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理论 > 中国社会史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5-09
ISBN:9787214014412
作者:谢和耐
页数:654页

作者简介

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中国社会史》分十一章分别论述了从上古时代、军人帝国时代,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漫长的历史。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1导言/1中国的地域与居民/2汉族人/5生活方式和文化/10农业发达并占有优势地区的定居民/11草原地区的游牧民/12喜马拉雅群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山人/13华南和东南亚的混合文化/14西域绿洲的定居民和商贾的文化/15欧亚大陆的交通道路/16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模式/17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24中国的文字/27上古时代第一编 从古代王权到中央集权国家/31第一章 上古时代的王权/33一新石器时代之前/33夏王朝/34二上古时代的王权/35青铜器时代的第一个王朝——殷商/36占卜和祭祀/39第二章 诸侯国时代/43一上古王权的衰落/43周王朝的最初几个世纪/43传统纪年体系/44二从诸侯国到王国/45公元前9~公元前7世纪的贵族社会/45贵族制度的衰亡/48第三章 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51一变化的加速/5l政权的变化/52战争的变化/54经济发展高潮与技术革新/55社会的动荡/59二国家的革命/60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61新国家的新颖特征/62第四章 上古时代的遗产/65一公元前10~公元前6世纪的传说/65经典著作/65经典传说相对较晚的特征/68二伦理和政治思想的觉醒/68儒家的祖师孔夫子/68墨子——一个聚徒讲学学派的创始人/70三公元前4~公元前3世纪的文化潮流/71国家的理论家/71从宗教修持到哲学:道家/74孟子/76荀子/77辩学家和五行学家/79文学/80军人帝国时代第二编 中央集权国家的兴盛衰败/83第一章 开拓疆土的帝国/86一由秦至汉/86中国各地区的统一和最早的开拓倾向/86秦帝国的崩溃和汉帝国的开国/87法制的稳定性/88压缩“封国”和抑制帝国贵族/91二汉王朝在亚洲的大举开拓/93蒙古和西域/94满洲和高丽/96北方的军事组织/97汉王朝进入热带地区/99向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早开放/101第二章 大举开拓的因果/103一经济和政治/104贸易与开拓/104赏赐礼物的政策和丝绸贸易/105胡族人的汉化及其内附天朝帝国/107二经济和社会/110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飞跃/110富商和望族/112自由经济还是控制经济/113第三章 贵族地位的上升和政治制度的危机/116宫中的篡权阴谋/116复兴帝国的新基础/118公元1~2世纪贸易关系的发展/119新帝国自创建到184年起义之间的发展/120救世主般的革命者/121受军阀混战主宰的帝国/123第四章 汉代的文明/124五行经学/124……自宋至明的官僚帝国第五编 中国的“文艺复兴” /239第一章 新社会 /243第二章 中国“文艺复兴”的文明 /271第六编 从汉化诸帝国到蒙古人入主中原 /287第一章 汉化诸帝国 /292第二章 蒙古人入主中原 /299第七编 专政君主和太监的统治 /319第一章 重建和开拓 /322第二章 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迁 /335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开始和明末的危机 /349第四章 明代的文化生活 /359近代中国第八编 专制的宗法制度 /379第一章 清朝的征服与开国 /382第二章 开明专制君主 /390第三章 17世纪中叶—18世纪末的文化生活 /410第九编 从衰退到外辱 /439第一章 大衰退 /442第二章 社会爆炸及其后果 /455第三章 现代化的失败和外国入侵的加剧 /470第四章 19世纪的文化潮流 /489当代中国第十编 灾难深重的中国 /499第一章 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崩溃 /505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的政治发展 /520第三章 哲学和文学的发展 /537第十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新篇章 /549跋 /566附录 /569译后记 /652

编辑推荐

  在数千年的和不停顿的发展中,在历史上的每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技术、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互相影响。中国以幅员和气候的差异性而独自形成一个世界。《中国社会史》分十一章分别论述了从上古时代、军人帝国时代,一直到毛泽东逝世的这段漫长的历史。

前言

  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的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  这套书不可避免地会加深我们150年以来一直怀有的危机感和失落感,因为单是它的学术水准也足以提醒我们,中国文明在现时代所面对的决不再是某个粗蛮不文的、很快就将被自己同化的、马背上的战胜者,而是一个高度发展了的、必将对自己的根本价值取向大大触动的文明。可正因为这样,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又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历史使命,因为只要不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中华文明就找不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当然,既是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就不能只从各家学说中筛选那些我们可以或者乐于接受的东西,否则我们的“筛子”本身就可能使读者失去选择、挑剔和批判的广阔天地。我们的译介毕竟还只是初步的尝试,而我们所努力去做的,毕竟也只是和读者一起去反复思索这些奉献给大家的东西。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法国一代汉学巨擎谢和耐先生的名著,获1972年的圣杜尔奖(法国最高学术奖),是美英等国大学最通行的中国文明史教材之一。共11章,从远古一直写到毛主席去世。视野开阔、举重若轻、持论公允,书写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章节摘录

