后巨大的民族危机使黄家又回到最初的状态。如此波澜起伏的发展状态即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于平衡与变迁中体味人生百态。然而,维持此“均衡”与引发彼“变迁”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三、维持“均衡”的因素何为均衡?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即为均衡。进一步,借助物理学研究和东林的遭遇具体阐释,于此不赘述。在分析维持均衡的因素时,作者提及两点。第一,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程度。为了保持均衡,人们需要不断调整内部关系以便彼此联系。人与人之间稳定的交往互动对于体系的维护起着正面的功能作用。第二, 文化。各种技术、行为、符号及习惯的影响,合称“文化”。这些技术因人们所处时代及环境不同而异,制约着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与其他哪种人交往,因而也就为他的体系和结构的组成提供了基本的规则。尤其在中国,约定俗成的文化环境对于体系均衡的维持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大的文化背景,无时无刻的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人际交往等。因此,在我们分析人际关系时,不仅需要关注处于均衡状态中人们的相互联系,还需要注意干预其中的文化环境。四、引发“变迁”的因素变迁,即体系的破坏与重建。存在四种因素造成体系的变迁。第一, 物质环境的变迁。由于物质环境的变迁带来的文化变迁,最终带来整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在《金翼》里,黄村的客观环境少有改变,基本不存在这一因素。然而,在今天的中国,客观环境极大改变,带来了无数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第二, 技术的变迁。书中,由于湖口店铺主营货品由酒、花生转向鱼、米、药。这一技术上的变迁使得动力逐渐走向了经营者的角色,这是他整个权威建立的开始。第三, 人员的变迁。人员班子的变更亦会促使人际关系变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和不同的适应能力。一群人中一个新人物的替换或者是一个重要人物的增加都会暂时影响到体系的均衡,直到这个群体内部人员之间重新调整以使彼此适应。书中,芬洲在他短期退休再重新回到店铺时已然发现没有自己的位置了。自从他离开后,店铺的组织完全改变,东林建立起他自己的体系,一个新的平衡体系。第四, 体系之外因素的变更。体系与体系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当东林入狱,家庭暂时陷入瘫痪时,店铺也受到极大影响。反之亦然。五、社会学之思林耀华先生以沉稳的笔调详实记录了两个家庭的变迁历程。作品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对一些个别事件的分析,提炼出人类所需的普遍性。通过叙述一个群体生活的一系列事件巧妙的对一个社会过程进行加工和分析。虽然落笔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传统中国农村社会,但其现实意义却日久弥新。然而,笔者认为,副标题《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尚且不够。本书虽以家族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但对人际关系的分析却是透视更广阔的社会形式。对人际关系的解读,应该放阔到更宏大的视野。
  •     “生孩子”:吃面条是长寿的意思,鸡蛋是安宁。染红是表示喜庆。福无双降,祸不单行。黄张两家人,面对一次次“祸福”,表现出极不同的走向,东林家每次都能通过自己经验迅速适应这种变化,以走上更高的台阶。但张家却不断走向衰落。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东林及其子女的人际关系对于家族的重要影响,人际关系是指中国旧式大家族内人际关系以及家族同外在的各种人们形成的相互关系。作者最后提出人际关系均衡说,并说到P223在我们研究人际关系时,不能只看到那些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及其相互环境,还应注意到影响和干预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文化环境。另外本书也描写到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生活、分家、种地经商、红白喜事,祭祀,节日、地方政治、土匪等。作者用小说题材来进行社会学研究。