  大家可能会对中国在钢铁冶炼领域中的这种“先进性”感到惊奇:中国人从公元前2世纪就会生产钢了,而欧洲则必须等到中世纪末叶才会参与铸铁的最早试验,必须等待更长的时间才可以生产钢。但这种时代上的差异所揭示的不只是一种先进与落后的差别,而是不同文明中工艺传统的新奇特征。它可以非常清楚地通过在中国社会中铸造青铜器时所获得的经验(那里由于铜和锡的短缺而首次使用了钢)和通过在战国时的鼓风设备的改进来解释。但似乎仅仅是到了较晚期的汉代,才出现了双效的活塞鼓风机(风箱),它由于一种阀门体系而可以使人获得一股持续不断的风力冲动,由此又产生了一种高温。这类鼓风设备从16或17世纪就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在中国一直存在到当代。  铸铁的后果是使中国社会很早就习惯了这种模具和用同一工具进行系列翻制的生产方式,而它从近代工业发展以来才变得为我们真正熟悉起来。当在上古时代每件青铜器普遍都形成一单件时,铸铁使用的模具却被用于批量生产,它们往往是为一次操作而生产多件同种物品而被设计出来的。  其他的技术进步涉及到了运输工具,如被套在绞棒轭上的马匹之单辕木车在战车时代就让位于双辕车。此外,在世界的其他部分于非常漫长的时代中都始终是唯一的套车方式的绞棒轭似乎被马胸绊和胸套所取代。这种新的装备用具以及后来在公元5~9世纪之间才出现的套车轭圈形成了畜力车牵引方式中的一大进步,在使马匹解脱了遏制它们的车轭之压力时,它们变得更容易驾御和可以拉更重的负荷物了。那时仅仅用一匹马就足可以拉过去需要两匹、有时甚至是四匹马才能拉动的载物。一种非常著名的观点是认为在中国战国时代的社会中出现的铸铁和合理套车术这二者都是在中世纪末才出现于欧洲的。我们尚无法绝对地证明这两种情况,但它们的传播却是很可能的。