  •     1.林耀华简介林耀华先生于1910年3月出生于福建古田县,成长于闽东乡村,习得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1928年北上求学,“抱着认识中国改造中国的主旨”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研读社会学,师从吴文藻,研究社会、服务社会。在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执教两年之后,先生远涉重洋,在哈佛大学继续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期间兼容并蓄诸多学派、社会文化和思想精髓,实现中西贯通。。1941年,博士毕业的林耀华先生不顾“抗战”正酣,毅然决定回国,从教于成都燕京大学,穿梭于书斋理论研究创造与田野实地考察,孜孜以求,不遗余力,著作等身。50年代,林耀华先生带领团队对中国少数民族展开了民族识别,先后对68支名称各异的族体予以正名和归属。院系调整之后,林耀华先生担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致力于原始社会史和民族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工作重心转向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过多方努力,1983年,国内高校的第一个民族学系在中央民族学院成立。林耀华先生在中央民族学院直接或间接培养了200多名民族研究学者,桃李天下,基本上涵盖了目前我国民族学界活跃的大多数学者。2000年11月27日林耀华先生逝世于北京,享年91岁。2.《金翼》早在本科期间,他洋洋洒洒10万言的学士毕业论文《严复研究》就已经显示出超群的学术造诣,获得吴文藻的大力赞扬。攻读硕士期间,他曾担任功能学派学者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助教,受到后者的赏识和指导,其硕士毕业论文《义序宗族研究》显现出浓厚的功能学派色彩,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倾向。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林耀华先生利用工作余暇运用当时流行的平衡论,根据之前对黄村的调查资料完成《金翼》一书,影响空前,该书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上述基本上构成了林耀华先生早期的学术研究成果。其弟子庄孔韶认为以《义序宗族研究》和《金翼》为代表的关于福建义序乡和金翼黄村的宗族乡村研究“推动了中国宗族学说在国际学界的传播,成为当今中国汉族社会组织与结构比较研究的基本参照与出发点。”由此可见《金翼》一书在林耀华一生学术研究成果和世界华人学术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成果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金翼》一书是林耀华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书写作之时,作者才获得博士学位不久(1940年)。因未婚妻生病,滞留在哈佛作助教相伴。期间,林先生利用工作的余暇,把到哈佛之前在福建家乡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完成《金翼》这一著作。小说体的《金翼》影响远超他的博士论文《贵州的苗蛮》,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林先生以为那“属于有心栽花与无意插柳之间的讽刺与幽默…… 对国际上的学科与权势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趣的脚注。” 《金翼》初版于1944年,以英文在纽约发行,当时的副标题为“一部家族的编年史”。1947年在伦敦出版修订本,副标题改为“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本书以准小说的形式表述社会人类学调查的材料,给人以新鲜的面貌,在当时的国内国外学术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被译为多国文字广泛流传。《金翼》主要讲述黄家和张家两个家族从辛亥革命到日本入侵中国之间三十年的兴衰历史。对于本书的结构,林先生自己有过说明,他把两个家族的成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青年时代的东林和芬洲都遭受农业贫穷和居无定所之苦。黄东林与姐夫张芬洲决定在湖口镇开店做生意,主要经营稻米和咸鱼的生意,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两家的经济条件也趋于优越,展开了盖新房、送孩子读书、为孩子娶亲等一系列活动。于此同时人际交往范围越来越广,视野也越来越开阔。第二阶段,两家都遇到了麻烦和不幸。张家随着儿子茂德与芬洲妻子黄氏的去逝,芬洲无心去镇上做生意,而且也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最终烦恼和忧虑带走了他。而其儿子茂衡本来有机会重振家业,但是由于轻信于人,最终导致家道败落。东林也遇到了类似的内部和外部打击,但他逐步适应命运变故继续发展。第三阶段,芬洲已经退出了生活的画面,而与此相反,黄家则扩大了生意的范围,并开始卷入联系地方政要的成功的商业——人事程序,黄家的社会地位等越来越高,成为远近文明的“金翼之家”。但最终日本侵略的大环境严重冲击了金翼之家的生活,迫使东林重新回到农村。”金翼是根据林耀华先生的真实生活写就的一部家庭制度史,小说题材的写作形式使本书不像其他作品一样佶屈聱牙,故作深沉,反倒显得平易近人、饶富趣味。作者在“著者序”中也指出“为了使原本丰富生动的历史事实不至于桎梏在刻板艰涩的论著形式之中,我采用了小说体裁,把全部材料重新加以组织,有机融化在故事情节内”(第 3 页),但是小说题材的写作方式也使人们不禁对书里的内容的真实程度发生怀疑。许多人认为那只是一部小说,虚构而已。为此作者在序言中提到:“我本人出自于这同一社会,以其参与者的身份,‘自观’地对其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既有直接的、从该社会内部进行的观察,又运用了科学的方法,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 其真实性如雷蒙德.•斯教授(Pro R•Firth)所言毋庸置疑。庄孔韶先生在《金翼》续篇《银翅》中指出金翼黄村的人物就以林先生家族的实例为模版、改名换姓而成,林耀华先生即为故事中小哥的原型。书中材料的获得除了林先生自幼便非常熟悉的家乡生活的场景之外,1934年至1937年间,在其攻读硕士学位前后,作者曾专门返回国福建省闽江边的家乡,进行了长达一年半时间的田野调查。扎实的田野工作加上林先生自幼对家乡生活的耳濡目染,使得本书的资料是异常丰富和可靠的。正是作者对黄东林和张芬洲两个家族的熟悉,使本书真实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南方农村生活的情景以及两个家族在中国变动的社会文化与经济的背景下各自命运的变化——如何繁荣与衰败,为本土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里说到过好的研究者是不把生活和研究分开的。越是源于生活的作品越是有能够因为贴近读者的生活而获得读者的共鸣,这也是本书成功所在。《金翼》一书的内容涉及中国南方传统农业、商业、地方政治、民间盟会、教会乃至土匪面目;金翼描述了同姓村落与四世同堂大家族的亲属关系、利益纷争、礼节活动,推出了各辈亲属及人际网络中栩栩如生的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其中穿插介绍了很多礼仪性的活动,如茂德的婚礼、墓祭节祭祖、芬洲妻子的葬礼、东林的寿典等,详细的描写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全景式的展现出来。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画卷,成为“当时乃至今日了解中国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的首选读物”,该书至今仍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3.读后感《金翼》一书的副标题是家族制度研究,初看本书时,不以为然。在我之前的观念中,说得上家族的必得是像红楼梦描述的贾王史薛一样的士族大家,一个屋院内进进出出必得百十号人的才能算得上家族。而在金翼一书中,所描述的主线家族——黄东林一家则只是一户生活在福建古田县黄村的普通农家。故事内容刚开始时正是这个家族落寞的时候,人丁凋零,度日艰辛,他们和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大家族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即使放在他们黄氏宗族中也没有可显耀的特点。但是在熟读本书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书中不乏对黄东林一家生产生活、婚丧嫁娶、分家异爨的细致描述,尤其是对家族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纷争的解析,读者往往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金翼之家所经历的家族生活是很多中国家庭发展所必经的过程,《金翼》就像一个模板一样,准确而精炼地刻画出当时中国普通家族的生活状态。家族是以婚姻和血缘为联系的亲属团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父系大家族。父系家族制度对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这种依据父系单系继嗣制度发展而成的父系家族制度始终存留并且得到巩固和强化。不论一个家族的规模大小,始终保持着聚族而居,生计相依的传统。血缘关系是维持家族完整的基础,经济关系变动会导致家族的分分合合。本文将就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对家族分合变动对金翼之家进行分析。故事之初,黄东林的父亲和祖父都已去世,他的兄长黄东明担起了一家之长的重任,辛勤耕耘,勤俭持家,结婚生子,维持着农民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在传统的家族制度中,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家长的权威来自于其对家庭的贡献。黄东明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使自己家庭摆脱祖父去世带来的衰败,引导整个家庭回归正轨并初步扩张,他成为整个家庭当之无愧的家长,有着绝对的权威。而黄东林随着年纪的增长并没有像哥哥一样醉心于土地和耕种,他无心事农,游手好闲,引起了母亲和哥哥的不满。黄东明曾经公开表示不会给弟弟娶亲,而这一点是作为家长的兄长必须为弟弟考虑和操办的,这让正当年的黄东林很气恼。此后黄东林依靠买花生的积蓄和姐夫张芬洲在镇上经商,事业的成功同时为他赢得了一桩美满的婚事。