图书封面


 中国社会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可能是自己阅读理解的水平有限吧,自己初读时,总感觉怪怪的,后来对比阅读了后面的《译后记》,发现了书中让自己感觉怪的原因——太多长句和一些语法上与日常中文阅读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但自己也是逐页地看了下了,以往浅显的历史知识无疑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充实。自己的历史观无疑也因次而有所改变。如果能有更好的译本就更好了。
  •     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一)最近读完法国人谢和耐(J.Gernet)的《中国社会史》宋代部分,简要笔记如下。在谢和耐眼里,中国的宋代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诸种职业和生活方式纷花迷眼的市民社会。谢和耐从社会空间的发展这个视角切入中国宋代,以此来阐述宋代社会所发生的质的变化。长安和7~8世纪的其他重要城市首先是贵族和官府的城市,在那里国家政权极力地试图将所有商业活动纳入控制。11世纪的开封完全不同,提供商业生活、消遣娱乐活动的居民区在这里蓬勃发展。纵观整个宋代,开封、杭州以及金朝和蒙元的北京,都拥有作为经常性的消遣中心这一面而各项城市生活内容蓬勃发展。城市作为娱乐和消遣中心的状态可以反映于专业人员的分别上的多样化,有各种特技表演家、独幕滑稽演员、歌手和音乐家、驯兽师、说唱艺人(还分历史、言情、宗教、侦探等不同故事类别),等等。在城市的居民区里发生着质的变化的一个表象是城市排布的原有规章失效——普通人通过街巷名而确认自己在城市中的存在,而不是官方性质的厢名。市民社会可以给个人提供多角度个人发展的空间、多角度的个人价值选择。这一点与汉唐时代社会中主题趋同化的扁平状态是完全不同。可以从宋代城市市民身上看到今天东亚的城市社会里普通人的市民意味和重商气质;而今天东亚社会的个人身上已经很难找到汉唐所推崇的气质。我相信就是有具备汉唐气质的人,他在今天社会生活里也会显得性格古怪、难以融合而没有生存空间。这一点我猜测与市民社会发展所发生的社会本质变化、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等因素有关。从市民社会给个人提供的选择和空间这个视角考察宋代社会,可以看到宋代社会的发展越过汉唐阶段而对又一个大历史分期的打开。另一方面,从这个视角考察宋代之后的历史,可以越过元明清民国共和国的代际形态而在全球化的社会变迁里找到社会的一贯性线索。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二)以下简要列举书中涉及的一些方面(夹带私货)。1、“农业社会”、粮食与经济这种思想广为传播:中国长久以来是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但其实恰恰相反,从宋代(甚至汉代)到明末和18世纪,中国的主要财富均出自商业和手工业。宋代有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的航运网,和那时世界上从未曾有的密集、多样化的船队穿行。这只是宋代内需急剧膨胀的一个方面。值得注意并蕴含社会质变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宋代奢侈品也成为了富裕阶层的需求而非特供给皇宫的需求。宋代社会在社会体系的经济、金融、政治、军队各方面的变化,有一方面的基础是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高潮。在谢和耐书中认为这是东亚文明史的重要事件。储备粮的出现,为社会在政治、艺术、技术和思想上的发展提供了必须的支持。2、钱币与通货膨胀五代时期,中国有十多个独立国发展了各自的货币。宋帝国在进入11世纪之前就成功地恢复了领土内的唯一铜币。宋代的外贸因奢侈品为主而造成逆差,结果宋代的铜币在西夏、辽、金,在东南亚和印度洋,以及日本广为流布。宋代货币的基本情况,一方面是产量极大并剧烈增长,另一方面是不能满足经济市场的需要,民间有用白银来交易的现象。在804年铜币发行量是135k贯,995年为约270k贯,1073年达到了6000k贯。这个冲击力比2008年的四万亿毫不逊色,所以可以想象当时的楼市泡沫多严重;同时,宋代高官无房住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一点不知道算不算作社会的进步。南宋朝时期,恶性通胀多有发生,所以已有雏形的纸质钱币没有进一步发展。3、海关与外贸前面提到中国长期作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这个观念很有问题(可能是从积贫积弱、落后就要挨打的毛氏学说演化而来,待考)。谢和耐书中提到,贸易税和国家专营税在11、12世纪确保了国家的税收,并数量已经相等于农业收入;在南宋和12~13世纪它又远远超过了农业税。同时宋王朝的海关收入也如同货币发行一样,是个数量激增的过程——从宋初的50万贯到1189年的6500万贯。(所以以上的数字可以给大国崛起提供参考,经济奇迹并不是什么奇异的难事。战后的日本也经历了经济的奇迹,何况1978年开始的三十年经济腾飞还含有了文革浩劫之后崩溃状态的经济修复的过程。20世纪末的大陆经济数据,与1936年战前的经济数据以美元计并不差多少。)宋代有专门的海关机构设置在北到胶州、南到广州的海岸线上。外贸船只到达时大约提取货物的10%~40作为关税。读Gernet《中国社会史》(三)4、军事如农业经济为主说一样,有一种说法是宋代军事孱弱。事实情况恐怕并非如此。一来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金人和西夏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具体到战役的胜率上,我相信宋代应该高过唐代不少,但是这个观点需要进一步战例和数据证实。另一方面,宋代在军事技术上面的高度发展,是当时世界其他文明望其项背的。而且发展出了战船和海军(北洋舰队发来贺电)。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指重视)方面就是军事改革。这至少让11世纪末的宋军战斗力有所加强,但后来人去政息。5、活字印刷术谢和耐书中对比了欧洲通过活字印刷而在短时间内就渡过了抄书为刊本的跨越,以及中国则在相同方面经历了进步快但性质不同的变化。他把这归结于西方只需要几百个字母就能印刷一切文字,而汉语则在这一点上截然相反。所以中国的情况是木板印刷在机械印刷时代来临之前很难被取代。6、哲学思想谢和耐同样高度评价宋代的哲学。宋代人(也得基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对宇宙论、伦理学的探讨似乎拥有某种近现代的气质。谢认为,11~12世纪的宋代,可以解释自然界以及人类世界的精神与世界之根本一致性的第一种哲学理论被确立。这也正是这让第一批来华的耶稣会士所无法理解。同时,追求复古的思想浪潮击溃了数个世纪以来统治中国的佛教霸权,让基于无法估量的时空、有生物种的转世而形成的整套宇宙幻相思维彻底败退,并完全让位于可见、可理解的世界。这个转变恢复了人对世界探索的主动性。谢认为这不吝是一次伟大的文艺复兴。对于宋代思想者的近代气质,举个例子,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作者宣称绘画创作与对原物的相似性的庸俗要求无关。这在中国也许叫做写意,或者什么其他,但今天也难有人对这种进步的赏画方式有系统的中国式描述,似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但是绘画的价值是超越了事物形态之外的直观,这个角度在谢和耐看来就已经走向西方现代画派的概念了。7、科举制度我讲不来。略。8、王安石的全面变法与社会结构我不会讲。略。9、谢和耐的赞誉总的来说,谢和耐描述的宋代是这样的:中国的漕运网络和船队天下无敌,中国的奢侈品交易市场就像今天的纽约交易所,中国的哲学思想领先世界而让耶稣会士赞美到头晕不知其所,中国的数学就像麻省理工,中国的哲学就像巴黎高师,中国的史学具有21世纪的科学严谨,中国的地图是当时世界的GPS……至于宋代社会的各项发明和开创性应用,谢有一句原话是“这完全可能是促使西方近代到来的所有伟大发明创造了”。另外谢和耐也解释了以上这一切发生的历史变迁逻辑。他说,纵观11~13世纪的宋代社会,我们欧洲落伍得相当远了。西方的这种落后也没有任何好令人惊讶的。中世纪末叶,受中国商业大潮的最后一浪鼓舞的意大利正是在欧亚通商大道的终端;而落后的西欧因为离中国比意大利更远,“这也解释了西欧始终避免了最严重的入侵”(落后不一定怕挨打,怕的是人傻自己抽自己)。谢总结到:欧洲那时只是发展中国家,它还利用了一个由高丽到多瑙河的大蒙古帝国所带来的交流和借鉴新潮。如此可以看到,“我们习惯于认为是开创近代社会的因素,实际上仅仅是在蒙古人入侵之前从地中海到中国海之间的都市和商业文明之发展的反应。”对谢和耐的过誉我无暇顾及,惟愿那些至今活在蛮荒状态满口落后要挨打然后忽人悠己并损人害己的人们自重。谢对欧洲落伍的总结,也令我有所宽慰:再巨大的落后也是会一夜之间翻身的——但前提是你不能乱来。人不需要生活在奇迹和崛起当中,只需要生活在常识之中。
  •     许多人都对西方人对中国的歪曲印象而心生气氛,其实我们对中国自己的历史又了解多少呢。许多人都囿于循环史观或单线式的直线发展。但事实却和想象有很大的差别。谢和耐似乎是支持唐宋变革论的。唐代的“贵族帝国”与宋代的“商业帝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中国一直给人一种以农为本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在明代以后才形成的,宋代的财政很明显依赖商业。明末中国的科技甚至比同期的西方先进得多。王夫之的思想也并不如唯物主义者一样,他们将其划为同道。共产主义在中国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新”,而在与其与传统中国的“旧”相契合。不过,谢和耐似乎还在坚持隋唐制度西魏北周一源,与陈寅恪先生的态度差很远。本书的译文也出现多处时间与人物的错误,不懂法文,不知是原作的错误还是翻译的失误,总之本书的校订做得并不完善。