在这段时期,黄氏两兄弟皆已成家立业,兄弟二人都有独立家庭经济的愿望,最终促成黄家的第一次分家,作者对这次分家所着笔墨不多,大致可以猜测出此次分家是相当过程是顺利和平静的。分家是家庭政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纵向上是家业在父子之间的代际传递,在横向上是家产在兄弟间的分割,它既是家庭的裂变,又是家庭的再造,标志着家庭成员之间权利与义务的重新界定和家庭财产的再分配。在黄家的第一次分家之前,由于祖父和父亲已经相继离世,大哥经营家族多年,自然而然地获得家长地位,基于他对家族的贡献和长子的地位,在分家过程中黄东林也是俯首听从。其次,大哥以种地为生,黄东林以经商为业,兄弟二人没有较多的经济纠葛,经济关系的独立从根本上减少了此次分家的波折。此外,潘氏作为兄弟二人母亲,必然在这一个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强化兄弟二人的血缘关系,缓和兄弟二人可能因为分家带来的纷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黄家步入正轨不久,正当壮年的黄东明的死使得黄家一下子陷入绝境。作为血缘上的至亲以及家族内唯一的成年男子,黄东林不得不收留自己的侄子和嫂子,原来独门独户的黄家又重新组合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家族。在之后的十几年里,黄东林顺理成章地成为整个黄氏家族的家长,他管理、制约、调整着家庭内部成员的行为,协调家族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这段时期,血缘关系是整个家族团结的基础,经济上的共生关系成为巩固家族团结的纽带。早期家族内部成员的团结、支持、扶助是促成黄东林打赢与欧阿水之间官司的重要因素。当这个家族搬入新居,他们第一次以一个大家族的典范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丁兴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各司其职,团结一致,繁荣强大。但是随着黄东林的侄子大哥和二哥的个人实力的增强,家庭内部渐渐起了摩擦。大哥抱怨黄东林利用家族里的钱送三哥和小哥上学;随着各位子侄年龄的增长,他们除了成为家里劳动的得力干将之外,也常常出现各种摩擦和矛盾。家族内部的裂痕越来越深,大哥认为自己是寄人篱下,希望通过分家改善自己的境况,这和黄东林想要建立一个完整而又强盛的大家族的愿望背道而驰。分家过程中关于土地、家族存款和商铺股份的争夺最终发展到使得两家人的家族关系几乎彻底决裂的地步。这个时期,随着大哥年纪的增长以及个人实力的加强,他开始有了挑战叔父家长权威的资本,家族内部原有的平衡关系被打破。资本来源于他嫡系长孙的身份以及参与农业劳动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中国宗法制延续着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这种继承制度肯定了长子因为出生顺序所获得优越特权。大哥凭借自己长孙的身份为他提出各种不合理的分家要求提供了合法性解释。即使黄东林作为一家之长和整个家族发展最大的贡献者也不能完全否决他的要求。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是一个人立足于家族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虽然大哥拥有长孙的身份,但他对整个家族的经济贡献远远低于精明能干的叔父。而且就辈分来说,黄东林始终是他的长辈,权威尚在。大哥所提出的要求注定不可能被全部满足。此次分家结果,文房和武房平分秋色,大哥没有获得额外的财产和利益。在黄东林和大哥分完家之后,大哥又急不可耐的和二哥展开又一次分家大作战,由于大哥的咄咄逼人和二哥的毫不退让,这次分家没有像上一次那样顺利,反而由于大哥的过分使老祖母对二哥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一度将自己的个人积蓄转赠给二哥。黄东林商业上的成功,弥补了分家给其带来的损害。此后他四个出色的儿子纷纷长大成人,成为他在商业上和社会活动上的得力助手,金翼之家开始触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教育、军队各个部门,最终家族影响力突破古田镇进入福州市,达到鼎盛时期。黄东林主持的金翼之家没有像黄东明一支一样再次遭遇到分家的尴尬。一方面由于黄东林的父亲家长权威地位不可动摇。父亲角色和叔父角色的威慑力有极大差别的,这反应出家族成员关系的差序格局。因此大哥可以反抗叔父的权威,而他四个儿子只能顺从。书中曾提到最不受管束的五哥也不得不遵从父亲的意愿娶一个有钱的寡妇,黄东林的威慑力可见一斑。此外,除了父亲的生意和土地以外,四兄弟都有各自活跃的领域,他们事业的起点相互之间差异甚大,经济关系联系不及血缘关系。三哥和小哥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无意于接手父亲的生意;五哥是活跃的社交份子,但于商业无心,加之他壮年辞世,无嗣而终,不可能参与父亲的财产分配,最后只剩下四哥继承父亲的生意和大部分财产,这一点自是后话,在《银翅》一书中有所提及。在前言中,林先生写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驰。”如果把这个圈子限制在家族内部关系之中,家族成员是一根根竹竿,捆绑住整个家族网的就是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血缘关系使得原来破裂的家庭网重新弥合,经济上的成功是家族摆脱危机。人们以家族为单位相互扶持、发展。血缘关系使得家族成员不论如何反目,人们心中总有把家族凝聚起来的渴望;而不断开枝散叶的庞大家族与社会间其他人的复杂联系,也逐渐成为家族生产力中的重要基础。经济关系则是一把双刃剑,合作的经济关系强化了家族凝聚力,巩固家族成员的团结奋进,它将家族成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经济合作关系转化为利益冲突时,就成为促使家族解体的催化剂。就像皮筋被松弛乃至扯断之后,导致整个网的分崩离析一样。从在这一点上看,经济关系比血缘关系对于家族分合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金翼》一书总体而言描述的是福建古田黄村农民关于生来病死和户婚田土的生活史,本身包涵着丰富庞杂的内容,从不同的视角对本书内容分析和研究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 ,除了反映分家异爨之外,读者还可以从各种仪式过程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从黄东林一家触及当地政治、军事等团体研究民国时期的社区治理。而读者从黄东林一家的生活史可以探讨、延伸出如此之多的研究,这也许就是学术著作和普通小说的区别。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100%
  •     书中描写的历史时期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但里面所描写的社会于今天的人而言已经很陌生了。印象深的是兄弟分家和有关土匪那部分。应该可以拍成电视剧。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
  •     作为一本民族志来讲,出自个体的经验限制了其广度,运用小说的体裁又限制了其深度,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代入感的故事,尤其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对个体与家族命运的反思。
  •     雷祖祠宗族治理与文保所管理并存的现象 - 宗祠的所有权问题(法律意义上的、文化意义的)与管理 - 土改到底改了什么 ——就这么顺藤摸瓜摸到这本书了。。
  •     从一个家族的起落之变迁探讨了外界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的变化是怎样对个体施加制约影响同时个体又是在怎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很有意思的社会学视角下的小说体家族史。
  •     看的挺吸引人的,一天就看完了
  •     读起来非常有趣,一口气读完。有叙述有分析,有分有总。这种叙事研究方法更加通俗易懂,难怪是经典本土社会学启蒙书了。再读。
  •     一直没get到小说与民族志接合的点
  •     作品中的种种细节(如分家等)在当代中国或许已不再常见了。但是作者对于东方式的人际关系的洞察依然是远见且卓识。
  •     有一种和看《尘埃落定》时相同的感受。个人和家族的历史就这样被小说式的文笔记录下来。看着人生的不同轨迹,难免唏嘘。然而对生者的启迪,或许才是我们看它的意义吧。
  •     或许因为我没有社会学的专门知识,总之我是没看出来社会学的理论或者概念如何应用到书中所体现的事例中去。作者不厌其烦的对于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予以详细描绘,这个当然能博得老外眼球,于今天的读者,也很有趣。但叙事凌乱,谋篇布局欠缺章法,让人读得很累。2011年万圣购得此书,近日偶得于书架一角,遂于数晚睡前读之。读罢总体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     经典无须言。(补)
  •     中国的人类学
  •     记忆力里小说体略尴尬
  •     当刻画人性的小说的话着实缺少细节和心理描写,俨然一本流水账;当学术作品的话着实说不上多学术,最后很简短的一章也是给人强行理论化的感觉:完全的家族史视野,人际关系处于平衡状态中,外力和内部人物变动会造成人际关系体系变化(家族兴衰),这不过是个常识。。。
  •     开了上帝视角就是酣畅淋漓
  •     书中的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如此相似,所有的关系都在相互扶持、利用、拉扯、一生起起伏伏,命是天给的,运是自己抓的,但是所有的这些似乎都被命运的大潮流所掌控,你摇摇晃晃 冲冲撞撞却也出不了命运的手掌。
  •     很精彩呀
  •     读起来十分顺畅,书一到就一口气读完了。小说形式来讲人类学的理论十分自然易懂。把人类学平衡理论的放在黄家命运几次大的遭遇时候点出。
  •     许多细枝末节的串联,给人以画面感和现场感,可谓难得的写文化尝试,但就文体来看,这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小说难免生硬了
  •     从两个家族进行切入,并且能描写得清晰明了,这需要不一般的学术素养和观察技巧。而特别是,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江村经济》之后最好的人类社会学著作。
  •     非常不错啊!