精彩短评 (总计33条)

  •     够平和的视角
  •     LY推薦我看的。
  •     当心
  •     实为简洁的文明史。
  •     确实只适合老外研读,或是欠缺国史常识的人泛读。
  •     历史之不同,首先在其表述方式之间的差异。
  •     下学期继续看!
  •     仇外固然不该,媚外尤令人心痛。始终相信中国自身的力量!
  •     与《伟大的中国革命》一样,备受珍爱的一本书。
  •     : K20/3721
  •     刷通史
  •     失焦的中国
  •     外国人的体例,符合我这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     外国学者编写中国通史和本国类似著作读起来很不同,似乎更多的能找到历史上的许多相通的地方。这本书据说是国外大学选修课本,相比国内课本,写得更精彩,像读小说。
  •     确实没什么新东西。近现代有些地方怀疑不是删改了,就是作者用的都是新中国的史料。
  •     以前写论文的时候看过。
  •     周六周日K掉
  •     还行
  •     让自己找到极大民族自豪感的一本书
  •     没《蒙元》萌
  •     2006-11-28 15:37:04借书
  •     同样是一本很好的书,只是因为时间的关系,后半part只能火速浏览。翻译的文字很冗长,难消化。以及,有些部分依然让我产生无数疑问。
  •     外国人写的书体系化程度极高,有一些陈见,不过也是时代限制
  •     [PKU/E2-1]K20/34
  •     旁观者清 外国人看中国比中国人明白
  •     经过全面斟酌之后,人们在历史上所有其他民族中都找不到比中国更公正和更人道的社会了。本书重点介绍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固有的传统的西方论点都是带有盲目和自私的特点
  •     不是特别好看,重复行为
  •     以西解中,无甚妙见。
  •     写的太简略了,还是看剑桥系列好了
  •     一个法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描述,看完可以了解到一个不同的看待中国古代史的角度。
  •     我读过的老外写的中国历史里面写得最好的,即便不是全部都很精彩。
  •     已经很不错了
  •     可以做教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