  •     作者没总结出来:茂衡和五哥,都死于包办婚姻。夫妻感情不好,心境很差,就向外面乱找出口。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这么厚,我竟然读完了。
  •     一个家族的命运或者说运气和家庭的成员有很大关系,现在家庭小了,细了,家族似乎弱化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好的书推荐来读
  •     噱头太大了
  •     “我们今天可以将‘上苍’理解为人类本身,把‘命运’看成是人类社会。”
  •     一年多之前读的咯= = 蛮轻松的小说形式社会学入门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用人际网络的整合与分裂来分析两户农民家庭各自的命运。算是凸显了社会学预设的“社会人”的视角吧。
  •     “命运就是人际关系和人的再调试”。生活是一个不断维持平衡和被打破平衡的动态过程。再谦卑的骨头里也流淌着江河。以及,故事背景发生在古田,有点亲切。
  •     莫名看哭了……我倒不觉得主要写家庭,倒有一点中国人的生命力的感觉。
  •     总觉得用小说体裁书写社会学研究很容易就会陷入尴尬的局面,因为既缺少作为小说的乐趣又容易偏离社会研究的中心,因此导致刚开始读得很闷甚至一度想要弃书,不过读完之后发觉林教授确实写得很好。
  •     写了很长的书评。看了两次。好看,真吸引人
  •     透过一些习俗能真切地看见人的恐惧
  •     作者以写小说的方式写家族制度。不过与小说不同的是,这本书所记录的完全真实,几乎没有着意的跌宕起伏,也无意于抒情。贯穿整部作品的观点应该是“平衡”,情节顺着“平衡—因某件小事打破—再构”而推进、发展。
  •     意外地很好看,闽南版大宅门,带着宿命色彩的社会科学研究,给翻译笔芯!
  •     像看了部家族大戏。回到这个问题,决定命运走向的,是运气还是人心。最后东林淡然对着孩子们说把种子埋进土里,看哭。
  •     语言有点难阅读,内容引人深思。
  •     以社会学的视角对东南两支家族的命运作全景式的描述,在《乡土中国》之外构建另一种对基层乡村的研究范式。叙事从个体出发,逐渐过渡到与地方政治和国家命运的联系,到最后理论化的总结暗示所有的情节都旨在剖析人际关系的均衡状态和调整适应能力。特别是对轮船公司建立的描述,能看到背后详实的材料和精准的理解,与史景迁的历史写作暗相契合。
  •     读到百分之16,从桑切斯一家评论里看到来的,但是中国文化太熟了,读起来像看新闻联播似的,拜拜
  •     中国版【百年孤独】
  •     三个小时就可以读完的轻松小说体的人类学著作。处处暗藏伏笔,面面彰显时代大背景,值得多次回味。 主人公一定是开外挂了。
  •     饶有趣味的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状况,搭配乡土中国阅读体验更好
  •     在图书馆里第一次翻到译为Golden Wing的英文版时我还以为是小说,读过前言才知道是林耀华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从今往后再与同学们谈起中国家族传统的时候甩给他们这本书就好了。
  •     在历史潮流面前,个人的努力是多么的渺小,可还是有用的。
  •     太好看了我的天!!看到80%“小哥也去了北平的大学读书……”那里才想到“林先生不会就是小哥吧”,然后发现真的是,那一瞬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     人算天定的一生,仍然要记得把种子埋进土里。
  •     对于不了解的人而言,包括芬州、茂衡东林等而言,将其命运、家族的兴衰归于风水、德行、天意……殊不知,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庞大的关系链,物质基础、科学技术、教育水平、人际关系、社会大环境,甚至包括个人性格和个人的一瞬间决定都会影响个人或家族甚至更大的社会的变化。 该书以小见大,书中最后的结论是人类学家总结的,可做参考,然而关于张黄两家近半个世纪的兴衰也提供了一个视角去了解那个时代。
  •     满月、婚礼、葬礼、祭祀、节日。
  •     小说的角度:一个家族的奋斗史。社会学的角度:个人如何在家庭、社会之间成就。很好看,可以与乡土中国一起看。这多多年过去,中国仍然不能脱离乡土。
  •     有趣又深刻的书不多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